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精 灵》教案(精选9篇)
《小 精 灵》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不同动物的明显特征,组合新“动物”,激发幼儿的奇思妙想,创造性地设计新造型。
2.培养幼儿关爱他人的感情。
3.练习口齿清楚地介绍自己的作品。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5.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活动准备:
1.小精灵操作教具5个、展板。
2.纸、水彩笔。
活动过程:
1.观察“神奇小精灵”的变化过程,发现它的神奇之处
(1)以邀请蛋宝贝到班里做客的形式引出活动的主题。
教师神秘的告诉幼儿:“小朋友,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小客人’,我们一起看看它是谁?”然后轻轻从身后拿出“精灵蛋”。
(2)与幼儿一起玩“神奇变、变、变”的游戏,感知小精灵的奇特。
“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蛋,它是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只要我们一起念魔法口诀,小精灵就会出来和我们小朋友做游戏,大家想不想试一试?”
教师手持教具正面,与幼儿共同念魔法口诀:“神奇精灵变、变、变”,同时将教具背面的神奇小精灵的头、手臂、腿、尾巴陆续拉出,引导幼儿观察。
“神奇小精灵和我们地球上的小动物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从头到腿仔细观察神奇小精灵,发现它的神奇之处:具有多种动物的特征(如:兔子的头、猪的嘴、小鸟的翅膀、松鼠的尾巴、大象的腿)。
(3)请幼儿分小组操作小精灵操作教具,感知小精灵的变化无穷。
“桌子上也有一个小精灵,我们快去看看,你们的小精灵能变成什么样?”
幼儿自主操作小精灵操作教具,感受小精灵的无穷变化。
一起玩“神奇变、变、变”的游戏,比一比哪组的小精灵变得最神奇?
引导幼儿思教“动画片中的小精灵有很多的本领,小朋友变出的小精灵有什么本领?”
2、发挥想象,设计神奇宝贝
(1)“如果你是小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小精灵?”在幼儿描述自己想象的同时,教师将幼儿描述的动物特点分别画在黑板上,如:兔子的耳朵、大象的鼻子等主要特征部分,以便幼儿重新分解、组合新形象。
(2)幼儿设计神奇宝贝。“请小朋友担当小小设计师,设计一个神奇的小精灵,告诉我们它长什么样,能帮我们做什么?看谁和别人设计得不一样?”
(3)在幼儿绘画过程中,教师边观看幼儿的创作过程,边有针对性地提示、引导幼儿:“想一想,小精灵怎样能‘变’得更神奇?”
3、幼儿展示、介绍作品
(1)展示自己的作品。引导幼儿画完后将自己的绘画作品粘贴在展板上,与同伴一起欣赏。
(2)引导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与幼儿围坐在展板周围,鼓励幼儿尽量放慢语速介绍作品,并提醒同伴认真欣赏、倾听。对于没有介绍作品的幼儿,教师可引导幼儿分小组介绍、分享绘画作品,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感受。
(3)留下任务,引发继续探索。“今天我们小朋友都设计了自己喜欢的小精灵,在活动区游戏时我们可以把它剪下来,贴在墙壁上介绍给大家,把我们班变成一个小精灵王国!”
活动反思:
《设计神奇小精灵》的活动结束了,但孩子们被激发出来的'创造热情却依然高涨,每个孩子的脸上都洋溢着成功的喜悦。看着他们开心的样子,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让我快乐了。与此同时,我也陷入了对这次活动的深深思考,并从反思中获得以下感悟:教师是幼儿兴趣的发现者身为教师,我们经常为选择活动的主题而绞尽脑汁。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耐心地观察幼儿,和他们做朋友,真正融入孩子们清纯无暇的内心世界,我们就会发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中激荡着很多千奇百怪的奇思妙想,蕴涵着他们对世界万物的关注、好奇与探索。这些内容才是最贴近幼儿生活、最鲜活的活动素材,因为它们都源于孩子。
教师是幼儿创造灵感的点播者
在此次活动前,我引导幼儿对动物的特征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运用有趣的教具,鼓励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为小精灵“变身”,并适时启发幼儿:“如果你是小设计师,你想设计出什么样的小精灵?”以激发幼儿的探索与思考,在幼儿的创作过程中,我及时支持幼儿的创造,引导他们继续发散思维,将生活中的动物形象进行再组合、再创造。通过以上循序渐进的指导、启发,幼儿对设计小精灵的活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激发出了内心的创作欲望。
《小 精 灵》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学会画折线、波浪线、螺旋线三种曲线。
2、提高手的控制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提高观察智力、模仿智力、构思与想象智力。
4、培养幼儿良好的操作习惯,保持桌面干净。
5、学会用简单的线条添画来表达自己的联想。
活动准备
1、电脑制成的动画:螃蟹、金鱼、蝴蝶的动态及留下的痕迹并配上儿歌。
2、幼儿每人一支勾线笔,画有背景的画纸,各种小动物的图片若干。
3、每组一盒浆糊,毛巾若干。
活动过程
1、放电脑动画,引起幼儿兴趣。
放电脑画面:小金鱼,尾巴大,摇摇尾巴游呀游;花蝴蝶,来跳舞,圆圈舞呀真漂亮;小螃蟹,力气大,东爬西爬找朋友。
2、引导幼儿用手描绘各种小动物留下的不同痕迹。
提问:来了哪些小动物呀?它们是怎么来的?(请幼儿分别讲述,并进行模仿各动物的动作)"看花蝴蝶飞来的时候,在后面留下了一条痕迹,是怎样的呀?"(一圈一圈的)请幼儿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用手描绘螺旋线。
"那金鱼游来的时候,会在后面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呢?"(一弯一弯的.)请幼儿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用手描绘波浪线。
"那螃蟹来的时候又会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呢?"(一折一折的)请幼儿跟着老师边念儿歌边用手描绘折线。
3、幼儿作画,老师巡回指导。
提醒:手脏了,用毛巾擦一下。
4、欣赏作品,评价。
请幼儿说说:你选了哪些小动物?哪个最快乐,是一折一折的,一弯一弯的或是一个圆圈一个圆圈在跳舞的?
活动延伸
1、你还想知道哪些小动物,它们会留下什么样是痕迹呢?请你回去问问爸爸妈妈或到书上去找找。
2、继续培养幼儿的理解智力、发现慧力等。
活动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一个是教师精简了3个不同方向的简笔画嘴巴作为示范,能让学生短时间内掌握住|的,但在夸张上还不够深入挖掘;二是设计了一个情境,能让低年级学生马上进入教师预想的“助人为乐”的思想上去,避免学生给大嘴怪加上破坏、作恶等不良特征,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一个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缺点与不足之处有:
1。整节课没有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在其中加入小组学习,让学生会的自己解决,节约时间。
2。课上应该再加些大嘴怪的学生作业欣赏,不在多,是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避免最后作业千篇一律。
3。课堂节奏掌握的还稍有欠缺,可以请学生摒弃铅笔,直接在作业纸上大胆的用勾线笔画出大嘴怪,或直接用颜色画出(前提是学生在平时课上习惯直接绘画)。
《小 精 灵》教案 篇3
第七课 小精灵
教学目标:
一、通过聆听《小青蛙》、《野蜂飞舞》,演唱《小青蛙找家》、《小蜻蜓》,感受民族乐器、西洋乐器所表现的动物,并通过演唱和身体的动作表现自己爱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心情。
二、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三、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小蜻蜓》,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表现优美柔情的音乐情绪。并能运用打击乐器准确地为歌曲伴奏。
四、能按节奏编创歌谣。
五、聆听《野蜂飞舞》,想象音乐中所表现的野蜂飞舞的形象,能用线条、动作、声音等表现找家听后的印象。
教学安排(三课时)
课时 内 容 设 计 意 图
第一课时 表演《小青蛙找家》 引用第四课《动物说话》音乐,引得小朋友模仿小动物 的动作,通过游戏情境,培养小朋友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表现能力
第二课时 聆听《小青蛙》 结合课本插图〈小青蛙找家〉来引导学更好地聆听《小青蛙》感受我国的民族乐器二胡是怎样表现雨中的小青蛙的。 聆听《野蜂飞舞》 在聆听〈野蜂飞舞〉时可带领小朋友模仿野蜂飞舞的动作,体会音乐表现野蜂飞舞忽上忽下、声音时强时弱的特点。
第三课时 表演〈小蜻蜓〉 用柔和的声音演唱〈小蜻蜓〉,用身体的动作感受、表现。复习巩固前两课内容 , 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小蜻蜓飞来飞去捕蚊忙的情景,从而让学生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在复习巩固中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加深小朋友对歌曲的理解 。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小蜻蜓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再东奔西跑地寻找找家的家,为歌曲主题的出现作了铺垫。歌中“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似乎表现了小青蛙历尽艰辛,终于回到家的愉快喜悦的心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 2、学生能够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并准确的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3、启发引导学生为歌曲创编歌词。 4、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解决,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小青蛙着急高兴的心情。 2、通过游戏情境,培养小朋友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软件、电子琴、自制青蛙头饰。 教学方法:启发法、聆听法、听唱法、讨论法、游戏法等。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
1、学生随〈动物说话〉音乐,模仿小动物的动作进教室,按五个半圆形坐好。
(座位的改变给学生新鲜感,便于相互学习,创设一种欢快活泼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情感。)
2、师生问好。
二、 综合训练
1、模仿动物的叫声。
师:刚才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模仿小动物的动作很像,你会模仿它们的叫声吗?
教师引导学生按节奏模仿:
小鸡叫:叽 叽 叽叽 叽
小鸭叫:嘎 嘎 嘎嘎 嘎
青蛙叫:呱 呱 呱呱 呱
(通过身体有节奏的动作,使学生在玩中感受音乐中的节奏特点,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2、音乐游戏:〈请你跟我这样做〉
学生随音乐跟老师按x x x 的节奏做跺脚、拍手、拍肩等动作。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提了一个〈小青蛙找家〉的故事(教师先放音乐故事 ,根据故事情节,粘贴故事图片。)
(通过看图片听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一定的情景)
三、 新课教学
1、学唱歌曲:
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初步感受音乐情绪。
师:小青蛙是怎样找家的??(学生回答:又蹦又跳、又蹦又叫等。)
教师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歌词。
教师弹琴范唱歌曲,学生模仿青蛙。
学生随音乐边唱边做动作。
扩大学生对歌曲的理解。
(利用多媒体软件教学,给学生丰富直观的画面 ,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歌曲处理:
(1) 师:小青蛙找不到家了,心情会怎样?
(生:着急,害怕,会哭等)想喊谁?(生: 妈妈)让学生亲自喊一下。)
通过分析歌曲,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歌曲,使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
(2) 师:小青蛙历尽艰辛,最后终于回到了 家,这是它的心情又是怎样的?
(生:高兴)
(3) 学生听音乐演唱歌曲,表现小青蛙着急 高兴等心情。
(4) 学生分组讨论:当青蛙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回家了,她会怎样夸奖小青蛙?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往能力,
(5)各小组选代表说一说,师生共同评价。 同时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
学生戴青蛙头饰,选一名同学扮青蛙妈妈。 随音乐 分组做游戏。
通过音乐游戏,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
四、 创编活动
1、师:小青蛙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家, 你会创编其它小动物找家的歌吗?
给学生探索问题、探寻知识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自我表现
2、学生讨论创编歌词,并随音乐边做边唱。
五、 课堂小结
1、师:小动物们迷了路,是怎样回到家的?(生:边跳边叫、想办法、问其它小动物等)
假如你迷了路,该怎么办?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高自我保护 意识的能力。
2、学生讨论,各抒己见。
《小 精 灵》教案 篇4
第七课 小精灵
教学内容:
1、歌曲《小青蛙找家》
2、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
教学分析:
1、歌曲
《小青蛙找家》是一首通俗简练,富于儿童情趣的歌曲,由四个乐句构成,一段体,2/4拍,五声宫调式。歌曲以明快活泼的旋律作为前奏,描写了小青蛙再东奔西跑地寻找自己的家,也为歌曲主题的出现做了铺垫。歌曲中“跳跳”、“呱呱”的独白,刻画了小青蛙跳一跳、叫一叫的焦急神态,最后一句旋律平稳流畅,塑造了小青蛙天真活泼、幼稚可爱的形象。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小青蛙找家》是结合歌曲节拍设计的趣味性练习。
教学目标
1、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小青蛙找家》,模仿小青蛙的动作准确地与音乐一起开始和结束。
2、大胆积极地参与表演,创编歌谣。
教学重、难点:
能用轻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多媒体课件、头饰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课堂上来了许多小客人,小朋友你们看……(出示多种小动物的课件)
2、听哪个小动物在向我们问好?师边出示节奏边读歌谣
× ×│× ×│ ×│ ×│
跳 跳 呱 呱 跳跳 跳 呱呱 呱
3、学生模仿读歌谣
4、请学生给自己喜欢的动物编歌谣,如“跑跑、喵喵”等
二、新歌教学
1、 导入:咦?小朋友你们看小青蛙们怎么啦?(出示小青蛙东张西望焦急的课件)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像
2、师:原来今天是青蛙妈妈见小青蛙们平时干活认真、积极又勇敢才让他们休息一天到处去逛逛,临出门前还再三叮嘱小青蛙们要早点回家。可是我们的小青蛙只顾贪玩忘了回家的路,现在正焦急地东张西望,不知道怎么办了?我们小朋友一起来帮帮它们好吗?
3、比一比哪组念的又快又准确
出示表格,并向学生说明要有节奏地把歌词完整地念下来,那小青蛙就能回家啦!
几只 小青 蛙 呱 要呀 要回 家 呱
跳 跳 呱 呱 跳跳 跳 呱呱 呱
小青 蛙 回 到了 家 — 呱 0
4、学唱歌曲
5、分组、师生接唱等形式演唱
6、模仿青蛙的动作表演,并启发学生自编动作表演。
三、游戏
学生分组,自由组合,一组学生围成圆圈,扮演“小青蛙的家”,另一组扮演“迷路的小青蛙”,还有的扮演回家路上的景物如小草、小桥等。音乐开始,“小青蛙”按节奏自由地做青蛙的动作,“家”的学生用节奏乐器敲节奏。唱到最后一句“小青蛙回到了家”时,“小青蛙”跳到一个学生面前,“家”的学生呵“小青蛙”交换位置。音乐起,游戏又开始。
四、课后延伸新课标第一网
我们小朋友真能干!迷路的小青蛙们在你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家。刚才我们唱的是小青蛙找家的歌,小朋友能不能编一首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歌曲呢?
《小 精 灵》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学习阅读指示牌。
2。根据指示做动作。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边玩边记录的学习技能,并能够用自己简短、流利的语言表达自己记录的意思。
5。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活动准备:
自制有趣的指示牌。
活动过程:
1。事先与幼儿讨论幼儿园的运动设备,并为它们命名。
2。来到幼儿园的操场,向幼儿说明游戏规则及摆放好指示牌。
3。选首儿歌或童谣,让幼儿在歌声中按照指示牌方向准备出发。
活动建议:
1。可选择户外或幼儿园里适当的地方,自己制作指示牌。
2。 若因雨天无法进行,也可在教室中进行此活动。
活动反思:
通过活动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启发幼儿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保护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体验中的独立见解。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潜质。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增强幼儿的创造意识。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小 精 灵》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熟悉乐曲的基础上学习用游戏的方式和特定角色表演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性质和结构。
2、能随音乐的变化尽力表现个人独特的创造性。
3、体验创造性表演音乐的快乐。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遵守游戏规则,体验与同伴合作游戏及控制性活动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录音机、磁带。
2、仙女头饰一只。
3、钮扣小精灵、小木偶若干。
4、道具魔棒一根。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师;钮扣宝宝住在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那就是钮扣王国。有一天,钮扣王国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小朋友想听吗?
二、基本部分
1、教师用生动、优美的语言讲述故事。
提问:钮扣王国住着谁?有一天,谁来了?发生了什么事?最后又怎么了?
2、欣赏音乐,启发幼儿边听边想。
师:音乐里就是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小朋友仔细地听一听,什么时候是小精灵出现的音乐。什么时候是小木偶出现的音乐。什么时候又是仙女出现的音乐。
幼儿欣赏,教师适当提示,加深幼儿对音乐性质与结构的理解。
3、分段欣赏音乐,启发幼儿根据音乐的性质,用动作表现不同的角色。
1)前奏:启发幼儿表现小精灵守卫城堡的情形。如:合作搭门、变换成门形状等。
2)A段:启发幼儿表现小木偶漫游城堡的动作。如:走路、敲门、钻进城门等。
3) B段:启发幼儿表现城堡内优美的景色和小木偶被魔棒点到以后的造型动作。
4)A段:启发幼儿表现小精灵逗引小木偶的动作,体现角色间的情绪交流。
4、教师扮演仙女,幼儿自己选择做小精灵或小木偶的角色,完整游戏。
要求幼儿随音乐的'变化做动作,学习与同伴共享空间。
游戏可重复3——4次。
5、幼儿扮演小仙女、小木偶、小精灵玩游戏。
幼儿熟悉玩法后,就可以让幼儿扮演仙女的角色。
教师重点鼓励小木偶做出不同的定型动作,并仔细听清音乐。
三、结束部分
幼儿自由游戏,并结束活动。
活动延伸:
1、在音乐区提供游戏音乐和游戏所需的头饰、魔棒,鼓励幼儿结伴活动。
2、在户外活动或音乐游戏时可继续指导幼儿做游戏,进一步加深幼儿对乐曲的理解。
3、日常生活中与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米皮皮的敲敲长》。
活动反思:
对于初步接触外国作品的我班幼儿来说,要通过乐曲的快慢节奏来分辨小树和精灵两种不同的人物形象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而节奏的快与慢,只能意会不能用语言表达,那怎样才能让孩子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体会不同的节奏呢?在和孩子一起欣赏音乐时,我用点头,晃动身体来表现节奏的快慢,孩子们通过我的提示,马上也用自己的身体动作来表达,有的用小手做波浪动作来表示慢的节奏,有的用小脚快速踏地表示快的节奏,在幼儿用身体动作表达的过程中,孩子意会了乐曲中的快慢不同,分辨出了A段音乐小树生长和B段音乐精灵游戏的不同意境。
总之,对于孩子来讲,教师应该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思维发展规律,利用多种形式来进行教学,才能激发他们对音乐活动的兴趣。
《小 精 灵》教案 篇7
教材来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1册)第七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
《小精灵》点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以往教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致使聆听音乐的能力不强。因此,设计者确定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通过一些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正是要着力体现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聆听的好习惯,在专心聆听的同时,能与自己的身心合为一体,进行音乐的再创造。本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想让学生在音乐课中闻到音乐气息,感受到美的智熏陶,作为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遍聆听、感受《小蜻蜓》。通过聆听从而喜欢这首歌曲。一个人的音乐爱好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对于他所喜欢的音乐,自然就会爱听、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音乐偏好特色。此外,还让学生听听教师亲切的范唱,希望能利用教师的歌声再次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自由地在美的音乐氛围里畅游。
2、培养专注聆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养成专注聆听的习惯,这可能与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不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与力度等。如:在通过律动感受《小蜻蜓》环节中,学生会出现边律动边聊天或动作不合节奏的现象,于是我就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学生回到音乐中来听着音乐表演。又如:在初听《野蜂飞舞》环节中,我用了极简洁的语言和极夸张的表情,提示学生的速度、力度都发生了变化,帮助学生较快地聆听出这些变化,感受出两者的不同。
3、培养积极的创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思想对待学生,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已独创的见解,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感受歌曲《小蜻蜓》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做做各种姿态的小蜻蜓,大大表扬动作美的与动作与众不同的学生。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律动姿态明显丰富了,也变美了。又如:在欣赏感受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态时,我不急于出示乐曲的主人翁,而是请学生听着音乐自由感受。有些学生听了之后觉得是蝗蜂,蜜蜂、苍蝇、蚊子,对于这些见解,我都没有否定,反而表扬他们听得认真,爱动脑筋。到最后用动作、线条等多元化来表现野蜂飞舞的情景时,学生的创造力又一次得到了发挥,效果十分地好。
点评人:夏振宇
《小 精 灵》教案 篇8
《小 精灵》教学实录
余杭区余杭镇第二小学 吴晓飞
2003-5-14 16:45:02
教材来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1册)第七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
《小精灵》点评: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从以往教学活动情况来看,学生没有养成好的聆听音乐的习惯,致使聆听音乐的能力不强。因此,设计者确定了“培养学生聆听音乐能力的实践与研究”作为研究课题,希望能通过一些努力,在这方面有所提高。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设计者正是要着力体现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形成聆听的好习惯,在专心聆听的同时,能与自己的身心合为一体,进行音乐的再创造。本教学设计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探讨。
1、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想让学生在音乐课中闻到音乐气息,感受到美的智熏陶,作为音乐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这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我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多遍聆听、感受《小蜻蜓》。通过聆听从而喜欢这首歌曲。一个人的音乐爱好是在反复强化中形成的,对于他所喜欢的音乐,自然就会爱听、多听,在长期的重复中得到自我强化,从而形成音乐偏好特色。此外,还让学生听听教师亲切的范唱,希望能利用教师的歌声再次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自由地在美的音乐氛围里畅游。
2、培养专注聆听的习惯。
一年级的学生往往还没养成专注聆听的习惯,这可能与他们的注意力维持时间不久有关。因此,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变化与力度等。如:在通过律动感受《小蜻蜓》环节中,学生会出现边律动边聊天或动作不合节奏的现象,于是我就通过眼神、动作来提醒学生回到音乐中来听着音乐表演。又如:在初听《野蜂飞舞》环节中,我用了极简洁的语言和极夸张的表情,提示学生的速度、力度都发生了变化,帮助学生较快地聆听出这些变化,感受出两者的不同。
3、培养积极的创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以一种民主的教学思想对待学生,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大胆地表达出自已独创的见解,促进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感受歌曲《小蜻蜓》环节中,我充分鼓励学生做做各种姿态的小蜻蜓,大大表扬动作美的与动作与众不同的学生。通过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律动姿态明显丰富了,也变美了。又如:在欣赏感受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态时,我不急于出示乐曲的主人翁,而是请学生听着音乐自由感受。有些学生听了之后觉得是蝗蜂,蜜蜂、苍蝇、蚊子,对于这些见解,我都没有否定,反而表扬他们听得认真,爱动脑筋。到最后用动作、线条等多元化来表现野蜂飞舞的情景时,学生的创造力又一次得到了发挥,效果十分地好。
点评人:夏振宇
《小 精 灵》教案 篇9
《小 精 灵》教学实录
教材来源:人音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一年级(1册)第七课(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 欣赏管弦乐《野蜂飞舞》
2、 学唱歌曲《小蜻蜓》
3、 律动
教学目标 :
1、 通过听听、看看、说说、唱唱、演演等活动,感受并表现歌曲《小蜻蜓》优美抒情的
音乐情绪。
2、 通过聆听管弦乐《野蜂飞舞》,培养欣赏音乐的注意力,想象野蜂急促上下飞舞的形
象,并尝试多元化地表现。
3、懂得爱护蜻蜓、保护益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感受不同情绪的音乐所表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小蜻蜓胸饰等。
教学过程 :
一、学生听着《小蜻蜓》伴奏音乐、自由律动进教室。
二、感受、学唱并表现歌曲《小蜻蜓》。
1、启发谈话。
[师]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小蜻蜓吗?”
[生] “见过,见过……”
[师] “喜欢小蜻蜓吗?”
[生] “喜欢,很喜欢。” (随机贴上“小蜻蜓”画纸)
[师] “那你们见到的小蜻蜓,它们在干什么呀?”
[生] “它们在做游戏;找朋友;捉害虫……”
2、第一遍律动,自由表演。(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吴老师想看一看你扮演的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音乐停后动作造型。
[师] “你这只小蜻蜓在干什么?”
[生] “我在捉虫;我在玩;我在休息……”
[师] “真是一群能干的小蜻蜓。” “你们觉得刚才听到的音乐美吗?”
[生] “美”
[师] “是的,它很美。就像小蜻蜓飞呀飞,飞呀飞,太美了!”
3、第二遍律动,发现美的和与众不同的动作。 (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
[师]“ 我们再来做做小蜻蜓,这么美美地来飞一飞。”
4、鼓励动作美的和动作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同学,请他们做一做,大家学一学(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5、第三遍律动,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创造思维。(继续播放《小蜻蜓》伴奏音乐)。(随机送小蜻蜓胸饰)
[师] “我们这里肯定还有许多爱动脑筋的小蜻蜓,吴老师都来不及看,现在我要好好地再来找一找。”
6、引导
[师] “咦,这么多聪明可爱的小蜻蜓,它们会在哪里飞呀?”
[生] “池塘边;草地上;荷叶上;花的身上……”
[师] “我这只小蜻蜓飞累了,哪棵小树愿意让我停一停,休息休息?” “小蜻蜓除了可以在小树上休息以外,还能在哪里休息呢?”
[生]“ 小花;大树;荷叶……”
(学生随机演一演,教师随机去停一停)
7、第四遍律动,情境表演。
[师] “现在你可以做一只快乐的小蜻蜓自由地飞翔,也可以找个空位,做做花儿,草儿,房屋,庄稼等等,让小蜻蜓到你身上来停一停,帮你捉捉虫。”
8、听录音范唱,了解歌曲内容。
[师]“ 小蜻蜓帮庄稼们捉掉了虫子,庄稼可高兴了,都唱起歌来夸小蜻蜓。你们听听,庄稼夸小蜻蜓什么了?”
[生] “夸它是益虫;夸它是捕蚊的小英雄……”
9、按节奏念歌词
[师]“ 让我们也一起来夸夸小蜻蜓。”
10、听教师范唱
[师]“ 小蜻蜓那么棒,真是一群讨人喜欢的精灵,老师也想来夸夸它们了。”
11、听琴声伴奏唱
[师]“ 我们也试着用歌声来夸夸这群小精灵吧!”
12、听录音伴奏,再唱
[师]“ 有些小蜻蜓偷懒了,还没捕到蚊子它就把翅膀放下来了。”(随机唱唱不连贯的第一句)
“勤劳的小蜻蜓可不是这样,它们会在捕到蚊子之后再把翅膀放下来休息。”(随机唱唱连贯的第一句)
“你们喜欢怎样的小蜻蜓呀?”
[生] “勤劳的小蜻蜓。”
13、完整地边唱边表演
[师]“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勤劳的,又会唱歌又会跳舞的小蜻蜓吧!”
三、欣赏、感受并表现乐曲《野蜂飞舞》
1、导入
[师]“ 小蜻蜓这群小精灵慢悠悠地飞着,特别温柔可亲,现在,又有一群精灵朋友朝我们飞来,你们听,它们是谁?”
2、初听一小段、反馈。
[生]“ 苍蝇、蚊子、蝗蜂、蜜蜂……”
3、了解作曲家原本作曲的意图。
[师]“ 你们说的,想想都很有道理,的砍是像一群苍蝇、蝗蜂飞来的样子。可是,我们的作曲家当初在创作这首乐曲的时候,他是想表现一大群野蜜蜂飞舞的情景。”
4、继续听,感受野蜂形象。
[师]“ 你们感觉到了吗?”
[生] “嗯,感觉到了。”
5、讨论,感受野蜂飞舞的形象。
[师]“ 小野蜂飞起来和小蜻蜓飞起来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
[生] “小野蜂飞得快,小蜻蜓飞得慢;小野蜂飞起来像是很着急的样子,小蜻蜓不着急的……”
[师]“ 是呀,小野蜂飞得那么快,那么急,成群结队地一会儿飞上,一会儿飞下,它们是要干什么去呀?”
[生] “天要下雨了,它们去躲雨;它们肚子饿了,去找粮食;它们的一位朋友失踪了,它们去找朋友……”
6、用画线条的方式表现野蜂飞舞的路线。
①边听音乐边用手势表示
[师]“ 用你的手指头先一画,小野蜂上下飞舞的路线。”
②边听音乐边在自己的教科书上画下
[师]“ 除了刚才画的路线,还能想出另外的路线吗?”
[生] “能”
[师] “请大家打开课本42页,在课本上尽情地画一画。”
7、用身体动作表现野蜂飞舞
[师]“ 现在,吴老师很想感受一下一大群野蜂着急地飞来飞去的样子是怎样的,你们愿意满足我吗?”
[生] “愿意” (很高兴,兴奋地答应)
四、通过《野蜂飞舞》《小蜻蜓》两首乐曲速度、情绪的对比,进一步明确它们所表现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1、再次看看、听听、唱唱、演演《小蜻蜓》。
[师]“ 这群小野蜂精灵,飞起来那么快,那么猛,东窜西窜,真是有点吓人,再看看那群小蜻蜓精灵,觉得可爱多了,也更容易亲近了。”
2、听着音乐,飞离教室。
[师] 小蜻蜓们,外面有更多、更新鲜的事物在等着我们,想去看吗?
[生] 想
[师] 走,我们这就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