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败的创业人生 记从乡村走出来的何帮喜
16年前,身背一把锯子,无为小伙子何帮喜走进陌生的京城,追寻梦想的城市生活。16年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龄制造商,何帮喜用曾经紧握锯子的双手,带领他的希玛集团,书写了中国保龄设备企业的飞天神话。艰难岁月:激情点燃创业梦想
“初到北京,困难简直不可想象。”多年之后,坐在希玛集团宽大的办公室里,何帮喜用夹杂无为方言的北京话,向记者诉说打工时的艰辛,语调轻松舒缓。那一刻,秋天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温暖而明亮。
由于家境贫困,1982年,初中还没毕业的何帮喜,回到无为县十里墩乡的家中务农。他学会了木工手艺,农闲时做些木工活。1988年2月16日,当许多人还沉浸在春节的喧闹中时,不甘心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何帮喜,怀揣东拼西凑借来的120元钱,到北京打工。
从北京火车站出来,呈现在他眼前的是宽阔平坦的大街、鳞次栉比的高楼、川流不息的车流……摸摸口袋里还剩下的40元钱,何帮喜心里明白,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京城里“活着”。
“终于,在身上只剩下4毛钱的时候,我找到闯荡北京的第一份工作。”那是住在火车站附近的一对老夫妻,需要装修厨房。何帮喜从早上忙到晚上,装修完以后,他又顺手清理了厨房里的垃圾,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家主人非常感动,给了何帮喜40元钱。这是他离开家乡后得到的第一笔收入。每当何帮喜回忆起这段往事,还十分感谢那对老人,是他们让他看到留在北京的希望。
随后两年里,何帮喜走遍京城大街小巷,到处做木工活。这并没有泯灭他心中的创业梦想。尽管当时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但他在积蓄才智,寻找机会,像一个茫茫林海中的猎手。
北京亚运会给了何帮喜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1990年,由别人出资、他出技术共同组建星伟体育用品公司。
当时,国内比赛用的台球设备大多从国外进口,一套要花6万多元。勤奋聪颖的何帮喜刻苦钻研台球生产工艺,先后获得4项台球设备国家专利。担任亚运场馆建设的负责人得知国内有人能生产台球桌时,将信将疑。是何帮喜做的台球桌质量和价格打动了他,立即决定不再进口台球设备。
因为卓越的贡献,1993年,何帮喜担任星伟公司的副总经理。作为外来务工杰出人才,北京市政府奖励了他4个城市户口和一套住房。星伟公司的工作经历,为何帮喜后来创建希玛集团积累了丰厚经验。
壮志凌云:中国制造世界品牌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0年的一天,何帮喜在北京丽都饭店做活,这是北京第一家拥有全自动保龄设备的场所。闲聊中,他无意中听说一套保龄设备需要75万元,而且还全部依赖进口。为什么中国人就不能造保龄设备呢?隐约之中,何帮喜感到一个新希望在向他招手。
第一次产生要造中国的保龄设备的念头后,何帮喜久久难以释怀。制造保龄设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高的技术支持。这对一个没有多少积蓄的打工仔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
1995年,何帮喜在一份报纸上看到,我国每年都要花费60亿元从国外购买保龄设备。他长久蛰伏的保龄梦再次被激活。经大量的市场调研后,他毅然决定离开星伟公司,接手北京市大兴区一家倒闭的乡镇企业。
此时,美国一家保龄厂商来中国考察后轻蔑断言:“5年之内,中国人造不出保龄球设备。”这句话深深烙在何帮喜脑海里。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保龄设备的厂家,生产保龄设备应是商机无限,但他必须寻找一个支点,才能实现自己的保龄梦。
为筹集资金,何帮喜迅速恢复这家席梦思床垫厂生产。两年时间27万件床垫一销而空,盈利近千万元。1996年6月,何帮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毅然关闭床垫厂。“自己认准的路,一定要坚持走下去。”这就是何帮喜的秉性。
那时,韩国一家保龄球企业想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双方就技术合作、资金分配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韩方提出要使用他们的品牌,但何帮喜坚持产品必须是用自己的“希玛”商标。“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一旦对方撤出,整个企业剩下的就只是一块土地、一堆机器、几座厂房。”最终,何帮喜拒绝韩国人合作要求,独自投资4000万元,在北京市大兴区工业园建造占地5万平方米的保龄全套设备研究、开发、生产基地———北京希玛保龄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如今,希玛集团保龄设备占据了75%的国内市场和30%的国际市场,实现何帮喜“中国制造世界品牌”的夙愿。
创造一流:科技兴业敢为人先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个造中国保龄设备的人是无畏的。乡村木匠出身的何帮喜,在没有任何国外技术支持的情况下,开始荆棘丛生的创业之旅。
制造保龄设备对技术要求很高,国外保龄企业绝对不会提供技术支持。一向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何帮喜,又一次向世界同行发起挑战。1996年春节后,何帮喜招募20多名下岗和退休的工程师,关起门来钻研保龄技术。他花了50万元从英国买来两套保龄设备,拆了装,装了拆。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山重水复。9个月后,凭借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何帮喜造出中国第一台保龄球的排瓶系统。一双布满血丝的眼睛中,流露出孩子般的兴奋和激动。
然而,一个料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他们研制的保龄球排瓶系统,实际调试后一点反应也没有。绝望的情绪迅速笼罩了大家。“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为给员工打气,何帮喜拿出1500元召开“庆功会”。晚餐上,员工们个个垂头丧气,惟有何帮喜满面春风。在他的感染下,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计献策,技术难关被彻底攻克。“只能进,不能退”的做事风格,再次让何帮喜尝到胜利的喜悦。
由于技术不成熟,希玛公司生产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产品有许多缺陷。1998年,公司毅然决定召回110套保龄设备。参与最初研制保龄设备的希玛集团副总经理刘永秀介绍说:“当时世界上仅有的5家保龄设备企业,采用的都是机械回球技术,自动化程度低,而且故障率高。于是在何总带领下,我们开始电子回球系统的研制开发。”这又是一次前无古人的挑战。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底,保龄电子回球系统研制成功。这种系统独创的电子自动解锁功能,回球率达100%,回球速度达到10秒,比传统回球系统有更大的安全性。这种新产品一经投放市场,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销售额直线上升,给公司带来丰盈的经济效益。
“起步与世界同步”。自此之后,何帮喜紧紧把握国际保龄行业技术的最新进展,恪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要求,注重企业技术创新。几年来,希玛集团获得国家专利20多项,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获得英国皇家质量体系和世界上最具权威的保龄设备认证机构美国保龄球协会的认证。2002年,希玛品牌成为中国十大最具潜力商标。
一流的技术,让希玛集团销售额迅速提升,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一跃成为享誉世界的大集团。2001年,4000多万元;2002年,6000多万元;2003年,销售收入超亿元。这一串数字背后,凝聚的是何帮喜追求卓越的进取意识和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
市场弄潮:锐意创新永无止境
如果说最初的创业是靠着一往无前的坚韧,那么,将企业做强则要靠敏锐的市场眼光和善于把握市场的能力。何帮喜紧紧抓住企业质量管理这个核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打败了众多竞争对手。
在希玛集团采访中,记者与何帮喜接触的几天里,很少能听到他的手机铃声。“去年,我和一些企业老总到欧洲访问,他们的手机响个不停,总是国内企业问这问那。但我几乎没有电话。”何帮喜解释说:“我是用制度管理企业,只管少数人,事情交给他们,各人干各人事。”
“我们的管理制度有一本书厚。”谈起集团管理,何帮喜抑制不住兴奋的笑容。起初,何帮喜既管财务、技术,又要管销售、生产等,整天忙得不亦乐乎,而且效率极低。通过考察国内外大型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何帮喜认识到,企业管理者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通过一套严格的制度约束和管理企业。于是,企业各项规章制度迅速建立起来,每个人工作职责非常明确,既不越位,也不缺位。
职工提案是希玛集团一项非常特殊的管理措施。公司规定,每位员工每月必须提交一件议案,否则拿不到当月工资。提案内容涉及企业发展各个方面,小到怎样节约一个螺丝钉,大到如何拓宽国际市场。这一举措大大调动职工参与意识,职工创造性空前焕发出来。
注重学习和以人为本,是何帮喜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取胜的又一法宝。“宁愿少吃一顿饭,读书看报时间不能占。”何帮喜学历不高,但勤奋好学,最大喜好读书看报。他的办公室里,桌上、橱柜里摆的全是书,连车子里也放了许多书。希玛集团定期给员工培训,或邀请专家来授课,或将员工派到高校和国外深造。经常性的学习活动,给企业发展注入知识动力,企业始终能站在世界保龄行业发展的最前沿。
“大海有真能容之度,明月以不常满为心。”永不满足的何帮喜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在实践中历练才智,造就了他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头脑。中国申奥成功后,何帮喜积极运作,希玛集团被授权为中国奥委会标志特许企业,先后获得参与40多座奥运场馆的建设权。去年非典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运用于疾病控制的医学实验室设备的应用前景广阔,于是投资兴建欧美佳教学实验设备有限公司,产品投放市场后深受欢迎。
故土情怀:飞凤还巢回报桑梓
何帮喜是农民的儿子,蕴藏着深深的故土情怀。虽身在繁华都市,但始终眷念着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时刻牵挂家乡的发展变化。
几年前,家乡人找到何帮喜。他诚恳地说:“等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到家乡投资兴业。”果然,他没有食言,在希玛走向世界的同时,何帮喜回到了家乡。
2001年,无为县筹建二坝开发区,希望找到一个有影响的企业投资。开发区管委会主任汪元波来到北京,与何帮喜商谈回乡投资事宜。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何帮喜满口答应。2002年8月,他在无为县投资4000多万元,兴建希玛南方工业园,建设世界最大规模的抗耐特板和保龄设备生产基地。如今,占地100多亩的希玛南方工业园已初具规模。
面对从北京归来的老乡,无为人用热情和行动深深感动着何帮喜。县委书记吴晓天介绍说,何帮喜等民营企业家回乡创业时,县里以优惠政策为先导,以构建“凤还巢”为载体,以优化服务为重点,以激励机制为手段,为他们回乡投资营造出良好的创业环境。何帮喜深有感触地说:“在我回家创业时,公司手续都是二坝开发区管委会帮助代办。这样我就有更多精力去抓企业建设和发展。”
家乡落后的教育事业,也让何帮喜牵挂不已。除了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外,2002年,他在家乡无为县十里墩乡出资20多万元,建了座小学。贫寒出身的何帮喜知道寒门学子不易,从2001年起在本村先后赞助8名贫困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业。何帮喜说:“当看到那些孩子重新返回课堂时,我会从他们的笑脸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幸福。”
这就是何帮喜,一个把社会责任看得比自己生命还重的企业家。这就是何帮喜,一个锲而不舍永不言败的创业者。(项良新)
永不言败的创业人生 记从乡村走出来的何帮喜
永不言败的创业人生 记从乡村走出来的何帮喜。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永不言败的创业人生 记从乡村走出来的何帮喜,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永不言败的创业人生 记从乡村走出来的何帮喜文档下载网址链接: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