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第七框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精选2篇)
第四课 第七框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篇1
第四课 第七框题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知道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有关的文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向学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它们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2)让学生结合初二第四课的内容,回忆中国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各项措施,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发展和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基本要求
识记:
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理解: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活动: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学难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教法设计
1、讲解“永不褪色的旗帜”时,教师可以精选毛泽东思想或邓小平理论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先学习、了解再分析、讨论,认识其先进性。
2、讲解“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二第四课所学内容,了解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成就,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为什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什么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呢?
讲解新课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板书)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1、永不褪色的旗帜(板书)
1)只有政治、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明的定义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和实体。
在实践中,人们理解“文化”主要是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也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而“文明”则既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所谓文化在广义的意义来说是指:“人类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的的文化是指:“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读于他相适应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辞海》
文明: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政治保障作用。而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
3)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2、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板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在道德建设上仍然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提问:你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人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愚昧落后、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危害严重;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我们力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使我们的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有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板书)
“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守法”强调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当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团结”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等。
“勤俭”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节俭等等。
“自强”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自尊、自勉、自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
“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所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所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
“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
“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
“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
“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2)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板书)
巩固总结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基本现状
XX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性别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女性为0.98%。
不同职业群体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1.42%;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6.29%;排列第三的是商业工作人员(5.81%)、办事人员(4.7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5%);排列第四的是服务性工作人员(1.03%)离退休人员(0.87%)、个体劳动者(0.55%)、工交企业工人(0.52%)和城镇待业人员(0.10%);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0.04%)、家务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
不同学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
城乡差异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公众在科学素养上有什么差别?结合材料说明发展教育与科学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永不褪色的旗帜
2、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布置作业
结合现实社会中在道德建设上存在原比较严重的问题(如诚信问题,歪理邪说,黄、毒、赌等问题),选择某一方面,收集有磁资料,谈谈你的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后记
第四课 第七框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篇2
第四课 第七框题 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知道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的能力,使他们尝试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及开放的思维方式分析有关的文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向学生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它们是永不褪色的旗帜。
2)让学生结合初二第四课的内容,回忆中国在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的各项措施,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标准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发展和教育和科学,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
基本要求
识记:
1、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2、思想道德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理解: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活动: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
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2、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教学难点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点。
教法设计
1、讲解“永不褪色的旗帜”时,教师可以精选毛泽东思想或邓小平理论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先学习、了解再分析、讨论,认识其先进性。
2、讲解“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初二第四课所学内容,了解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措施和成就,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讨论为什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为什么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新课
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经济、文化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那么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呢?
讲解新课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板书)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板书)
1、永不褪色的旗帜(板书)
1)只有政治、文化、经济协调发展,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两个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文化的定义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明的定义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和实体。
在实践中,人们理解“文化”主要是精神财富,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也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而“文明”则既包括精神财富,也包括物质财富。
所谓文化在广义的意义来说是指:“人类历史事件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的的文化是指:“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种社会读于他相适应的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时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反应,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辞海》
文明: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基本分为经济、政治和文化三大领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科学、文化、宗教、艺术、道德、伦理、哲学、经济、政治、法律等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它是反映特定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的标志。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的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政治保障作用。而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提供方向指导和智力支持。
3)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我国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
2、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板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我们在道德建设上仍然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问题。
提问:你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哪些道德问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政治领域的腐败、经济领域的制假贩假,人际交往相互不信任都强烈地预示着社会诚信意识的弱化和丧失。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些人见利忘义、自私自利、损公肥私、损人利己。愚昧落后、封建迷信、歪理邪说危害严重;黄、毒、赌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
我们力求通过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来克服这些消极的影响,使我们的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道路,健康地有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建设,二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板书)
“守法”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要求,也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守法”强调公民遵守法律,不只是出于对法律的畏惧,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法律的自觉认同。因此,一个有道德的公民,不应当将法律简单地认为是消极的行为规范,而应当积极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等。
“诚信”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诚实、诚恳、信用、信任,也就是忠诚老实,诚恳待人,取信于人,对他人给予信任。“诚信”道德规范既是市场经济领域中基础性的行为规范,也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
“团结”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强调在追求共同理想目标的基础上,公民通过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精神,形成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个单位、各个人群的凝聚力,最终汇集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凝聚力。
“友善”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友好、友谊、友情、善良、善意、与人为善等等。
“勤俭”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勤劳、勤奋、勤快、俭朴、节俭等等。
“自强”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自尊、自勉、自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敬业”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忠于职守、精益求精、德艺双馨、遵守职业道德。
“奉献”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基本内容是克己为公、服务社会、助人为乐、造福于人。
“爱国”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守法”是“爱国”规范的延伸,规范的也主要是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即把“守法”作为公民对国家的道德责任的“底线”;
“明礼”主要是规范公共场所的公共道德行为,文明礼貌是公民在公共场所应当遵守的最基础的道德准则;
“诚信”主要也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即古人所说的“礼于外,诚于内”;
“团结”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
“友善”与“团结”是同一层次的道德规范,功能也是相类似的,但更加注重公民个人之间的亲善关系;
“勤俭”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的道德要求,勤俭的道德素质更多地在公民个人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自强”主要也是对公民个人的道德素质提出要求,与“勤俭”是同一层次的道德准则;
“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
“奉献”主要是规范公民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公民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
2)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板书)
巩固总结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基本现状
2001年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4%(每千人中有14人具备基本公众科学素养),比1996年的0.2%提高了1.2个百分点。在过去的5年间,平均每年增长0.24个百分点。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众在性别、职业、学历、年龄、城乡、经济发展区域的分布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不同性别公众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男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1.7%,女性为0.98%。
不同职业群体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1.42%;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达6.29%;排列第三的是商业工作人员(5.81%)、办事人员(4.70%)、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4.55%);排列第四的是服务性工作人员(1.03%)离退休人员(0.87%)、个体劳动者(0.55%)、工交企业工人(0.52%)和城镇待业人员(0.10%);排在最后的是农林牧渔劳动者(0.04%)、家务劳动者和丧失劳动能力者。
不同学历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差异显著。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群,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大。
不同年龄段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年龄越大,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越低。
城乡差异非常突出。城市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1%,农村居民为0.4%。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差异也非常明显。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由东向西逐步下降:东部地区为2.30%,中部地区为0.85%,西部地区为0.65%。
提问: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公众在科学素养上有什么差别?结合材料说明发展教育与科学的重要意义。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永不褪色的旗帜
2、中心环节和基础工程
1)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2)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布置作业
结合现实社会中在道德建设上存在原比较严重的问题(如诚信问题,歪理邪说,黄、毒、赌等问题),选择某一方面,收集有磁资料,谈谈你的认识,并提出解决方案。
教学后记
上一篇:与诚信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