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易文君范文网!

宝洁:日用品帝国的沉与浮

作文吧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宝洁:日用品帝国的沉与浮yWK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988年8月,广州宝洁有限公司成立,宝洁以新产品海飞丝洗发水登陆中国。

  宝洁在中国的17年经历了三个时期:1988~1998年,一路遥遥领先,高居日用品王国的宝座;1999~2001年,陷入国外强大竞争对手以及本土大小品牌的围攻,危机重重;2002年以后,重返巅峰,取得佳绩。

  1988~1998:日用品帝国王朝

  这一时期,宝洁在中国构建了一个日用品帝国王朝。据统计,宝洁中国从1991年开始赢利,1991~1998年销售额以平均每年50%的速度迅速递增。1997年,宝洁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超过80亿人民币,创下历史最高记录。1997年飘柔市场占有率达到29.79%,高居榜首;潘婷和海飞丝以14.30%和9.94%紧随其后—宝洁公司的这三个品牌已占据洗发水市场的半壁江山。1992年3月宝洁的香皂品牌舒肤佳进入中国市场后,把原霸主—力士从龙头宝座上生生赶了下来。据一份调查报告,现在中国香皂的第一品牌是舒肤佳,其市场占有率达41.95%,比位居亚军的“力士”高出14%,有36.80%的消费者把“舒肤佳”作为首选品牌(杨维忠,2004)。

  宝洁为什么能在短短的10年间成为中国日用品市场的霸主?

  市场先行优势

  20世纪80年代,中国日用品市场产品不多,消费者只能单调选择几个质量差、包装粗糙、缺乏个性的国产品牌。

  宝洁发现了这一巨大的市场空白,以创新式的轻便小包装面世,“海飞丝”、“玉兰油”等品牌迅速成为中国消费者的首选。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消费者,尤其是青年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变化。青年人求新、好奇、追求名牌、喜欢广告、注重自我,具有先导消费作用,因此宝洁选择青年消费群作为其目标市场,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手段。比如,用当时的青春偶像郑伊健、张德培等作广告,并配上“滋润青春肌肤,蕴含青春美”等广告语,还举办了“飘柔之星全国竞耀活动”等一系列围绕年轻人的促销活动。

  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

  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是宝洁成功的基础。进入中国后,宝洁确立了三大基本经营原则:(1)推出的任何新产品在测试阶段,就要比竞争者具有明显的优势。(2)尽早发现一个消费趋势,并引导消费者消费。(3)对消费者需求及偏好进行细致的监测。

  为了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宝洁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消费行为数据库和完善的市场调研系统,帮助宝洁从一开始就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及生活习惯。比如,他们洗头及刷牙的方式、对目前产品的意见以及喜欢什么样的宣传方式等。

  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宝洁不断地挖掘着中国消费者的需求趋势。比如,在推出舒肤佳时,宝洁把其功能定位在除菌上—在当时,这是中国消费者并没有意识到的,并通过广告的诉求“妈妈爱心护全家”,从而引导其消费。

  适时的分区域销售渠道

  在这一时期,宝洁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产品基本上通过分销商、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大店、小店,最终进入寻常百姓家。宝洁将中国分为四个销售区域: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西南区。四个销售区域又分别设有区域分销中心、营销、财务、行政、后勤、人力资源等部门。区域分销中心分管所属区域内的分销商,全国有300多个分销商,1999年宝洁超过80%的销售额是通过分销商销售的(周伟,2005)。

  价值链上不同程度的本土化

  以消费者需求为出发点,宝洁在价值链上实施不同程度的本土化。越靠近消费者的部分,本土化程度就越高,反之,本土化程度就越低。

  比如,财务和资本运作这两个领域离消费者较远,宝洁需要全球统一筹划和运作。相反,离消费者最近的产品,都给它们起一个中国名称,并作为一个本土品牌运作。据调查,中国消费者根本不认为飘柔、海飞丝、潘婷等是外国品牌。

  宝洁还采取了多品牌策略,在这一时期建立了海飞丝、玉兰油、护舒宝、潘婷、舒肤佳、碧浪、汰渍、帮宝适、品客和沙宣等诸多品牌;在新品牌推出阶段使用公司名称来推荐,一旦获得市场认可就只强调独立的产品品牌;宝洁还鼓励品牌之间的竞争,在同一市场发展两个或更多的品牌,让它们彼此竞争,从而增强了产品在本地市场的竞争力。

  严格的内部晋升制度

  从1989年开始,宝洁就坚持绝大多数需求岗位由毕业生补充的策略。据统计,广州宝洁有中方员工889名,其中研究生43人,大学本科生223人,两者占员工总数的1/3。这些人中已产生了1位总监、18位副总监、150位高级经理。

  目前,宝洁在中国的员工,包括管理层,98%的都是中国人,但高管层由总部直接派任,华人很少。宝洁全球前副总裁韦俊贤、宝洁中国区人力资源总监许有俊算是宝洁高层中凤毛麟角的华人,不过他们俩一个是中国台湾人,一个是菲律宾华人,都不是中国内地的。

  1999~2001:四面楚歌

  经历了10年辉煌的宝洁中国公司,在1998年后跌进低谷。有资料显示:1998~1999年宝洁中国的市场占有率迅速下降,如在洗发水市场的占有率从60%跌到40%;公司整体销售额下降了20%~30%,在中国市场的业绩为39.17亿元人民币,已经跌破了其盈亏平衡线,出现亏损。

  昔日的帝国王朝为什么会陷入如此困境?

  其他品牌的围攻

  作为领先者的宝洁身后自然有一大批追赶者。在借鉴宝洁的成功经验中,纳爱斯、舒蕾、奇强们不断成长起来,分割着宝洁的各线市场;“高露洁”牙膏、“奥妙”等其他国际品牌也开始叫阵。

  在洗发水市场,宝洁遭到舒蕾和夏士莲的双重夹击。尤其是舒蕾,它运用终端战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有效避开与宝洁的正面交锋,于1999年一举跃升为全国性品牌,到2000年销量仅次于飘柔,最终打破了宝洁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洗涤用品市场,宝洁遭受了纳爱斯和奇强的强势进攻,而纳爱斯的冲击力最大。纳爱斯主攻中低品牌的空档,针对宝洁的“高价游戏”,提出“只买对的,不买贵的”。在这种战略的指导下,纳爱斯推出的雕牌,以广告攻势和低价位出击,从而一跃成为肥皂行业的龙头;紧接着又进军洗衣粉市场,到2001年以年产89万吨稳坐第一。

  宝洁的自身因素

  宝洁中国总裁颜德健曾说,宝洁的敌人只有一个,是宝洁自己。

  从宝洁自身来看,宝洁一贯奉行的高质高价策略,恰恰为它自己埋下了隐患,给本土品牌留下了巨大的市场成长空间。本土公司利用宝洁的这个软肋,定位于中低档市场,采取低成本、“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占据了大片农村市场,还不断对以大中型城市为据点的宝洁发起冲锋,令昔日的帝国王朝陷入危机。

  1999年宝洁全球战略的转变也对宝洁中国的失利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一年,宝洁全球总裁耶格尔提出了“进行更大规模变革”的战略,并推出“2005重组计划”,目的是让宝洁更加适应全球化、保持竞争优势。体现在中国市场上,宝洁忽略了一些小的零售商,推行向大卖场进军的营销策略,失去了大部分农村市场和分销商,从而留给竞争对手巨大的市场空间。

  消费者行为的转变

  新生代市场调查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品牌已不是顾客选择日化产品的惟一动力”,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更趋于理性化,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

  另外,根据AC尼尔森的调查,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更喜欢去不同的门店购物,而没有对某一家门店表示出特别的忠诚。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像以前那样对宝洁情有独钟了,他们对宝洁品牌的忠诚度逐渐降低,往往在其他厂家促销人员的鼓动下而选择宝洁之外的产品。

  2002年至今:重返巅峰

  2001年6月,罗宏斐出任中国宝洁总裁。他一到任,就采取了更加本土化的战略,宝洁的困局开始改观:首先确定广州为大中华区总部,直接向总部汇报,一改广州、香港、中国台湾三足鼎立的局面;其次,与分销商重修旧好。随后,宝洁开始大规模地反击:2003年发起射雕行动,进军农村市场;2004年夺取央视广告标王,等等。

  在有效控制成本后,宝洁开始与本土企业展开价格战。据统计,2003年,宝洁的玉兰油、舒肤佳、激爽平均分别降价20%、25%、30%。在洗衣粉领域,为了收复失地,汰渍一度降到了3.5元的底线,矛头直指雕牌和奇强等品牌。紧跟洗衣粉价格大战,宝洁又打响了洗发水市场的价格战。2003年底,宝洁在区域市场上尝试销售9.9元的飘柔洗发水。同时,宝洁在各终端或明或暗的促销活动不断,并试图在品牌效应的掩护下,强力渗透中低端市场。

  进入2000年后,宝洁中国大力拓展农村市场,陆续推广“乡镇终端网络建设”和“乡镇菜市场展示计划”。2003年末成为央视标王,进一步扩大了宝洁在农村市场的影响力。

  宝洁的反击取得了成效。据报道,宝洁中国2001~2003连续三年销售增长率超过了25%,利润以平均每年140%的速度增长。其三大品牌—飘柔、海飞丝和潘婷收复了失地,重新占据市场的多半壁江山。2003年,中国成为宝洁全球第六大市场以及全球业务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业绩接近150亿元人民币。

  ◆ ◆ ◆ ◆ ◆ ◆ ◆

  宝洁在中国的17年可以说是成功的,但其在具备先行者优势的情况下“失去”1999~2001这几年,至少说明,在日化用品这类产品可替代性强、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的终端市场上,倘若忽略中国实际的市场情况和竞争对手的策略,即便拥有强势品牌,也可能给后进入者以可乘之机,“大意失荆州”。(王分棉)

来源:北大商业评论
26579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