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精选16篇)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训练,使学生结合时政热点,了解经济常识图表分析说明题的审题和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审题和解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民生、关注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几个热点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教师介绍经济常识分析说明题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注意事项。
从材料看:
文字材料+图表材料
图表材料+图表材料
从设问看:反映什么经济现象?(五读俱全:读标题、项目、数据变化、注、特殊时间)图表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因果关系?)
分析上述材料
为什么?意义?如何?
反映什么经济现象?
“分析上述材料”类型要注意:
1、上述材料指哪些材料?不能遗漏
2、如果是图表材料一定要把图表文字化,分层引述材料,对应知识点
“为什么?意义?如何?”类型要注意:
1、答案可能不是材料中归纳出来的
2、答案要围绕问题对应教材知识点,相当于简答题
二、经济常识常用于分析说题的知识点归纳: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前 言:以。。为中心,大力发展。。物质基础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一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资源具有稀缺性
转变。。。走新型。。。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
第二课:适度、合理消费的意义, 消费的动力功能,拉动经济增长
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
第三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农业的地位、作用,工业的地位、作用,第三产业的地位、作用
第四课:财政的作用,财政的本质
财政收入与支出的关系,财政收入与经济发展关系
税收的本质及作用
税率是。。中心环节。。宏观调控的意图
第五课:央行的含义、职能
保险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
第六课: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相互促进)
国有经济的地位、作用;非公有制的地位和作用
完善。。分配制度(结合,方向,措施,初次分
配,再分配)
完善。。社保制度(方向,意义3)
第七课:市场经济的特征、含义、作用、市场有弱点和局限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道德经济
宏观调控(必要性、目标、手段、运作方式)
第八课:经济生活全球化;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引进 来”“走出去”结合。。竞争。。两种资源;对外开放的形式;对外贸易的作用 ,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同时加强宏观调控,扩大进口
引进外资的方式,注意外资的质量
引进先进技术,但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原则、前提、基础,维护经济安全
三、几个热点的分类整理:
(一)关于资源类或经济发展类
例如: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生态文明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1、为什么?
(1)资源具有稀缺性、不可再生性。。。
(2)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展开含义)
(3)转变。。。走。。。(展开特征)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5)提高生活水平和质量,优化投资环境
(6)减少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是我们的基本国策,有利于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如何/怎么样?
1)贯彻科学发展观
(2)依靠科技、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高资源利用率
(3)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展开特征)优化产业结构
(4)提倡文明健康的消费模式,艰苦奋斗
(5)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宏观调控。。
(6)“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7)发展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能源储备。
(二)关于科技进步类
例如:“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加强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学生讨论后交流,教师补充)
1、为什么?
(1)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2)转变。。走。。落实科学发展观
(3)优化产业结构
(4)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5)减少贸易摩擦,国际竞争力、经济安全
2、如何/怎么样?
(1)以。。。中心,大力。。。
(2)完善。。。分配制度,允许技术要素。。分配。。
(3)加强宏观调控,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支持力度
(4) “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在。。。
(5)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三)关于民生类或社会发展类
例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就业、物价、社保、医疗、收入分配,等等
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讲解)
1、如何做大蛋糕?如何切好蛋糕?
2、切好蛋糕的意义?
3、新农保的意义?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讨论了经济常识分析说明题的审题和解题方法,讨论了几大热点涉及的知识点。
布置作业: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教后记:通过复习,同学们对几个热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了系统的认识。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2
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
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②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
④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①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增加对它的需求。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 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②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 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3)如何稳定物价?(建议:对症下药)
2、消费
(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①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
②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
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
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
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
④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
(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
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
(1)生产决定消费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进生产的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②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导向作用;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新兴产业的出现和成长;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③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
(3)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得到什么启发?(建议:从不同侧重点提出相应的要求与措施)
4、企业(以营利为目的)——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③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④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⑤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
5、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
(1)劳动与就业:
①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 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①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
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6、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
实现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②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7、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宏观调控政策、楼市、金融危机、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活动,改进技术和管理。②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来源:高&考%资(源#网]
(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问题)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
②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
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
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
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政府宏观调控:(热点:政府调控政策)
①原因:a、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但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需要国家加强宏观调控来弥补缺陷。 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建议:深入细化)
b、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和引导,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来调节。 c、营造经济社会环境,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经济行为。 d、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4)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经济生活的“万金油”)
①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②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b、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一、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大产业协同带动转变。c、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d、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5)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
①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②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
a、必须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
b、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c、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d、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自主创新,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以质取胜
e、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
f、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要利用wto规则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3
《经济生活》市场配置资源 教学案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9.1市场配置资源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②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③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辨证的、全面的看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树立合理利用资源观念,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以公正、公平态度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观念,以及诚信为本的观念。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 市场经济的含义
2. 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3.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2. 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以及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难点:市场配置资源的手段。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①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②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③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2.学法点津
内引外联,全方位提高素质。夯实基础突出主干,抓住重点,充分理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市场调节:
1.合理配置资源的必然性:
2.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3.市场经济的含义:
4.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即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5.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作用或意义):
(1)
(合理配置资源)
(2)
(有效利用资源)
(二)市场秩序:
1.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意义(必要性):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⑴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
a.市场规则的含义及表现形式:
b.市场规则的要求:
c.市场交易原则:
d.市场交易中的禁止行为:
e.市场规则与市场秩序的关系: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是市场规则的体现。
⑵建立健全有效的社会信用制度。
(1)
(2)
(3)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有些行业和领域市场不能调节):
2.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1)自发性—-利益驱使:
(2)盲目性—-信息判断;
(3)滞后性—时间差:
(4)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的后果:
(一)市场调节
1.课本78页【活动探究】①人类社会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
②你能想出哪些方式配置这些资源?试对这些方式作出利弊比较。
(二)市场秩序
1.课本79页【活动探究】
(1)在市场竞争中,谁是运动员?谁是裁判员?如果有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会导致什么后果?
(2)如果没有“游戏规则”,对市场经济运行会带来哪些影响?
(3)试剖析几种不遵守市场“游戏规则”的现象。
2.课本80页【专家点评】
3.课本80页【活动探究】(1)在上述情形下,参与市场交易会有什么风险?
(2)怎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这些风险?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课本81页【活动探究】
(1)甜苹果变成“伤心果”,反映出市场调节具有哪些缺陷?
(2)强制、弹药及麻醉品能通过市场来调节吗 ?为什么?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古典经济学家斯密认为,每个人在追求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在这里“看不见的手”发挥
作用的机制是( )
a.政府调控机制 b.价格、供求、竞争等机制
c.市场准入机制 d.利益分配机制
2.市场调节的优点是( )
①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②可以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保证高效益
③调动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积极性
④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市场经济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这种作用表现在( )
①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的变化和相互作用,支配着人们的经济活动
②像“看不见的手”,引导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和经营
③必须加强国家宏观调控
④自发调节着人、财、物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⑤要求生产者必须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和经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4.随着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曾经在我国工业领域出现的严重趋同的现象在农业领域也逐渐“升温”:听说某地种辣椒赚钱,许多地方就一哄而上;看到某地种草能致富,就有人指挥农民把庄稼砍了,种上草……大量重复的农产品就像同类工业品一样,产品效益大幅降低。这说明( )
①单纯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②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③必须削弱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
④市场经济要健康发展就必须完全制止重复建设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市场合理配置资源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而良好的市场秩序要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包括( )
①市场准入规则 ②市场交易规则 ③市场竞争规则 ④市场消费规则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必须依法严惩制假售假、商业欺诈、走私贩私、偷逃骗税、金融证券犯罪和侵犯知识产权等行为。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
a.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b.诚信缺失会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交易萎缩、经济衰退
c.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d.有了社会信用制度,市场秩序就一定规范
二.问答题
目前,药品市场混乱,假药事件不断,危害人民的生命安全,在社会上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1)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表明了市场经济的什么缺陷?
(2)为杜绝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请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
【教后反思】
答案:
一.选择题
bdcbbd
二.简答题
(1)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①经济活动参与者缺乏诚信观念且法律意识比较淡薄,企业经营管理不到位;
②表明市场经济中的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的弱点。
(2)合理化建议:①国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运用必要的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对市场的监管,以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4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三课 多彩的消费
3.1消费及其类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总体水平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明确消费类型的划分;
理解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能力目标
培养综合认识影响消费水平因素的能力,辨证分析我国消费结构变化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正确看待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2、消费类型
3、恩格尔系数 1、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
2、消费的类型
3、恩格尔系数的变化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及对消费的影响
2、消费结构与恩格尔系数
3、贷款消费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讨论法 分析法
2、学法点津
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抽象思维,理解恩格尔系数,消费结构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根本因素是
2.主要因素是
(1)居民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①当前可支配的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
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
(2)物价总体水平
二、消费的类型
1.按照交易方式分为
消费行为 交易方式 适用商品 评价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贷款买房、上学、买车
租赁婚纱、玩具、房屋
2.按照消费对象分为
3.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
三、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的含义
2.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3.恩格尔系数
(1)含义
(2)反映内容
(3)变化规律:
1.【思考】
根据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总结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的措施。
2.【判断】
物价越低,居民的生活水平越高。
【回忆】物价变动对人们生活有何影响?
3.【判断】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存资料消费将逐步被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所取代。
4.【巩固练习】
旅游消费按照消费对象属于
按照消费目的属于
5.【巩固练习】
下列对恩格尔系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b. 通过恩格尔系数可以大致推知家庭生活水平的高低
c. 恩格尔系数越大,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越高
d. 恩格尔系数越小,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越高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消费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按照交易方式不同,可以分为: ( )
①贷款消费 ②租赁消费 ③钱货两清消费 ④有形商品消费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XX年“十一”黄金周,全国共接待旅游者1.0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比XX年同期旅游收入增加14.7%。据此回答2—3题。
2.节假日外出旅游人数增多,“假日经济”掀起热浪。这表明 ( )
①我国人民的生存资料得到完全满足
②家庭消费开始由低级向高级的层次递进
③人们的消费正由生存资料消费向发展享受资料消费发展
④享受资料消费逐步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消费方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随着居民家庭收入增加,“假日经济”火爆。这主要说明 ( )
a.家庭消费从根本上说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制约
b.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对家庭消费有直接影响
c.旅游区各种商品价格低廉,吸引了更多的游客
d.消费者有一种从众心理
4.近年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和市场需求呈现一系列重要变化,居民食品消费由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城市居民在外就餐的消费支出不断提高。发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家庭人口减少 b.家庭收入水平提高
c.物价水平持续下跌 d.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5.下表是近几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统情况”。根据材料,针对这段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项目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XX年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37.7 37.1 37.7 36.7 35.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46.2 45.6 47.7 45.5 43.0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
b.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
c.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d.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
【教后反思】
答案:c b a d b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5
第一框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
1、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及决定因素
(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决定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应地就此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的含义(基本内容和要求)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3、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
(1)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2)实行按劳分配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按劳分配的地位:居主体地位。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注意区分: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所有制决定分配制度,判断分配方式注意区分所有制性质。)
2、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的意义
(1)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
(2)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温馨提示:
按劳动要素分配:一般是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
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
按技术要素分配:是指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
按管理要素分配:是指企业的管理人员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
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动要素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第二框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公平: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2、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注意:共同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
3、实现社会公平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措施★
(1)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3)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二、兼顾效率与公平
1、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致性:(1)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贫穷。
(2)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给劳动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发劳动者提高效率的积极性。
对立性:强调不同方面,二者存在矛盾。(效率强调有差距,公平强调差距合理)
3、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措施
(1)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
(2)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3)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第一框 国家财政
一、财政及作用
1、财政含义:国家的收入和支出。
2、本质:国家在社会范围内获得国家收入,并将它集中性分配使用,是一种分配关系。(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国家预算是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国家决算是上一年度的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4、财政收入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来源: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基础)和分配政策。(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其次是制定合适的分配政策。)
5、财政支出: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
6、财政收支关系
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财政赤字是指当年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财政盈余是指当年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7、财政作用★
(1)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2)促进资源合理配置。(3)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第二框 征税和纳税
一、税收及种类
1、税收
(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源泉。
(2)税收的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3)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4)税收的种类:流转税、所得税、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
(5)增值税:
①含义: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税收。
②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③意义: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防止前一环节企业偷漏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有利于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6)个人所得税
①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额征收的税收。
②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③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④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
二、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为什么依法纳税?
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依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2、违反税法的表现:①偷税。②欠税。③骗税。④抗税。(注意区分偷税和骗税,后者是指骗取国家税收优惠。)
3、增强公民对税收征管和使用的监督意识: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一框 市场配置资源
一、市场调节★
1、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人类需求无限与资源的有限性的矛盾。
2、市场经济的基本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3、市场配置资源的方式/机制:市场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的。
4、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1)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的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2)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市场秩序★
1、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严格实施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2)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为此,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的规范,又能够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应该树立诚实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实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三、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危害: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注意区分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假冒伪劣、贫富分化属于自发性,信息不全面属于盲目性,事后调节属于滞后性。)
第二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基本标志)。2、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3、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二、加强宏观调控★
1、国家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
2、宏观调控的含义: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3、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为主,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1)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经济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最常用)。
财政政策:税收、财政收入与支出等。
货币政策: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存贷款利率等各项措施。
经济计划→年度计划、五年规划、十年规划、远景规划、西部大开发及东部振兴战略。
(2)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经济立法是事前调节,例如《食品安全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经济司法是事后调节,是执法环节,例如依法严厉打击惩处违法犯罪行为。
(3)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行政手段具有最直接、最及时的特点。例如“房地产的限购令”、“政府下令关闭污染严重的小煤矿”、“校门口小餐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的颁发”等都是行政手段的表现。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建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总体小康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3、能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第二框 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题)★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为什么)
(1)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
(1)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可持续发展战略。(2)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4)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
(1)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3)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4)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第一框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1、经济全球化
(1)含义: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2)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3)载体:跨国公司。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影响: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推动了生产力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和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发展,促进各国经济合作,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消极影响:现阶段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会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2、对待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抓住机遇,积极参与,趋利避害,防范风险,迎接挑战。
第二框 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中国入世
1、世界贸易组织
(1)地位:世界三大经济组织是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其中,世界贸易组织是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2)作用:组织多边谈判,制定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3)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透明度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和公平竞争原则。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4)加入世贸对中国的积极影响: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推动了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收入与生活水平。
二、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2、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养开放型经济发展新形势。
①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②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3)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4)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6
考点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2、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水平低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3、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考点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
(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
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
(2)按劳分配的作用
1、(对劳动者)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创造性,激发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
2、(对生产)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3、按劳分配是对不劳而获的剥削制度的根本否定,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
4、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 下列表述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劳动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 b.在公有制前提下 , 等量劳动必然获得等量报酬
c.按劳分配在所有分配方式中居主体地位 d.按劳分配实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考点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
(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与个体经济相适应
(2)按生产要素分配:就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受益分配。(生产要素有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
2.党的xx大报告提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获得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属于
a.按劳分配 b.按个体劳动成果分配
c.按生产要素分配 d.按劳动要素分配
3.王某大学毕业后分配在某国有银行工作,月薪1500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王某辞职花钱购买了一辆出租车,从事旅客运输,月收入达到3000多元。后来,王某用手中积累的资金炒股,获得收入150万元。王某的这些收入依次分别体现了下列哪些分配方式
a.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
b.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c.按劳动要素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d.按劳分配,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
4.按照国家统计局专家的解释,“财产性收入”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下面属于财产性收入的是:①利息收入 ②股息收入 ③红利收入 ④工资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电视剧《乡村爱情》一度火爆央视银屏,主人公王小蒙从一开始与父母经营豆腐坊,后来雇佣工人成立豆制品厂,为人正直,经营有方,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王小蒙前后的收入包括 ①按劳分配获得的收入 ②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获得的收入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获得的收入 ④合法的劳动收入与非劳动收入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考点4:理解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1、效率与公平的含义:
(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2)公平的含义:公平的含义较宽泛,经济领域主要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2、【知识重点】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为什么?怎么样?
(1)为什么要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
(2)怎么样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这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
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
6.(.江苏)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保证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7.经济学家詹姆斯在《公平是最大的动力》一书中写到:公平是对人格的尊重,可以使一个人最大限度地释放自己的能量,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这说明
a.公平与效率是对立的 b.公平与效率是互补的
c.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d.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考点5:说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1)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存在矛盾: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它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提高效率亦指把蛋糕做大);公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分配公平亦指把蛋糕分好)
(2)二者又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社会公平的实现只有在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没有效率作为前提与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3)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
②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
8.xx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①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② 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提高增值税率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考点
9.某职工用漫画《他敢剪吗?》,描述所在企业存在的某种现象。
注:近几年来,该企业的产值年均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年均增长20%。与此同时,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年均仅增长5%。
(1)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你认为“他”敢剪吗?
(2)联系(1)的结论,结合材料(注解),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企业的今后发展献计献策。
(1)①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分) [替代:相互依存或统一]
②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但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两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因此,他不敢剪。(4分)
(2)①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企业发展既要提高效率,又要注重公平。(2分)
②要保证劳动报配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理顺企业与职工的关系。(3分)要维护职工合法权益。(1分)
6: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1)含义:国家通过一定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
(2)财政收入的来源(根据筹集资金的渠道分):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居主导地位,它是征收面最广、最稳定、最可靠的财政收入形式。
考点7: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1)财政收入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是主要因素。
(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只有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财富不断增加,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
(3)分配政策的影响:
1、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2、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尤其会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3、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财政收入和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10.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国家最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
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②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放松银行信贷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背景材料:1974年,美国联邦预算局的青年经济学家拉弗在一次午餐上向当时的一位白宫官员解释税率与生产和税收的关系时,在餐桌上画出了拉弗曲线,如下图:
财政收入
有人认为:财政收入越多越好。你是否同意上述观点?
(1)该观点是片面的。(1分)
(2)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理想、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源泉。(1分)
(3)财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为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从长远看也有利于企业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2分)
(4)但在社会财富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2分)
(5)财政收入的增加,从根本上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必须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前提下,不断增加财政收入。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1分)
考点8: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种类
(1)含义:财政支出是国家对筹集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
(2)财政支出的种类(按照具体的用途分)
①经济建设支出
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
④社会保障支出
⑤债务支出。(特别要注意社会保障支出,包括:a.社会保险:主要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等。b.社会救济:包括自然灾害救济、失业救济、孤寡病残救济和困难户救济等。c.社会福利:指社会服务事业及设施。如对公民义务教育,特殊社会福利,如孤儿院等。d.社会优抚:包括牺牲、病故优抚费、烈军属、复员军人补助费、伤残抚恤费、见义勇为者奖励等。)
考点9:了解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
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有三种情况: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财政盈余
①财政收入和支出相等情况不存在;②财政收支平衡: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③财政赤字,是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财政赤字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过度赤字会引发通货膨胀。④财政盈余:当年的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的部分。
考点10: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民生问题)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区分扩张性财政政策与紧缩性财政政策)
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12.在居民供热费提高的同时,政府加大了财政补贴的力度,对低保户和患大病低保边缘家庭补助费提高了十余倍。这反映出:
①财政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 ②财政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③政府积极履行经济建设的职能 ④政府切实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考点11:了解税收的含义: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其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①税收必然性:有国必有税。国家通过税收形式组织财政收入,为其自身存在和发展提供物质保障。⑵有税必有法。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
考点12:理解税收的基本特征
⑴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⑵税收的三个特征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考点13:理解个人所得税
1、含义: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
2、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
3、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4、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的个人收入
5、作用: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考点14:了解税收的作用
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活动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考点15: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1)原因:①我国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②国家:在我国,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致的。国家的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而国家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社会各界缴纳的税收为物质基础。
③个人:根据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理,公民在享有国家提供服务的同时,必须承担义务,自觉诚信纳税。因此,在我国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2)四种违反税法的表现:
①偷税,指纳税人有意违反税法规定,用欺骗、隐瞒等方式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行为
②欠税,指纳税人超过税务机关规定的纳税期限,没有按时缴纳而拖欠税款的行为
③骗税,指纳税人用欺骗手段获得国家税收优惠的行为
④抗税,指纳税人以暴力、威胁等手段拒不缴纳税款的行为。
(3)要求:①个人:增强纳税人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自觉依法诚信纳税,积极行使纳税人权利。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②国家:完善税收和财政制度;加大稽查处罚力度,严惩违反税法的行为;规范税收征收管理,堵塞漏洞;加强税收宣传,教育人们要自觉依法纳税。
二.典型题例
材料一:xx大报告就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
原提法 新提法核心内涵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要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材料二:公民财产性收入占国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富裕程度的重要尺度。但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所占比例仅为2%左右。为此党的xx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等;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
材料三:广东gdp与居民收入增长比较
材料四:广东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时间 gdp总值 劳动报酬 劳动报酬占gdp比重(%) 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占gdp的比重(%)
1978年 185.85 112.58 60.6 27.07 14.6
1980年代年均 764.52 439.75 58.55 135.84 17.8
1990年代年均 6149.45 3022.46 50.16 1257.50 20.4
近五年年均 19356.54 7812 40.78 5761.2 29.26
(1)关于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新提法“新”在哪里?有何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三、四谈谈如何落实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4)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如何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参考答案】(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协调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注重公平有助于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2)①初次分配要将个人收入与其在经济活动中的贡献挂钩;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以实现初次分配注重效率。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以实现初次分配兼顾公平。②在由国家参与的再分配中,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完善税收和社会保障制度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
(3)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符合我国分配制度中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求,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能够激励人们提高土地、资本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②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4)①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让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③拓宽投资渠道,完善投资体制,为人民群众实现财产保值和增值创造更多的平台。④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对证券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等资本市场的监管。⑤建立公民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法律保护制度,保护居民利用财产增加财富的积极性。
三.巩固练习
1.为扩大内需,鼓励消费和投资,我国自1999年开征税率为20%的储蓄存款利息税;XX年我国经济发展中投资过热,物价上涨,经国务院决定,利息税税率自 XX年8月15日 起调减为5%。国务院决定 XX年10月9日 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1)用经济常识完成下列表格。
对国务院暂免征利息税的思考
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 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暂免征收利息税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改变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努力
对居民的生活影响是 增加居民收入;对债卷、保险、股票等理财产品产生影响。
体现税收的作用是 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
(2)利息税税率调整中蕴含了哪些唯物辨证法的道理?
(2)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这次暂免征利息税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的经济形势在变化,利息税也应随之调整;
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调整利息税是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做出的决策。
2.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30年来,改革开放成效显著,一部分人先富的目标已经实现,但是由于收入差距和分配不公的存在,导致社会贫富差距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
结合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对立统一关系原理,分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效率与公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对立统一关系的矛盾双方。
②追求经济发展效率,要求拉开收入差距,而公平则强调要缩小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对立属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效率的保证,这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统一。
③既要追求经济发展效率,同时又要注重分配公平,把二者结合起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依据。
①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是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党执政的权力来自人民,代表人民行使权力。(3分)
③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必须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我今天的说课。
一,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位于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三课的第二框题。
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消费及其类型,了解影响消费的因素,本节课内容是对上一届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消费作为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环节,与生产,交换分配共同构成经济常识的基本结构,因而正确的消费观对整个社会的再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分析了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接下来分析下学情;
高中学生已经接触了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经济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热情,思维活跃,这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经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几种不同的消费心理,明确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懂的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精神的现实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直观感知,集体讨论,师生互动等方法,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合作探索的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量入未出,理性选择的消费观,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8
考点1:分析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消费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
(1)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真正完成。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2)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调节生产”,指需求的数量和质量调节供给的数量和质量。如汽车需求量的增加必然带动汽车产量的增加,对汽车性能要求的提高必然推动汽车产业的升级。
(3)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①消费的这一作用也叫做“消费是生产的动力”;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和“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的内涵不同。“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是指:生产的发展,一方面推动人们收入的增长,扩大消费;另一方面增加消费品数量和降低消费品价格,从而使人们的购买能力得以提高。“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指: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甚至几个相关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4)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1.据专家预测,在奥运会举办期间,旅游、商贸、交通、通讯、传媒、宾馆、餐饮等将是受益行业,旅游、商贸活动将递一步拉动国民经济增长。这是因为
a.生产方式决定消费的方式 b.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c.消费热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d.生产是消费的目的
2.近年来,追求绿色、时尚、安全、营养已经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绿色食品产业也因此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良好态势。这说明( )
a.消费结构决定生产结构 b.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c.消费方式决定生产方式 d.生产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考点2:理解大力发展生产力的意义
1.原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意义
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措施
(1)一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2)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设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考点3: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都可以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可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在香港和大陆成功上市,从而实现了从国有商业银行到股份制银行(国有控股)的转变。据此回答第1-2题。
1.中国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后,其所有制性质属于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混合所有制经济 d.非公有制经济
2.上述材料说明 ①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当多样化 ②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③实行股份制是搞好国有企业的最好形式 ④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考点4: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为主体,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否定了过去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的模式;另一方面,坚持不实行私有化。
(2)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保持,需要不断地增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
(4)在我国,只有确保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1.下列措施有利于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是
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推进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④发挥公有经济对国民经济命脉的控制力
a.①② b.②⑧ c.⑧④ d.①④
考点五:国有经济及其主导作用
1.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即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稀缺资源的能力上。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有经济控制力是在增强而不是在削弱。衡量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标准之一,是看它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否占支配地位。
3.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也不会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1.国资委出台的《关于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指导意见》,提出要合理收缩中央企业的分布范围,推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六大领域集中。这种调整有利于( )
①增强国有经济在关键领域的控制力 ②提高国有资产的质量
③使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④巩固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6:了解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含义、地位和作用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区
别
性质(含义) 劳动者个人或家庭占有生产资料,从事个体劳动和经营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资料私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取得利润为目的所有制形式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
特点(内容) 个人劳动为基础,成果直接归个人所有 雇佣劳动为基础,取得利润为目的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
作用 活跃市场,方便生活,增加就业 集中私人资金,增加就业,提高综合实力 有利于加速现代化进程
联系 1.都是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产经营的目的都是取得利润
3.它们在为社会创造财富、解决就业、增加国民收入、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
1. XX年9月1日 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至此针对非公经济的所有行政事业性收费均被取消。上述政策措施
a.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就业 b.有利于减轻企业税收负但
c.会导致财政赤字的出现 d.有利于促进非公经济的发展
2.改革开放30年,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崛起,近年来在gdp中已占六成五。可见
a.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b.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生产力的水平
c.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d.国家创造条件增加个人的一切财产性收入
考点7: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实现这一制度的原因和意义.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注:①这是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围。
②:基本经济制度≠根本经济制度。公有制是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
(2)、实行这样一种经济制度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
②具体原因: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化大生产是生产力的主体,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保证实现共同富裕;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国情,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3)意义: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注:三个有利于标准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1.xx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这是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①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 ③符合党和国家的经济政策 ④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材料一 江苏省a市国民生产总值的所有制结构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其他
1998年 51% 33% 12% 4% 0
XX年 24% 27% 14% 24% 11%
材料二 江苏省a市经济发展部分数据统计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恩格尔系数(%)
1998年 13 53.4
XX年 28 37.7
注: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一定时期内某国或地区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
阅读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了什么经济现象?(8分)
.(1)材料一反映了a市从1998年到XX年国有集体经济比重减少,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增加,说明a市坚持和完善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4分)
材料二反映了a市从1998年到XX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4分)
(2)分析说明材料一、二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2)由于a市坚持和完善了基本经济制度,因而促进了该地生产力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分)
考点8:了解企业的含义
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企业可分为: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考点9:了解公司的含义、类型和公司的组织机构
1.公司的含义
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出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2.我国法定的公司形式有两种: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
比较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不同点 公司的资本 公司的资本不必划分为等额股份,股东转让出资必须征得股东的同意,出资转让较困难。 公司的资本必须分为等额股份,并以股票形式加以表现,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自由流通、转让。
股东人数 由50人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不得少于法定最低人数,发起人为2——200,且半数以上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股东对公司债务的责任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仅以其所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
股东表决权 按出资比例行使表决权。 一股一票原则
公司财务 不必向社会公开 上市公司必须向全社会公开
规模大小 最低资本限额3万元人民币(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限额为10万元) 注册资本额比较高,不低于500万元人民币。
共同点 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共同特征,是“有限”和“合股”。“有限”是指股东仅以其认购的股份对公司债务负有限清偿责任。在付出各自的股金后,他们就不再对公司的债务负责。“合股”是指由若干人共同集资来建立一个公司,这笔资金被分成股份。持有这些股份的人叫做股东,他们是这个公司的所有者。
3.公司的组织机构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①决策机构。股东大会及其选出的董事会,处理公司重大经营管理事宜。②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负责公司的日常经营。③监督机构。监事会对董事会和经理的工作进行监督。
这些机构之间权责明确、互相制衡,可以有效地提高公司的运行效率和管理的科学性,使公司的发展具有充分的活力。
1.修订后的《公司法》将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由原来的1000万元降低为500万元,并扩大了股东可以向公司出资的财产范围,为公司设立提供了制度上的便利,降低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门槛”有利于( )
①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 ②鼓励投资创业,促进经济发展 ③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④有利于非公有资本进入市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②③④
2.苏宁电器连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连锁型家电销售企业,该企业中行使处理公司
重大经营管理事宜这一职权的是
a.监事会 b.股东大会、董事会 c.总经理 d.职工代表大会
XX年9月3日 ,可口可乐宣布,计划斥资大约180亿美元全资收购中国果汁与饮料生产商汇源果汁集团。回答3——4题。
3.汇源果汁作为在香港上市的股份公司,所具有的特点有
①股东对公司承担有限的责任 ②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
③公司以固定资产对自己的债务承担责任 ④公司的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可口可乐并购汇源是高考资源网
①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 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要求
③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 ④为了达到扩大规模的主要目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考点10:理解公司经营成败的因素。
(1)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一个企业,只有战略定位准确,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反之,一个企业在战略定位上不准,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导致破产。
(2)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动作科学的企业管理手段,按照价值规律和我国国情办事,合理组织企业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发挥人力、物力等各种资源的效能,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③通过上述手段,企业形成自己的价格、产品质量、服务水平、品牌效应等多种多样的竞争优势。
(3)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①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在社会中留下的印象,以及所受到的评价和认同。
②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集中表现: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③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树立:开展正当竞争,主要依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创立名牌等取得竞争的胜利;反对和抵制假冒伪劣、商业欺诈等不正当竞争行为。
④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作用:公司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只有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如果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谋取非法利益,它一定不会长久,不会真正取得成功,违法者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1.我国著名的饮料企业王老吉原先的广告词是“健康家庭,永远相伴”,缺乏个性的广告语没有让销售有多大起色。后来,王老吉提出了“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新广告语,专业定位于“消火”,于是,销量猛增。由此可见
a.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注重企业形象
b.优美的广告语是企业经营成败的决定因素
c.企业经营过程中必须把消费者的利益放在首位
d.成功的企业经营离不开正确的经营战略
2.多年来,红豆坚持“顾客至上,质量至上,诚信至上”的原则,创立民族品牌,保护民族品牌,并坚持反假打假,维护品牌形象。这段话突出说明红豆集团的成功在于
a.注重品牌效应,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企业形象
b.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
c.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d.深化改革,优化自己的产品结构
考点11:了解企业兼并与企业破产的原因及意义
含义 作用
兼并 经营管理好、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兼并效益差、扭亏无望的劣势企业。 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联合 主要是大企业的联合。 增强企业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破产 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 减轻国家财政负担,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促使其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结论:它们都是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作用之下企业竞争力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作用在于:对于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对于国家,减轻财政负担,调整产业结构,增强经济实力;对于劳动者,促使其提高素质,维护其长远利益。
(本题12分)表一:江苏省某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情况
备注:美国、荷兰等国家的城市污水处理率超过90%。XX年6月份国务院印发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要求到期末,全国设市城市的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60%。
材料:为完成省委、省政府下达的时期的节能减排综合指标,该市首创“环境价格体系”,在率先提高“排污费”标准的基础上,出台实施“环境区域补偿”、“排污初始价格有偿取得”等诸多措施,成为全国首创之举,而且还迅速带动了污水处理市场的繁荣。
(1)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简要概括上述图表反映的现象和材料说明的道理。
(2)结合上述图表和材料,如果你作为该市某企业负责人,将如何筹划企业的未来?
(1)近五年来,该市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有较大提高,(1分)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完成全国规定目标还要继续努力。(2分)
该市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1分),政府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在节能减排中的宏观调控总体功能,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2分)(若回答“牢固树立好字优先、以好促快、又好又快的理念,以更大的决心、更有力的措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也可得2分)
(2)①企业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②企业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要走高起点、没污染、快产出、高效益的发展路子。
③企业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降低成本和能耗,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④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培育与市场需求变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
(答出其中一点得2分,共6分。)
考点12:了解劳动和就业的意义
1.劳动
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本,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的重要性。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实现其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产,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会展设计师、宠物驯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珠宝首饰评估师、调香师……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风扑面、生机勃勃的新兴职业。新兴职业的出现
①表明就业是民生之本 ②标志着以创业带动就业已蔚然成风
③有利于缓解严峻的就业和再就业压力 ④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a.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考点1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就业的紧迫性。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
2.就业政策。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即自主选择职业,市场调节就业、国家促进就业。
3.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1)树立自主择业观。
根据个人的兴趣、专长和条件,自主选择职业。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
(2)树立竞争就业观。
要通过劳动力市场竞争,实现自主择业、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使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3)树立职业平等观。
各种正当职业不分贵贱,只要踏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地工作都能有所作为。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
现代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导致就业形式多样化。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9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价格的决定与变动
考点 8:价值与价格
(1) 区别: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2) 联系:价值________价格,价格是价值的______________。货币产生后价值就表现为价格
考点 9:价值决定价格
虽然价格的变动受到供求关系的___________,但价格最终是由__________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____________,价格是价值的________________。
考点 10: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______________。等价交换是指从较长时间看,某种商品的平均价格与其价值量基本相符,而不是指每次的价格与价值相等。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围绕_________上下波动。
考点 11:供给与需求
除了价值决定价格,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包括供给与需求。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考点 12:影响(均衡)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如_________、时间、地域、________等,甚至是宗教、__________。
②影响价格的直接因素:商品的______________
(1)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形成_________市场(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2)供过于求,价格降低。——形成_________市场(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二、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价值规律的作用)
考点 13:价格变动对消费者的影响
⑴价格变动对________________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_______________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⑵互为替代品价格的涨落,与对其自身的需求量成反比,与替代品需求成正比;互补商品价格的涨落与其需求量成反比。
①互为替代品是指两种商品的功用________或________,可以满足消费者的____________。
②互补商品是指两种商品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考点 14: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者的影响:
⑴_______生产 ⑵提高_______________ ⑶生产_______________的高质量产品。
考点15: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__________,对高档耐用品的影响___________;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考点16(1)影响消费的因素:
主要是居民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①居民的收入影响
a、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收入是消费的__________和前提。
b、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是_____________,保持经济的_____________,增加______________。
c、居民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人们的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下降,反之,缩小差距,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②商品价格高低也是影响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提高人们消费水平,除了最根本的要发展经济,增加人们的收入之外,还要稳定物价,控制物价上涨,这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这个点在今年的全国物价形势中显得比较重要)
考点 17:消费类型:
(1)按产品类型分:有形商品消费和_________消费。
(2)按交易方式不同:钱货两清,____________消费,___________消费。
(3)按照消费的目的,生活消费可以分为_________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________资料消费。
考点 18:消费结构
(1)消费结构: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________________所占的__________。
(2)恩格尔系数:
①含义:___________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是反映人们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的一个系数。
②恩格尔系数大小与消费结构变化关系:
a、恩格尔系数越_____,意味着食品支出在家庭中总支出中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影响其他消费,影响发展和享受资料消费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消费质量,导致消费结构单一,消费水平低。
b、恩格尔系数越_____,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越完善、越优化,人们的消费水平越高。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考点 19:消费心理
a、______________:有从众心理的人,看到别人做某事,自己不由自主地去做,其消费会受别人评价的影响,受别人行为的带动。
b、求异心理:消费行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c_______________:有些商品,人们拥有它的目的不在于它本身的实用价值和它所带来的乐趣,而是在于“向上看齐”,人有我有的炫耀心理。
d、求实心理:消费者选择商品,往往考虑许多因素,价值是否便宜,质量好不好,服务是否到位,功能是否齐全等,讲究实惠,据己需要是一种理性消费。
考点 20:消费行为:做理智的消费者。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①所谓适度消费,包括不________消费和不________消费两层意思。
②量入为出,使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合理进行消费。
③坚持适度原则,提倡勤俭节约精神。
(2)避免盲从,__________消费。
(3)保护环境,__________消费。
①体现新的发展观要求,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其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
②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___________,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0
第四单元
p80“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修改为“要切实加强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p81删除了“影响社会安定”一句。
p83“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更好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修改为“能够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p85框标题修改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虚线框
在x疆的大山深处有一个民族乡,是塔吉克族人时代居住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这个边境小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位塔吉克族老人介绍说,他家里养了150多只养,4头奶牛,每天都能喝上新鲜的牛奶;每天都能有4万多元的收入,日子越过越红火。以前,通往山外的路不好走,到县城近70千米的路程一般要花费8小时,如今,路修好了,只要1小时就能到县城;以前,乡里的通信设施落后,联系不方便,如今,全乡三分之一的人有手机,放牧空闲时可与外地的家人通话;以前,一到晚上,整个乡里一片漆黑寂静,如今,家家都有电视机,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了……
○改革开放以来,x疆这个民族乡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请查找资料,探究x疆这个民族乡发生巨变的原因。【解读】修改后与教材内容更为贴切。
删除了“微观上看……”p86删除了“宏观上……”
“我国已经达到的小康”修改为“但是,这还是……”
目标题名称“经济建设的新要求”修改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面的要求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党的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新期盼,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民生、生态文明五方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有以下几项新要求。
虚线框的素材
XX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40151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9109元和5919元。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
○算一算:如果要翻一番,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应该增长多少?
○查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资料,分别实现翻番目标的可行性。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XX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度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在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87框题名称“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修改为“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
目标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及要求有的大的变化: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方式和体制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要全面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p88框题名称“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修改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框题下的内容全部换掉,改为: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96、97“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内容修改为:
删除“在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个自然段。
换成“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虚线框的内容换成:我国商务部在美国投放了这样一则广告:
◇ 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
◇ 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
◇ 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的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法国风尚”;
◇ 法国顶级模特的时装上印着“中国制造,法国大师设计”;
◇ 一名商务人士向飞机窗外望去,机身上写着“中国制造,全球工程师结晶”。
○在国际竞争中,“中国制造”有哪些优势?
○收集资料,了解当前“中国制造”走出国门面临的挑战,并为我国形成出口竞争新优势提出建议。【解读】材料更具时代性、可读性。
要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
删除:从“引进了”到“走出去”,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了一个新层次。
“……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后修改为: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世界水平的跨国公司。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1
第二单元
p22虚线框的素材变了。
经常使用一次性筷子的人可能没有想到,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按每双筷子长20厘米、宽1厘米计算,这些筷子可铺满363个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许多人纷纷呼吁“筷子革命”:外出就餐尽量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
○你愿意支持“筷子革命”吗?请说明理由。
有专家估算后认为,我国每年餐饮剩余饭菜浪费的蛋白质高达800万吨,相当于2.6亿人的一年所需。“舌尖上的浪费”触目惊心。
○有人认为,请人吃饭一定要多点几个菜,吃完后一定要有剩余。如果盘子里的才被客人吃光了,主人就很没有面子。你怎样看待这一观点?
○你或你的家人外出就餐时有没有“舌尖上的浪费”?请就如何消灭“舌尖上的浪费”与同学交流。
【解读】素材与现实更为贴近
p24把袁隆平的事例换成了XX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的事例。
把牛玉儒的事例换成了白芳礼老人的事例。
【解读】事例更加贴近时代,更感动人。
p28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现改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0“为了解决社会的主要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现改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一条基本要求。”【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2“乡镇企业”的图换成了“全国首批农民专业合作联社诞生”
集体经济的形式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
【解读】修改后更加符合时代的发展,更加符合实际。
p35“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中的后一句改为“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36“微观基础”修改为“微观主体”。【解读】更加科学。
p39“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是利润。”后面增加一句“利润表现为企业的经营收入与生产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解读】更便于学生理解。
p40虚线框“火腿”事例换成了“奶粉”事例
p42“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了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解读】基于十八大报告。
p46“便捷的投资——储蓄存款”删除“便捷的投资”这一提法;删除“在我国,存款利息收入要按规定的税率向国家缴税。”
p47删除“贷款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体业务”这一提法。
“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股票”删除“高风险、高收益同在”这一说法。
p48“稳健的投资——债券”删除“稳健的投资”这一提法。“规避风险的途径——保险”删除“规避风险的途径”这一提法。
p50删除:“作为投资工具,基金的优势主要在于专家经营、专业管理,比较适合于缺乏足够投资知识、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者。”
【解读】修改之后更加科学,更为符合实际,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2
第三单元 收入与分配
第八课 财政与税收
8.1国家财政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财政的含义及其实质;②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③理解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④懂得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⑤理解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
⑥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和具体获取渠道;⑦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⑧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我国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⑨懂得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以及如何确定财政收支的合理关系。
2、能力目标
①初步掌握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的实践能力;
②初步掌握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分配财政支出的实践能力;
③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④初步知道如何合理确定财政收支关系的实践能力;
⑤辩证地认识财政赤字现象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感受我国国家财政的性质、功能和使用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②关心国家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3、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种类
4、财政收支平衡
5、我国财政的作用 1、我国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入的来源
3、财政收支关系的三种情况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财政收入形式、影响因素
②财政的作用
③财政政策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讲授法、教材联系实际法、座谈法
2、学法点津
①、夯实基础知识,突出重点。
⑵、综合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⑶、高度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⑷、搜集当前经济发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财政
★1、目的
2、含义
3、实现
①、国家预算:
②、国家决算: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
1、
2、
3、
三、财政的收入与支出
⒈财政收入
⑴含义:
⑵构成:
⑶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财政收入的?
⑷怎样增加财政收入?
⒉财政支出
⑴含义
⑵按照具体用途,财政支出可以分为
⒊财政的收入与支出的关系
三种情况:
⑴财政收支平衡是指
⑵财政盈余是指
⑶财政赤字是指
⑷国家应当根据具体情形,合理确定
(一)财政
1.地铁作为城市交通的动脉,以其安全舒适、方便快捷的优势,成为许多大城市缓解道路拥堵的重要手段。但地铁建设投入周期长,使很多城市望而却步、望“铁”兴叹。
【思考】
⑴、仅仅依靠个人出资能兴建地铁吗?
⑵、修建地铁应该由谁来办?
⑶、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服务是由政府提供的?
(二)财政的基本作用
1、【探究】走进生活: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举例说明财政的作用。
2、【思考】⑴哪些项目需要由国家投资?
⑵为什么这些项目要由国家投资?
3、【思考】⑴调控的目的:
⑵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调控经济平稳运行?
【探究】有人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家财政状况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大型、特大型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上马或建成,为实现21世纪我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企业、个人创造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而这一切都依赖于国家庞大的财政支持。
辨析:财政收入越多越好。
特别提示:财政节余并非越多越好,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的闲置和浪费。财政赤字也并非一定不好,只要适时适度,如在通货紧缩时增加财政支出来刺激社会总需求,就会出现一定的财政赤字,反而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但若赤字过大,就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引发通货膨胀。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11月,我国中央财政收入2734.66亿元,同比增长34%。据此回答1~2题。
1、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有效地支持了国家重点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财政收入包括 ( )
a.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b.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
c.债务收入、外汇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收入d.税收收入、外汇收入、债务收入
2、我国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的根本原因是 ( )
a.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b.税收征管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征税力度
c.全社会依法纳税的意识明显增强 d.股市火爆,印花税大量增加
3、XX年3月26日,从国家防总获悉:为支持当前西南地区抗旱,今年以来共拨付中央应急综合抗旱资金12.92亿元,提前下拨西南5省(区市)今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经费63.63亿元,其中54.8亿元用于解决136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下列关于财政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②财政收入的唯一来源是税收③国家的分配政策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④国家的收入和支出就是财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4、XX年12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XX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年免费,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及
顶岗实习解决,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这样做 ( )
a.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和谐 b.有利于经济平稳运行
c.有利于促进校企合作 d.有利于减少财政支出
5、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要根据实际,合理确定低保对象范围和标准,中央财政对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这一举措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 ( )
a.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b.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c.通过社会收入分配的调整,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d.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
6.简答:国家财政政策是如何控制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
【教后反思】
答案:
1、a 2、a 3、d 4、a 5、c
6、(1)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保持基本平稳,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国家通过财政收支水平的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运行。(2)经济发展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到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政府应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3)在经济增长趋缓阶段,经济发展主要受到需求不足制约,政府应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增加投资和消费,降低失业率,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3
《经济生活》教学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编号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⑥了解价格的含义⑦知道货币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⑧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⑨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⑤认识商品—货币—货币职能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②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努力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情感③培养作为商品生产者为用户着想的利他意识④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⑤憎恶制造假币、扰乱金融秩序等违法行为,增强法治意识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3、纸币的含义与纸币流通规律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货币的概念、本质
3、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a
a
b
c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本质
3、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点津
运用比较法,掌握知识。通过对货币的五种职能、货币和纸币、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等知识的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一)商品
★1、含义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
(2)价值
含义: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含义
★3、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
★(2)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
b.计量单位:
c.价格的含义:
d.特点:
②流通手段
a. 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
公式:
启示:
c.特点:
(4)其他职能: 、 、
5、货币流通规律: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发行规律
(1)发行规律
(2)回忆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胀
含义
原因
危害
(2)通货紧缩
含义
原因
危害
6、爱护人民币,反对假币
(1)爱护人民币的原因
(2)为什么要严惩制造假币的行为?
7、电子货币
(四)综合探究
1、金钱是什么?
2、钱能做什么?
3、金钱应该如何获得?
4、钱应该用到什么地方?
5、对待金钱的正确态度是什么?
6、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意义
(一)商品
1.【思考】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巩固练习】下列物品哪些属于商品?
①原始森林 ②自产自用的蔬菜 ③商店里卖的衣服 ④赠送同学的生日礼物 ⑤中国向朝鲜提供的紧急援助物资 ⑥家庭用的电、自来水
3.【思考】为什么要进行商品交换?为什么能够进行商品交换?
(二)货币
1.【探究】p4要咖啡的拿珍珠来。
(1)
(2)
(3)
2.【判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探究】p5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1)
(2)
4.【巩固练习】
在商店里一支钢笔标价为6元,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的职能。张女士花了230元人民币买了一件上衣,这里,货币执行的是 的职能。
5.【比较】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
6.【探究】p6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1)
(2)
(三)纸币
1、判断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购买力也由国家决定。
2、纸币发行的越多越好?
3、探究:比较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异同
(四)综合探究
辩题:
甲方:金钱是万能的
乙方:金钱是万恶之源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不同商品之所以可以按一定的量的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所有商品( )
a、都是具体劳动的结果
b、都具有相等的使用价值
c、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
d、都是脑力劳动的结果
2、眼下,“彩铃”已经成为一些人的消费时尚,“听觉经济”悄然而生。通过“彩铃”提供悦耳音乐或问候语,让沟通从美妙的音乐开始,让热爱生活的你有了表白心情的新方式。这表明“彩铃”( )
a、具有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b、是用于交换的一般物品
c、有使用价值但没有价值
d、有价值但不是商品
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据此回答3~4题
3、《荷马史诗》中提到,长发的希腊人卖酒,有的人用青铜去换,有的人用铁去换,有的人用牛或牛皮去换,更有的人用奴隶去交换。但是,这种物物交换往往不能成功,因为卖酒的人并不需要所有对方的商品。因此,在物物交换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出现了( )
a、等价物 b、一般等价物
c、货币 d、扩大的物物交换
4、在货币出现以前,金银 ( )
a、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
b、不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c、没有成为商品
d、只是有使用价值,没有价值
5、小张在商店里购买一件打折商品,原标价为人民币50元,实际支付40元。在这次购买活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
a、支付手段 b、流通手段
c、价值尺度 d、贮藏手段
6、XX年农民张某利用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获得了丰收。这些蔬菜 ( )
a.是商品,因为它花费了人类劳动
b.是商品,因为这些蔬菜是为了交换而生产出来的
c.是否为商品,关键是看是否用于交换
d.不是商品,因为他们不一定用于交换
【教后反思】
答案:
1、c 2、a 3、b 4、b 5、b 6、a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4
一、考点梳理:
考点1:了解市场经济的含义
(1)资源配置有两种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考点2:理解市场调节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1)市场调节的作用
市场调节配置资源主要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来实现。 一方面,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另一方面,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会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市场调节局限性
(1)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2)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考点3:理解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和措施
(1)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
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规范市场秩序的措施
国家应该健全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等以规范市场行为;要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
考点4: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也叫“根本标志”)。
第二,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这是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第三,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考点5:说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与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1)宏观调控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其中促进经济增长是首要目标(首要目标不同于主要目标),四个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2)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一,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
第二,法律手段。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
第三,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调整经济活动。
总之,国家宏观调控,应当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宏观调控的重要性
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
考点6: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
考点7: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考点8: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考点9:说明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措施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考点10: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和表现
含义:经济全球化,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
考点11:了解跨国公司的作用
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载体,推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
考点12:评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积极影响(略)
消极影响(略)
如何应对(略)
考点1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和作用
(1)原则:
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2)作用:
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定,为成员国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考点14:理解“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要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二、易错易混知识点
(一)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
1.继三鹿事件后,大连韩伟集团生产的“佳之选新鲜啡蛋”在香港被检出三聚氰胺超标。食品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热点。上述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市场调节的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竞争性
2.农民跟风种地未能取得预期收益,体现了市场调节的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竞争性
XX年6月初,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受暴雨洪涝灾害,造成蔬菜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国家发改委要求,对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以次充好、变相抬价等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严厉制裁。据此回答第3—4题。
3、串通涨价、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行为主要反映了( )
a、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 b、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 c、市场调节具有滞后性 d、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4、以次充好、变相抬价等行为的存在说明( )
a、我国市场经济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
b、市场自身的弱点和缺陷是不可克服的
c、必须建立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d、稳定物价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最主要目标
羊群效应的出现一般在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上,而且这个行业上有一个领先者(领头羊)占据了主要的注意力,那么整个羊群就会不断摹仿这个领头羊的一举一动,领头羊到哪里去吃草,其它的羊也去哪里淘金。回答5-6。
5."羊群效应"反映了单纯市场调节具有( )
a.自发性 b.盲目性
c.滞后性 d.竞争性
6."羊群效应"会导致( )
a.市场调节失灵 b.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激化
c.市场活动一切向钱看 d.经济波动,资源浪费
7.材料一:河北三鹿集团生产的著名品牌"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三聚氰胺,酿成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随后的市场专项检查显示,有多家企业产品也检出了三聚胺。使消费者对国内众多知名品牌奶制品产生了质疑,使国内奶制品整个行业面临史无前例的危机,也在国外造成了负面影响。
材料二:“三鹿问题奶粉事件”,不啻是一块试金石,它把个别领导干部无视民生的生态和一些主管部门的不作为暴露一览无余,不仅引发食品安全的一场地震,更引发了一场“政治地震”;因为对此次事件负有领导责任,未及时上报,处置不力,监管缺失,依据有关规定,免去石家庄市政府主要负责人职务,接受李长江同志引咎辞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职务的请求。中央如此铁腕整肃官场而掀起的行政“问责风暴”,其力度前所少有。
(1)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三鹿奶粉事件"对企业经营者的警示。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请你谈谈行政 “问责风暴”的政治意义何在?
①要确保产品质量合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企业只有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企业就不能生存和发展。②要诚实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2分)企业是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成败。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实守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④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食品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⑤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市场竞争取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任意三点得6分)
(2)“问责风暴”有利于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有利于切实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提高政府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利于政府审慎行使权力,科学民主决策,树立政府权威;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8.材料一:素有“经济宪法”之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经过了XX年于 8月1日 起施行,这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制建设走向完善过程中迈出的重要步伐。
材料二: XX年9月12日 ,各地媒体乃至氰央视、港、澳媒体已经开始披露59名婴儿因食用某奶粉患上泌尿结合,并有1名婴儿死亡的重大消息。12日,新华社发出消息,导致这次重大安全事故的原因为,受害儿童食用了含有三聚氰氨的三鹿奶粉。
(1)运用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的知识分析说明《反垄断法》出台的重要作用。
(2)“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应该承担哪些方面的责任?对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有什么启示?
(1).《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促进企业努力提高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符合下列哲学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之所以要通过并实施反垄断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提出的要求;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正确价值观有利于人们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这部法律的实施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等。
(2).在三鹿奶粉事件中,政府的责任:没有做到依法行政;没有积极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等。对于企业的启示是: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必须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保证自己的活动合法,有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要树立诚实守信.遵守市场道德,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3分)
(二)宏观调控的三种手段
1.(全国卷ⅰ24)中共xx大报告指出,我国“市场体系不断健全,宏观调控继续改善,政府职能加快转变”。下列行为属于宏观调控经济手段的是
a.国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b.物价部门核准公共交通的价格
c.国家修订个人所得税法 d.工商部门给新力企业发放营业执照
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建立工伤保险制度的通知》要求,凡在今年年底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煤矿企业,所在地区人民政府一律责令其停产整顿。回答2~3题。
2.不参加工伤保险的煤矿将被停产整顿,这是国家运用 进行宏观调控。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3.国家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属于运用宏观调控的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道德手段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1.“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是
a.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b.个人工薪所得实行比例税率
c.扩大群众的财产性收入
d.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面对当前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国家最可能采取的货币政策有
①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②增发国债增加支出
③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④放松银行信贷规模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去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让我们围绕“扩大内需与经济社会发展”展开探究。
情境一: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措施,加快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灾后重建。
(1)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政府为什么高度重视民生工作?
答案:(1)①我国是人们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为人民服务是政府的宗旨; ③对人民负责是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④我国政府是便民利民的政府,履行保障人民民主、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以及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高度重视民生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情境二: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国于1998年宣布实施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稳定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针对投资过热等问题,于XX年转而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在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的背景下,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XX年提出实行积极(扩张性)的财政政策。
(2)请你谈谈我国政府调整财政政策蕴涵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2)①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面对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采取相应的财政政策,才能促进经济平稳运行。
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真理是具体的,认识具有无限性。财政政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发展。
③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财政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
④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针对经济运行在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财政政策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
(3)【变化题】请说明实施上述财政政策的经济学依据。
答案:(3)【变化题】①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弊端,需要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财政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实施恰当的财政政策,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
情境三:去年11月15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国家指出,中国政府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下大气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为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发挥建设性作用。
(4)请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简要说明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对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
答案:(4)①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从而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四)经济全球化
材料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波及世界。受此影响,亚太地区与欧洲的股票市价普遍下跌,原油期货等高风险投资产品遭到大举抛售。
(1)请运用经济全球化知识,对上述现象加以点评。
材料二:江苏省政府针对当前国内外金融形势,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审时度势,立即启动3000亿元财政支出,力求进一步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如图所示:
(2)请结合图表,说一说江苏省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答案:(1)①材料一中现象是经济全球化的具体体现。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②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海啸”,加剧了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增加了国际风险。③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机遇,又有挑战。我们要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2)①图表反映江苏省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或积极的财政政策)。②这种财政政策通过关注民生,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拉动经济增长。③这种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促进资源合理配置。④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替代:又好又快发展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注:若考生只机械地答出财政三个作用,不结合图表作恰当说明,只给一半分数。)
三、典型题例
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侵袭,各国央行也纷纷出台救市举措,全球新一轮降息行动正在展开。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疲态渐现,国内市场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经济减速风险日益增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经济正在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我国国内市场巨大,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市场流动性也比较充裕,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有一定损失,但从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状况来看,损失占比很小,风险可控,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整体造成太大影响。人民银行将密切关注这场金融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带来的影响,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应对,也希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和国际金融危机,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学有关知识简要说明我国加强宏观调控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意义。(10分)
答: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议是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是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只有加强宏观调控,才能解决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避免市场作用的消极影响,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3分)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暂免征收利息税,有利于增加个人储蓄存款收益,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 充分体现了政府让利于民,改变政府与居民之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的努力,是保障民生,贯彻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要求。(3分)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只有不断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结构优化,促进总量平衡,才能做到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4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①“华尔街金融危机正向实体经济侵袭,各国央行也纷纷出台救市举措,全球新一轮降息行动正在展开。”体现了因果联系。②“从国内经济形势看,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疲态渐现,国内市场正面临严峻的经济压力,经济减速风险日益增大。我国国内市场巨大,有着较大的回旋余地,市场流动性也比较充裕,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体现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全面看问题。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③“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调整结构,不断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内需,中国经济就有着持续增长的较大潜力。”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辨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想问题、办事情既要看到内因,又要重视外因,坚持内外因相结合。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从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国内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投资产品有一定损失,但从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状况来看,损失占比很小,风险可控,不会对中国金融体系整体造成太大影响。”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主流,不能忽视支流。⑤“根据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适时灵活地采取相关措施加以应对”,体现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事物发展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矛盾双方各有其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
四、热点分析
材料一 XX年9月的纽约华尔街,人们惶恐不安。从美国房贷两巨头——房利美、房地美被政府接管,到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再到美林、aig、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大投资银行被收购、政府接管或转为银行控股公司,这场自上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引发了“金融海啸”,波及世界。
材料二 在美国金融业和经济依然风雨飘摇之际,欧洲银行业局势的陡然恶化,再度沉重打击了投资人信心。受此影响,股票、原油期货等高风险资产遭到大举抛售, 10月6日 亚太和欧洲股市跌幅普遍超过4%,股指刷新多年来低点;国际油价昨天盘中跌破90美元,创八个月低点;欧元汇价也大幅下挫,欧元对美元跌至13个月低点,对日元则创下七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材料三 XX年 9月24日 ,国务院总理在纽约与美国经济金融界人士举行座谈。温总理说,中美经济关系日趋紧密,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地步。保持美国经济金融稳定,对美国有利,对中国有利,对世界也有利。中方愿与美方加强协调与配合,也希望世界各国齐心协力,克服困难,共同维护国际金融市场稳定。
理论分析
经济角度
1、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和相互依赖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和技术,不可能生产本国所需要的一切产品,不可能只限于消费本国所生产的产品。各国的生产和消费都具有世界性。
2、我国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3、加强与美国的经贸合作,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在对外开放中,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哲学角度
联系的观点。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具体的。它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经济影响全球化表明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进一步加深,世界各国只有不断加强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才能加快本国经济的发展,在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要求我们首先重视内因的作用,同时不能忽视外因,坚持两者相结合的观点。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带来了风险,因而世界各国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处于有利地位。
政治角度
1、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维护国家利益是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力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其中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2、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的对外职能。
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5
必修1《经济生活》基础知识(填空)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一、货币考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 的 产品。2、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的二重性): ① 和 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②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 人们某种 的属性。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 的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特有(本质)属性。考点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货币产生: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中经历了:偶然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货币产生。
2、货币是从 中分离出来 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 。考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和 。除此以外,货币还具有 、 、 等职能。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的价值,叫做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 (行使其职能只需观念上的货币)。考点4:金属货币与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 (或某些地区)发行的, 使用的价值 。2、纸币的产生:货币以金银条块形式流通不便和金属铸币在流通中有缺陷,而纸币制作成本 ,更易于 、 ,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3、职能:流通手段,支付手段(有些国家的纸币还具有世界货币的职能)注:纸币不是商品,没有价值,但有使用价值。 4、发行: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 中所需要的 为限度。(超过会导期致 ,相反会导致 。)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考点5:货币与财富p28从一定意义上看,货币是 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 。对于金钱,要取之有 ,用之有 ,用之有 。考点6:结算与信用工具 1、人们在日常经济往来中,通常使用两种结算方式,一是 结算,二是 结算。常用的信用工具有: 、 、 等,这些结算工具具有现金结算不能比拟的优越性,更简便、实用、高效和安全。2、信用卡可以集 、 、 、 、 为一体,能 , , , ,给持卡人带来极大便利。支票是 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 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在我国主要分为 支票和 支票两种。考点7:外汇和汇率 1、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 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 。2、外汇汇率:一定单位的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兑换数量比以前多外汇汇率升高,外币币值升值;兑换数量比以前少,外汇汇率降低。即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汇率 ,这时人民币 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 ,人民币 值。3、我国的汇率制度: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对内保持 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 汇率稳定,对实现 、 和 ,促进国民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高考政治《经济生活》热点探讨教案 篇16
《经济生活》信用工具和外汇 教学案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2信用工具和外汇 编号____
设计者____________审核者___________主讲教师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两种结算方式②信用卡的优点③知道两种支票的用途④懂得外汇的含义⑤理解汇率的变化⑥了解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2、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使用信用卡和支票的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在生活中使用信用工具的意识
【考试要求】
高 考 考 纲 学业水平测试要求
1、信用卡的功能
2、外汇和汇率 1、信用卡的功能
2、外汇和汇率的含义 a
a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信用卡
2、外汇
3、汇率
【教学方法、学法点津】
1、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
2、学法点津
列表法。通过表格列出人民币升值的利与弊,能更好地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过程】 【交流、合作探究】 【学习反思】
㈠信用工具
1、结算方式和结算工具
1)人们经常使用的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是指
转帐结算是指
2)经济往来结算中经常使用的信用工具
★2、信用卡
①含义:
信用卡的功能
②银行信用卡的含义:
③优点
3、支票
①含义
②分类:
使用:
㈡外汇
1、含义
外汇是
2、汇率
含义
★2)变化
外币 本币 外国币值 本国币值 外国汇率 本国汇率
不变 更多 贬值 升高
不变 更少
更多 不变 升值
更少 不变 跌落
★3、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1)含义
2)意义
㈠信用工具
【探究一】你使用过信用卡吗?现金消费和信用卡消费有什么不同?
【探究二】课本p9支票
1)这张票据是什么?
2)如何把这张支票兑换成现金?
㈡外汇
【巩固练习】判断。
1)外汇就是外币。
2)外汇执行的是流通手段职能。
3)外汇就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探究三】6月2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8610,创下年内第49个新高。至此,XX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幅度已经接近6.5%。
1)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 )
①每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人民币②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下降③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上升④同样多的人民币可以兑换更多的外币(不定向选择)
2)判断:
①同样数量的人民币能进口更多的商品。( )
②来华购物的游客增多。( )
③出口商品的获益增加。( )
【巩固练习】为什么要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巩固提升】
【学习过程】 【导学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信用卡的说法正确地是 ( )
a、任何机构都可向社会发行信用卡
b、持有信用卡,可在任何消费场所进行消费和购物
c、持有信用卡,在消费时就可不受存款数量的限制
d、持有信用卡,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2、支票的使用大大方便了商品交换与人们的生活,要使用支票,必须在商业银行开设( )
a、个人活期账户 b、定期储蓄账户
c、活期存款账户 d、定期存款账户
3、外汇的作用我们可以这样来表述 ( )
a、是用于同城结算的支付手段
b、是用于外埠结算的支付手段
c、是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d、是用于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的支付手段
4、在我国外汇市场上,下列情况属于外汇升高的是( )
a、100欧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999元到1001元
b、10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由原来的827.3到826元
c、100元人民币能兑换更多的日元
d、人民币币值升值,外国货币币值下降。
5、新华网报道,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更富弹性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人民币升值将会( )
a、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 b、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
c、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d、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6、中国人民银行XX年3月3日和4月1日的几种主要外汇牌价情况(单位:人民币元/100外币)
3月3日 4月1日
货币名称 卖出价 卖出价
英镑 1418.39 1391.31
美元 712 702.4
日元 6.8926 7.0191
欧元 1084.33 1102.79
(1)对我国而言,表中哪些货币属于外汇?
(2)我国外汇汇率是升高了,还是跌落了?
【教后反思】
答案:
1、d 2、c 3、c 4、a 5、b
6、(1)英镑;美元;日元;欧元
(2)英镑对人民币汇率跌落
美元对人民币汇率跌落
日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
欧元对人民币汇率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