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的复制”一节的教学
1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2)第3章第3节。dna复制是生物遗传信息得以世代相传和延续的基础,也是生物变异的基础。对本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基因的本质。
本节内容在编排上先讲述科学家对dna复制的推测,然后介绍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选学),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虽然dna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属于选学内容,但教师可根据学生理解层次的不同,进行有选择的介绍和探究学习。本设计即以引导学生对该过程的演绎推理,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逻辑思维。
2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经学习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和dna分子的结构,而dna作为遗传物质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通过自身的复制传递遗传信息,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于学生理解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整个遗传学的基础。据课程目标,本节内容的要求“概述dna分子的复制”,是属于“理解水平”的要求,对学生要求较高,并且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和培养能力的好材料。
3 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说出dna复制的时间和场所;
概述dna复制所需条件、复制过程及特点。
3.2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科学家探索dna复制的经典实验,形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3.3 情感目标
体验科学家认识dna复制的思维过程;
探讨dna复制的生物学意义;
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
4 教学重点和难点
4.1 重点:dna分子复制的条件、过程和特点
4.2 难点:对半保留复制的推理与验证。
5 教学策略
5.1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简单快速地将上节课所学内容(dna分子的结构)进行回顾、巩固。
5.2 分析经典实验,引导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过程。
引导学生对康贝格、梅塞尔-斯特尔等人的经典实验进行层层设疑,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设计,得出结论。
5.3 借助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dna复制的具体过程。
6 教学过程
6.1 导入课程
先对几个学生就上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提问,根据他们回答的情况来确定复习旧知的详细程度。若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过的内容印象比较深,大部分都能回忆起来,那么就无需再花费时间对其复习;若同学们对其印象不深,只能回想起少部分内容,那么就由老师引导大家一同回忆。这时老师尽量不要直接告诉同学们,而要让同学们自己说出来。
6.2 对dna复制的初步探究
引导学生讨论并分析康贝格的实验,了解dna复制的一般条件。
步骤1:1956年,美国生物化学家康贝格,将大肠杆菌中提取出的dna聚合酶加入到具有4种丰富的脱氧核苷酸的人工合成体系中。
结果:试管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不能合成dna分子。
提问: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用途是什么? ②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起什么作用? ③通过什么来保证酶的活性? ④为什么不能合成dna分子? ⑤人工体系中可能还缺少哪些条件? ⑥你能否帮助康贝格分析他实验失败的原因,并设计一个可行的实验来进行dna的复制?
在一系列问题的激发下,学生进行热烈的讨论。(5分钟左右)
步骤2:康贝格在上述试管中加入了少量dna分子和atp,培养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一段时间后,测定其中dna的含量。
结果:试管中dna的含量增加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
上一篇:1.1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下一篇:选修2:生物科学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