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免疫防线(精选3篇)
人体的免疫防线 篇1
第23章 人体对疾病的抵御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防线(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描述人体免疫功能,了解免疫器官,区别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
能力目标
尝试归纳总结,学会图形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接种牛痘的发现史体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计划免疫
教学难点
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自主学习导引
1.免疫指的是什么?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怎么区分?复习上一课所学。
2.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 ,将有关 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我国卫生部在1986年颁发了儿童免疫程序,每年的 月 日定为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
3.你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注射过哪些预防针?你知道注射的是什么吗?收集资料。
4.免疫对人体具有的功能是: ;
;
,从而维持人体内部生理活动的稳定。
5.在特定情况下,免疫对人体也可能有害,例如(举两例说明)
; 。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
1.免疫分为哪两类?
2.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师、生共同总结两者的区别(出示幻灯)。
师生总结: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它们不是只针对某一类特定的抗原,而是对多种抗原都有防御作用。特异性免疫是出生以后才产生的,它通常只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二、免疫的意义
提问:什么是免疫,免疫有什么功能?
学生阅读课本中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教师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一种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排斥和破坏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如病原体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多少年来,免疫的概念通常是同对传染病的抵抗力紧密相连的,因此,长期以来,免疫学在传染病的防治上起了巨大的作用,控制以至消灭了某些传染病。例如1980年5月第33次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已消灭天花。近年来随着免疫学的飞跃发展,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例如移植免疫、肿瘤免疫,而免疫学已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出示思考题:
1.人类在许许多多病菌、病毒存在的环境中为什么能健康地生活?
2.人体内的细胞在不断衰老、死亡、又不断产生新的细胞,为什么人体内不觉得新细胞过剩或死细胞堆积呢?
3.为什么老年人或应用免疫抑制剂的人肿瘤发病率较高?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人体免疫功能表解。
人体免疫功能
出示板书:防御感染;自我稳定;免疫监视。
教师讲解: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当这些功能异常时,可使人体出现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常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三、计划免疫
教师提问:同学们进行过预防接种吗?都注射过哪些预防针?
学生回答:乙肝疫苗、流脑疫苗。
教师引出计划免疫的概念(边讲边出示板书)。
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例如: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区,为控制和消除乙肝,国家卫生部决定从199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推行乙肝疫苗接种。接种对象:学龄前儿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接种剂量:10微克(μg)三针免疫接种。接种程序: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间隔1个月后接种第二针,再间隔6个月接种三针。对其他儿童或成年人,接种第一针算起始时间。
为了保护儿童的健康成长,儿童从刚出生即开始进行预防接种,例如:四苗防“六病”。
教师出示四苗防“六病”表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91年止,我国已实现以县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率达到85%。
计划免疫的目的和意义: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手段,可以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也是贯彻以“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对于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小结:师、生共同复习免疫的概念和功能,计划免疫的概念及目的和意义。学习免疫知识,了解自我保健道理,对提高锻炼身体的自觉性,增强自身抵抗力,预防疾病,都具有重要作用。
练习
1.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免疫是人体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
b.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
c.免疫是人体的一项生理功能
d.免疫不能在出生后获得
2.正常情况下,人体能够识别并清除肿瘤细胞。这是由于免疫系统具有( )
a.发现并杀伤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的功能
b.清除衰老及破损细胞的功能
c.抵抗病原体的侵害,防止疾病产生的功能
d.a、b、c三项功能
3.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是过敏原
b.在过敏原的刺激下,体内会产生抗体
c.过敏反应对人体的主要危害就是造成皮肤红肿、痒等,对其他系统没有危害
d.预防过敏反应的主要措施是消灭过敏原
4.计划免疫的作用是 ( )
a.使其产生某种抗体,能抵抗某种传染病
b.使其产生某种抗原,能抵抗所有传染病
c.使其产生某种抗体,能抵抗所有传染病
d.使其产生某种抗原,能抵抗某种传染病
5.下列关于人工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属于计划免疫
b.接种的疫苗是抗体
c.接种的疫苗是抗原
d.属于人体的特异性免疫
6.下列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 )
a.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
b.给病人打针吃药,治疗疾病
c.给三个月的婴儿接种百白破疫苗,预防百日咳等疾病
d.给婴幼儿服小儿麻痹糖丸,预防小儿麻痹症
能力拓展
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
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在两百多年前,曾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成为当时世界各国的一大难题。
18世纪,欧洲天花大流行,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当时传说,挤奶女工往往会感染牛痘,而得过牛痘的人,就再也不会得牛痘,也不会得天花。“牛痘与天花有没有关系?”英国医生詹纳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进行了以下实验。
1796年5月14日,詹纳给一个孩子接种了牛痘,2个月后詹纳再给这个孩子接种天花病毒,这个孩子也没有感染天花。实验成功了,1796年5月14日成了人类征服天花的标志。
(1)引起天花病的病原体是 。
(2)在詹纳的实验中,第一次给孩子进行的牛痘接种是作为 进入体内的。
(3)孩子在第二次接种后,没有感染天花的原因是体内产生了抵抗 的
,这种现象属于 免疫。
(4)通过詹纳的实验可知,可以通过 的方法来预防天花。
人体的免疫防线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
⑵对于常规的切伤和划伤,应该进行清洗、消毒和包扎。
2、能力目标
⑴ 建立模型
⑵ 控制变量,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通过模拟实验体验人体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体验科学精神。
⑵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学情分析
1、教学重点
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实验的严密性和长期性。
2、教学难点
控制变量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分组(5~6人一组),在课余时间设计“苹果皮对病菌的侵入是否有保护作用”的实验方案。
2、实验材料:表皮完好的苹果、塑料带(保鲜袋) 若干个,1个腐烂的苹果,75%的酒精,镊子,小刀或者牙签,标签,纸巾。
五、设计思路
“皮肤是一道保护屏障”这个知识点对初二学生来说非常简单,所以本课的重点侧重在如何让学生通过探究实验来体验皮肤的重要功能。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创设情境上采用了以白求恩的真实故事为引入的方法,同时为了让学生感觉到皮肤的保护功能无时不在,我让学生回忆双手接触过的物品,并出示粘满细菌的手的图片,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皮肤的保护功能的感性认识,这些过程都是为提出问题做铺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用实验来探究皮肤的保护功能”的问题。当学生提出“最简单的是把手割破”的方案的时候,我引出特殊的生物实验需要建立模型的思想,教给学生建立模型的方法和原则。这样自然的把探究皮肤的保护功能实验转化成一个用苹果皮来模拟探究的实验,学生的兴趣也被提起来了。紧接着利用教材现有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在设计方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然后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最后的结论也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总结,在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大量的自由支配的空间和时间,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六、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初步感受皮肤的保护作用
讲述白求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割伤了皮肤会导致感染,甚至于死亡? 通过对白求恩大夫的故事的了解,初步感受完好皮肤的重要性。
知识回顾
感性认识完好的皮肤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回顾有关皮肤的构造的知识,从已知的知识中找到理论基础,促进学生在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
出示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今天我的手接触了哪些物品?”,使学生体验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保障的重要性 回忆皮肤的构造,学生思考:从结构上看,皮肤具不具备保护功能?
观察布满细菌的手的图片,认识到病原体的无所不在和皮肤完好的重要性
提出问题 是否能用科学实验来模拟探究皮肤在保护人体中的作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自己的推测
设计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认识到鉴于此生物实验的特殊性,用直观的方法(划破皮肤)不现实,需要建立模型,找合适的、结构相似的实验材料(苹果等)
以教材提示为例,引导学生思考3个讨论题,以及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将各组材料密封保存,且保存在温暖、黑暗的地方?2、如何设计实验组与对照组?你还可以设计哪些其他的实验组?3、如何控制实验变量? 在老师的引导下,结合本组的实验目标,分组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方案
实施实验步骤 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指导实验步骤 小组分工合作,实施实验步骤
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实验结果 关注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结果的情况 跟踪实验进程,记录每天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结果 指导每组学生代表书写实验报告,得出实验结论,并在全班汇报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其他小组的实验过程和结论的科学性 汇报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步骤和结论
结题 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皮肤能象苹果皮一样保护人体
反思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和其原因 自由叙述实验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人体的免疫防线 篇3
课 时 教 案
教学课题第二十三章 人类对疾病的抵御 第一节 人体的免疫防 线
教学目的知识目标 1.了解免疫的概念; 2.了解免 疫器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3.了解爱滋病的相关知识; 4.理解计划免疫。 能力目标 分析比较传统的免疫概念与现代免疫概念的联系与不同。教学中溶入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们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认知水平上,需要的是对科学不懈的努力与追求,培养学生对科学不断追求与探索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学生打预防针的亲身经历,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党和国家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为提高人口素质进行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别是我国在医药卫生事业上的巨大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第三道防线的内容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其原因有二:首先要考虑到学生对免疫的基础知识比较生疏 ;其次是这个内容中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学生较难理解。对此,教师应采用两方面结合的办法加以解决。一是结合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例如:讲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时,结合学生学过的淋巴系统中的淋巴结和脾的知识,之后提出有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讲述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种类与功能。二是要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教材中举了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人体的变化及结果来说明抗原、抗体及特异性免疫等这几个基本概念,为此这个例子一定要讲清楚。
教学方法讲授法 多媒体法
教具准备课件
教 学 过 程 在感冒流行的季节里,有的人始终很健康地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有的人却未能幸免。大家是否还记得打预防针的经历,这些都与人体的免疫有关系。什么是免疫?它的作用是什么? 要了解这些,首先从人体的三道防线讲起。 请看投影片。 1.人体完整的皮肤有保护作用,请问皮肤有哪些与保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感染或损伤后的皮肤出现红肿后,有时为什么会自然痊愈? 请同学们结合上述两个问题,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准备回答。 答:皮肤表皮的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可以防止外界环境中的病菌、化学物质等的侵入。 如果学生回答不完整,教师补充:除此以外皮肤的汗腺、皮脂腺的分泌物中的某些物质对病菌也有抑制作用。 在阻挡细菌和病毒进入人体内的过程中,遍布口腔、气管、胃、肠、尿道等器官里面的一层粘膜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例如:呼吸道粘膜上有纤毛,具有清扫异物(包括病菌)的作用。 综上所述,皮肤和粘膜构成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看教材p.117图ⅵ-90皮肤的保护作用和图ⅵ-91呼吸道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学生带着第二个问题阅读教材p.117的有关第二道防线的内容,看教材p.118图ⅵ-92溶菌酶的作用,图ⅵ-93吞噬细胞的作用,与学生一起共同小结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组成和作用。 (教师板书)人体第一、第二道防线的共同点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起作用,因此叫非特异性免疫。 下面重点了解一下人的第三道防线。 请看投影片(思考题)1.人体的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的组成及作用是什么?2.得过天花的病人一般不再患天花病,为什么?阅读教材第p.118。 看投影片:淋巴器官的位置、数量、功能表: 淋巴 器官
胸腺
淋巴结
脾
位置甲状腺之下紧贴气管、大气管前面。多集中于腋窝、腹股沟、颈部等处。位于腹腔左上部。数量左、右两叶。多数。一个。功能胸腺素可刺激淋巴组织生长,并促使其产生淋巴细胞。在幼年时胸腺促使这种免疫功能的发育,成年时帮助维持这种免疫功能。内有吞噬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毒、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产生白细胞、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衰老血细胞。 教师用投影片展示上述表格后,随后用内分泌腺挂图,指出胸腺,说明它的位置及作用。再用淋巴系统的挂图,讲解淋巴结及脾的位置及作用,淋巴结主要是由淋巴细胞集合而成的腺样结构,呈蚕豆状,数量、大小不等,里面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的吞噬细胞。而脾在人体腹腔上腹部,内含吞噬细胞,能吞噬病菌也能吞噬异物。 教师问:免疫细胞主要指什么? 学生答:淋巴细胞。 胸腺、脾脏、淋巴结等这些淋巴器官对淋巴细胞的发生、分化和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当病原体(病菌。病毒等)进入人体内,淋巴细胞受到刺激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复杂变化。 教师讲解:天花病毒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抗体。能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叫抗原。一定的抗体与一定的抗原相结合,从而促进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将抗原清除,从而使病原体失去致病性;抗原被清除以后,抗体仍留在体内,当同样的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就会很快地被体内存留的抗 体以同样的作用加以清除。上面的实例:在天花流行时,得过天花的人几乎不再得天花。此人获得的这种免疫能力叫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的特点是产生后通常只能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师生总结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功能,人体通过三道防线与疾病作斗争,使其痊愈,从中获得免疫力。 三、第二课时: 首先复习上次讲课中提到的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看投影片: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范围机体对体内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或抗原)产生的反应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形成生来就有的后天逐渐形成的作用弱强 小结: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共同构成人体总的防御功能,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产生的。当病原体侵入人体时,人体就动员全部非特异免疫因素与之进行斗争,但非特异性免疫如上表所示,它的作用力较弱,由此人体进行调整后利用特异性免疫,使人体保持正常的状态,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不可分开,相辅相成。 提问:什么叫免疫呢? 学生看教材p.116~117,指出,学习过的三道防线和两个类型实际已经指出了免疫的全部内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重要的防卫功能。人体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便维持人体内部的平衡和稳定。下面介绍一下有关艾滋病的知识。 1.什么是艾滋病? 该病于1981年在美国发现,1982年9月,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以“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为这种复杂的疾病命名。1983年,从一名同性恋艾滋病患者的淋巴结中分离到了新的病毒,研究证实这种病毒是引起艾滋病的病原体。1986年7月经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om immune deficiency virus)”,即艾滋病病毒,缩写hiv。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后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这个命名表达了艾滋病的完整概念,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艾滋病的三个明确定义:获得性:表示在病因方面是后天获得而不是先天具有的。免疫缺陷:表示在发病机理方面,主要是造成人体免疫系统的损伤而导致免疫系统的防护功能减低、丧失。免疫缺陷病的共同特点是:a.对感染的易感性明显增加;b.易发生恶性肿瘤;c.临床及病理表现多样化。综合症:表示在临床症状方面,由于免疫缺陷导致的各个系统的机会 性感染、肿瘤而出现的复杂症状群。 艾滋病之所以猖狂于全球,就在于艾滋病病毒hiv侵入人体后直接侵犯人体免疫系统,攻击和杀伤的是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最具有进攻性的t4淋巴细胞,使机体一开始就处于丧失防御能力的地位。艾滋病病毒一旦进入 人体,就寄生于t4淋巴细胞内最核心的部位,并与细胞核的遗传物质dna整合为一体,人体没有能力使其分开,更没有力量杀灭它,艾滋病就成为一种“病入基因”的痼疾。艾滋病病毒随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复制。病毒的繁殖和复制使免疫细胞遭到破坏和毁灭,并放出更多的病毒。新增殖病毒再感染更多的细胞。就这样,病毒一代代地复制、繁殖,免疫细胞不断死亡。艾滋病病毒是一种不同于一般病毒的逆转录病毒,具有极强的迅速变异能力,而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总落后于病毒的变异,因而无法阻止艾滋病病毒的繁殖和扩 散,更何况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抗艾滋病病毒抗体是毫无作战能力的非保护性抗体。艾滋病病毒的迅速变异能力也给目前特效药和疫苗研制工作造成了极大困难。艾滋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弱,离开人体后,常温下在血液或分泌物内只能生存数小时至数天,在自然条件下则不能存活。高温、干燥以及常用消毒药品都可以杀灭这种病毒。 2.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传染源:艾滋病病人及hiv携带者。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体液和器官组织内,感染者的血、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伤口渗出液中 含有大量艾滋病 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泪水、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在不混有血液和炎症渗出液的情况下含此种病毒很少,没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交(包括正常性交、gj及口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成人每10人中有9人的感染是通过性交传播的,性伙伴越 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也就越大。患有性病的人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性交时很容易传染上艾滋病病毒。 经血液传播主 要是通过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及血制品或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而传播。也可以通过使用受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针器纹身、穿耳、针灸、与患者和感染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传播。 母婴传播母亲是艾滋病患者或感染者,在怀孕、分娩过程通过血液或产后通过母乳将艾滋病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育的孩子有1/3可能会从母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大部分带有艾滋病病毒的孩子会在3岁以前死亡。 在防治传染病的措施上,目前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的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来提高人体对这些传染病的抵抗能力,以此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这就是计划免疫。 提问:大家都会记起所进行过的预防接种、都打过哪些预防针? 大家能记起的大都是上小学后的事情。可是,刚出生的婴儿,就要接种卡介苗,可预防结核病。三个月后,再接种百白破疫苗;来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这三种疾病。 展示儿童从出生到初一期间应进行的基础免疫、加强免疫或复种的投影幻灯片。 新中国成立起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计划免疫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已实现以县为单位的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达85%。为在本世纪内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即小儿麻痹症),党和国家领导人率先垂范,到基层幼儿园给儿童喂服小儿麻痹三型混合糖丸。 1989年2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施,其中第十二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二年后,1991年1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公布实施,为控制和消灭某些传染病在我国的流行,保护儿童健康,提高人口素质,造福子孙后代提供了法律依据。 课后,师生共同分析p.120《动动脑》习题,巩固课上学习内容。之后,如有时间在课上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人痘 ’和‘牛痘多’”,或让学生课下阅读。 免疫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但是,随着免疫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免疫的认识提高了,免疫的概念远远超出了抗感染的范畴,而发展成为一门具有多个分支的独立学科。 出示思考题,可让学生先讨论,就他们所知道的谈多少算多少。 1.人为什么能在许多病原体存在的情况下健康地生活?
2.人体对衰老、死亡或死亡的细胞是如何解决的?
3.人体如何对付异常细胞? 用投影仪展示人体免疫功能幻灯片。功能功能正常功能过高功能过低防御抗感染或防止其他抗原异物入侵变态反应例:药物花粉过敏免疫缺陷综合症。例如:艾滋病自我稳定清除衰老、死亡或损伤细胞自我免疫病——免疫监视消灭突变细胞——肿瘤形成
当免疫功能正常时,对人体有利,而异常时,不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可使人体现出局部性或全身性的免疫病理损伤,甚至死亡。例如免疫监视功能缺乏或过低被认为是老年人肿瘤发病率较高的原因之一。
板书设计第一课时:
第十二章 免疫
一、人体的三道防线: 1.病原体:能引起疾病的 细菌、霉菌、病原虫、病毒等的统称。 2.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组成,阻挡或杀死病原体,清扫异物的功能。 第二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等组成,溶解、吞噬和消灭病菌。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第三道防线,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产生抗体,消灭病原体(抗原),叫特异性免疫。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 4.抗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 第二课时: 二、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概念:(1)传统概念:指人体对病原体及其有害产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2)现代概念: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它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排斥进入人体的抗原物质,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2.功能:a.防御感染b.自身稳定c.免疫监视 三、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
作业布置
实验册练习 教学后记1.挂图:(1)淋巴系统挂图一张;(2)内分泌系统挂图一张。2.投影片:(1)第一、二道防线问答题各一张;(2)淋巴器官位置、功能、数量表一张;(3)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比较表一张;(4)人体免疫功能表一张。3.其它:(1)《传染病防治法》单行本;(2)《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单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