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通用14篇)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一、考点解读
1.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2.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
3.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
(1)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
(2)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首要的)、教科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4.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5.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⑴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分配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⑵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
⑶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6.了解税收的含义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7.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既不需要返回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3)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8.理解个人所得税
(1)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2)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征收(如工资与薪金税率由5%到45%,共分9级纳税)。比例税率是指不论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如利息税是5%)。
9.了解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和工具。
(2)税收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
(3)税收具有维护国家政权的作用。没有税收,国家机器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4)税收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作用。
10.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纳税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公民必须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3)出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
(4)公民要增强税收意识:一方面公民要依法自觉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另一方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二、体系构建
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
财政及其作用 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财政的作用 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国家财政 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的形式
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与分配政策
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收入与支出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的用途
财政收支平衡
财政收支关系 财政盈余
财政赤字
税收含义及其与财政收入的关系
税收的基本内容 征税的依据
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流转税—增值税的含义、纳税人、优点
税收种类
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纳税人、纳税方法、优点
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违反税法的行为及其处理办法
公民要增强权利意识
三、误区点拨
1.财政政策等同于货币政策。
(1)区别。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与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等属于财政政策;凡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贷规模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2)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方式。②在一般条件下,二者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二者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严重萧条情况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力,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可以扩大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2.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1)财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财政收入的增加,从当前来看,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从长远来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2)在经济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财政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3)财政收入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只有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增加社会财富总量,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因此“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是片面的。
四、热点追踪
1.发挥财政作用,集中力量做好四川地震灾后重建。
XX年6月24日,国家审计署发布了关于汶川地震抗震救灾物资审计情况的公告。公告指出,截止6月12日中央财政共安排抗震救灾190.09亿元,其中直接安排专项补助资金104.25亿元,通过交通部、卫生部等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安排资金69.85亿元,安排用于灾区粮食调拨经费、小麦收购和代储经费及教育抗震救灾补助的资金15.99亿元。此外全国31个首(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还安排财政性救灾款物65.91亿元,
据财政部报告,截止XX年10月6日12时,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825.1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734.57亿元,地方财政投入90.57亿元,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中央财政拟从XX年起建立地震灾后重建基金,专项用于四川及周边省份受灾地区恢复重建。XX年起中央财政安排地震灾后重建基金收入预算700亿元。
(1)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央财政通过交通部、卫生部等中央部门和相关单位安排资金69.85亿元,安排用于灾区粮食调拨经费、小麦收购和代储经费及教育抗震救灾补助的资金15.99亿元。材料表明
a.财政是指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b.财政通过社会保障支出有利于保障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
c.国家财政是通过预算实现的
d.财政通过经济建设支出促进经济结构合理优化
(2)截止XX年6月12日,四川、陕西、甘肃、云南和重庆5个地震受灾省市收到各级财政性救灾资金共计187.76亿元,已支出59.47亿元,其中用于灾区经济平稳运行的综合财力补助支出1.48亿元,民政救济支出29.16亿元,卫生支出4.72亿元,物资储备和调运支出4.18亿元,基础设施抢修支出10.03亿元,公安、教育、广电等救灾支出4.83亿元,其他支出5.07亿元。这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财政的作用的?
热点解析:(1)题中的财政资金主要用于保障灾区人民基本生活,故选b。(2)①“用于灾区经济平稳运行的综合财力补助支出1.48亿元”体现了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②“民政救济支出29.16亿元,卫生支出4.72亿元”体现了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③“物资储备和调运支出4.18亿元,基础设施抢修支出10.03亿元”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2.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国务院决定自XX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公路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同时,将国内征收的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提高0.8元;其他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相应提高。国务院同时决定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实行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的间接接轨,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流动环节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成品油价格调整既要反映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变化生产成本,又要考虑国内市场供求关系;既要反映石油资源稀缺程度,又要兼顾社会各方面承受能力。
(1)国务院决定自XX年1月1日起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成品油价格。这一做法 ①是利用经济手段对经济进行调节 ②是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体现 ③能消除市场调节的缺陷 ④是“有形手”与“无形手”相结合的体现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国务院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调整有什么重大意义?
热点解析:(1)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和缺陷,国务院没有能力加以消除,③表述绝对化。故选b。(2)国务院成品油消费税政策调整,是国家通过经济手段调控能源价格,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体现;有利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引导人们树立生态文明观,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结构调整;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典例解析
1.(XX年上海卷)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截止5月22日14时,中央财政已累计拨款102.95亿元。政府的这一救灾拨款属于
a.财政收入 b.财政支出 c.财政结余 d.财政结算
解析: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教科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政府的这一救灾拨款属于财政支出,故选b。
2. (XX年广东卷)为了提高我国高收入群体自觉纳税的意识,XX年11月8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个人年收入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该文件的发布体现的税收特征是
a、无偿性 b、固定性 c、强制性 d、自觉性
解析: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是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试行)》首次明确提出个人年收入所得12万元以上的纳税人须向税务机关自行申报纳税,符合强制性的特征,故选c。
3.(XX年广东卷)我国每年用于国防及行政管理的财政支出已经超过了7000亿元人民币。正是依靠这笔支出,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政府用于国防、司法、治安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充分反映了财政具有
a、经济稳定作用 b、资源配置作用 c、收入分配作用 d、经济发展作用
解析:国家通过财政支出使国防及行政管理得到保障,使得我们能够免费获得政府提供的国防、司法、治安等公共服务。说明财政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起到了资源配置的作用。故选b。
4.(XX年海南卷)在我国,中资企业所得税税率原为33%,外资企业一般享受15%或更低的优惠税率。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这一政策调整将 ①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 ②提高外资企业管理水平 ③提高中资企业的市场占有率 ④促进中外资企业公平竞争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企业所得税法》将我国境内的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为25%,有利于中外企业在同一税率环境下开展公平竞争;同时对外资的进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故选c。
5.(XX年上海卷)读图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2)图l、图2所示的经济现象分别说明了什么?
(3)XX年9-12月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的调整,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和居民的经济生活分别会产生哪些影响?
答案提示:(1)图1反映了我国—XX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在保持四年两位数增幅后,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明显下降。图2反映了从XX年9月至12月,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者下调幅度基本相同;11月27日的下调幅度较大。两图所示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央行多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与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在时间上有密切相关性。
(2)图1说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向好的大趋势没有发生变化,同时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已对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中国经济产生了冲击和影响。图2说明国家通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提振需求,防止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继续下滑。
(3)贷款利率下调,意味着企业贷款成本降低,这会刺激企业增加贷款,扩大投资需求。存款利率下调会使居民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银行储蓄而增加对股票、基金等理财产品的投资,或增加当期消费;贷款利率下调会促使居民增加商品房、汽车等的信贷消费。
6.(XX年山东卷)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
(1)请揭示图示反映的经济信息。
答案提示:XX年山东省对高新技术、环境管理等行业投资大幅上升,对电力、冶金等行业投资明显减弱,小火电等落后生产能力被淘汰,说明山东省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节能减排取得较大成绩。(若答出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等也可酌情给分)
(2)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
答案提示:①对不同行业采取不同的税收政策,引导资源在不同行业间合理流动。②通过调控不同行业的财政支出,增强发展的协调性。③加大科研投入,促进技术创新,为节能减排、结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若回答调整财政收支方向、结构或从财政收支其他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六、能力自测
1.XX年5月30日,我国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l‰调整为3‰,当日沪深两市跌停个股约860只,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财政政策 b.货币扩张政策 c.收入政策 d.货币紧缩政策
2.塑料的发明给人类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利益和诸多方便。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逐渐被人们认识。目前我国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塑料垃圾,造成的白色污染触目惊心,为此国务院出台了“限塑令”。国务院发改委拟将超薄塑料购物袋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财税部门将制定税收政策,调控塑料购物袋的生产、销售和使用,鼓励废塑料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和财税部门的做法是运用
a.财政政策促进消费升级 b.货币政策促进环境保护
c.行政手段调节企业行为 d.经济手段调整产业结构
3.XX年、我国公共财政支出更加倾向民生领域,中央财政安排的民生支出超过11974亿元,比上年增加2567亿元。政府理应承担如国民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保障、劳动就业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民生责任。上述材料说明 ①财政是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 ②国家通过财政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③财政可以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④财政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根本措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XX年财政收入的规模、增长速度均创下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记录,占gdp的比重也达到近20年来的最高值。财政收入的增长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决定的。同一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越高,财源越丰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就越高。XX年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既有经济发展、财政职能、财政政策方面的原因,也有体制、结构、统计、价格、征管因素的影响。这表明 ①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居主导地位 ②国家财政集中财富越多越能促使企业和个人增收 ③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上不断增加,“十五”期间达到257亿,期间将达到385亿。这一事实说明 ①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有物质保障 ②国家通过财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③财政通过收入的再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④坚持同步富裕的原则,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6.XX年l一10月,我国财政支出增长较快的项目(部分)统计表
环境保护 社保和就业 科学技术 农林水事务 社区事务 医疗卫生
增长比例(%) 92.0 46.5 43.8 37.8 35.1 34.7
上表材料表明
a.财政支出越多越好 b.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
c.当前财政盈余较多 d.财政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7.江苏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积极引导资本转向农村,促进江苏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一做法主要是通过控制 实现的
a.财政支出的目的 b.财政支出的作用 c.财政支出的数量 d.财政支出的方向
8.我国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和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是
a.国家预算 b.税收收入 c.债务收入 d.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9.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通过对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等的确定,税收可以 ①决定分配方式 ②消除地方保护 ③调节消费行为 ④优化投资结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0.某著名影星的偷逃税案最初是由其公司职员举报的,并且由该职员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该职员的行为体现了
a、公民有平等的监督权 b、公民有协助征税的义务
c、公民有稽查偷逃税的职责 d、公民有同偷逃税的行为作斗争的义务
11.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XX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XX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①增加财政开支 ②刺激中低收入居民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XX年3月21日,北京国税系统今年首次爆光了一起税案。北京盛世先锋企业策划有限公司在向上海的四家企业销售货物时,实际交易的发票金额达178.47万元,而记帐的金额只有6.38万余元.朝阳国税局已将这起普通发票真票虚开案移送公安机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这表明
a、税率不经国家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b、税收具有强制性
c、有国就有税 d、税收具有无偿性
13.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决定,从XX年4月24日起,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的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证券交易印花税是印花税的一种,依据证券交易的成交金额征收,采用比例税率,由买卖双方同时缴纳。印花税不到一年时间调整两次,中国政法大学的专家认为,印花税对资本市场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它具有固定性、无偿性、强制性,希望印花税不要再动了。如果印花税调整之后,股市仍然下跌,政府部门还会有救市的措施。涨到四五千点,市场才是理性、健康的融资。
(1)专家的观点主要强调了税收的什么特征?其含义是什么?
(2)简要分析说明税收三个特征之间的关系。
14.XX年11月13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在南京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对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决策作出全面部署。会议透露,省委、省政府决定出台十个方面措施,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增长。今年省财政增加安排资金100亿元,全省将迅速启动规模达3000亿元的政府主导型投资项目,预计到XX年可带动社会投资1.2万亿元,重点用于扩大投资、消费和改善民生,增加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1)江苏省的做法体现了经济生活的什么道理?
(2)在上述材料中江苏省实行的是怎样的财政政策?为什么实行这一政策?
15.材料一:XX年下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银连续五次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截止12月23日,已累计下调达2.1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也连续五次下调,截止12月25日,已累计下调达5个百分点。“三率”同降,次数之频繁,幅度之大,历史罕见。
材料二:XX年4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3‰调整为1‰。6月1日至12月31日,下调部分食品、药品、棉花等商品的进口关税。10月9日,国务院决定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材料三:XX年11月5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新举措,有人认为:只要降息、取消利息税,就能战胜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请对此作简要评析。
(2)材料三中所说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是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采取?怎么采取?采取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简要说明国家财政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附:能力自测答案案
1.a 2.d 3.a 4.d 5.b 6.b 7.d 8.b 9.d 10.d 11.c 12.b
13.(1)专家的观点主要强调了税收的固定性特征。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2)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国家必须凭借政治权力,依照法律强制性实行无偿征收。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如果国家可以随意征税,没有标准,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最终危及国家利益。
14.(1)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③国家财政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2)①江苏省实行的是扩张性财政政策。②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苏经济社会总需求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江苏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防止和缓解经济下滑的趋势。
15.(1)①降息、取消利息税,是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有利于战胜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②要战胜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运用经济手段的同时,还需要运用法律手段和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③要战胜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和区域发展等。
(2)积极的财政政策一般是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可以采取。②积极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从而拉动经济增长,防止和缓解经济下滑的趋势。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目的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或促进经济增长,或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国务院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下调部分食品、药品、棉花等商品的进口关税,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的十项措施。说明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2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产生比商品晚)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货币的职能有哪些?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①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货币充当价值尺度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③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2)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
②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的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还有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6.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7.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度。
8.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的现象出现。
二、信用工具与外汇
1.两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和转帐结算。结算中常用的两种信用工具:信用卡与支票
2.信用卡:
①信用卡是电子支付卡。其中,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信用凭证。
②功能及优点: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
3.支票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主要分为转帐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
4.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5.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用100单位外币兑换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人民币贬值。反之?
6.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意义:有利于国内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有好又快发展,也有利于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关系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则价格升高,形成卖方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供过于求则价格降低,形成买方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则该商品的价格越高。
3.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各个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4.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关、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无关。(请结合政治练习册p9的表格理解)
5.企业要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有何意义?
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会使个别劳动时间减少,甚至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在竞争中会处于有利地位。也会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
①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人们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该商品的价格成反方向变动。
(2)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3)相关商品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对于相互替代的商品,二者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是同方向变化; 对于互补商品,二者之间价格与需求量是反方向变化。
互为替代品: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的两种商品。如:猪肉与羊肉
互补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两种商品。如:乒乓球与乒乓球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三个影响:
(1)调节生产规模。(2)提高劳动生产率。(3)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当前可支配收入、未来收入预期成正比;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成反比。
(2)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居民的消费水平与社会总体物价水平成反比。
2.消费的分类:①按消费对象划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②按交易方式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③按消费目的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3.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随经济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②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的发展、直接原因是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③恩格尔系数变小,通常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二、树立正确消费观
1.人们的消费行为容易受哪些消费心理影响?
(1)从众心理;(2)求异心理;(3)攀比心理;(4)求实心理主导的消费:它讲究实惠,是一种理性消费。
★2.做理智的消费者,应该树立怎样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主旨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我们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1)取之有道。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2)用之有度、有益。(3)坚决反对拜金主义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为消费创造动力。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适度消费可以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②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并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过程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3.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1)必要性:
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要求。
(2)重要性:
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4.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抓好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2)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加快科技发展,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 (4)深化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公有制
①内容:公有制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股份合作制企业和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股份和集体股份是公有制成分。
★②地位:公有制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体地位,这体现在: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b、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③作用: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非公有制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2)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利用分散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便人民生活、利用国外资金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因为这一制度适合现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现阶段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第五课 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 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只有股份有限公司才把资本分成等额股份、发行股票)
3. 公司的组织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和监督机构(监事会)。
4. 公司制的优点: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5.影响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公司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6.企业兼并的含义及意义
(1)含义: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劣势企业
(2)意义: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与实力,以优带劣,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3.企业破产的含义及积极意义
(1)含义:就是企业倒闭
(2)积极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有利于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的和优化产业结构。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劳动的意义:劳动能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源泉;劳动最光荣。
2.就业的意义:
(1)对国家和社会而言,就业是民生之本,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有利于再生产劳动力
(2)对个人而言,就业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如何?为什么?
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有:(1)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2)劳动力素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3)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4.如何解决我国当前就业难的问题?
(1)党和政府: ①根本的是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就业。②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鼓励创业
(2)劳动者:
①根据自身特点及社会要求,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②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扬创业精神
5.我国劳动者享有的合法权利有哪些?
包括: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6.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利?
(1)劳动者:
①自觉履行劳动者的义务。(这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
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
③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正当途径加以维护。
(2)企业的经营者:要自觉依法尊重并实现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3)国家:应该完善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制度,规范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六课 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我国的储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
2.存款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
3.目前我国的的储蓄种类: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
4.我国的商业银行
(1)商业银行是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三个主要业务:
a、存款业务 (这是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 b、贷款业务 (它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也是商业银行营利的主要来源。) c、结算业务
二、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
1.股票:(高收益、高风险同在)
(1)含义:股票是股份有限公司在筹集资本时向出资人出具的股份凭证。代表其持有者(即股东)对股东公司的所有权。
(2)注意:不允许股东向公司要求返还其出资。
(3)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
①股息和红利收入,它来源于企业的利润。 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股票价格受公司的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和大众心理等因素影响,会发生变动)
2.债券 (这是稳健的投资方式)
(1)性质: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表明债务关系
(2)根据发行者不同,我国债券主要有三种:国债、金融债券和企业债券。
国债 金融债券 企业债券
发行者 中央政府 金融机构,主要是商业银行 企业
风险 三种债券中风险最小 居中 最大
收益 比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略高,低于其他债券 高于国债,低于企业债券 收益最高
流通性 最强 较强 弱
3.商业保险 (它是规避风险的途径)
(1)作用:减少损失、防范后患、保障生活、安定社会
(2)种类:人身保险与财产保险
(3)投保人与保险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该遵循的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4.投资时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尽量多元、分散投资
(2)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3)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不得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合法利益。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 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我国当前的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 (这与公有制经济相适应)
(1)地位:它是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2)原因: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物质基础;③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直接原因。
(3)意义:①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其自身素质,促进生产发展。②能体现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2.其他分配方式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 (这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 (这主要是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相适应)
①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主要形式: 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知识等要素分配。
③意义:
a、这是对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b、这有利于发挥生产要素的作用,更好地造福于人民。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收入分配的公平
(1)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意义:体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3)如何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a、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制度保证)
b、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两个比重)
c、再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
2.效率是经济活动中产出和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是资源节约和社会财富增加。
★3.效率与公平的辨证关系如何?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又存在矛盾,分别强调不同方面
★4.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二者关系
(1)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防止收入差距悬殊;
(2)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财政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①税收收入,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两个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其中,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4.财政支出的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②科、教、文、卫支出,③行政管理,④国防支出,⑤社会保障支出,⑥债务支出。
5.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1)财政收支平衡,是指:①收=支、②收>支,略有节余、③支>收,略有赤字。
(2)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3)财政盈余,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支出的部分
过多的财政盈余和财政赤字都是不利的。
★6.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有哪些?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能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3)国家财国政能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区分两种财政政策:①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②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二、征税与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2.税收的基本特征: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三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强制性和无偿性决定它具有固定性。
★3.我国税收的种类
根据征税对象划分,目前我国税收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五大类。
(1)征收增值税可以避免重复征税、防止偷税漏税,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体现公平竞争、财政收入增长。 (增值税是流转税中的一种)
(2)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各种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履行义务的同时,公民有权利监督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
5.违反税法的行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注意区分偷税与骗税)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要性:为了解决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类需求的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3)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来实现资源的配置。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①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②市场竞争能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规范市场秩序
(1)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来规范市场秩序?
①要完善并严格实施市场规则。(市场规则有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②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
3.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
⑴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领域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有些领域市场也调节不了。
★⑵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①自发性(主要表现为做缺德违法、损人利己的事) ②盲目性 ③滞后性
(3)市场调节弊端的后果:
a、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 b、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c、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三个?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2.为什么要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1)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
(2)这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如何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经济手段: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a.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b.经济计划: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五年规划、年度计划等。
(2)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3)行政手段:是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1.到2020年,要实现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有哪些?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到2020年力争比XX年翻两番)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主旨)是发展。 (发展是中共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点)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3.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方针”、三“转变”)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4. 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促进各国生产力的发展。
(2)消极影响:a.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会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b.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5.我国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世贸组织
(1)世贸组织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
(2)世贸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组织多边谈判、制定贸易原则、解决贸易摩擦。
(3)入世对我国的有利影响:
扩大对外开放,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
2.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1)“引进来”:主要是引进外资。 (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2)“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工程与劳务输出等各种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4.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
时事
1. 7月1日,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标准最高、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
2. 7月10日是“中国XX年上海世博会志愿者主题日”,也是世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志愿者主题日”。
3. 7月13日,上海港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大港的位置
4. 北京时间7月12日凌晨2点30分,南非世界杯,西班牙1-0取胜成为新科世界冠军。
5. 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8月1日中国河南省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将中国湖南崀山等中国丹霞地貌分别被列入文化和自然遗产。
6. 8月5日据悉,中国首台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7. 8月26日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3000米级海上试验取得成功
8.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日
9.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
10. 中国积极扩大进口,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口国。
11.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个产业,在重点领域集中力量,加快推进。
12. 联合国宣布今年国际和平日的主题是“青年与和平和发展”,口号是“和平等于未来”。
13. 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14. 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15. 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6. 10月20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一个“世界统计日”,
17. 10月17日是联合国确定的第十八个“国际消除贫困日”,
18. 第xx届亚洲运动会11月12日晚在广州隆重开幕,国务院总理温 家 宝出席开幕式并宣布本届亚运会开幕。中国获得199枚金牌,位列第一。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3
第一单元
p4把图中的东西变成了:棉布、盐、茶叶、米、马匹
【解读】修改后与“某山村……”的材料背景更为贴切。
p5虚线框中:删除了“这些不同的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从商品中分离……就是货币。”修改为“这些从商品世界中……,就成为货币。”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不能仅仅把“从商品中分离出来规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等同于货币,货币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等形式。
p6删除“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和“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三的货币”这两个自然段。【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7“专家点评”移到通胀通缩之前。【解读】为了教材编排更加具有逻辑性。
“相关链接”
修改了对“贮藏手段”的解释:删除了“货币退出流通领域”的字样。“货币被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保存起来,执行的是贮藏手段职能。”
【解读】对于纸币有没有贮藏手段职能是有争议的。传统观点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具有贮藏手段职能。根据修改后的教材理解,纸币也具有贮藏手段职能。这更加符合教材主编的思想。
删除“金属货币在长期……一样使用。”“作为价值符号的”
【解读】表述更为简洁;和后边纸币的定义保持一致。
p8纸币含义的修改:当今,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删除了“价值符号”的说法)。【解读】“纸币有没有价值”一直是困扰教师们的一大难题。这一修改,有回避这一问题的意思。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在这个问题上纠缠。
删除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名词解释”对通货膨胀原因的解释:如果货币的实际供应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导致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货币供应量过多是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现象。”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货币供应量不仅仅是纸币发行量。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个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存量。现阶段,我国将货币供应量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流通中现金m0,即在银行体系外流通的现金;二是狭义货币供应量m1,即m0+企业活期存款+农村存款+机关团体部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三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2,即m1+企业存款中具有定期性质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框标题修改为“信用卡、支票和外汇”
“人们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用现金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二是双方通过银行转账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信用卡、支票等,是经济往来结算总经常使用的工具。”
【解读】删除了“信用工具”的说法,修改之后更加科学。
“相关链接”信用卡的图增加了说明性标注。【解读】更加方便学生的理解。
使用信用卡的优点,删除了“增强消费安全”的说法。【解读】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科学。
p9信用卡的解释有微调:“……等功能的电子支付卡。”删除了“部分或全部”;支票的解释删除了给“收款人或者”的字样。【解读】更为简洁、更为科学。
p10虚线框的素材用的是XX年4月8日,XX年4月8日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
【解读】使教材跟上时代的步伐。
p1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导致商品短缺时”;“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修改为“当商品的需求减少、供给增加,导致商品过剩时”
【解读】叙述更加科学。供求关系的改变有一个过程,不能理解为不是供不应求就是供过于求。
删除教材中“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这两种说法。【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
p15目标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修改为“对生活消费的影响”
【解读】“生活”范围大,“消费”范围小,修改之后更为贴切。
虚线框的素材换了
某地是我国冬季旅游度假的好去处。春节期间,为了多赚钱,当地的酒店和餐饮企业大幅度提高价格,结果游客急剧减少,这些企业的收入也下降了。
○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见到过类似的情形?
○为什么涨价后,企业的收入反而大幅度下降?
【解读】修改后的素材与这部分教材的相关内容更加匹配。
p1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
“调节生产规模”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产量。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这时……;某种商品的价格上涨,生产者获利增加……”
“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自然段修改为“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生产产品,生产必须投入一定数量的人、财、物。但一些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哪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生产者就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这一自然段删除。
增加“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解读】修改之后难度降低了,表述更为科学了
p17删除了虚线框的“镜头一”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删除其中的“物价总体水平”。
p18 “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力……”这一自然段删除。
【解读】一是为了降低难度,二是“物价变动的影响”和前边“价格对生活消费的影响”有重复。
p18“消费类型”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对话图换成了两个年轻人的对话:
“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太多了,咱们还是贷款买辆车吧。”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借钱总是心里不踏实,还是等攒够了钱再买车吧。”
○你赞同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贴切。其实对于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的消费观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p19删除 “按照消费对象分,消费可以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删除 “消费结构”这目的内容。
“从食品开支在家庭……,被称为恩格尔系数”这一自然段以楷体字的形式出现。图保留。
【解读】主要是为了降低难度,也是教材的逻辑性更强。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4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2)按劳分配的作用
1、(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2、(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4、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 b.在公有制前提下 , 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d.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考点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3.王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月薪1500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王某辞职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后来,王某用手中积累的资金炒股,获得收入150万元。王某的这些收入依次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些分配方式
a.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4.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下面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①利息收入 ②股息收入 ③红利收入 ④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电视剧《乡村爱情》一度火爆央视银屏,主人公王小蒙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为人正直,经营有方,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6.(.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证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7.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说明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考点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②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提高增值税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点
9.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分) [替代:相互依存或统一]
②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4分)
(2)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分)
6: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考点7: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国家最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
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②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放松银行信贷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背景材料:1974年,美国联邦预算局的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上向当时的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生产和税收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拉弗曲线,如下图:
财政收入
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1)该观点是片面的。(1分)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1分)
(3)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2分)
(4)但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2分)
(5)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考点8: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包括:a.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b.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c.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d.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考点9: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考点10: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2.在居民供热费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对低保户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补助费提高了十余倍。这反映出:
①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③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政府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11:了解税收的含义: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12: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3: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5、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4:了解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1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二.典型题例
材料一:xx大报告就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
原提法 新提法核心内涵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仅为2%左右。为此党的xx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三:广东gdp与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材料四:广东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时间 gdp总值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
1978年 185.85 112.58 60.6 27.07 14.6
1980年代年均 764.52 439.75 58.55 135.84 17.8
1990年代年均 6149.45 3022.46 50.16 1257.50 20.4
近五年年均 19356.54 7812 40.78 5761.2 29.26
(1)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新”在哪里?有何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①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实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实现初次分配兼顾公平。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3)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能够激励人们提高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③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为人民群众实现财产保值和增值创造更多的平台。④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资本市场的监管。⑤建立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保护制度,保护居民利用财产增加财富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1.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我国自1999年开征税率为20%的储蓄存款利息税;XX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经国务院决定,利息税税率自 XX年8月15日 起调减为5%。国务院决定 XX年10月9日 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用经济常识完成下列表格。
对国务院暂免征利息税的思考
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 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暂免征收利息税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改变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努力
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是 增加居民收入;对债卷、保险、股票等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体现税收的作用是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利息税税率调整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辨证法的道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次暂免征利息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变化,利息税也应随之调整;
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利息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0年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的存在,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双方。
②追求经济发展效率,要求拉开收入差距,而公平则强调要缩小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属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
③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又要注重分配公平,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3分)
③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5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二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考点6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1、经济全球化,是指 、 、 、 在 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 的趋势。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 、 和 。生产全球化:1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 与 不断深化、加强,世界各国的生产 、 ,各国的生产活动成为 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贸易全球化:各国总要用自己的优势产品去交换自己的劣势产品 ,实现优势互补。 资本的全球化:资本总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的,哪里有利润就到哪里去,哪里利润高就流向哪里。 考点62:跨国公司p1081、经济全球化是通过 实现的。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 。2、跨国公司的含义:是指在本国 ,并在其他国家或地区 的国际性企业。跨国公司的活动及目的:为了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跨国公司在 范围内利用各地的 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触角几乎延伸到了 。3、跨国公司跨国行动的意义:跨国公司通过其 的生产经营方式大大促进了 、技术、 、 等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推动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考点6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1、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它的实质是什么?利:经济全球化是 的产物,它又推动了 。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 内的流动、 的提高以及 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 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 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 , 着世界市场的发展, 着国际经济的“ ”。 弊: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 , 更加严重。2、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 ”, 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应当 、 、 、勇敢地迎接挑战。考点64: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国际经济组织1、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世界上最大的 组织。它与 、 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世贸组织的积极的作用:它积极组织 ,为 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 的场所。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 、 、 、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 等。其中最重要的是 原则,包括 待遇原则与 待遇原则。2、为什么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国于XX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我国紧紧抓住世贸组织带来的机遇,积极应对新的冲击和挑战,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考点64: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1、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本世纪70年代末, 成为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逐步形成了 、 、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我国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只有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与各国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我们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经济安全防范意识,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训练,使学生结合时政热点,了解经济常识图表分析说明题的审题和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几个热点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经济常识分析说明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注意事项。
从材料看:
文字材料+图表材料
图表材料+图表材料
从设问看:反映什么经济现象?(五读俱全:读标题、项目、数据变化、注、特殊时间)图表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因果关系?)
分析上述材料
为什么?意义?如何?
反映什么经济现象?
“分析上述材料”类型要注意:
1、上述材料指哪些材料?不能遗漏
2、如果是图表材料一定要把图表文字化,分层引述材料,对应知识点
“为什么?意义?如何?”类型要注意:
1、答案可能不是材料中归纳出来的
2、答案要围绕问题对应教材知识点,相当于简答题
二、经济常识常用于分析说题的知识点归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前 言:以。。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具有稀缺性
转变。。。走新型。。。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第二课:适度、合理消费的意义, 消费的动力功能,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
第三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的地位、作用,工业的地位、作用,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
第四课: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本质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
税收的本质及作用
税率是。。中心环节。。宏观调控的意图
第五课:央行的含义、职能
保险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
第六课: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相互促进)
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分配制度(结合,方向,措施,初次分
配,再分配)
完善。。社保制度(方向,意义3)
第七课:市场经济的特征、含义、作用、市场有弱点和局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
宏观调控(必要性、目标、手段、运作方式)
第八课:经济生活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 来”“走出去”结合。。竞争。。两种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对外贸易的作用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进口
引进外资的方式,注意外资的质量
引进先进技术,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原则、前提、基础,维护经济安全
三、几个热点的分类整理:
(一)关于资源类或经济发展类
例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1、为什么?
(1)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
(2)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展开含义)
(3)转变。。。走。。。(展开特征)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5)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优化投资环境
(6)减少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有利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如何/怎么样?
1)贯彻科学发展观
(2)依靠科技、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3)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展开特征)优化产业结构
(4)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艰苦奋斗
(5)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6)“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7)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备。
(二)关于科技进步类
例如:“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1、为什么?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2)转变。。走。。落实科学发展观
(3)优化产业结构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5)减少贸易摩擦,国际竞争力、经济安全
2、如何/怎么样?
(1)以。。。中心,大力。。。
(2)完善。。。分配制度,允许技术要素。。分配。。
(3)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
(4) “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
(5)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三)关于民生类或社会发展类
例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就业、物价、社保、医疗、收入分配,等等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1、如何做大蛋糕?如何切好蛋糕?
2、切好蛋糕的意义?
3、新农保的意义?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经济常识分析说明题的审题和解题方法,讨论了几大热点涉及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教后记:通过复习,同学们对几个热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7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十一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1.2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与基本原则②理解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机遇与挑战。③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④了解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⑤懂得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⑥了解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⑦理解“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含义⑧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坚持的基本原则
2、能力目标
①正确认识“引进来”与“走出去”之间关系的辩证思维能力;
②就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出合理建议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开放包容的心态;
②培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培养忧患意识,自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③坚定自主创新的信念。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2、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和作用
2、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2、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以及入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法、讨论法、讲授法
2、学法点津:
(1)、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抓住重点,充分理解。
(2)、拓宽视野全面了解、深刻理解。
(3)、内外外联,全方位提高素质。
(4)、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多角度思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1.世界贸易组织
(1)成立:
(2)地位:
(3)作用:
(4)基本原则:
①基本原则:
②最重要的原则:
2、中国与世贸组织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XX年12月11日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注意】中国入世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①要大幅度削减关税,向世界打开大门,让出一部分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力发达国家商品涌入,必然对国内企业带来生存危机。面临的经济风险会明显增加;②按照特别条款规定,一些缔约国会利用该条款对中国产品实行某些限制措施。 ③我国对外经贸管理和体制、法律、法规还不完全符合wto规定,面临经济风险显著增加。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 国策。
2.我国目前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1)、格局:
(2)、意义:
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必要性: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战略措施:
①“引进来”:
a、必要性:
b、要求:
②“走出去”:
a、含义:
b、为什么?
c、怎么办?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坚持 的原则
注:最惠国待遇原则就是对外一视同仁,国民待遇原则就是内外一视同仁。
【辨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抓住机遇,就能加快发展
☆“入世的利弊,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有利就有弊,利弊是可以互相转变。”——龙永图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的两个轮子,必须同时转起来.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9月11日美国宣布,对从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这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具体体现。据此回答2~4题。
1、.美方不顾中方严正方立场,决定对中国输美乘用车轮胎产品采取特保措施,中国政府对此表示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并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中国政府的立场是 ( )
a.由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所决定的 b.由中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
c.由世界矛盾和紧张态势所决定的 d.由中国的大国地位所决定的
2.为应对美国轮胎特保案,我国轮胎出口企业必须 ( )
①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②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保持价格优势 ③加快产品研发的投入,向中高端产品方向发展 ④提高轮胎产品的出口价格,应对轮胎特保案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3.美国的这一错误做法体现在 ( )
①背离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②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 ③背离了“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 ④是在滥用贸易救济措施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4.副总理在上海考察时指出,要把改革与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促进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下列有利于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有
①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 ②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
③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④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5.XX年9月11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对中国进口的所有小轿车和轻型卡车轮胎征收为期三年的惩罚性关税。XX年9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就美国限制中国轮胎进口的特殊保障措施启动了世贸组织争端解决程序。 声明指出,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是违背世贸组织规则,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错误做法。XX年9月22日,中国国家在纽约会见美国总统奥巴马时说,“美方对中国输美轮胎采取特保措施不符合两国利益,类似事情不应该再次发生。”
请问: (1)美国政府对中国轮胎征收惩罚性关税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什么原则?
(2)上述材料对“我国在对外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什么启示?
【教后反思】
答案:
1、b 2、d 3、b 4、d
5、(1)最惠国待遇原则(非歧视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公平竞争原则。
(2)①要坚持发展经济,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②要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我们要抓紧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机制,保障国家产业安全、金融安全和信息安全。③要加快建立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充分利用反倾销、反补贴等wto规则,依法保护国内产业,有效保护国内经过努力可以形成优势的产业。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8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
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
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
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
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
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
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
1.公司的特点;
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公司的组织机构;
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
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作用;
3.我国的就业问题;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
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
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
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
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
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
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
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
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
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
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
1.财政收入的种类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财政支出的种类;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
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
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
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9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包括三课: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以及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
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知识要点:
1.商品的定义及基本属性(提示:商品的定义主要强调它的交换特征;对商品的基本属性只要做一般性了解即可);
2.货币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提示: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只需要作一般了解即可);
4.纸币产生的原因、纸币的定义、纸币的优点(延伸:货币的历史: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其中前两者是商品货币;纸币一样具有价值尺度、储藏手段等职能);
5.纸币的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第二框“信用工具和外汇”的知识要点:
1.信用卡的含义及在使用上的特点和优点(提示:教材中指的是广义的信用卡);
2.支票的含义、类型及在使用上的特点
3.什么是外汇、汇率(提示:外汇定义中的支付手段是广义的;汇率就是货币买卖的价格;必须学会识别汇率升值与贬值;与其他物品一样,货币买卖的价格——汇率也由供求关系决定,主要是受购买力平价的影响);
4.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的币值稳定。
第二课 多变的价格,包括两框:影响价格的因素;价格变动的影响
第一框“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要点:
1.影响价格变动与差异的因素:直接与间接因素(提示:变动是时间维度,差异是空间维度;要知道间接因素是如何通过直接因素起作用);
2.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包括:需求扩大对价格的影响;需求缩小对价格的影响;供给扩大对价格的影响;供给缩小对价格的影响;
3.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5.企业为什么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及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商品价值量的影响。
6.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提示:第一目是重点)
第二框“价格变动的影响”的知识要点:
1.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商品价格变动与商品购买量之间的一般规律(提示:需求法则是针对同一时间而言的,必须假定所有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替代商品与互补商品价格变动对商品需求量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第一框“消费及其类型”的知识要点有:
1.收入水平对消费的影响: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水平及居民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
2.物价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提示:源于名义收入与实际收入);
3.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的含义、区别及各自的适用范围
4.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5.什么是恩格尔系数及恩格尔系数大小变化的含义。
第二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知识要点:
1.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及求实心理所引发的消费现象的表现及对它们的评价(提示:如何区分从众与攀比);
2.若干值得倡导的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提示:它与提倡贷款消费矛盾吗?);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示:与鼓励消费矛盾吗?)。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包括: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五课 企业和劳动者;第六课 投资的选择;以及综合探究——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包括两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的知识要点有:
1.生产对消费的决定性作用: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对生产的导向作用;消费对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
3.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原因及意义(提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准确表述);
4.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科技、培养人才;改革落后的生产关系。
第二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知识要点有:
1.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2.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含义、作用;
3.混合所有制经济;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及准确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5.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作用;
6.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7.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
第五课“企业和劳动者”包括两框:公司的经营;新时代的劳动者
第一框“公司的经营”的知识要点有:
1.公司的特点;
2.有限责任公司及股份有限公司的异同
3.公司的组织机构;
4.国有企业为什么要以公司制为方向;
5.公司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
6.企业兼并与破产。
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 的知识要点有:
1.劳动的意义;
2.就业的作用;
3.我国的就业问题;
4.如何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国家该怎么做;劳动者自己该怎么做;
5.正确的择业就业观:自主择业、竞争就业、职业平等、多种方式就业;
6.劳动者享有的主要权利;
7.如何维护劳动者的权益:包括国家如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本人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包括两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股票、债券和保险。
第一框“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的知识要点有:
1.储蓄存款的含义;
2.我国主要的储蓄机构(延伸:究竟什么是商业银行;我国的信用社);
3.利息的含义及计算;
4.活期储蓄、定期储蓄的区别;
5.商业银行的含义及其主要业务。
第二框“股票、债券和保险” 的知识要点有:
1.股票的含义、特点及股东的主要权利;
2.股票投资收入的来源及特点;
3.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的特点(延伸:从流动性、收益性、安全性总结储蓄、股票及债券的特征);
4.保险的含义及保险业务的种类(提示:严格说来保险不是投资)。
5.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包括: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第九课:征税和纳税;以及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两个框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知识要点有:
1.按劳分配的内容、必然性;
2.按劳分配的作用、意义;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延伸: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也是按要素分配。提示:不要对按要素分配作进一步的分类,如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4.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
第二框“兼顾效率与公平” 的知识要点有:
1.效率的含义、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的影响;
2.公平的含义及社会主义为什么要重视收入公平分配;
3.公平与效率的辩证关系;
4.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含义及为什么要效率优先;
5.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包括两个框“财政收入和支出”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第一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知识要点有:
1.财政收入的种类
2.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
3.财政支出的种类;
4.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对比关系
第二框“财政的巨大作用” 的知识要点有:
1.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表现: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促进经济平稳运行;促进经济发展;
2.人民生活有保障的表现:财政是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财政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物质保证;财政具有促进收入公平分配的再分配作用;
3、财政政策如何正确运用:经济不景气时如何运用;经济过热时又如何运用。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包括两框:“税收及其种类”及“依法纳税”。
第一框“税收及其种类”的知识要点有:
1.税收的含义及特征;
2.增值税的内容、优点(提示:不要求掌握计算);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特点、作用。(800到1600元)
第二框“依法纳税” 的知识要点有:
1.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
2.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的表现及其处罚。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包括: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以及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两个框“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延伸:经济学的定义——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
2.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的(提示:强调价格、供求两个机制);
3.市场调节的两大优点(提示:不要忽视它,不能把它与2混淆);
4.如何规范市场秩序:市场规则、社会信用制度。
5.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提示:究竟什么是公共物品。)。
第二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知识要点有: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2.我国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提示:多挖掘经济手段中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包括两个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第一框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的知识要点有:
1.总体小康的微观和宏观表现;
2.总体小康水平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
3.为什么要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二框题“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 的知识要点有:
1.为什么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延伸:国内生产总值的准确计算;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什么意思:经济增长是指产量或生产能力的扩大;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发生的结构性、体制性变化);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旨;
4.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发展。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包括两个框题:“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第一框“面对经济全球化”的知识要点有: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提示:比较优势要学会计算);
3.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
4.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影响;
5.经济全球化的实质;
6.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态度。
第二框“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的知识要点有:
1.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
2.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
3.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4.对外开放是长期基本国策;
5.对外开放在当前的基本格局: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
6.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必要性及战略措施;
7.“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的内容;
8.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0
《经济生活》教学案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 生产与经济制度
4.1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编号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②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③懂得发展的意义;④了解我国的中心工作;⑤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生产与消费之间辨证关系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
②准确认识生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从而培养正确认识我国当前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洞察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深刻领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牢固树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观念;
③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大力推进自主创新。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纸币的含义与纸币流通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①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2、教学难点:社会生产总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讨论法、分析法
2、学法点津
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密切关注国家在处理投资与消费关系方面新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1、生产与消费的辨证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表现在:
①
②
③
④
★ 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表现在:
①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
(消费的调节导向作用)
③
(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④
(消费为生产创造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过程
(1)社会再生产过程有哪些环节?
(2)各环节之间的关系?
3、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①根本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
②现实原因:第一,解决 的要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
第二,是 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③大力发展生产力的现实意义:
④发展,对于 ,具有决定性意义。
2、如何大力发展生产力?(四要素:路线、人、技术、改革)
①
②
③
④
【探究一】第28页
1、谈谈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第29页,阅读《今非昔比》这幅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探究二】第29页
消费对生产有什么作用?
【探究三】
第30页结合左图和亲身感受,说说我国发展生产的成就。
【巩固提升】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我国人均gdp首次超过3000美元,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升级换代,对住宅、汽车、环境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高。这说明( )
a.消费具有生产功能
b.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渐增大
c.消费结构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决定
d.消费结构的变化推动了生产结构的进步
2、没有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人们对轿车的强烈需求。这主要说明( )
a. 生产决定消费的水平和质量 b.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c.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d.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3.统计表明,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休闲成为普通百姓生活的重要内容。“五一”长假期间,人们纷纷外出旅游休闲。这说明( )
a.旅游消费盛行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 b.旅游消费属于实物消费
c.“旅游热”是超前消费的表现 d.旅游消费属于生存消费
4.伴随着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面世,“福娃”玩具、服装、箱包、文具等奥运会吉祥物特许产业红火起来。这说明 ( )
a.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b.生产是消费的动力,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c.奥运会吉祥物商标能够决定企业经营的成败
d.北京奥运会能够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
5. 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
①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由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教后反思】
答案:b c a a d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1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8.1国家财政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②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③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⑤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⑥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具体获取渠道;⑦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⑧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⑨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②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③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④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⑤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②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4、财政收支平衡
5、我国财政的作用 1、我国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入的来源
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财政收入形式、影响因素
②财政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材联系实际法、座谈法
2、学法点津
①、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
⑵、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⑶、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⑷、搜集当前经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财政
★1、目的
2、含义
3、实现
①、国家预算:
②、国家决算: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
1、
2、
3、
三、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⒈财政收入
⑴含义:
⑵构成:
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⑷怎样增加财政收入?
⒉财政支出
⑴含义
⑵按照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⒊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三种情况:
⑴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⑵财政盈余是指
⑶财政赤字是指
⑷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
(一)财政
1.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但地铁建设投入周期长,使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思考】
⑴、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
⑵、修建地铁应该由谁来办?
⑶、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
1、【探究】走进生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说明财政的作用。
2、【思考】⑴哪些项目需要由国家投资?
⑵为什么这些项目要由国家投资?
3、【思考】⑴调控的目的:
⑵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探究】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特别提示: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11月,我国中央财政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 ( )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
a.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b.税收征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征税力度
c.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明显增强 d.股市火爆,印花税大量增加
3、XX年3月26日,从国家防总获悉:为支持当前西南地区抗旱,今年以来共拨付中央应急综合抗旱资金12.92亿元,提前下拨西南5省(区市)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经费63.63亿元,其中54.8亿元用于解决13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下列关于财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②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是税收③国家的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④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XX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XX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年免费,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及
顶岗实习解决,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这样做 ( )
a.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b.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c.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d.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
5、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这一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 )
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b.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c.通过社会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d.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6.简答:国家财政政策是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
【教后反思】
答案:
1、a 2、a 3、d 4、a 5、c
6、(1)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2)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3)在经济增长趋缓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受到需求不足制约,政府应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增加投资和消费,降低失业率,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理解和掌握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了解我国的税种分类,理解和掌握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2、能力目标
通过税收及其基本特征的学习,培养自己分析、理解基本原理的能力,提高自己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具体税种的学习,提高自己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认同我国税收的性质,拥护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税收的法律和政策
②树立纳税光荣的信念,并自觉遵守税法,依法诚信纳税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和作用
2、个人所得税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的基本特征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税收的特征;2、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⑴、多媒体教学 ⑵、联系热点分析法
2、学法点津
⑴、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
⑵、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⑶、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⑷、搜集当前经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税收及其种类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1.税收的含义:
2.税收与国家、税法的关系
3.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特征:
比较税收与其他财政收入的形式
项目
特征 税 利 债 其他
强制性
无偿性
固定性
⑵、三者之间的关系
①、 区别(含义不同)
②、 联系
(二)我国税收的种类
1.税收种类:根据征税对象划分为
2.目前在我国影响很大的两个税种
种类 含义 纳税人 税率 作用
增殖税
个人所得税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我国税收的性质:
2.违反税法的四种行为
比较四种违反税法的行为
行为
比较 偷税 欠税 骗税 抗税
异 含义
手段
表现
同
3、公民如何增强纳税人意识?
(一)税收的基本特征
【思考】⑴、税收主体(谁在收税)?
⑵、税收目的(为什么收税)?
⑶、征税手段(怎么收税)?
⑷、税收地位:
3.【探究】p69
⑴、国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是否违反税收的固定性?
⑵、有人说税率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附:个税起征点的调高,有利于调节过高收入,减轻工薪者的负担,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表现,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补充材料】: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个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要看其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我国公民不一定都是直接的纳税人,但都是实际的负税人。(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思考】:为什么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初,某市地税局查处26家企业并依法追缴税款462万元。这些企业利用国家鼓励下岗和失业人员就业的优惠政策,在企业聘用下岗和失业人员未达到国家规定的30%指标的情况下,采用伪造材料的方式,虚报安置就业人员数量以达到不缴税或少缴税的目的。这些企业的行为是 ( )
a.偷税行为 b.欠税行为 c.骗税行为 d.抗税行为
2.某人到饭店吃饭,结帐时服务员说,如果不要开发票可获赠一份小礼品,礼品的档次视消费的金额而定。饭店不开发票是 ( )
a.表明企业有经营自主权 b.是偷逃国家税款的行为
c.是骗税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d.对消费者有利,消费者最终会得到实惠
3.对公民应依法自觉诚信纳税的原因,下列阐述错误的是 ( )
a.我国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b.我国的税收是凭借国家的政治权力征收的
c.我国的税收是为实现国家职能服务的
d.我国人民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4.右图中病危的张大爷把儿子叫到床前,嘱咐说:“我一生从未拖欠过国家一分钱税款,你帮我到税务所把这个月税款交了吧。”这启示我们 ( )
①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②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③公民应该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
④在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与政府日常开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5.某县办工厂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和国家税收,县政府决定重奖厂长35万元,并宣布此奖免缴个人所得税。此举引起众多争议,你认为观点正确的是 ( )
a.税收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确定的,不是县政府说了算
b.这是一种国家奖励、政府行为,可以免(个人所得)税;其他单位不能这样做
c.税收是交给国家的,县政府是国家机关,重奖不用缴税
d.县政府不能直接这样做,应委托税务机关宣布减免纳税
6.从XX年起,我国将全面实现个人所得税全员全额扣缴申报管理。从公民个人来讲,要做到自行申报个税,就应当 ( )
a.关注税收使用,检举骗税行为 b.增强纳税意识,自觉诚信纳税
c.加强税收监督,落实依法征税 d.履行纳税义务,重罚偷税人员
7.从4月1日起,一年一度的全国税收宣传月活动又将拉开帷幕,这是第19个全国税收宣传月。XX年全国税收宣传月的主题是“税收、发展、民生”。这个主题比较直观地表述了税收、发展、民生三者的关系,阐明了税收服务发展、发展改善民生的内涵,体现了税收的职能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符合党的xx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善民生的战略部署和对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
有人说依法诚信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后反思】
答案:
1、c 2、b 3、b 4、c 5、a 6、c
7、①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每个公民的生活都与税收息息相关。
②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是国家实现其职能的物质保证。
③公民在享有国家税收提供的各项权利的同时,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自觉依法诚信纳税。各种违反税法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是违法的。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3
第二单元
p22虚线框的素材变了。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可能没有想到,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按每双筷子长20厘米、宽1厘米计算,这些筷子可铺满363个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许多人纷纷呼吁“筷子革命”:外出就餐尽量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
○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请说明理由。
有专家估算后认为,我国每年餐饮剩余饭菜浪费的蛋白质高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的一年所需。“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有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几个菜,吃完后一定要有剩余。如果盘子里的才被客人吃光了,主人就很没有面子。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你或你的家人外出就餐时有没有“舌尖上的浪费”?请就如何消灭“舌尖上的浪费”与同学交流。
【解读】素材与现实更为贴近
p24把袁隆平的事例换成了XX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的事例。
把牛玉儒的事例换成了白芳礼老人的事例。
【解读】事例更加贴近时代,更感动人。
p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0“为了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改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2“乡镇企业”的图换成了“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诞生”
集体经济的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解读】修改后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实际。
p35“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的后一句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6“微观基础”修改为“微观主体”。【解读】更加科学。
p39“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解读】更便于学生理解。
p40虚线框“火腿”事例换成了“奶粉”事例
p42“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46“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删除“便捷的投资”这一提法;删除“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p47删除“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这一提法。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删除“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这一说法。
p48“稳健的投资——债券”删除“稳健的投资”这一提法。“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删除“规避风险的途径”这一提法。
p50删除:“作为投资工具,基金的优势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更为符合实际,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经济生活》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篇14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3.1消费及其类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明确消费类型的划分;
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辨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2、消费类型
3、恩格尔系数 1、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2、消费的类型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对消费的影响
2、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3、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讨论法 分析法
2、学法点津
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抽象思维,理解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是
2.主要因素是
(1)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的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
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2)物价总体水平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分为
消费行为 交易方式 适用商品 评价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贷款买房、上学、买车
租赁婚纱、玩具、房屋
2.按照消费对象分为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
三、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
2.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3.恩格尔系数
(1)含义
(2)反映内容
(3)变化规律:
1.【思考】
根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总结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措施。
2.【判断】
物价越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
【回忆】物价变动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
3.【判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所取代。
4.【巩固练习】
旅游消费按照消费对象属于
按照消费目的属于
5.【巩固练习】
下列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b. 通过恩格尔系数可以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
c. 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越高
d. 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越高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 )
①贷款消费 ②租赁消费 ③钱货两清消费 ④有形商品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XX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比XX年同期旅游收入增加14.7%。据此回答2—3题。
2.节假日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假日经济”掀起热浪。这表明 ( )
①我国人民的生存资料得到完全满足
②家庭消费开始由低级向高级的层次递进
③人们的消费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享受资料消费发展
④享受资料消费逐步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这主要说明 ( )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
c.旅游区各种商品价格低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4.近年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和市场需求呈现一系列重要变化,居民食品消费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的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家庭人口减少 b.家庭收入水平提高
c.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d.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下表是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统情况”。根据材料,针对这段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项目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7.7 37.1 37.7 36.7 35.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6.2 45.6 47.7 45.5 43.0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b.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c.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教后反思】
答案:c b a d b
下一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