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人物的个性(精选5篇)
写出人物的个性 篇1
黄梅县第一中学 陈志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写出人物个性方法,能够写出个性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观察体验中思考感悟,在自由表达中寻找作文趣味和快感,在
交流鉴赏中体验回味,批评探讨中升格习作,在归纳演绎和赏析写作技巧中提高作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使自己的写作实践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培养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具体学习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学习观察和描写人物个性的方法,能写自己熟悉的人,并写出人物的个性特征。使学生在交流、表达、写作实践、修改升格中提高作文能力。
教学难点:
在规定的时间内围绕教学重心和要求进行现场写作,并且能互相交流评价、修改升格,进行再写作。
教学方法:
讲授法 实践法 合作学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猜猜她是谁?
2、写出人物个性
二、人物个性是什么?
个性特征: 异于他人, 突出“这一个”而非“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写人物要突出人物个性,形象才能鲜明、生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三、人物个性怎样写?
1、写出人物个性方法
(1)写出个性事。
(2)描摹形象(语言、肖像、动作等)
(3)抓住细节
(4)形神并举
重点学习语言、肖像、动作描写
2、 教材知识牵引
(1)描肖像,形神现
(2)描语言 表心声
(3)描动作 显精神
3、同学们笔下的人物描写片段赏析
(1)范文片段鉴赏 《我们班上的“小蝈蝈”》
找出你喜欢的描写句子,并分析该片段从哪些方面来写人物?写出了人物的什么个性特点?
(2)文章局部赏析和总体评论
肖像描写
动作、语言描写
文章总评
(3)思考:你认为该同学个性特点对于处在高中艰苦学习环境中的同学们来说有没有独特性?
四、写作和交流实践
1、临堂练笔描个性 题目 a老师其人
要求:
(1)以自己班上的老师为对象。
(2)要求从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写某一片段。
(3)不出现真实姓名或有明显学科特点的语言。100字左右
(4)终极目标:个性鲜明、神形兼备、活灵灵现。
2、交流鉴赏析个性
猜出描写人物、评价交流速写成果(该老师形象是否描写得真实?描写出了人物的什么鲜明个性?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写?
五、黄梅一中学生作文欣赏
《小陈其人》
六、课外练笔
以本班同学为对象,写篇描写人物的记叙文。要求:
1、综合运用所学的各种描写方法
2、 目标:“彩笔描眉出风采,人物个性活起来
3、字数 800字左右
4、有兴趣的同学可登陆本人博客 将你的创作成果发帖交流。
博客名称:陈志新作文教学
网址
板书: 写出人物个性
——彩笔描眉出风采,人物个性活起来
方法口诀:
事件陈 形象描
细节现 形神备
重点学习 肖像、语言、动作描写
附相关例文:
一、范文片段
我们班上的“小蝈蝈”
当你路过我们班门口时,如果看到一个追着男生满教室跑的“假小子”,不要奇怪,她就是小蝈蝈。当你在去食堂的路上时,如果你看到一个身材略肥却还屁颠屁颠地“一马当先”的“胖美眉”,不要惊讶,她就是“小蝈蝈”。当你在做操时,如果看到广场西边的前排有一个貌似棕熊伸懒腰的滑稽背影,不要嘲笑,她就是“小蝈蝈”。
怎么来形容她的外貌呢?一张脸圆圆的,胖胖的,白白的,脸蛋上总透着健康的颜色。她的睫毛很漂亮,眼睛很有神,可是因为鼻梁上架着一把“心灵之窗的保护伞”,让这些美总被人所忽略。那张嘴也生得奇特,居然可以以各种形态张合——大笑时像个大写的“o”,微笑时象弯弯的月亮,生气时撅起来可和猪鼻子的长度有得一拼。不仅如此,两片薄嘴唇注定了她的伶牙俐齿,她经常在吃饭时发表长篇大论,嘴唇一张一合,像极了扑着翅膀的蝴蝶。
记得有一次,我们俩在宿舍吃泡面,因为没有凳子,只好极其别扭地站着吃。但她灵机一动发明了一个高招——坐在拖鞋上。然后得意洋洋地对我说:“你看,我好帅啊,我可以坐在泡面上吃拖鞋。”我当时愣了一下,然后说:“啊,是很帅啊!请问你们家拖鞋是红烧牛肉味的还是上汤排骨味的?”她用很疑惑的眼神看着我,然后带着疑惑喝了满满一口的面汤。突然,她好象反应过来了,笑得眼睛鼻子挤到一块,嘴里的面汤也像被人开了开关的喷泉狂喷而出,场面之壮观实乃百年难遇。事后我问她,她还若无其事地说:“没办法,我就是有才嘛!”我顿作狂晕状。
二、全篇范文欣赏
小陈其人
黄梅一中高一(4班)张开宇
小陈者,咱班语文老师也。年纪不大,个头不高。皮肤很黑,牙齿很白,如同农家小伙子模样,偏偏鼻梁上又架了一副金边眼镜,朴实中又平添几分儒雅。每日西装革履,看上去古板缺乏活力。但课外,篮球场上的他又是另一副模样,没有球衣,不要紧,脱掉外套挽起衬衣的袖子,顿时,被西装束缚的灵魂像得以释放,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个头虽然被几个人高马马大的学生淹没,但身手可压根不比他们迟缓,只是技术方面不敢恭维,总之活力不减当年。
小陈自然年纪轻狂,看上去像刚刚走出“象牙塔”的毛头小伙子,和我们隔了五六岁,不算很多,也谈不上少,于是他总与我们亦远亦近地隔着。看得出,有时候小陈也想与我们拉近距离,有时当他课间与同学聊天时,同学眼中有些躲闪的目光让他明白了,老师毕竟是老师,难以逾越的师尊和年龄只好让他作罢。不过课堂上他有时憨厚的样子又让我们不由自主地与他拉近距离。有时候他甚至搔搔头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赊字怎么些?我……我有时上课脑子一片空白……”往往这时候我们会报以谅解的哄堂大笑。“不要把我的‘狼心’当成你的‘狗肺’、“风流倜傥(ti tang)不要读成风流倜傥(zhou dang)”等等一夜之间迅速蹿红“大江南北”,作为小陈“典语录”广为流传。有趣的是,每当我们哈哈大笑时,他多半也跟着笑起来,嘴角向上扯着,算不上大笑但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他那可爱的模样让我们笑得更疯狂了,这时候教室的每个角落都会充满快活后的息。
然而小陈严肃起来的时候全然没有半点嘻哈随和的风味,如果他布置的任务有人没完成,他就会很失望,很生气,一字一顿地认真地说:“在这里,向某某同学提出批评。”不知道是不是他的皮肤比较黑的缘故,即使是批评,他的脸色也会“波澜不惊”,找不出一点青筋暴起的迹象,既没有班主任的“惊天狮吼”,也没有数学老师亮相打火机要烧作业未做完的同学的课外作业的恐吓,但是依旧有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在教室弥漫开来。此时没有人说他是小陈,让人觉得简直就是“老陈“,一句批评的话,透过语速、语气、语调,却有一种不可言说的锐不可当的震慑力,将顽皮的我们击败得溃不成军,更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瞧,这就是咱们的小陈,字迹不算美观,普通话不算标准,皮肤很黑,牙齿很白,很年轻又很有教学经验,很活泼又很传统,很平易近人有很严肃认真,很有理想追求又很现实,很讲原则又很通情达理,很单纯又很矛盾的一个人吧?可又很融洽地变成一个好老师!怎么样,想更多地了解他吗?那就到我们班来亲自感受一下吧!
三、课外片段借鉴
我们班上的老王
黄梅一中高一(4)班 刘菲
老王爱说:“若是……我要搂着后脑壳笑!”可能是我从来没有听过下乡这种调侃的修饰,每当老王如是说时,我在心里老是联想着他如何将后脑勺搂入怀中,又将怎样笑得阳光灿烂,自己不由得先乐了……多数情况下他总是扳起一副面孔。都说瘦削的老师一般比较严肃,怒气一览无余,而老王,胖头胖脑的他,训话时五官不见得挪位,只有眉头微皱,声音却像炸雷轰遍全班每一个角落,让人耳根生疼,头皮发麻,仿佛要烙在每个人灵魂深处,如同寺庙里威武的四大金刚,或怒目而视,或横眉冷对,叫普天之内一切假丑恶原形毕露,令人胆颤心惊。
当然老王不是总是凶神恶煞(那样多累啊!)他偶尔也呈现出和蔼可亲的面容,就像凛冽的冬天里下了一场好久好久的大雪过后,阴霾忽然一扫而空,一下子有了冬日融融的明媚。老王的笑容宛若雪霁,博爱而纯净,纯净的极致是一种憨厚与朴实。如果说小陈的笑容是洋溢着农村后生“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青春热情,那么老王的璨然便是浓家汉子对自己亲手种下的茁壮秧苗的欣慰与期待,若是真到了“搂着后脑壳”的程度,怕是他已经看到丰收累累的丰收田景吧!
附:教学设想及依据:
我认为作文评讲课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即尽量让学生参与作文评讲;作文评讲课也应体现出对尽可能多的学生的鼓励,而不只是老让少数“写作尖子”频频亮相;作文评讲课应该充满民主气息,面对作文,师生平等对话,其至可以争鸣;作文评讲课在形式上也应尽可能新颖生动活泼,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所以我的基本设想是:一是要让学生在认真观察和思考中去写,二是要让学生分享和评价自己的习作,让学生在写作之后在欣赏中再一次体验,在交流表达中获得成就感和共鸣感,在赏析实例中演绎和归纳描写人物技巧,在批判中规范和升格自己习作。让作文评讲课上的交流和鉴赏活动成为学生的第二次创作。
写出人物的个性 篇2
一、导入 :
最佩服漫画大师,他们往往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抓住对象的特征,只用寥寥几笔便能勾画出一个人物,将其个性展露。不信,请看。(演示漫画图)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漫画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像“不----不-----”的公式不能;“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荣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四.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例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例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例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五.激活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2.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写出人物的个性 篇3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师:你能触类旁通,不错。作者用简炼的语言写出了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你注意到了本文的另一个特点了吗?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四.反馈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 荣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五.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六.激活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七.创新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 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2. 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
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写出人物的个性 篇4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师:你能触类旁通,不错。作者用简炼的语言写出了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你注意到了本文的另一个特点了吗?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四.反馈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 荣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五.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六.激活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七.创新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 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2. 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
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吴向荣 袁卫星)
[1]
写出人物的个性 篇5
一.导入
苏州的西园是一个佛教名寺,最出名的要算那五百罗汉了。在众多的罗汉中,有几位是不容易让人忘怀的。如弥勒佛、济公活佛,还有观音菩萨。即使我不加任何描述,大家还是能够想像得出这三尊菩萨是怎样一副容颜。想到弥勒佛那世间无二的大肚,那望之可亲的笑容,很容易联想起一副对子: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世上可笑之人。许多人,包括从未游过西园的人,甚至只要一见到“弥勒佛”这三个字,便能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奥秘何在?至于济公,我们只要闭上眼睛,片刻间,身穿破衣,手摇破扇,踢趿着破鞋的疯和尚就会自由自在地跑到我们面前,冲着大家扮出一张令人啼笑皆非的鬼脸来。这又是因为什么?西园的观音菩萨也算是一绝了,在众佛中她是最高大的一尊,也是最奇特的一尊——她有一千只手,而且每只手掌上都有一只眼睛。但不管她如何奇形怪状,有一点在大家的眼中乃至于心中是不会变的,她的神情气质是永恒的悲悯世人的慈善。怎么会这样呢?
这一切似乎很奇妙,其实不过是塑像大师以他高超的技艺创造出了人物的独特面貌,而这一富有个性的特征又在一个个传说故事中不断得到强化,于是他们的形象也便随之深入人心,于是他们的特点也便固定下来,于是从一颦一笑中我们也能区分出谁和谁来。其实塑像大师能做到的,我们用笔同样也能做到。要让人物栩栩如生地走到我们笔下,关键在于要写出人物的与众不同之处。
二.述要
有这样一个人,个子不高不矮,身体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你猜他(她)是谁?
又有这样一个人,黑脸短毛,长嘴大耳,圆身肥肚,穿一领青不青、蓝不蓝的梭布直裰,提一柄九齿钉耙 ------你道他(她)又是谁?
对于前者,恐怕你苦思冥想也得不出个圆满的答案来,都是,又都不是;而对于后者,相信你一定会脱口而出:猪八戒!
这两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一个一猜就中呢?关键就在于前者只简单介绍了人物的外貌,没有写出特征,更没有写出人物的个性,后者则不然。
许多同学认为要写出人物特征,最简单的方法便是从人物的肖像描写入手,千人千面,人的外表是很少有雷同的。这样想不可谓不聪明,也不失为记叙人物、表现人物特点的一条终南捷径。方法人人能想到,但要真正做到却很不容易。“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红扑扑的小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类的大众化脸谱同样也写不出人物的个性。因为人是立体生动的,不是呆板的模特,他有思想,有特定的品质,有异于他人的行为和习惯,“形”与“神”应该是和谐统一的,在形象描写中能体现出人物的神采,在对人物精神的阐述中能使人物的音容笑貌更加具体,在“形”与“神”的互现中,人物的个性也就凸现出来了。八戒丑陋的外形下带着他的憨态,憨态的骨子里刻着“馋”、“懒”,也刻着“情”、“义”,恐怕这就是他立体生动的原因。
这样看来,要真正把握人物的整体风貌,光写外貌是不行的,还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表现人物。
仍以猪八戒为例。虽然孙大圣的勇猛和机智夺走了读者许多的视线,但这不妨碍我们喜爱猪八戒。当然,他并不美,与孙悟空的小巧机灵一比,他愈发显得笨拙;他的武艺不错,但在金箍棒的威力下,他绝不敢逞强(高老庄的一场厮杀除外);他的心眼似乎也不能说很好,在沙和尚的老实忠厚面前,他的懒惰与自私是藏也藏不住的。但就是这么一个缺点多多的人,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人间的烟火味,一种属于凡人的个性特征。他的这些特点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清的,作者就用多个事例来具体地描绘给我们看。因此,我们才看到了这样一个猪八戒:在高老庄,变身为壮汉的他食量大如牛,一人可抵好几个庄稼汉,你能说他不是一个勤劳的好农民吗?奉师命去寻找食物,他美滋滋地吃了一顿大西瓜,然后懒洋洋地睡了一个好觉,这样一个八戒,怎能逃脱“馋”和“懒”的评语!孙猴子被赶回了老家,八戒不也是依依不舍?大师兄不在的日子里,师傅有难,他不也是奋不顾身与妖魔斗得天昏地暗?这样一个八戒,不也是有情有义?当然,我们也忘不了他在三位菩萨变化而成的美女面前,丑态百出,这不又是一个活脱脱的好色之徒?--------就是通过众多的事例,从多个方面,写出了一个世俗的、有着人间男子的大多数优缺点的八戒。
事例有了,但如果不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并合理利用的话,那么我们的文章可能无力承载浓厚的情感,无法很好地表达自己,更谈不上去感动别人。拿一把放大镜,定格住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瞬间表现,人物便会因此而生动立体。还是谈一下我们熟悉的猪八戒。当调皮的孙悟空抖出他私设“小金库”的隐私时,他嘴里嘀嘀咕咕地发着无意义的牢骚,一边很不情愿地从大耳朵中掏出几钱银子来,这样一个细节让我们无法忽视,无法不发出会心的微笑。
好了,该到小结的时候了。写好一个人物其实不难,关键是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人物的个性也不难,综上可概括出“三诀”:1。形神并举;2。多管齐下;3。微处动情。
三.点拔
父亲的爱
(美)E·Bombeck
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使我们一家人融洽相处的是我妈。他只是每天上班下班,而妈妈则把我们做过的错事开列清单,然后由他来责骂我们。
有一次我偷了一块糖果,他要我把它送回去,告诉卖糖的说是我偷来的,说我愿意替他拆箱卸货作为赔偿。但妈妈却明白我只是个孩子。
我在运动场打秋千跌断了腿,在前往医院途中一直抱着我的,是我妈。爹把汽车停在急诊室门口,他们叫他驶开,说那空位是留给紧急车辆停放的。爹听了便叫嚷道:“你以为这是什么车?旅游车?”
在我的生日会上,爹总是显得有点不大相称。他只是忙于吹汽球,布置餐桌,做杂务。把插着蜡烛的蛋糕推过来让我吹的,是我妈。
我翻阅照相册时,人们总是问:“你爸爸是什么样子的?”天晓得!他老是忙着替别人拍照。妈和我笑容可掬地一起拍的照片,多得不可胜数。
我记得妈有一次叫他教我骑自行车。我叫他别放手,但他却说是应该放手的时候了。我摔倒之后,妈跑过来扶我,爸却挥手要她走开。我当时生气极了,决心要给他点颜色看。于是我马上再爬上自行车,而且自己骑给他看。他只是微笑。
我念大学时,所有的家信都是妈写的。他除了寄支票以外,还寄过一封短柬给我,说因为我没有在草坪上踢足球了,所以他的草坪长得很美。
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
我结婚时,掉眼泪的是我妈。他只是大声擤了一下鼻子,便走出房间。
我从小到大都听他说:“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汽车有没有汽油?”“不,不准去。”爹完全不知道怎样表达爱。除非------
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老师,这篇文章读上去好像平平淡淡的,没有什么特色。
师:的确,它的文字相当朴实,但朴实之中却蕴含了真情。
生:正像题目所说的,是写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可是文中写了太多的事例,它们之间好像也没有太大的联系,是不是显得太散?
师:作者是写了多个事例,“偷糖”、“受伤”、“生日”、“拍照”、“学车”、“家信”、“电话”、“结婚”等。应该说这都是一系列的生活琐事,作者没有采用一般人对父爱的正面歌颂的写法,而是在琐事中用看似有些抱怨的笔调来写父亲的爱。写的这些事,多是多,但却未必散,仔细读一下,文章自有它的纲目在。
生:作者一开始就说“爹不懂得怎样表达爱”,结尾又说“爹完全不懂得怎样表达爱”,是统率全文所有事例的,这和《琐忆》有相通之处的。
师:很好,看出些门道来了。多管齐下,并不是非要表现人物的不同侧面,也可以是就一项特征进行不断的强化。本文作者想再三强调的是什么呢?是父亲深沉的,不显山露水的爱。文章最后一句很重要,“会不会是他已经表达了而我却未能察觉?”
生:哦,这句话才是全文的总纲。我明白了。但是有一点我很疑惑,老师说过细微之处最能展现人物的风貌,也最能打动读者的心,可文中似乎没有详细的细节描写呀?
师:首先要帮你纠正一个观念,细节不一定都要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动情的瞬间有时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来解释,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作者的目的就行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电话”这件小事,“每次我打电话回家,他似乎都想跟我说话,但结果总是说:‘我叫你妈来听。”这既是一个事例,也是一处精彩的细节描写,父亲想说什么却欲言又止,他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与爱,却不习惯直白的表达,正好反映出父亲之爱是含蓄而又深沉的。
生:我明白了。父亲写信给儿子,表面上是在说他的草坪,其实是在想念儿子,留恋那些儿子在家踢足球、在自己身边的日子。
师:你能触类旁通,不错。作者用简炼的语言写出了生活中看似平凡却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但你注意到了本文的另一个特点了吗?
生:是不是作者在写父爱的同时,也写了母爱,把两者进行了对比?
师:正是。作者述事,看似处处在与母爱进行正反对比,实际上是在说明父爱往往是另一种表达形式——寓爱抚于严格,是对母爱的补充。
生:老师,我还有一个建议,在文章加上一些人物肖像描写会不会更好些?
师:我说过,形神并举,更能体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但并不是每篇文章都有进行肖像描写的必要。本文的写作主题是“父爱”而不是单纯的“我的父亲”,人有千面,但爱是共同的,这种爱的方式是有普遍意义的。结尾一句,作者以猜测的口吻写父爱,正好揭示了一般人对严父之爱暂时不易觉察到的共同规律。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所在。相对于主题而言,父亲的外貌是可有可无的,而对于这类内容应该是能省就省。
生:老师我明白了,要真正写出人物个性应该灵活运用你所说的方法。
四.反馈
写身边一个真实的人物,要写出他(她)的个性,题目自拟600字以上。
例文(仿宋体排印部分):
阿 荣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谢奕韬
开学过来,听同学说阿荣调走了。我呆了呆,心里有股莫名的惆怅。
阿荣是我们的语文老师,有一次看电视散文,听到电视里的人深情的说着“阿隆走了,留下了他的芦笙。”“隆”和“荣”音很近,于是我们便叫他阿荣。
(阿荣不潇洒,与时髦的“酷”更是沾不上边,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这又有什么?我是聪明绝顶的。”我们看他毛发萧条的脑门,纷纷表示赞同,有些同学还不忘强调一下,“对!聪明绝顶!”对这颇有些不恭的调侃,阿荣只憨憨一笑。)
(听阿荣的课是最舒服也是我们最投入的时候。他的课文只讲那么十分钟,剩下的时间,便和我们海阔天空的侃。)期中考试我们的语文成绩在年级里是垫底的,为此,我们的班主任颇有微词。可阿荣并不在乎,用他的话来说,“别急,别急,语文急不来,看以后!”(于是,课堂上依旧谈他的“山海经”,从孔子的苦恼到朱容基的口才,从《诗经》到流行歌词,我们乐此不疲的听他扯上一番,便心满意足的下课了。)
阿荣的文采很好,时常发表文章,有时还拿上几篇到班级里来“献一下宝”。这时我们总免不了要问他拿了多少稿费,他也免不了要说出一个让我们心动的数字,我们当然也免不了要他请我们“搓”一顿。可每到这时,他总是一笑了之,于是我们就开始骂他,“小气,抠门,怪不得头发这么少,原来每天都想着怎么攒钱,头发就这么被愁掉了”。(逼得急了,阿荣也只是摸摸光亮的脑门,憨憨地陪着笑,“别急,别急,等以后,下次,下次一定请”!)
(阿荣好像从未大声疾呼“要重视语文,要多读书”之类的话,可每逢有什么演讲赛、征文赛、辩论赛什么的,我们总能拿出一个令许多老师大跌眼镜的好成绩。可阿荣从未表示过惊奇,常常是平淡地说,“我们又有一位同学的文章上报了。”但就是这个“又”字,令我们全都明白了,阿荣正得意着呢。)
阿荣很少谈自己的家事,可有一次不知怎的触动了他的思家之情,竟然激动的连课文都不讲了,便开始谈他老婆的创业史。一开始讲的并不是很精彩,大家听的也不是很认真,可当他讲到他老婆现在开了家饭店,而且是颇有声名时,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个个眼中放出奇异的光,仿佛是饿了三天的老鼠看见了一块面包,短暂的可怕的停顿之后,教室里立刻闹成一团,拍桌声、砸书声、叫喊声,声声入耳;桌子在颤抖、窗户在颤抖、教室在颤抖、阿荣也在颤抖,“去搓一顿!”这是人耳唯一能分辨的内容。
(现在想来,那次我们正处于期中考试过后的低潮期。阿荣成功地转移了大家的不快,他那个从下岗女工到女老板的妻子也帮了大家不少。最起码,我是在一塌胡涂的成绩中爬起来了。回头想想,只会憨憨笑的阿荣好像挺有心计。)
细细数一下,阿荣已不止欠了我们一顿饭了。于是我们常念着他,时常来一句“阿荣走了,留下了他的学生”。(当然,那时我们并不知道阿荣真的会走。)可见我们是多么的爱阿荣。当然,还有那几顿饭。
想到这儿,我的口水就会不自觉的流下来,并幻想着在酒桌上将阿荣灌个大醉,(最好是在送他回去的路上,能得意的听到他说“我没醉,下回还是我请”。)
可这得意的一刻至今没有实现。现在阿荣真的调走了,心里的失落当然不止那几顿饭,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的老师。
明天就要开学了,不知新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更不知他家是否也开饭店。总之,阿荣永远不会被取代。
(阿荣,一路走好!)
五.提高
应该说《阿荣》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特别是作者的语言,平实简炼,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刻意设计的情节,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阿荣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一个大家想象中的,概念中的老师。这样的一位老师不但能获得他的学生的爱戴,也让大家充满了向往。因为他可以和大家做朋友,不会为了保持所谓的“师道尊严”而拒学生于千里之外。老师与学生和谐相处,没有“代沟”,写出了老师“阿荣”的人情味,应该说这是本文最成功之处。
可是仔细读下来,这篇文章还是有些小小的遗憾。请同学们为作者指点一二。
生一:阿荣应该是怎样一副模样?我想象不出,只知道,他大概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文中第四段提到过一次,他的头发很少,除此以外,什么都没有。我想如果能像老师说的那样,做到形神并举,阿荣的形象会更生动。我建议,作者可以在开头加上几笔人物肖像,不要全,只要写出他的特点就行了,最好是能和同学们的“骂”相呼应。
生二:应该说在现实生活中,阿荣这样的老师肯定会引起争议。班主任会对阿荣上的课“颇有微词”,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仔细想想,阿荣除了会“侃”,还教给了学生什么呢?虽然文章最后提到,阿荣是一位“能令我们学会做人的老师。”可这一句话显得太单薄,也显得很突然。我想毛病可能就出在没有具体的事例来证明。所以我建议,作者可以增加一个事例来反映阿荣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影响。
生三:在文中,阿荣一直没有开口说过话,是不是也可以让他说上几句,从语言上表现出他的个性特征来呢?当然,不管如何改,希望不要丧失平实的语言风格。
根据同学意见和建议,作者对《阿荣》一文作了修改,主要是增补,修改稿见上,括号里的内容为修改部分。
六.激活
要求学生从《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骆驼祥子》、《呐喊》、《子夜》、《家》、《雷雨》、《围城》、《鲁滨孙漂流记》、《格列佛游记》、《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哈姆雷特》、《唐·吉诃德》、《巴黎圣母院》、《欧也妮·葛朗台》、《复活》等中外名著中找出一两段写出了人物个性的文字来介绍给同学,让他们猜猜他(她)是谁。最好能加以表演,可用综艺游戏的形式来开展。
七.创新
鲁迅先生说,他(创造典型)“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请在下列方案中任选一个,来试一试:
1. 杂取中外名著中几个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新人”;
2. 杂取生活中所见人物的种种,合成一个“典型”。
篇幅不限,主题自定,运用小说笔法。
上一篇:作文评语
下一篇:最新“写作素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