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通用14篇)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
教学前言: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尤其关注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对此作了丰富的阐述。而日本清冈卓行写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一篇审美内涵丰富而且富有争议的美学感想文章,因而,在新课改背景下,《米洛斯的维纳斯》这堂课的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无疑,它对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启迪学生的审美悟性具有非常现实的启蒙意义。
但是,对于审美认知能力还不够成熟和审美素养还比较欠缺的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完全理解这篇文章或者接受作者的美学主张是一件并不切实际的事,更何况,不知道是否因为是经过了翻译,这篇文章的部分评论语言显得非常抽象隐晦,不易读懂。因此,在设计这堂课的教学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审美水平和文本阅读的难易度,把这堂课只是处理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入门课,并不需要学生对文本字斟句酌,也并不需要学生彻底地了解文本提出的“残缺美”这个美学命题,我们只是想通过这堂课的教学,能够唤起学生一定的审美欲望,丰富学生一定的审美体验。
同时需要做到的是,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审美选择,鼓励他们对文本观点进行质疑和争鸣。也就是说,在这堂课上,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未必要像传统教学一样强求达成共识,而是能够在民主、开放的以文本为情境的师生、生生多边对话交流中,展现各自的想法,这样做,不仅仅因为是审美是没有标准的,更因为这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一种信任。
这堂课我们在布置作业 部分还设计了“课外阅读书目推荐”这个内容,这些课外阅读书目的选择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阅读认知水平,我们希望短短45分钟这堂课所不能承担的目标能够在我们的引导推动下,通过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得到最终的实现。同时还设计了以“美的随想”为话题的作文,促进和深化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独到的想法。
教学目标 :
一、基本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二、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对文本观点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
教学设计:
一、课堂导入
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来阅读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进行相关的讨论。
(请学生来讲述关于维纳斯的有关故事或对于维纳斯的审美感受,教师作适当补充。)
附谈话背景资料: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则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雕塑杰作,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1820年发现于希腊米洛斯岛。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赏者从何种角度看,都会获得同样的感受:庄重的妩媚。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颂。圆润的肌肤,平坦的前额、挺直的鼻梁,丰满的下巴、平静而美丽的面容,给观赏者以巨大的视觉冲击、美的强烈震撼。她的表情和身姿庄严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女性特有柔美和妩媚,没有半点的张扬和羞涩,只有纯洁与典雅。
二、感知文本
在感受美的同时,女神失去的两臂,又让人感到巨大的疑惑。她的断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一手拿着金苹果,一手轻扯着下身的披布?还是一手扶着战神的盾,一手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带着这种疑问,很多后世的艺术家提出了种种复原方案。可是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却对这种复原的做法非常反感,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惊人的观点……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并从文本中找出你容易理解或者是你比较喜欢的作者相关评论来说明这个观点,最好还能说说自己的体会。
附课文部分关键语句:
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评论:1、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2、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3、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而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对于上述关键语句的理解可以本着不求甚解的原则,但是教师在上课前必须作好自己充分的理解准备,以应对学生有可能作出的种种疑问和形形色色的理解。譬如,关于“从特殊转向普遍”,我认为,双臂完整的维纳斯也许不会引起人们这么普遍的关注,她会是美的,但她未必引起轰动,而只能仅仅成为一个个例的或是特殊的艺术作品;然而,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却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让人们产生了对于美尤其是残缺美的更多的想象和探究,可以这么说,现在只要一说到“残缺美”这个话题,几乎无人不会提到维纳斯,因而说,维纳斯已经成为了残缺美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典范,亦如课文所说,“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至于失去双臂而散发着的“神秘气氛”,我也有着我自己的生活体会,我非常喜欢一些画报上经常展现的江南古镇,没去之前,经常在梦里来到那儿,但是去了其中的四大古镇之后,这种对于古镇的神往之情消淡了不少,也许就是原本神秘的感受不再存在了而已。
三、对话争鸣
问题:你是否赞成作者的观点?
问题: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独立思考2分钟,相互讨论3分钟)
然后,学生和老师各自陈述自己的观点,鉴于学生艺术欣赏的阅历有限,学生的观点有可能相当不成熟,甚至也会闹出笑话,教师应该充分地估计到,应该耐心地倾听,更应鼓励和肯定他们的想法。
生1:……
生2:……
生3:……
……
师:说实在的,要我来作出选择,我会觉得两难。有的时候,当我面对断臂的维纳斯,我确实会产生无限神秘的遐想,为之迷醉;同样是作为法国卢浮宫珍宝的胜利女神,虽然缺失了头颅,但依然从她的羽翼飞张的英姿上可以尽情想象她脸部高傲神圣的神情;还有我1994年到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去,拜谒了那里的卢舍那大佛,大佛的手部与腿部均已残缺,但这却使我读懂了历史沧桑;但有的时候,当我看到原本残缺的秦兵马俑被修复后完整地站列在一起,我也觉得重又感受到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气势和历史曾有的辉煌;又如同样作为古希腊作品的掷铁饼者,它的完整,使我感到了力量与健美的震撼。其实,不仅仅是雕塑,建筑也是如此,我去过北京,也有过类似的感受,在圆明园的残柱前,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所流淌着的耻辱,有人提出要修复圆明园,我觉得这是对圆明园历史深度的解构;但是当我来到紫禁城,也就是故宫,我却庆幸它是保存得如此完整,让我充分领略了中国皇家建筑的精华;音乐也是这样,我有一位朋友,他是音乐发烧友,有一天,我到他家里去,他特意让我听一段古筝曲,这段曲子演奏得不完整,因为刚弹奏了几十秒,一根弦断了,琴马也飞了出去,掉在地上,发出很清脆的声音,录音师都把它录了下来,确实,我听的时候,也感觉到了一种美,至今那弦断的激越的声响和琴马落地的声音一直留在我的心中;但是,完整的音乐作品也常常令人消魂,譬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结构就相当完整,小提琴和乐队的倾情演绎就让我更深地领悟这个美丽凄婉的悲剧背后的爱情魅力……所以,我在欣赏艺术的时候,常常想到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美是难的。(根据发言,同步展示相关幻灯图片)
附师生、生生对话相关背景补充材料:
残缺美方面
1、雕塑:法国罗丹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和《思》。
2、绘画: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这虚实相生法的关键即“无画处皆画”。例:马远的《寒江独钓》,不画山,不画水,只画垂钓的孤舟蓑笠翁,就是了为了突出超脱尘世、不向世俗低头的隐士形象;齐白石的虾;古代的没有马缰绳的牵马图。
3、建筑:已经残破不堪古罗马的大角斗场;修复的长城与残缺的长城。
4、书法篆刻:书法中的飞白;许多篆刻者在成章后,会用刀将四周石边敲去少许,盖出的印就不再是规则的几何体,而变得残缺不全。这也是追求美的一种方式。太整齐完好反而显得呆板,稍有残缺反而使人觉得自然、生动,给这传统古朴之物增添了生机。
5、文学:莫泊桑的《项链》,当真相大白之后,玛蒂尔德和佛来思节夫人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小说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
6、戏曲:开门;骑马;
7、人物:李白;苏轼;阿炳;贝多芬;
完整美方面:
1、同是古希腊的不少雕刻作品如《掷铁饼者》等都是很完美的,它们缺失了手或其它什么,则会使人难以接受的。
2、米开朗基罗的所有雕塑作品,都可以说是无比完整的,如《大卫》,他雄浑的体魄,健壮结实的肌肉,深邃迷人的眼睛无不令我们身心一悦,惊叹这令人赞不绝口的绝世之作,可以说这也是美的。
……
四、课堂总结
经过刚才的探讨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同学欣赏完整的美,有些同学欣赏残缺之美。苏格拉底之所以说“美是难的”,是因为美的标准是无法确定的,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在一千个人的心中可能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其实,今天,我们面对这断臂的维纳斯,她究竟是断臂更美还是完整更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感受到了哪种美,欣赏到了哪种美。今天这节课,我并不要求我们之间非要达成共识,我只是诚挚地希望我们通过这节课有了自己对于美的初步认识和欣赏美的兴趣。这节课快要结束了,但是关于“美”这个话题远远没有终结,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够拓展自己的阅读和生活视野,多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关于雕塑、建筑、音乐、文学等等,从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修养,这样就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漫步了。
五、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谈残缺美》、《残缺也是一种美》两篇文章及部分推荐书目。
推荐书目:《中国音乐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
《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
《大地之灵----东西方经典建筑艺术的魅力》史建著山东画报出版社
《建筑是首哲理诗》赵鑫珊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以“美的随想”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有自己独到的体验和思考,字数不限。
教学后记
上了这堂课后,感觉还比较满意,由此,我深深地感受到真诚的对话交流是语文课堂教学顺利或者成功开展的重要保证。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任意以自己的理解取代学生的个性化的想法,不能任意抬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不然的话,语文课堂教学充斥的往往便是灌输,便是沉闷,便是虚假的师生合作,我们更需要的是对学生的信任和尊重,通过真诚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启迪学生的学习悟性。这堂课刚开始的时候,气氛并不是很活跃,当我先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于维纳斯的审美感受的时候,一位女学生站起来说,她觉得维纳斯不美。面对这按惯例看上去并不是很“配合”老师的回答,我并没有回避,因为我觉得她说得是真话,这跟学生自身艺术欣赏阅历的限制和东西方文化审美的差异有关。那么怎么化解这个难题呢?我从我自己实际的艺术欣赏经历出发,谈了自己的一些感受。譬如欣赏音乐,其实我读中学的时候,一开始听书上经常称道的西方古典音乐,总是提不起兴趣,也难以听出其中味道,当时喜欢的都是流行歌曲,但后来慢慢喜欢听中国的古典民乐,有了一定的阅历后,再去慢慢接触西方的音乐作品,觉得自己现在也喜欢上了很多作品,如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和第九交响曲、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舒曼的《梦幻曲》和圣桑的《天鹅》等。所以,我就赞赏这个同学能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同时也鼓励她以后能尝试着多去欣赏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雕塑,还有音乐、建筑、绘画以及书法等,慢慢走近艺术欣赏的殿堂。
同时,上好一堂语文课,我觉得教师还需要以文本为情境,充分投入自己来自阅读、来自生活的切身体会,这样就才有激情,这样就更能使对话得以真诚、流畅地进行。在这堂课上,我的不少例子都直接来自于自己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如北京圆明园、长城,河南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古筝的断弦等,我本身就很喜欢艺术,因而,我觉得我在谈自己想法的时候,我就充满了一种激情,一种交流的真诚渴望,也因此,我觉得这堂公开评比课上下来,虽然开始有点紧张,但后来就很放松,而且一点也不累。
当然,我对于这堂课的把握和处理肯定存在着自己的一厢情愿之处,也一定有疏漏之处,我非常渴望听到来自评课老师和听课学生的意见。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我真的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2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三)
教学目标 :
1.能力训练点:培养“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课堂以学生讨论、释疑为主。
预习布置:
1.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神话传说及“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
2.通读全文,了解大意,并在文中划出疑难语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教师导入 :
1、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
2、由插图导入 :
[关于维纳斯与维纳斯雕像]。
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维纳斯是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神,也是象征丰饶多产的女神。古希腊神话中称为阿佛洛狄忒。传说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诞生,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宙斯在遭其拒绝后,遂把她嫁给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却爱上了战神阿瑞斯,并生下小爱神厄洛斯。后曾帮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拐走斯巴达国王墨涅拉俄的妻子、全希腊最美的女人海伦。引起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
《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举世闻名的古希腊后期的雕塑杰作。它是1820年在爱琴海南部的米洛岛上的一个山洞里发现的,长期以来它一直被认为是迄今被发现的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不论观者从何种角度看,都同样获得这种感受:庄重的妩媚。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女神的两臂虽已失去,却让人感到一种残缺的美。曾经有人探索她的原形,她断了的两只手臂原来是什么姿势?是拿着金苹果,是扶着战神的盾?还是拉裹在下身的破布?……近年来的考据则较肯定地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虽然不少人曾依照各自的推测补塑了她的双臂,但总觉不协调,还不如就让她缺两只胳臂,因而以“断臂美神”而闻名世界。
二.学生活动:
1.学生根据断臂维纳斯的形体及其有关传说,展开想象。
2.想象完毕,请三位学生谈谈心目中的“完整的维纳斯”。
3.教师总结: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来看课文的第五段,其实还可以有更多更美好的想象,比如……
4.学生齐读第五段开头三句。
三.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教师引导:我相信,如果有一万个观众,就会有一万个不同的维纳斯。于是在场争论中,有一部分人根本就反对为维纳斯复原的做法。本文的作者、日本作家清冈卓行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他们认为,对维纳斯而言,无情的历史,偶然的毁坏,恰恰成全了维纳斯,使她成为了人类艺术宝库中不可或得的珍品。这是一个很大胆、很特别的观点。作者这个看法的建立基础是什么?作者在文中对这个观点的完整表述是怎样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
2.学生默读全文,思考上述问题。
3.学生默读完毕,找到答案,回答:作者是“以艺术的名义”反对对维纳斯所进行的任何复原工作的,他认为维纳斯“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4.教师引导:“她为了如此的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这是作者的根本思想,也是本文的中心。不知大家读着这句话时,心中有没有产生疑问。
5.学生研读这句话,寻找问题。发现:文章的这一中心句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维纳斯的双臂为什么必须失去?”二是“为什么失去的必须是双臂?”
四.引导学生研究探讨问题:
1.教师引导:课文其实就是紧紧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的,除了我们已经看过的一、二、五段外,三、四段是在谈论第一个问题的,六、七段则是谈论第二个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这四个段落快速找出你认为与这些问题有关的语句。
2.学生快速浏览,划出语句。然后回答。
3.根据学生的疑难语句,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4.学生讨论完毕,每组派代表发言。
5.教师总结。
6.教师引申:听了同学们对“断臂维纳斯”艺术的分析,我倒突然有了许多感悟,说出来给大家听听,一是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形体的残缺”不等于艺术的残缺,有时恰恰相反,形体的残缺会铸就“艺术的完整”;二是艺术创作贵在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在艺术创作中舍去一些东西,但能让欣赏者得到更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一件艺术品获得更久远的生命力。这也就是艺术上“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原则。感谢同学们,也感谢这位日本的作者,让我们懂得了这些最基本、但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艺术方法。
五.布置作业 :
1、这节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歌颂残缺,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种思维,即艺术上的残缺都是值得提倡的。这到底又对不对呢?请同学们课后联系课文,思考: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但是否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
2、米洛斯的维纳斯断了的两只胳臂原来是什么姿势?请你发挥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解说:这个练习不是考据,而是想象。因此,天马行空,写出你独有的创造力来。读一些古希腊或者罗马神话,让想象符合传说中的某些情节,这很好。不拘泥于神话传说,把维纳斯放进现实生活甚至神奇未来,也不错。)
3、屠格涅夫在一篇小说里说:《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比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更不容怀疑。意思是说,在保卫“人性的尊严”方面,它也许更有力量。研读有关历史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解说:的确,这个半裸的女性雕像,虽然优美、健康、充满活力,可是并不给人柔媚或肉感的印象,它的转折有致的身姿,显得大方甚至“雄伟”;沉静的表情里有一种坦荡而又自尊的神态。她不是他人的奴隶,所以无须故意取悦或挑逗别人;她也不想高踞于人们之上,故也毫无装腔作势盛气凌人之感。在她的面前,人们感到的是亲切、喜悦,以及对于完美的人和生命自由的向往。——这也许就是屠格涅夫把她和《人权宣言》相比的理由吧。)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3
呆胖的企鹅
在没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这样一个问题:在春节的众多歌舞类节目中,
哪一个节目给你的印象是最深刻的?为什么?
对,我也有同样的感觉。这个节目能够成功是缘于手臂的姿态变化,展示出惊人的美感,从正面看这是一个整体,但在这个整体背后,是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展示出来的手臂上的不同曲线和纤纤玉手的精巧造型。(看图片)
如果没有手臂,这个节目还会这么精彩吗?我想大家的答案都和我一样。
但是在艺术史上就有这样的一座雕像:那就是罗丹的巴尔扎克像(看照片)罗丹在完成这尊塑像时,叫了几个学生来一起欣赏。雕像的造型很别致:巴尔扎克披着睡衣,双手叠合在胸前,昂着硕大的脑袋,两眼注视着前方。一个学生指着雕像的双手说:\\\"老师,这手像极了!我从来也没见过雕的这么完美的手呢。\\\"然而,这句赞美的话使罗丹皱起了眉头,他沉思了一会,突然举起一把斧头,将那双\\\"完美的手\\\"砍了下来,学生们都疑惑不解。但罗丹却神色严峻的说道:\\\"这双手太突出了。既然这双手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那就不再属于这个雕像的整体了。你们一定要记住,一件真正完美的艺术品,是没有任何一部分比整体更重要的!\\\"
罗丹强调了作品从整体欣赏的重要性,强调没有什么比整体更重要,尽管在当时没有人承认欣赏这部残缺了的艺术品,但罗丹断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他的预言应验了,\\\"巴尔扎克\\\"真的成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珍品。
无独有偶,在巴黎的罗浮宫也有这样的雕像:这座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像是一座大理石雕像, 高328厘米,约创作于公元前200年。虽然女神的头和手臂都已丢失,但仍被认为是古希腊雕塑家们高度艺术水平的杰作,不论从哪个角度,观赏者都能看到和感受到胜利女神展翅欲飞的雄姿。她上身略向前倾,那健壮丰腴、姿态优美的身躯,高高飞扬的雄健而硕大的羽翼,都充分体现出了胜利者的雄姿和欢乎凯旋的激情。海风似乎正从她的正面吹过来,薄薄的衣衫隐隐显露出女神那丰满而富有弹性的身躯,衣裙的质感和衣褶纹路的雕刻令人叹为观止。作品的构图也十分成功,向后飘扬的衣角和展开的双翅构成了极其流畅的线条,腿和双翼的波浪线则构成一个钝角三角形,加强了前进的态势。
虽然这两座雕像都是残缺的,单却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残缺的美,是部分的残缺赢得整个作品的美的和谐。
比他们更有名的是另一尊收藏在罗浮宫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像。(看图)
维纳斯大家有可能听说过,那有谁知道希腊罗马神话中她的故事吗?
刚才的同学说的很好,我再来做一下总结和补充。传说之中,她是从大海的泡沫中诞生的(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后来在在三位时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来到奥林匹斯山,众神被其美丽容貌所吸引,纷纷向她求爱。可见她的美丽。后来宙斯把他心爱的女人嫁到人间,奥林匹斯山的众多天神都去了,只是忘记了请纷争女神,纷争女神没有受到邀请,为了发泄愤怒,她向婚宴扔下一枚金苹果,上面写着“给最美的女神”。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美神阿佛罗狄忒都认为自己最美,应该得到金苹果。宙斯将裁判权交给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三位女神为了得到金苹果,纷纷向帕里斯许愿,最终帕里斯决定将金苹果送给美神。得到金苹果的美神,也如约帮助帕里斯,拐走希腊绝世美女——海伦,从而挑起了希腊人远征特洛伊的十年战争。(过程中,看图片)从这之后,维纳斯就被认为是爱与美的化身。而这座断臂女神,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多少年来,人们对她倾注了不计其数的赞美和歌颂。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日本作家清冈卓行的一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
有可能大家还不是很了解清冈卓行, 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他。(大屏幕)那位同学起来读一下?
这位作家我们了解一下就可以了。我们的重点视来看看他笔下的“维纳斯”。这节课我们的教学目标 主要有以下三点(屏幕)。这篇文章我已经让你们预习了,我在给你们几分钟,熟悉一下课文,看看作者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板书)
(学生找到观点)很好,接着作者从三个角度去论述自己的观点(屏幕)。这篇文章是从这三个方面去说维纳斯的美的。
如果你们在评价一个人是否是美的,你们首先会想到什么?是她的气质还是她的外形?或者是其他的什么评价标准?对,是一个人的外形。那么在作者看来,她的外貌美在什么地方?用书上的话说。(屏幕)维纳斯雕像现存两尊:她们的曲线都是十分迷人的,但是为什么人们对米洛斯的维纳斯倾注了不尽的赞美和歌颂,而其完整的一尊却始终默默无闻,这是为什么?
因为她失去了双臂。
正因为没有了胳膊才使得米洛斯的维纳斯有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那么缺了胳膊的维纳斯美在了哪些方面?看看书上作者是如何说的。
1、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性的生命之梦。
2、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3、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那么我们把他总结为一句话:因为可以给人以无穷的联想。
而清冈卓行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又有哪些设想?(在文章找)
如果她没有胳膊,会有这样的审美,但如果有了双臂,会怎么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给进行一次复原呢?
1、法特·威灵丁对《断臂维纳斯》遗失的双臂进行了一番推敲,他的意见是:维纳斯正慢慢走进海里,有手扶持着自已的衣服,左手想要把头发松开,所以左手握着的东西不是苹果,而是结发的发带类的东西。
2、塔拉尔是英国医师,右手护胸,左手拉着自己的孩子小爱神厄洛斯。
3、德国雕刻家朱·舒特拉森,考察了雕像以后认为,《米洛斯的维纳斯》不是一个单独的雕像,而是和希腊神话中维纳斯的情人战神马尔斯站在一起。不过这幅不是真正的复原图。
4、德国艺术家富尔特万格拉《富尔特万格拉复原方案》的结论是:维纳斯的左手握着苹果,右手扶持衣裙,姿势为站立;台座上有支柱撑住左手,从刻有铭文的台座前面,可读出作者的名字。
5、《卡布亚的维纳斯》现收藏在那不勒斯国立美术馆。这座复原像表现的就是维纳斯在左膝上按着盾或矛,默默注视着盾里映出的自已美丽的身影
作者诗如何评价这些复原的图像的?
“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应为丧失了双臂之后,会给人一种想象的空间。
但是想象要有一定的界限,无能无限的遐想。
那么是不是可以失掉其他的部分?如果失掉是像胜利女神一样的头颅,是不是也仍然魅力呢?(讨论)所以说,不是任何部分都能残缺,她只能失去双臂。
因为失去双臂后,主体并未残缺,残缺的只是部分。
而作者的文章写到这儿就结束了。
但是我们应该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残缺都是美的?(讨论)
从而可见,残缺美却不是我们所要刻意追缺的东西。这只是美的一种形式。其实我们更多的情况之下,见到的是完整的美。
最后我找一个同学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
通过写米洛斯的维纳斯给人的感觉,表达出作者对于残缺美的认识。认为可以给人以想象。
但是艺术上的残缺美可以给人以想象:想象才能给一件艺术品以生命。
这些图片都没有把所有的东西都画在画面上,但给人以无穷的想象空间。这就是汤贻汾《画鉴析览》 “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屏幕)英。赫普沃斯《带弦的翼》(1956)这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作品。造型如鸟儿张开翅膀,轻盈而引人遐思。中间牵拉的线造成了一种奇异的空间韵律,充当了实体向空间过渡的中介;朱耷的鸟,画一条生动的鸟在纸上,别无一物,别无所有,但用笔多么神妙,令人感到环绕这只鸟的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和天际群星相接应,真是一片 “神境”。墨荷图,寒鸦图;齐白石的虾。没有水却感觉到虾在水中游。
不光是雕塑和绘画,在诗歌中,也同样有类似的作用。比如说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表现隐者的高洁品质,三局回答,表现了隐者的经常性的活动,对大致的去向给明确的回答,热情指引,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做徒劳的寻觅——因为寻不见而见其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在回忆中有美好事物,所以回忆比较珍贵,才会充满感情,正因为有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惆怅)。
在小说中也有梁祝的爱情悲剧。正因为其不成功,才在人们间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在文学艺术史上还有那些类似的作品?自己回家思考。
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我们这节课也接近了尾声。只要你们培养了正确的审美观,那么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
作者邮箱: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4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二)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了解清冈卓行的美学观点,理解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3、美育目标:发展学生审美个性,引导学生认识审美活动的主观性特征。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
【教学难点 】
1、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理解“残缺美”的涵义。(这是对作者美学观点的延展)
【教学方法】
引导研讨式
【教具】
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让学生欣赏石膏像《米洛斯的维纳斯》,并谈感受。
【展示石膏像,学生就有一个实体感受,他的想象就会有的放矢,毕竟审美活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欣赏者的主观感受是建立在客观实体的基础之上的。】
2、当学生发现“断臂”这个特点时,讲述“断臂”的来历。
【讲述来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后来的“补臂”想象作铺垫;二是照应课文的第二段,加深学生对“偶然”的理解。】
3、让学生畅想“断臂”的原始模样。
【学生想象双臂模样时,所反映出的是他对这座雕像的理解,也是他对美的一种认识和感受,这既是一次审美实践,又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同时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审美活动的主观性,但是教师不需要将此点明,在授课的尾声再进行总结,给学生一个体悟的过程。】
二、研讨新课第一、二部分:
1、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说出作者对“断臂”的看法。
2、朗读课文前三段,找出作者的理由。
【找理由也就是找文章中的关键句子,这些句子在理解上会有些障碍,所以化繁为简,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引导,学生会觉得容易得多。】
3、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归纳作者的理由。
【这个环节其实就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美学观点。】
三、研讨“残缺美”的涵义:
1、提问:既然残缺能带来这样好的艺术效果,那么艺术品是否应该提倡残缺?
【作者在前三段里讲述残缺带来的不可思议的审美效果,可能会给学生一个定势思维,即残缺就是美,所以有必要提醒学生质疑、发问,多角度的看问题。】
2、追问:结合维纳斯的断臂谈谈怎样的残缺才是美的?
【这个问题给了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可能学生的某些见解会稚嫩、不成熟,但是没有关系,这里重在发展学生的审美个性。对于“残缺美”的理解要落到“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上,即“部分”的残缺不影响“整体”的表达效果,而且能够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如果可能,可将“残缺美”的涵义适当延展。】
四、研讨课文第三部分:
1、朗读课文第六段,找出作者“只能失去双臂”的看法。
【在学生说过自己的想法后,来听听作者的看法,学生会对作者的理由更感兴趣】
2、讨论第七段中谈到的理由,理解“手”的重要意义。
【这是全文中最难理解的一个段落,原因在于语言表达上的曲折与含混,这大概出于本文是译文的缘故,所以在理解上主张不求甚解,只要能说出大致的意思即可。】
五、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见解: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创造性见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大胆的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亮出那个或许最差的“小板凳”,但得到的却是一次开阔思维的锻炼。借此机会鼓励他们善于在生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让别人听听自己的声音。所以老师不否定任何的看法,让学生真正畅所欲言。2、学生此时能体会到审美是带有创造性和主观性的个体活动,教师只需稍加总结,强化这种认识。】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5
740)this.width=740" border=undefined>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全文,探讨文章的主旨,理清思路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3.领悟本文美学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关键性语句的含义,注意表述特点
2.领悟本文美学观点,理解艺术作品的暗示性带来的审美效果
教学方法
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 导语 、解题
通过对维纳斯的简单介绍引入本文话题对象——米洛斯的维纳斯,再通过对维纳斯的美的讨论,引入本文话题重点——断臂。
二、 研习课文
1.默读课文
① 找出表现全文主旨的句子,归纳主旨
明确:“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② 本文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一失去双臂;二复原双臂;三必失双臂
③ 文章围绕维纳斯的双臂,从哪几个层面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论证?
明确:用辩证说理的写作方法,从正面、反面、侧面说理
2.各自阅读课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同一意思的不同表述方法)
(1) 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2) 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4) 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
(5) 这一方面的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面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3.课堂讨论
(1) 维纳斯失去双臂使她成为美的典型,是由她的手臂的残缺产生美,在其它领域,是否也有这样的情况?
(2) 残缺就是美吗?维纳斯双臂残缺带来美的关键就在于失去了的双臂产生了艺术作品的暗示性作用,给人带来无尽的联想。在其它的艺术作品中,你能找出相似的例子吗?
4.作业 :根据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断臂维纳斯”的说明文。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6
牡丹江二中 史世峰
题记: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本文的意义在最终的解读重达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首先,我让学生们在通读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冈卓行的观点及理由。一位学生回答的好:“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理由是: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我马上对他的观点回答的正确以及引用原文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加以肯定,然后继续追问:\\\"那么作者为何偏偏认为\\\'丧失的部分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位学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确。”接着,我启发性地说,“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同学不这样认为?难道中只有是失去双臂,身体其他部位行吗?有异议的同学不妨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众说纷纭: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鼻子……”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一头秀发……”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腿……”……
每一种说法,学生无不捧腹:每一种说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学生的观点与理由引起同学们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我认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眼。因为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女郎,更需要两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她若失去双眼,同样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这是怎样一双明亮而又硕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为纷飞战火所弥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掌声停歇,我欣慰地说“这位同学说得好,很有见地,此所谓百家争鸣,只要能自圆其说,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还没说完,另一位学生站起来抗议道:
“老师,同学们,维纳斯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体某一部分呢?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苹果是托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荷锄回归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燥的战士?再说,请大家,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教室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掌声迭起,学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这位学生的发言把戏争议推向高潮。我见时机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总结道:“这位同学运用的是逆反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师既定范围,而且反驳有效!同学们,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这种能力与胆魄。“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我提出了着个问题。此时学会的思维也被调动激发起来了,有的人为“残缺是一种美”,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两方观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此时机成熟,于是我说到为了更好锻炼大家的思维,并且更为深入地讨论“缺残是不是一种美”我们采取辩论的形式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同意。
此时我们的课堂好像变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我的角色也完全转变成为本次辩论会的主席,同学们也思维分组的成为了本次辩论会的参赛队员,而在场的听课专家老师无疑是本次辩论会的评委。一场辩论即将展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会的主席,艺术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以下两方同学的观点:
正方:我们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赞道“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的残缺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领略到了残缺的美,如果将这种美加以延伸的话,残缺的美是一种种朦胧的美,是一种神秘的美,同时也是一种虚无的美。这是我想到老子的话“微妙玄道,深不可测”还有“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这便是神秘与虚无,每一种生命都是从无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学将从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来透视其美。这好似“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的绽放,而它的绽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
反方:首先,我要陈述我们的观点“残缺不是一种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象征,我们并不否认她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大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学却把它的美归结为他的残缺与断臂。难道你能说完整的大卫塑像不美么?难道你能说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难道你能说凯旋门不美么?难道你能否认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比八十回的
《红楼梦》更受欢迎么?如果残缺真是一种美的话,为何不把大卫的头砍掉,把凯旋门上的
浮雕曲调,那岂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维纳斯美么?
反方:维纳斯不美,因为它残缺。
正方:既然你认为它残缺,那么你会把它补全么?
反方:当然会的。
正方:那么你是补一条胳膊还是补两条胳膊呢?
反方:当然是两条呀,如步一条的话还是残缺的。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看过李安导演拍的《卧虎藏龙》呢?
反方:看过。
正方:好,剧中小龙和小虎是一对完美的情人,如果说把小龙比作维纳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维纳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结尾,李安导演为什么让小龙独自跳下悬崖,而没有让两个人都跳下去,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从这一点是来看,残缺就是一种美。
反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你们说的这些只是《卧虎藏龙》中的一个片断,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所获得只是服装、武打等几个奖项,之所以没有获最佳剧情奖,就是因为其结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维纳斯因其双臂残缺,达到一种“无”,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一千个欣赏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维纳斯手臂形状,如果是一个完整的维纳斯还会给人提供这种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们并不否认维纳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双臂,你还会认为他是美的么?
正方:对方辩友承认其是完整的形象,人为的去掉其一部分,这是破坏艺术,如果去掉大卫的头,削掉凯旋门上的浮雕,这种破坏当然不会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据对方同学的理论,说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说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见到完整的大卫,你觉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见到断臂的维纳斯觉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见到我我也是美的呀?
……
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紧张的论辩之中 ,同学们对残缺美也有各自的认识,至于论辩之中的观点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发表个人观点的欲望,尤其是面对二百多听课的专家老师,敢于从容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维的较量和语言的对抗之中,达到一种锻炼提高。现场热烈的场面,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专家频频点头,已经是对我和学生们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最后让学生动笔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立论也好,驳论也好,学生从容动笔,而且有些同学的文章得倒了在场专家的好评。
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而又愉快中结束了。我认为,对于这节课努力实践了教材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学生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求,教者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自评分析:
本篇课文作为一个自读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读分析并不难,但是对于教者和学生的理解分析却不能停留于此,教者应贵在能带动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较量和碰撞中,从而达以对本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找除本课文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切入引导学生解析全文。启发学生对 “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而展开了见仁见智的辩论,辩论中学生们反应敏锐,观点鲜明,让人们领略了辩论的魅力——思维的对抗,语言的较量。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使得大家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而后,又以迁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旁征博引,触摸到许多历史、美术、古代书法、哲学知识等。整堂课围绕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思维而展开,而教者做的恰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对话的环境。正所谓年轻无畏,对于一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轻教师,本节课处理可能过于大胆,但我想在对自读课的学习上,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显得更为重要的。
作者邮箱: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7
学习目标:
一、 探究性阅读:探讨承载作者观点的语句,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二、 对作者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探究评价)
三、 通过阅读本文,提高审美修养。
资料:
1、罗浮宫的世界“三宝”:爱神“维纳斯”雕像、“胜利女神”雕像、《蒙娜丽莎》画像。
2、维纳斯:(参看课本图片)
爱神维纳斯,身材端庄秀丽,肌肤丰腴,美丽的椭圆型面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和丰满的下巴,平静的面容,流露出希腊雕塑艺术鼎盛时期沿袭下来的理想化传统。她那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充满了巨大的魅力。作品中女神的腿被富有表现力的衣褶所覆盖,仅露出脚趾,显得厚重稳定,更衬托出了上身的秀美。她的表情和身姿是那样的庄严崇高而端庄,象一座纪念碑;她又是那样优美,流露出最抒情的女性柔美和妩媚。人们似乎可以感到,女神的心情非常平静,没有半点的娇艳和羞怯,只有纯洁与典雅。她的嘴角上略带笑容,却含而不露,给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感觉。尤其令人惊奇的是她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那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以浑然完美之感。
教学设计:
一、你对“维纳斯”的了解有多少?你个人认为有双臂和没双臂,哪个更好?为什么?(此问题意在表达个人的认识,为读文做铺垫。可自由讨论)
一、 通读全文,想想作者在文章里对维纳斯雕像发表了一些什么看法,划出你认为比较精彩的论断。
二、 在初读领会的基础之上,带着以下问题再读文章,并把可以作为问题答案的语句划下来。读后分组展开讨论,对可以作为答案的语句进行分析。(自由讨论形式,教师指导)
1、 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 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4)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的说法,你还有什么见解发表?(自由发言)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8
《米洛斯的维纳斯》 教学设计示例(一)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文艺随笔的特点。
2.深入探讨重要语句,领会句子的含义。
(二)能力训练点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作者对米洛斯的欣赏和赞誉,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2.揣摩语言、抓住关键,培养分析研究和自我质疑解难的能力。
3.训练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基本观点的能力,在阅读理解中感受维纳斯的独特魅力。
(三)德育渗透点
了解作者鉴赏艺术作品的审美取向,领会作者对断臂维纳斯那“丧失的美感”的无比钟爱和珍视。
(四)美育渗透点
懂得虚实相生的艺术辩证法,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懂得虚实相生的条件。
二、学法引导
1.研究探讨之法。初读课文,大体感知其。,再钻研似懂非懂的句子。
2.理解性探讨。理解作者的观点,其实质就是艺术表现上虚实相生的观点。
3.评价性探讨。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随笔的特点;(2)关键语句的含义。
难点:关键语句的含义。
解决办法:先让学生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表明作者观点、感受的关键句子,提出疑难问题;然后再读课文,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找出上下文中相照应的句子,研究探讨,深入领会,解疑答难,从而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文章、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投影———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学生自读课文,针对教师提出的阅读要求,认真读书。
3.师生互相质疑解难。
4.理解一些重要的语句。
六、教学步骤
[导入 新课]
请同学们看投影的大屏幕,屏幕上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尊表现女性人体美的大理石雕像,它就是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又称《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断臂的维纳斯》。这尊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力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左右,它于1820年被发现于爱琴岛的米洛斯岛,经过一番争夺,被法国人买走,并于1821年5月起珍藏于巴黎的卢浮宫。
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它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爱神的身材端庄匀称,肌肤丰腴,面容美丽平静,微微扭转的姿势,使半裸的身体构成了一个十分和谐而优美的螺旋型上升体态,富有音乐的韵律感。整个雕像既有女性的丰腴妩媚、温柔秀美,又有人类母亲的伟大庄严和慈爱,体现了充实的内在生命力和人的精神智慧。
雕像最令人惊奇的是维纳斯的双臂,虽然已经残断,但雕刻得栩栩如生的身躯,仍然给人们浑然完美之感。后世不少雕刻家曾设计各种方案试图复原双臂,却都在原作面前黯然失色,因为已故千年的艺术家的构思完全无法揣测,艺术家当年的灵感永远无法复制。
本文的作者清冈卓行在观赏了维纳斯的雕像后,产生了——个奇怪的念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作者缘于何种原因有如此怪诞的想法?他借此又想表明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创作观点?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研读课文,深入领悟。
(一)明确目标
了解作者的观点,研读并深入领会关键语句的含义。
(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①与“预习提示”。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出阅读要求:了解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能准确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找出疑难问题,并根据上下文内容的联系,主动探究、解决疑难问题;小组内讨论分析,互相质疑解难;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带有共性的问题,教师归纳总结。
2.这是一篇随笔。在随笔中,作者表明了自己怎样的见解?文章分几部分阐述作者的观点?请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中,作者阐述了自己对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看法,即“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从而表明作者关于文艺创作的观点。
按照自然的分行,文章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表明作者对断臂的维纳斯的看法,同时作者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第二部分:任何复原残臂的方案都只能是画蛇添足,因为它扼杀了人们的不尽的梦幻,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第三部分: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胳膊,才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3.怎样理解“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这句话?结合上下文试作分析。
“特殊”是指维纳斯失去双臂有了残缺反而赢得赞美、歌颂,“普遍”是指作者由此悟出的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说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美丽的臂膊,却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
4.怎样理解维纳斯“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
作者认为,胳膊,确切地说是手,在人的存在中具有象征意义,是人同世界、同他人、同自己进行干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所以维纳斯丧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无数种交涉方式的梦幻曲,才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
5.怎样理解文章第一段中“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出神人化地烘托着作品”?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艺术创作观点是什么?
“某些东西”当指美术作品的艺术效果,是否唤起了人们的审美体验,是否带给人特殊的气氛、感受,是否带给人想象或再度创作的余地。就断臂的维纳斯来说,正是那失去了双臂“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由文章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艺术作品在反映创作者审美情趣的同时,应留有空白,留给欣赏者以补充、想象的空间,让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情趣进行二度创作,这样才能使艺术作品与欣赏者达到完美和谐统一的境界,带给人审美的愉悦。
6.由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随笔这种文体具有怎样的特点?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作者往往不刻意为文,大多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实有所得、确有所感,提笔随手而写。它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或借景抒情,或夹叙夹议,或谈古论今,或记风土人情,朴素自然,意味隽永,以质朴见长。
(四)总结、扩展
[总结]
断臂维纳斯代表了古希腊雕像艺术的最高成就。自从她二度出生以来,一代代人的文字记录数不胜数。清冈卓行独辟蹊径,两眼凝视着“虚无”,放任想象,挥洒笔墨,准确而酣畅地阐释了维纳斯独具的“缺憾美”,给了我们醇浓的艺术享受,他让我们学会了欣赏美和表现美。让我们带着这种美感去憧憬美好的未来吧。
[扩展]
拓宽思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1.屏幕出示思考题,引发同学跳出作品本身去思考,要求有个人见解。
题目: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教师启发:假如去商店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里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复原的,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出示实物石膏像或图片,甚至录像资料。)
本项训练意图,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答同意的,要涉及拟人手法的妙用。必要时教师点拨一下;答不同意的,教师要鼓励挑战书本的精神。
2.学生畅谈“你心中的维纳斯”,或者谈自己了解的关于维纳斯的故事。
训练意图:唤起学生心中的美感,陶冶他们美的性情,丰富加深对作品的认同和理解,锻炼语言表述能力。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2.课外选读清冈卓行的作品或其他随笔。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9
师:这一节课,我们不慌看课文,也不慌做其他的事情,先来看看课本上的插图[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见图1-3)
(生看。偶有小声议论。1分钟的样子。)
[其实“她”并不美丽]
师:谁来说说看了这幅雕像后的感观?
生:老师,我可以谈谈我真实的感受吗?
师:要的就是真实的感受。第一次的凭借直觉的感受。
生:不好看。
师:(颇有点吃惊。但很想知道其中的究竟)你这种坦率好。我很想听听。
生: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不好看。
师:我很想知道在你眼里,尤其是一个女生眼里的“中国人的审美观”。
生:那维纳斯身体裸露,遮掩得很少,缺少韵味。你看咱们中国的古代仕女图多有意思。(边说边翻画面。见图4-5)我们看画面用笔古雅,仕女们生活闲适。她们华丽奢艳,动作悠闲,面部柔美,皮肤滋润光泽,尤其是衣着的装饰,极尽工巧。
师:好。说得有些在理。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现代版的仕女图,是不是?下面这一幅来自于中国新闻网,就是2005年3月,敦煌艺术剧院抵达中国台湾演出再现盛唐歌舞的情形。(见图6)轻纱透亮松软,简练而妩媚。
生:还有手臂的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手指戴上了细长的金甲,增加了手臂的长度,而且玉臂伸长合拢,舞态纷披,所谓风情万种。
师:呵呵。这是东方的手臂之美。就维纳斯的雕像,(望其他学生)大家发发高见?
生:我也看不出这座雕像有多美。你看这形体,其实是很肥胖的。
师:你认为很胖?
生:是的。而且我认为,如果她是一个没有结婚的女孩,她手上应该报着一个完整的瓶子;如果结婚了,她手上的瓶子应该是破碎的。
师:为什么?
生:婚前她是一个完美无暇的,婚后就不是了。
师:为什么不是?
生:啊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嘛。这是美术的一种欣赏。
师:我不追问。我想知道你为什么认为画面上的维纳斯手中抱的是只瓶子?
生:凭感觉嘛。我们东方“虚”的多些,他们西方“实”的多些。
师:东方的手指西方的瓶子,有意思。(略顿)那你认为这座维纳斯美不美呢?
生:我认为这体现了当时女性的一种形体美。
师:你在闪烁其辞。
[走近女神雕像]
师:(发现今天的问题值得探讨,临时有了新的想法,想让大家谈一个究竟)我很想多多地听到大家的真实的声音。还是请大家结合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像本身来说说吧。
生:此雕像不对称。也许不对称在一般人眼里不美,但物极必反,这也许在西方人当时眼里是最美的。
生:我不同意刚才的看法。左边是曲线,右边是直线,这是一种不对称美。左边还残留着胳膊,而右边没有,这样就更加明显地衬托及夸张了左边的曲线和右边的直线。
师:你这种发现很有意思。能告诉我你是怎么看出的?
生:美术课本上有一幅新古典主义大师安格尔的著名人体油画杰作《泉》,(安徽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上]第39页。见图7)我觉得用在这里很有意思的。
师:那你是认为这座雕像很美了?也就是说,你认为这里断臂的维纳斯也应该是这个样子,是吧?
生:是。(读:)画家曾经说:“娴静是人体的一种主要美——是内心的最高表现。”《泉》塑造了一个恬静、典雅、单纯、像泉水般纯洁的少女形象,少女S型的体态,柔和的曲线,使画面具有圆舞曲的韵律感和抒情诗般的境界。画中坚硬的岩石、粗糙的陶罐、流淌的水和富于弹性的少女肌肤等不同质感的物体相互映衬,交相辉映,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画家把此命名为《泉》,具有双关意义:一是少女倾倒陶罐中的水像是从岩石缝隙中流淌出的泉水;另一层更为重要的是画家那少女的整个胴体看成是一泓圣洁的泉水,以实践温克尔曼所称道的古典的美——“好像是从清泉中汲出来的最纯洁的水,愈没有味道就愈好,因为它不掺杂质”的美学原则。有一位评论家参观了《泉》后说:“这位少女是画家衰年艺术的产儿,她的美姿已超出了所有女性,她集中了她们各自的美于一身,形象更富生气也更理想化了。”
师:不过大师安格尔也画过一幅维纳斯的绘画呢。确实如你所想象的。可能,美的姿态都是一样的。也许在这位大师的眼里,维纳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请大家看图8。安格尔一生中在裸体素描上下过精深的功夫,他吸收文艺复兴时期前辈大师的求实的技巧,使自己的素描技巧发挥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在裸女上寄予他的理想——“永恒的美”。最初在安格尔心中构思的“泉”,是仿效意大利大师们在画维纳斯时的愿望,他早在1807年就画过一些草图,后来不满足前人已画过的“维纳斯”样式,企图使形象更单纯化。这就得与另一幅《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相联系。《泉》(1856年作,现藏巴黎卢浮宫)基本上与《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1848年作,现藏法国尚蒂伊贡德美术馆)相雷同,仅具有微小的变化。
生:(前面发言“不对称美”的那个学生)我说呢,原来是这种姿势。这样一还原就感到更具体了,也美多了。
[在快感与美感之间]
生:(比较维纳斯雕像和安格尔的《阿纳底奥曼的维纳斯》)我认为维纳斯的雕像展现了一种欲望美。
师:你的文笔非常优美,对文学别有一颗会心。我很想知道你所理解的“欲望美”。
生:并不是全裸于众,下本身有所遮拦,更增进了一种神秘感和诱惑力。这是当时欧洲人普通的美的崇尚。用批评的眼光去评判美与不美是无意义的。我们只能有所赏析,寻求共鸣。仅此而已。
师:说得好。不过,有没有对此要发表见解的?
生:但裸露的身体,我记得我的一位叔叔对我说这很“流氓”,使男人产生欲望。
师:那你是怎么看的?
生:(回避问题)她(雕像)在思考。从她的眼里可以看出,她的眼很深沉。她的服装很有特色。
生:我曾经看过一个报道:一个家庭很穷,妹妹为了哥哥可以上学,去当人体模特。哥哥认为很丢人,我认为不是。人们选中他的妹妹是因为她身材好嘛!这是一种纯粹的人体艺术的欣赏,不应该有别的任何的想法的。
生:对于是否可以引起欲望,我认为应该对不同的人来说,而我认为也许只是一个雕像,所以不能有什么样的影响。
师:那你是认为雕像与活人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生:我说不清。应当说,这体现了雕像健美的身材,但我认为作者并没有把一个女子完美的身体曲线表现出来。
师:是不是没有把足够的美展现出来就让人有一种疏离感?或者说这样就不会引起人们的欲望感?
生:我还没有想好呢。
师:不好意思。我这种问法尖锐了。(示意坐下)朱光潜先生在《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美感与快感》中认为,美感起于形相的直觉,是与实际人生之中有一种适当的距离的,在我们观赏的时候,思考和欲念都暂时失去了作用。见到血色鲜丽的姑娘引起的是快感,显然与女神雕像的“美”是不同的。因为前者带有引诱性,而后者与实用活动无关。并认为美感有普遍性,而快感则没有。但是,如果见到血色鲜丽的姑娘而不起欲望的冲动,只把她当作线条匀称的形相看,那就和欣赏雕像或画像一样了。但对一般人来说却是难以做到的。但朱先生也承认“口有同嗜而艺术趣味却往往随人而异”。
[美趣因人而异]
生:并不能独断地谈“美”与“不美”。美分很多种。维纳斯的美,如果用今天的生活中的美丽眼光去看待,她并不美,只能说明在那一时期很美。而她身上裹的不知是什么,或许是一个破的窗帘布吧。不知雕塑家为什么给她围上窗帘布一样的东西。她是爱情女神啊。
师:很好。你已经注意到了时代性这个问题了。确实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美和美的标准的。我有一个疑问,你为什么说维纳斯身上裹着“或许是一个破的窗帘布”?
生:我感到她身上的衣服,不,其实只是一块布,皱巴巴的,不像我们所见到的那些雕像穿着华丽的衣服。
师:你看得很仔细。对维纳斯来说,更多的解释是古希腊时代的维纳斯还很穷,或许生活还很简单。我们只要看看后来的维纳斯的精美就知道在后人的心目中的样子了。这是不是也引起你不快的一个原因呢?
生:是的。
师:(示意坐下)请各位接着说。
生:有人说具有“残缺美”,我看了,书上也是这样说的,但我认为并不能体现一种向上的令人奋进的美,不符合东方人的审美观点。而那些烈士的雕像会让人联想到那些感人的一幕幕,会催人泪下,催人奋进,我觉得这更有价值。
师:(略顿)那就是说你并不喜欢这种美了。确实美感存在着个体趣味的不同。但仅仅认为这座雕像只具“残缺美”,可能并不完全。这可能也是课文给我们的局限。
生:不过,双臂的残缺更能够使看者注意和感到女性“形体”的美,起到比较好的效果。
生:我认为这种美不是一般的美。线条刚强,具有一种阳刚之美,肌肉好像很有爆炸力,突出了她很有青春的活力。没有了手臂,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让我们想象她是多少种形态。头发很短,也突出了她的青春,是有活力的表现。她摆出的动作,让人从不同角度去想象她在做什么。我认为可能是有什么东西吸引了她。
师:呵呵。你的理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你对维纳斯“形体”的解读值得重视。不错。近年来不少人认为,她的一只手正伸向站在面前的“爱的使者”丘比特。有一个问题,请你就刚才那位同学认为维纳斯围裹的是一条破窗帘布,说说你的看法。
生:身下的衣服,可能是一整块的布围成的。线条粗犷,正好配上她的阳刚。(见图9)
师:好。不失为一种解释。这节课还有一点时间,还请大家继续就这个话题来谈谈。
生:我认为如果这尊雕像有一位真实的模特,从这雕像可以看出这位模特一定是一位淑女。她表情沉着、冷静,毫无慌张,显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气质。至于她胳膊的残缺,我认为正是这种残缺才突出了她的美和气质。
生:用现代的审美看,女神的体型还是有些偏胖,但她的神态高贵、优雅,她的断臂是一种残缺的不完全美,给人一个遐想空间,让每一个人去想象她的双臂是怎样的。可能100个人就会有100种不同的答案。我认为这也是这尊雕像最伟大的闪光点之所在。
师:好,时间已经到了。大家今天谈得很多。也给我强烈的印象。也促使我思考了很多的问题。确实在审美的趣味上不能讲一律,一刀切。就大家所谈涉及到的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我们下一节课再解决吧。
[淡出课文的视野]
师:我现在来回答昨天同学们在讨论的时候涉及到的一些难解的问题。一个是维纳斯为什么不是苗条的,一个是她为什么不能给我们很振奋的感受。
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泰纳(H.A.TAINA)说,公共事务和战争是当时希腊公民的两件大事。为了培养公民,当时希腊发明一种特殊的教育,就是将士兵训练成战争的机器,锻炼每一个士兵的身体,使他越耐苦越好,越强壮越矫健越好。体格的健全和完美成了他们的追求。而年轻的女子也像男子一样经受锻炼。青年人大半的时间都在练身场上角斗,拳击,赛跑,把赤裸的肌肉练得又强壮又柔美,既结实又轻灵,而臻于完美。因此在希腊人的眼里,理想的人物不是善于思考的头脑或是敏感的心灵,而是血统好,发育好,比例匀称,身手矫健,擅长各种运动的裸体。同时,泰纳说,希腊全民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等会场上都是展览和炫耀裸体的场合,他们以体力和矫健成为一邦之荣。同时,希腊将肉体的完美看成是神明的特性。这种思想产生的雕像艺术,就是发展肉体美的艺术。
希腊雕塑的形式不仅完美,而且也能够充分地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希腊人认为肉体自有肉体的庄严。呼吸有力的胸脯,虎背熊腰的躯干,帮助身体飞纵的结实的腿弯,他们都感兴趣。他们的完美的艺术的雕像是,人物多半安静,或者只有一些细小的无关紧要的动作,色调通常只有一种,不是青铜的就是云石的,把绚烂夺目的美留给绘画,把激动人心的效果留给文学。他们的这种苛求增加了雕塑的庄严。不表现面部的变化,骚动的情绪,特别与反常的现象,以便显现出抽象与纯粹的形体,使端庄和平的塑像在殿堂上放出静穆的光辉。
(学生或深以为然,或不以为然。)
师:看到大家的反应,可能还有话要说的。所以我还想就雕像的问题请大家继续交流。
生:现在的人将这尊雕像本末倒置了。我相信当时的人塑造她时,不是为了现在的人因为她的断臂而去讨论她,而且这样的雕像现在看来也不是完美的,因为这是残缺的。
师:那么,雕像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样的?
生:可能还是雕像的主体给人的强烈的印象。她本来要展现的是人体的美,而不是双臂的美。所以我觉得课文作者清冈卓行的表达似乎是吹毛求疵了。一个东方人强加的对残缺的吹捧。
师:你很有批评家的眼光!我甚至都要赞同你了。但说实在的,清冈卓行可能并非你所说的那么简单。他说:“毋庸赘言,米洛斯的维纳斯显示了高贵典雅同丰满诱人的惊人的调和。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
生:不过,我依旧并不认为这是一种美。这在现在人眼里并不美,但在古希腊却是一种美。美是是那肌肤及雄健的体魄。当今社会中,我认为文明社会中不应该出现这种美。
生:你这种看法只表明你对现代艺术还茫然无知。你到网上搜索一下,行为艺术的展示就很能够说明问题的。但我要说明的是,人体的美并不等于手及手臂的美。
师:我对行为艺术很多情况下是持保留看法的。某些行为艺术,表现过于病态的内容,如暴力、自虐、血腥、色情的行为等,以这些场面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所以我看了很头痛。
生:老师,我认为真正的艺术是庄严的。(读:)网上《maxim》这组人体摄影艺术作品充分利用光影的组合和摄影特有的技法来表达人体的丰富的造型、表情、线条。人体是高于一切其他形象的最自由最美的形象,人类不仅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了整个世界,而且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了人类自身。人是世界万事万物中最美的形体。人体本身是最美的形体,也是内蕴最丰富的形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他的面部表情、四肢、躯干,他的每一个筋腱、肌肉、每一姿态动作,无不反映人的内心体验,精神本质。(见图10-11)
师:这似乎能够说明秉承希腊的传统,从审美的角度看,人体确实是极其美丽的。对行为艺术我们暂且说到这里。我们还是回到维纳斯这个主题上来。
生:维纳斯雕像即使手臂没遭破坏,看起来“十全十美”,其实也并不能完整地揭示美。去掉了双臂却有一种神秘的感觉,摆脱了西方女性总是手捧着一样东西,这给人以飘渺的出众之感。
师:你是不是认为这种偶然之间的缺损使西方写实艺术有了写意的意思?
生:可能是这样的。我说不好。不过,课文上所讲的,我还是比较认同的。(读:)“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
生:维纳斯断臂为什么会让人产生美感?一种美学观点认为,美不自然,而自然并不美。维纳斯的断臂看似简洁,自然又不失为美,且有创造性。创造是美的特征。这一断臂,丰富了人们的想象,引起了人们对美丽的失去更多的遐想。这就是人们在想象上产生的美。维纳斯借舍弃部分获得了完整的偶然性追求,让人思考,残缺也可以是美的。
生:我并不这么看。想象能够代替对美的感受吗?如果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将这座雕像砸得只剩下一个基座。
生:维纳斯并不美。曲线美应该从侧面看,正面看就不是曲线美了。断臂不完整,就是残缺,残缺本身就不美。
师:呵呵。看来你比较追求艺术的真实性。这倒也无妨的。大家接着说。
生:断臂之后的维纳斯使画面更加地简洁,更加地突出了雕像上本身肉体之美,而简洁本身也是美的。
生: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并不是一种残缺,反而给人一种神秘之美。再者,如果这双手太美或太丑,会破坏整体美的,这便会成为真正的残缺。
师:我赞同你的看法。其实在我,并不见得一定要从那双手着眼。引起我们的审美的地方很多。那不经意的使雕像失去双臂的破坏,正如后来罗丹的一板斧所砍的那样,确实使人们更加注意雕像的主题部分,而不是要那些干扰的成分影响了我们对于对象美的感知。
生:老师的看法有道理。失去双臂并不影响她的美,因为那时提倡健美,而维纳斯整体轮廓满足这种美感。
生:断臂被雕塑家赋予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使她能够超越东方思想,超越平庸的审美观,超越中国社会道德所产生的影响。因为这种道德惟心,并约束人们的思想,约束人们的审美。而这种断臂,就是一种反抗,引导人从单纯的美的角度去欣赏这件艺术品。
师:你的说法极有价值!“断臂,就是一种反抗”,那么裸体是不是一种反抗呢?当初希腊人的裸露就是抗拒周围的蛮族,有自我文明提升的意思。维纳斯的雕像实际上也是一种反抗了。你今天也是在反抗了。你超越了班级……
(全班哄笑)
生:有时是一种反抗。我在网上看到成都美院的学生集体裸行,就很有冲击力。这就是在挑战我们的道德和习惯。(见图12-13)
师:特别是在某一种思想束缚的情况下,这种集体裸露的行为更有反抗和挑战的意味。很多动物保护组织常常也要借用裸露的行为表达他们的声音。常常在裸体里有一种尊严性的内容。这就不是我们单以丑陋或羞涩所能够描述的。
师:其实,清冈卓行只是为我们展示了维纳斯雕像的一种理解。当东方遭遇西方时,我们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凡是艺术的,我们必欣赏。这里有着文化背景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在里面。所以,我们并不强求大家一定要去深刻地理解这篇课文所给予我们的。其实,用东方的审美观去看待西方的艺术,是不是就是恰当的?我想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0
四川省宣汉中学 刘廷富
教学目标 :1、能力训练点:培养“整体把握,筛选信息;研究探讨,深入领会”的阅读习惯;
2、美育渗透点:领会“以无胜有,以少胜多;以虚衬实,虚实相生”的艺术原则。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以学生讨论、教师释疑为主。
教学安排:
一、教师引入,激情激趣
提问1: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同学们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地都接触过美的人和美的事物,对美都有一些或深或浅的认识,请大家说说自己所认识理解的美。明确:诸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情美、崇高美、悲剧美、和谐美、整体美、优美、壮美、凄美等等,学生知道多少说多少,不求全,不求一定深刻。
提问2:为什么环肥燕瘦西子病却都能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美人呢?为什么梅艳芳红颜早逝令许多人悲痛惋惜,可也有人说她的死是一种美,是绝代芳华呢?为什么因曹雪芹困顿早逝而没有写完的《红楼梦》却依然令人痴迷说不尽道不完呢?为什么美丽的“维纳斯”雕像失去了双臂却被举世公认为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呢?明确: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杨玉环因其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赵飞燕因其瘦而更添轻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娇媚婉转之韵;梅艳芳虽天夭其寿却芳华绝代,给人们留下了永远光辉灿烂的艺术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红楼梦》而辞世,却引出了后世无数痴人说红楼论红楼续红楼,万古流芳;维纳斯虽失双臂却从其出土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倾倒了全世界的观赏者,漂向了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时代。以上这些,都说明了这样一个美学命题:缺憾也是一种美。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多彩。
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冈卓行先生的随笔《米洛斯的维纳斯》就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先引导学生看课文注释①,然后提问3:你对维纳斯了解多少?你个人认为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哪个更美?为什么?(学生发言后,教师用投影仪展示罗浮宫的世界“三宝”图片,简介西方神话中的维纳斯,同时介绍文学史上海涅、乌斯宾斯基、屠格涅夫等作家与“维纳斯”有关的几个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和探讨的积极性)
二、研习课文,探讨主旨
(一)、整体把握,筛选信息,初步感知课文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问题4:作者在这篇随笔里表明了怎样的艺术见解?(要求学生必须用文中原句回答,这一步主要是让迅速找出文章的主旨句及能佐证各部分大意的关键句,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行文的思路)明确:本文开门见山,亮出观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并以此统领全文。在自然分成的三个层次的开头,都用一句话概括了该层次的大意,行文过渡十分自然,脉络十分清晰。结构大体如下:(板书)
一、必须失去双臂
二、不可复原双臂
三、只能失去双臂
(二)、研究探讨,深入领会,深入理解课文
1、研习课文第一部分
生读第一部分,并思考问题5:维纳斯双臂的失去给了作者怎样的感受?他是怎样具体阐述这种感受的?学生快速浏览,划出相关语句,然后回答(用原文语句回答,注意“感到”一词)。明确:作者的感受是:“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残缺反而给人驰骋想象的空间,想象出无数双秀美的双臂,种种虚象绝妙地烘托着这尊雕像,提升了这尊雕像的艺术价值,使她超越时空,走向世界,走向永恒。
(板书) 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 多种生命之梦
失去双臂 ———— 整体美
一次追求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提问6:在这里 “特殊”“普遍”的内涵是什么?明确:“特殊”意即双臂完整,定型的,一览无余的,缺乏想象力的;“普遍”意即手臂残缺,形态不定,让人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效果上是质的飞跃。
提问7:第3自然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维纳斯的美的?明确:从形体美和内在气质两方面来表现的。
提问8: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课文第一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维纳斯双臂的偶然丧失却产生了整体美的艺术效果,给人们一种整体美的艺术感受。
本文启示一: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艺术作品的生命力。
2、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生带着问题阅读第二部分,讨论后回答。提问9:作者对复原维纳斯双臂的方案有什么看法和感受?(尽量用原文回答)明确:作者认为这些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可见作者对复原双臂方案非常反感,极端厌恶。
提问10:用文中原话谈谈作者产生如上感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明确:“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这里的“无”是指虚的,普遍的,无尽的想象空间,潜在的无尽生命力,多样的选择性;“有”是指是此非彼,是一非多,是有限非无限,再美也是定型。可见,失去双臂的维纳斯反倒格外迷人,散发着梦幻般的色彩;而复原双臂的维纳斯却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
提问11:文中一会儿说复原方案是倒人胃口,一会儿又说是顺理成章,怎样理解这种矛盾?作者的真正意图是要说明什么?明确:人们尝试的种种复原方案亦可视为是对美的追求,只是复原后的艺术质量水平已发生质的变化,人们不会再产生以前那样的感动了,因为它束缚了人们的想象。正所谓实景有限,虚景无穷;空本难图,神无可绘。
提问12:面对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你能设想一些复原方案吗?(应以生为主,任由想象)
提问13:也请用一句话概括你对本部分内容的理解。明确:本层从反面论述复原双臂后的维纳斯在艺术效果上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其美感远不及“丧失”的美感。
本文启示二:要想获得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离不开创作者与鉴赏者的共同努力。
3、研习课文第三部分
生自读第三部分,质疑答疑。提问14:假如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他部分,艺术效果会怎样?(用原文回答)明确:“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其他部分的残缺会严重破坏雕像的美感。
提问15:为什么失去的只能是双臂呢?作者的理由是什么?明确:因为“双臂”“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是这些关系的媒介物”;而“反过来,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维纳斯失去双手恰好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使人们想象出她以各种各样形式出现的双手所带来的魅力,这正印证了恩格斯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清冈卓行以他独有的艺术敏感越过艺术的“实有”外在形式,窥见到艺术最深奥的特殊规律,“从虚无中见出丰盈,见出无限生机,无限神秘和无限的美”。
本文启示三:虚实相生是有条件的,艺术空白并不等于任意残缺。
4、总结全文
本文提出了一个美学命题,即如何认识“缺憾美”:①缺憾也是一种美,②并非所有的残缺都是美,③对艺术上的残缺与生活中的残缺,认识应不一致;由此作者以其独特的艺术颖悟力,深刻地阐述了艺术创作中“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艺术原则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方法。
三、拓展迁移,外联内化
古今中外的艺术家很早就懂得虚实相生的美学原理,并以此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看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范例来佐证之。
1、理论论述:
①老子:“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辩若讷”,“无物之象”;
②《画鉴析览》:“人但知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
2、古今中外的艺术实例:
①罗丹《沉思》《巴尔扎克像》②《巴黎圣母院》的喀西莫多形象③深山藏古寺④踏花归去马蹄香⑤齐白石画虾画鸟与朱耷画鱼⑥《寻隐者不遇》⑦《陌上桑》⑧《琵琶行》中对音乐的描写⑨《老残游记》里对于王小玉歌唱的描写⑩“荷马史诗”中对于海伦的美的描写等等。(师用多媒体演示,指导生理解虚实相生的艺术原理,认识艺术空白以无胜有,以少胜多的作用,并逐步学会运用。例子不必全用)
3、课外作业 (任选一题)
①本课一直在讨论残缺,赞美残缺,是否因为断臂的维纳斯是美的,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呢?你认为艺术的残缺需要什么条件?请写300字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看法。
②“米洛斯的维纳斯”的完美的形象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请发挥你的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
③假如你去买“维纳斯”雕像,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完好的,你准备买哪一种?为什么?请写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对“残缺与完美”的认识。
(附)板书:
必须失去双臂(正面):美的典型→普遍美→一次飞跃→ 一种神秘气氛→虚
一次追求 多种生命之梦
无数秀美玉臂
神秘奋然一跃
抽象艺术效果
不可不失双臂(反面):受到限制→特殊美→失去丧失的美感→实
只能失去双臂(侧面):生命光彩→才能有梦幻曲
作者邮箱: ,,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1
指导思想:以《米洛斯的维纳斯》为教学对象,激活文本中的艺术审美元素,营造一种具有审美情调的、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在教学中注重用音乐营造氛围,使学生在诵读、探究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文情怀。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教学设计理念:《米洛斯的维纳斯》是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清冈卓行的一篇随笔,语言中散发着作者的审美灵气,彰显作者的美学主张和审美理念。“残缺是完美的至极,是美的最高形式”这样一个美学观点在维纳斯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给人以美的熏陶。“感人心者莫乎情。” 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再结合学情,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走出艺术直面人生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课堂设计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点拨为辅,并结合写作训练,真正让学生体会残缺美的内涵和意蕴,并能联系生活当中的人生缺憾,获得对人生独有的情感体验和有益启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领会缺憾之美,培养人文情怀。
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断臂维纳斯雕像的特征和有关传说,把握维纳斯雕像的形体美。
教学过程:
师:上课!同学们好!(声音洪亮)
生:老师好!
师:(平和,亲切地)同学们,上课之前,先让我们欣赏这样一张图片(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同时播放曲子《化蝶》,同学们一下子被图片和曲子吸引住了,表现出很强的好奇感!)
师:大家知道这个爱情故事吗?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
师:同学们,这个爱情故事圆满吗?
生们:不圆满!(一部分学生)
生们:圆满!(大部分学生)
师: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认为它不圆满呢?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双双殉情,结局很悲惨。
师:说得很好,很有见地。哪一位同学能告诉我:为什么你认为它圆满呢?
生: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双双化为蝴蝶,比翼双飞。活着没能在一起,死后却能长相厮守了。
师:这位同学的观点很新颖,也很有说服力。不错,人们运用想象弥补了现实世界的缺憾。在文学艺术欣赏中,想象是一种重要的鉴赏手段。日本小说家清冈卓行运用想象从断臂的维纳斯身上发现了无穷的美感。今天,就让我们沿着清冈卓行的笔墨一起走近《米洛斯的维纳斯》。(屏幕出示课题)
师:(出示断臂的维纳斯图片)这尊维纳斯的雕塑虽然失去了双臂,但其他部位却依然给我们以强烈的美感。大家说说它美在哪里啊?大家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生:有光洁的肌肤。
生:俊美的秀颜。
生:丰腴的前胸。
生:流畅的曲线。
生:匀称的身材。
生:高贵的气质。(同学们七嘴八舌,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师:大家说的都很准确,维纳斯显得高贵、典雅和超凡脱俗。大家从存在中欣赏到了美,而青冈卓行却从维纳斯失去的双臂中,发现了无穷的美感。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寻清冈卓行那独特的视角。
师:请同学们朗读2—3段,理解作者的一个奇怪的念头——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请同学听我口令:抬头,挺胸,收腹,伸出双臂,拿起课本,大声朗读。
师:好,大家读得很有气势。同桌之间讨论作者的一个奇怪的念头——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在原文中找到支撑作者观点的句子。
师:(走到学生中间,和同学们交流观点和看法)
师:好。哪位同学找到了,大声的读出来。
生: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生:“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生:“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生:“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
师:以上四位同学在繁杂的文字中,迅速找到有效信息,具有很强的文字筛选能力。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他们!(师生鼓掌)
师:哪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位同学的观点整合一下。
生:这恰到好处的缺损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散发着一种神秘的气氛,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显示了一种“惊人的调和”,留下了一个永恒的诱惑。
师:太棒了。(师生自发为这位同学鼓掌)
师:(出示幻灯片:断臂的维纳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维纳斯原本确实是有一双手臂的,请大家充分发挥想象,复原你心目中的维纳斯。 大家讨论,设计维纳斯的造型,到讲台前表演。
生:(思考)
生:维纳斯是掌管生育的女神,所以我认为她应该手抱一个婴儿。(学生做了一个怀抱婴儿的动作)(学生鼓掌)
师:大家猜一下,这个婴儿最有可能是谁啊?(学生讨论,我做了一个射箭的动作)
生:(豁然开朗)丘比特。
师:对,丘比特是爱神维纳斯和战神阿瑞纳斯的儿子。
生:从维纳斯雕像半裸的形象来推测,我认为应该是刚洗完澡,一手扶着浴室的门框,一手提着滑落的衣裙。(学生做了一个斜靠在门框的动作,含情脉脉)生笑,课堂气氛进一步活跃,学生积极发表看法。
生:(一只手撑在腰部,一只手举过头顶,伸向远方。)
师:怎么看都像国家领导人。(学生大笑)
师:但大家要记住,维纳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爱和美的神,她不是国家领导人。
生:(两位同学配合)一只手搭在情人的肩膀上,一只手拉着情人的手,含情脉脉的看着恋人的脸。(两位同学按上述动作依偎在一起)生笑,整个课堂沸腾了。
师:我很佩服大家的想象力,和出众的表演才华,建议刚才的几位同学将来不妨向演艺方向发展。
师:(出示幻灯片:复原的维纳斯)大家比较一下,哪一尊更美啊?
生:(不假思索,齐声喊)断臂的维纳斯。
师:请大家迅速浏览第四自然段,找到它的理论依据。(生默读第四自然段)
师:大家一起读出这句话。
生们: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师:很好。(出示幻灯片)“有” 限制思维,束缚想象力; “无” 驰骋想象,包孕不尽梦幻
师:同学们,假如维纳斯失去的不是双臂,而是身体的其它任何一个部位,她还会具有这种变幻无穷的美感吗?
生们:不会。
师:为什么呢?譬如说,眼睛被捅坏了一只,怎么样?
生们:那是加勒比海盗。
师:大家觉得她美吗?
生们:不美。
师:如果维纳斯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会怎么样?
生:就失掉了它的魅力,就放射不出变化无穷的生命光彩了。
师:很好!,大家归纳的很准确。看来缺失是有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残缺都能产生美的艺术效果。
师:那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我起个头,请大家一起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为什么丧失的部位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起
师:朗读声音洪亮,有默契感。请大家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内容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人要和外界进行感情交流,主要通过哪种手段?
生:手。
师:大家讨论:手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千变万化的作用呢?
生:表达感情离不开手。譬如说,拥抱,爱抚等。
生:人际交往离不开手。譬如说,握手,打招呼等。
师:那咱俩就握握手吧。(学生很开心)
生:衣食住行离不开手。譬如说,洗衣,做饭,写作业等。
师:看来你是一位很勤快的学生。
师:(我伸出手,做了一个请一位男生起来回答问题的动作)
生:(那位男生站起来,等我提问)
师:谢谢你,请坐!我的目的达到了。(那位同学一脸的茫然)
生:(同学们沉默了片刻,接着爆发出开心的笑声和热烈的掌声)
师:手的姿势固定了,它的含义也就固定了,从而限制住了我们的想象力,是不是?
生:是。
师:手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媒介物,一旦媒介物变得明确了,它的美也就被限制了,范围由无限转为单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师:艺术作品中维纳斯的缺憾,给我们以不尽的美感和无穷的想象;而生活当中的缺憾,带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我们该怎样面对人生的缺憾呢?好,让我们进入下一个环节:走出艺术,直面人生,奏响人生命运交响曲。(出示幻灯片 :刘雪手术后的照片,配有文字:“截肢后的第一句话是:‘爸爸,帮我找个老师补课。’”并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师:(伴着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画面上的这个小姑娘叫刘雪,在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她的双腿因严重压伤而被迫截肢。她的左腿齐根被截,右腿从膝盖以上被截。用白色的纱布包裹的粗粗大腿是那样的触目惊心。当她醒来后,不是哭喊,不是吵闹,而是轻声说:“爸爸,帮我找个老师补课。” (此时,有的学生已经哽咽了!)
师:大家觉得刘雪美不美?
生们:(齐声喊)美!
师:这是对命运的一种抗争。她的坚强,让无数人为之动容。此时此刻,我想大家心中对人生中的缺憾都有了新的认识;也或许有很多话想对刘雪说。请同学们以“面对人生的缺憾”为话题,或以“刘雪,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文字。
师:我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写。其他同学在下面写,五分钟后,找同学到讲台前演讲。(生开始写)
生:(一男生的板演)生活是一望无际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大海没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所以,人也总有欢乐,也有忧愁,更有甚者不得不面对人生的缺憾。 面对残缺人生不断超越自我 也许胜与败在我们的脑海里已经不算什么了!不在乎这点肢体的残缺,在乎的是我们能不能经受住这次人生的巨大考验!谁能放下自己的心中的缺憾,就能见到最美丽的彩虹;谁能微笑着想多为他人奉献多一点而不是只顾及自己,就会收到天使意外的照顾。坚强面对一切,勇敢的前进。绝不放弃自己残缺的人生。
生:(一女生的台前演讲)刘雪,你好,当看到你照片的第一眼,我的整个心灵被震撼了。仅仅用“逆境”二字已难以形容你当时的处境。但你却微笑着面对,笑得那样天真,仿佛一切都未发生般地云淡风轻。您醒来后第一愿望:“爸爸,帮我找个老师补课。”让我自惭形秽。或许刘雪你不是所有人中最勇敢的一个,但你却是以最从容的态度面对灾难的英雄。请允许我用英雄来称呼你这个年仅14岁的女孩吧,因为你的勇敢与坚强,是许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的。 谢谢你,刘雪,你的坚强给予了我们许多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让我们沉着地面对人生中的各种危机,会让我们排除万难,走向成功。 刘雪,你很坚强,向你学习,祝你早日康复! …… (同学们为他们的精彩演讲鼓掌!)
师:生命中的缺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面对缺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信念。
师:(出示幻灯片)送给大家一首诗《残缺也是一种美》,与大家共勉。(同时播放《恩雅牧羊人之月》曲子伴奏)我起个头,大家一起朗诵。“残缺也是一种美”起。残缺也是一种美早晨因太阳没有升起才有了晨曦,黄昏因太阳落山才有了夕阳,晚上因有圆缺才有了月牙,雾天因少了阳光才有了朦胧。事物本身都是残缺的,然而残缺更显其美的质朴。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 爱他们吧,残缺不是他们的过错,是因为上帝的不公! 爱他们吧,抛弃他们是在亵渎自己的心灵! 让我们都来做一棵大树,为他们的生活撑起一片爱的绿蓬。(生朗诵的声音洪亮,情感饱满)
师:虽然“完好无损、十全十美,只是一种虚幻的梦境”,但我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一生平安,不要留下任何的人生缺憾。(同学们自发鼓掌)
师:下课,同学们再见!(声音洪亮,态度和蔼可亲)
生们: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米洛斯的维纳斯》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紧扣语文新课改理念,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营造了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一次“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式的开放式的探究学习。一堂课的开课,犹如小提琴演奏,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音调。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导入时的配乐《化蝶》和图片,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文情境。小组讨论最大限度地活跃了学习气氛,调动群体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相互间进行智力启迪和互补。通过演讲、表演等形式,为每个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抓住学生讨论中的最佳契机,适时加以鼓励、点拨。如有争议的或带有共性的问题再作集体指导,培养学生筛选、分析和整合语言信息的能力。联系四川汶川地震,插放图片,播放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感受人文情怀。通过本节课,学生体验到了生命的脆弱,也学会了如何面对人生的缺憾:坚强的意志,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必胜的信念。学生的收获和有所感悟是对老师最大的激励。面对着那一双双神采飞扬的眼睛,一颗颗青春荡漾的心。我想,那种禁锢学生思维、束缚学生手脚的灌输式教育真的应退出历史舞台了。在课改的大潮中,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争做时代的弄潮儿,以智慧作桨,理想作帆,载着学生去寻求知识,放飞心灵。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2
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却是法国罗浮宫的第一珍宝,为什么?
环肥燕瘦西子病,可她们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美人,为什么?
戴安娜英年早逝,令多少人悲痛惋惜,可是也有人说,她这个时候死也是一种美,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又是为什么?
这是我在教《米洛斯的维纳斯》一课时,一口气向学生提出的三个“为什么”。犹如“投石冲开水底天”,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活跃起来了。先是“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进而认识到其实缺憾也是一种美:维纳斯因断臂而“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玉环因肥而更显其雍容典雅之态;飞燕因瘦而更显其轻盈迷人之姿;西子因病而更增其娇媚婉转之韵;戴安娜的早逝,则给人们留下一个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缺憾美不仅存在于艺术领域中,还普遍地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这种缺憾美,同时还告诉我们怎样去欣赏缺憾美。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去欣赏这种缺憾美呢?
1.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想像去丰富
首先,缺憾美激发了人们的想像。“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预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人之所以需要想像,是由于现实有缺憾,或者说现实不能满足他的某些需要。为了弥补这一缺憾,人们对审美对象维纳斯作了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其次,当审美对象出现了缺憾,感官知觉受到客观对象的局限时,想像就成了心灵中神志的活动,“官知止而神欲行”,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心所之,无拘无束。“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或是)搭放在恋人的肩头……”双臂的“无”在人们的想像之中,产生了无数和无穷的“有”,包孕着无尽的梦幻,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每个人都获得了各自所追求的无比神妙的整体美。这种因缺憾而激发想像,在想像中丰富,在丰富中升华的审美心理过程正是欣赏缺憾美的基本途径。
2.缺憾美要通过审美比较去辨识
一是“有”与“无”的比较。倘若当初维纳斯没有失去双臂,你能产生如此丰富的想像吗?假如有一天维纳斯的双臂已经复原,她还能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吗?回答显然是否定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才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哪怕它是何等的精美绝伦,……都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有”则一览无余,“无”则风光无限。真是不比不知道,“缺憾”真奇妙。
二是所缺部位的比较。在《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里,作者用两个段落的篇幅来进行这样的比较:“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如眼睛被捅坏了,鼻子缺落了,或是乳房被拧掉了等等,“这座雕像兴许就不可能放射出变幻无穷的生命光彩了。”这就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眼睛、鼻子、乳房的缺损虽然也能激发人们的想像,例如维纳斯的鼻梁上可能有一块污痕,或她的胸脯上可能由于水的侵蚀而产生了许多粗斑、空穴、水孔,乳头被毁掉……而人们在观赏她的总是尽力忽略这些缺损,似乎雕像的鼻梁上毫无瑕疵,胸脯肌肤平滑,所有的洞穴都被“填上”,还有完好的乳头等等。人们尽可以对这些缺憾通过想像补充而使之完美化。但这种想像无一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不能构成“谜”,不能激发人们无穷的遐想。只有她那失去了的最深刻、最根本、最富有象征意义、最富有人性的双臂,才能产生无比美妙的神秘气氛,构成让人们无限遐想的一个“谜”。这一点与中国山水画追求意境的“虚实相生”不谋而合。中国传统画家认为:实景有限,虚景无穷。“境生于象外”,“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清·笪重光(画筌))正是由于维纳斯的双臂“空本难图”,“神无可绘”,“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三是构成缺憾美主体的比较。断臂的维纳斯之所以美,还在于“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正因为主体美,所以失去了双臂不但不减其美,反而更增其美。如果这座雕像的主体不是维纳斯,而是一个干瘪、丑陋的老太婆,人们还会认为这个断臂的老太婆是美的吗?这仍然是在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的缺憾都能构成美。主体美则缺憾美,主体不美则缺憾也不美。在教学中我还举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与今人的本事诗作对比: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过,麻婆麻花对面搓。麻婆不知何处去,麻花依旧下油锅。
(今·佚名)
后一首诗相传是文革中一位知识分子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离家时看到家门口对面有一个麻脸老太婆在煎麻花绞(一种面食,搓成“8”字形,放在油锅里煎)卖。一年后归来,家对面的麻花摊还在,但卖煎麻花绞的却是一位中年妇女,麻脸老太婆不知哪里去了。该“老九”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学生看后大笑。明摆着的,姑娘不见了和老太太不见了虽然都是“缺憾”,但“人面桃花”就美,“麻婆麻花”就不美。
3.缺憾美要通过审美经验去理解
对缺憾美的审美是与生活经验、学识教养分不开的。这是因为生活经验、学识教养等,为欣赏缺憾美提供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印象,为想像增添了翅膀。生活经验越丰富,学识教养越丰厚,则想像的翅膀就越丰满,所得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享受就越强烈。《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就是例子。见过维纳斯的人成千上万,而能写出《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的只有日本的清冈卓行。人们被维纳斯的美倾倒,为什么很多人只能是“心愤愤而口悱悱”?为什么清冈卓行能把维纳斯的美展示得那么鲜明,把缺憾构成美的原因阐述得如此透彻?他的卓尔不群的艺术颖悟力从哪里来?道难不是他丰厚的学养的体现吗?正是这位清冈卓行,以其“独具新锐的艺术感受力,从美神肩下本应伸展或弯曲的两条玉臂的空荡处放任想像,挥洒笔墨,纵情讴歌维纳斯极至的美丽,讴歌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刘真福(缺损中见完整))在即将结束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时候,我深情地勉励我的学生:艺术因缺憾而完美,生活因缺憾而丰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正是这种“难全”的缺憾,成就了古往今来多少歌之不尽、吟之不绝的聚散离合的缺憾美。在中国文学史上,如果没有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和白居易“谪居卧病浔阳城”的“缺憾”,就没有千古名诗《琵琶行》的问世;如果没有苏轼被贬黄州的“缺憾”,又怎会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的诞生?再看看我们的生活中,有的成功人士在事业辉煌时急流勇退,有的影视明星在自己的艺术顶峰时突然息演,还有的体育健将在自己竞技状态最佳时见好就收,是否也是出于一种对缺憾美的追求呢?他们以自己事业的缺憾留给人们一个永远成功、永远光辉灿烂的形象,谁说他们不是智者呢?无论是在艺术领域还是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且各具形态,缺憾美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同学们啊,你们只有广泛地学习,不断深入地体验生活,积累起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学识教养,才能在美的王国里自由地徜徉啊!
艺术如此奥妙,生活原本多彩。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创造美,是新编高中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的一大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建国以来所编的中学语文教材,从来没有像这次的修订本这样,通过一篇篇美文,向学生展示美的生活和生活的美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甚至构成美的不同形式。仅《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二册,就有《米洛斯的维纳斯》的缺憾美;《黄鹂》的极致美;《我与地坛》的人性美和哲理美……如何引导学生去感受并理解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形式的美,既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又是这些课文的难点所在。笔者愿就《米洛斯的维纳斯》一文中的缺憾美抛砖一块,以期引玉一筐。
[1]
[1]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3
tutu
一、导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丧失”与“残缺”产生的特殊美感。(人文)
2、了解有关维纳斯的知识和作者对艺术品的独特审美角度。(知识)
3、运用抓关键句来归纳作者观点的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二、导学安排:一课时
三、导学设想: 343+问题研讨式
1、切入点(拎动点):
讨论:如果让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哪种姿势最美?
2、制高点:
课文观点:“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增长点:
1)了解“丧失”所产生的特殊美感。
2)形成一定的艺术审美鉴赏能力。
4、延伸点:
联系生活琐事和《世间最美的坟墓》一文,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美,捕捉美。
5、语言:筛选、搜集重要信息。
6、思维:辨证思维
7、迁移:对生活中美的发掘和欣赏评价。(主题写作)
四、导学安排:
(一) 导入 新课
1、 由西方著名艺术品的介绍导入 。
2、 展示图片“米洛斯的维纳斯”(课件)。请学生谈谈对维纳斯的了解,总结并提问:维纳斯是传说中的爱神与美神,据说这尊雕像是在古希腊的米洛斯岛上最初被人们所发现的,当人们最初发现她时,这尊雕像是有手臂的,只是后来在一次争夺中丢失了,下面我想问问大家,如果让你来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你认为她哪一种姿势是最美的?
(学生展开想象,自由发言)
(二)切入课文
1、由学生的想象切入到课文第五自然段
“刚才同学们为维纳斯的手臂复原设想了很多种方案,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想象,下面我们来看看课文中作者又提到了哪些复原的方案呢?”(学生齐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从第五段中提出问题:(质疑)
①文中提到了这么多的复原方案,作者却说“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什么叫“丧失”的美感呢?
②而且作者还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抱
一丝怀疑的态度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为残缺的艺术品复原,这是好事,而作者却要怀着一腔怒火,否定它,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三)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重点阅读1—3段
1、归纳出作者观点
2、找出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分组完成,集体朗读)
学生分组讨论,解决自读中提出的问题。
①作者观点:维纳斯正是丧失了双臂才产生了美。
②明确文中支持作者观点的句子,并讨论分析一些难于理解
的句子的含义。
(四)分析课文
丧失 产生
手臂 美感
复原 破坏
丧失手臂产生神秘的美感(正面)
复原手臂破坏了美感 (反面)
丧失的部位必须是手臂 (侧面)
(五)集体朗读全文,总结并解决课文开头提出的疑问
整篇文章,作者分别从正面、反面、侧面阐明了:正是因为维纳斯丧失了双臂,因而使人们产生了无穷的想象,从而带来了神秘的美感,这也就是我们在课文第五段提到的所谓的“丧失”的美感。
好,在分析了文章之后,我们回过头来看,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明确:恢复了原形,我们就无法产生那么多的想象力了,那种因为残缺而产生的神秘美感也会消失殆尽,所以作者说“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他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六)联系已学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迁移联想
1、 展示课件“托尔斯泰墓”
提问:坟墓的外形给人第一印象是什么?(简单、普通、平凡)而作者却认为它是世间最美的坟墓,这是作者从哪个角度出发去欣赏的?
明确:作者是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这个角度去欣
赏的,所以他认为这个“小小的长方形土丘”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2、 小结启发:我们想想,本来是一尊残缺的雕像,清冈卓行却从她给人们带来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一角度发掘出她的一种神秘的美感——“丧失美”;一方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坟墓,茨威格却从托尔斯泰追求朴素的伟大人格中将它升华成世间最美的坟墓。这些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结论:生活中每个人对美的定义和欣赏角度都可以是不相同的。
(七)请学生联系生活,谈一谈自己对美的理解
(八)布置作业
生活中人们对美的理解和感悟都会有所不同,从你的角度去发现生活中你认为美的东西,以此为题。写一篇500—600字的短文。
参考题目:简单就是美
距离产生美
丑到极致也是一种美
《米洛斯的维纳斯》案例 篇14
学习要点
1.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3.学习联系上下文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的方法;
4.通过阅读本文,提高自我审美修养。
重点讲解
文的结构及论证方法
本文属于艺术随笔。作者借断臂的维纳斯阐释了美学中的残缺美。
开篇提出论点:“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接着从正面论述了个人缘由:借舍弃部分来获取整体美——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这是文章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从反面论述,各种复原双臂的方案都倒人胃口——受限制的“有”不敌不尽梦幻的“无”。
第三部分从手的象征意义论述维纳斯,只能失去双臂而不能失去其他部分。
本文主要论证手法是对比。第一、第二部分是“失”与“不失”(复原)的对比,从而证明必须“失”;第三部分是失双臂与失其他部分的对比,从而证明只能失“双臂”。三部分舍一不可,即是论点的全部内涵:必须失双臂。
于“残缺”与“完美”
文章中与之对应或关联的词语有:“特殊”与“普遍”、“部分”与“完整”、(“具象”)与“抽象”、“有”与“无”……对包含这些词语的句子要深入体会,发表己见。尤其是“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是何等地精美绝伦”一句,深含道家思想,有兴趣的话,可追宗溯源,悟其真义。
可以用生活中的现象来解释“残缺”与“完美”,也可以用人生的体验来谈独到的感受。追求完美的人,总会发现许多不足,不断弥补,接近完美。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于是,人类的追求也永无止境。也许,这正是完美的价值所在。
关于“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理解把握这些重要语句,要懂得进行上下文之间的勾连。如第一、第二句的“飞跃”与“追求”,和上文的“遗忘”与“隐藏”,以及再上文的“发掘”、“购下”、“搬进”,三组动词巧妙呼应,给人予强烈的印象。从写实到写虚,从平叙到拟人,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理解这句话,要注意作者字里行间倾注的感情:“自找烦恼”,“恐惧、空虚”,“怀着一腔怒火”……,并且注意,所有的这一切,作者“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这可真是一个全新的视角!
怎样欣赏断臂维纳斯
断臂维纳斯双目无瞳、芳臂残断,然而,却成为世界女性艺术美的典范。断臂维纳斯是美的,这一点,人人都承认,但她为何是美的,许多人未必说得出。
(一)s形线条的恰当选择
断臂维纳斯的造型线条与我国古代兰叶描属同一风格,是s形波状线,也称为蛇形曲线。英国著名画家和美学家威廉•荷迦斯在《美的分析》中指出:蛇形线比任何线条“都更能创造美”,可以称之为“美的线条”,蛇形线“灵活生动,同时朝着不同的方向旋绕,能使眼睛得到满足,引导眼睛追逐其无限的多样性”,可以称之为“富于吸引力的线条”。从视觉上看,倘若是一个不规则的多边形,就让人看着不太舒服,因为它的一次次折角,会给人造成视觉上的挫折和创伤,而蛇形线条非常平滑,既回避了单调,又避免了挫折。用蛇形曲线的丰富、柔顺、平滑去表现美丽、无比、温柔善良的维纳斯是再恰当不过了。
(二)断臂的遗憾与创造空间
断臂维纳斯原作是有手臂的,只是因为成了碎片,无法修复,其手臂的姿势无从知道,人们也只有带着遗憾进行猜测。但芳臂残断给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间、创造的空间,平添了无穷的魅力。
第一,芳臂的理想续接。欣赏断臂维纳斯,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像,理想地续接其臂膀,任何不符合自己理想的接臂方案,欣赏者均难以接受。事实上也是这样,自从断臂维纳斯出世,为其接续臂膀的方案数以万计,但没有一种方案被人们广泛认可。
保留残缺,让欣赏者想像、创造,使残缺的艺术品走向欣赏者想像中的完美;留下空白,反而使古老的维纳斯具有现代艺术的意义--其艺术形象由作者与欣赏者共同创造完成,残缺也迫使欣赏者进行二度创造,这也是古典的维纳斯呈现出的现代风采和永恒魅力。
第二,回避难点,推向极致。维纳斯的断臂为处理手臂留下了空白,也回避了雕塑艺术中的难点。在生活和艺术中,手是最难处理的。艺术家为了让手与整个身体保持和谐,往往费尽心思,如让人物手里拿一个东西,或干点什么事情。比如绘画《毛主席去安源》,就让徒步行走的毛主席手中拿一把雨伞,如果毛主席是徒步行走去安源发动工人,肯定背的是行李,不可能只拿一把伞,但这样处理是为了避免手的多余感。雕塑大师罗丹是最擅长塑造手的,但他也不得不一次又一次把自己作品中的手臂砍去。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罗丹开始雕塑的时候,是有手的,而且美丽逼真,但与整体不和谐,只好砍掉。这都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和谐而不得不放弃生活的合理性的做法。
我们可以这样想像一下:倘若维纳斯被完整地发现,她的手臂能经得起人们的挑剔吗?《巴尔扎克》的成功是罗丹砍去手臂后得到的,维纳斯的完美,却可能是因为残缺实现的。
处理手臂这个艺术难题,在人们欣赏断臂维纳斯时,却用想像给予了最理想的处理,使维纳斯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第三,永葆造谜的魅力。断臂维纳斯永远处在亮出谜底之前的时刻,她的手臂是什么姿势?她的手里拿的是什么?许多人陷入了猜谜的狂热。一件艺术作品不但成为欣赏的对象,而且成为议论、考证、猜测的对象,作为对象的广泛适用性,断臂维纳斯是无与伦比的。
空白,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探索;残缺,促使我们永远不停地去弥补。从这个意义上说,维纳斯无论形体本身还是象征的意义,都获得了永恒。
反馈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横线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丰腴(yǜ) 毋庸赘言(yòng) 擎着(bí)
b.迥然(jiǒng) 玉笏(hù) 回溯(shuò)
c.攫住(júe) 驰骋(chéng) 匀称(chēng)
d.捅坏(tǒng) 譬如(bí) 峪口(yù)
2.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①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正在出神入化地②着作品。
(1)文中空白处的词语是①: ②:
(2)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 )
a.这是作者的一个荒唐的想法
b.这句话体现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必须失去双臂是因为她的双臂雕刻得与秀丽的身姿不协调
d.双臂的丧失会使雕像的整体美更加突现,还增加了她的神秘性
(3)文中“美术作品的命运”指: 。
“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是: 。
3.选出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项( )
a.我欣赏着米洛斯的维纳斯,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头——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b.我只是想强调胳膊——说得更准确些,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
c.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
d.“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4.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五臂,为了漂向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年代。
(2)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持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3)我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
二、阅读理解
莫高窟
余秋雨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处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前呼后拥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纷杂的衣饰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来细细玩索一粒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儿,一个人的感官很不够用,那干脆丢弃自己,让无数双艺术巨手把你碎成轻尘。
色流猛的一个涡漩卷涌,当然是到了唐代。人世间能有的色彩都喷射出来,但又喷得一点儿也不野,舒舒展展地纳入细密。流利的线条,幻化为壮丽无比的交响乐章。这里不再仅仅是初春的气温,而已是春风浩荡,万物苏醒,人们的每一缕筋肉都想跳腾,这里连禽鸟都在歌舞,连繁花都裹卷成图案,为这个天地欢呼。这里的雕塑都有脉搏和呼吸,挂着千年不枯的吟笑和娇嗔。这里的每一个场面,都非双眼能够看尽,而每一个角落,都够你留连长久。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人就让你躁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1.下面的理解与文中第一处划线句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
a.看莫高窟,仿佛听见了千年历史车轮的隆隆声
b.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中华民族艺术的恒久魅力
c.看莫高窟,仿佛置身于旌旗猎猎、烟尘滚滚的古代战场
d.看莫高窟,强烈感受着力与美的奔涌,仿佛消融在艺术的洪流中
2.文中加横线的“喧闹”意在强调: 。
3.文中有一个与第二处划线部分意义完全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横线上。
答: 。
4.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句子,意在提示唐代洞窟艺术的主题是表现人的活力。
这个句子是: 。
5.莫高窟艺术创作上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列出五点(五点不超过30字)。
参考答案
一、1.b
2.(1)①攫取 ②烘托 (2)d (3)艺术美(审美价值) 失去部分的烘托作用
3.d
4.(1)维纳斯双臂的残缺美,使她的审美价值超越了时间空间
(2)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看,作者认为这种残缺美是无可替代的
(3)这种残缺的部分对整体美的强调与突现是自然的,丝毫不需雕饰的
二、1. c 2.艺术创作背景的生动 3.到别的洞窟还能思忖片刻,而这里,一进入就让你燥热,让你失态,让你只想双足腾空 4.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饿生命在蒸腾
5. ①色彩绚丽 ②线条流畅 ③形象生动 ④神态逼真 ⑤场面宏伟
上一篇:《东方之珠》教学案例
下一篇:《苏州园林》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