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通用30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
8月30日,顺德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上了关于“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听了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理论。教授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并对原标准与新标准进行对比,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前做好了铺垫,她具体举例低段的歌曲并进行了示范,让我们亲身参与到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去,教我们新的教学方法,给我们讲解了新的课程理念。音乐是用听觉来感觉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提倡科学综合,不流于形式,应注重通过综合在综合的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随着新课程的推行,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在20xx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小学低年级加有“唱游”)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课程价值,本标准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扩展为“创造”和“音乐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的教学领域的划分,既体现了本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及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在不增加课程实施难度的前提下,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平衡对接。
例如:从学段的目标来看,1—2年级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这样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识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器乐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级的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培养自信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管是好还是坏,音乐在所有学科当中是唯一当众表现自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
通过此次培训,我体会到要学习音乐教学中的知识,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这样的培训机会,让我们在各方面的素养全面提高,我也将本次学习所得,运用到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
对《新课标》有了进一步认识,深刻领悟到教学中既要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在探究中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下面,结合教学实际,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不断更新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中探究知识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设法营造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中发现规律,与同伴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共享,并培养他们合作的意识和交流的能力,从而提高表达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
三、课堂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
数学新课程标准倡导:“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要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为此,我们要先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水平、学习态度、意志强弱、智力和能力、平时成绩等将学生分成不同层次,按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由此来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思维水平。
四、改变数学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标准》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他们提供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把学习数学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
五、建立新的评价机制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但要有终结性的评价,还要有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应该侧重的是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发展,在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等多元领域的综合评价,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制订改进计划,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这样,评价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才会有始有终科学的。
总之,新教材新理念,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践行新课标理念,还原数学本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
最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这次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教师要适应新课程教学,就必须接受继续教育。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教材实验操作上的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转变为在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那下面就根据自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谈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学习模式的多元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同时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数学,感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三、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会动脑筋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我们体会到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要注意做到:既重视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精神教育。
也就是基本功要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练,还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尊重学生人格,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教育专业工作者的要求,我们只有作好充分的准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才会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动起来,经历”与人合作,并与同伴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使学生善于倾听他人发言,乐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这些都有利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有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才会使他们感到无限快乐,感到自己精神的、智慧的力量在增长,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4
在参加国培计划的过程中,我对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进行了复,进一步了解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新课程注重数学研究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学中要有师生互动等。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真正认识到新课改的必要性和急迫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首先,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提供了大量的便于学生开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以及合作交流等研究方式的素材。通过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呈现的选择性与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曾说:“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研究才能成为孩子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体验研究是在新课改理念下产生的一种教育思想,它充分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思维的形成过程、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使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教学中,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精彩、探究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是每一位课改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次,我们必须深入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我们要克服以往为转变过去只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发展。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研究中得到全面的发展。
总之,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空间和更多的教学资源,我们要认真研究、深入领会,转变教育观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强对数学的理解,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立足于教育的新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注重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究式研究,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新课程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倡导多样化的'研究方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材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相互交往的一种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活用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出发点,真正做到知识与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素质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以“生”为主是新课程提出的理念,要从学生的生理特点出发,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顺应的成长教育观念,采取有用的策略,创造乐趣盎然、活跃生动、风范迷人的教室教学氛围,强化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意义性,让学生在出色纷呈的教室研究中得到情感、技能、知识等方面的和谐成长,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乐学”,才能使他们好勤学,施展其潜能。
在新课程标准下,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需要我们一线教师更加努力。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理特点,选择好教学内容,规划好教室环节,掌握好教学技巧,才能引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内在的研究动力。这样的教学理念让我们感到压力重重,但也让我们成为了时代的弄潮儿。
在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得到更好的发挥。我们需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创新和时间管理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留给学生更多的质疑空间,让他们自主探讨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在课外,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和自主复,让他们面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自主研究。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语文素养,我们可以通过推荐好书、好文章等方式,让学生进行泛读和深度阅读。同时,我们也可以安排学生去阅览室、图书馆等文化中心进行阅读,或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互联网、报刊等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他们向更高层次的研究挑战自己。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认识到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和保持学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充分研究教材,认真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增加趣味性;注重“以人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英语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英语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实践的热情,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变兴趣为参与实践的动力,为语言实践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把握良机,渲染英语课堂气氛,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中学生这个年龄的特点是:爱说爱动,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教学中忽视这些特点,单纯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机械地讲解,把他们纯粹当成知识的容纳器,填鸭式地问他们灌输在他们眼中枯燥无味,冷冰冰的语法、词汇,他们便不感兴趣,因而也就谈不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佳,恐怕这是一个主要原因。学习需要兴趣。就某种意义上讲,学英语就更需要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保持它,使之成为他们学习的动力,正是趣味教学考虑的出发点。真实的画面、优美动人的语言和音乐,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刺激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增强学生的记忆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教学目的。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兴趣。师生关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观为前提的。传统的师道尊严,便是权威型的师生关系的体现。现代教育观则认为人的本性是积极的、向上的,具有生长与进取的潜力,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健全发展,而权威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扼杀儿童的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耐心是至关重要的。它是一位教师良好行为的体现。教师的工作是解决学生不同程度上的问题,其中除了教学上的,还有心灵上的。育人的工作是辛苦的,对待形形色色的问题,不计其数的学生,都要用一颗热情的心耐心地去做。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6
通过线上学习,听了专家的讲座,收获满满。首先明白了教师要通过研读课程标准,认识物理课程性质,理解课程理念,明确课程目标,领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在教学设计时,要明确"内容标准"部分的一、二级主题,理解三级主题中内容要求的行为动词含义,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目标。根据每个主题的"学习要求",合理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根据"教学提示"可从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两个方面灵活选用教学式。充分利用"活动建议"列举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注重物理与生活、牛产的联系,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跨学科实践"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工程实践或社会热点问题设置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其次要重视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最主要的呈现方式,通过精研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从总体把握每节课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理清各知识板块的呈现顺序和逻辑体系,挖掘教材隐含的科学思想与方法。充分重视并认识教材中各个栏目的功能,使其真正发挥作用。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进行教学设计时,可根据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适当增减内容或调整教学顺序,也可根据教师教学用书中的课时划分、教学建议选择合活的教学方式,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适当丰富或创新实验教学。难点是指学牛学习的困难所在,一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二是学生易错或者易混淆的内容。在确定教学难点时,应将学生的学习情况放在首位,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困难点、困惑点,结合教学内容、教学条件、评价方式等要素,科学预测教学难点。教学设计中应明确重点,难点的区别和联系。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寻找最佳途径和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阶段因材施教,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既要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也要重视传授式、讨论式、自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应注重有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物理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7
这次看到新课标,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轻快、简明、通俗易懂。
1、好懂的基本理念。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教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三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根深蒂固,现在的新课标把落脚点放在了数学教育,而不是数学内容上,我觉得这样意义更深更广。
2、更有思想的“四基”。
在卷面分析时,我们经常提到双基的落实情况,现在可要说四基了,新加进来的两基我觉得很有时代气息。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3、更符合学生实际的内容编排。
在现行大纲的要求下,很多教学内容的编排都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过高,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这在无形之中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困生增多,老师的教学压力增大。我印象深刻的是教人教实验版一年级时,教研室大胆尝试,在一年级期末考试时创设情境,一张试卷全部围绕春游活动进行,题与题之间联系紧密,再加上我们实验年级在平时从来没有进行过单元测试,学生完全不适应,考试平均分居然只有七八十分。一年级啊,这是前所未有的。
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在内容结构上没有变化,再在各学段的安排上发生一些变化。我特别关注的是图形与几何的变化。这一教学内容一直都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我很高兴地看到,新课标把第一学段的四个内容都放到了第二学段,并且降低了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我觉得这样做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现在用的北师大版教材上的图形与几何问题,很多学生一看到就怕,我问他们为什么怕,他们都说怕做错,太难了。确实,一到教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时,我们都不得不放慢教学进度,然后是对练习题逐一评讲,到最后的效果还是不尽如人意。
有人说,小学那点知识不到半年就学会了,为什么要用6年的时间来学习呢?就是要培养能力。这一看法我很赞同,我觉得新课标就很侧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我希望这样的课标能够更好的渗透到教材中,渗透到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受益。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8
《新课程标准》已经于20xx年修订并颁布实施,通过近阶段对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学习,自己对新课程有了一个更进一步的认识,也使自己认识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经过这些年的教学探索,结合学生实际,深刻认识到新教材内容发生了很多变化,这就要求教师相应的转变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反思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 教学观念的改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因而,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知识,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如: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填鸭式”教学转变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教学方法的转变
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师要能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学生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灵活使用教学方法。数学教学的方法很多,例如新教材在一些内容设置上,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得出结论,缺乏严密的逻辑推理,习题设置过于简单,这就需要教师配以多样的习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对于复习课,要通过各类习题来帮助学生复习总结已学过的知识;有时还可以结合课堂内容,灵活采用学生上讲台、游戏比赛、讨论、作业、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一堂课上,有时要同时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教无定法,重在得法”。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都是好的教学方法。
另外在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师掌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许多课要求教师要用多媒体教学,要求学生会用多功能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有以下一些明显的优势: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课的容量;二是减轻教师板书的工作量,使教师能有精力讲深讲透所举例子,提高讲解效率;三是直观性强,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四是有利于对整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和小结。特别对于立体几何中的一些几何图形、一些简单但数量较多的小问答题、文字量较多应用题,复习课中章节内容的总结、选择题的训练等等借助于投影仪来完成会事半功倍。
三、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新的学习方式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四.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
无论何种教学方式,都应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对新课改下的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题目上,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能力,因而相对地忽视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学。教学中急急忙忙把公式、运算定律推导出来,或草草讲一道例题就通过大量的题目来训练学生。其实定理、公式推导的过程本身就蕴含着重要的解题方法和规律,不讲公式的推导就直接让学生去做题,试图通过让学生大量地做题去总结出一些方法,规律。结果却是多数学生不但“悟”不出方法、规律,而且只会机械地模仿,思维水平较低,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五.加强自身的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为了教好学生,我们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课程方面的教学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钻研与新课程相关的知识,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要加强教师集体备课、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我们应该多向优秀的教师学习,取长补短、为己所用。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9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风吹遍了全国中小学校。我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新课标培训,在这过程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教学理念。在假期中我结合着自己所教学科,进一步学习了《英语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得知:
《英语课程标准》与其它17种课程标准大体一致,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部分组成。在“前言”部分,它根据《纲要》的精神,结合我国英语课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六条基本理念。它们是:①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②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③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④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⑤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⑥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是全新的教学理念,它们既是我们制定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也是指导我们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准则。
具体来说新课标有以下特点,应运用到教学中,使英语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中、小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将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而这一能力的形成是建立在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的整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这一目标的确定,将英语课程从仅仅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提高到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既有较强的英语语言运用的能力,又有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格,从而为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分级课程体系,保证课程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英语课程标准》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整体设计英语课程,将英语课程的目标按能力水平设计为九个级别。级别的设定既与年级有一定的联系,又不完全等同于各个年级。同时,《英语课程标准》还指出,考虑到我国各地区教育的条件和发展的不平衡,根据国家课程三级管理的有关政策的规定,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或降低相应学段英语课程的目标要求。分级的设定,对中小学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材编写提供了指导,也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三、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
《英语课程标准》以描述学生“能做什么”为主线,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提倡“任务型”的教学思想,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落实在教学过程中
为落实各项能力目标,《英语课程标准》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的“任务型”学习方式,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形成学习策略,培养合作精神,增进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思维和想象能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的发展,促进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英语课程标准》还强调指出,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考
虑当地的条件以及学生的需要,积极和有创造性地探索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五、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课程评价体系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为了全面、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还要保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提倡学生、同伴、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六、强调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作用
《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是否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有力保证。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英语学习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
在我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充分运用新课标中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新课标的理念,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0
回顾小学语文教学这几年走过的路,作为一名教师我庆幸,赶上了新课程改革,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孩子、学校和教师带来的活力和变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但同时,新课程改革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让我们老师们要深思的。可喜的是,我们参与一线教学工作的老师已经能够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课堂教学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真的精彩。随着课改实践的不断深入,让我们发现了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让我体会最深的是: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和探究发展。以下我就围绕这几点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给孩子真正的欣赏,就要给学生以心理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因为“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觉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根据这些情况考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尤其是尊重学生个性,鼓励他们发表感受,谈自己的见解。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总之,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时时想着学生原有的思维状态是什么,何种方法是激活思维的最佳切入点,何种手段能使学生人人积极思考,个个乐于参与,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探究的氛围,组织他们在参与中学习,在活动中领悟,在创新中发展。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能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学习新课标最切身的体会就是教师教育理念和师生角色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1
一、新课程标准的双重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
在英语教学中,我经常会给学生强调英语的工具性:语言是用来交流的,拥有了流利漂亮的英语,就像给自己穿了一件漂亮的外衣,会让自己光彩照人。但英语的人文性?在平时的教学中,渗透的很少。突出英语教学的人文性,主要是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主要节日、标志性建筑物、食品、交际习惯等,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综合人文素质,这符合新目标的要求!
但是西方文化怎样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呢?我们的教材中有编写一些西方的主要节日:圣诞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等,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很难让学生感受了西方文化的一种氛围,很难理解某种文化的意义及对研究这种文化的兴趣,所以通过新课标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不妨尝试着用单独的一节课的时间,通过制作、收集、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制作道具,来演示一种文化的魅力。
二、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连续性。
语言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在英语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具体到抽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学生词汇、句型的积累,我经常建议我的学生要学会联想,要会举一反三,如学习了单词cow,在学习单词now,学生要有能力自己拼读出来,以及还有那些单词含有ow,让学生一一联想出来。语言学习的连续性,对可以快速记忆,有可以快速忘记的小学生来说,太重要了。我们的教材编写都是螺旋式上升的,新的内容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加以延伸,因此要重点培养小学生及时复习的好习惯,要让他们学会学习,积极思考,学会总结积累,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三、课堂上主要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课堂应该是活波生动的,学习在积极的情绪下学习,学习效果会加倍的,因此在课堂上,我会通过玩游戏、TPR、唱歌、模仿等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在创设真实情景,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形式完成任务方面做的不够。
有以下原因:
1.学生在新课程学完的一节课中,很难讲知识得以运用。
2.在第二节课复习时,大部分时间以学生复习巩固学生的音形义、句子的问与答为主,少有让学生去脱口而出。新课标告诉我们,任务型教学是让学生学会做事情,将语言运用于实际,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知道语言的用途,在课堂开始时就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是什么,让学生有目的行的学习。
四、我们教师面临的挑战。
1.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和理解新课程的价值、性质、理念,思考如何体现在自己的英语课堂中。
2.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要进一步加强。时刻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做学生的好榜样。
3.学会反思,逐步提高。我们们坚持每节课过后的自我反思,反思教学、学生上课情况、自身情况等,师生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4.和同学科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与合作,对于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与困惑,与同水平教师多交流,想有经验的教师请教!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2
学习课程标准对一线教师来说是必须且迫切的,因为课标既是教材编写的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指针,它为教师理解和落实“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指明了方向。
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紧接着5月3日,北师大团队组织编写者们在线上给全国教师做了整体的培训。通过聆听专家的讲解,我对新《课程方案》以及《艺术课程标准》有了初步理解:
首先,新课标从整体上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发展素质教育;相比之前的课标站位更高,提出了适应时代课程内容的结构方案。
其次从学科角度看,新课标的变动也比较大,美术和音乐将不再单独分科,而是涵盖在艺术课程里。从《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目录上能明显发现,课程内容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等5项,较之以往美术、音乐单独分科,现在的艺术教育内容和范围更广。
三是基于核心素养要求,细化了实施要求,从认识了解出发循序渐进,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作能力。新课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甄选了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例如,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的融合,设立了跨学科主题的学习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同时强化了实践要求。例如通过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教育,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与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艺术教育为推动未来社会发展做贡献等。
四则是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出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提出了“学业要求”“教学提示”,注重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特别是在100页到110页,明确了不同学段,学业质量的内涵,给出每一个阶段学业要求和评价,从整体到局部细化了评价要求。
紧接着,合肥市、包河区也陆续不断安排了一系列的新课标线上培训,可谓来得及时、迫切、应景。很多名师、一线教师现身说法,图文结合声情并茂。在不同层面的学习中,我豁然开朗,同时也感受到疑惑和不解,深刻体会自己的压力不小。
现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希望能得到更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
1。怎样融合?小学的美术教育一直是以图画课或手工课的形式开展,其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也多呈现出重视传授描绘技术的`倾向。这一直是美术有别与其他学科的自身特点。如何融合音乐、舞蹈、戏剧呢?不能为了融合而融合,我想今后的教研要着重落实在课程融合中。
2。美术课程应该以学生的需要、经验、兴趣和能力为中心,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因此教学过程要顺应学生的自然发展。在我看来学习过程比学习结果更为重要,但是新课标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标准,而美术教学应该更多在育人的指导中,在过程中,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通过美育学习、美术实践,逐步加深学生对美术原理与技能的认识。以往大家都重视技法而忽视美育,怎样在注重“文化自信”的同时,通过多元文化艺术教育,帮助学生理解艺术的多样性,提高国际理解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手能力、创新潜能。鼓励他们多一些新的尝试、多一些趣味活动、多一些挑战及一些失败这些都应该试一试。比如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发散性的作业,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失败,给学生大胆探索的途径,调动学生思维,进一步地激发对美术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作为艺术学科的老师,时代对我们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我们首先一要要注重发展自己基本功,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其次还是要回到课堂、回到课程中,脚踏实地磨练自己的教学能力;最后要不断学习,从书本中学习、从各大网络媒介中学校、向同伴学习,提高艺术教学的质量。以上是我地一些思考,这还需要我今后在工作中不断地实践、总结和反思,也希望能得到老师们地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3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化学课标》)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这些基本理念主要体现在化学教育目标的变化,由原来过多地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我们应努力克服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定势,更新教学理念,逐步走进化学新课程。
一、转变教学行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初中化学课程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能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了解化学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的挑战时,能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逐步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对话”不仅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沟通。教师要将教材的情感因素、教师的教学热情,学生的学习情趣融合并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当是源于学生生活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进一步发展需要的内容,应当摈弃那些脱离实际、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行为,要将过多的“自我表演”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动手操作、思考问题、口头表达、讨论问题、发表见解都要到位。凡是学生能发现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包办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多做暗示。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化学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化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是《化学课标》提倡的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注重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化学课题生活化,问题引入情景化是化学新课程的特色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生产和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从情景中获取信息,用化学思考方法去建立模型,然后进行解释,应用和拓展。要使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化学活动,经历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要注意培养学生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勇于修正他人的观点,勇于接受他人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想法。当不同见解难以统一时,应学会各自保留自己的见解。在进行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秩序地发表意见,要控制音量,不影响他人的讨论。如果分小组活动,人员的组合要采取轮换制,使每个人接触面广泛。小组成员可以轮流代表小组发言,小组之间可以随机交流帮助。
三、改革化学学习活动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化学课标》中指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力求使更多的学生学会反思和自我评价。”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的方法。可经常提出类似于“你是怎样想的?”“通过本节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等问题,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建立自信,表现自我。对学生的化学活动的评价应该包括评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除了最基本的知识目标外,还要对学生的化学思考方法,学生在参与化学学习活动时所表现的好奇心、求知欲、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和创新的习惯评价。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化学意识、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化学意识包括化学学科感、符号感、时空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等;参与意识包括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欲望、创新的素养等。
化学素质是公民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认真学习《化学课标》,深刻领会《化学课标》中的教学基本理念,改革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4
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习"英语课标"才能适应教材改革的需要,才能适应新教材新教法的需要,才能适应当今素质教育的需要,才能把握新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提高课堂效益,达到"英语新课标"设计理念的基本要求一句话,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潮流,当一名合格的或优秀的小学英语教师,达到教书育人,不误人子弟的目的。
我对新课标的最大的体会是:新课标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的新理念摒弃了过去的教学大纲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的落后观念。
一、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愿意学,要让学生有兴趣,我们首先得让学生感到英语易学,其次让学生乐学,最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现代课程价值的取向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正确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换句话说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发展,既要从事教学活动,又要从事教育活动。
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学习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材选用和教法设计时,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要求与个体差异。以学习为中心,就是要求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把英语课上成知识传授课,不要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小学英语课一定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学习英语,通过说说、听听、唱唱、玩玩等形式,让小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
3、要真正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有时教法更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小学生的朋友、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尊重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爱那些在英语学习方面有困难的学生,要尽可能多地为小学生提供实践英语的机会,鼓励他们所做的尝试,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活动中,增强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参与性,培养合作意识。
三、创设情景
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表情和动作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创设情景,相互交流,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直观情景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之中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技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来创设情景,如打电话、购物、生日聚会、旅游、问路等。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
四、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
小学英语教学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上都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来看,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主要应该都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小学英语教学一定不要变成教师满堂灌的知识课,不要让小学生在课堂上被动地学习。“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从这种认识出发,“活动”就应该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只有在活动中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释放,只有在活动中儿童才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才会巩固学习兴趣。二重新定位师生关系。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主要的作用是指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练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强调师生互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的学习会更加主动,学习效果会更加明显。三是小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满足小学生英语学习的需要。
尊重个体差异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尊重个体差异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要认识到我们的学生是有差异的,另一层含义是我们应该做到针对不同差异的孩子进行教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所获
五、应及时进行有效评价。
评价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教学手段,一种学生成长的记录。首先,教师可以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如恰当地运用好:Good!Goodjob!Youdidwell.Great!Welldone!You’reagoodboy.You’reagoodgirl.其实,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地尊重学生,就会想出各种各样生动的、表扬式的、激励性的语言来鼓励学生。这些赞扬的话使小学生精神振奋,信心倍增;其次,教师还可以用体态语言对小学生进行表扬和评价。如小学生英语说得好,教师就鼓掌祝贺;小学生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正确时,教师就竖起大拇指赞赏;对认真听课的学生,教师微笑赞许。对表现好的小组,教师进行加星等,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不断更新,驾驭英语的能力在不断提高,掌握的词汇在不断扩充,社会对英语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只有通过对新教材的学习,迎接新理念新考验新挑战,大胆运用新理念、新方法到课堂实践中,努力落实新课标,善于钻研,才能驾驭教材,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5
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谈谈自己学习的感受:
《新课标》对于教材的编写特别提出了:
1、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素材;
2、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
3、呈现能小方式要丰富多彩;
4、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5、重要的教学概念与教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6、关注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
7、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
我感受到: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由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新教材的编写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童真世界出发。图文并茂,版式多样、风格活泼,色彩明丽,能吸引学生阅读,激发学习兴趣。因此,面对耳目一新的教材。我们当教师的就应该理解教材目标,明白把握教材编排的特点,选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益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必须正确、深入理解新课标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多学习,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6
音乐教师更加清楚的认识到音乐课程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所应达到的程度,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材编写等都应紧紧围绕总目标展开。新课标主要在五个方面进行了创新和改变,明确课程性质,综合课程理念,突出音乐特点,设计思路清晰。这次培训,让我又一次感受到了新课标的实践中教师应如何提问、如何讲解、如何激励、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更新观念,与课改同行
1、音乐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因此,我认为,新课标下教师既不能自己在前面引导着学生,学生在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自己站在一旁指挥他们如何走,而应该成为学生并肩前行的同路人,与学生一起商量着决定前行的方向和共同解决路途中的疑难,与学生一道成长。
2、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因此,我们理应深刻领会课改的精神实质,变讲堂为学堂,把主要精力放在指导学生“学”上来,不能再本末倒置。
3、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从而充分享受到获取知识的乐趣,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自觉地让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成为一种内在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行为。其实,知识的、技能的东西是外显的,是比较容易量化的,越到能力,越到情感、态度、价值观,越难以测量。但是,我们决不能因为它难以测量就急功近利地对此忽视。实际上,知识和技能固然重要,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更加深远。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从事的是育人的工作,因而应该把眠光放长远一些,应该更多地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自身理论学习
对新课标的学习不止是为学习而学习,我还要通过学习,对新课标中的相关规定有了更深的认识,实际运用在今后的教学中,并不断渗透新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音乐,培养提高学生音乐素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因此,学习、学习、再学习,不断向书本学习,向专家领导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创新、创新、再创新,大胆改革大胆实验。从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审美、创新、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学生为主体、自主性学习、音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将是教学新模式的目标,也将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为之奋斗的方向。
三、在实践中体验课程理念
通过这五个理念我感觉到,这次新颁发的标准更加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及音乐的实践性特点,音乐的不确定性、抽象性以及时间性,表演性和情感性特征,强调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学生在亲身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掌握音乐相关知识和技能、领悟音乐内涵、提高音乐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通过教育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在教学过程中,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内容、形式和情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与过去呆板的教学截然不同,课程设计思路,要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以音乐活动方式划分教学领域;设计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审美体验和文化认知的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和音乐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梯度渐进的课程学段目标及相应的课程内容,这些要求和教学目的的达到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进步,才能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只有不断研究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使我认识到音乐教师应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学生发展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新途径,打造高效的音乐课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7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然而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读文章语感较差,口语表达词不达意,写作文是错字连篇,词汇贫乏想象力不丰富,就连那些思路清晰,智商较高的学生也存在视野狭窄,文章空洞,而美感欠缺的问题。这一切无不反映出学生语文素养低。由此看来,语文素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尤其重要。我们应该从平时的语文教学入手,寻找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合适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要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深入思考,甚至可以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没有兴趣的学习就会变成一种苦役。教师应努力采用有新意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望,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充分利用教材,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因为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而上好阅读课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再次,重视诵读。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诵读中有所感悟,在诵读中培养语感,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现在的学生缺乏充分的诵读训练,朗读的时间、次数太少,这正是学生语感能力弱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多读典范课文,对精彩段落,精粹诗文一定要熟读成诵,潜心揣摩。通过诵读揣摩,得其意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这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而熟读成诵的文章,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一个潜滋暗长,积少成多,由感到悟,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样,良好的言语习惯养成了,语言修养加强了,语感也就具备了。
最后,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语文习惯对提高语文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语文习惯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有助于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种习惯对语言功能的发展,语文规范的形成,语文能力的提高都会起到直接的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自发展,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思维品质的培养。因而,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喜欢我国的经典子籍以及我们的国文,扶着学生扎扎实实走好语文学习的每一步,力争让学生对我们的民族语言有深厚的感情,读书有鉴别,学语文有“灵气”,写文章有个性。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8
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是新课改的核心,它要求我们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风采迷人的课堂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精彩纷呈的课堂研究中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但是,这一理念的实施需要我们一线教师不断琢磨学生的心理特点,选好教学内容,设计好课堂环节,定好教学手段,掌握好教学艺术。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激发内在的研究动机,让学生“乐学”才能“好好学”。
以“学”为主是新课改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学生是研究的主体,老师是研究的导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老师要把更多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提供给学生。课标中要求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时间能力。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质疑的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究知识。在课外,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预、自主复。这些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研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研究中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研究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在不同的学科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这些都是新课改提出的要求,也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的'方面。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让学生在研究中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收获。
这意味着我们的教学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我们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研究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同时,我们也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研究效率和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需要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应该成为研究的主体。我们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和作业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让他们在研究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我们也需要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研究空间,鼓励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和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践能力。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创新和探索,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和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借助多种教学方法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语文研究中体验到自尊和自豪,成为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现代人才。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19
再读新课程规范,我对怎样上好体育课又有了新的认识,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领会:
一、要改动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
课堂上教员要多给学生考虑的时间和空间,教员要少讲,少给学生详细办法,充沛发挥学生主体位置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探究、研讨,让学生成为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处理问题的主人。
二、要思索不同才能学生的需求。
教员上课时要改动过去“一刀切”的做法,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别动身,对开展程度不同、才能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请求;教员要改动以往只注重学问技艺的传授,无视学生的需求和情感体验的现状;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机,少些干预,创设情形,让学生在教员的引导下潜移默化得到锻炼。
三、要激起学生学习的兴味,充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今学生对上体育课为什么不感兴味?我以为缘由有四:
1.学生体质差,在活动中很难找到成就感。
2.局部学生怕吃苦,由于体育课不同于其他文化课,运动量大,一节课下来学生感到身心疲惫。
3.教学内容单一,如今体育课上主要是几类大项目中的几个小类:跑跳类主要是短跑、中长跑、跳远,球类主要是篮球。
4.受学校硬件设备的限制,如天公不作美(长时间下雨),再加之学校不注重,体育课经常被挤占,学生就以为体育课可上可不上。
那么怎样才干让学生感兴味呢?
1.依据学生的生活经历设计活动,设计的活动要生活化、有兴趣,这样学生才会有兴味,才会积极参与,才会克制艰难坚持下来。
2.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判。一个有经历的教员,在整个教学中,会时辰留意课堂上的变化,仔细察看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擅长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褒扬,鼓舞指导,对局部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应过于苛责,不应使其丧失自信心。教员在褒扬或鼓励学生时,要防止简单的说“好”“很好”“行”,而应说:“你做得十分好,教师很喜欢”,“大家来看扮演,他做得真棒!”“教师置信你一定能行”等言语停止鼓励。
3.要留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既要有教员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互评,更要有学生的自评。针对同一教学内容,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规范。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0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使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次课改绝对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且还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在学习的过程当中,我意识到课改的设想最终要靠教学实践去实现、去完善,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而且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下面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理念之二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基本理念之三是“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深入、全面地学习课程标准,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掌握课程标准的思想内涵,通晓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才能目的明确、方向集中地钻研教材,具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分散难点、突破疑点,从而得心应手地驾弩教材,灵活自如地选择教法。
二、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从新的课程标准来看: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教学中教师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本。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变革的过程,是学生不断发展知识规律和原理、不断修正自己的过程。学生的学习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并不断发复地有意识地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给学生留出活动和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在学习中对学生提供经验和帮助,做好组织协调工作。教师要想方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适当地给予一些建议,老师要向学生提供经验,帮助他们进行判断、检查自己想法的正确性,提醒他们注意探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深思熟虑地、周全地统筹学生活动。教学中可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会变得开阔,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逐步由过去的“学会”向“会学”转变。
作为教师,一定要解放思想,改变旧的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勇于创新,实现课程改革的既定目的。应该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因为我们的目标都是一切为了学生。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1
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是学生学习方式上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强调的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等。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树立新的学生观,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需要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做了一些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的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的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学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古人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二、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辅导者、支持者、帮助者,而非灌输者、说教者、支配者,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有所感知,在感知中能够自悟,在自悟中明理笃行。
三、在相互研讨中,开展学生的合作性学习
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浅层次问题均可在自主探究中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采用合作互研的方式加以解决,就组织形式而言,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同桌合作互研,即让同桌的两位学生发挥各自学习的探究的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二是小组合作研讨,以四人为一个小组最好,把前后排邻座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便于进行合作活学习动;三是整班集体互研,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各自发表见解,集中解决难点。就课堂合作互研的具体方式而言,辩论法、讨论法、情景表演法、实话实说法等都是合作学习的有效形式。
诚然,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在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挖掘学生潜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几个月的远程培训,使本人收益颇多。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善于把培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2
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为广大教师进行新课程改革实践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依据。现在,仍是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初期,在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针对在实践教学中对新课程改革理论的熟悉,提出以下几点对新课改的熟悉。
一、认真解读《课标》,增强课程改革意识
《课程标准》是对一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要求,反映了国家和社会对义务教育阶段一门课程的教育宗旨和要求。因此,反映当代世界发展潮流和中国社会变化与发展要求的课程目标,必须以注重学生健康个体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提倡创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为特征,取代以“理解”、“熟悉”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目标。新课程目标,在注重基础性的同时,更注重发展性和创造性课程目标的确立与实施,以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观念。有了这个思想观念,新课程改革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指导深度,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最终目的。为此,教师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应扮好应演的角色,解放思想,认真学习课改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课改意识,在行动中支持课程改革。
二、求实开拓,在实践教学中努力充当促进者角色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它的基本途径就是课堂教学。面对新课程,每位教师思想观应有新的`转变,在实践中,每位的思想观念应由重“教”不重“学”中解脱出来。新课程《纲要》明确要求,教师应充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爱好;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和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角色的改变,需要教师的胆量和勇气。只有这样,新的课程改革才能顺利进行,彻底实施。
三、创设教师的工作方式,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与学
在以往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数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将更加紧密地合作。也就是说,新课程提倡留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聪明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教师彼此孤立与封闭的现象,必须创设环境让教师集体教研,互相探究、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并在教学实践中所得的经验在教研中交流、研讨,并获得共识,教师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才可有高层次的提高。
因现今信息时代的跨越,教师还通过因特网等去挖掘所有尽可能有帮助的课程资源。而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去组织,去开发、去利用。为此,教师自己必先占领其高地,这样才能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社会大环境中学习和探究。
四、新课程改革,教师职能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必须同轨而行,教师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价值观
现代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互动过程。新课程改革,教与学和互动必须呈现于教师职能的改变,与学生学习角色的根本转变。所谓教师职能的改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的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落足不同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把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转变成为学生的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应同轨而行,应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为主动学习,学会自主学习,互相合作、探究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教学不但具有高度的不可猜测性与复杂性,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对教育提出越来越高之要求,因此,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持评估,保持开放的心态,肯于在实践中学习,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只有这样,才可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总之,新课程改革,符合时代的要求。新的课程、新的起点、新的重任都需要发挥每位课改教师的聪明与辛勤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相信我们的汗水不会白留,耕耘过的土地一定会结出硕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3
工作之余,我又一次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新课程这段时间,我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对教研活动的开展也有了更多的思考。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这给我在小学语文教研教学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现将这次学习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心得体会《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并将自己的这些认识通过教研活动传递给全镇的语文教师,提升全体语文教师的.业务修养。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总之,时代赋予我们的是机遇、是挑战。我会更加努力,开展时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构建和楷高效的语文课堂。
学习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工作中给我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感觉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以下我就谈谈自己学习新课程标准的体会: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本文。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角色,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学中教师的态度是否和蔼、亲切、有鼓动性,对学生是否民主、尊重、有亲和力,对教学过程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真正地俯下身子,和学生心贴着心,听听他们心中的疑惑,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帮助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
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的思维状态如何,直接影响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鲜明生动的情景,激活学生思维的兴奋点,真正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学思结合,乐于参与。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根据课题组织活跃有序的质疑探源,根据文章情节组织角色鲜明的课本剧,针对疑难组织人人参与的辩论等,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写话)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合作中,逐步提高独立探究的意识,增强与人合作的需求感。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和合作。这是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攻方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极其需要拓宽教育教学的视野,语文中进行探究学习,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极大的促进作用。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可以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还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穿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个性。
总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老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4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和大调整的变革时期,呈现出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作为一个和平发展的大国,中国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英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已经成为国际交往和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使中国更好地了解世界、使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主要桥梁。因此,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整体国民素养,促进科技创新和跨文化人才的培养,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交流能力。
我县教育系统紧追世界潮流,锐意进取,组织了新课标的培训活动。20xx年9月17日我校英语教师在xx小学参加了英语新课标学习的培训,使我受益匪浅!在此期间我积极参与,认真聆听,从同行那里学到很多,同时体会到自己在学科专业方面的不足,我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教法和学科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承担起本职工作。
通过这次学习我获得小学英语课标方面很多理论:新课程改革倡导全人教育,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的终身学习的能力,新课改倡导建设性学习,注重科学探究的学习,关注体验性学习,提倡交流与合作、自主创新学习。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所有这些理论和要求,都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结合实际课堂教学进行自主分析和灵活应用。
通过学习我体会到以下几点:
一、英语教学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目标上不仅仅是关注小学生知识有所得,能力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要使小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拥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要让小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自信。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强化祖国意识,开拓国际视野,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具有强烈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就这一特点,我们作为教师要树立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思想,坚持人本位,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就是要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情感的人,而不要把他们看成学习的容器,因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有个人的追求,有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的情感经历,这些正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备课本还要去备学生,去考虑学生的这些经历、情感、思想和认识,从而激活他们的这些实践经验,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把旧课堂的“要我学”变为新课堂的“我要学”,适时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真正成为有趣、有序、高效的课堂。
二、整体设计目标,倡导体验、实践、参与、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
英语课程标准是采用通用的分级方式,同时,英语课程标准又将课程目标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所以要根据课标所描述的“能做某事”为主线,实现学生能用所学语言做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发展语言、思维、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学设计中要贯彻一种重要的教学观:整体观念、主体思想、个性发展、和谐关系。突出主体,尊重个体个体差异。同时坚持“发展为本”的原则,在时间、空间上为学生提供充分条件,引导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在更轻松更愉快的环境下实现更多的信息交流,真正做到快快乐乐学英语,扎扎实实打基础。
改版后的《英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要能用所学的英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语言学习要从语法讲解中和单词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要通过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提供大量的语言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知、实践、参与和交流,形成语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发现和归纳等方式,掌握语言的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通过交流与合作发展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想这一点也充分体现了课标的工具性。
三、注重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评价应有益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学生发展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注重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力求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我个人认为应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学习过程,又关注学习结果。在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
新课标对课程评价进行了较为详尽的阐述,最核心的理念是改变传统课程中以考试定终生的终结性评价体系。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多样化以及评价目标多层次的特点。新课标特别强调评价应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新课标提出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综合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等多种评价方式,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学习过程。
形成性评价的提出有助于改变传统教学中只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做法,使评价体系除了具有基本的检查和选拔、筛选功能外,更重要的是使评价具有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积极导向的功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取得的进步,要尊重个性差异,除强调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外,还倡导学生本人、教师、同学、学校以及家长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以上是我本次学习的粗浅体会,我想更多的还需要我在实际工作中深入课堂,深入学生,认真踏实的学习和实践,一点一滴地积累本地经验,更好的提升自身素养,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交际能力。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5
今日,又一次认真的学习了新课程标准,感受颇深。
作为一线的学校语文老师,我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消灭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同学在语文力量的培育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育同学的语文力量,一是主见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进展同学的共性特长。
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同学的语文素养,要求同学扩大学问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我将依据新的语文力量实践系统,致力于同学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同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学校语文教学来说,既要转变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的方式,培育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两个转变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冲突,教的方式一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学的方式转变可以理性地在课堂中呈现,证明教的方式转变,证明老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把课标学习与教材教法争辩结合起来;要钻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要重视教学反思、个争辩和收集。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力求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实行了以下几点作法:
1、认真学习新课标,深化领悟《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同学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过分追求学科学问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训练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同学的整体语文素养,留意提高同学的语文实践力量,乐观提倡、促进同学主动进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留意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同学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力量。
2、我还将从整体上把握试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精确设的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3、在精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本校本地的实际动身,依据同学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制造性地机敏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实行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争辩式教学;乐观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制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同学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同学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把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舞同学接受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加同学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乐观参与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同学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新的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核心的改革正在逐步开放,这给学校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气,当然也带来了挑战。
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学问向目标整合转变,弘扬人文精神。目标的整合具体体现在:语文教学内容上的整体观,要坚持学问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训练;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整体观,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整体观,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学问力量的不断迁移。
另一点体会是,新课程标准仍旧格外留意语文基础学问的学习和把握。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基础学问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
我觉得把握新的课程评价标准,有一点最应值得重视,那就是:语文课程评价肯定要立足于现代社会要求同学所具备的语文素养上。也就是说,我们的评价要让社会认可。当我们的同学踏入社会,社会上的人说“这个人的语文素养不错”时,我们的评价才没有出问题。现代社会需要怎样的语文人才呢?一手好字,一篇好文章,照旧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除了这两点,现代社会要求一个公民要有肯定的口语交际力量和运用现代技术搜寻、处理信息的力量。基于这些思考,就可以发觉目前的评价没有很好地评价同学口语交际的水平,也没有很好地评价同学的书写力量,更没有很好地去评价同学开展语文活动的实践力量。既然现代社会需要这些力量,我们就应当做好这方面的评价工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6
通过对美术教育变革的培训学习,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美术新课标和新课改理念,更好的、准确的把握新教材,都有很大的帮助;也让我知道了怎样上美术欣赏课,感受很多,受益匪浅。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是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
传统的教学,课堂是教师预设好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是非常有权威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学生根据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来掌握知识,教学过程忽略了学生的存在。而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在教学中注意安排一些选择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制作方法。例如,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教学中,我在介绍完几种表现方法之后,并不限定学生用哪一种方法,而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在整个练习中学生还可以和小伙伴合作共同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练习,通过练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愉悦感和满足感。
三、让学生“玩”得痛快,在玩中增长知识
儿童最“喜”的莫过于玩了,要抓住他们的这一特性,让他们玩自己亲手制作的东西,在玩中增长知识。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究其根源,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知识面。
四、从生活中寻找美,创造美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思想要保持一致。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关注自己身边的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东西。要从生活中,理解线条等美术知识,如:头发、树(年轮)等。培养孩子搜集素材的能力。高段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提问学生其实也是引导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示范的作用,要处理好示范的关系,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楼梯,孩子要借助于老师向上爬。
在上欣赏课时,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述。美术语言要让孩子多使用一些。尤其是欣赏评述课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试图在美术欣赏过程中,强调评述。总之,合作的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素材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在美术课中很重要。探索性:引发性(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走。)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用最简洁的点线面来表现。点线面的联系,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只是用纸、用笔。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学生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来进行创作。不能用过多的技能束缚他,主要是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可以对教材再加工,能让学生自己探究的,尽量让孩子去探究。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想念、高兴、悲伤等),要时刻为学生着想。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7
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能够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
教育教学的变革意味着需要进行重组。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每个教师都面临着挑战,但也有机会,为我们的事业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勤于追求、敢于创新,就可以成为驰骋课堂的骁将、驾驭教材的高手、学生崇拜的偶像、受人尊敬的名师。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还是一项事业,更是我们生命旅程中的一段重要经历。我们应该不断研究、充实自己,自我完善、自我超越。树立终身研究观念不仅是我们自身的需要,也是语文教育对我们的期望。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观,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求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了解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并挖掘本地的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想让语文教学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善于钻研、探究文本的深刻内涵,将教科书中显性和隐性的价值取向呈现给学生,与学生一起体验语文的美。
现代社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已不再仅限于课堂。因此,我们教师要重新,向学生研究,真正进行师生平等对话的'语文教学,与学生一起成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和研究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主要矛盾,一旦转变,研究方式也会随之转变。课改实践告诉我们,没有坚定的新课程理念,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是不可能的。我们需要结合课程标准研究和教材教法研究,钻研材、理解和把握材,重视教学反思、个案研究和收集,并牢记验证课标和检验教材的实验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下几点作法: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研究新课标,深入领会其精神实质,转变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培养,避免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真正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同时,我们要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究式研究,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在讲授新课程时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同时,我们要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研究资源和课外研究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研究惯。
最后,我们需要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研究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研究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最终,我们要确立学生在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促进语文课程的呈现方式和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的语文能力实践系统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并促进师生互动。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将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推动语文课程呈现方式和学生研究方式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教的方式转变是主要矛盾,一旦教的方式转变,学的方式也随之转变。
为了证明教师新理念的真正树立,我将结合课标研究和教材教法研究,认真研究新课标,深入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转变观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通过教学任务的完成,我将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研究方法,拓宽研究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研究和探究式研究,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同时,我将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我认为首先就是要由单纯传授知识向目标整体转为,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学内容上要坚持知识传授、技能训练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教育;语文教学方法上要坚持读写听说的综合训练,处理好教与学、讲与练、学与用的辩证关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知行统一,实现知识能力的不断迁移。
新课程标准仍然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研究和掌握,对语文基础知识不但有具体的要求,还有量化标准。因此,我将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打破传统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研究方式,帮助他们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未来的研究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8
8月30日,顺德区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音乐课程标准,邀请了华南师范大学的教授给我们上了关于“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听了教授的讲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收获了很多实用的方法和理论。教授详细的为我们解读了新课程标准,并对原标准与新标准进行对比,为我们今后的教学提前做好了铺垫,她具体举例低段的歌曲并进行了示范,让我们亲身参与到教学设计的活动中去,教我们新的教学方法,给我们讲解了新的课程理念。音乐是用听觉来感觉音乐,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体发展,强调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突出音乐特点,提倡科学综合,不流于形式,应注重通过综合在综合的过程中对不同艺术门类,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
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随着新课程的推行, 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在贯彻音乐审美为核心理念指引下,音乐教学中大力提倡音乐感受与鉴赏、音乐创造与表现的内容,注重学生的音乐体验,彻底改变了以往“以唱歌为中心,学习读谱”单一的教学模式。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改变应试教育中音乐课出现的机械训练,教学枯燥、呆板的模式,新的音乐课标提出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
在20xx年以前,我国中小学生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唱歌(小学低年级加有“唱游”)欣赏、器乐和识谱四项。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为了凸显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强调音乐课程的人文属性和对学生创造性潜能开发的课程价值,本标准将原有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两个教学领域,并将原来隐含在教学中的音乐文化知识和分散的音乐编创活动,加以集中并扩展为“创造”和“音乐相关文化”两个领域。上述四个教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新的教学领域的划分,既体现了本学科21世纪的发展趋向及本课程性质和基本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又在不增加课程实施难度的前提下,与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实现平衡对接。
例如:从学段的目标来看,1—2年级充分注意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和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善于利用儿童的自然嗓音和灵巧形体,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等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聆听音乐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鲜明。这样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体验音乐的美感,学生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演唱,参与其他音乐表现和即兴创编活动;3—6年级的学生,随着生活范围和认识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丰富教学曲目的体裁、形式,增加合唱、器乐演奏及音乐创造活动的分量,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本学段5—6年级的学生进入变声期,应渗透变声期嗓音保护知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欣赏的能力,能自信的有表情的演唱,培养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现摆在我们面前的不是音乐和音乐作品,而是人的各种可塑造的能力。教师要敢于培养自信的学生。教师必须要敢于表现自己,不管是好还是坏,音乐在所有学科当中是唯一当众表现自己的学科。每一个学生都愿意自己被关注,让学生通过音乐学科的学习,使他们快乐,提高生活质量。
我对音乐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有了新的认识,要实践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就必须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把新的课标理论融入进去呢?这正是需要我们从事一线教学的老师们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一节新授课,课程标准怎么设计,教学目标怎么选择,教学重、难点怎么解决和突破,师生互动怎么处理,课后教学怎么总结等一切问题我们都要科学全面地考虑到,在唱歌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感审美,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世界里自由的感情流露,这是学习唱歌的最基本灵魂!这样一来,师生同乐的教学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既学到了应学的音乐知识和歌曲,又使同学们的身心健康得到了极好的发展。同学们在小学时代学习到了各个学科的知识,又具有多才多艺的高雅素质,我们试想一下,当你看到我们的学生数年后做出了成绩时,做为他们的老师高兴而愉悦的心情是他人不会理解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会领会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音乐为本,以学生为本,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喜爱音乐,加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并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寓于音乐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重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并紧密围绕目标来展开音乐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编创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多听音乐,多唱歌不断积累音乐实践经验。
通过此次培训,我体会到要学习音乐教学中的知识,方法,技巧。非常希望能有更多的像这样的培训机会,让我们在各方面的素养全面提高,我也将本次学习所得,运用到以后的音乐教学活动中,尽自己最大努力上好每一节音乐课。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29
3月13日,区教育局组织新课程标准培训,通过本次美术新课标的培训学习,学习到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它改变了传统美术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主动性,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注重生活与艺术联系。体验性学习的方式是多姿多彩的,只要把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需求有机地结合,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造恰当的体验性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在此,说说我对美术新课标的一些体会:
叶澜教授曾经指出:“今日教学改革所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教学理念,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形式,教学时以同桌或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多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活动欲望。使学生在合作中学到知识,在交流中解决问题,找到方法。学生在自主学习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让学生在生活的空间中学习,在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中解决问题,获得了一些数学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的另一重大举措就是该以往的授之于鱼为授之于渔。转换课堂角色,改变往昔以师为主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为以生为主,师为辅的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导地位。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增强学生主体人格。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一堂课可以有不同的教法,但不管怎么教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教学的成功,关键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当然,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对学生的学习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我们应该作为主导,起向导,顾问作用,指导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应是通过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共同发展的课堂。它既注重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又注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评价的方式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这才是课改的最终目标。
实施新课标改变固有的评价模式。新课改在评价学生时,不是只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品质、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能力、思想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我必须充分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不断加强业务、理论学习,以新理念新观念,来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驾御课堂的能力,及时汲取营养,力争在新课改中有所作为。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篇30
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我感受到这次课改绝不仅仅是改变一下教材而已,而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更是我们教师教学方法上的重大改革。新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下面我就谈一下我的感受:
一、育人要有新理念
新课程标准把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强调小学生学习要从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到首先关注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培养,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持续发展的教育环境。在教学中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
二、教学要有新方法。
1、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形式走向实质。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教之道在于“度”,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对于那些估计学生通过努力能探索求得解决的问题,应大胆地放,放得真心、实在,收要收得及时、自然。如果只放不收,只是表面上的热闹,收效甚微。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数学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轻愉快的学数学。
上一篇:2024全国法制宣传日观后感心得
下一篇:大学二年级学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