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核反应 核能
22—5 核反应 核能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什么是核反应,如何用核反应方程表示核反应。
2. 知道质量亏损的概念并会计算。理解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并能计算核。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及数学计算能力。
4.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验科学家进行探索实验、抽象概括、推理判断的基本方法。
5. 培养学生尊重客观、热爱科学的精神。
6. 使学生树立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指导和预见的作用的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核反应方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以及有关原子核与粒子的书写规则正确的写出核反应方程。在这个知识点的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受查德威克是怎样发现中子的。质能方程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也是难点。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质量亏损的概念与计算方法,然后讨论质能方程的物理意义,教师对此应当作出正确的解释,帮助学生认识质能方程蕴含的物理思想,并通过阅读与训练,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核能的基本方法。其中物理单位也属于一个相对难点,应让学生记住、会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如下幻灯片:
①卢瑟福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图及操作过程文字说明。
②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示意图。
③核反应方程 n + he → o + h be + he → c + n
④思考讨论题组<一>、<二>。
⑤质能联系方程
⑥核电站照片与数据。
⑦课堂练习题<一>、<二>。
⑧课堂小结。
学生:阅读有关核能方面的科普书籍,上网查询或下载一些有关核反应、核研究、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的资料。
教具
教具: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呈现,导入新课
师:播放投影1:大亚湾核电站外观图及核反应堆;数据:1kg铀235燃烧释放出的原子核能相当于2 500吨优质煤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只需几千克铀235就足够上海市24小时的耗能供应。
播放投影2:卢瑟福在1919年,首先发现质子的实验装置图,第一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在原子核的转变中,遵守哪些规律?如此巨大的核能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是我们在本节课将要学习和探究的新问题。
师:播放课题名称:五、核反应 核能
○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师:板书〈一〉核反应,投影简答题组〈一〉
⑴ 什么是原子核的人工转变?
⑵ 什么是核反应?为什么说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是核反应的一种?你还知道哪些核反应?
⑶ 如何用核反应方程表示核反应过程?在核反应中遵循哪些规律?
⑷ 试背写出卢瑟福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方程,查德威克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方程。
⑸ 试比较说明核反应与化学反应的本质区别。
生:阅读有关内容后,先独立思考,然后抽查学生回答问题,互相评价,教师倾听。点拔强调如下:
核反应是一种客观变化。它遵守电荷数与质量数守恒两条规律。核反应方程是对核反应过程的抽象表达。核反应是原子核的变化,结果是产生了新的元素,“点石问金”的梦想在核反应中得以实现;而化学反应且是原子的重组,原子外层电子的得失,结果是生成了新的分子,并无新元素的产生。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上一篇:2016届高三物理静电场复习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