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透镜》教案(通用3篇)
《6.1 透镜》教案 篇1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6.1 透镜》教案 篇2
一、难点分析
1.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讲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透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透镜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透镜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透镜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透镜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透镜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透镜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2.通过实验,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透镜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透镜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 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透镜和凹透镜,观察各种形状的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透镜.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透镜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透镜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透镜“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透镜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透镜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透镜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透镜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透镜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透镜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透镜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透镜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6.1 透镜》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⒈使同学知道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成像有一定的规律,初步了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⒉使同学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通过制作土照相机,培养同学的制作能力。
教学准备:
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半透明白纸、直径不等的较长纸圆筒、透明胶(浆糊)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⒈师:出示放大镜,观察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⒉生:中间凸起,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等等。
师:(小结板书)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能透光,这种镜片叫凸透镜。(也就是说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在科学上用得更多的是凸透镜这个名称,因为这个名称更形象具体。教师连线强调凸透镜的结构特征。)
反思:此处的连线强调让同学对凸透镜的结构特点刻骨铭心。
⒊师:凸透镜有哪些作用?
生:有放大作用,还有聚光作用。
师:凸透镜除了有聚光和放大的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来继续研究凸透镜。
二、新授
⑴指导同学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
A初次实验感知。
师:(提实验要求)待会儿我们要做个小实验,每个小组有6个凸透镜,每个同学手持凸透镜,手臂伸直,眼睛透过凸透镜看窗外物体(教师事先在每个窗台放一盆美丽的鲜花),你发现了什么?可要仔细观察哟!老师宣布开始实验。
生:同学实验
师:巡视指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看到窗台上的花是倒立的,我看到外面的楼房是倒立的而且缩小了……
B再次实验感知:
师:刚才大家观察仔细,真不错!光能不能透过凸透镜把窗外的景物的像映到白纸上呢?教师示范,让同学们试一试。
生:进行实验,看到像映在白纸上感到惊奇。
师:你是怎样做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移动白纸,外面的物体能透过凸透镜在白纸上成像;物体通过凸透镜映在白纸上的像是倒立的,像比物体缩小了;移动白纸时,映到白纸上的像有时清晰,有时模糊,白纸在一个地方像最清晰……
师:讲解物体的像能映在白纸上的我们叫做实像。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生:成像作用。
师:(板书)凸透镜有成像作用。
⑵指导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师:通过上面的实验大家知道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它成的像是不是一直是倒立的呢?刚才大家只得到了缩小的像,能不能得到放大的像呢?等会儿我们要继续用点燃的蜡烛的火焰当物体进行研究,看你能发现凸透镜成像到底什么规律?下面提实验要求:
反思:此处教师设疑,节约了时间。应该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即使多花点时间,但能培养同学的提问能力和问题意识,更能体现同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①介绍分组资料:蜡烛、火柴、凸透镜、纸屏、米尺等。
②由于实验用了点燃的蜡烛,要注意平安,防止烧了东西。
③蜡烛、纸屏要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并使它们基本在一条直线上,高度基本一致。
④教师示范:实验报告单上的成像指的是最清晰的像,放大或缩小的像各丈量三次就行了,模糊的像我们不作研究。
⑤移动要注意顺序,凸透镜不动,先动蜡烛(距凸透镜由近和远),再动纸屏,纸屏每次由近和远离开凸透镜,直到纸屏上形成清晰的像为止。
⑥各小组要注意协作,不乱抢,由组长布置,两人做成像实验,两人丈量,两人记录,发现的规律由小组讨论再填写。师宣布开始做实验。
生:小组互助协作做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分小组汇报,你小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小组发现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远,距物体近时,就能形成放大的像;我小组发现当凸透镜距纸屏近,距物体远时,就能形成缩小的像……
师:适时板书
反思:实验报告单的设计为同学集中探究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指明了方向,突出了重点;丈量栏目,培养了同学用实事数据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然而,这个报告单也限制了同学的发散思维,教师设计时应加上探究的余地,让优胜组对什么时候成相等的像、什么时候不能成像也能进行探究。
⑶指导同学研究土照相机是怎样工作的?
师:前面我们通过实验知道了凸透镜在成像作用,并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下面我们每个组用凸透镜来制作一台土照相机,然后观察使用。介绍资料,用一个制作好的土照相机示范讲述制作要求:把两个圆盒子套在一起,外盒口安上一个凸透镜,内盒口蒙上一层半透明纸,使凸透镜能随其中一个盒子的拉伸等动作而一起前移或后退。
生:同学制作,制作后观察使用土照相机。
师:你是怎么观察、使用的.?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用外盒的凸透镜对着物体,拉动内盒,在内盒的纸屏上可以得到物体的倒立的像,而且这个像可通过调节物体、凸透镜、纸屏三者之间的距离放大或缩小,我发现土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反思:制作使用土照相机这一活动,教师提供有结构的资料,让同学轻易就尝到胜利的愉悦,激发了同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同学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应用巩固了知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的装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
生:(不同)小孔成像的装置里物体通过小孔而成像,而土照相机则是通过凸透镜而成像。(相同),它们都可以成倒立的像,并且像能扩大或缩小。
师: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像与平面镜看到的像有什么不同?
生:同平面镜成像相比,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的,并且可以得到放大或缩小的像;而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的,与实物大小相等的。
反思:通过土照相机与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与平面镜成像的横向对比,拓展了知识网,使所学知识更系统化。
三、巩固应用
师:出示真照相机,让同学推测照相机怎样工作的?
生:利用凸透镜成像的原理工作的。
师:怎样用照相机照全身人像?怎样照半身人像?
生: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远时,能照全身人像。当照相机离人比较近时,能照半身人像。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凸透镜?
生:显微镜、摄像机、望远镜、老花眼镜的镜片……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生:凸透镜有成像作用;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为什么凸透镜成的像是倒立的?……
总评:本课教学层次清晰,同学在由浅入深的活动中,积极观察、考虑、概括、交流、倾听,多种感官一齐融入到课堂中,他们的实验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制作能力、协作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探究成像规律时,假如让同学自身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那么效果会更好、更完美。
板书设计:凸透镜
放大镜的镜片边缘薄,中间厚,能透光,人们把这种镜片叫做凸透镜。
⑴放大
作用⑵聚光①凸透镜成的(实)像是倒立的;
⑶成像规律②当凸透镜距物体近,距纸屏远时,形成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距物体远,距纸屏近时,形成缩小的像。
应用: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摄像机、老花眼镜的镜片等。
上一篇:《功率》教案
下一篇:《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