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标准”谈语文学习空间的拓展
2005-6-20 字数:1955收藏此页到都市网摘 空间本属于一个物理概念,宏观上看,人是空间的所有者和创造者,他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生存空间的宽阔与舒适。学习是一项特殊的活动,理应有自己活动的空间,但长期以来,学习空间的拓展滞后于学习要求的不断提高,使我们的教学改革总是徘徊在一种理论上的虚拟的空间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终于显示出了“大家”之气,对开放语文学习空间、网络语文学习资源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一、“课程标准”的目标具有三维性目标是语文学习空间的支点,传统的语文学习目标基本上属线条形和块面式的,而《标准》对语文学习目标的定位具有三维性或多维性,为语文学习支撑起了一个稳固的空间。《标准》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出发,立足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尊重和理解多样文化”,“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学生如何“理解多样文化”,如何去“关心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当然要蓄积大量的与之相关的语文资料,主观的去和传统文化、现实生活相融合,这既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态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健康的语文学习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为丰富语文知识,拓展语文视野指出了方向;二是在知识与能力的定位方面,强调能力培养的多维性。《标准》要求学生“具有正确理解、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和“阅读的能力”,要求能“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学会使用工具书,初步学会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里既强调了知识的掌握,又强调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首次提出了对“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这是拓展语文“学习内容空间”的基础;三是在“习惯方法”上作了一些新的要求。首先要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是特别强调了“自觉地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语文”,使语文学习的目标既具有具体性又具有开放性。这种目标体系是传统语文的“工具性目标”的彻底变革,它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支起了一个更为广阔、亮丽的空间。二、“课程标准”的内容具有广博性谈到学习内容,我们很自然地会想到教科书,传统的教材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一切载体(当然包括教材)为之服务,使教材体系显得单调枯燥。由于教材的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其语文教学的改革,如同孙悟空与如来佛的魔掌,改来革去,始终跳不出教材的圈子。新《标准》从传统的圈子里突出来,站在历史的和未来的高度对语文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定位。首先,要求内容要“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要“关注人类、自然和环境,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些都是传统的教材理念所未涉及的,既然《标准》明确提出要“关注人类、自然和环境”,“体现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这就要求不断地更新内容,使教材做到与时俱进。其次是提出要创造性地“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放、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强调了学习内容的灵活性,允许学校根据地方特点构建校本教材。过去,我们在教材的编排上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内容空间单调、狭窄,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脱离,教师在教材的实施过程中也懒得去开发、拓展。而新的《标准》出台后,“死教材,呆老师,钝学生”的现状可望得到彻底的解决。再次是教学内容生活化、社会化,要求增强资源意识,广博语文资源。强调健康的书报杂志、影视等都可以当作语文学习的载体。在方式上,要求灵活多样,演讲、辩论均可。如此要求,极大的丰富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资源,注重了学习载体的多元化,从根本上拓展了语文学习的空间,真正做到了学校语文、生活语文、社会语文的有机统一。三、“课程标准”实施渠道具有广延性学习与生活本身具有很强的相长性和依赖性,但随着“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教育与生活、学习与社会呈分离之态(笔者并非否定班级授课制)。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老师抱着统一的计划、教材兢兢业业地“授业、解惑”,以在“围墙”内教书育人为己任,对学生而言,学校成了生产知识、能力的工厂。新《标准》在课程的实施上,其一,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既然学生成了“主人”,就有了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的权利。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两主”提法,实质上还是教师在作“主”,《标准》明确规定学生是“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无疑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自主性的一个法定的定位,其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当今社会,生活语文极其丰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自然世界、七彩斑澜的各种媒体、富有特色的地方文化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绝好载体,《标准》强调要把这些都网络上来,构建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体系。总之,《语文课程标准》为彻底地改变语文学习的封闭模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提供了一个广阔而又丰富多彩的空间。(作者单
上一篇:创设情境实现合作探究新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