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教好古诗词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江西省吉水县乌江中学 庄晋玲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
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琅琅上口,字字珠玑,意境优美,言简意深。学好古诗词,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美好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和提高欣赏能力。近年来,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古诗词在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现在已达18分之多。这样一来,教好古诗词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但是,由于古诗词的创作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语法结构特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还是仅仅停留在过去那种一支粉笔一本书的陈旧教法上,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手段也要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我们教好古诗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般来说,古诗词比较难懂,看见那干巴巴的几行枯燥无味的汉字,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如能巧用电教手段,采用直观教学,使得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变畏惧为喜爱,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我们在教《天净沙.秋思》这首散曲前,先制作一些有关的教学图片,并配上音乐。教学时,使用投影仪把这么一幅图景显示给同学们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路边是缠满枯藤的老树,即将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农户家前,这时太阳快要下山了,他却连投宿之处都还未找着……” 在悲凉孤寂的音乐声中,同学们看完投影。通过看投影、听音乐,同学们对这首小令的感性认识增强了:画面上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事物,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了解了画面的内容,为下面理解文章的主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解词释义,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由于古诗词距离我们时间久远,许多词义与今天有很大区别,比如:“走”,古义是“跑、逃跑”,今义是“步行”;“妻子”,古义是“妻子儿女”,今义是“男子的配偶”……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词义时,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具体语境去体会,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辛弃疾的《清平乐. 村居》时,有一个词语“无赖”要求学生理解。我们可以用电脑设计一个这样的画面:一幢矮小的茅屋里,有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在谈笑着,茅屋侧边有一条小溪,溪边青草碧绿;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在家里织着鸡笼,还有一个小男孩调皮地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吃,无拘无束,无忧无虑。
学指导。
教师:“大家看了之后,觉得这个小男孩有什么性格特点?”
学生:“很顽皮,可爱,无忧无虑。”
教师:“从这个画面来看,‘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这个词应该怎样解释才恰当?”
学生:“应解释为‘顽皮,调皮,可爱’比较恰当。”
由此可见,利用电教设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内容,还帮助可以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指导学生朗读诗词是多么的重要。利用多媒体语音设备,还可以帮助指导学生朗读。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只靠自己的范读是不够的,最好的办法还是准备一台录音机,准备好有关课文的朗读磁带,利用良好的语音设备帮助学生,这样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教苏轼的《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笔者就先把课文的录音带给同学们放一遍,让他们进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进入到苏轼的感情世界里。这样,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又为下面教学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理解诗词的主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得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在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时候,我们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也要自己动手,利用计算机软件(如Flash 、 Authorware、 PowerPoint等)制作一些较为简单实用的教学课件。对大多数语文教师而言,我觉得使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比较方便。PowerPoint操作界面清新自然而且简单,容易掌握;内容上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笔者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就利用PowerPoint制作了一个教学课件。由于充分利用动画效果,加上声情并茂的朗读,详细生动的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语文教育尤其是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拥有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用先进的教育手段指导学生的学习,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下一篇:古今地名对照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