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精选17篇)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2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3
一、积累运用1.填空。(1)按原文填空。①《观沧海》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钱塘湖春行》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天净沙·秋思》点明主旨的词句是:________。④《西江月》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⑤《次北固山下》表达出游子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2)文学常识填空。①《观沧海》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末年___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人。②《西江月》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济南人,是著名的________词人。③《天净沙·秋思》中“天净沙”是________“秋思”是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作家。④《钱塘湖春行》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_(姓名),字________,号________。2.给下列加粗字注音并解释。(1)路转溪头忽见( )________(2)水何澹澹( )________(3)山岛竦峙( )________(4)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3.朗读下列诗句并用“/”划分节奏。(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阅读理解4.体会诗意,回答下列问题。(1)《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写的都是实景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钱塘湖春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诗人怎样的心情? 西江月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5.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第一、二句写明月惊鹊、半夜蝉鸣,这是对夜晚宁静气氛的渲染衬托。( )(2)第四句写蛙声,这是从侧面来烘托丰年。( )(3)第五、六句描写骤雨即至的景象。( )(4)第七、八句描写的是旧店难寻的迷惑。( )6.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7.作者在这首词中描写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景物,都令人心旷神怡,请各写出一个句子。(1)看到的:(2)听到的:(3)嗅到的:(4)触到的: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8.这是唐代诗人杜甫晚年的一首写景诗,诗中写雨来临的季节是________季,时间是________,突出了雨________的特点。(用原诗回答)9.诗中使用了拟人修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10.诗中“________,________”,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思想工作做得细致。11.下面是宋代朱熹写的一首写景诗,这首诗给我们什么样的感受? 春日 胜曰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参考答案 一、1.(1)①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②孤山寺北贾亭西 绿杨阴里白沙堤 ③断肠人在天涯④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⑤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2)①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②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宋 爱国③词牌名 题目 马致远 元 戏曲 ④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2.(1)xi4n 出现(2)d4n 水波动荡的样子(3)sh%ng zh@ 耸立(4)m^ 淹没,埋没3.(1)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2)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二、4.(1)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人将眼前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他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诗中洋溢着饱满的激情。(2)描写了西湖秀丽的景色,赞美了充满无限生机的大自然,诗中写水、写云、写莺、写燕、写花、写草都蕴含着诗人的喜悦之情。5.(1)√(2)√(3)√(4)× 6.江南乡村盛夏月夜图。7.(1)七八个星天外(2)听取蛙声一片(3)稻花香里说丰年(4)两三点雨山前8.春 夜晚 润物细无声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10.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11.给人以自然、明快、清新之感。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1、理解作品、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作品的表现技巧。
2、揣摩、品味诗词的语言,感受诗歌语言的凝练、形象。
【教学重点】
诗词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语言的品味。
【教学课时】
一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1分钟)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也有“禅房花木深”幽美;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更有曹孟德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博大胸怀。每一首诗都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复习15课《古代诗歌五首》,再次共同感受那份独特的美,提高同学们感悟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这几篇诗歌,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怎样去复习呢?
二、以《观沧海》《次北固山下》为例指导赏读古诗词
第一关、读背诗歌、把握感情:(5分钟)
古诗词是用来吟唱的,因此,我们在把握诗歌感情的前提下,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来,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来,并熟读成诵。
1、读得好,背得熟:
全班自由大声的朗读、背诵:
⑴指定2名学生背《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⑵组织评价。(感情基调、从节奏、轻重、语调等体现)
如强调: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⑶齐背两首,检查(出示投影)
①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③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⑷总结:学习语文,我们要背诵大量精美的古诗词,不断积累。这两首,犹如浩瀚的文化长廊中的一两块秦砖汉瓦,装饰了同学们的梦,使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
第二关:诗译、感知意境:(8分钟)
(诗言志。就是说,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我们在吟咏之时,还要对整首诗歌进行对译,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去再现诗歌的和情景,从而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
1、译读《次北固山下》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景象。
明确: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2、练习:译读“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组织补充评价(一是否细看词义,正确解释;二是有适当想像联想,译出韵味和意境)
4、老师总结:
⑴细看注释,加强积累。
⑵结合语境,联想想像。
第三关、把握细节,解读情感:(18分钟)
理解了诗词,这只是赏读诗歌的前提,面对同一景物,不同诗人笔下却是情态各异。比如同是花,白居易的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生机与愉悦,李清照却是“人比黄花瘦”的黯然销魂。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
1、生谈谈当初学习这两首诗歌的时候,是怎样领悟诗人所要抒发的感情的.(从哪里体会?怎样体会的?)
2、师总结,指导:是诗人在诗中注入的感情不同。
(不错)老师也概括了一下,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初步揣摩作者的情感。
⑴知作者、明风格:(3)
诗歌是一种主观性很强的抒情作品,如果了解这些诗人写作的主要风格,我们在赏析时就能居高临下地品味了。
①比如:
李白:雄奇夸张愤世嫉俗
苏轼:一贬再贬,旷达豪放
岑参:抒写边塞将士雄风
②同学说说自己读过的曹操诗歌的风格。
明确:
曹操刚健雄浑,有建安风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
练习:(降低难度,说说自己所熟悉的诗人的风格也行)
辛弃疾:悲壮豪放。
杜甫:忧国忧民,心系天下。(沉郁顿挫)
李清照:细腻情怀,婉约凄切。
陶渊明:向往田园归隐之乐。(恬淡清新)
提示:这里有一点要强调,对作者的风格有初步的了解,将给我们带来一定方便,也应注意,所谓风格是指诗人写作的主调,并非没有例外,比如豪放诗人辛弃疾同样也写出了“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诗清新句。因此,在诗歌赏析中要视情况灵活运用。
⑵看提示,抓“诗眼”:(5)
①提示:文眼从何而来?就是从诗中的、背景提示、注解、诗歌的首句和末句甚至中间找。这常常会给我们理解诗词情感以重要提示。
例如:当我们看到这样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能否从中找到感情的提示吗?
(“左迁”一词,已暗示了诗人无罪被贬的怨愤之情。)
②生说说《观沧海》中的提示语。
(咏志)
③练一练:
《春夜喜雨》──杜甫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记之──辛弃疾
⑶品语句,悟感情:(10分钟)
前面两点还只是把握情感的引子,体会诗中情感更重要的是“品诗句,悟感情”。诗贵含蓄,诗人之情常常是“藏于山,隐于水”,清朝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字面,悟出情感是我们跨过情感关的重点。
那么怎么来品诗句悟情感呢?
①通过对词句的品味,分析景物的特点,联想组成的画面,领悟诗词的情感。这正鉴赏诗词的基本方法和重要方法。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当堂练习)品味下列诗句,分析诗人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这是一个及其开阔的,气势磅礴的画面,诗人的博大胸怀就蕴含其中了。
②练习:(2选1)
ⅰ例: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我们来分析诗中景物的特点,早飞的莺,新来的燕,初开的花,刚长的草等,皆是早春之景。这些景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早春出游图。作者把这些景物描写的这样优美,其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呢?――自然是喜爱了。“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这最后的两居诗恰恰印证了作者在前六行中表达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实际上就是从对景物的描写中分析出来的。
ⅱ练习.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二句之景:“荒凉古道,西风已起。马已疲惫。夕阳下前途一片暮色苍茫”。这些景色所组之画面,萧瑟,凄凉。这正是天涯游子孤独心境。又是一天将尽又是一年将完。断肠人却在天涯之远,故乡亲人遥不可见,抒发了天涯游子的孤独漂泊之悲,思家之苦。
③还要关注诗人写景状物的形式与技巧,尤其是广为流传的经典名句。描写手法主要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常见的描写鉴赏角度主要有以下五种:
指导:
ⅰ侧面衬托。
ⅱ各种修辞手法。
ⅲ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ⅳ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ⅴ正面描写──色彩的渲染。
练习:
请同学们就下面的诗句任选一句加以赏析:
(指出下面几个诗句蕴含的手法,说说其你的体会)
ⅰ“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ⅱ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
ⅲ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ⅳ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奇特的比喻。)
ⅴ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以上的细节品味也往往适用于名句的解读!
我们除了抓住细节感悟情感之外,当然还要领悟一些名句所蕴含的哲理感悟了。这两首中有给你以哲理感悟的句子吗?找出来,说一说。
总结:
三、课堂拓展训练(8分钟)
朗读《西江月》
1、诗译上片(略)
2、分析上片的表现手法(动静相映,侧面烘托)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最后,对同学们强调两点:
第一、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不是听几首分析就能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家平时的钻研和积累。
第二、任何老师和资料所讲的技巧、规律都不能死板运用。比如辛弃疾的词大部分是反映抗金爱国、反对偏安政策的,但也有表现农村闲适生活的。所以,一定要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同学们,今天,老师希望能通过这节古诗歌复习课,使大家善于高屋建瓴,将知识融会贯通,树立诗歌赏读的整体意识。灵活运用方法技巧,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我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作业布置
按照“读──译──背──品”的过程复习第一册的古诗词。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5
(建议安排3课时)
[学法导引]
本课共选了三首诗、一首词、一首曲,都是历来传诵的名篇。《观沧海》是四言乐府诗,诗中通过描绘大海的辽阔壮丽,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抒发了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感情。五言律诗《次北固山下》和散曲《天净沙•秋思》抒写了羁旅乡愁。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则描绘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而《西江月》是词中的小令,描写的是丰收在望的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色。
学习本课,要先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再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初步把握句面意思,尔后,应抑扬顿挫的进行朗读,在朗读中要想像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品味诗词的意境。
[典题例析]
例题:请细读诗句,比较五首诗词思想感情的不同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于5首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把握,考查学生是否真的读懂、读透了5首诗歌。解答时特别注意,所比较的不是5首诗歌的中心思想,而只是思想感情的比较。
参考答案:《观沧海》表达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表达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表达对春天西湖的喜爱之情;
《西江月》表达热爱农村、关心农事的质朴情怀;
《天净沙•秋思》表达游子悲秋思乡之情。
[课时训练]
训练一
一、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 jié( )石 澹澹( )( )
萧瑟( )( ) 没马蹄( ) 白沙堤( )
二、下面各句中都有错别字,请在错别字下面划横线,并在括号内写出正确的字。
1、幸甚至栽,歌以泳志。 (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县。 ( )
3、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 ( )
三、填空、简答。
1、《观沧海》一诗选自《 》,作者 ,字 , (朝代)
家、 家、诗人,他的诗以 见长。他与其子 、
合称“三曹”。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 ,该诗作者为 代诗人 。
3、《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 。
, 。
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按文后要求答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在横线上补全省略的句子。
2、这首诗选自《 》,作者是 代大诗人 ,字 ,晚号
。
3、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 到
最后到 ,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 、 、 ,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4、如果在标题的“春”字前补上一个字,以准确显示诗人出行的时间,可为: 春。
5、请试说说“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渐”和“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
6、“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两句体现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
*7、歌咏西湖的古诗词也不少,你能否试着写出两句呢?
(作者: )
训练二
一、 找出诗句中的错别字并订正在括号内。
1、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呜蝉。( )
2、枯腾老树昏雅 ( )
3、路转溪头忽现 ( )
二、填空。
1、《西江月》一词选自《 》,作者 ,字 ,号 ,
(朝代)著名的词人,与 并称“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2、“西江月”是 名,这首诗里写
等景物,描绘了一幅 图。词中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农村丰收景象和人们喜悦心情的诗句是: 。
3、《天净沙•秋思》体裁为 ,“天净沙”是 名,作者 , 代著名 家。
4、接续所给的句子,完成填空。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面对夕阳,我却
三、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
四、阅读《天净沙•秋思》,按文后要求作答。
,
小桥流水人家,
,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1、在横线上补出省略的部分。
2、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
a、依恋 b、悲伤 c、惆怅 d、痛苦
4、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5、本曲运用了 的写法表现羁旅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6、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
答:
训练三
一、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 唐代: 宋代: 元代: 明清:
二、将下列诗题、作者、朝代、体裁用横线连接起来。
《观沧海》 马致远 五言律诗
《次北固山下》 曹 操 散 曲 唐朝
《钱塘湖春行》 辛弃疾 四言乐府 汉朝
《西江月》 王 湾 七言律诗 元代
《天净沙•秋思》 白居易 词的小令 宋代
三、下列诗句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七八个星/天外 b、江春/入/旧年
c、几处/早莺/争暖/树 d、断肠人/在天涯
四、请找出本课五首诗词中与“水”有关的诗句。
《观沧海》:
《次北固山下》:
《钱塘湖春行》:
《西江月》:
《天净沙•秋思》: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 。
, 。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给诗中加点字注音。
禅院( ) 万籁( ) 钟磬( )
2、诗中有四句诗被抽取了出来,请结合诗句的内容,并运用诗歌对仗及押韵的知识,将它们排列为正确的顺序。
①山光悦鸟性 ②禅房花木深 ③曲径通幽处 ④潭影空人心
正确的顺序为:
3、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末句中“但余钟磬音”的“但”字意思为“只”。
b、 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绘的是清晨山林禅寺的景色。
c、 所写的景物如古寺、山林、曲径、深潭、钟磬等共同构成一幅幽静的图画。
d、 “潭影空人心”一句的意思是说,潭水深深,让人心中的杂念都消除了,心中澄静无比。
*4、有人认为,最后一句话所写的钟磬之音未免破坏了这幽静、宁谧的氛围。你的看法和他相同吗?为什么?你能否从古诗词中找出与末句写法相似的诗句?请写出来。
答:
一.竦峙 碣 dàn dàn xiāo sè mò dī 二.1.哉 咏 2.悬 3.雁 三.1.《乐府诗集》 曹操 孟德 东汉末年 政治家 军事家 慷慨悲壮 曹丕 曹植 2.停泊 唐 王湾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2.《白氏长庆集》 唐 白居易 乐天 香山居士 3.孤山寺 贾公亭 白沙堤 早莺 新燕 乱花 浅草 4.早(或:初) 5.这里用“渐”和“才”准确地描绘了早春时节花木的生长态势。 6.体现出游春时欢快、喜悦的心情。 7.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二
一.1.鹊 鸣 2.藤 鸦 3.见 二.1.《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幼安 稼轩 南宋 苏轼 2.词牌 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花香、蛙声、星光、小雨、茅店、社林 农村夏夜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3.(散)曲 曲牌 马致远 元 戏曲作家 4.(略) 三.1.互文、对偶 2.对偶 3.拟人 4.对偶 四.1.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 2.……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第一层: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第二层: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3.c 4.断肠 5.寓情于景(物) 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反面烘托游子乡愁的浓重。
《古代诗歌五首》训练三
一.赋 诗 词 曲 小说 二.(略) 三.c 四.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小桥流水人家 五.1.chán lài qìng 2.③②④① 3.c 4.不同。因为这是采用了以声写静的手法,将静谧更充分地表现出来。如:王维《鸟鸣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6
1.加粗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竦 shǒng 峙 萧瑟 sè 白沙堤díb.忽见 jiàn 啄zhuó春泥 惊鹊quèc.沧 cāng海 茅檐yán 碣jié石d.澹澹zhàn 鸣蝉chán 枯藤téng2.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b.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c.枯滕老枝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d.乡书何处达,归燕洛阳边。3.下列诗句不是对仗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b.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4.将下面诗句,作者及出处用直线连接起来。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王湾 《观沧海》②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辛弃疾 《次北固山下》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曹操 《钱塘湖春行》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马致远 《西江月》⑤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白居易 《天净沙 秋思》5.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含义,回答句后括号中问题。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是“来到”还是“登上”?)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语段点将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这是________朝诗人王湾的代表作,体例上属于________诗,内容上属________之作。2.解释加粗词语。次北固山下 次:________________。客路青山下 客路:________________。乡书何处达 乡书:________________。3.如果把依次每五字看做一句,诗中哪两句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诗人对旅途的感觉是顺利的,还是不顺利的?从诗中哪个地方可以表现出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残夜将尽未尽之时遥望东海,一轮红日正在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这写出怎样的生活哲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汉代苏武陷落于匈奴,被迫在漠北牧羊,让南飞的大雁把书信带回故国,后来人们用“鸿雁传书”或“归雁”代指书信或信使,诗人的家书是从哪里寄向哪里?是向哪个方向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迁移过关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1.诗题中的“人日”指的是哪月哪日?从诗文中找答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下面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义项。①人归落雁后( )a.停留 b.遗留在后面的②思发在花前( )a.产生 b.启发3.选出对“思发在花前”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是说自己在花丛前面萌生了回乡的想法。b.是说自己在花开以前就萌发了回乡的想法。c.是说自己思乡之情随春天到来而萌生了。d.是说自己回乡的心愿在春天里变得强烈起来了。4.从诗的内容看,作者人在何方?所思之处又在何方?简要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c 2.b 3.d 4.略 5.①是“登上”②“惊”和“鹊”不是分别专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和“蝉”都“惊”、“鸣”,这是互文见义(一)1.唐 律 思乡 2.停泊 旅途 家信3.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4.顺利。从3、4句可见5.新的东西是挡不住的,人应对生活乐观,积极向上6.从北固山往洛阳寄,向北方寄7.略(二)1.正月初七2.①b ②a3.b4.作者人在南方,所思之处在北方。理由:春天雁由南向北飞,由“入春才七日”和“人归落雁后”两句可推知【提示】“基础训练”第3题:对仗是(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7
一、课题:古代诗歌五首
二、教学目的:
1. 学习这五首诗,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五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五首诗词;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难点 :
1. 理解诗歌的意境。
五、课时:2课时。
六、课型:综合新授课
七、教学方法:讲读-讨论
八、教具:
九、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字的音:
碣石 澹澹 竦峙 萧瑟 枯藤 昏鸦 天涯
2.自己练习读这五首诗:
(二)三分钟演讲
(三)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1. 请一生讲一个曹操的故事。
2. 教师作简评,引出曹操的远大抱负。
(四)学习《观沧海》
1.作家作品简介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复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2.朗读诗歌指导: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五)学习《 次北固山下》
1.作家作品简介
《次北固山下》选自《全唐诗》,作者王湾,洛阳人,唐代诗人。
2.朗读这首诗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
4.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5.总结: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6. 当堂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钱塘湖春行》
1.作家作品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朗读诗歌指导:
先范读再由学生试读。
3.指导学生评析诗句。逐句分析,先由学生分析,再由教师归纳。
小结:
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4.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二)学习《 西江月》
1.作家作品简介。
《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2.题解
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进中。
3.指导学生解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小结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朴野成趣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5.齐读齐背,抽查个别背诵。
6.写分析短文,就两首诗你所体会的意境来写一写自己的看法。
抽查几个交流。
第三课时
(一)学习《天净沙·秋思》
1.解题: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曲与词体式相近,都按调填词,但较词明快自由。
2.通过想象,把握意境。
作者在曲中只是列举几种事物,没有使用动词或关联词,即形成一幅有形象,有色彩,有气氛,有韵味的图画。
通过想象,描述图景,切忌硬译: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3.总结:点评想象,点明《天净沙》的艺术成就。
元代散曲家马致远,早年热衷功名,屡不得志,漂泊生涯二十余载,本曲乃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与泪写成的,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为“秋思之祖”,近代王国维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
4.布置作业 :
改写本曲为一篇2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课堂练习:
阅读
(一)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体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4.本诗以 字统领全篇,先写 景,然后写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
(二)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三)老师点拨:
1.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乐府 体 四言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感怀 写景诗。
2.诗中最能反映作者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3.最后两句与诗的正文内容的关系是 最后两句是乐章结尾时的套话,与正文内容无直接关系 。
4.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然后写 虚 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
5.表现了诗人行踪的诗句是
6.表现是“春行”的诗句是
7.表现作者骑马游西湖的诗句是
8.诗中运用对仗的句子是
十、板书设计 :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 曹 操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南宋 宋词 夏夜出行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代 元曲 悲秋思乡
十一、课后小结:
在教学过程 中应重视点拨,让学生准确理解五首诗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当堂准确流畅地背诵。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⑴能读会写“碣、澹、竦峙、萧瑟”等生字词。
⑵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⑶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⑷准确朗读并默写。
2、能力目标:
⑴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⑵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德育目标: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课所选的五首古代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极富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烘托点染,形象传神;有的以景寓情,蕴含理趣。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五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cai 课件、录音机及示范朗读带、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没有联系。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投影:
碣石(jié)澹(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sè)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⑵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⑶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
⑴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
投影:
1、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⑵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固山下》
1、解题: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2、诵读:
⑴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这首诗意境优美,语言浅近而音韵和谐。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⑵教师领读两篇,学生自由诵读。
3、研习诗歌:
⑴疏解诗句: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⑵整体把握:
问: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客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⑶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四、课堂练习
投影:
1、文学常识填空:
⑴《观沧海》一诗选自,作者,字,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见称。他与其子、合称为“三曹”。
⑵《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该诗作者为唐代诗人。
2、根据课文填空:
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⑵,江春入旧年。
⑶,风正一帆悬。
3、下面的译句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a、日月的运转,就像从海中升起;星汉的明亮就像从海底照耀。
b、日月好像在海中运行,星汉好像在海里照耀。
c、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都好像出于沧海之中。
d、日月星辰的运行与灿烂,假如都能出于沧海之中。
〖参考答案〗
1、⑴《乐府诗集》曹操孟德东汉末年慷慨悲壮曹丕曹植
⑵停泊王湾
2、⑴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海日生残夜
⑶潮平两岸阔
3、c
五、布置作业
1、默写诗歌《观沧海》和《次北固山下》。
2、诵读其余三首诗歌,结合注释疏通诗意。
3、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题(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饱览西湖早春景色,学习辛弃疾《西江月》,体会侧面点染的烘托美;学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感悟寄情于物的艺术匠心。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研讨与练习”题(二)中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指名学生适当点评诗歌。
二、研究《钱塘湖春行》
1、解题:
(多媒体显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钱塘湖春行》是他任杭州刺史时写的。钱塘湖,即杭州西湖。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诵读:
⑴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准字音、节奏,体会语言的缓急。
提示:七言诗句的节拍有///×,//×/。如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诵读时,每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诵读自有抑扬顿挫的声调。
⑵学生自由朗读。依据注释疏通诗意,整体感知。
教师点拨:全诗分两部分,前者写到湖边,后者专写湖东,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描写的景物浑然一体,构成完整的形象。
3、讲讲问问,探究诗的意境。
问:
⑴统读全诗,从中归结出诗人的游踪。
⑵我们说这首诗写的是早春景象,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⑶“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为什么说“云脚低”?
⑷“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么?
⑸第五、六句写了什么?为什么说“乱花迷眼”?这样写,跟诗题有关吗?浅草有什么用意?
⑹最后两句是怎样结住全诗的?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明确:
⑴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⑵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⑶“水面初平云脚低”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⑷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⑸第五、六句写了花草。诗人在马上观花,时间久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便有迷乱之感。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⑹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小结:这首诗的题意主要在“行”字。诗人写骑马游春的乐趣,截取从孤山寺北写起至白沙堤至。开头写“湖平初平”是孤山寺所见之景,中间写游程中所见,最后用“绿杨阴里”写白沙堤之景,明丽轻快,令人目迷神驰。
4、学生练习背诵。
三、研习《西江月》
1、解题:(多媒体显示)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阙、下阙)之间的联系。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上饶带湖期间写的。
2、教师领读,学生体会轻松活泼的情调。
3、品析探究词作的情趣。
问:
⑴从什么地方能看出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这时是什么季节?“说丰年”的是谁?用自己的话叙述上片的。
⑵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两三点雨山前”对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词作中表现出的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展开丰富的想像,创造性地表述下片。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⑴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清风、明月,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
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上片写的大约是前半夜的景象: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纳凉人们在谈论着今年的丰收。
⑵这意味着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从“旧时”二字可知词人对这条路是熟悉的。因为找到避雨的地方,表现词人的惊喜心情。
下片写的是后半夜的景象:骤雨将至,词人急忙转过溪头看到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旁边。
小结:凡双调的词,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词中“忽见”二字集中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是“炼字”的匠心所在。
4、《西江月》为了平仄的协调、押韵的方便、对偶的工整和突出某些词语,篇中某些句子的词序有所调动;同时,为了语句的凝练,中间也有所省略,请把它补出来。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半夜,明月(照射)别枝,乌鹊惊(栖)(不定),清风(吹送)蝉鸣(声)。稻花香里,(阵阵)蛙声(连成)一片,(有如)(预)说丰年。七八颗星(挂于)天外,两三点雨(落在)山前。(赶)路转(到)溪头,忽见社林边旧时茅店。
5、背诵词作。
四、指导自读《天净沙•秋思》
1、解题:(多媒体显示)
1、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散曲家。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所作杂剧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黄粱梦》等15种。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2、《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天净沙,是曲牌名。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并补充解释。
补充解释:
⑴古道,指古代通行的道路。
⑵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子。
3、学生默读,根据课文展开想像,写一般描述性文字,不要增删,顺序可调整,字数在150字左右。
小组间交流,教师可选一、二篇当堂进行集体评议。也可拿参考例文让学生评议。
例文: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探究: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什么样的感情?请按文章的层次作简要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并归纳: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前三句)作者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游子漂泊行旅图。第二层次(四、五句)“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断肠人在天涯”是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前四句写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均系为此作铺垫。
5、背诵这首小令。熟背读歌五首,依学习小组进行竞赛。(提示:可从熟练程度、感情的把握以及语气节奏等方面评议优胜组)
五、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
1、文学常识填空:
⑴《钱塘湖春行》一诗选自,作者,字,晚号,唐代诗人。
⑵《西江月》一词选自,作者,字,号,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并称为“苏辛”,是“豪放派”的代表。
⑶《天净沙•秋思》体裁为,作者,元代著名戏曲作家。
⑷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常常衍生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请写出不同朝代的此种文学体裁。
汉代唐代宋代。
元代明清。
2、下列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a、几处/早莺/争暖/树
b、稻花香里/说/丰年
c、断肠人/在天涯
d、海日/生/残夜
3、按原文默写:
⑴《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⑵《天净沙秋思》中勾勒整个画面背景的句子是。
⑶《钱塘湖春行》中构成对仗的诗句是。
4、五首诗歌中,你最喜欢哪一首,请简要说出理由。
〖参考答案〗
1、⑴《白氏长庆集》白居易乐天香山居士
⑵《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幼安稼轩苏轼
⑶小令马致远
⑷赋诗词曲小说
2、a
3.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⑵夕阳西下
⑶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略
六、课常小结
随着二十世纪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开起宝马,穿起皮尔•卡丹,用起摩托罗拉……西方国家的意识已从消费渗透到我们文化中,“酷”“帅”成了我们青少年的口头语,但我们的传统文化却在碰撞中被冷落。五千年的文明衍生的无比灿烂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流淌在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血液中的特质。经常读读这传统文化中的优美诗篇,它会带给我们无比美妙的愉悦,会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七、布置作业
1、阅读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回答文后问题:
⑴填空:
《西江月》从体裁上看是一首词,词因句子长短不齐又叫。这首词用空行分为两段,这两段分别叫做、。词中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时的气象的句子是。
⑵一、二两句中“别枝”作什么解释?“惊”和“鸣”是否分别专写“鹊”和“蝉”?
⑶为“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划出正确的朗读节奏并翻译。
⑷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悦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
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艺术上没有虚词,没有关联词语,却用了一连串的意象,叠加成一幅山水人物画。比较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请你从词类使用、意象、创设的意境几个角度,写出两首曲子的相同点。
〖参考答案〗
1、⑴长短句上阙(片)下阙(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⑵另一个树枝;不是专写,而是说“鹊”“蝉”都是既“惊”又“鸣”的。
⑶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翻译略。
⑷起初月明天晴,后来乌云骤起,阵雨将至。是清新、欢跃、生机勃勃的农村风光和稻花飘香、令人喜悦的丰收景象,使辛弃疾产生了愉悦的心境。
2、两首曲子都使用了大量名词,通过名词叠加,把丰富的想像材料切换成一幅幅画面,从而创造出一幅美丽的山水人物画。(抓关键词,抓大意即可)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次北固山下
王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西江月
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活动与探究】
1、召开一次诗歌赏析会:
诗歌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对诗歌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同学们可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层次上,说出自己对某首诗的最深刻的感受,在交流中,提高赏析能力。
2、举办一次配乐诗朗诵活动,让学生自选音乐,配乐朗诵这几首诗,师生共同对所选音乐及朗诵水平做出评价。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9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总课时:
15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A.观沧海 曹操
一、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三、合作交流,讨论明确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学习,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四、品读赏析
学生谈诗歌基调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B.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一、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课文朗读,感知内容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C.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一、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四、品读赏析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五、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D.西江月 辛弃疾
一、回顾导入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三、合作探究,讨论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四、品读赏析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讨论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E.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朗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扫清文字障碍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三、体验反思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四、品读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学生配乐朗读
六、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七、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0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课文《古代诗歌五首》的说课稿,希望大家尽快掌握诗歌说课稿的写法。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2019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1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2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3
15.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
1. 能流畅地背诵并能默写。
2. 能自如地说出诗歌的意思。
3. 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尝试改写成记叙文。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介绍古代诗歌的有关常识,使学生对诗歌有大致印象。
一.从诵读曹操的《龟虽寿》入题。
二.一生读,正音:碣、澹、竦、峙、瑟、咏
三.教师范读,字正腔圆,感情饱满。
四.齐读,响亮整齐
五.简析:(学生讨论)
1. 作者看到了哪些景物?其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想像的?
教师明确: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虚写)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无关。
2.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比较阅读:
请同学欣赏课件《沁园春 雪》,请同学感受两伟伟人在诗风的相同点或异同点。学生自由畅谈。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的宏伟目标了,诗中表现出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的胸襟。自然理解了课后的研讨和练习第一小题)
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 :如果说曹操的《观沧海》是抒写伟人的宏阔气度和伟大志向的大篇,那么王湾的《次北固山》一诗只能算是反映儿女情长的小诗。抒写乡愁别绪也是古代诗歌中的一大主题。
二.感知全诗:学生大声读诗。
思考: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什么联系?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同学讨论明确:
第一句(首联),交代诗人在船上,想像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指旅途奔波之劳。
第二句(颔联),描写船上所见之景。
第三句(颈联),即写景又点明时令。
第四句(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
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四句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三.研读赏析
请同学闭眼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设计此题目的:培养学生抓住诗眼,评析诗人精妙的用词。如本诗中“阔”是潮平的结果。一个“正”字写出了当时“顺风”“和风”的特点。
第二课时
课型:活动课《白居易眼中的西湖》讨论会
教学目标 :
1.培养学生抓住诗眼来赏析古诗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问题探讨过程中合作、包容、倾听等处事风格。
一.课前安排:课前先布置学生自找资料,在语文笔记本上摘录好
二.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收集和赏析心得。
三.课堂小结:这堂课我学会了什么。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西江月
导入 新课:学生齐背前三首诗,巩固已上内容。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的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的早春风光。今天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南宋爱国词人笔下的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
一.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要求:
1. 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诗人笔下景象,要求细致生动,可以适当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补充诗句的空间。
2. 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可以用一两个词语来表达(闲适)
二.研读赏析:
词人为什么要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教师明确:“蝉鸣”可见天气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夜行遇雨,要寻避雨之处,忽见自己所找的对象,自然就有了喜出望外之情。上片写景烘托作者的那种闲适自在的乡下生活。
课堂作业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同桌试着用讲故事的形式给自己的同座描绘一下。(设计意图:本诗只用28个字,就把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愁情绪表现出来了,但文中似不见一人,让学生阅读品味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这诗中之景,可以让学生同样感受到诗歌语言的精妙)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5
第一板块: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第二板块: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1)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2)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3)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4)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5)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6)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三板块: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歌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作好铺垫。
设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丰收的喜悦。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教授《钱塘湖春行》、《西江月》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歌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品味意趣――重点欣赏辛弃疾的《西江月》的意境美。
插页题解:“西江月”是词牌名,词是一种和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也称“诗余”、“长短句”等。这首词有个题目“夜行黄沙道中”,黄沙,即黄沙岭,在江西省上饶县西,辛弃疾退隐上饶带湖期间,经常行经风景优美的黄沙道中。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词人看到的、听到的、嗅到的、触觉到的,都是如此令人心旷神怡。物象丰富、意趣盎然。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1、评读,品评意趣。寻找词中有哪些地方表现出了诗的意趣?探究后明确:
(1)夜行山中忽逢阵雨, 恰好“忽见”住过的茅店,想什么就有什么,作者真是喜出望外!
(2)赏明月、拂清风、看惊鹊、闻稻香、听蛙声与蝉鸣,感觉闲适与喜悦。
(3)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2、吟读,读出词的韵味,划分节奏。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五、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设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 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6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
3、 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观沧海》
导入新课:
曹操,一代枭雄,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已经一览他的风姿。但是由于《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其实,据史料记载,曹操也是一代良君,他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曹操也是以豪放悲怆的创作风格被古代文坛所称颂。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一首《观沧海》就是写在曹操事业的巅峰时期。那时,他即将统一北方,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经亲临的碣石山,又临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也是如沧海般澎湃。就让我们赶快来欣赏一下这首气壮河山的大作吧,来感受它的雄浑气势。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扫除文字障碍,教师纠正读音。
探究问题:
1、 全诗围绕哪几个字展开?
2、 这首诗歌写了几层?哪些句子是写实?哪些是写虚?
3、 诗歌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研讨探究: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请你运用想象,绘制一幅《曹操观海图》,并体会其中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次北固山下》
导入新课:
古代的交通是很不发达的,即使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坐上现代的公交车。因此,流落他乡或在外谋职的人是很难定期回家的,自然会不是产生故园之思,因此,表达思乡之苦就成为类古代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唐代诗人王湾的诗歌《次北固山下》,来共同感受一下作者那种浓浓的乡愁。
整体感知:
1、 诗歌描绘了怎样的内容?
2、 诗歌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思考品味:
请你用生动的语言或者图画来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描绘的景象?
作者看到了归雁,这时候想到了什么?他为什么要借助归雁表达自己的思乡之苦?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作者,你漂泊在外,你将会有哪些感受,与同学们一同交流一下。
《钱塘湖春行》
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我们就会更加细致入微的体味到西湖的美丽景色,仿佛就会更真切地看到含涕一笑得西施的影子。朗读这首诗歌,我们来感受一下这首诗歌的思想感情。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1、 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2、 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已经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探究:
诗歌中的“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拓展延伸:
运用多种创作手法来扩展本首诗歌的内容,写成一篇写景散文。
第二课时
《西江月》
导入新课:
检查背诵,导入课文内容的理解。昨天,我们随着白居易领略了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却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吧。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
2、本首词分为两片,分别描写了什么内容?
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研读赏析:
1、 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2、 “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你认为词中哪些词语描写的充满意境?请你找出来,并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
《天净沙 秋思》
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以来,当人们提起“乡愁”这个词语,人们就自然会联想到这篇作品。它巧妙地运用了名词的串联,运用景物烘托的手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一个特定的氛围中,使作者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的环境有机的统一在了一起,生动地表达了长期飘泊在外的游子的深沉的悲哀。
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
学生闭上眼睛,教师描绘场景: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弱的老马,迎着凛冽的寒风,在古道上踯躅独行。他走过缠满老藤的古树,看见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就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暖图画,炊烟袅袅,一派安适、清雅的景象。这时候太阳就要下山了,自己却没有投宿的地方,迎接自己的依然只是漫漫长夜。哎,自己却是有家难归,令人心肠寸断,更添愁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研读赏析:
诗歌一共描绘了几幅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拓展延伸:
1、 学生进行诗歌交流和朗读比赛;
2、 教师范唱《满江红》,学生进行自由谱曲,演唱诗歌。
3、 将本首诗歌改写成散文。
课后记:
本文讲课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能力,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储备来理解诗歌内容。同时,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积累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导入 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导入 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导入 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L之吼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导入 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上一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案
下一篇:《风筝》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