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定伯捉鬼》译文(精选10篇)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1
宋 定 伯 捉 鬼
作者:干宝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一起前往。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宋定伯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宋定伯捉鬼》2002/04/18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2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5)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 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 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3
一、导入新课。
今天学《宋定伯捉鬼》。“鬼”( ),是个象形字,有首有足。鬼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汇中,有褒义,也有贬义,而以贬义居多。有这样两个词,大家说说是什么意思:①鬼话(不可信的话);②见鬼(比喻离奇古怪)。这就说明,人们都认为鬼是不存在的。鬼既不存在,为什么要学“捉鬼”之文呢?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
(按:许慎以“鬼”在下方有“厶”而将此字阑入会意,这是学术问题,不宜讲给学生听。)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内容见“教学内容和步骤a”。
三、试读课文两遍。
1.第一遍读前正音。
诳(kuáng) 宛(yuān)市(地名中颇有异读者)
漕 (cuǐ) 著(zhuó)肩上 咋咋(zézé)
2.第二遍读后填写下表:
现代词 文言词 现代语汇中的文言词
遇、碰上 逢 旧友重逢 相逢
欺骗 诳 欺诳 诳言惑众
依次、轮流 递 递补 递增
好 善 友善 善良
了 全 一目了然
惯 习 习以为常 习性
捉、拿 执 执笔
直 径 径自 径直
注:教师可利用学生读课文时间画好表格,并填写“现代词”,一栏,其余两栏可让学生口答。“文言词”一栏据课文作答;“现代语中的文言词”一栏学生答不出时,教师可作解释。
四、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
可以分段进行,一人说一段。先默读,后复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例如:第一段可据“夜行逢鬼”一句点染一下当时的氛围;第二段可加上人、鬼双方对话时的情态;第三段可以突出地渲染鬼的情急之态。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内容和进行方式见“教学内容和步骤a”。
六、读姜三莽的故事。
故事无须复述,可用提问方式检查学生理解的程度。
拟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答:
①姜三莽为什么要去寻鬼?(受宋定伯卖鬼得钱一事的影响,以为真的有鬼,可以“唾使变羊”,借以换取每天的酒肉钱。)
②说说他寻鬼时的情形和结果。(“夜夜荷梃执绳,潜行墟墓间”;“佯醉寝以诱致之”;见磷火而“踊跃奔赴”。结果是,一个鬼也没发现。)
③请注意“即素称有鬼以之处……亦寂然无睹”这句话,“素称有鬼”是什么意思?(许多人都在该地见过“鬼”。所以才“素称有鬼”。)为什么姜三莽有意寻“鬼”反而见不着呢?(众人畏鬼,因惊怖而生幻象;姜三莽不怕鬼,所以不会产生幻象。)
④再看最后一句:“如是月余,无所得,乃止。”这又说明了什么?(鬼根本不存在。)
七、讨论课文内容。
读姜三莽的故事其实是讨论课文思想内容的准备,因此这里可以先就前面的故事做一个小结,说明鬼是不存在的,既不存在,则宋定伯捉鬼一事纯属虚构。由此导入作者虚构这个故事的意图。
拟提出下列四个问题:
①这个故事的结局有什么特点?(带有喜剧意味,惹人发笑。)为什么能惹人发笑?(鬼被执而不得脱,无奈而变羊,变后更受唾,结果只能送上屠场,任人宰割。)这个可笑的结局是否含有严肃的意义?(说明鬼是可以制服的。)
②宋定伯为什么能够制服鬼?(首先是不怕鬼,所以知道对方是鬼后,才敢自称是鬼——这跟《聊斋志异,青风传》中的耿去病面对厉鬼以墨涂脸相视,如出一辙。其次,他又善于消除鬼的怀疑,以“新鬼”自居来解释“身重”和渡河有声的现象,说明他很机智。最后,他早已想好制服鬼的计划,所以先问鬼“有何所畏忌”;将到宛市时,又“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落得后来的下场,是否也有自身的原因?(鬼曾两度怀疑定伯非鬼,但一听定伯解释就不再怀疑,说明它很轻信。没有觉察对方的意图,暴露鬼的弱点,说明它很愚蠢。)
③作者这样来描写宋定伯和鬼的形象有什么用意?(说明鬼不仅不可怕,而且可欺、可捉、可卖,人只要勇敢机智就一定能战而胜之。)这样说是不是意味着作者也相信鬼的存在呢?(不能这样说,在迷信盛行的时代,因鬼道而设教的文章为数不少,这样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破除迷信的意义,本文对鬼极尽揶揄之能事,这种态度是可取的。)
④如果采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该怎样解释这个故事?(“鬼”是坏人坏事的象征,要敢于跟坏人坏事进行斗争。)
八、留作业:翻译《姜三莽的故事》,谈谈对作者评论的看法。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4
正文: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将非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鬼答言:“惟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
翻译:南阳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行走遇见了鬼。宋定伯问他是谁,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宋定伯欺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你想到什么地方去?”宋定伯回答说:“我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鬼说:“我也想到宛县的集市上去。”于是一起前往。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可以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宋定伯说:“很好。”鬼就先背宋定伯走了几里路。鬼说:“您太重了,也许不是鬼吧?”宋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了。”宋定伯于是又背鬼,鬼一点重量都没有。他们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宋定伯又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害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在路上遇到了河水,宋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宋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地发出声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音?”宋定伯说:“我是刚刚死变鬼,不熟悉鬼渡水的缘故罢了,不要对我感到奇怪。”
快要走到宛县的集市了,宋定伯就把鬼背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声呼叫,声音“咋咋”的样子,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宋定伯不再听从他。宋定伯一直到宛县的集市上才将鬼放下在地上,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把它卖掉。宋定伯担心它有变化,朝鬼身上吐唾沫。卖掉得到一千五百文钱,于是离开了宛县的集市。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5
思想目标:理解本文所蕴含的人定胜鬼的思想
知识目标:
1. 使学生能对照注释了解课文的基本情节
2.使学生能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重点:通过分析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
学生准备:
1. 查魏晋志怪小说产生的社会背景。
2. 了解干宝以及《搜神记》的情况。
3. 自读课文并将生字在书上注音。
4. 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将不会译的词句画下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讲形声字时,我讲过一些汉字的甲骨文写法,同学们很感兴趣。今天,我们就再看一个字。(出示“鬼”字)问:这是什么字?(鬼)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意思是说人死之后就变成鬼。所以,“鬼”字的下部是个人形。上面的“ ”是什么呢?(学生试着说)。上面的是鬼的头,特大且样子丑怪,很吓人,旁边的“ ”是*邪的意思,表明鬼专干坏事,显然,古人在造这个字时,不仅按照想象描绘了鬼的样子(大头人),而且告诉了我们鬼的特点(干坏事)。大家能用鬼字组词吗?(鬼鬼祟祟、鬼头鬼脑、心怀鬼胎、鬼话连篇等)。鬼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吓人的、丑怪的、阴险的、不光明的等等内容。古人对鬼充满了畏惧。
但是,东晋人干宝编的《搜神记》中,却记录了一个人捉鬼的故事,叫宋定伯捉鬼,(板书课题),宋定伯是怎么捉到鬼的呢?请大家听我读。打开书p153
二. 熟悉课文:
(一)听读:听准字音。把你昨天预习时没注意到的字音注到书上。
(二)同学放声自读一遍课文,注意字的读音。
(三)同学齐读课文一遍。读准字音,声音宏亮。
(四)疏通文字:
同学读书声音响亮,不错。学习文言文就是要多读。课文讲的故事你明白了吗?现在大家默读一遍课文,边读边对照文下注释自己疏通文意,将不懂的词义句义画下来。
(1) 有不懂的词义句义吗?提出来。
(2) 同学问的这个词(句)是什么意思,谁能帮助他?
(3) 都没有问题了么?好,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掌握的情况。
(文稿:解释下面的句子。)
(4)请同学再齐读课文一遍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意思。
三. 分析课文:
1.(分析题目入手)鬼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什么样的?(丑恶的、可怕的、狡诈的)宋定伯是凭什么捉到鬼的呢?(聪明、机智)机智和镇定都很重要,但在与鬼斗争的不同阶段中,重要性应该是不一样的吧。捉鬼的过程都有哪几个阶段啊?同学们再齐读一遍课文,概括捉鬼都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逢鬼、斗鬼、捉鬼
2.那么,在逢鬼时,什么最重要?(镇定)宋定伯做到了么?你怎么知道他做到了?(之)具体说是哪个词语表明了他的镇定?(诳)能分析一下吗?能不能试着用“……写出了……,表现了……”这样的句式表达?(不但不怕,还骗鬼,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镇定勇敢,临危不惧)
3.骗鬼之后,随着事态的发展,人鬼同行,镇定当然很重要,但这个时候,什么最重要?(机智)宋定伯怎么运用他的机智了?(第二段文字)
机智是指头脑灵活,随机应变。根据不同的情况想出不同的对策。学生回答时,要说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
4.有什么效果?(a.打消了鬼的疑虑;b。了解了鬼的弱点,掌握制鬼之术)
5.这一阶段中,第一次和第三次都是打消了鬼的疑虑,那这两次所面临的情况有什么不同吗?
一次是被动,一次是主动。(也就是说:第三次他的机智是通过主动斗争表现出来的)
6.哪个词与体现了他主动,体现了他的机智?(令、先)分析一下。(“令”“听”:宋定伯在掌握了鬼的弱点之后,要主动了解鬼的情况,为后面的应答作准备,表现宋的机智。)
7.占据优势就该捉了,宋定伯什么时候捉鬼的?(行欲至宛市)为什么?(人集中的地方,正义的力量雄厚。)这是把握了有利的时机。
8.宋定伯在制服鬼时,鬼是怎样的?(软弱的、可怜的)那我们看看宋定伯的行动。(执、卖、唾),表现了宋定伯的什么性格?(果断)能不能用钢材的句式分析一下?(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卖鬼之后,斗争到底。)
9. 小结:我们回顾宋定伯捉鬼的全过程,可以发现这过程清晰地分为三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宋定伯智慧的表现在不同的方面,遇鬼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勇敢的一面;与鬼同行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机智的一面;至宛市卖鬼的时候,宋定伯表现了他果断的一面。下面我们就分角色再读一遍课文,将各段中能表现宋的勇敢机智和果断的词语重读。
四. 分析文章主旨。
这些关键词和句的使用,使故事情节曲折离奇,人物对话极为生动。那么,这篇文章写的事是真的吗?(不是)那为什么要编造这样一个鬼故事呢?
告诉人们:人要运用智慧,就能战胜鬼。(板书)
古人赋予了鬼一定的文化含义:吓人的、丑怪的、邪恶的、阴险的、不光明的等等,编造这个鬼故事是为了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我们在面对鬼一样丑怪的恶劣势力和困难时,要敢于斗争,要积极地运用智谋,就一定能战胜它。
板书:人定胜邪恶
五. 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已经了解得很透彻了,现在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语气。
六.作业:自选文中能表现宋定伯性格的三个句子,按照格式分析其中关键词的作用。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6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① 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② 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③ 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④ 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
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⑤ 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
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
“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 卿(qīng)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②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
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
卿:您。
将:或者。
再三:两次三次。
惟:只。
了然:完全。了,完全。
漕:趟水的声音。
听:听从。
径:一直。
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7
教学设想
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古代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产生在科学知识贫乏、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是不足为奇的。按其成因作一个粗略的划分,大约有两类:一类是先有民间传说,而后在流传过程中经许多口述者的加工改选,最后由作者写成,其中一部分成为美丽动人的故事,一部分被赋予怪诞的内容。另一类则纯属作者虚构或据别人的虚构写成,其内容不外乎借神道说教或有所寄托,其中不少有积极意义的作品。这种划分不是绝对的。
这种情形,学生当然不会很清楚,不善于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更不懂得怎样透过它们的“怪诞外壳”看到那“合理的内核”。这就要求教师把分析内容的工作做得细致一些,要启发学生从故事的全过程来认识这篇课文的积极内容,而不要被某些细节(如鬼无重、渡河无声等)纠缠住。
为达到这个目的,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还可以适当地补充一点教学内容。例如讲一则与这篇课文有关的故事。
二、读好人物对话,培养学生语感。
本文中的故事情节是通过人物对话(在带有寓言性质的作品,凡能说话的事物如狐、仙人、鬼等,也可视为“人物”)展开的,因此,读好对话,应是教学的重点。对话的语调一般比较容易辨析,按语调反复诵读,读到如出己口,就会成为学生语言储备的一个部分,这是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的重要方法。从长远观点看问题,这样做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法建议。
本文是一篇古代笔记小说,情节离奇,引人入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很浓;文章又是用当时的口语写的,也容易读懂,用不着逐字逐句讲解,个别难词难句可以略作解释,或让学生据上下文进行判断,然后在复述和诵读中进一步加以领会。
本文可诵性不强,在水平较高的教学班,读三四遍即可,可适当加进讨论内容;在水平一般的教学班仍当以诵读为主,读到顺畅为主。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问:同学们大多熟悉董永和七仙女的故事,谁能简要地说说这个故事?
(学生述故事,从略。)
教师:这个故事就出白干宝的《搜神记》。
问:《搜神记》是怎样的一部书?
(学生据课文回答,从略。)
二、补充介绍干宝《搜神记》和《宋定伯捉鬼》。
《搜神记》保存了我国古代许多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如《白衣素女》《李寄杀蛇》《韩凭夫妇》《干将莫邪》等,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自然斗争的状况。其中也有一些怪异情节,如韩凭夫妇死后精魂化为鸳鸯、干将莫邪之子头煮三日三夜而不烂等等,都是人民美好愿望的反映。
(注:上述故事都可以用几句话介绍梗概,切忌讲得过细。)
《宋定伯捉鬼》先见于《列异传》(该书题作《宋定伯》),个别词句有异,但内容完全相同,可见这个故事流传之久。
三、学生默读课文并准备复述。
要求:①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②准备说出故事梗概,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
说明:说故事梗概跟创造性的复述不同,它不仅不要求生动地描述,而且可以省略某些不重要的内容,可以将某些内容合并叙述。就这篇课文来说,由于对话很多,将直接对话改为转述,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说梗概示例(第1段):宋定伯夜里走路碰上了鬼,也自称是鬼,要到宛市去,恰好鬼也要去那里,于是同行。
(学生默读完毕,用1分钟时间做准备,然后依次复述其余两段。)
四、诵读全课并正音释词。
1.诵读第1段。
正音释词:
①年少(shào)时:问古语“少年”和今语“少年”有什么区别,引“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年少,即年轻。
②古语“逢”,即今语“遇”,这是用不同的字表示同一概念。引“马上相逢无纸笔”。
③诳(kuáng):欺骗。
诵读练习:读3—4遍后进行检查。
2.诵读第2段。
正音释词:
①递:这里用的是引申义,由“传送”这个基本意思引申出依次、交替、轮流的意思(让学生据上下文自己引申出来)。
②何如:怎么样。征求对方意见时的惯用语。
③卿:你、您。补充:有时也作爱称用;“卿卿我我”即表示相爱意。
④惟:只。
以下词、语、句的意思要求学生用现代语(用口语最好)表述。
⑤大善:好得很。
⑥将非鬼也:或许不是鬼吧。
⑦如是再三:这样轮流背了两三次。
⑧有何所畏忌:有什么害怕忌讳的。
⑨漕 作声:(水)哗哗地响。
⑩何以:为什么。
诵读练习
先带领学生划分本段层次,依次用“共递相担”“鬼忌人唾”“渡河”加以概括;然后练习背诵,先背“数里……如是再三”,后背“定伯复言……勿怪吾也”。
3.诵读第3段。
正音释词:
①欲:比较本段和第一段中的“欲至宛市”,说说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想到宛市去”,后者是“将到宛市(时)”。)
②著(zhuó):附着、接触。此字在文言文中常作动词用。列出上述二义后,让学生选择下面两句话中“著”的意思。
便担鬼著(附着)肩上
径至宛市中下著(接触)地
③索:问此字在“索下”中跟“使人索扁鹊”中的,“索”意思是否相同。(要求—寻找)
④咋(zé):大声喧呼。
诵读练习和检查
必要时教师应领读全文一遍,以加深印象。
五、整理对话中的常用语。
让学生按以下两类的条目找出例句填在括号里,并在常用语下加着重号,
① 征求意见用语(可共递相担,何如?)
② 表疑用语(卿太重,将非鬼也?)
① 问名:(汝复谁?)
② 问行:(欲至何所?)
③ 问事:(不知有何所畏忌。)
④ 问因:(何以有声?)
整理完毕,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一遍,要求读出语气。
六、教师询问学生读过此文后有什么想法。(“鬼”就是坏人,坏人是可以制服的,要胆大心细;也可联系社会现实说说破除迷信的必要性。)
七、口述姜三莽的故事。
练习要求翻译,笔者认为翻译的必要性不大,此文比较接近口语,能复述大意即可。
附译文如下,供教师参考:
河北景城县有个姜三莽,胆子大而行事鲁莽。有一天,听人说起宋定伯卖鬼得钱的故事,非常高兴地说:“我今天才知道鬼可以捉,如每晚捉一个鬼,吐口唾沫让它变成羊,早晨牵到屠市去卖,足够一天的酒肉开销了。”于是每天夜里都扛着棍子,拿着绳子,在坟堆中间悄悄地走来走去,像猎人侦候狐兔一样,却终于没有碰上;即便是一向传说有鬼出没的地方,他假装喝醉了酒躺在那里,想引诱鬼出来,也是毫无音影。一个夜里,他隔着树林看见几点“鬼火”,赶紧跑过去,没等他跑到,“鬼火”已如流星一般消失了,只好懊丧地回家。就这样找了一个多月,毫无所得,才停止寻找。(以上是故事大意)
原来鬼欺侮人,常是利用人怕鬼,姜三莽确信鬼可以捉来,心里已经不把鬼当一回事了,他的气焰足可以使鬼害怕,所以鬼反而躲着他。(这是作者的评论)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8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5)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奸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 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 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9
[教学目标及重点]
理解故事的积极意义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自读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投影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过一篇《踢"鬼"的故事》的课文,说的是鲁迅先生在家乡教书的时候,有一天夜里从朋友家回学校,路过坟地,遇见了一个"鬼"。这个"鬼"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一会儿大,一会儿小。鲁迅先生不信鬼,就走到"鬼"跟前使劲踢了一脚,那个"鬼"痛得"哎哟"了一声。鲁迅先生仔细一看,原来这个"鬼"是个盗墓的。同学们,自古以来,形形色色的"鬼"充斥人们的生活。从远古的神话传说,到今天的道听途说;从国内外的电影电视,到学校课堂的读书作文,经常涉及到有关鬼的故事、鬼的画面、鬼的成语典故等等。似乎鬼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鬼往往是以狰狞的面目出现,给人造成一种恐怖感。那么,世界上究竟有没有鬼呢?如果有,谁见过鬼是什么样的?如果没有,为什么鬼会充斥社会生活?当我们遇到鬼的时候,应怎样去对付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学习新课——《宋定伯捉鬼》。
二、教学新课
(一)、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略)
(二)、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把课文顺畅的读下来之后,放声朗读。
(三)师生共同研习课文
(以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为主,教师只点拨要点即可 )
1.让学生复述故事。
复述时不许看书,避免学生搞机械的翻译。可以分段进行,一人说一段。先默读,后复述。教师可以提示学生作创造性的复述。例如:第一段可据“夜行逢鬼”一句点染一下当时的氛围;第二段可加上人、鬼双方对话时的情态;第三段可以突出地渲染鬼的情急之态。复述完毕,教师可作适当的评点。
2.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明确: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3.文章表现了鬼的*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明确: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4.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明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5.你认为宋定伯为什么能制服鬼?
明确: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6.你对宋定伯和鬼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⑴对于鬼的态度:这篇文章说明鬼不仅不可怕,而且可欺、可捉、可卖,人只要勇敢机智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鬼”是坏人坏事的象征,我们要敢于跟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我们也一样能够战胜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鬼们”。
⑵对宋定伯的态度:宋定伯能欺鬼、捉鬼、卖鬼实在是让人可敬!我们要向宋定伯学习,敢于向现实生活中的“鬼们”开火,不纵容他们,不包庇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树正气,压邪气,才能树立好的班风,才能树立好的校风,才能树立好的社会风气!!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从现在做起,都能从自我做起,认认真真做事,刚刚正正做人,做一个好人!!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学习本文的感受,以《我将要这样做人》为题目,写一篇短文,下节课集中展示交流。
《宋定伯捉鬼》译文 篇10
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故事的积极意义
2积累文言文词汇
教学课时: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
——“宋定伯捉鬼”,标题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正字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四分析课文。
(一) 学习第一段
1.朗读第1段。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让学生译出此段。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2分析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二) 学习第二段
1朗读,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翻译第2段。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2分析第2段。
——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3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4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5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三)学习第3段。
1朗读第3段,解释词语,译出第3段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2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3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4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五复述课文.小结宋定伯和鬼的形象。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表现了宋写伯的沉着、机智、勇敢。鬼:(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
六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本文给你什么启示?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表明了人是可以战胜邪恶的,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妖魔鬼怪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和智慧,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战胜邪恶,取得胜利。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七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七发挥你的想象力,故事发展下去会是怎样?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九板书
宋定伯捉鬼
夜行逢鬼 定伯装鬼
途中背鬼 过河骗鬼→→→→→人能战胜邪恶
宛市捉鬼 吐唾卖鬼
宋写伯沉着、机智、勇敢
.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宋定伯捉鬼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借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出人民机智勇敢的主题思想。
2.积累并扩大理解一些文言词,培养翻译文言文的表达能力。
二、难点、重点分析
1.宋定伯为什么能捉鬼?
分析:他不怕鬼,胆大;其次他善于消除鬼的怀疑,随机应变;最后他能巧妙探知鬼的弱点,利用鬼的弱点抓住鬼。
2.这个故事有什么积极意义?
分析:它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启示我们要敢于破除迷信,战胜形形色色的“鬼”(包括遇到的各种困难)。
3.本文是什么体裁?
分析:文言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起于魏晋,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其中也保留了不少优秀的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虽然作者常常是要通过这类作品阐明“神道之不诬”,但其中的不少优秀作品,也借助了神怪题材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清人杨光仪有句云:“事有难言聊志怪,人非吾与更搜神。”
4.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
分析:本文共三个自然段,分别构成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第1自然段:写宋定伯夜行通鬼,与鬼同行,展开了故事的开端。这一开端看似乎乎,但细细体味,却写得有情有境、人物性格十分鲜明。开篇第一句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夜行”。年轻的来定伯是在漆黑的夜里意外地遇到了鬼的,因偶遇互不相知,自然“问之”,而对方答道:“我是鬼”,接下去宋定伯的言行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特征。当得知遇到了鬼,宋定伯不慌也不逃,而是随机应对,先是“班之”说“我亦鬼”,使鬼以为遇到了同类,以稳住对方,接着还与之同行。
第2自然段:是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写人鬼斗智。走了几里路,鬼提出“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两个人交替的背着走,就比两人共同步行走得快吗?显然不是。鬼为什么提出这个建议?是因为鬼有疑心,要试一试宋定伯是否真是鬼,所以“先担定伯”。面对“鬼计”,宋定伯不慌不乱,一句“大善”,显出宋定伯的沉着大胆。鬼轻人重,一“担”,鬼就更加疑心,于是问:“卿太重,将非鬼也?”鬼的这一问使情节陡然紧张,宋定伯的人身似乎马上就被揭露出来。而此时宋定伯却说:“我新鬼,故身重耳。”这话说得平和自然,解释得合情合理,不由得鬼不信,紧张的情节也为之松弛。宋定伯的这一回答,进一步表现了他大胆沉着、随机应变的性格。鬼要试人,人也要探鬼。聪明的宋定伯与鬼同行,也想要探出鬼的弱点、为捉鬼做准备。于是宋定伯以请教的口吻问:“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这一问,不仅说明宋定伯大胆沉着,而且很有心计。与鬼同行,不仅要随机应变,与之周旋,还要设法战胜它。至此,表面看,情节似乎平稳发展,但实际上人鬼斗智却一步紧似一步。“道遇水”,宋定伯因为早有准备,所以“令鬼先渡”,而且“听之”,以查鬼情。鬼渡“了然无声音”,而“定伯自渡,??作声”。这声音再度激起鬼的疑心,“鬼复言:‘何以有声?’”语气严厉,充满了警觉。情节也再度紧张:宋定伯已有准备,所以不慌不忙,沉着应对。“勿怪吾也”,语气谦和
又略含歉意,起到了麻痹鬼的作用。这段人鬼斗智写得情节曲折,张弛有致,引人入胜。
第3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捉鬼、卖鬼。捉鬼,写得有形有声:人捉鬼,“担鬼著肩上,急执之”;鬼欲逃,则“大呼,声咋咋然”。场面紧张激烈。卖鬼,又交代得细致完整。“恐其变化,唾之”,照应前文,安排得一丝不漏。
5.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分析:本文写宋定伯遇鬼,与鬼斗智,最后捉鬼卖鬼,寄寓着人能战胜邪恶的思想。
6.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分析:通观全篇,故事曲折离奇而又张弛有致,读之引人入胜。语言简洁生动,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形象。
7.难句译注。
(1)数里,鬼言:“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共递:交替。相:互相。担:背。何如:怎么样。译: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慢,两人交替背着(走),怎么样?”(按:两人交替背着走,比各自步行快,这是不可思议的。)
(2)道遇水,定伯令鬼先渡,听之,了然无声。
令:让,叫。之:指渡河的水声。译:路上遇到一条河,宋定伯让鬼先(涉水)过河,听(鬼渡河的)声音,完全没有声响。
(3)鬼复言:“何以有声?”
复:又。何以:以何,为什么。译:鬼又说:“为什么(你过河)有声音?”
(4)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吾也。”
故:原因。耳:句本语气词,可译为“罢了”。怪:认为……奇怪。也:句本语气词。译:宋定伯说:“(我)才死(不久),不熟悉渡河的原因罢了,不要觉得我奇怪呀。”
(5)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化为一羊,便卖之。
下:放下来。著:zhuó,接触。化:变。之:它,代鬼变成的羊。译:(宋定伯)径直来到宛市上(才)放鬼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宋定伯)就卖了它。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于宝,字令升。东晋蔡(今河南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勤学博览,并好阴阳术数。元帝时,以佐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今已佚。又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今已佚。现存本为后人辑录。本文便选自《搜神记》。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迫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另一方面,剥削阶级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腐朽的土族阶层不敢正视现实,妄想羽化登仙,永世享受,多信仙道数术之事,寻求精神麻醉。他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巩固其社会地位,也编造了大量的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劳动人民。与此同时,在民间相应的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鼓舞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机敏,勇敢地和鬼魁进行斗争。本文就是这样一篇描写南阳宋定伯如何机智勇敢地战胜鬼魅的故事。
(二)解题。“宋定伯捉鬼”,标题醒目,概括了全文内容。通过宋定伯捉鬼的故事,教育人们在邪恶势力面前,不要退缩,要勇敢机智地和它们进行斗争,最终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检查预习。
(l)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诳(kuáng) 宛(wǎn)卿(qīng ) 漕?(cáo) 唾(tuó) 咋(zhā)
(2)指定几位学生朗读,要求学牛读准率有,封师给予纠正。
(四)引导学生口译、分析课文。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1段重点词语:
诳:欺骗。欲:想。遂:于是,就。
3.让学生译出此段,教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1段。文章的第1段写南阳宋定伯夜行遇鬼,敢于诳鬼,并与鬼同行。这是故事的开端。
提问:当来定伯遇到鬼后,是采取什么态度对付鬼的?
宋定伯遇到鬼后,他不逃避,不慌张。敢于正视现实,设法和鬼进行斗争。特别是当鬼问他“汝复谁?”定伯敢于用“我亦鬼”诳之。充分表现了宋定伯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当得知鬼要和自己去同一地方时,也不惧怕、逃避,而是与鬼同行。这表明了宋定伯和鬼进行斗争的决心已定,而且通过“遂行”一句描写,表明已付诸行动。
5.让学生朗读第1段,加深理解。
(五)指导学习第2段:第2段写得有波折,有变化,曲折生动。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的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宋定伯和鬼一同上路后,在这一段的开头描写了当鬼提出了“步行太迟,可并递相担”时,宋定伯的“大善”一句回答再次表现了其大胆、敢于面对面和鬼直接接触的无畏精神。
1.指定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2段中的重点词语:
迟:缓慢。卿:您。将:或者。再三:两次三次。惟:只。了然:完全。了,完全。漕?:趟水的声音。听:听从。径:一直。去:离开。
3.指定学生翻译第2段,教师给予补充纠正。
4.引导学生分析第2段。
同行的路上,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定伯毫不惊慌,沉着应付,打消鬼的疑虑,还抓住了鬼的“畏忌”之处,这是故事的发展。
提问:这一段里有两处表现了鬼的*诈和多疑,各在什么地方?
鬼背负定伯时,对定伯说:“卿太重,将非鬼也”;鬼听到宋定伯涉水时的“漕?”声时,又说:“何以有声?”
提问: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是怎样应付的?
当鬼对宋定伯产生怀疑时,宋定伯面对危险,毫不惊慌,沉着应付。用“我新鬼,故身重耳”,“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巧妙地进行解释,打消了鬼的疑虑。这表明了鬼的无知和愚蠢,鬼不是不可战胜的。
提问:课文如何描写宋定伯寻求制鬼的办法的?
首先,宋定伯是通过“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问鬼的“畏忌”,了解鬼最害怕的东西。其次,通过观察掌握鬼的行为特点,“令鬼先渡,听之”,对鬼进行观察,做到心中有数,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任何意外,为宋定伯渡河时发出的“港催”声的解释做好准备。
宋定伯在寻求制服鬼的办法时,并不盲目行事,而是运用正确的斗争策略,深入了解敌情,掌握了鬼“惟不喜人唾”的薄弱地方,达到知己知彼,准备进一步和鬼斗争。
(六)指导学生学习第3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3段。
2.引导学生解释第3段中的词语:
著:附着,加在。执:持,捉住。咋咋:惊叫的声音。
3.指定学生译出第3段,教师给予纠正、补充。
4,引导学生分析第3段。
宋定伯最终战胜了鬼,并得“钱千五百”,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提问:宋定伯是怎样制服鬼的?
首先,宋定伯把制服鬼的地点选在宛市附近,因为这里人群集中,正义力量雄厚。在快到宛市时,定伯把握时机,“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迅速果断地向鬼发起了进攻,使鬼措手不及。“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表现了鬼在正义力量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和怯弱。直到宛市,定伯才把鬼放在地上,最后鬼“化为一羊,便卖之”。终于战胜了鬼。
提问:宋定伯在制服了鬼以后,为什么要对鬼“唾之”?表明了什么?
“恐其变化”表明了家定伯与鬼斗争到底的精神和对待鬼魁疾恶如仇,决不姑息、纵容的态度。
(七)指导学生归纳全文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记叙宋定伯捉鬼的有趣故事,宣传了鬼魁并不可怕,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机智勇敢。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是”字,文言文作“此”字解,但在本文中,有的地方同于现代汉语的“是”。请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来(不要“于是”)。
【小资料】
一、 点内容图示。
(1) 鬼:步行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
宋:大善。(使鬼精神麻痹)
(2) 鬼:卿太重,将非鬼也?
宋:我新鬼,故身重耳。(机智消除怀疑)
(3) 宋:我新鬼,不知有何所畏忌?
鬼:惟不喜人唾。(掌握制鬼之术)
(4) 鬼:何以有声?
宋:新死,不习渡水故耳,勿怪我也。(再次消除鬼疑)
二、作者简介。
干宝(生卒年不详),字令升,东晋蔡(现在河南省新蔡县)人,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曾任著作郎、散骑常侍等官。学问渊博,著述很多,有《晋纪》二十卷,时称“良史”,可惜没有传下来。
《搜神记》是千宝撰写的一部志怪小说集。原书二十卷,早已散佚。今本系后人从《法苑珠林》、《太平御览》等书辑录而成。书中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三、鲁迅的有关论述。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畅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这段话揭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任小说大量涌现的社会原因。当道教、佛教大量编造鬼故事,宣传鬼的魔力以恐吓人民的时候,在民间却针锋相对地产生了一些不怕鬼的故事。
四、译文。
南阳的宋定伯,年轻的时候,夜里走路遇见鬼。问鬼,鬼说:“我是鬼。”鬼问道:“你又是谁?”定伯骗他,说:“我也是鬼。”鬼问道:“想到什么地方去?”回答说:“想到宛县的市上。”鬼说:“我也想到宛市。”便上路。
走了几里路,鬼说:“步行太缓慢,两人交替的背着,怎么样?”定伯说:“很好。”鬼使先背定伯走了几里地。鬼说:“您太重,也许不是鬼吧?”定伯说:“我是新鬼,所以身体重。”定伯于是又背鬼,鬼几乎没有重量。这样两次三次轮着背。定伯说:“我是新鬼,不知道鬼怕什么。”鬼回答说:“只是不喜欢人的唾沫。”于是一起走。路上遇到河水,定伯让鬼先渡过去,听听,完全没有声音。定伯自己渡过去,水哗啦啦响。鬼又说:“为什么有声?”定伯说:“我是新死的,不熟悉渡水的缘故,切莫奇怪。”
快要走到宛市,定伯便把鬼扛在肩上,迅速捉住他。鬼大叫,声音嘴啃的,要求放开让他下来,定伯不听他的。一直到宛市上才放他下地,鬼变成了一只羊。便把他卖掉,恐怕鬼有变化,吐他唾沫。得到一千五百钱,于是离开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