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战略大决战(通用2篇)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篇1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理 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
掌 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
阅读资料使用图表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要素,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的方法
分析比较整合教材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从装备优劣、兵力众寡、战局起伏等方面分析对比国共双方军力的发展演变,归纳出蒋家王朝灭亡的必然性
活动探究“以史带论”,讨论、列举共产党以弱胜强,取得革命胜利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 值 观
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环保文保意 识北平的和平解放,使军民避免了伤亡,大家都能比较安定地迎来新生活,保护了许多文物,保护了人文环境,有利于此后北京的发展教学重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并用动态板书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 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1946年6月) 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大量歼灭敌军,粉碎了敌军的进攻。战争形势的变化,使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战略反攻的条件。) 3、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当时战局已经发生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我军具备了反攻条件。刘邓大军这个军事行动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国民党军队被消灭的数字达到200多万。他们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布置学生阅读93——98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三大战役 1、学生根据94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教师在黑板上手书的草图比对,通过认识地理范围加深理解各个战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书上做标记: 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 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猛虎掏心”——奠定解放江南的基础 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分而取之”——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 2、组织小组探讨: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东北作为突破口?(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兵力对比:转入反攻后,东北地区的人民解放军兵力超过了国民党[这是当时最新的变化]。 b、敌军态势:国民党军队被孤立分散,活动范围小,补给困难,是战是守举棋不定。 c、我军态势:解放军根据地广阔,物质力量雄厚、得到人民支持[刚完成土地改革]。 d、战局延伸:胜利后可挥师入关,有利于华北、华东作战;还能以东北的工业支援全局。 3、“动脑筋”,让学生讨论回答: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人民群众的支持[直接参军、组织民兵、踊跃支前等]是解放战争胜利原因之一。) 4、继续探讨: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继续用“分层法”启发引导—— 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5、完成97页“练一练”:填《三大战役》表
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共计歼敌人数
历史意义
辽沈战役
1948年9~11月
歼灭和改编敌军150多万人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地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教师补充、过渡: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打到长江边,国民党妄想依靠天险“划江而治”,要求和平谈判,当时国际上也都认为中国将重现历史上的“南北对峙”格局。党中央仍然以和平民主为重,同国民党谈判,拟出了“惩办战犯”等和平协议。但是,在蒋介石的“遥控”下,国民党代表拒绝签字。于是,党中央决定发动渡江战役。 百万雄师过大江 1、学生阅读97页“文献资料”,即时回答: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彻底消灭敌军,解放全中国,捍卫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醒学生联系98页“自由阅读卡·邓小平走进原总统府”回答: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3、“活动与探究”,小组讨论:共产党为什么在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从五个层面进行启发: 第一层面:力量对比[如表格所列数字,这是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的]; 第二层面:军队士气、人心向背[如书上原因a和d]; 第三层面:政权性质、国家职能[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第四层面:战争指挥者的素质[如书上原因b和c]; 第五层面:历史发展趋势[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取得最后的胜利。 上述第二、五层面是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篇2
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一.学习目标:1.知识:掌握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及其作用,掌握渡江战役和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的垮台。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2.能力:培养学生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3.情感: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二.重点和难点1.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2.难点: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一)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1、完成下表战争名称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特点 结果或意义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2、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 (1)北平的和平解放为三大战役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请问在平津战役中,党中央为什么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2)分析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三).强化训练,拓展提升 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的统治。据此请回答: (1)人民战争分哪三个阶段? (2)试举出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重要战役
(3)试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胜的原因 (4)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挺进大别山和渡江战役在战役目标和作用上各有什么不同? (四).达标检测,反馈矫正 (1)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和平解放了( ) a.天津 b. 北平 c.长春 d.徐州 (2)毛泽东曾称赞其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这位“民族功臣”是( ) a. 张学良 b. 林则徐 c.傅作义 d. 曾纪泽 (3)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标志着(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彻底胜利 b. 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结束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d.统治中国22年之久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4)三大战役中,歼灭国民党军队人数最多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5)“几十万,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这是陈毅对三大战役中一次战役的描述,你能确定他说的是哪次战役吗?( ) a.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6)你看过电影《大决战》吧,你一定被影片中我军领导人高超的指挥艺术和解放军战士英勇杀敌的光辉形象所深深吸引,请你指出邓小平参与指挥的战役是( )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7)解放战争时期,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基础的战役是( ) a.渡江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8)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延续22年的国民党覆灭。这22年指的是( ) a.1927年——1949年 b. 1931年——1945年 c. 1921年——1949年 d. 1945年——1949年 (9)在国共力量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由弱变强,最终打败国民党的主要原因( ) a. 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b. 毛泽东懂军事,蒋介石不懂军事 c. 解放军打仗勇敢 d. 国民党指挥失当 (10)某校历史兴趣小组计划实地考证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役的有关史实,他们应去( ) a. 徐州 b. 扬州 c. 苏州 d. 广州
上一篇:第3课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下一篇: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