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精选7篇)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1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将动物行为分为攻击行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对维持最基本的生存必不可少,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蚂蚁做巢等。而学习行为则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2、社会行为: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的行为。(注意:并非所有营群体生活的动物都具社会行为,如蝗虫群体没有。)
3、社会行为大多具以下特征:①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③有的还形成等级
4、通讯:一个群体中的动物个体向其他个体发出某种信息,接受信息的个体产生某种行为反应的现象。分工合作需随时交流信息,交流方式有动作、声音、和气味等。
5、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以诱杀农业害虫;在农田间放一定量的性引诱剂,干扰雌雄冲之间的通讯,是雄虫无法判断雌虫的位置,从而不能交配,这样也能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即:(1)制造昆虫性外激素诱杀昆虫;(2)制造干扰使昆虫不能识别同种昆虫的性外激素。
6、探究性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并实施计划、(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会根据以下实验回答上边问题。课本4页、22页、34页、35页、39页、41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及特点;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培养学生对动物行为学习的兴趣、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研究动物的行为,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2)通过电影《隐形的翅膀》及印度狼孩等资料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良好世界观和人生面教育。
教材分析: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点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种族,表现出越复杂多样的动物行为特征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如视频和图片等,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件;视频及图片资料;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快乐闯关
5分钟利用课件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并设计快乐闯关题目。题目分ABC三档,小组计分,评比红旗小组。
A类: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关节的结构
3、骨骼肌的组成,特点
B类:
1、骨、关节、骨骼肌在协作运动中各起什么作用?
2、关节的结构中有哪些结构特点使关节既灵活又牢固?
C类:运动是怎样实现的?
屈肘时 为主的伸肌肌群舒张;以 为主的屈肌肌群收缩;伸肘时相反。直臂手提书包时,肱二头肌 ,肱三头肌 。仰面朝天躺在床上最舒服,是因为全身的肌肉 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时,就会牵动 绕 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进行两分钟快速复习比赛
小组对对碰,快乐来闯关,小组合作完成快乐闯关题目
复习旧知,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以小组计分,竞争红旗小组,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分钟创设情境:
国际在线专稿:一只会模仿各种声音的鹦鹉不久前意外的凭借这一特殊本领使主人和他的儿子及时从家中逃离。
33岁的香农康维尔居住在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曼西市,事发当晚,他与儿子一起躺在长沙发上看电影,看着看着就进入了梦乡。凌晨3点左右,康维尔忽然被一阵忽促的火灾报警声惊醒,定睛一看,原来家中着火了。
事实上,康维尔听到的并非真的报警声,而是他饲养的亚马逊鹦鹉花生模仿警报器发出的尖叫声。
激趣引入:鹦鹉天生就能模仿各种声音吗?你想知道这一行为是怎样形成的吗?让我们一同走进今天的动物世界第四节动物的行为
学生认真听新闻故事
带着疑问进入课堂,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这一新闻,迅速激起学生兴趣,也会激起学生探究动物行为的欲望,并且自然的引入课题。
15分钟展示目标:(课间板书在黑板上)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
(3)了解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二、探究 动物的行为:
1、请同学们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温馨提示:
请拿出你的双色笔和练习本,还有你的激情。
全心投入会使你与众不同,
你是最优秀的,你一定能做到最好。
2、检测自学:完成《生物助学》自主学习目标123,并展示学习成果。
3、合作探究:展示图片
(1)下列各图片中展示的是动物的哪一种行为?
(2)上述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
(3)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先天性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
4、合作探究:展示第二组图片
鹦鹉学舌
黑猩猩在冲浪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和第一组图片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共同点吗?
(2)为什么鹦鹉能学舌而公鸡就学不会呢?
总结:师生共同总结出学习行为的概念及特点
5、出示第三组图片
(1)你能总结出上述动物行为有什么共同点吗?它有哪些特征?
(2)完成《生物助学》P77合作探究2读标识标
认真默读学习课文,并用双色笔把重点和难点进行圈划。
独立完成自学指导目标123,有疑问可小组合作讨论。
是后天学习得来的
学习行为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 而获得的行为。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内部往往具有明显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内部还存在明显的等级。
目标板书在黑板副版上,可时刻提醒学生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学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课描述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阐明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及主要行为分类,说出生物钟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原因。
2.区别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推理能力。尝试练习画概念图,应用学生的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学生进行运用一定的认知技巧。
3.关注动物的节律行为,联系人体生物钟,学生确立生命运动有其内在规律的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学生形成讲科学、不迷信的教育。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课的重点是有关动物节律行为的系列概念:昼夜节律、季节节律、潮汐节律的概念和生物钟的概念。
植物和动物在自然界的活动都是有节律的,有的以日为周期,有的以月或年为周期。从本课的学习,学生从动物的节律行为开始去认识生物节律,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界的生命活动的内在规律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唯物主义的观点。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动物行为类型的一个重要组成,动物的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以及生物钟的概念使动物的节律行为概念具体化了,因而这一系列概念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对于生活在新疆,离海洋最远的地方的学生来说,潮汐节律是本课的难点。学生对生物钟会有一些理解上的难度,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需要结合小学自然课和中学地理课学过的有关自然界的周期变化的知识,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的节律行为是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适应,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补充相关的地理知识,辅助学生突破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节课的参考课时:
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复习:可以以秋季大雁结队向南飞为例,通过头雁的地位及雁群的组织和通讯方式复习动物的社群行为,并为动物的季节节律埋下伏笔。
2.引入新课:从大雁南飞适应季节变化属于动物的节律行为引入新课。也可以从自然界的周期变化引入新课。
3.阅读、比较和画概念图:
①浏览课文,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基本内容。
②慢而仔细地阅读课文。细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把自己感到不易懂的地方划下来,随手记下自己的问题。
③比较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和潮汐节律的概念,尝试画动物节律行为的概念图。
④回忆自己曾知道的有关生物钟的例子,比较书上所介绍的概念与自己原有的概念有何异同,记下其中的差异。
⑤思考书上“动动脑”部分提出的两个问题。
⑥阅读书上《课外读部分》,了解鸟类的迁徙行为。
4.小组讨论:
①在小组讨论时,先讨论在阅读课文时各组员提出来的问题。在巡视过程中要特别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全班讨论时请学生谈谈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对该问题的假设。
②组内交流概念图的画法。通过交流概念图,交流各自对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的认识,对生物钟的认识,相当于进行自学本节的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③讨论“动动脑”提出的两个问题。
5.全班讨论:
①请小组代表汇报本组同学发现了哪些问题,讨论的结果如何。教师可以强调发现问题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从书本中、从实际生活中、从社会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
②交流概念图,可以将部分学生的概念图画在黑板,讨论概念图设计的想法,进行自学交流。6.请学生对本课做小结。教师可以用学生画的被公认较好的概念图做本节的板书,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时完成板书。
四、板书设计
(一)动物的各种节律行为
1.动物的昼夜节律
举例:夜行性动物(猫头鹰等)和昼行性动物(麻雀、蝴蝶等)。
概念:动物在一昼夜中有节律的活动。
2.动物的季节节律
举例:候鸟的迁徙行为(大雁等);鱼类的洄游行为(鳕鱼等);动物的冬眠行为(蛙、蛇等)。
概念:动物随季节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行为。
3.动物的潮汐行为
举例:招潮蟹、牡蛎、珊瑚等。
概念:海洋生物与潮水涨退的变化相适应的节律行为。
(二)动物的节律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概念: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步形成的周期性的有节律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三)产生节律行为的原因——生物钟的调节作用
概念:生物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举例:“调拨”蟑螂的生物钟。
五、小资料
1.鸽子的飞行定向鸽子擅长飞行认路。
晴天,鸽子靠太阳和生物钟定向。如果人为“拨乱”鸽子的生物钟,鸽子就不能正确地依靠大阳导航。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鸽子关在暗室中,每天夜间0时照明,中午关灯,将鸽子的生物钟拨快6小时。过一段时间后,早6:00于鸽舍西方处放飞。该鸽没有向东飞回鸽舍,其飞行的方向是东北方。这是由于该鸽子的生物钟此时是中午,鸽子误以为太阳在南面,按中午该飞的方向,故向东北方向飞去。阴天,鸽子靠地球磁场定向。若阴天在鸽子颈上系一块磁铁,它们会迷失方向。
2.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不是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以生化过程为基础的生理机制,很难确定其在生物体内的位置。用蚕蛾做脑组织的切除、嫁接实验,证明生物钟位于脑中。将一种蜥蜴的松果体离体培养,在其存活的一周内,松果体按昼夜节律分泌褪黑素。鸟类和兽类的一些实验证明松果体有控制生物节律的作用。有些实验证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存在于丘脑中。破坏丘脑的某些神经中枢,可以破坏动物的一些正常节律,如心率、激素分泌节律等。
生物学家推测,生物钟现象可能与细胞膜中的蛋白质或脂类有关。有人认为,也许动、植物体内有多种生物钟机制,它们共同作用使生物具有适应环境周期性变化的能力。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4
教学设计思路: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或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本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行为的类型。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
2.举例说明动物的取食行为、领域行为、攻击行为及意义。
3.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行为。4.尝试实验、资料分析等研究动物行为的方法。
5.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行为都是动物对其周围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6.关注身边常见的小动物的行为,增强保护动物的自觉性。
重点难点
重点:动物行为的类型。
难点:动物行为类型的复杂性,多样性。
教学媒体:录像,挂图,
课时建议: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设计成一节典型的探究活动课。通过对蚂蚁外出寻找食物和蚁群搬食两幅图片的观察,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作出假设,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设计实验,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表达交流。
学生以课本上的图片,或者教师提供的蚂蚁视频,展开讨论,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教师还可以提供蚂蚁之外的各种视频或者图片,比如家蚕、金鱼、蜗牛等动物,供学生探究。
教法建议: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动物行为的类型多种多样,课堂教学中,还可以举例其他的动物行为事例,让学生举例生活中有关动物行为的趣闻或播放有关的录像等,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1.有关蚂蚁行为探究的实验。先给出两幅蚂蚁行为的图片:第一幅是蚂蚁外出寻找食物,第二幅是发现食物后,一群蚂蚁前来搬运食物。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有多种,比如,有的提出蚂蚁行为问题,有的提出蚂蚁的信息传递问题。结合本科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研究有关蚂蚁的行为问题。
2.出示动物行为图片:繁殖行为、攻击行为、防御行为(上三幅)、节律行为、社群行为、捕食行为(下三幅)。教师利用一组动物行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动物行为的其他类型,播放动物行为录像,让学生认识行为类型并分析该行为对动物生活的意义。
启发:动物行为纷杂,系统研究先应该进行什么工作?学生经思考回答:分类研究。
(1)攻击行为录像:昆虫、斑马等几种动物争斗。让学生讨论:动物们在干什么?据学生回答出示幻灯:扭打、争抢、搏斗、掐咬、厮打……
深入引导:根据生活经验,试判断它们争斗的原因是什么?学生经讨论回答:公鸡和斑马争夺配偶;狗争抢食物;家鸽争巢穴或领地。幻灯: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巢穴、地域;显耀自己、巩固地位……
启发讨论:属于什么行为?同学经讨论回答:是攻击行为。
(2)防御行为:组织小游戏:老鹰捉小鸡,引导学生分析其中道理。学生领悟到:强健灵活而逃得快,可以免遭捕杀。
教师出示挂图:热带小蛙、尺蠖等不易被天敌发现;夜色蛾和尺蠖使蝙蝠难以得手;软体动物、黄鼬刺激敌人;河蚌、蜗牛等用坚固外套保护身体;鸡群集体御敌;乌贼、蜥蜴巧妙逃跑。
教师:防御动物的防御行为:躲避;恐吓对方;守卫自己;释放臭气、刺激物;团结起来对付敌人;装得与环境一样蒙蔽敌人……
(3)觅食行为:观看动物取食的录像,教师讲解: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动物的各种贮食行为都与周围的生活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动物度过缺少食物的种种难关,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十分有利的。
(4)繁殖行为是与动物繁殖后代有关的行为,越是高等的动物,繁殖行为越复杂。主要包括识别雌雄动物、占有繁殖空间、求偶、孵卵、哺育等。繁殖行为能够使动物的子代数量增加,有利于种群的繁盛。
(5)节律行为:动物随着地球、日、月的周期性变化,逐渐形成了许多周期性的、有节律的活动,这种表现出昼夜、季节和潮汐节律的活动。
(6)社群行为:指同种动物个体之间维持群体共同生存的一系列的行为。3.动物行为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并在生产活动中广为应用。这部分内容可以不局限在教材内容上,应让学生广泛查阅资料,引导学生开放性思维,想出更多的有关动物行为应用的实例。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让学生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认识到只有人类和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和谐相处,才能使整个地球表现出盎然生机。
(2)认识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关注动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初步使学生具有保护动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的探究活动,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过程
引言:
复习运动系统的组成?
动物因为有了骨骼、肌肉关节才能运动,所以我们看到一个多姿多采灵动的世界。
示图“鹅在水中游”(解说: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几百年年前就对动物的行为有了很多观察,骆宾王在七岁时就写了鹅这首诗)让学生齐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写的是鹅在水中的什么行为(嬉戏游水)。还有古人的诗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说的就是自然界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行为。尤其以动物的体形、体色、行为最丰富多样,使人着迷。动物的行为常常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他们的运动和行为与生活环境相适应。今天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动物的行为,了解动物行为的类型和获得的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动物行为的概念 (引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问:看一看:这些是动物的什么动作?这些动作统称为什么?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
问:想一想:你能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行为”吗?
(动物都能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反应,这种反应的表现形式就是动物的行为。)
问:老虎的奔跑跳跃是动物的行为吗?老虎的凝神静卧呢?你还能说出一些动物行为的例子吗?
总结:动物的行为包括动物的各种姿态和动作,包括动物的爬行、走动、奔跑、跳跃、游水、飞行、滑翔和其他运动方式;还包括动物的取食、功击、防御、繁殖、迁徙过程中的各种动作;包括体态、体色、声音等正常和异常的状态。
动物行为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为了方便研究我们把动物的行为进行了分类,请同学门阅读课本P65,思考、并讨论问题:动物的行为分为几种?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2.动物行为的类型
播放视频,引导学生观看影片中的有关动物行为的相关事例,组织学生讨论、归纳出每种动物的行为的概念以及它们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有什么意义。
(1)觅食行为
概念:是动物通过独特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
意义:觅食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的行为。
(2)争斗行为
概念:在动物界中,同种动物个体之间常常由于争夺食物、配偶、领地或巢区而发生相互攻击或战斗,这种行为叫攻击行为。争斗的动物双方很少受到伤害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3)防御行为
概念:动物对付外来侵犯,保护自己或群体中其它个体的行为
意义:对于动物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必不可少。
(4)繁殖行为
概念:与动物繁殖有关的行为(包括求偶、占巢、孵卵、哺育等)
意义:使动物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使后代得到亲代的良好照顾,提高动物幼体的成活率。
(5)社群行为
概念:是动物群体内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它们具有一系列的动物社群行为。
意义:社群行为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存。
问:通过上面的观看和讨论,请同学小结一下我们认识了几种类型的动物的行为
演示:5种动物的行为的分类
问:请学生说一说还有没有其他动物的行为?
(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二、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
问:想一想,这些多种多样的动物行为,从动物行为获得过程来看,它们又分为哪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1.先天性行为
概念: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是生来就有的,由动物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一种行为。
特点:具有持久性
2.后天性行为
概念:后天性行为是动物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特点:具有短暂性,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退,提高了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就强,表现出的动物行为也越复杂多样。
三、动物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问:由于动物种类、运动方式等不同而导致动物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动物的行为有没有共同的特点呢?
1.动物的行为是对环境的适应,对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重要作用。
2.是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运动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
问:我们为何要研究各种各样的动物行为?
研究动物行为的根本目的是认识和利用对人类有益的动物,控制和防除对人类有害的动物。
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
1.下列哪项不属于动物的行为( B )
A.青蛙鸣叫 B.动物体内食物的消化
C.豹追羚羊、羚羊跑避 D.变色龙随环境改变自己的体色 2.下列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D )
A.狗拉雪撬 B.马拉车 C.猴子剥花生 D.蚕吐丝
3.两只雄性织布鸟在繁殖季节为争夺筑巢的树枝,发生激烈打斗行为,该行为属于( B )
A.取食行为 B.攻击行为 C.防御行为 D.繁殖行为 4.动物具有“学习”能力,这有利于(A )
A.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 B.找到配偶 C.逃避敌害 D.找到食物 5.下列动物种群中,不具有社群行为的是( B ) A蜜蜂群体 B.绵羊群体 C.白蚁群体 D.蚂蚁群体
6.“蜻蜓点水”实际上是蜻蜓的产卵过程,对蜻蜓该行为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B )
A.是一种先天性行为 B.是一种学习行为 C.是一种繁殖行为 D.该行为由蜻蜓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观察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让学生明白先天性为和后天行为的特点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6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析各种资料,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尊重生命的高尚情操;通过对动物现象与行为本质之间辩证关系的解析,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通过对动物学习行为的启示,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交流,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
1、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3、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难点:
1、区别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说出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教学准备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与前一节内容联系紧密,通过举例和讨论让学生动脑思考,对动物行为有深刻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及视频资料;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
教学过程
一、动物的行为
1、先天性行为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同学们能否利用学到的知识,判断下列动物行为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问:这两种动物都在觅食,从功能上看是一样的,但是获得食物的途径一样吗?
述:动物行为按获得途径的不同也能分成不同的类型,有哪些类型呢?动物的种种行为由什么调控?决定行为的生理基础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意图: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述:蜜蜂采蜜这种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
问:我们把这样的行为称为什么行为?
述: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行为,也可以说是动物的本能。
问: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先天性行为的例子?下列哪些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问:动物是如何获得这种行为的,生来就有,那它由什么决定?
述:先天性行为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控制
对同种生物而言没有个体差异(但是不一定出生就有,有的要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能表现,如筑巢、育雏等生殖行为)。
问:所以,什么是先天性行为?
问:先天性行为有什么好处?
师:先天性行为的存在是动物生存必不可少的,奠定了生存和繁衍的基础。
师:展示图片:美国红雀给鱼喂食、鸡妈妈照顾小鸭子。说明了什么?
述:先天性行为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只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问:所以动物只具备先天性行为行不行?
2、学习行为
视频:棕毛僧猴(吃棕榈坚果)。
问:它怎么会去借助工具的呢?请接着往下看。
问:这种行为是怎么获得的呢?
师:这种行为的建立也有一定的遗传基础。猴子会抓握工具就是一种先天性行为,所以这种行为是建立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之上的。
问:我们把动物的这种经过学习才能形成
的行为叫做什么行为?
问:动物还有的哪些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问:惊弓之鸟、老马识途属于什么行为?为什么?
游戏:“一笔画”,统计学生第1、2、3次完成所用的时间。
问:学习行为主要由什么系统调节?学习能力强弱与什么有关?
问:学习行为有何意义?
讨论:列表比较先天性行为与学习行为
二、动物行为的生理基础
过渡: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这些行为的产生都是动物对于外界刺激做出的反应。
问:动物的种种行为由什么调控呢?
述:请看一个例子(视频:)。
(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知识。)
问:在什么情况下才会有这种行为?
述:在繁殖季节,雄鸟因为见到雌鸟(一种刺激)而导致体内雄性激素增加,因此加强了雄鸟的求偶行为;这种行为同时也刺激着雌鸟,促进其体内雌性激素的分泌,加快卵巢的发育和卵的生成。
师:由此可知,动物的复杂行为受到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控,而且动物越高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越完善,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适应各种生活环境的能力也越强。人类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影响环境,使环境尽可能向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
总结
想一想:人读书属于什么行为?本节的学习对你有何启示?
问:本节的目标大家是否达成了呢?
巩固练习:阅读资料,分析并回答问题。
教学后记
教学中利用各种手段努力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给学生更多驰骋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享受,乐学亲师。本节内容应注意多举事例,动物行为由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但应注意很多低等动物是没有系统这一层次的。教师应进行恰当多样的评价,使学生表现欲更强,积极思考,主动求知探索,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的目的。
八年级生物上册《动物的行为》复习提纲 篇7
教材分析:《动物的行为》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刘恩山教授讲到:这部分知识于每个人的现实生活有直接和间接的相关。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可以在与动物建立更好的关系上起到很好作用。从学科知识教育来说,动物行为的知识与我们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动物行这部分内容,课程标准有具体的要求。一是要求区分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第二是能够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这是两个具体要求。
学情分析:知识源于生活,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在生活的体验中汲取成长的营养。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和动物有过接触,因此,同学们都能列举出一些动物的行为。
设计依据:动物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如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许多行为都有较强的趣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但从本质上理解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更为重要。因此教学中要以此为主线,精心设计,并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设计思路:
本节课主要采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法来完成这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两个要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回放《动物世界》节目精彩的片段,请同学们举例所看到、想到的动物行为。
二、利用阅读式的自主学习和问题式的自主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的学习:
1、自主学习先天性和后天性行为的分类和区别
投放有关的文字、图片等资料,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教师的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区分出哪些是生物生来就有的行为,哪些是通过环境作用,由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并根据这些动物行为的分类,找出其分类依据,得出一个较为合适的结论。
分析先天性行为:在学习先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请问哪些同学饲养过小动物?
2、你所饲养的动物都有哪些行为?
3、把你饲养动物的经历与同学老师分享好吗?
4、小动物要吃东西、要睡觉,这些用你教吗?
5、那么怎样使你的猫、狗去规定的地方大小便呢?
6、为什么蚕生来会吐丝,而小猫却不会?
8、先天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9、你认为先天性行为对动物有什么意义?
7、小猫吃奶、鹦鹉学舌、鸟筑巢、鸡孵蛋、蚕吐丝、大雁南飞等,这些行为从获得的途径来看,哪些是生来就有的,哪些是后天获得的?
分析后天行为:
在学习后天学习行为时,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1、如果你是训兽员怎样使动物听你的话进行各种表演的?
2、如果你家养了一条小狗,请你设计一种训练方法,让它一听到你的呼叫就跑过来?又如:
3、黑猩猩钓取食物、大山雀喝牛奶是先天性还是后天学习行为?
4、比较黑猩猩和大山雀的后天学习行为,你觉得哪个比较复杂?10、学习行为对动物有何意义?
5、动物的学习能力有遗传因素作用吗?
6、你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对人类有怎样的意义?这对你有何启示?
学生通过对系列问题的思考与解答,巩固了已有的知识和技能,
巩固分析:展图1、2:(孔雀开屏、育雏); 展图3:(黑猩猩利用木箱登高取香蕉过程);展图4:(老鼠走迷宫)
2、动物社会行为
放录像:白蚁和狒狒的群体生活。
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录像,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
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1.白蚁群体成员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3.群体中不同个体之间是如何实现分工合作的?
4.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5.动物群体中存在信息交流吗?你知道那些动物的交流方式?
三、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学生明确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四、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只有在应用的时候,知识才是有价值。
上一篇:生物的多样性教案
下一篇:第三节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