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精选2篇)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1
说课: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
一、 教材分析
1、 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 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识后再设计替代实验,若学生有新建议也可酌情采纳。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逐一完成,学会观察、描述实验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教材中的实验可尽量安排由学生动手完成,但在没有实验基本技能的情况下学生操作有一定危险,有些操作不规范会带来一些负面效果,所以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5、 学情分析
化学对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但是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事例,只不过他们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及它们的区别没有注意思考过,对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没有认识。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够,开始不宜要求过高,随着学习的深入会逐步记忆理解。
二、 过程分析
课 题
物质的变化
授课人
简 敏
学 校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 初步了解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
3、 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连。
过程与方法:
1、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2、 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了解用文字、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了解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
3、 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
2、 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3、 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是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 点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 点
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教 法
实验讨论启发教学
教 具
准 备
教师:铁架台(带铁夹)、酒精灯、火柴、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烧杯(大、小号)、玻璃片、研钵(杵)、试管架、试管(六支、贴标签)、滴管、药匙、水、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flash课件、每个组的标牌
学生(共5组):胆矾(块状)、石灰石、稀盐酸、药匙、研钵(杵)、试管(一支)(学生所用药品贴标签 )
教 学
流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前 奏
[名言] 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萧伯纳(george b.shaw)
观看、思考
在学生心中树立新型师生关系
导 入
新 课
[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对最后原子弹的爆炸进行评述。
观看、了解世界由物质组成且物质在不断的变化。
用生动形象的画面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爱国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学习化学的志向。
活
动
探
究
实验1、水的沸腾
实验2、胆矾的研碎(展示厨房中磨碎物质的器具)
实验3、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
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实验4、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实验1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第一个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由教师演示。
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出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沉淀是新物质。
分组实验
学习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与生活中对水沸腾的印象比较,体会观察应更准确和具体。
这是书上的第一批实验,学生的实验基础知识不够,教师完成有危险和有技巧的操作,可以起示范作用,同时又尽可能多的给了学生动手和清楚观察物质的机会。实验1、2与生活经验联系可拉近学生与实验的距离。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分
组
讨
论
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由学生总结,记忆深刻。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和实践的科学精神,概括、总结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培养学生由实验得出结论的能力和习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调动个性化和开放性思维。
学 以
致 用
[视频]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思考判断
先学会简单运用所学知识
头 脑
风 暴
尽可能多的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对于学生举的复杂例子,可留待以后学习或告知可通过网络学习。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结合,培养学生开放思维,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和网络学习的方法。
拓 展
讨 论
举例说明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中伴随的一个现象,[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那些现象?
小组讨论并交流讨论结果
了解变化中伴随的现象,进一步说明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仅是有无新物质生成。
学 法
提 升
教师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学生体会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
认识科学研究的方法,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结束语
物质的变化是复杂的,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留待以后学习。“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努力吧同学们!
激励学生不断进取
板书设计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
定义
伴随现象
物理变化
无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破碎、熔化、气化、发光、放热、变色等
化学变化
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
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
加热 遇冷
研磨
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加入稀盐酸
通入澄清石灰水
物质的变化
实验1水 水蒸气 水
实验2胆矾 胆矾
蓝色晶体 蓝色粉末
实验3胆矾溶液 氢氧化铜
蓝色沉淀
实验4石灰石 二氧化碳
气体
二氧化碳 碳酸钙
白色沉淀
三、 评价分析
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一直注意遵循新课程理念。所用事例均源自学生生活;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给了学生充分合作探究的机会,重要的结论都由学生总结,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在设计问题时基本上都采用开放式提问,没有束缚学生,可以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通过学习学生能辨别简单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初步学会描述实验现象。开放性学习存在很多教师无法事先预料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考验教师应变能力。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篇2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习目标
1、 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的初步概念。
2、 在关于物质性质的描述中,能初步区分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3、 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学习过程
[展示实验]
【分析实验】找出几个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得出结论】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两者间的联系与根本区别:
【问题与思考】:
现有下列一些物质的变化: a、酒精挥发 b、灯泡通电后发光、发热 c、火药爆炸
d、气球爆炸 e、汽油燃烧 f、海水晒盐 g、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h、米饭烧焦 i、钢铁生锈 j、发生沙尘暴 k矿石由块状碾成粉末 l. 石蜡受热会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
【阅读与思考】p7-9页
1、 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两个方面?
2、 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体现了物质的哪些性质?
属于物理性质的有:
属于化学性质的有:
【问题与思考】:
1、探讨如何区分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2、下列表达的是物质的性质还是变化?
(1)木柴燃烧— 木柴能燃烧—
(2)铁生锈——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胆矾溶于水—— 胆矾易溶于水——
3.从阅读材料中寻找:
煤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有毒气体。为了防止煤气中毒,人们有意在煤气里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硫醚。当煤气泄露时,人们可以根据硫醚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露,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在标准状况下,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密度为1.25 g•l-1,比空气密度略小。一氧化碳有剧毒,因为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体缺氧。一氧化碳能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上,通常用一氧化碳作为还原剂,将铁矿石中的碳元素还原出来。请你根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题解析]:
例1、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观察到以下现象:①菜刀表面常产生棕黄色的斑点 ②新鲜萝卜放入泡菜坛中,几天后萝卜变酸了 ③水果腐烂后发出难闻的气味 ④把鸡蛋放入白醋中,蛋壳表面产生气泡 ⑤农田里烧麦沤肥,浓烟冲天 ⑥点燃烟花可看到美丽的焰火、闻到刺激性气味,现有四位同学就以上现象发表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同学认为上述现象不能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b.乙同学认为上述现象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所以都发生了化学反应
c.丙同学认为除了②以外,其余都是化学变化
d.丁同学认为上述现象确实表明变化后都产生了新物质,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
例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 )
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 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 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 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1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例3、.由于氢气是自然界中最轻的气体,通常用氢气充气球,氦气比氢气稍重,但性质稳定,不容易燃烧。1999年深圳某商场开业庆典,该店外挂满氢气球,店的周围站满了入店的人。在拥挤中有氢气球被挤爆,遇到点燃的香烟,引起爆炸,导致约20人受到不同程度的灼伤。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以上事实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2)试解释爆炸的原因。
(3)从安全角度出发你认为可用什么代替氢气填充气球,说明理由。
总结反思:
下一篇:3有机合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