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通用15篇)
《折线统计图》 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63页例3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1~4题。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练习十三第2题,使学生知道我国人均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渗透国情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人民的卓越智慧,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增强审美意识。
二、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知识迁移类推,学习新知。
三、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四、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五、教具学具准备、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各一张、图纸一张(长8厘米,宽6厘米)。
六、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教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通过复习,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旧知的回忆,而且还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孕伏。)
(二)探求新知
1.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出示的投影片)
教师: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再打出条形统计图的投影片)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通过出示投影片,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通过比较与条形统计图的异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的认识,为学习制作打下了基础。)
2.教学制作的方法。
出示例3:指名读出例3中统计表中各数据,师边引导边教学制作步骤。
教师述:制折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指名说后,师出示画好的图纸。(水平射线长6厘米,垂直射线长4厘米。)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师:指名说出制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生:适当分配各直线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师: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生: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师:原来统计表中有几个月份?(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如何划分?
师:请一名学生到前面量一量图纸中射线的长度。(水平射线长6厘米。)
师:水平射线长6厘米,根据统计表中有12个月份,在水平射线上画多少等份?(13等份)
这里用0.4厘米宽的距离表示一个年份,教师完成下图:
(3)在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指名说出第三步干什么?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教师:垂直射线长4厘米,应如何划分?(在垂直射线上画7等份,每份大约0.5厘米)每一份表示5。
在垂直射线的箭头上方注明单位,教师完成下图: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教师:第四步干什么?生答后,指名到前面试着画一画,师加以帮助,画成像教科书第62页那样的。
(5)在图纸上方写上统计图的标题,注明制图日期及制图人姓名。
(有了制条形统计图的基础,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容易把学过的知识迁移到新知识中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制图的4个步骤真正体现了学生参与与获取知识的过程。)
3.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要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七、随堂练习
1.完成“做一做”,让学生自己画在书上,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检查,并说明这个服装店销售量变化的情况(总趋势是上升的)。
3.练习十三第1题(通过这道练习,使学生学会看)。
八、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2月制
《折线统计图》 篇2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1页的例4,第72页的“做一做”的题目和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复习用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例4的复式统计图和“做一做”的复式统计图。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下面是某市1997年上半年每月降水量的统计表和统计图。
某市1997年上半年月降水量统计图
1997年8月制
单位:毫米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先让学生观察统计表和统计图,相互提问和回答问题。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多?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6月份的降水量最多,是135毫米。
学生甲:哪个月的月降水量最少?是多少毫米?
学生乙:3月份的降水量最少,是35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下降得最快?下降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二月与三月之间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3毫米。
学生甲:哪两个月之间的降水量上升得最快?上升了多少毫米?
学生乙:三月与四月之间上升得最快,上升了50毫米。
二、新课
1.教学例4。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折线统计图。请大家阅读教科书第71页上统计表中的数据,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统计表中年份的表示方式跟前面的有什么不同?(前面统计表中的时间间隔相同,而这个统计表中年份之间的间隔是不相同的,有的是间隔三年,有的是二年或一年。)、
(2)画统计图时,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应该注意什么?(在水平射线上表示年份时,应该根据经过时间的长短留出相应的间隔。·例如,1989年到1992年经过三年,间隔应该是留出3个长度单位;1992年到1994年和1994年到1996年都是经过二年,
××市无线电一广、工厂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
(1989年一1997年) 1998年1月制
无线一厂
无线二厂
(在下页)
单 位;万元
间隔都应该留出2个长度单位;1996年到1997年,经过一年,间隔应该是1个长度单位。)
教师指出:只有每一年留的间隔相同,画出的统计图才能正确地表示出产值增长的情况。大家按照教科书上给出的无线电二厂的数据,根据图例自己画出无线电二厂产值增长的折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描点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做完后,教师出示准备好的统计图(如上图),让学生进行订正。
对于画图有错误的学生、要让他们找出出现错误的原因,并改正。然后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问题。
(1)哪个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得快?(无线电一厂。)
(2)哪一年的工业产值增长得最快?(1996年一1997年)
2.做教科书第72页上“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让学生自己读数据、描点、连线。巡视时,教师注意观察学生做题情况,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做完后,教师出示下页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三、小结
教师:单式和复式两种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和步骤是一样的,只是复式折线统
计图要用两条或者两条以上的折线表示。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71—72页上的内容。
2.做练习十六的第5、7题。
《折线统计图》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5
教学内容 课本第 68页的例 2,练习 11的第 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统计观念。
2、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据变化趋势。
教学关键 统一统计图的标准。
教具准备
教学方法 反馈教学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
(4月26日~5月31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可以清楚看出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探索新知 1、出示课本例2的统计图。
2、引导学生观察两幅统计图,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逐月上升,各月份数量,增幅大小等)
3、初看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感觉左图增幅较大。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较明显;右图反之。)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讨论、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纵轴每格表示的数量不统一,不规范。)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明确: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 11的第 2题。
(1)初看这幅统计图,你感觉气温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的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布置作业 完成补充练习。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知道的特点.
2.了解制作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
教学重点
掌握制的一般步骤,能看图准确地回答问题.
教学难点
弄清与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条形统计图,并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谁说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制作步骤是什么?
谈话引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探求新知.
(一)介绍的特点.
1.介绍的特点.
教师讲述:拆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表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2.与条形统计图比较异同.
教师提问:认真观察,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点?
(二)教学制作的方法.
1.出示例3.某地2000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平均气温(℃)
25
10
16.5
22
28
32
32.5
26
19
11.5
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
教师讲述:制拆线统计图的步骤与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基本相同,只是不画直条,而是按照数据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2.制作步骤.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
教师提问:想一想,制作统计图的第一步干什么?
(2)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的间隔.
教师提问:制作条形统计图第二步干什么?
(适当分配各直条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拆线统计图是描出各个点,应当怎样做?
(适当分配各点的位置,确定各点间的间隔)
怎样划分间隔?根据是什么?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情况,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
教师提问:这一年中最高的月平均气温是多少?(32.5 ℃)
垂直射线应如何划分?
(4)按照数据的大小描出各点,再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三)引导学生看图分析.如果不是为了爱情 我不会长大 因为长大意味着
1、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
(八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二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
2、哪两个月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三、四月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十、十一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和条形统计图哪个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制作的方法,知道了它与条形统计图的联系与区别,谁能说说制作关键要注意什么?(关键是注意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四、随堂练习
1.红叶服装店2001年5月某个星期销售衬衫情况如下表.
星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销售量(件)
120
110
145
135
14.
155
165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制成.再观察统计图中的折线,说明衬衫销售量的总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
2.下面是一个病人的体温记录折线图.
看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2)这个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
(3)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
(4)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的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5)图中的横虚线表示什么?
(6)从体温看,这个病人的病情是在恶化还是在好转?
五、布置作业
1、某县农民1997年~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的情况如下:
1997年每人年平均收入1680元;
1998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025元;
1999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150元;
2000年每人年平均收入2220元;
根据上面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2、某地2001年上半年每月的月平均气温如下表.
月份
一
二
三四
五
六
平均气温℃
3
5
1016
22
28
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制成.
六、板书设计
某地2000年的月平均气温变化情况的统计图
2001年1月制
探究活动
看图编故事
活动目的
1、了解统计图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活动过程
1、学生根据个人的理解,自编故事.
2、利用数学活动课的时间,组织一次“故事大赛”.
3、师生共同评选“数学故事大王”.
活动题目
如下图是一张某居民区水箱水位统计图,请你根据图中的变化情况编一段这个居民区的故事.
参考答案
根据统计图的曲线变化情况,可以编出各种故事,如:8点钟居民们都开始洗菜、洗车等,是个用水高峰期,因此统计图上水位开始下降.9点到10点用水的人越来越少,水箱开始放水进来,因此10点钟水又满了.11点时水箱的水位变成0,可能是水箱破了,水都漏光了.
活动说明
这个活动没有标准的答案,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就可以算好故事
《折线统计图》 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具准备:未完成的统计图、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这是一幅‘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你们能根据相关数据制成条形统计图吗?
(师出示统计表)
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
98
99
00
01
02
03
人数(万人)
3
4
6
8
8
10
二、动手制作条形统计图
1.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
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统计表’内的数据,独立完成‘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条形统计图’。
制作前先让学生说说每格表示几个单位然后再制作统计图。
2.小组交流作品,复习回顾‘条形统计图’的相关信息“制作步骤、特点”
a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说说发现了哪些信息?
b学生小组评价优秀作品;
c全班交流优秀作品。
三、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1.师演示“98~XX年市中小学参观科技发展人数折线统计图”,学生观察。
师:这个统计图是怎样完成的?
师和生一起分析折线统计图,教师演示其中的一个数据的画法,让生知道是这张统计图是如何画的。
师:你们对比这两个统计图,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结:
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把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出来。
3.认识折线统计图,发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你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哪些信息?有什么感想?
引导学生观察参加科技发展人数的变化情况,并谈自己的感想,培养学生关心周围事物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四、巩固练习
1.完成书中p109的问题解答;
2. 完成书中p112练习十九第一小题的问题解答;
五、小结评价。
六、作业:新学案。
《折线统计图》 篇10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9页的例3、第70页的“做一做”和练习十六的第l一3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引入新课用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例3的统计表和折线统计图,“做一做”的统计图。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折线统计图。它也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但是,它是根据数量多少在图中描出各个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以折线的起伏,清楚而直观地表示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例如,某玩具厂1997年上半年产量情况如下表。
某玩具厂1997年1~6月产量统计图
1997年7月制
一月 二月三月四月 五月 六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
(1)图中统计的内容是什么?
(2)哪个月的产量最低?哪个月的产量最高?
(3)图中所示的1997年上半年的玩具产量是怎样变化的?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让学生翻开教科书第69页,请一名同学读出例3统计表中的各个数据,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1)画水平射线、垂直射线和每条射线上所表示的数据与条形统计图基本相同。
(2)按数据的大小,在图上描出各点,如下图。
(3)再用线段将各点顺次连接起来,如下图。
单位;摄氏度
35
30
25
20
15
10
5
0 一月二月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4)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分析:
①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哪个月的平均气温最低?(8月份的平均气温最高,为32.5℃,1月份的平均气温最低,为2C。)
②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哪两个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 (3月和4月之间的平均气温上升得最快,上升了6.5℃。10月和11月之间平均气温下降得最快。下降了7.5℃。)
(5)小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
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上面的教学过程 ,回答制作步骤。
三、课堂练习
1.做教科书第70页“做一做”的题目。
教师先让一名学生读出统计表中的数据。再让学生看第70页上的统计图,并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1天。)
(2)统计图的垂直射线上每一格表示什么?(表示5件衬衫。).
教师让学生按照统计表中的数据。在统计图上描点、顺次用线段连接起来。巡视时,教师注意学生描点是否正确,发现错误个别纠正。画完后,教师出示已画好的折线统计图(如下图),让学生集体订正。
红叶服装店销售衬衫情况统计图
(1997年5月×日至×日)
单位:件
教师让学生对照统计图回答下列问题:
(1)哪天的销售量最低?哪天的销售量最高?(星期二的销售量最低,为110件;星期日的销售量最高,为165件。)
(2)图中衬衫销售量的点趋势是上升还是下降?(点趋势是上升的。)
2,做练习十六的第l题。
教师让学生看统计图,然后提问:
(1)统计图的水平射线和垂直射线上的刻度分别表示什么?(水平射线上表示的是4月7—9日量体温的时间,垂直射线上所表示的是病人的体温。)
(2)护士每隔几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护士每隔6.小时给病人量一次体温。)
(3)这位病人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摄氏度?最低是多少摄氏度?(最高是39.5摄氏度,最低是36.8摄氏度。)
(4)他在4月8日12时的体温是多少摄氏度?(37.5摄氏度。)
(5)他的体温在哪段时间里下降得最快?哪段时间里比较稳定?(在4月7日6时至12时下降得最快,下降了1.5℃。在4月8日18时至1月9日13时.这段时间里比较稳定。)
(6)从体温看,这位病人的病情是恶化还是好转?(好转。)
四、作业
1.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一70页上的内容,知道制作折线统计图的步骤、特点和作用。
2.做练习十六的第2、3题。
《折线统计图》 篇11
【练习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62页。自主学习天地P55的练习题。
【练习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进一步学习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练习重点】
进一步练习复式折线图的意义与统计图。
【练习难点】
如何根据所提供数据的实际情况(有时并非每月、每年都有数据)来确定水平射线上每天竖线之间的间隔。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说明
一.课本练习
谈话导入
师:P62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生:
师: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这说明要从表里了解和收集数学信息。
回顾旧知
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一吗?
小结学习
同学们,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4、集体订正
二.自主学习天地
P55第1、2题
下面的统计图是一个什么统计图?你从图中了解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集体订正完成。
2、智慧树第1题。
实线表示的是什么?虚线呢?
3、实践大本营
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集体订正。
三、拓展
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
自由叙述。
四、小结:
1、完成自主学习天地P55-56。
2、小结:
与同学们一起说一说,你今天的收获和你的疑惑。
重点让学生就解题中的问题进行探讨!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的数学知识
通过自主交流与探索,比较,进一步明确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会作小结总结自己的收获与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的方面。
《折线统计图》 篇12
说教材
《折线统计图》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除了可以表示一个数量的多少之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表示一个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本课内容又为以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作准备,通过正确地认读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折线统计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
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初步了解绘制统计图的过程。
2、根据折线统计图,学生能描述,分析数据,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数据的变化,学会预测问题的结果或趋势,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现实的作用。
4、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奥运事业的爱国之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学会制作折线统计图。
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说教学理念
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我在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学生感兴趣的素材,设计新颖的导入与例题教学,打破了传统数学课的枯燥无味,给数学课富予新的生命力。导入用奥运会,画图用乐乐的体温表,练习用老总选择人员进行进修等,从而构建一种自主探究、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说教法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特别是采用了课件演示描点的过程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到画图的过程,和课件演示线段的的上升、下降及倾斜角度决定增减幅度的特点,从而突破画图和归纳折线统计图的难点。
说学法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仔细观察。
(投影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
师: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生:可能与统计有关。
师:为什么这样说呀?
生: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师: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
师: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师: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生汇报。
师:观察得都挺仔细的,那你会解决这道问题吗?(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 )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思考片刻后汇报。
生:我认为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师: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呀?
生1:因为7时到9时上升了4℃,16—12=4℃,9时到11时上升了6℃,22—16=6℃,11时到13时上升了2℃,24—22=2℃,所以9时到11时气温上升得最快。
生2:15—9=6℃,所以17时到19时气温下降得最快。
师: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以答案的呢?
生: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
师: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生:不能!
师:确实如同学们所说,不能直接看出,必须通过计算的方法。
板书: 计算不能直接看出
2、激疑
师: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等待片刻后,生汇报:做成统计图,画正字的方法,做成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等等。
师板书:统计图
师:看来,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究竟用什么方法好呢,我们来向书本请教。请大家把课本打开,自学第94页。
学生自学。
3、构建
师: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
生:折线统计图。(板书:折线统计图)
师:好,我们请电脑来帮忙,看看这张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电脑按图的名称、日期、横轴、纵轴、网格线、点线等部分动态显示折线统计图形成的过程,师辅助语言适时解释。
师:仔细观察,刚才这两个问题(投影)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生:思考。
师:请大家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面讨论一下。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
生1:我发现9时到11的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
生2:我认为9时到11时的线段最长。
师:其他同学的感受呢?
生:这条线段所占的格子最多也最长,也可以说最陡。
(板书:陡)。
师:线段上升得越陡表示上升最——?
生:快。
师:同样,下降得越陡表示降得最?
生:快。
师点击,陡的线段闪烁。
板书:陡——快
师:哦,反过来说,那平缓说明上升得比较?
生:慢。
师:下降得平缓也说明降得比较?
生:慢。板书:平——慢
4、促思
师: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折线统计图它不需要复杂的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师:行,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
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师: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生交流。
(投影生活中见到折线统计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师: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生:……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了解了它的特点和作用。我们一起来绘制一张折线统计图,好吗?(出示作业纸)
生独立完成之后,师相机请3名同学到台上展示。
师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生: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师相机板书)
师:这儿有一张完整的统计图,一起来看(点击成完整的折线统计图),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交流。
第二层次:选择深化
师:同学们,想继续研究下去吗?这里有三个折线统计图。(出示南极等三地同一天早、中、晚三个时刻气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这三幅折线统计图分别描述的哪些地方呢?请认真思考,并在小组里讨论一下。
生:图(1)应该是南极。
师:你能结合统计图中的数据说得更具体些吗?
生:统计图里早上6时是零下22℃,中午是零下17℃,晚上是零下29℃。肯定很冷。南京和吐鲁番不是这样的。
师:你怎么知道是零下的?
生:图上写的—22、—17、—29都是负数,所以是零下。
师:那图(2)呢?
生:图(2)是吐鲁番。
师:能说得具体些吗?
生:因为吐鲁番的奇观是"早穿棉袄午穿纱,晚围火炉吃西瓜"。说明早上和晚上很冷,中午很热,所以是吐鲁番。
生:说明早晚温差很大。
师:温差很大是什么意思?
生:一天中气温从早上的13℃升到中午的36℃,又从中午的36℃降到晚上的8℃,变化太大。
师:其实这是折线统计图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它可以让我们很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情况。
师:既然图(1)、图(2)分别说的是南极、吐鲁番。那图(3)就是南京了。你能联系南京气候的实际情况说一说吗?
生:南京的气候热的时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早上26℃、中午31℃、晚上25℃,气温都很高。
小结:学了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层次:辨析升华
出示"想想做做"的第2 题中的统计表。
师:请大家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在作业纸上完成统计图。(作业纸上的统计图对课本中的折线统计图作了修改)
学生在作业纸上绘图。
师:(投影图1)这是同学们绘制的作品,请仔细、认真地观察这张图,你们有没有话想说?
生:有点不好看。
生:整个折线的位置居上,不美观。
生:不便于进行数据分析。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怎么办呢?大家想想办法。
生:我们可以把下面的多余的部分去掉。
生:把多余的地方删掉。
师:刚才两位同学说"去掉"、"删掉"显然是不合理的,怎样表达既科学又合理呢?
生:可以用"隐藏", 把0至100的网格线隐藏起来。
生:还可以用"折叠"。
师:"隐藏" 、"折叠",多好的词!我们请电脑来帮忙,好吗?(多媒体动态演示图1变成图2的过程。)
生齐:耶!
师:图中哪里表示隐藏或折叠呢?
生:图中歪歪扭扭的部分。
生:图中弯弯曲曲的部分。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闪烁表示省略部分的折线)
师:再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图,面对图2,你还有没有话想说?
生:现在还不是很完美。
生:现在虽然多余的部分去掉了,但图中表示数据的折线没有变,还是不能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变化状况。
师:都有这样的想法吗?那还要怎么办呢?
生:可以把每一格的间距拉大,也可以看清楚它的变化情况
师:是这样吗?(多媒体再次演示图2变成图3的过程)
师:现在你能从统计图里清楚地知道什么?
生交流。
第四层次;沟通延展
师:看得出,大家研究的气氛更浓了,老师很想和同学们对今天的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请看:小明学了折线统计图后觉得它的优点特别明显,就到商场做了个调查,并绘制了一张折线统计图。你觉得这张折线统计图合理吗?
生自由地观察。
师:你有什么看法?
生:我觉得折线统计图是表示一种数量数据的变化,而这张统计图里有四种数量。
生:我觉得把电视机与洗衣机连起来没有道理,同样,把冰箱与空调连起来也没有道理。
生:我认为不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师:那可以怎么办呢?
生:用条形统计图。
师:是这样的吗?
多媒体演示由线扩展到面,再形成条形统计图的过程。
师:同学们,做了这道题,我们又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
生:何时用折线统计图,何时用条形统计图?
师:对,这个问题,咱们下节课再来研究,好吗?
《折线统计图》 篇13
教学内容:
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第十册第74~7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能看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能根据要求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比较和判断、推理,进一步增强统计观念,提高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如何区分折线的不同和标清图例,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准备:
例图、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最近,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百年难遇的旱灾,已经连续几个月不怎么降水了,旱情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我们每个同学都为灾区人民捐了款,是吗。看来,降水量、气温等自然现象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我们镇江市的降水量统计图,就是这个数据有点久了,是20__年的。
二、师生探究,合作交流
1、出示例图1。
(1)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从中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提问: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是什么? mm是统计降水量的单位“毫米”。
(3)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我们镇江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2、出示例图2。
(1)这里还有一张著名的海滨城市-青岛的统计图,(出示第二幅统计图)你又能了解到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
(2)小结:这幅统计图表示了青岛市20__年各月的降水量和降水量变化情况。
3、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通过对刚才2幅统计图的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不但能表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板书)
4、比较:你能快速地比较出“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的降水量相差最多”吗? (不能,如果能则通过学生的回答慢慢引导)
5、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提问: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比较出来吗? (生:合在一起,制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2)问:就这样一合吗?有什么问题吗?(你觉得还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吗?)小组交流,指名汇报,相机出示:①标题;②实线和虚线;③统计图右上角的“镇江和青岛区别图例”。
(3)出示修改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4)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复式折线统计图”(完成板书)
6、分别出示教材上的三个问题:班内交流,
①这两个城市哪个月降水量最接近,哪个月降水量相差最多?
(小组内交流,说说你是知道的)
提示:可以比较相应月份的点,根据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大小作出判断。
(必要时,还需计算一下)
②从图中你还知道了哪些信息?(生自由发言:可从各月降水量变化情况以及全年降水情况的共同点和差异等方面进行观察、交流。)
7、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你觉得这样一张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方便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板书)
三、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师:用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比较两个城市的降水量,我们还可以用它来统计男、女学生的平均身高,下面请同学们来看这幅图。
《折线统计图》 篇14
教学内容:
折线统计图(教科书第68页的例2,练习十一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角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根据统计图正确描述有关数据的变化情况,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2、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数量变化趋势。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出示统计图。
20xx年北京地区新增“非典”病人数量统计图(4月26日~5月31日)
(图略)
2、回答问题。
(1)这是什么统计图?
(2)这种统计图有什么特征?
(3)说一说这里病人数量的变化情况。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2。
1、出示课文例题。
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图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7月份到12月份的月薪逐月上升。
(2)、7月份:1000元8月份:1100元9月份:1170元
10月份:1240元11月份:1300元12月份:1400元
(3)、8月份和12月份增加较大。
(4)、两幅统计图反映的员工月薪增长情况是一样的。
3、初看这两幅统计图,你有什么感觉?为什么?
初看时感觉左图中反映的'月薪增加比较大。
原因:左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小,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右图纵轴上每格表示的数量比较大,折线向上的趋势不明显。
4、你认为哪一幅统计图更能准确反映员工月薪变化情况?为什么?
(1)、学生汇报自己的看法。
(2)、说明理由。(左图每格表示50元,最高1格又表示100元,标准不统一)
5、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师生共同交流、讨论,使全体学生明白:在根据统计图进行比较,判断时要注意统一标准。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十一第2题。
(1)、初看统计图,你感觉气温的变化剧烈吗?为什么?
(2)、月平均气温的实际差距有多大?
(3)、你会制作折线统计图吗?根据图中数据再绘制一个你认为较为合理反映气温变化的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篇15
教学目标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征。
2、初步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3、能从单式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4、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看单式折线统计图,能够从图中获取数据变化情况的信息。
教学难点: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激趣促学
提问:小朋友们知道20__年第二十九届夏季奥运会在哪里举行吗?(北京)
师:那你知道在过去的几届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获得金牌的情况吗?
教师出示:24届奥运会获5枚金牌;25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6届奥运会获16枚金牌;27届奥运会获28枚金牌;28届奥运会获32枚金牌。
提问:这样表达大家认为好吗?为什么?
教师:大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表示?
学生: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教师投影出示:
提问:从这统计表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教师引导学生探讨)
二、探究新知,强化技能
1、教师出示完整的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师:除了用条形统计图画以外,我们还可以这样画,看看和刚才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你能给这种统计图起个名字吗?
让学生发挥想象自由阐述,教师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教师板书课题)
2、观察这幅折线统计图有哪些要素?
学生观察后回答:标题、横轴、纵轴、线段、单位长度等
3、掌握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从这张折线统计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让学生同坐之间交流,然后集体汇报。
4、比较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
提问:今天学习的折线统计图与以前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哪个能更好地反映我国奥运代表团夺取金牌数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学生充分探讨,然后教师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显示数据的增减变化规律。
5、联系实际生活举例论证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提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
学生回忆在生活中见到的折线统计图,如股票分析图、病人的心电图等,根据学生介绍可出示相关图片加深印象。
6、绘制折线统计图
教师:折线统计图有这么大的优点,那怎样画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它的画法。
让学生打开课本看第110页例2,教师课件出示“陈东0~10岁身高情况统计图”。
提问:观察与前面的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理解纵轴上0~50厘米用折线表示的意义(在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选择正确而合理的刻度)。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绘制折线统计图的方法,先确定位置再描点,然后再将这两点连成线段。(教师课件演示0岁~2岁的描点、连线过程)
提问:你能把这张折线统计图完成吗?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方法在课本上绘制折线统计图,完成后教师课件演示绘制的完整过程,同时选取部分同学绘制的折线统计图在实物展台上展示。
三、全课总结,构建模型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适当点拨。
四、巩固拓展,内化新知
1、收集从今天起一星期的本地最高气温或最低气温情况,并制成能折线统计图,预测本地近阶段的气温变化情况。
2、完成课本第112页练习十九的相关习题。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上一篇:栽蒜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