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通用2篇)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篇1
课题: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
【探究与点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 2.概念: 3.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③商业方面: ④产品分配: 4.评价: ①作用: ②局限: 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①经济: ②政治: 2.目的: 3.开始: 4.内容: ①农业方面: ②工业方面: ③流通方面: 5.意义: ①理论意义: ②现实意义: 6、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三.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1.确立: 2.主要特征: 3.评价:①积极影响:
②消极影响: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四月提纲”、“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有何异同?2.新经济政策“新”在哪里?3.斯大林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下哪些经验与教训?对你有何启发?【重难点解析】关于斯大林模式给苏联社会种下的恶果: ①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经济结构畸形,生产效益低下,浪费严重,劳动者积极性下降;②党的干部和机关特殊化和官僚化日趋严重,越来越脱离群众;③思想文化上个人专制主义和个人迷信盛行,导致社会意识的贫困和教条主义及形而上学盛行政治思想水平日益下降;④在长期阶级斗争高压下,群众一面口头歌功颂德,一面心存疑虑,人人自危,人们大多形成保持沉默和不讲真话的心态;⑤斯大林培植大量顽固的在僵化的教条主义中受益的党政干部,为以后苏联的改革增加了难度。【巩固练习】一、选择题1.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它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a.保障了农民的利益 b.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c.实行了军事化措施 d.取消了自由贸易制度 2.有人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b.违背了农民生产者的愿望c.影响了工农联盟的巩固与发展 d.超过了农民粮食生产的基本水平3.国内战争期间,一位市民拿100卢布到粮店中购买了一百斤粮食,以下判断及理由正确的是:a.假的。当时形势严峻、物价上涨、粮食不可能那么便宜b.真的。余粮征集制实行后国家把口粮也收集起来,人们只能去买c.假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不允许自由买卖的d.真的。苏俄政府修改了原有政策,允许自由贸易4.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和货币”。苏俄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马克思的设想最大的不同是:a.实施的条件 b.所有制结构 c.经济管理模式 d.产品分配方案5.1922年农民契可夫在完成固定的粮食税后,把余粮运到苏俄的一个集市上出售,当地政府秉公执法,他们采取的措施是:a.增加税额 b.放任自由 c.限量交易 d.处以罚款6.实施新经济政策,改变不了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a.农民欢迎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b.国家把大中小企业都收归国有c.一切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工业企业仍旧归国家所有d.在流通流域实行自由贸易7.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a.国家控制了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8.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比较,相似之处是:a.国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 b.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都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 d.后来都发展成为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9.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的突出特点是:a.继续实行新经济政策 b.牺牲农业保证工业化的实现c.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d.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10.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集体农庄合并运动,将25.4万个集体农庄合并为9.7万个。结果直到斯大林去世时,苏联农业总产量还未超过19xx年的水平。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内部出现资本主义倾向 b.苏联农业集体化遭到挫折c.苏联体制改革超越生产力实际水平 d.苏联经济尚未得到恢复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内战和干涉对有关的所有党派都是一场灾难。它使从波罗的海到太平洋沿岸的俄国农村的土地荒废,使俄国人民大批死于战祸、饥饿和疾病。同样严重的是新成立的苏联与西方世界之间的关系恶化了。苏联领导人怀有的“被资本主义包围”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担心进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则对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的无用的宣言过于认真。这种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后十年的国际关系。
——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的恢复资本主义,尤其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全球通史》
材料三: 1922年4月,包括苏俄和德国在内的国际经济会议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根据列宁指示,苏俄代表团出席会议的基本任务是:在维护国家主权、坚持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正常贸易和经济合作。会议期间,协约国拒绝了苏俄的建议。但苏德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的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等。
——《全球通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内外形势。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材料二中新经济政策意味着“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3)结合材料一,概括说明材料二、三中列宁及布尔什维克党的内外政策对苏俄(苏联)的重大意义。
(4)材料二、三中列宁制定政策的依据是什么?【总结与反思】
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b
a
c
a
b
c
c
a
d
c11.(1)国内严重的经济危机;国外资本主义国家包围封锁。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答世界大战也可)(2)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开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指导生产,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3)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恢复,苏维埃政权巩固。和德国改善关系,打破了西方国家孤立苏联的政策,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4)实事求是。依据国情和形势采取灵活的政策。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教案 篇2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在的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难点:认识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实践中的经济教训。
【基础梳理】
思考: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十月革命后,苏俄面临着怎样的处境?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凶狠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不战胜,就在战斗中光荣牺牲。——革命诗人杰米扬•别德内依 (回答:诗中的野兽和暴徒分别指什么? )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原因:
(1)直接:面临严重的_____、________:俄国十月革命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俄国境内的______,势力控制了全国四分之三的国土和五分之三的人口,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
(2)根本:直接向________过渡。
2、主要内容:
(1)农业政策:实行__________,农民除保留_____、______和______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________;
(2)工业政策:普遍实行工业______,将________收归国有,对_______实行_____;
(3)贸易政策:取消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有_____________;
(4)分配制度:强制______,实行“______________”的原则。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排斥商品货币_________关系,采用______与__________的办法。
4、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1)积极:①该政策是在战争逼迫的特殊条件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巩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
(2)消极:
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_______限度,严重损害了____利益,引发_______和阶级矛盾尖锐,苏维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它不适合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不是直接过渡到_________经济形式的正确途径。
【合作探究】
材料一:……我们当时不这样做就不能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小农国家里战胜地主和资本家。我们取得了胜利……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劳是什么? )
材料二:1919年,俄国一普特粮食的价格为:国家征购价:6卢布;国家零售价:30卢布;黑市价格:200卢布。
(请思考:这种现象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
材料三: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做法脱离了实际,“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请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错”在哪里? )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1、原因(目的):
(1)解决国内的____困难和____危机:常年战争导致经济破败,农民不满________________频繁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从苏俄国情出发重新探索向________直接过渡的正确途径。
2、内容:
(1)农业:以__________代替____________,纳税后的粮食由农民_________;
(2)工业:关系到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______所有,由______经营;_______和_____________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___________
经营;恢复___________;
(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_____________;
(4)分配:废除_____________________,实行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材料一:在俄国小农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我们必须迁就农民,必然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样农民才会得到鼓励。
(请思考:列宁准备采取什么措施,这项措施的直接出发点和根本出发点分别是什么? )
材料二:1921年,23岁的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但列宁告诉他:“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请思考:列宁此时的态度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不同?“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是什么意思? )
3、特点:
(1)利用________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2)所有制和分配:在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许__________形式存在,部分地恢复和利用__________。
4、评价:
①直接结果: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得到_________和_______的支持,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巩固。
②结论认识:表明俄共(布)放弃了____________的设想和实践,找到了一条符合俄国国情的过渡到___________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
三、斯大林经济体制:
1、原因:
①外部帝国主义包围威胁,国内经济文化落后,苏联要优先发展重工业;②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可供借鉴;③俄国社会政治传统;④斯大林个人因素。
2、确立:
1924年—30年代中期,经过_______和_________,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取消新________,1936年(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
3、表现:
(1)所有制形式:实行__________,包括_________和_________;(2)管理体制:实行高度集中的__________;(3)管理手段:排斥________________;(4)主要以________________。
4、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
(1)在这种体制下,国家能够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巨大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超越了_______水平,体制逐渐僵化: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节约消费为工业积累资金导致人民生活不高、农民付出太多;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导致地方企业缺乏活力。
(3)它还对“二战”后诞生的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极大的影响。
【知识升华】
1、从苏联在探究中不断的改革,给我们什么启示?在我国的改革中,我们应该怎样去吸取这些经验教训?
(1)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3)农业、重工业、轻工业要协调发展; (4)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预习反馈】
【巩固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 )
a.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 c.取消一切商品贸易 d.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
2、列宁认为,既然俄国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3、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主要“新”在 :( )
a、由苏维埃国家掌握一切经济命脉 b、在一定范围内恢复了资本主义
c、经济建设依靠广大工农劳动群众 d、在经济建设中以计划经济为主
4、下列对新经济政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目的在于实现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b、是遵循市场和货币关系规律的体现
c、使遭到破坏的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和改善 d、是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的
5、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 )
a、苏俄加速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b、早在国内战争期间布尔什维克党就开始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c、社会主义在苏联已经建成 d、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
6、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在于:( )①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②巩固了工农联盟 ③是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探索 ④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⑤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7、20世纪20年代以来,苏俄率先实现了突破,开创了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特殊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带有军事性的措施,在当时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b.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所有农产品的权利
8、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同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b、使苏联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 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
9、从十月革命到20年代,苏联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的基本历史结论是:( )
a、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要为工农业恢复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10、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用政府行政命令来管理经济 b、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 d、否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11、苏联前两个五年计划的成果不包括:( )
a.形成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b.实行国家农业集体化c.基本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d.经济结构趋于平衡合理
12、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a.消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利影响 b.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c.加强无产阶级对经济的指导 d.平息工人罢工和农民暴动
上一篇:物理学的重大进展教案
下一篇: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