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作文评改的新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然而,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近年来,我对作文评改进行了以学生集体评改和互改为主,教师抽查和点评为辅的改革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改革的依据
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早在1982年就提出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观点的提出,确立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但课堂教学如此,就是在写作及其批改活动中,也同样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去的作文批改是教师全批全改,然后讲评总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我现在采取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相结合的作文批改方式,就是将主动权交给学生,确认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者,以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具体操作
第一步,教师初改 一个中学语文教师一般要教两个班,一次要改约120本作文。由于学生年龄相当,社会活动面相似,认识问题的能力没有大的差别,因而作文水平也相差不大,作文中出现的共同问题比较多,语文教师每次辛辛苦苦地一本本圈点、批改、写评语,到最后发现评语几乎雷同,绞尽脑汁也难写出120各具特色的个评语。有鉴于此,我将每班学生分成三组,每次只需详批一组,就可以对学生此次作文中存在的优劣问题有个基本了解,这样,下一步集体评改,就做到了心中有数。
第二步,集体评改 集体评改是作文评改的关键一步,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从初阅的两个班作文中共抽出好中差各{2}本。同时,确定此次作文要求及评改等级标准,将范文及评比标准一并打印,上课时发给学生。评比分四个等级:
A级(85分以上):立意新颖、深刻;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准确、流畅;书写美观,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B级(70~80分):中心明确;结构完整、清楚;语句通顺;字体端正;用字、标点、格式正确。
C级(60~69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基本完整、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字迹清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合计不超过四处。
D级(60分以下):中心不明确;结构混乱;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字迹潦草,用字、标点错误较多。
说明:这个标准具有广泛性,每次评改都可以采用,如果具体作文有具体要求,可在此基础上作适当调整;另外,在每个等级中再分上、中、下三等,如A级可分A++(95分)、A(90分)、A+-(85分),这样可以给学生作文以准确的定位。
过程:将范文按差——中——好的顺序,依次由同学们来讨论,让学生评出每篇文章的等级及原因。比如,要求学生写一个熟悉的人物,题目自拟。有一个同学写了《我的姐姐》,大体内容是:我姐姐大我四岁,她很关心我。因为我自幼胆小,所以常受同龄人欺负,每当这时,姐姐总是及时出现,帮我把对方打得“落花流水”,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我了。
这位同学在文章中写了姐姐三次帮他打人的事情,还具体描写了姐姐打人的神情和动作。评定此文,有的同学给打了B级,认为他写出了姐姐对弟弟的关心、爱护,而且所选材料也能突出中心;有的同学立刻反对,认为最多得C级,因为姐姐关心弟弟是对的,但不能打人,而且对姐姐打人的动作、神情的描写非常可笑,没能起到生动感人的作用。显然后一部分同学的评价是对的,我表示赞同,并说明赞同的理由:实际上这位同学犯了选材和立意不当的毛病,姐姐关心弟弟,可选材料很多,可这位同学偏偏选择姐姐帮弟弟打人的材料,这样写,不但不能写出姐姐的可爱可敬,反而使笔下的姐姐成为一个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的可憎人物,假如社会上人人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在认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学生领悟到:写文章要考虑全局,选材、立意、布局、谋篇,缺一不可,忽略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影响整体表达效果。
由于受模式化训练和“主题先行”观念的不良影响,一些学生认识问题比较僵化。例如,一次作文要求学生通过记叙一些事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我给学生出了一个写事的题目《心愿》,有个同学的作文内容是这样的:在家庭的两次聚餐中,他两次听到爸爸面对满桌的美味佳肴发出的感慨,这辈子什么山珍海味都吃过,就是没有品尝过鱼子酱。望着爸爸因操劳而日见花白的头发和满脸的皱纹,他下定决心,现在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争取到俄罗斯留学,为爸爸买回原汁原味的鱼子酱,这就是他最大的心愿。读完此文,有的同学认为应该给C级,因为这个同学写的爸爸一点也不伟大,那么嘴馋,只认得吃。我建议同学按作文要求和评比标准全面评价,广泛讨论。这时有同学认为应得B级,因为文章能以“爸爸想吃鱼子酱”为线索,将材料贯穿起来,他的构思很独特,而且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好。在同学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说:“其实作者笔下的爸爸为工作奔波,为“我”操劳,这含蓄地写出了爸爸的奉献精神和爱心。然而爸爸毕竟是平凡的人,当然也有平凡人的想法。大家试想,我们的父母亲永远是完美无缺的吗?显然不是。所以,我觉得这个同学反映了生活的真实,这正是他立意的可贵之处,应给他的作文B++级。”讨论到这里同学们也感到:写文章应该贴近生活,不能用固定的框框去诠释生活,同时还要选择好的表现技巧。
另外,中等水平文章重点议,因为此类文章有代表性,它有中心,结构也清楚,语句也通顺,学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它的等级。教师允许学生对此类文章有等级争议,问题越辩越明,在争论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周密,认识问题的能力也会加强。并适时引导学生认清此类文章之所以不能得高分,是因为虽有中心,但不够新颖、深刻;语句虽然通顺,但不够生动,表现力不强。如果是材料作文,就要引导学生看它是否结合原材料,是否联系现实等等。然后在前两类文章品评的基础上,推出好文章,有了前面的比较、鉴别、争论,大家会深刻感到好文章确实在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确实令人赏心悦目。至此,文章的好与差的尺度,同学们基本心中有数了;自己文章的优劣得失也基本有了判定。
点拨:在课堂尾声时,对同学们的评级要充分肯定,老师的鼓励会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
第三步:课后互批集体评改后,大家情绪高涨,教师应该趁热打铁,将学生4人分为一小组,利用课下10分钟左右时间,依据课上品评的经验及标准进行互批,写出评语,评出具体等级,并签上评者姓名。同学们都想让自己写的评语最中肯,等级最合乎实际,因而,态度十分认真,批阅格外仔细。由此,品评文章的能力又一次得到训练和提高。
第四步:教师点评学生互改后,教师再从每班抽出四分之一检查一下,看同学们评定的是否合乎客观实际,评定的等级能否让被评者心服口服。对于评定优秀者,给予表扬;对于评定有出入者,找其面谈,指出问题所在。这种点评,教师初期抽查本数可以多些,待训练成型后,可减到每班八分之一。以上四步,基本完成了作文评改的一个循环。
三、效果
1.集体评改和学生互改大大减轻了语文教师的负担,使他们少做很多重复的无效劳动。
2.大大的缩短了作文批改的周期。以往一次大作文收上来,两个班的作文,教师最快也要两个星期才能反馈下去,如有其他工作稍一耽搁,就只能一个月才能批完。这么长时间才批改完的作文,学生早已没有了新鲜感,更无修改的兴趣了。学生作文的长处得不到肯定,文中的错误、问题依然存在,因此,作文水平难以提高。而用集体评改方法,一周内即将作文反馈给学生,学生写作的新鲜感依然存在,兴趣也高。
3.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在品评他人文章时,基本能比较全面地说出一篇文章的优劣,相应地评出等级,学会了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比如,有时学校统考后讲评,我故意将范文的分数删去,然后让大家给范文打分,有许多同学打的分数几乎与教师一致。
4.由于经常训练,学生对于各类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写文章时在选材、立意、表达方面的偏差明显减少了。
5.更重要的是,在集体评改和互改中,学生积极参与,对于同一篇文章,前前后后意见交锋,激烈争辩,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思想观念相互撞击,放射出了很多的新思想、新灵感。同时,在讨论中,启发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提高了认识问题的能力。在对不同等次文章的品评、比较中,思维品质更加周密,鉴赏水平也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感觉学生非常喜欢集体评改这种方式。在这当中,他们的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将“苦写”变成了“乐写”。
上一篇:作文评改实验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