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我们自己"教学设计与评析(精选2篇)
"了解我们自己"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1
活动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了解我们自己"教学设计与评析 篇2
活动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4~85页。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上一篇:《栽蒜苗》教学设计
下一篇:第二单元 位置与方向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