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一个故事:有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地从山村里走出来,走到了新安江,被湍急的江水 挡住了脚步。桥来了,背负着小路过了江,送到对岸的绿草地上,让小路又远远地奔4向了山外。这座背着小路过江的桥就是徽州古桥。
现存我们徽州境内的古桥,多达一千零五十四座,大都建成于徽商鼎盛的明清时期,是徽州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这些古桥或横跨于崖壁涧溪之上,或长卧于古驿阡陌之中,或点缀在村落的水口园林之内。且造型多样,设计精巧,有拱桥、曲桥、平桥、月桥,更有众多的廊桥、亭桥,真是千姿百态,各呈风格。
徽州古桥以石拱桥为最多。而且使用的石材基本上都是我们徽州的赭石和青磨石。精湛的建筑工艺,特别表现在桥基和桥拱上。水下的桥基大都采用条石 码砌,桥拱的结构除了需要精确的计算,还采用了滕汁、糯米粥和石灰搅拌的特殊材料密缝,从而使这上千座徽州古桥,虽经几百年的洪水冲击和风雨洗礼,依然坚固如初、巍然挺立。对于廊桥、亭桥,却是徽州古桥中的典范。在石拱桥上建廊建亭,又在廊亭内打造长条木凳,让桥既可引渡行人,又为行人遮阳蔽雨,停足歇脚;还增添了建筑工艺上的美感。这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个性化设计,在古老的徽州、在数百年前的古桥建造上,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于是,有多少徽州男人的匆匆步履从这一座座古桥上远去,又有多少徽州女人 送别和期盼的眼泪在这古桥旁抛洒。古桥承载了艰辛,也承载了希望。岂不知,这些徽州女人们用泪眼送走的 是布衣草鞋的山民,迎来的却是衣锦还乡的徽商,他们把桥当4成自己的人生驿站,在家乡不断建桥修桥,还在桥上修建佛龛供奉神灵,以祈求平安,走向富裕。正如现代文学史家唐弢先生所说,桥代表了改变,象征着飞跃,是向前者愿望的化身。
如今,我又站在这背着小路过江的古桥上,用我的心与古桥对话,与历史对话。千百年来,山村里的徽州人正是靠桥的引渡,才能从封闭走向开明,从此岸的荒芜 走向彼岸的绿草地。没有桥的引渡,徽州的生命 只能停留在衰老的山村。
而我今天也正是在这桥的引渡下,从此岸到彼岸,从今天到历史,从家乡到山外,又从山外走回家乡,走进这白墙黛瓦的皖南,走进这精雕细刻的徽州,走进这浓墨淡彩、积淀深厚的中国画里的村庄。
※本文作者:※
上一篇:《经典散文》描写山的随笔散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