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3、2血液循环系统(3课时)
第二节 血液循环系统<?xml:namespace prefix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血液循环系统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其主要功能是人体内物质(包括营养物质、氧气、代谢终产物)的运输,它是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的纽带。学好本节课无疑为以后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本节教材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面广,知识点多,包括心脏、血管的结构,血液的成分及功能,人体内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另一特点是与人们生活、健康紧密相关。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
根据教材的两个特点,教学时应注意两点:第一,条理性,避免众多知识相互混淆;第二,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与医药、卫生保健知识的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激发兴趣。具体教学方法可采用:
1.病历分析法:应用于第一课时血液成分及其功能。
2.实验演示法:心脏瓣膜结构演示。
3.情景抛锚式:人体内血液循环的途径。
同时配合列表、图示、比较等多种方法。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3课时。
教案实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
2.血液的主要成分及其功能。
3.了解贫血、急性阑尾炎、血小板缺少时的症状及原因。
(二)技能目标
通过病历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教学难点 :血液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贫血、急性炎症及血小板缺少症的典型病历。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通有关植物体内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运输知识,请问:植物体内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的分别是什么结构?回答后,引入到人体,人体内同样也须进行物质的运输,完成这一功能的系统就是循环系统。
(二)新课讲述
根据生活经验,请同学们思考人体内血液循环的大致情况,只要能说得出组成就行。教师总结得出,血液循环系统就是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周而复始地流动。先介绍血液,出示与血液有关的三个典型病历。 (为了更好说明问题,病例中的血检指标已作改动)。
病例一
1.临床表现:(1)口唇、睑结膜、脸色、皮肤粘膜苍白。(2)常有心慌、心悸、心率加快表现。(3)活动后感觉呼吸困难。(4)倦怠、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
2.血检情况:血红蛋白量7.8克/100毫升;红细胞 250万个/毫米3
病例二
1.临床表现:有自发性、反复性出血病史,出现淤斑、淤点、关节腔内出血。
2.血检情况:血小板 20000个/毫米3
病例三
1.临床表现:开始时感觉呈间歇或持续性的上腹部、脐周围疼痛,数小时后,腹痛移至右下腹部。
2.血检情况:白细胞计数20000个/毫米3,中性比例增高。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中有关红细胞、血细胞和血小板的内容,分析以上病例的病因,以前后四位同学为小组进行讨论,得出初步结论,并说出判断的依据。最后,教师总结:
病例一 贫血
依据:红细胞数量正常值男性500万/毫米3,女性420万/毫米3,而他仅250万/毫米3 ;血红蛋白数正常值男子14克/100毫升,女子12克/100毫升,而他仅7.8克/100毫升。
病例二 血小板缺少症
依据:血小板正常值 10—30万/毫米3,而他仅5万个/毫米3
病例三 急性阑尾炎
依据:白细胞数量正常值 5000—10000/毫米3,而他为20000个/毫米3。
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临床表现?这要从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功能说起。
红细胞:主要功能是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在此应讲清楚:1.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关系。2.贫血是指红细胞数量小于300万个/毫米3 或血红蛋白低于10克/100毫升。
白细胞:其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细菌。
血小板:有促进止血,加速凝血的作用。
至此请同学们完成下表:
血细胞 | 红细胞结构特点 | 正常值 | 主要功能 |
红细胞 | |||
白细胞 | |||
血小板 |
最后补充三点:
1.血液中除血细胞外,还有血浆(55%),出示准备好的鸡血或猪血、鸭血标本,并介绍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柠檬酸钠。
2.血浆中91%—— 92%为水,8%—— 9%为蛋白质,还有无机盐、葡萄糖等,主要功能运输血细胞、养料和废物等。
3.血红蛋白的特点,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
4.血细胞也有寿命,靠红骨髓补充。
五、板书设计 (见上表)
六、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成人体内每秒钟有很多红细胞死亡,新补充的红细胞来源于( )
(A)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B)骨松质内的红骨髓
(C)脊髓腔内的红骨髓 (D)骨松质和骨髓腔内的红骨髓
(2)血液呈现红色,是因为红细胞里含有( )
(A)铁 (B)蛋白质 (C)血红蛋白 (D)血清
2.课后作业
(3)有关血红蛋白的正确叙述是( )
(A)红细胞中血红蛋白的含量是鉴别贫血的唯一标准
(B)血红蛋白与氧容易结合而不易分离
(C)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力强且不易分离
(D)血红蛋白与二氧化碳结合力强但很易分离
(4)下列细胞中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红细胞 (D)上皮细胞
(5)下列为某患者血液化验单部分项目内容:
(A)红细胞:490万个/立方毫
(B)白细胞:24000个/立方毫米
(C)血小板:25万个/立方毫米
(D)血红蛋白:14克/100毫升
①选项中异常的项目是____________(正常指标为_________)
②产生异常的原因可能是( )
(A)贫血 (B)失血过多
(C)炎症 (D)营养不良
③经临床检查,患者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可能性较大的病是( )
(A)阑尾炎 (B)肺炎
(C)扁桃体发炎 (D)关节炎
3.参考答案
(1)(B) (2)(C) (3)(C) (4) ①(B) 5000—10000个/立方毫米 ②(C) ③(C)
4.简要分析
(1)红细胞在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死亡,同时又在不断产生,学生只知道它由红骨髓产生,红骨髓存在于骨松质与骨髓腔内,但成年人骨髓腔内的红骨髓转化为黄骨髓,失去造血功能,只有当人产生特殊情况时才又会转化为红骨髓。
(2)血红蛋白与氧结合时鲜红色,缺氧时呈暗红色。
(3)血红蛋白特点是氧含量高时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时易与氧分离。但它与一氧化碳更易结合,且不易分离,这也是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
(4)白细胞中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有保护作用。
(5)①记忆性题目。
②白细胞增多,很有可能是人体发生了炎症。
③因为人体某部位发生炎症时,其周围的淋巴结往往会肿大,题目中由于颈部淋巴结肿大、疼痛,故可能是扁桃体发炎。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目标
1.了解心脏结构的基础知识
2.比较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及其功能
3.了解循环系统内房室瓣、动脉瓣、静脉瓣的功能以及血液流动的方向。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比较,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毛细血管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性的分析,进一步理解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心脏的四腔结构以及与之相连的血管名称;毛细血管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 :血液流动的方向
三、教学准备
心脏模型,动脉、静脉、毛细血管模型,自制瓣膜模具(一只塑料瓶、5-6瓣富有弹性的小塑料片、胶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血液的成分及其功能,那么血液在哪里流动呢?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哪里呢?
(二)新课讲解
1.心脏
(1)心脏的位置、形态:首先请同学们自我感觉一下心脏的跳动情况,然后指出心脏在人体内的位置:胸腔中部偏左,大小如自己的拳头。出示心脏模型,边看边讲解。
(2)心脏中空,分为四个腔,左右被膜分开,且不相通,上下被瓣膜分成两个腔(记住“上房下室”)参照课本P45图3-11,告诉学生如何分辨心脏左右部分,指出图中的左右是心脏在人体内的真实方向,这个方向与我们看图者自己的左右方向相反。
(3)血液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心脏:心脏是一个器官,主要有心肌构成,主要特征是能自主地、有节律地收缩、舒张。
(4)血管的名称:心房连静脉,心室连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右心房连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教学时可边讲边画简图,同时结合课本图解和模型讲解。
2.血管
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表:
名称 | 管壁厚度 | 弹性 | 功能 |
动脉 | 厚 | 富有弹性(强) | 运送血液离开心脏 |
静脉 | 较薄 | 小 | 运送血液回心脏 |
毛细血管 | 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 微具 弹性 | 介于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进行物 交换 |
重点强调:毛细血管与其功能(物质交换)相适应的结构特征。
(1)径极细,血流极慢,仅可容红细胞逐个通过(有利物质进行充分交换)。
(2)管壁极薄(有利于物质进出)。
(3)分布广,数量大。
3.血液循环系统内的瓣膜结构:出示自制瓣膜模具,先顺着往里面倒水,然后反过来倾倒,使学生充分感受瓣膜的作用:使血液沿一个方向流动,不能倒流。
(1)房室瓣:心房和心室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2)动脉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3)静脉瓣:静脉管腔之间的瓣膜,保证血液流向心脏。
强调:不要误解为动脉瓣是存在于各种动脉之中。
五、习题与解析
1.随堂练习
(1)下列关于人体心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B)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心房
(C)左心室壁比右心室壁厚
(D)心脏内既有动脉血又有静脉血
(2)取新鲜的猪心脏一个,往肺动脉内注水,最后水从_______流出。
(3)手背上常见的“青筋”就是( )
(A)静脉 (B)毛细血管
(C)动脉 (D)静脉和动脉都有
(4)下列关于毛细血管适于进行物质交换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管腔极细 (B)管壁由平滑肌构成
(C)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D)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2.课后练习
(5)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循环时,头部向右(视野外)。
①在视野中,血向左流的小血管是________。
②如只从视野中判断,则血液由______血管流向______血管的为动脉。
③显微镜视野中判断毛细血管的依据是______。
(A)血从较大血管流向很小的血管
(B)血流速度很慢的血管
(C)血管壁很薄的血管
(D)红细胞只能单个通过的血管
3.参考答案
(1)(B) (2)肺动脉 (3)(A) (4)(B) (5)静脉;较大,较小;(D)
4.简要分析
(1)人体心脏分为四个腔,其中左右不通,上下相通,但由于房室瓣的存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静脉与心房相连,心室与动脉相连;左心室把血压到全身各处,路线较远,所以肌肉壁较厚。人体心脏的左部为动脉血,右部为静脉血。
(2)因为从肺动脉倒水注入右心室,由于房室瓣作用,心室中的水不能倒流入心房,故水仍从肺动脉流出。
(4)毛细血管壁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根本不可能由平滑肌构成。
(5)观察的是尾鳍,头部向右,所以心脏应在右侧。显微镜下血向左流,实际是向右流动,即向心脏方向,而流回心脏的血管为静脉。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了解脉搏产生的原因及测量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 :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以及血液变化的规律。
三、教学准备:人体血液循环途径的投影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某同学因不讲究卫生引起下肢皮肤发炎,医生建议使用抗生素,在手背输液,那么,你能分析手背静脉中的抗生素是如何到达下肢皮肤发炎处的吗?
(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已有知识经验: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途径和人体内心脏血管的相关知识。为使问题顺利解决,教师可将问题分层细化(分五个步骤进行):
(1)抗生素在人体内的起始点在哪里?(手背的静脉内,存在于血液中)
(2)手背中的血液在流动吗?流向哪儿?教师引导学生从静脉的概念入手,因学生已知静脉是与心房相连,把全身各处的血液送回心脏的血管,故不难回答流回到了心脏(抗生素也就自然到达心脏,必须指出回到右心房,进入右心室)。
(3)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什么?它能把血送到下肢吗?与右心室连接的血管是肺动脉,而送到下肢去的动脉应是主(体)动脉。故仍不能送到下肢,而是送到了肺部。
(4)从上可知送到下肢的血液应是从主动脉出来,而主动脉与左心室相连,也就是说肺部的血液只有回到左心室,才能最后到达下肢;问题是肺部的血液如何回到左心室?同理回到心脏的应是静脉,与左心房连的是肺静脉,即血液由肺静脉流回到左心房,进入左心室。
(5)左心室的血液通过主动脉,然后逐级分支到达下肢毛细血管(由于内环境知识要在第六册讲解,教师只要讲到毛细血管即可,如有好奇学生问题可简单介绍)。
在以上分析时,为加强理解,防止遗忘,教师可在黑板上作如下记录:
<?xml:namespace prefix =v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vml" />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三)概况总结
1.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学生已经知道,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于心脏,血液从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结合以上分析血液有两次出心室,两次进心房。以左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全身各处,称为体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的循环,把血液送到肺部,称为肺循环。请同学们自己归纳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途径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2.血液变化的规律:着手点是血液经过肺部毛细血管后得到了氧气,成为动脉血,进入肺静脉,此时应特别强调肺静脉中流的是动脉血,之后进入了左心房,左心室,所以从左心室出去送到全身各处的是动脉血,与周围组织进行气体交换后,变为静脉血,送到右心房和右心室。结论:
(1)肺循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体循环: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2)肺静脉内流动脉血,肺动脉内流静脉血。
(3)肺循环与体循环是同时进行的,无先后顺序。
3.脉搏
(1)测量部位—— 腕部桡动脉。
(2)脉搏每分钟次数与心跳次数一样,成年人安静时约75次∕分钟。
(3)介绍我国中医切脉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的热情。
(4)小测试,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四)巩固应用
请同学们设想:如果你是人体血液中的一个红细胞,那么在体内时刻进行着怎样的历程?对人体起怎样的作用?(既复习巩固了血液循环,更为重要的是巩固体循环与肺循环时血液中氧变化的规律)
五、板书设计
1. 手背处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
下肢血管←主动脉←左心室←左心房←肺静脉
上一篇:第二册 3、1运动系统
下一篇:第二册 3、3人体的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