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应正确看待网申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首先在有效性上,网申与传统的招聘方式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通过网申这一渠道收集到的应聘简历要远远多于传统方式,分到每个人头上的成功率就会小很多。当然求职者自身也有原因。很多人会在网上“海投”简历,投了很多,但并没有仔细了解职位的需求,以及自身条件是否符合,自然会感觉大多数简历都石沉大海。
网申技巧:不同的企业筛人的标准不一样
通过网络投递的海量简历,究竟有多大的命中率?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都表示,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因公司而异。
企业为提高效率,减少招聘成本,都会锁定一定的目标人群,比如会有目标院校的要求,这样可供选择的人才资源就会被圈定在一个较小的范围里。就好比有100万人应聘该企业,而企业实际考虑的只有其中的20万人。
这一说法得到了在一家大型国企人力资源部工作的Thomas Ma的印证。“我们招聘是有一些目标院校。像在工程领域,肯定首选清华、同济和天津大学的学生。”他说,比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开专场招聘会,别的学校的学生过去投简历,能够通过的机会也比较小。
“他们不可能不重视网申,因为公司每年在这方面要投入好几万呢,”现就职于一家大型国企的hr说,“简历肯定都会看,就是不同的企业筛人的标准不一样。”
网申技巧:万恶的“关键词”
一篇题为《网申强帖:中华英才网申系统简历筛选后台功能说明》的帖子中显示,HR在筛选简历时,首先是通过“查询条件”找到符合需求的简历,这些查询条件包括求职者的选择职位、志愿、目前所在城市、婚姻状况专业、英语等级考试状态,此外HR还可以自行输入关键字。
这样的筛选,依靠的平台是机器,只能按照设定好的标准操作,很可能会因为不智能而造成一些问题。比如用人单位要求的专业是“行政管理”,某求职者的专业是“公共管理”,按道理说专业是吻合的,但机器只认“行政管理”,关键词筛选时有可能就把“公共管理”淘汰掉了。
用人单位一开始可能担心招不到人,标明的条件都是比较基本的。但如果发现简历太多,用人单位就会在后台设置更高一级的关键词。在求职者看来,便是自己明明满足硬性条件,简历仍然没通过。比如网申中可能只标明“硕士”,但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求职者过多,用人单位就可能把程序设置为“985”或“211”院校硕士。
微软中国人力资源部工作过一段时间的hr说。当时负责筛简历的时候,每一份简历她都会看,包括前面的硬性条件学校、专业和后面的实习经历。“一些学校不太好、但是本人经历不错的,我们也会给他笔试机会。”舒畅说,但是现在所在的国企不一样,对学校、专业、生源地、学历、四六级等硬性条件更重视,这些条件不符合的话,一般是不行的。“所以现在就没有原来看得那么仔细。这可能和工作量也有关系,在微软,专门负责网申简历筛选的就有6个人,在现在的单位,负责这个工作的人要少得多。”
多名业内人士都提到,国企对硬性条件看得更重,网上筛简历的时候首先看前面的硬性条件,不行的话立马就pass掉。国外的企业更喜欢用关键词搜索,而且技术性较强的职位更适用这一方法,比如计算机程序员等,企事业单位会输入员工需要具备的专业等级作为筛选条件。而像市场销售、财会、文秘等职位,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使用关键词的比例并不高。
至于网上流传的‘与知名企业沾边’这一作法,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并不大全球知名的大公司不胜枚举,即便要找一些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工程量也是非常大的,技术上也很难支持。除了求职者将个人信息填写在简历模板上由智联的简历中心统一管理这种方式之外,企业与智联合作的另一种方式是,求职者的简历通过智联的网络界面直接发送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邮箱,这种简历是不受网站后台限制的。
网申技巧:网是静的,人是动的
网络的便捷使大家对网申的期望值过高,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求职的成功率与投出简历的数量并不一定成正比,要做好心理准备。普通求职者三个月内找到合适的工作是比较常见的,而应届生通常时间要长一些,一般半年左右。因为没有经验,加上数量巨大,难度也就相应地提高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