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功》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前面已经学了电功和电功率的知识,对于本节课学生已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教学中要充分的强调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这一点,让学生明白功的两个因素是力和距离发,教材上也用了很多的例子,大量的图片事例来说明这一点。可以作一下教材上的实验,使学生对影响功的两个因素有充分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解释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能背诵功的概念,阐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情感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功的计算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通过实验来得出,设计表格得出公式w=fs
四、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投影机
五、课时建议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播放踢足球的动画引入在力的作用下足球有了动能和势能,放映图片"炮打飞人,掷铁饼的图片",放映功的视频文件,还有课本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它们的共性是什么? 观看图片并思考他们的共性。准备回答问题
功 通过上面的例子向学生提问它们的共性。总结结论
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改变,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work) 学生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上刹车的例子,体会生命的可贵。
影响功的两个因素 观看马拉车,举杠杆,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做了功,有的没有做功。得出一个设想。
做实验验证自己的设想,学生分组做课本上动滑轮的实验,在设计一个定滑轮的实验
总结学生的结论总结规律:
功和力和在距离有关,这两个量的乘积是不会变的
物理学上把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讲解焦耳的生平和对科学的贡献 学生观看并思考。做分组实验。
得出结论,总结共性,在实验中得到乐趣,体会经过验证得出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
通过焦耳的例子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的科学家的贡献。体会物理来源于生活,作用于生活
想想议议 结合人提水桶不做功的动画来想想为什么要强调"在力的方向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功和功率
功
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work)
用公式表示就是w=fs
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分析】
一、内容与地位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的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功的概念”。该内容要求学生知道功的概念;会分析物体位移的方向与力的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时力所做的功;能正确运用功的公式,计算各力做功的大小;在具体的物理情景中判断物体所受各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正负;掌握合力做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机械功”承接和发展了初中讲过的功的公式,是在学生已知的特殊情况下(与在同一直线上)的功的公式基础上的扩展,扩展为功的一般公式时(力与位移互成夹角),突出了力做功的效果。功是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在用能量途径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功的概念是不可缺少的,此外这部分知识与现代生活、生产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本章的学习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同时教师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解决物理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享受成功的愉悦,激发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掌握功的公式:,会计算恒力的功,掌握计算总功的方法。
3.知道功是标量,认识正功、负功的含义。
4.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4.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和各个力所做的总功的计算。
【案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应用实物器材,让几位学生到台上(或前排)动手操作将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位置。例如:
1.出示茶杯,要求学生动手将茶杯从讲台桌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2.将一桶水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3.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让学生动手操作上述几种过程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展示在黑板上。
预测: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教师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在上述过程中主要有两中情况:1.与在同一直线上或垂直;2.与不在同一直线上而是互成某一夹角。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
情况1预测:有做功,。
情况2预测: a.有做功,;
b.没有做功。
说明:学生在对与在同一直线上或垂直的情况(如图1所示),分析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可应用初中所学知识,基本上可以顺利解决。但教师在这里仍应结合学生的回答,介绍和强调:功是过程量,功是力作用在物体上通过一段位移(或一段时间)才发生的。求功时一定要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在哪一段位移(过程)上做的功。学生对与互成夹角时,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多少功?会遇到困难,借此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
讨论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
当与互成夹角时,力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多少,正是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下面通过同学们分组讨论探究,并请小组代表回答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设疑:1.如果人用斜向上的力拉车前进时,车发生了一段位移,如图2。图2与图1例子中的拉力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
预测:a.图1中的力水平方向,图2中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角。
预测:a.图1中的力沿水平方向,图2中的力沿与水平方向成角的方向。
b.图1中的力与在同一方向上,而图2中的力与方向之间有一夹角。
设疑:2.图2中力是否做功,其做功大小为多少?为什么?
教师引导:同学们是否可以从力的作用效果出发,并用力的分解知识讨论到底是否做功?若做功,该如何计算?
预测:a.不做功。因为不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b.做功,。因为有力,位移为。
c.做功,。因为只适用于与在同一直线上,而图2中与不在一直线上,如果我们用两个分力和代替,即将沿两个方向分解:一个分解为与位移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的分力,另一分解为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如图3所示,则:。
分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垂直,所以分力所做的功等于零。
分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等于。
根据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可得。
d.做功,。因为若将物体的位移沿力的方向投影,其值为,则可以认为力方向上的位移是(如图4所示)。根据功的定义即可得到计算公式:。
说明:对于功的一般表达式的推导过程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为学生提供参与自主学习的机会,不仅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若学生基础较好可以预测,那么视学生讨论情况及时补充讲解。若学生没有提出项讨论,则可以在后续的学习中逐渐体会,不必苛求。
教师小结: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即。
当恒力对物体做功时,公式有普遍意义。求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相同时,,力所做的功;当力的方向和位移方向成角时,则有不同的方法处理求解:一是应用公式直接代入相应的各个物理量运算求解;二是先把力正交分解,求出力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由于力与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不做功,因此功;三是先求出位移在力的方向上的分量,再求功。
4.学生叙述功的求解公式中各个字母的含义及单位。
5.正功和负功(1)首先从公式中的可能值入手,让学生讨论完成下表,得出功 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并让学生例举力对物体做正功和做负功实例。
的取值
的值
功的正负
1
力对物体做正功
0<
大于0
力对物体做正功
0
力跟位移垂直时,不做功
<a<
小于0
力对物体做负功
(2)结合实例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功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功和负功之分。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不能说正功与负功方向相反。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运动起促进作用(动力),这个力所做的功是正的;如果一个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阻力),这个力所做的功是负的。正功与负功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促进物体的运动,是动力。
负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阻碍了物体运动,是阻力。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正值)。例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10-6的功,可说成是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6的功。
另外功的“正”、“负”也不表示它们的大小,也就是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例如:两个力做功分别为 ,,比较这两个力做功的大小。答案应是:>。
说明:正功、负功意义的教学过程,可采用看书,提问,学生猜想,教师补充的形式进行。这样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加深理解和记忆。
6.总功的计算:
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一物体所做的功呢?下面通过一例题加以解决。
例题:利用斜面从货车上卸货,每包货物的质量,斜面倾斜角,斜面的长度,货物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求货物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受到的各个力所做的功以及合外力做的功。(取)
解:斜面上的货物受到重力、斜面支持力和摩擦力共三个力的作用。
货物位移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可以用正交分解法,将货物所受的重力分解到与斜面平行的方向和与斜面垂直的方向。可以看出,三个力中重力和摩擦力对货物做功,而斜面支持力对货物没有做功。其中重力对货物所做的功。
方法一:直接运用公式:。
方法二:重力分解为:沿斜面方向分力为;
垂直斜面方向分力为。
垂直斜面分力不做功,则重力所做功等于沿斜面方向分力所做的功,即。
支持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对货物没有做功。
摩擦力对货物所做的功。
合外力所做的功
方法一:用各力功的代数和求。
方法二:物体所受合外力为,。
说明:选择该例题主要有几点考虑:①促进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和应用,如物体在斜面上运动时的受力分析、正交分解等。②问题完整性较好,在所求各力做的功中,既有正功又有负功;既有某个力的功,又有各个力的总功。③方法的多样性:在求重力功时,既可直接用公式求解,也可将力分解后再求功;在求合力功时,可用各力功的代数和求得,也可用先求合外力,再利用公式 求得合力功。因此该例题应要求学生思考独立完成,并由 位学生上台板演,以利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和辨析能力。估计学生在负功和合力功问题上将出现错误或方法多样性不足,教师应予以分析订正和补充。
师生共同对例题小结: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通常可以用下述两种方法求解:
a.根据公式,先分别求出各个力f1、f2 …… 对物体所做的功w1、w2、……,再求各力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即。(注意各力代入时应注意功的正负号)
b. 由力的矢量合成方法先求出这几个力的合力f合,再根据功的公式 ,其中是合力f合方向与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
三、案例评析:
本案例的设计利用简单、多样的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自动手对物体做功,从而引入对功的探究。这一看似朴实但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物理就在生活中,科学就在我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探究自然的热情。在探究功的一般表达式过程中,重视知识形成过程,所采用的学生分组讨论的探究式教学,既能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应用已学知识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又能让各种思维得以碰撞交流,增加了思维灵活性的培养。教师在问题的设置上既注意了知识层次,又能留有学生的探究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另外,在如何加深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功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上,既要考虑到整体覆盖面,又突出解决重点知识和疑难问题,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教学札记:
新教材首先致力于“历史追问与现代审视的统一”。例如,在“功和能”的教学中,以往教材一般是先定义功,然后说: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量。其实,在物理学中能量本不是由功定义的。能量的概念是寻求物体运动中“什么是守恒量”的认识中出现的,它的重要性正在于“守恒”。这是一种历史追问。功的概念起源于早期工业革命,当时人们需要一个比较蒸汽机效益的办法,在实践中大家逐渐同意用机器举起的“物体的重量与高度之乘积”来量度机器的输出,并称之为“功”。十九世纪初,科里奥利才明确地把“力和受力点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叫做“运动的功”。这又是一种历史追问。
只有当功和能量这两个概念在同一种物理过程中汇合时,例如重力功与重力势能、弹力功和弹力势能、外力功与动能的讨论中,人们才认识到“功的重要意义更加在于它可以决定能量的变化”,因而为我们研究能量转化过程奠定了一个定量分析的基础。这就是一种现代审视。新教材把追问与审视统一起来,使学生对功和能的理解比以往要深刻得多。
《功》教学设计 篇3
“功”教学设计
吉林省敦化市黄泥河镇中学 牟善秋 课题一、功授课牟善秋教
学
目
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知道功的原理。过程与方法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重点理解功的概念。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教法与学法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教具木块、木板、细绳、弹簧测力计、小车,杠杆和支架、钩码、滑轮、细线、刻度尺(两个)。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说明引入新课提问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功”的含义。思考力学里所说的“功”含义。
演示实验:在水平长木板用相同大小的力分别拉一木块和小车。
在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思考、回答
观察木块、小车的运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两个力的作用成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具体,便于学生接受。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课堂
小结一、进行新课
1.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2.请学生观察教材图14.1-1中力做功和14.1-2中力不做功的实例,分析、总结一下力学中的做功有哪些共同特点?分组讨论总结。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3.实例分析(突破难点)
举例说明在你的周围你发现有哪些做功的例子?比一比,看谁对生活观察得最仔细?学生可能举很多的例子?如起重机吊起重物、火箭升空、马拉车前进等等。教师对正确的例子予以肯定,对错误的例子引导改正。
接下来看老师这里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做功的情况存在?
(1)举重运动员在把杠铃举高过程中是否对杠铃功。举在高处停留5秒过程中是否做功?
(2)小球在光滑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受什么力的作用?是否做功?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受力?是否做功?
(3)起重机使货物在水平方向上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拉力对货物做功了吗?
引导学生根据以上事例分析、总结在什么情况下不做功?
通过以上的学习,知道了做功不能离开两个必要因素,缺一不可,又知道有三种情况下不做功,那么我们猜想一下,力学中的功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三、功的原理
1.启发学生提出探究的话题:使用机械是否省功。
2.指导学生探究实验。
3.分析实验数据,启发学生讨论归纳出功的原理
请学生谈自己知道本节哪些知识,还想知道哪些内容及对本课的感受,教师进行情感激励。
布置作业
估算一下你上楼到教室时,克服自身重力做多少功?
分析、总结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的原因,分析、概括、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思考、回答、交流、讨论。
分析、总结
思考、讨论后,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阅读,并交流自己的观点
动手计算
提出问题,猜想
在教师的启发下,设计实验方案,并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评估与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生分析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合作意识及分析概括能力。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功》教学设计 篇4
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一)引入新课
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功的概念
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
(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至此有如下总结并板书:
(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公式
就图1提出:力f使滑块发生位移s这个过程中,f对滑块做了多少功如何计算?由同学回答出如下计算公式:w=fs。就此再进一步提问:如果细绳斜向上拉滑块,如图2所示,这种情况下滑块沿f方向的位移是多少?与同学一起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fscosα
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按此公式考虑,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至此在图2中将f分解到s的方向上得到这个分力为fcosα,再与s相乘,结果仍然是w=fscosα。就此指出,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大小,与力f的大小、物体位移s的大小及f和s二者方向之间的夹角α有关,且此计算公式有普遍意义(对计算机械功而言)。至此有如下板书:
w=fscosα
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的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接下来给出f=100n、s=5m、α=37,与同学一起计算功w,得出w=400nm。就此说明1nm这个功的大小被规定为功的单位,为方便起见,取名为焦耳,符号为j,即1j=1nm。最后明确板书为: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
1j=1nm
3、正功、负功
(1)首先对功的计算公式w=fscosα的可能值与学生共同讨论。从cos α的可能值入手讨论,指出功w可能为正值、负值或零,再进一步说明,力f与s间夹角α的取值范围,最后总结并作如下板书:
当0≤α<90时,cosα为正值, w为正值,称为力对物体做正功,或称为力对物体做功。
当α=90时,cosα=0,w=0,力对物体做零功,即力对物体不做功。
当90<α≤180时,cosα为负值, w为负值,称为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2)与学生一起先讨论功的物理意义,然后再说明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①提出功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这个问题与学生讨论。结合图1,使学生注意到力作用滑块并持续使滑块在力的方向上运动,发生了一段位移,引导学生认识其特征是力在空间位移上逐渐累积的作用过程。
然后就此提出:这个累积作用过程到底累积什么?举如下两个事例启发学生思考:
a.一辆手推车上装有很多货物,搬运工推车要用很大的力。向前推一段距离就要休息一会儿,然后有了力气再推车走。
b.如果要你将重物从一楼向六楼上搬,搬运过程中会有什么感觉?
首先使学生意识到上述两个过程都是人用力对物体做功的过程,都要消耗体能。就此指出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过程,做功越多,能量转化得越多,因而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是标量,相应功也是标量。板书如下:
功是描述力在空间位移上累积作用的物理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是标量。
②在上述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讨论正功和负功的意义,得出如下认识并板书:
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
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例1 课本p136上的〔例题〕是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示范。分析过程中应使学生明确: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实际上就是f的水平分力fcosα对箱子所做的功,而拉力 f的竖直分力fsinα与位移s的方向是垂直的,对箱子不做功。同时,摩擦力也做功(再此题里摩擦力做负功),因此本题涉及到总功的理解与计算。
例2 如图3所示,abcd为画在水平地面上的正方形,其边长为a,p为静止于a点的物体。用水平力f沿直线 ab拉物体缓慢滑动到b点停下,然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bc拉物体滑动到c点停下,接下来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cd拉物体滑动到d点停下,最后仍用水平力f沿直线da拉物体滑动到a点停下。若后三段运动中物体也是缓慢的,求全过程中水平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是多少?
此例题先让学生做,然后找出一个所得结果是w=0的学生发言,此时会有学生反对,并能说出w=4fa才是正确结果。让后者讲其思路和做法,然后总结,使学生明确在每一段位移a中,力f都与a同方向,做功为fa,四个过程加起来就是4fa。强调:功的概念中的位移是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而不能简单地与物体运动的位移画等号。要结合物理过程做具体分析。
例3 如图4所示,f1和f2是作用在物体p上的两个水平恒力,大小分别为:f1=3n,f2=4n,在这两个力共同作用下,使物体p由静止开始沿水平面移动5m距离的过程中,它们对物体各做多少功?它们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是多少?f1、f2的合力对p做多少功?
此例题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强化功的计算公式的正确应用,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即不注意力与位移方向的分析,直接用3n乘5m、4n乘5m这种低级错误,引导学生注意在题目没有给出位移方向时,应该根据动力学和运动学知识作出符合实际的判断;二是通过例题得到的结果,使学生知道一个物体所受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代数和,并从合力功与分力功所遵从的运算法则,深化功是标量的认识。
解答过程如下:位移在f1、f2方向上的分量分别为s1=3m、s2=4m,f1对p做功为9j,f2对p做功为16j,二者的代数和为25j。f1、f2的合力为5n,物体的位移与合力方向相同,合力对物体做功为w=fs=5n5m=25j。
例4 如图5所示。a为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物体,其右侧固定着一个定滑轮o,跨过定滑轮的细绳的p端固定在墙壁上,于细绳的另一端q用水平力f向右拉,物体向右滑动s的过程中,力f对物体做多少功?(上、下两段绳均保持水平)
本例题仍重点解决计算功时对力和位移这两个要素的分析。如果着眼于受力物体,它受到水平向右的力为两条绳的拉力,合力为2f。因而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w=2fs;如果着眼于绳子的q端,即力f的作用点,则可知物体向右发主s位移过程中,q点的位移为2s,因而力f拉绳所做的功w=f2s=2fs。两种不同处理方法结果是相同的。
(三)课堂小结
1、对功的概念和功的物理意义的主要内容作必要的重复(包括正功和负功的意义)。
2、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的主要问题再作些强调。
说明:
1、考虑到功的定义式w=fscosα与课本上讲的功的公式相同,特别是对式中s的解释不一,有物体位移与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之分,因而没有给出明确的功的定义的文字表达。实际问题中会用功的公式正确进行计算就可以了。从例题4可以看出,定义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将位移解释为力的作用点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是比较恰当的。如果将位移解释为受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学生会得出w=fs这一错误结果,还会理直气壮地坚持错误,纠正起来就困难多了。
2、由于对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是初步的,因而对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的讲解也是初步的。这节课中只是讲到受力物体得到能量还是失去能量这个程度。在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之后,再进一步做出说明。在机械能守恒的物理过程中,有重力做功,地球上的一个物体的机械能并没有增加,因而正、负功的意义就不能用能量得失关系去说明了。在这种情况下,重力做正功,表示势能向动能转化;重力做负功,表示动能向势能转化,这里的正功、负功不再表示能量得失,而是表示能量的转化方向。
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受水平力f的作用,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
b.如果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负功
c.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也可能对物体做正功
d.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
分析:水平面粗糙,物体除受f外,还受摩擦力 作用, 的方向总是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当f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且 时,物体作加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的位移与f方向一致,f作正功,故选a.
当f的方向与物体运动速度方向相同,且 时,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的位移方向也和f方向一致,f作正功,故选d.
物体作减速直线运动的情况有两种,其一、f和v方向一致,但 ,此种情况物体做正功;其二、f和v方向相反,即与 方向相同,此种情况f做负功故选c.
解:本题正确选项是acd.
点评:f做正功还是负功,要看f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是相同还是相反,当物体做加速或匀速直线运动时,f的方向一定与位移方向相同;当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时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力f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即物体向左运动,这样力f做负功,另一种情况是力f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此时f小于摩擦力),f做正功.
例2 用水平恒力f作用在质量为m的物体上,使之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s,恒力做功为 ,再用该恒力作用于质量为m( )的物体上,使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移动同样距离s,恒力做功为 ,则两次恒力做功的关系是( )
a. b. c. d.无法判断
分析:在粗糙水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跟在光滑水平面上移动的相同距离,对力f做功来说, 是相同的,即 。
解:正确选项为c.
点评:求功时,必须要明确哪个力在哪个过程中的功.根据功的定义,力f所做的功与f的大小及在f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的乘积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其它力及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其它因素均无关.即力做功具有独立性.
例3 如图所示,拉力f使质量为m的物体匀速地沿着长为l倾角为 的斜面的一端向上滑到另一端,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分别求作用在物体上各力对物体所作的功.
分析:选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为拉力f,重力mg,弹力 ,摩擦力 。
解:(1)拉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由于物体作匀速运动,故
所以
即拉力f对物体做正功.此拉力f,一般称为动力或牵引力.
(2)重力mg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即重力对物体做负功,即亦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为 。
(3)摩擦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即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以说是物体克服摩擦力做了功
(4)弹力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即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点评:讲功必须分清是哪个力做的功,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是求哪个力做的功,正确找出力f、位移s和夹角 的关系。
例4 如图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木块,放在倾角为 的斜面体上,当斜面与木块保持相对静止沿水平方向向右匀速移动距离s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的各个力分别做功多少?合力的功是多少?
分析:木块发生水平位移的过程中,作用在木块上共有三个力,重力mg,支持力 ,静摩擦力 ,根据木块的平衡条件,由这三个力的大小,物体的位移及力与位移的夹角.即可由功的计算公式算出它们的功.
解:沿斜面建立直角坐标将重力正交分解,由于物体相对斜面静止而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
斜面对木块的支持力 为
斜面对木块的静摩擦力 为
支持力 与位移s间的夹角为 ,则支持力做的功
摩擦力 与位移s的夹角为 ,则摩擦力 做功
重力与位移的夹角为90,则重力做的功
合力做的功等于各个力做功的代数和,即
点评:可以看出,斜面对物体的弹力有的做功、有的不做功,关键在于物体在这个弹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不能简单的说斜面的弹力对物体不做功。
本题合力做的功也可以先计算出合力,再求出合力的功
例5 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木块b的左上端,用恒力f将a拉至b的右端.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f做的功为 ;第二次让b可以在光滑的地面上自由滑动,f做的功为 .比较两次做功,应有
a. b.
c. d.无法比较.
分析:根据功的定义,力f做的功只与力的大小及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大小的乘积有关,位移的大小与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在没有指定参考系时,一般是以地球为参考系,a物相对于b的位移在两种情况下是一样的,但在第一种情况中,b相对于地面是静止的,故第二次a对地的位移大于第一次a对地的位移,即第二次做功多一些.
解:正确选项为d.
点评:功的计算公式 中的位移s一般均是以地球为参考系
扩展资料
功的图示讲解
利用力-位移图象可求功.如图甲所示表示恒力的力-位移图象,横坐标表示力f在位移方向上的分量,功w的数值等于直线下方画有斜线部分的面积.如图乙所示表示变力的力-位移图象,曲线下方画有斜线部分的面积就表示变力所做的功,它近似地等于成阶梯形的小矩形面积的总和.
功的正负问题
根据功的计算公式 ;
当 时, , ,这表示力对物体做正功;当 , , ,力不做功,当 , , ,力对物体做负功。
l)当力对物体做正功,这个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如下图中,小车前进中的拉力f、小球下落过程中的重力g对物体来说均为动力,力f和g对物体做正功。
这里功为正仅表示此力是物体运动的动力,千万不能将功为正理解为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因为功是标量,是没有方向的。
2)当 时,表示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垂直,物体在力的方向没有发生位移,因此力不做功。
3)力对物体做负功,从动力学的角度看,这个力是阻力,对物体的运动起阻碍作用。如下图中,a图中的推力对正在前进中的小车来说是阻力,b图中小车受到的滑动摩擦力阻碍小车的运动,c图中上升中的小球,重力与运动方向相反阻碍小球的上升,三个力均对物体做负功:
a图中推力做功
b图中摩擦力做功
c图中重力做功
上面式中f、 、g、 均表示大小,各式中负号的意义仅表示是阻力对物体做功,不能将它理解为力与位移方向相反(a图中力f与位移方向并不是相反),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功是矢量,负功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
一个力对物体做了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取绝对值),
即
这两种说法,在意义上是完全等同的。比如,上抛物体向上运动时,重力做了-6j的功,也常常就说物体克服重力做了6j的功,但在具体计算中还应严格按照功的定义公式进行计算。
例如,质量为m的物体沿倾角为的粗糙斜面在沿斜面方向的拉力作用下向上匀速运动,如右图所示,位移大小为 ,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分析一下物体受到的各力的做功情况。
解:物体共受四个力作用。先分析各力大小,由于物体匀速运动:
因此, , 。各力所做的功为拉力f:
弹力n:
重力g:
摩擦力 :
拉力做正功 ;弹力不做功,重力做负功 ,也说成物体克服重力做 的功;物体克服摩擦力做功 。
变力做功的问题
仅适用于恒力对做直线运动的物体做功,变力做功或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力做功就不能用功的定义式来计算。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仍可用上述功的定义公式来计算。
如上图中小车所受的拉力是大小恒定但方向不断变化的力,计算这一变力对小车做的功,常采用转换研究对象的方法来进行.即求人对绳做的功。
又如某人以f的水平拉力拉一物体滑半径为r的圆形轨道走一圈,人对物体做功后变力做功且物体做曲线运动(如图),不能用公式 进行计算。如果将曲线分成若干小段,各小段的位移依次为 ,只要每一小段位移取得足够小,可以认为每一小段位移的方向与那一段位移的起点所做的曲线的切线方向(即f的方向)一致,在这一小段位移上力f所做的功可以用计算,把各小段上f做功加在一起,就是拉力f所做的功
而
所以有
如果物体做直线运动,作用力的大小随着位移的增大而均匀变化,可以用平均作用力乘位移来计算变力所做的功。例如,把劲度系数为k的弹簧拉长x,拉力所做的功
又如,物体受到的水平力f随着物体位移s的变化图像如图所示,可见力随位移的增大均匀增大。用类似于证明v-t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s(因为s=vt)一样,我们也能证明,f-s图像与横轴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力f所做的功w(w=fs)。此变力在物体发生20m位移的过程中做的功在数值上等于图中阴影线标出的梯形面积。
在有些情况下,变力不对物体做功,如图所示,物体沿曲面下滑过程,支持力的大小和方向都发生变化,用将位移分段方法,将曲线分成非常短的一段段小位移,在每一小段位移内,n的大小和方向可以认为是不变的,且与这一段位移垂直,根据功的计算公式,支持力在这一小段上不做功,所以支持力在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中都不做功,可见支持力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
关于摩擦力做功的问题
不论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既可以对物体做正功,也可以对物体做负功,还可能不对物体做功。力做功是要看哪个力对哪个物体在哪个过程中做的功,而不是由力的性质来决定的。力做正功还是做负功要看这个力是动力还是阻力。摩擦力可以是动力也可以是阻力,也可能与位移方向垂直。
滑动摩擦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克服滑动摩擦力做功,这是比较常见的情形。滑动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如上图所示,平板车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右端放一小木块,用力f拉平板车,结果木块在平板上滑动,这时平板给木块的滑动摩擦力 水平向右,木块的位移也向右,滑动摩擦力 对木块做正功。滑动摩擦力不做功的情况如右图所示。a、b叠放在水平面上,b用一水平绳与墙相连,现用水平力f将a拉出,物体a对b的滑动摩擦力 水平向右,b的位移为零,所以,滑动摩擦力 对b不做功。
静摩擦力做功的情况可用上图所示的装置来说明。若用水平力f拉平板车,木块与平板车保持相对静止,
而一起向右做加速运动,则平板车将给木块水平向右的静摩擦力 (用来产生加速度),在木块运动过程中,此力对木块做正功。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块也将给平板车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而平板车的位移水平向右,故木块给平板车的静摩擦力对平板车做负功。如果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用一水平力去拉但没拉动,此时物体受的静摩擦力与水平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物体位移为零,所以静摩擦力不做功。如果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位移不为零,静摩擦力做功也可能为零,如右图所示,匀速向右行驶的车厢内,用力将物块m压在左壁上,物块相对车厢静止,由力的平衡知,车厢壁对物块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 ,位移方向水平向右,故 与位移方向垂直,静摩擦力对物块不做功。
《功》教学设计 篇5
课题
功
课型
新授课(计划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和做功两个要素;
(2)会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运算。
2.过程与方法
(1)理解正、负功的含义,能解释相关现象;
(2)w=fscosa要灵活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功的概念及其公式导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并学习物理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物理模型和数学工具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及正负功的意义。
教学难点
利用功的定义式解决有关问题。
教学关键
学生要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和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工具
计算机、投影仪、cai课件等。
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学的知识出发,循序渐进,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它们加以综合比较,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功”的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来重温“神舟7号载人飞船”直击长空,振奋人心的发射录像。播放视频,教师讲解,说明在燃料燃烧的推力作用下,火箭冉冉升起于碧空之中。这个过程涉及了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5.2 功)
2.提问:什么叫做力做功?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3.要求学生动手将物理课本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外一端(或移到窗台上)。
4.请一学生将一书包从教室左端提到右端。
5.请一学生将放有重物并带有拉绳的小车从教室的前排拉到后排。
6.提示: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平推、上提、斜拉等搬运方法达到搬运的目的。
7.提出问题:几位同学在上述操作过程中,他们对物体的作用力在那些阶段做了功?若做功,所做的功如何计算?
1.观看视频,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明确今天的学习内容。
2.让学生回忆和复习初中已学过的功的概念。
3.回忆初中学过的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4.动手操作后并将操作过程用示意图画在黑板上。
5.思考问题。
进行新课
(一)功的概念
提出问题:高中对功是怎样定义的呢?
引导学生扩展:高中我们已学习了位移,所以做功的两个要素我们可以认为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3.举例并指导学生分析:人拉车向前运动,说明拉力对车做了功。(强调车在拉力作用下,发生了哪一段位移,并指明位移的方向。)
4.强调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5.想一想,高中物理中功的概念与初中有什么不同?
6.“位移”与“距离”有什么区别?“发生”跟“通过”有什么差异?
7.引导学生分析后讲解:位移是矢量,距离是标量。发生的一段位移并不要求物体非要沿着发生位移的路径通过,如人提水桶上坡,提力对水桶做功。人提水桶上坡的运动可分解为水平方向,竖直方向两个分运动。提力对作水平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对作竖直方向上分运动的水桶不做功。用“发生一段位移”取代“通过的距离”不是简单的更换词组,它使我们所学的功的概念更深刻、更严密、更科学、更具普遍意义。其实,功这个概念是19世纪人们在广泛使用各种机械时总结出来的。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功的概念也渐趋严密、科学、完善。我们学习功的概念也应由浅入深,由局部到一般。在今天和往后的学习中,我们是能体会到这一点的。(适时地对学生进行科学史观和认知规律的教育)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思考,回答问题。
3.分组讨论得出不同点:①高中讲“位移”,初中讲“距离”。②高中讲“发生”一段位移,初中讲“通过”的距离。
4.通过分析、讨论、归纳,认识到做功的两个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位移。
(二)推导功的表达式
1.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
展示问题一: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甲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3.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而是成某一角度,又该怎样计算功呢?
展示问题二: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乙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4.展示学生的推导结果,点评、总结,得出功的定义式。
5.讲解: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即:w=fscosα
w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功的公式还可理解成在位移方向的分力与位移的乘积,或力与位移在力的方向的分量的乘积。在si制中,功的单位为焦。1j=1n·m在用功的公式计算时,各量要求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
6.对功的一般公式w=fscosα是如何理解的?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根据功的概念独立推导。
在问题二中,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1s。而分力f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2所做的功等于零。所以,力f所做的功w=w1+w2=w1=f1s=fscosα。
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体会:①功是标量、过程量;②f一般为恒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但要求这个合力也是恒力,若作用力是变力,千万不能用;③s为力f作用时物体所发生的位移,不一定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④α是f与s的夹角;⑤要计算功只要找恒力f、s和α就可以了,不必计较物体的做怎样的运动。
(三)正功和负功
1.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5页的正功和负功一段。
通过上边的学习,我们已明确了力f和位移s之间的夹角,并且知道了它的取值范围是0°≤α≤180°。那么,在这个范围之内,cosα可能大于0,可能等于0,还有可能小于0,从而得到功w也可能大于0、等于0、小于0。请画出各种情况下力做功的示意图,并加以讨论。
2.根据学生画图情况,点评、总结。
3.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提出问题,力对物体做正功或负功时有什么物理意义呢?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倾听学生回答,点评、总结。
在对功的意义认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讨论体会正功的意义是:力对物体做功向物体提供能量,即受力物体获得了能量。负功的意义是:物体克服外力做功,向外输出能量(以消耗自身的能量为代价),即负功表示物体失去了能量。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5.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来理解正功和负功:
①功的正负表示是动力对物体做功还是阻力对物体做功;
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决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当力对物体做正功时,该力就对物体的运动起推动作用;当力对物体做负功时,该力就对物体运动起阻碍作用。
②功的正负是借以区别谁对谁做功的标志;
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正功和负功是同一物理过程从不同角度的反映。同一个做功过程,既可以从做正功的一方来表述也可以从做负功的一方来表述。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打个比喻,甲借了乙500元钱,那么从甲的角度表述,是甲借了钱;从乙的角度表述,乙将钱借给了别人。例如:一个力对物体做了-10j的功,可以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10j的功。
1.认真阅读教材,思考老师的问题。
①当α=π/2时,cosα=0,w=0。力f和位移s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
②当α<π/2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
③当π/2<α≤π时,cosα<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
2.阅读课文,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回答老师的问题。
(四)合力做功
1.刚才我们学习了一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求解方法,而物体所受到的力往往不只一个,那么,如何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呢?
2.出示例题:如图所示,一个物体在拉力f1的作用下,水平向右移动位移为s,求各个力对物体做的功是多少?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如何?物体所受的合力是多少?合力所做的功是多少?
抽几名学生在黑板上演示解题过程,点评总结。
3.进一步解析:物体受到拉力f1、滑动摩擦力f2、重力g、支持力f3的作用。重力和支持力不做功,因为它们和位移的夹角为90°;f1所做的功为:w1=fscosα,滑动摩擦力f2所做的功为:w2=f2scos180°=-f2s。
各个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为:w=(f1cosα-f2)s根据正交分解法求得物体所受的合力f=f1cosα-f2 合力方向向右,与位移同向;
合力所做的功为:w=fscos0°=(f1cosα-f2)s
4.强调:在求合力功的时候一定要分析清楚所有做功的外力是否在同一过程中。
1.认真审题,解决问题。
2.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
3.在老师的指导下讨论得出: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可以用下述方法求解
(1)求出各个力所做的功,则总功等于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
(2)求出各个力的合力,则总功等于合力所做的功。
典型例题
出示题目:一个质量m=2kg的物体,受到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方的拉力f1=100n,在水平地面上移动的距离s=10m。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2=40n。求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认真审题,解答,并阐述自己的解题方法。
课堂小结
1.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小结本节内容。
2.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3.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并补充完整。
板书设计
1.功的概念: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一段位移是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公式:w=fscosα,这是计算功的普适公式,f、s均是矢量,α是两矢量间的夹角,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
3.对功的公式的讨论
①当0≤α<π/2时,力对物体做正功
②当π/2<α≤π时,力对物体做负功
③当α=π/2时,力对物体不做功
4,合力的功
合力的等于各分力功的代数和。
《功》教学设计 篇6
【设计说明】
创设与本课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学习任务”进入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为此,教学时,首先播放一组学生熟知的民族英雄的画像,引导学生感知、了解我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接着就将郑成功的画像定格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观察、存疑:这么一位相貌平常的人究竟做出了怎样惊天动地的大事,成了历史上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欲望。最后,结合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质疑、讨论。到这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外在的画像的刺激,也有内在的学习任务作为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已被充分激发出来了。这为下面的探究、合作学习打下了基础。
下面,我先把自己的教学步骤作一个详细说明。
一、导入新课:
1、(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教师描述:1662年2月,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打败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中国台湾,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题目就是郑成功。
二、质疑问难:
通过课前的预习,你有什么问题吗?
三、自由网上学习:
大家提了这么多问题,真爱动脑筋。下面你就确定一个或几个感兴趣的问题上网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根据需要你可以独立研究,也可以和别人合作学习。
大家在网上学习的过程中,如果有了感受和体会,可以打开“自由论坛”这一窗口,把它写下来,与同学一起分享。
四、交流学习成果:
1、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学习的收获。
a、祖国宝岛台湾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感受中国台湾的美丽富饶。
过渡:是啊!祖国宝岛台湾多么美丽、多么富饶,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可在明朝期间被荷兰殖民者强占了38年之久。此时,你们有什么想法?在1662年,郑成功驻军厦门时,就下定决心收复中国台湾。听,他在说(网络出示句子)教师范读。
谁也想读一读?指名读;多么慷慨激昂的话语啊!一起读。(齐读)
b、收复中国台湾
过渡:那郑成功是怎样收复中国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呢?
让我们回到1662年硝烟弥漫的中国台湾战场,感受一下郑军官兵的神勇。 (播放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场面,并配以文字录音。)
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想说什么?
引读课文第6自然段:多开心,多痛快呀!曾经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荷兰侵略者们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台湾同胞个个 ,他们,高山族的酋长也送来,郑成功为了表示感谢,也回赠给他们。
这一天,是中国台湾的不眠之夜,街头巷尾,。
“载歌载舞”什么意思?人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载歌载舞?(自由畅谈)
(如果学生没能就具体事情说,教师引导:你能具体地说一说吗?)
说得真好,大家都能留心生活,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c、建设中国台湾
过渡:除了这些内容,你从网上还了解到了什么?
引导:郑成功是怎样建设中国台湾的呢?
d、除了收复中国台湾、建设中国台湾以外,你还了解到其它关于郑成功的资料吗?(引导学生全面感知郑成功的情况,从而对郑成功其人有正确全面地评价。)
五、小结,学习第九自然段。
1、学到这儿,你知道为什么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了吗?
2、今天,我们在网上学习的收获可真不少!我们已经深刻地了解了郑成功。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郑成功的纪念馆,去瞻仰这位民族英雄的雕塑(出示郑成功的雕像)。看到郑成功,你想对他说什么?
3、课文的最后一段话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谁来读一读。(网络出示句子)
4、是啊,这位令世人景仰的民族英雄将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来,我们一起读。
五、延伸课外:
1、今天,我们运用网络学习了郑成功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2、在这个网站上可以查找到你需要的内容,大家课后可以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继续登陆网站学习研究。
教学反思
在儿童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苏霍姆林斯基)作为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初步具备了学习语文的能力,但他们仍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这就需要以各种方式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如果只有老师空洞的讲解,不仅信息少,效果差,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对本课知识探究的兴趣。所以我在教学中中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还收集了大量的图片资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主动建构知识结构。“质疑问难,确定任务——上网浏览,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延伸学习”的教学模式,让我的教学如虎添翼,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功》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郑成功
读题,提问:通过上节的学习,你对郑成功有哪些了解?对课文呢?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课文主要讲了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两件事。)
读板书
过渡:让我们一起跟着郑成功走进各他收复中国台湾的历史画卷中。
二、阅读“收复中国台湾”
读书:读课文第3—6小节,边读边想,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哪几幅画面?
1、概括交流:眺望、出征、战斗、欢迎。 板书(读一读)
2、眺望画面
(1)指名朗读,思考:郑成功在厦门临风眺望的时候,他看到了什么?
(2)让学生根据文字展开想象(中国台湾美丽、中国台湾人民正遭受外来侵略者的迫害……)
(3)教师总结:郑成功是在用心看着中国台湾(海峡两岸相隔300多公里)
(4)指名读,边读边体会。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坚定的决心)
(5)齐读最后一句话(坚定地)
(6)郑为什么要下定这样的决心。你们从哪里读出来的?
(7补充课外知识……想到了荷兰侵略者的残酷奴役、郑成功该怎么说这句话?(慷慨激昂)
教师可范读、再让学生读。
3、出征画面
(1)指名朗读,思考:这一幅画面中,哪一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交流,体会到郑成功部队的准备充分,体会郑成功必胜的信心。
(3)指导看图,描述一下郑成功的样子。(从上到下的顺序)。
(4)指导读文。
4、战斗画面
(1)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想一想,你眼中的郑成功部队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英勇)
(2)细读课文第五小节,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郑军官兵的英勇?边读边划。
(3)交流:
a、“英勇的郑军………向敌舰队冲去。”
b、“郑军官兵……一个个跳上去。”
c、从敌人的狼狈的表现也可以说明了郑军队的英勇。
(边交流边朗读。)
(4)关注“原来一个炮手瞄准敌舰放了一炮,刚巧打中了弹药库。”
“刚巧”是什么意思?是碰巧还是有这个实力。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关点。
(5)朗读这段话,读出郑军的英勇善战。指名读、集体读。
5、欢迎画面
就是这样一支英勇善战的队伍,终于迎来了解放中国台湾的欢快场面。
(1)读读这段课文,你从中又感受到什么?(高兴、拥戴)
(2)想象说话:在中国台湾,老人、青年、孩子都抓住了郑成功的手,心里有多少话要说呀。请你从人群中选择一个角色,写上一句话。
(3)交流。
6教师总结。
三、建设中国台湾
如果郑成功仅仅是收复中国台湾,那么他就不会在中国台湾百姓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当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马上投入到中国台湾的建设之中。
1、读课文7—8小节,郑成功为中国台湾人民做了哪些事情?
2、交流。
3、从郑建设中国台湾的事迹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4、再读课文。
四、总结
《功》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郑成功生平的主要功绩,感受这位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增强对民族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用小标题概括课文第二部分“收复中国台湾”各小节的大意。
3、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描写战斗场面的方法,运用方法描绘一个战斗场面。
4、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和一些重点词。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简单了解郑成功的生平事迹。学生在自读1、2两小节的基础上,练习介绍郑成功的籍贯、伟大功业等。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认识课文的层次结构。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出示郑成功的图片,师简单介绍他的基本情况。
2、生读1、9自然段,再介绍。(师板书:伟大功业 收复中国台湾 建设中国台湾)
3、默读浏览全文,划分层次。
4、学习“建设中国台湾”:
郑成功是从哪两方面建设中国台湾的?
5、初读,读正确,读流利。
(1)指名读
(2)结合指名读课文时,学习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6、布置课堂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完整地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的过程,给2、3、4、5、6各小节概括小标题,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感受郑成功的爱国情怀、善于带军和郑军官兵的英勇善战。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第二部分,补充相关资料,加强学生对侵略者和郑成功的认识和感受。
3、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绘一个战斗场面。
4、简要复述郑成功“收复中国台湾”和“建设中国台湾”的丰功伟绩。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课文介绍了郑成功的哪两个事迹?
过渡:郑成功怎么会收复中国台湾呢?他又是如何收复的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自然引导到重点段的学习]
二、学习第二段和第三段。
1、默读,思考小标题,用四字概括。
2、交流小标题。
[使学生对两部分获得整体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3、师指“急需收复”,这一节中首先一个“强占”应引起我们的思考。(1)“强占”什么意思?(2)他们为什么要强占中国台湾?(3)他们是凭借着什么强占中国台湾的?师简介强占情况。这一节中还有一词需要体会“残酷地奴役”,你们认为什么叫“残酷地奴役”?他们是怎样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呢?
我们来听一听这个资料。
[教师讲述表现荷兰侵略者残酷奴役台湾同胞的资料,为的是给学生铺垫“恨”的情感基础,从而进入课文情景,很好地体会课文的语言和情感。所谓的“入境始为亲”。]
5、看了这一幅幅画面,你心情怎样,你想干什么?你们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我不但要听你声音,而且要看你的表情。
6、师:是呀,面对侵略者的横行霸道,作为一个中国人,怎能不愤慨呢?作为一向胸怀收复中国台湾伟大抱负的郑成功来说,怎能不慷慨激昂、痛下决心呢?
7、(出示“郑成功慷慨激昂地说:‘中国台湾自古以来……’)谁来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朗读渲染,学生更深地体会到郑成功的爱国激情。]
你的语调为什么这样激动高昂?
8、过渡:只有决心大,才有巨大的行动。郑成功不仅是决心的巨人,更是行动的巨人。大丈夫“言必行,行必果”。来,我们来读读接下来他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指名回答)
9、俗话说得好,不打无准备之战。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10、郑成功在战前准备工作上,你们觉得做的怎么样?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
11、对,郑成功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默读,思考:郑成功为收复中国台湾做了充分准备工作。所以他的舰队( );所以他亲手训练的海军( );所以他对战斗( )。
12、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朗读这些内容?指名感情朗读。生评。请你们听听最好的朗读。(放配乐朗读)齐声朗读。
13、过渡:让我们跟随充满自信的郑军官兵走近激烈的战斗场面,去感受一下他们的英勇善战。(板书:英勇善战)
14、轻声自由读,用笔划出表现郑军官兵英勇善战词句。
[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
13、交流词句。你能有感情地读这句吗?你读出了什么?
14、齐读表现郑军官兵英勇善战的4句话:先示范读,再齐读。郑军的英勇善战,我想是作者重点要赞颂的。但既然是对战斗场面的描写,必然也少不了对侵略者的描写。有哪些语句?(1)什么叫企图?什么叫负隅?什么叫顽抗?能不能把顽抗改成抵抗?为什么呢?(师讲解贬义词,褒义词)(2)描写敌人的贬义词还有哪些?(3)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敌人的表现?指导朗读:分形式读,如,师读敌军句子,生齐读我军战斗场面,一生读对一个炮手的战斗描写的句子。
[用各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对这节的写法形成感性认识,师再精要讲解。]
14、师讲解:这节中除了重点描写我军如何英勇善战外,还从反面简介了敌军的一些表现,更加反衬出了我军的英勇善战。这节不仅有对整个战斗场面的描写,也有对一个炮手点的描写。这样点面结合,就把战斗场面写具体了。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激烈的战斗场面,体会一下这节的写作方法。再来跟刚才一样读一遍。
15、过渡;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抱负终于得于实现,他终于把广大台胞从荷兰侵略者的魔爪下解救了出来。他的这一丰功伟绩后来人怎能不永远牢记呢?(出示最后一句话)
三、总结
1、齐读
2、联想起哪些词来形容取得的伟大功业?
四、作业
1、小练笔。运用点面结合、反面衬托的写法描写一个战斗场面。
[这样既是以读促写的一种做法,又在运用写法中举一反三。]
2、拓展延伸。通过上网、读书、看电视等途径收集有关郑成功的资料,并有选择地作好一面摘记,准备交流。
[这一个做法是课堂学习的自然延伸,学生在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郑成功的认识和情感,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收集资料、处理资料的信息素养。]
《功》教学设计 篇9
——新授课
★整体设计说明★
本课由生活中大量实例建立模型,引出功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只有在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时,该力才对物体做了功。即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了解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教材分析★
各种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间的转化都与功紧密相连,而且功的计算能够为能量的定量表达即能量的转化提供分析的基础,可见该节内容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本课有两个内容:知道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判别三种不做功的情况,能正确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很多学生对于功的计算只关注力和距离,而忽略了物体移动距离是否沿力的方向,这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师可根据生活中的大量实例,并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出一种模型,即物体在受到力时,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力才对物体做了功,让学生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再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如铅球、哑铃等让学生体验,感受做功的多少与作用在物体上力的大小及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都有关。在得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再让学生体验测量直接提4个钩码上升5cm做的功。这样的探究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在建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功的概念,使思路清晰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对受力分析、力的测量、判断物体的移动距离及其测量方法已经了解,但往往对两者方向的一致性要求并不清楚;常导致功的计算产生错误,本课通过对大量生活实例的归纳,及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学习功,将有利于学生对功的理解。
★学法引导★
放手让学生通过对生活中的大量事实认真观察,同时深入思考,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动手做实验,相互讨论交流,归纳总结。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也锻炼了动手能力、沟通能力,自然也加深了对内容的理解。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2.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操作,使同学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热爱科学的情感。重点难点运用功的公式进行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判断物体是否做功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约分钟)
学生:拉力。
教师:物体运动过程中,运动方向与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物体受到绳子施加的拉力,且物体运动方向与拉力方向一致。
教师:(再展示两幅图片,①搬石头却没搬起,②拉汽车却没拉动)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拉力。
教师:这个力是否改变了物体的运动状态?
学生:物体虽然受力,但未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没有移动距离。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头顶西瓜的神骑哥;图片:学生背书包行走)在物体匀速运动的过程中,人对物体施加了什么力?
学生1:神骑哥给了西瓜向前的摩擦力。
学生2:因为西瓜已经匀速运动,所以水平方向不受力,神骑哥给西瓜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补充,并明确学生2的说法是正确的。)
学生3:学生给书包施加了竖直向上的支持力。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足球比赛视频;图片:子弹离开枪膛的瞬间)不计阻力时,球离开脚后(子弹离开枪膛后)水平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受到什么力?
学生1:足球在草地上受重力和支持力。
学生2:子弹受重力。
教师:它们的运动方向与受力方向有什么关系?
学生:两个物体运动方向都与受力方向垂直。教师:(用课件将以上四种情况展示在一张幻灯片上)请将上述四种情况对应填入下表。
是否受力 运动距离 两者方向 1 2 3 4 学生:共同完成表格的填写。
【设计意图】课始,通过一系列的生活现象,引发学生对物体受力情况及运动情况的思考,通过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发现这些现象中的异同点,从而提炼出物体受到力且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距离这一模型,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新课讲解
1.功的定义(约分钟)
。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w=fs
教师:介绍功的单位及焦耳生平。
板书:功的单位
【设计意图】通过对焦耳生平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史,进行人文教育,并学习这位伟大科学家为了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教师::5cm所做的功。
要求:
(1)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选择实验仪器
(3)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方案,并根据方案选择仪器,设计数据表,然后进行实验。
教师:请大家在实验时必须沿力的方向匀速缓慢拉动弹簧测力计,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数据表格,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及仪器,并设计数据表,如下表:
弹簧测力计示数f/n 钩码上升的距离s/m 做功的大小w/j 直接用手做功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选择仪器并动手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三、课堂小结(约分钟)(约分钟),司机对汽车做的功是多少?
2.如图为运动员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a到b,运动员对铅球做了功
b.从b到c,运动员对铅球没有做功
c.从c到d,没有力对铅球做功
d.从a到d,铅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的变化
让学生快速思考回答,老师做适当点评。
五、达标测试(约分钟)用,要研究的物理,激发兴趣,从而顺利。为了化解难点突出重点,在设,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这一个性化的过程,去主动突这一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所以然。
《功》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
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刚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究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计算出来?实际上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力和位移同方向时功的计算。(展示ppt),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动了s,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s。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力F与s不在一条直线上,你会不会求这个力所做的功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回答。
方法有两个,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无论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W=Fscosa。有了这个公式,我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个问题。我现在用100N的力水平踢一个足球,踢了一脚之后足球水平向前滚动了50m,求我对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回答。
显然这个情况不能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想脚对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这个脚得跟着球向前走50m。所以应用公式要注意:(1)F、s要对应,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达式,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负,那么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是标量那功的正负表示什么呢?实际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如果力对物体做了正功,表示这个力是个动力,如果是负功则是阻力。(换句话说,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转移到这个物体上来,反之做了负功就表示有能量从这个物体中转移出去。)
那在我们的例子当中,这些力是什么样的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都是恒力,这个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不能用它。当然如果在过程中物体受到阶段性变化的力,每个阶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们可以将过程分段处理,每一段又都变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个阶段所做的功代数求和即可。
(三)合力的功
如果在某一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请同学们回答。方法有两个: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比如,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受到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物体发生5m的位移,求各个力做的功、合力所做的功?
(四)几种可以转化成恒力的变力做功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有关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实际上除了刚才所说的阶段性的变力可以转化成恒力来计算做功,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处理。当力与速度始终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时,你会不会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学会用微分的方法处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我们也可以处理。比如一个弹簧处于原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端固定。用一个力缓慢地拉物体,那么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等效的,我们就用这个平均速度替换掉了这个变化的速度。现在你能不能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平均的力替换掉这个变化的力,我们说这是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的力,它的平均值刚好我们会求,那么这个例子中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与x的乘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恒力做功的定义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几种能够转变成恒力的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到了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7.2功
一功的定义
二合力的功
1功的两个要素
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功》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4)掌握合力做功的意义和总功的含义;
(5)掌握公式W=Fs cosα的应用条件,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2、过程与方法:理解正负功的含义,并会解释生活实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功与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通过探究功来探究生活实例。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
教学难点
1.难点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方向的位移容易混淆,需要讲透、讲白;
2.使学生认识负功的意义较困难,也是难点之一。
教学过程
一、功
1.基本知识
(1)功的定义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2)做功的因素
①力;
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3)功的公式
①力F与位移l同向时:W=Fl.
②力F与位移l有夹角α时:W=Flcos_α,其中F、l、cos α分别表示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
③各物理量的单位:F的单位是N,l的单位是m,W的单位是N·m,即J.
(4)正功、负功
(5)合力的功
功是标量,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这个物体所做的功.
2.思考判断
(1)公式W=Fl中的l是物体运动的路程.(×)
(2)力F1做功10 J,F2做功-15 J,力F1比F2做功少.(√)
(3)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位移一定为零.(×)
探究交流
一个人提着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匀速行走了一段路程,人对水桶是否做了功?
【提示】 人提着水桶在水平路面上行走,人提桶的力对水桶不做功.因为人提水桶的力,沿竖直方向,而水桶在竖直方向上无位移.
二、功及正功、负功的理解
【问题导思】
1.公式W=Flcos α中各符号的意义如何?
2.功有正负,功是矢量吗?
3.做功与做工相同吗?
1.对公式W=Flcos α的理解
(1)各符号的含义:F表示力的大小;l表示力的作用点相对于地面位移的大小,当力的作用点的位移与物体的位移相同时,也常常说是物体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大小;α表示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
(2)W=F·lcos α与W=Fcos α·l的理解
公式可以表示为W=F·lcos α,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力与沿力F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公式也可以表示为W=Fcos α·l,表达的物理意义是功等于沿位移方向的力与位移的乘积.
2.对正功、负功的理解
(1)功是标量:功是标量,只有量值,没有方向.功的正、负并不表示功的方向,而且也不是数量上的正与负.我们既不能说“正功与负功的方向相反”,也不能说“正功大于负功”,它们仅表示相反的做功效果.
(2)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功的正负由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决定,所以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而只能说明做功的力对物体来说是动力还是阻力.
(3)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往往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功.
误区警示
1.计算功时首先应明确要求的是哪一个力的功,物体所受的各个力做功时互不影响。
2.物理学中的“做功”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含义不同。
《功》教学设计 篇1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认识机械工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并能进行相关计算,知道功的单位是焦(J)。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从实例中认识做功需要两个必要因素的过程,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规律的方法。
2、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2、通过对生活中实例的解释,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欲望。
2教学准备
滑轮、砝码、细绳、小车、木块、图钉、弹簧秤、木槽、铁球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的理解、计算功。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功
一、引入新课
(回忆这本书的力学部分,主要是研究力和运动的规律性知识,本章主要讨论力和运动的一个重要概念。)
大家对功这个词并不陌生,如功课,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用功学习等等。这些词中有的功具有“成效”(板书在黑板右侧)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就吸收了“成效”的意思,当然在力学中还有它严格的含义。
二、新课学习
(一)功的概念
以下我们要通过物理小实验,借此来理解物理学中的“功”,为此我们演示实验并归纳得出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板书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演示: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标出箭头及F、s。
指出:F这个力作用在物体上,而且在这个F力的作用下,有了通过一段距离S的成效,那么,力和运动具有这种关系的,物理学里就说这个拉力做了功。任何一种机械在工作时,都必须对工作对象施以力的作用,还必须使工作对象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如果对物体用了力,并使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就像物体在F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向上移动了距离s。我们就说力F对物体做了功。
现在想一想,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你知道了吗?
你们说的真好,力和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就是机械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
板书:功等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沿力方向通过的距离的乘积。用F表示力,s表示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W表示功。功可以表示为 。还记得力和距离的单位各是什么吗?你能推断出功的单位吗?
单位: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公的单位就是N·m,叫做焦耳,简称焦(J)。
1J=1N·m
(二)做功
我们知道了做功的两个重要因素,那到底怎样判断是不是做功了呢?请同学注意以下的物理小实验,看这些物体或者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了?看谁能准确无误地掌握了功的两个因素。
1、 小明用力推一块大石头,但没有推动。
因为石头没被推动,所以在力的方向上没有距离,也就是说小明并没有对大石头做功。
2、 踢出去的足球,滚动了 12米的距离。
足球被踢出去之后,是依赖惯性滚动,在滚动的方向上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没有做功。
3、 请同学们再注意下面的演示实验,用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来判断外力是否做功了。手提砝码在水平方向上匀速地移动了一段距离。
人对砝码的拉力是否做功了?虽然力是作用在砝码上,但砝码所移动距离的方向跟砝码受力的方向垂直,故拉力并没有对砝码做功,或者说拉力所做的功等于零。可见当力和移动的距离方向垂直时,这个力也不做功。
通过刚在的实例,我们知道,不是有力、有距离,就是做功了,我们还要分析他们的方向。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推出去的小铁球在木槽中滚动的过程。
问:小铁球开始阶段的受力F作用,至A点处撤去外力作用,由于惯性,它仍可经B运动至C,小球在水平方向上移动了S的距离,推力是否对铁球做功了?
正确的回答明确哪个阶段:
在A点之前,推力F是对物体做了功,而在A点之后,推力F已经不存在,当然不会做功。
强调: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严谨的,用两个因素去鉴别就不会出现结论的错误。小球从A至C虽有一段距离,它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推力的作用而是靠它的惯性,所以推力并没有对小球做功。
以上我们已经解决了,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如果我们已经确定了物体做了功,那么需要解决物体做功的多少,也就是我们怎样把物体做功的多少计算出来。
(三)功的计算:
功的计算公式: ,在计算功时,找到力的大小和对应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相乘就可以得到功的大小。
如何计算出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
已知:F=50N、S= 10m、G=100N。
求:W
解:在水平方向上,推力F根推动箱子移动了 10m的距离。
跟据 =50N× 10m=500J。
在重力的方向上,箱子并没有移动,所以重力并没有做功。
答:水平推力对箱子所做的功为500J。
讨论:根据上题如何改变条件,利用功的计算公式可以与物重G有关,而与水平推力F无关。提示: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而在水平方向没有移动。
三、小结
功的两个重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功的计算:
《功》教学设计 篇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2、知道功率的公式、单位,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并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具体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从身边生产和生活实际中,认识做功不但有多少之分,而且有快慢之别
2、通过类比把速度的知识迁移到比较做功快慢上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用功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实验估测人的功率
三、教具
体重计、秒表、刻度尺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他上楼需1.5分钟,有一次,他跑步只用了40秒,这两种情况也何异同?
生:他做的功______,所用的时间,他做功快慢_______(选填是否相同)。
师:这说明了做功不但有多少的问题,还有快慢的问题,那么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呢?想一想能否与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方法作类比,
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相同路程比_______,一般赛跑都是用这种方法(裁判员的方法);还可用另一种方法,是相同时间比______(观众的方法),物理学上常采用后一种方法。
师:同样比较做功的快慢也可依此采用两种方法。
生:做功相同的情况下比 ,或者相同时间的情况下比。
师:物理学中,则采用后一种方法来表示做功的快慢,并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二)、新课学习:
一)、功率:
师:请同学们参照书本P65认识功率,
生:完成下列填空
1、定义:_ 叫功率。
2、计算公式:W=,t=
3_(符号表示___),人们它叫做___,简称__,符号表示___。 在工程技术中常用单位是____、_____。它们之间的进率是。
练一练:(1)单位换算:5W=___J/s。3Kw=___w, 0.5MW=____W。
师:讨论:
1、功率大的物体一定做功多。
2、功率大的物体一定花的时间少。
3、做功的多的物体一定功率大。
4、功率大物体一定做功快。
5、做功多的物体一定做功快。
生:功率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理量,功率大表示物体做功,功率小 表示物体做功。功率不是表示做功的多少。所以功与功率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理量。
生:练习
1、如前面题目,若小明的体重为500N,每层楼高为3m,则他两次上楼所做的功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两次做功的功率分别是_______ 和 ________。
2、两台起重机的功率之比是1:3,如果它们完成的功相同,则它们完成这些功所用的时间之比是;在相同时间里完成的功之比为_________。
师:阅读课本P66第二自然段,了解一些物体的功率。
二)、估测上楼的功率:
师:上学时我们都要从底楼登上三楼,在此过程中谁的功率最大呢?下面就来研究。
生:思考
1、猜一猜:我们班上哪个同学上楼的功率大?你做出猜想时考虑了哪些因素?
2想一想:如何比较同学上楼的功率?可以有哪些不同的方案?
如果要求估测出功率的大小,需要测量哪些数据?应用什么测量工具?并设计出表格
师:实验操作如下,请一个同学从一楼登到三楼,测出这个同学的质量m,量出楼的高度(一楼到三楼)h,记下这个同学两次登楼所用的时间t,并把有关数据填在下表中。
算一算:根据P算出登楼时的功率。
生:思考,如何估测跳台阶或引体向上时人的功率吗?应如何测量呢?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你还有哪些疑难问题?有什么体会?(请你写下来)
(四)、作业:
1、完成课本P66 1、2、3、4.
2、功率的另一种形式表示。我们可通过以下例子来分析:一辆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sW牵引力F、速率v和功率P之间有什么关系?用公式P=、W=Fs、v=推导出来,
P=_____(注:把功率公式中W和t替换掉,最终用F和V来表示功率)。从此公式来看,在功率保持一定,加大物体的速度必定会使动力(拉力)减少。在分析一些有关运动的物体(包括机器)的功率时,应用此变形式比较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