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易文君范文网!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使命意识和孤独意识

初中作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从《阿Q正传》看鲁迅的使命意识和孤独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深圳大鹏华侨中学  林  潮[1]   陈晓涛[2]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深圳 大鹏 518120)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内容提要: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本文试图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和极强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和强烈的孤独意识对小说《阿q正传》的影响。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关 键 词:《阿q正传》个性气质  使命意识  孤独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鲁迅是中国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灵魂。他的精神、他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的作品及其中鲜活的人物形象,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警醒着一代代中国人。《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之一。鲁迅用犀利的笔法彰显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与强烈的使命意识、内向抑郁的气质与浓厚的孤独意识,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鲁迅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人的个性气质及生命意识的形成与其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密不可分。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族,他13岁时,祖父因科场案下狱,不久父亲病逝,迫于生计,他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被视为乞食者。在家道中落的过程中,他目睹族人之间的倾轧,饱尝了世态炎凉。鲁迅曾说“有谁从小康人家堕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路途中,可看见世人的真面目。”[1]此后他对社会人生总是一种阴郁的把握方式。然而从野孩群中获得的那种“野兽性”[2]又偏偏使他不向黑暗势力和封建礼教低头,外力与内力的相互作用使一种鲜为人知的惆怅与悒郁、痛苦与悲伤的孤独情绪油然而生。青少年时期的人生际遇给鲁迅留下了寂寞与孤独的精神印记。[3]后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尤其是“幻灯片事件”使这位来自贫弱中国的留学生亲自体验了民族歧视的耻辱,这一切在鲁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对叔本华、尼采悲观主义哲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化、加强了他精神中的寂寞与孤独。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鲁迅出生没落大家,从小受到包括儒家正统文化及佛、道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南京和日本求学期间,大量阅读了西欧近代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又使他对西方文化有了深刻的了解,尤其是叔本华、尼采的生命意识与超人学说、基尔凯郭尔、施蒂纳的非理性主义对孤独个体生命形态的体认。在经历了十九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后,鲁迅深感中国改革之难,对中国的认识更加透彻,深刻思考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生命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鲁迅的个性气质是多元复杂的矛盾统一体:既刚强固执,又深沉坚韧;既内省自觉,又机敏多疑;既内向抑郁,又开朗热情。其内省自觉、深沉坚韧的气质加以其博大的爱心(爱祖国、爱民族、爱大众、爱亲人)进而使其产生极强的使命意识;其内向抑郁的气质使其产生强烈的孤独意识。多元复杂的个性气质融于一体,且伴随着鲁迅的内心冲突,使他“背负因袭重担,肩住黑暗闸门所具有的极其深刻沉重的社会历史的孤独悲凉”“与他对整个人生荒谬的形而上感受中的孤独、悲凉纠缠融合在一起”[4],构成了鲁迅独特的个性气质,也培养了他以复杂、深邃的眼光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能力。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充盈于《阿q正传》中的强烈的使命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阿q正传》中,通过阿q及其周围人物的塑造,作者表现出其改造“国民性”和反封建的思想观念,这其中透出鲜明的理性色彩、强烈的否定性特征和深刻的悲剧性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铭心刻骨的童年经历、惊心动魄的感性经验、西方现代文化的强烈影响与内省自觉、坚韧深刻的个性气质和强烈的使命意识相碰撞,形成鲁迅“立人”、“兴国”的理想和自觉意识。鲁迅认为,一个国家若要生存世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5]立人的精神实质即为摒弃国民劣根性,重塑新型的民族性格。在鲁迅看来,“立人”是“兴国”的前提。因而,他坚定地选择了在精神领域以身报国的方式,终生在精神领域进行国民灵魂改造的工作。[6]他认为没有民族精神的彻底改造,新的社会制度是难以真正建立起来的,“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7]为改造民族精神,他执着地把自己的文学与思想情感紧紧和变革现实连在一起,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以批判国人之“国民性”,以期改造“国民性”,阿q则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阿q乃一个赤贫的雇农,无房无地,以帮人打短工为生,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受剥削,被侮辱被损害,生活十分悲惨。他的主要性格特征就是其赖以自慰甚至是赖以生存的精神胜利法:他在现实生活中总是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他从不正视现实,而是用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欺自慰、欺凌弱者、健忘、忌讳缺点、以丑为荣等妙法来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精神胜利法的根源于他深重的奴隶意识:长期的封建压迫使他的主体意识迷失在封建思想伦理关系中,他没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只在毫无个体性可言的“群”的氛围中体现自己的内在本质。阿q的精神胜利法乃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反映,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异族统治、战争动荡、思想的极端束缚是其产生的土壤,它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xml:namespace prefix =st1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周作人先生在读过《阿q正传》后说:“阿q却是一个民族的类型。他象神话里的‘众赐’(pandroa)一样,承受了恶梦似的四千年来的经验所造成的一切‘谱’上的规则,包含对于生命幸福名誉道德的意见,提取精粹,凝为固体,所以实在是一幅中国人坏品性的‘混合照相’,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不尊重生命,尤为痛切,因为我相信这是中国人最大的病根。”[8]鲁迅为阿q作传,目的就在于以冷静的思考理性地暴露我们民族性格的负面,医治国人灵魂。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作者不仅塑造了阿q的形象,而且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另一类“国民性”的人物群像:看客。他们张着嘴去看杀人,用眼睛去咬阿q的灵魂,议论枪毙并无杀头好看。他们是饱受中国封建文化束缚和毒化的中国的民众,他们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麻木愚昧而不觉悟,甚至麻木到不以苦为苦,对别人的痛苦只报以隔膜和冷漠,甚至狠毒凶残。他们通过对个人的教化和对异已者的迫害来维护封建旧秩序、旧伦理的基本规范,与统治者共同构成了旧中国冷酷的生存现实。“大团圆”结局说明人民精神麻木现象深深地楔入鲁迅的心坎,使他永远感到心痛。他要“呐喊”,他要以觉醒的先驱的声音,唤醒中国人的生存意识,唤醒“铁屋子”里“许多熟睡的人们”。[9]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同时,鲁迅将阿q和整个未庄放在辛亥革命前后这样一个时间背景下来描写,以一种概括的方式描绘出辛亥革命的严酷真实:脱离群众的畸形革命始终是不能得到群众理解的,是没有基础的,必然走向失败的,是挽救不了中国沦为烈殖民地命运的,也不可能解放人民大众。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阿q的形象在表层上原型来自于鲁迅的故乡绍兴,或是同乡,或是远亲,在深层上则是作者对人类精神现象和中国人精神特征的理性探索伴随着活生生的原型一起升华、熔铸成的不朽艺术典型,是作家个性气质和生命意识的隐现。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弥漫于《阿q正传》中的浓郁的孤独意识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鲁迅内向抑郁气质和孤独意识激发的是他改造现实、批判黑暗的理性激情。鲁迅在给许广平的信中说: “我的作品太黑暗了,因为我觉得唯‘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却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10]这在《阿q 正传》中体现为“抗争”和“死亡”。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阿q并不完全安于被欺凌的命运,当革命到来时,他从被剥削者的朴素直感去欢迎革命。他觉得造反有趣,又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在他的想象中,革命党都穿着“白盔白甲”,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革命之后,赵家的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宁式床、钱家的桌椅都搬到土谷祠来……阿q对革命的认识固然十分幼稚,十分糊涂,但由于这种想法里充满着农民式的均分思想和复仇情绪,却又的确反映了农民阿q具有改变自己生活地位的迫切要求。阿q真心向往革命,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革命并没有接受阿q ,反而让阿q最终走上了断头台,革命燃起了阿q心中的希望之火,却又将希望变成了绝望。鲁迅以阿q的死指向“绝望的反抗”,反抗社会,更是反抗自身:在阿q无家可归的孤独中,在阿q寻找归宿的努力中,在阿q的生的困恼中,在阿q面临死亡的恐惧中,在阿q临刑的幻觉中,……我们发现那惶惑、不安、恐惧、孤独、绝望并不仅仅属于阿q,而是属于那颗终于并不能超然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阿q们生存的世界的无情否定,不又是作家对灵魂中的 “阿q生存的世界”的“抗争”吗?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阿q抗争了,却最终被挂着“革命党”牌子的“长衫人物”送上了断头台。阿q的被砍头还因为阿q的委琐、怯懦、无能、可笑的表现而被看客们视为一出“他们多半不满足”的“不佳”的滑稽剧。阿q被枪毙了,他因为希冀改变自身命运的自发抗争而死了,而和他有着同样命运、同样精神的看客们却是如此评价:未庄人“自然都说阿q坏”,他的“枪毙便是坏的证据。”“城里舆论则不佳”,他们不仅因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还因阿q“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害他们白跟一趟而不满足。阿q死了,从肉体、从精神上俱亡了,而那些看客们,肉体虽然还在世上行走,精神和灵魂却和阿q一样,早已被“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剥夺了。这一些让鲁迅感到处在黑暗势力的包围中,那时的中国好比铁屋子,昏睡的人民难以走出,所以他要进行呐喊,对旧社会与旧势力作绝望的抗战。也正如此,在1925年为俄译本《阿q正传》作的序中,鲁迅说“要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在中国实在算一件难事……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观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来,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性。”[11]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鲁迅就如“过客”,“明知面是坟而偏要走。”鲁迅的呐喊、反抗并不为群众所理解,他终生呼啸地战斗在精神领域,他孤寂在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与社会、与群众自然有距离。他作为一个“孤异的个人”,“向庸众开战”,常常感到有“独战的悲哀”,自己陷入孤独与痛苦之中,眼见群体生命的麻木,他要“呐喊”,要唤醒人民去打破“无声的中国”千年如斯的沉寂,虽然鲁迅也知道,这种反抗不过是“绝望的反抗”,但这仍是对国民性中惰性和奴性的反抗,具有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他仍然要象“过客”一样,昂起头颅,奋然微量前走去,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他那倔傲而又孤独寂寞的身影。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注释: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p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p5.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季玢.略论鲁迅与嵇康孤独意识的异同.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1998,6(2)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p107-108.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一卷p19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陈健.英雄情结与孤独意识——梁启超与鲁迅精神特征的比较研究.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1995,1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两地书.第一集.北京》,《鲁迅全集》第十一卷p3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8]姜德明主编,黄乔生选编.周作人书话.p179-180.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9]《<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一卷p7.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0]《两地书.第一集.北京》,《鲁迅全集》第十一卷p20-2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1]《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鲁迅全集》第七卷p82.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联系电话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林  潮:13602596581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陈晓涛:13246686358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电子邮箱: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 林  潮(1969—),男,广东湛江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现代文学研究与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研究 。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 陈晓涛(1983—),男,江苏如皋人。深圳大鹏华侨中学教师,现主要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Q9Q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精选图文

1516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