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 16 小松鼠找花生
花生在地下结果的特性,为常人所知。但在许多小朋友的眼里,却是个谜。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大树旁边的地里种了许多花生。小松鼠原本打算等花生结了果,摘下来留着冬天吃。可是,等啊等,等到花都落了,却找不到一个花生,它很奇怪:是谁把花生摘走了呢? 本文借小松鼠找花生这件事间接告诉学生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常识。课文结尾小松鼠的问题,既与课题呼应又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课文采用科学童话的形式,寓常识于生动形象的故事之中,语言活泼、浅显,符合儿童特点。 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知道花生结果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知道花生在地下结果这一特性,产生观察植物的兴趣。 (一)识字写字 1识字。 生字的呈现方式和指导方法可以灵活多样。有的字可在揭题时识记,如,“找、生”;有的字在读课文时随机认识,如“旁”。要提醒学生注意,读准翘舌音“找”、带后鼻韵母的字“生、旁、种”。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如,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种、呀、外、艳”;用编字谜的方法(一头牛站在独木桥上)记住“生”。 巩固生字提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如,将生字“找、生、格、外、呀”编进儿歌:“小松鼠,找花生,没找到,格外急。花落了,果结了,花生呀,在地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常见物品中找生字。如,语文书上的“语”、田字格本上的“格”、值日生袖标上的“生”。 2写字。 本课要求写的三个字中,“生”字只需稍加提示:竖在竖中线上,起笔要比撇高些。重点要指导“里、果”。 里:先写“曰”,写扁一些,最后一横在横中线上。第五笔是竖,写在竖中线上。最后写两横,上横短,下横长。这个字的笔顺容易写错,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 果:先写“曰”,写在上半格,然后写“木”,一横一竖分别压在横中线和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 (二)朗读感悟 本课课文较长。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朗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本课语言浅显,富有童趣。教学时不必分析讲解,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小松鼠心情的变化。重点指导第四、五段的朗读。第四段:用较慢的速度表现出小松鼠急切渴望的心情;第五段:结合图画和具体语境理解“自言自语、奇怪”,在感悟的基础上朗读。第二段中小松鼠和鼹鼠的对话可以采用分角色读、表演读的形式,激发朗读的兴趣。 (三)实践活动 1通过查阅资料或向家长、农民伯伯请教,了解花生的生长特性。 2以《花生找到了》为题,让学生把故事讲完,并说给父母和伙伴听。 3调查了解,我们吃的食物当中哪些也是长在土里的。 这类食物很多,如土豆、山芋、萝卜、山药,学生汇报后老师应充分肯定。 (四)教学时间 教学本课可用2—3课时。 (一)猜谜激趣,揭示课题 1猜谜引入课题。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睡个白胖子。 2出示课题,认识“生、找”。 (二)自主朗读,读通课文 1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正确。 2学生一边读,一边画出生字,读正确。 3指名读课文,检查自学生字情况。小老师教读“格外、鲜艳、自言自语”。 4同桌合作,互读互听,把课文读通顺。 5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朗读课文,感悟内容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中小松鼠和鼹鼠的对话。 (1)找出小松鼠和鼹鼠的对话。 (2)启发学生想一想:怎么把对话读得有趣? (3)与学习伙伴一起分角色读。 (4)教师左手戴小松鼠手套,右手戴鼹鼠手套,示范表演,把对话读得生动有趣。 (5)请学生自由选择读的方法,上台表演读。 2朗读感悟第四、五段。 (1)课件展示课文第二幅图,看图和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奇怪”、“自言自语”。 (2)朗读体会,感受小松鼠的心情变化。 3讨论思考: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 (四)巩固生字,课外延伸 1读儿歌,复习生字。 小松鼠,找花生, 没找到,格外急。 花落了,果结了, 花生呀,在地里。 2用其他形式巩固要求认识的字。 3指导书写“里、果”。 4续编故事《花生找到了》。 |
上一篇:该怎么办(口语交际)
下一篇:课文 17 雪地里的小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