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北古民居文化游
首站仍然是游览古民居——邵武的和平古镇。出发前满心的忐忑逐渐被一路稍还通畅的高速路所消除,走走停停,车行三百多公里终于于午后吃饱喝足踱进了和平古镇。站在那一圈新旧夹杂的村落前,望着纵横交错的小巷,我们有点像进了迷宫,只好随从一个“影迷”开始刘姥姥探大观园般的探访。据说这村落是汉族文化从中原进入福建后融入当地文化而形成的积淀和缩影,呈城堡样式的古建筑,其中廖氏、黄氏、李氏的三座大夫第及陈氏贡元宅等都堪称古民居瑰宝。于是我们在迷宫间穿行,在各有特色的古民居前摆着pose在几个“影迷”的闪光灯下享受明星般的光影绚彩。终于拐过一个大弯,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恢弘大气又古朴精致的谯楼在“影迷”们的惊呼声中展现眼前。整座楼呈天安门城楼状的三楼,建在石头高高垒起的拱形城门上,飞檐翘壁,窗棂俊秀,大家抓起相机衬着蓝天白云纷纷按动快门。走进城门右拐,又见几级石阶直通谯楼侧门,一个“影迷”指点着斜射下来的一米阳光轮流让我们当回模特,于是又在这长满历史青苔的石阶上留下身姿。“影迷”们欢叫着:“呀,这简直可以当封面。”亦让我们对相片中的自己充满了期待。
沿着青板石路缓缓前行,不时和古镇中来来往往的村民擦肩而过,我们无以知晓他们匆忙的身影是否应该沾染清幽小镇的闲适,但从他们亲热的相互招呼声中足以证明这看起来荒凄的古村落绝不“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确充满“和平”的气息。在村民的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隐藏在小巷深处的让村民引以为豪的“李氏大夫第”,光一个恢弘的石雕门壁就让我们叹为观止:“好奢华的人家!”那石壁上极其精致的雕刻显示着主人身份的尊贵,大门亦不曾因年代的久远失却精工的华彩,在岁月的沧桑更迭中反倒更显其略带西洋异域的风情,引发你我之辈无限遐思。走进大夫第略显颓败,四周的窗格已不尽完整,阳光从天井的寸方之地漏下,在青石板地上形成斑斑点点的光圈。
几个人在古巷中蛇行,很自然地对感兴趣的民居登堂入室,没有人对你盘问,用“来者总是客”式的习以为常给你在古居人家常见的自由与随意,彰显着人性中最为美好的信任与亲善。居然就拐到了一条街上,几个大叔正围着炭火烘烤这儿的特有小吃——和平小礼饼,咬在嘴里松软甜腻,别有风味。因一队对古民居毫无兴趣已在村口喝了一碗又一碗豆浆人马的催促,我们只好别过三个意欲继续深入探访的“影迷”,踏上另一条“山水游”之路——泰宁县。
素闻泰宁是个文化底蕴极其深厚的县城,一路所见的确不假。光是整个县城建设便可见一斑,青一色仿徽派灰白建筑,翘着高高的马头墙橼,沿着一条穿肠而过的城中河见到河畔两侧柳树依依,湖光山色,小区里的统一建筑影影绰绰地倒影在清幽的河水中,给热闹的县城凭添一丝幽静。过一道精雕细刻的石桥,来到城中心所在地,却见沿河岸一路古铜色的主题雕塑分外显眼。有历史典故、有街头艺人、有牧童黄牛、还有红军战马,吸引着外地和本地的无数游客在此流连不去。一部分人为着晚上的住宿发愁,兵分几路沿街找旅馆去了,我们数人直奔早有耳闻的“尚书第”而去。在一条古色古香的步行街中心,“尚书第”宏伟傲立,那气势的确不是和平古镇的“大夫第”可以仳敌。从大门一眼望去,便见一道道拱门直引向我们眼睛的最深处,让我们无论如何难以想象整座府邸的面积。导游用三个词形容此第主人李春烨——大器晚成、青云直上、激流勇退。据说李春烨46岁方中进士,此后边官运亨通,短短十一年间连升十四级,直到官至兵部尚书,四世享受一品待遇。后趁其母九十岁寿辰之际辞官回家侍奉母亲于左右,其孝顺之举传为佳话。整座府邸面积达2万平方,按照泰宁传统“三厅九栋”的建筑格式排列,每幢都有门厅、客厅、中厅、天井、后厅,以封火墙相隔,以廊门相通,天井两边是檐廊和厢房,布局大同小异。我们流连在绿树葱茏的后花园,直到暮色降临,方才步出大门,却见“尚书第”的金字招牌在夕阳中熠熠生辉。其实泰宁何止“尚书第”,沿途所见历史古迹、古刹书院比比皆是,真乃一历史文化之古城。
游览完尚书第(状元街),我们第一日的古民居文化游算是半尽兴,已是黄昏,火红的夕阳醉倚山头,几只鸟儿扑腾着几缕金色的晚霞朝绿化林中飞去。一抹斜晖给车窗玻璃注入了一汪绚烂的光波,车顶上街树的绿色剪影随着晚风在光波中轻轻摇曳。此时的泰宁古城,光与影的律动是那样的协调,像一首平仄押韵的抒情诗,又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水彩画。身在画中的我们,竟然有些陶然欲醉了。
夜幕降临,离开古城,我们驱车前往离县城15里外的朱口镇借宿。汽车在205省道上疾驰,我们的思绪一同随车起伏,深感古朴庄严的明清古民居折射出厚重的文化底韵,鲜红舞动的朱毛红军大旗映红了泰宁的天空,给中国革命带来了胜利的曙光。而我因为相机没电没能多拍些古城照片而深感遗憾。其实,留下些许遗憾有何不好?正如泰戈尔所言:“天空没有痕迹,但鸟儿已经飞过。”
夜晚我们住宿在朱口镇“福满堂”客栈,结束了第一日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