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美术(精选8篇)
走进美术 篇1
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
教 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 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 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 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维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教学难点: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
教学过程: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反思: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
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5.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6.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8.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课后小结:
教后感:
走进美术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区别、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历史、性质、作用。
2.了解作品展示的最佳方式,总结所参观展览的意义和目的。教学难点:拓宽美术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目的。
教学重点:能为学校或班级策划一次展览。
教学过程:
一、美术展览展示方式。
1.中国自西周以来,宫廷中就一直收藏美术品。1925年组建的故宫博物院是以美术为主的博物院。1959年落成的中国美术馆,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美术作品的展览中心,同时举办世界各国美术展览。
2.美术馆的性质作用:美术馆的作用日益广泛多样,不仅可提高一般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美术修养,而且可协助学校的美术教育,还可为美术家的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向理论工作者提供资料和信息。
3.今天的美术馆是艺术、教育、学术和科学的多机能综合体。
4.博物馆
你知道世界五大博物馆吗?
你知道世界博物馆日是哪一天吗?
5.美术馆与博物馆的关系
美术馆是博物馆的特殊类型,它从博物馆中分化而出。美术馆既特指美术馆,也包括具有美术馆性质的博物馆。
二、走进中国美术馆
1.总结本课学习知识点,总结参观展览的意义目的。
2.同学们生思考:
①你知道中国美术馆在美术界的地位和作用吗?
②美术馆是如何布置、展示美术作品的?
③不同的美术作品有不同的展示方式,说说各种美术作品的最佳展示方式是什么?
比较各地美术馆的建筑外观,凸现中国美术馆强烈民族风格的建筑特色,加深学生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了解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基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让学生做策展人策划一次展览,可以是绘画作品,也可以是手工制作或个人收藏品,让学生开动脑筋,在展览的内容及主题上加以创意。
走进美术 篇3
活动目标
(一)欣赏波洛克作品,大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二)尝试用滴流的方法绘画,体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波洛克的画、纸张、颜料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都喜欢画画吧?你们有没有尝试过一边跳舞一边画画?有一位叔叔就能边跳舞边画画,想知道他是谁吗?对了,他是波洛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
(二)欣赏波洛克作品
1、欣赏第一幅作品《畅想》
(1)提问:看着这幅画你有什么感觉?觉得他的画像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谁能来猜一猜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2)小结:这些流畅的线条和亮丽的色彩,好像把我们带到了……让我们的心情快乐又愉悦。
2、欣赏第二幅作品《第五号,1948》
(1)提问: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有些什么线条?有哪些色彩?这些暗暗的颜色和乱乱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
(2)小结:就像小朋友说的那样,画家在画这幅画的时候心情很压抑很难过,这些暗暗的色彩,乱乱密密的线条,让我们的心情很难过,好像走进了……。
3、欣赏波洛克其他作品,将波洛克作品放大,让幼儿自由欣赏。
4、你最喜欢哪副画,为什么?(追问,抓住颜色和线条)
5、波洛克叔叔的这些画神奇而美丽,他的画和我们平时的画是不一样的,在他的画里,只有颜色和线条。但他不是用笔直接画出来的,你想知道他是怎样画画的,想不想知道波洛克叔叔的故事?
(三)介绍波洛克
1、出示1912
(1)师:1912是什么意思呢?幼儿猜测。
(2)教师播放录音。波洛克1912年出生在美国,因为在他的画面上只有一些线条和色彩。所以别人把他的画叫做“抽象画”。波洛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
(3)师:原来1912就是波洛克叔叔出生的时间。
2、出示:滴流。波洛克喜欢用很大很大的纸或者画布画画,因为画布实在太大了,所以索性把它铺在地上,用笔沾颜料滴到画布上,有时沿着画布的四周作画,有时就干脆提着戳了洞的颜料桶在画布上来回走动,人们把这种画画方法称为“滴流”。因为波洛克喜欢听着音乐边跳舞边画画,所以,人们又把他的画叫做“行为绘画”。
3、讨论:浏览了这些知识的宝藏,小朋友你知道了些什么?
孩子们说得真好,老师很高兴,我也想用波洛克叔叔作画的方式,把我的心情画下来,教师示范。
(三)尝试滴画
1、教师示范。
2、师:孩子们,你们是不是也想用滴画的方式把自己的心情表达出来,你们现在是什么心情?你想用什么线条和颜色滴画?
3、师:波洛克叔叔说过颜料都是有生命的,现在就让我们随着音乐起舞,用这些美丽的色彩和线条把自己的心情都大胆的表达出来吧。
4、幼儿作画,教师指导幼儿自由选择颜料,滴画时笔放低一点,小心不要滴到身上和同伴身上。
(四)展示讲评
1、老师当记者采访:这位小画家,你好,你今天玩得高兴吗?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的画吗?画了些什么?
2、幼儿介绍。
走进美术 篇4
一、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与图形,对树杆及树叶进行发明性地装饰与表示。
2、在活动中初步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二、 活动准备:
1、在散步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各种树木,了解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范例二幅,幼儿用纸,彩色水笔,各色水粉,音乐带。
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
1、师:最近我们熟悉了一位新朋友——树木,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有些什么帮助呢?(幼儿讨论回答)
小结: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这么漂亮舒适,大家都很喜欢树。
2、师:假如将来的树木能变得更漂亮,那该有多好呀!
提议:今天我们一起去未来的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未来的树木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讨论欣赏:
师:走走走,出发啦!
1、 讨论一
师:我看见了一棵大树!(示范画一根竖线)
问:这是棵大树吗?为什么?(树杆太细了,大树树杆粗粗的)
师:我来加加粗,现在这棵大树的树杆可粗啦!树杆上伸出了手指,像在和我们大家打招呼。
问:树杆上长着什么呀?树枝比树杆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树枝是怎么样长的?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往上长。(师边示范边讨论)树枝越往上长就越细,越短了
2、讨论二
问:这棵大树上会长什么样的叶子呢?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添上,画满树枝)。
问:树身上还少了什么?我们给树杆穿件什么花纹的新衣服?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示范)。
3、 欣赏比较:
师:森林里会有多少棵树呢?(许多棵)那我们接着向前走,再去找一找其他未来的树。
(出示范例)一下子找到了许多棵。
问:这些大树穿上了什么名堂的新衣服?(幼儿比较,教师归纳外形,排列形式)。
他们的树叶变成了什么样?象什么?(幼儿联想)
(三)联想创作:
师:未来森林里的树真漂亮,我们接着再向前走,找找新朋友,找得越多玩的越开心。
提示
1、未来的森林里大树多还是小树多?(大树多)
2、引导幼儿找到一棵再向前走,多找几棵不一样的树。
3、在森林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未来的树,赶紧找多个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可能会在森林里迷路的。(出示范例2)看,我和我的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引导幼儿添画背景)。
4、今天天气真好,阳光从树缝中钻进森林,象撒下了彩色的宝石。(水粉添加色彩)
(四)引导讲评:
师:时间差不多了,我们该集合了(集中幼儿注重力)
1、今天你在未来森林里找到了几位新朋友?(幼儿数数)
2、你们找的真不少,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去看一看朋友们找到的未来树吧!(幼儿绕场走)
师引导幼儿看树杆上的花纹,有些什么外形叶子等。
结束:今天的旅行真开心,我们该和树朋友再见了,希望小朋友们今后学会各种本领,将来真的能把这些未来树种出来,妆扮我们的环境。
走进美术 篇5
学生在风景写生初级阶段,会认为写生是一种绘画基础的重复练习。但在长期从事绘画实践的从艺者,会体会到风景写生的趣味性创造,本文根据自己的绘画实践和感受,给学生提供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大千世界,自然景物蕴藏着无穷无尽的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力,加涂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描绘室外自然景物为内容的描绘称为风景画。优秀的风景画,由于情感的传递作用,使人产生回归自然怀抱之感,得到移情的审美效果,给人以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1)作画必须先“立意”,“意”就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和意景,所谓“立意”即是构思的意思。因此,构图之前首先要确定画什么?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和意境?这就是风景写生程序的第一步,叫做“取景”。取景的过程,就是确定主题,构思意境的过程。所谓“意在笔先”就是这个意思。
面对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不能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要多走走,多看看,熟悉写生环境,感受景物气氛,力求“遍而赏之”,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观察比较,选择最能表达自己的视点感觉,最能表现景物“情趣中心”的角度进行构图。
(2)西方绘画从文艺复兴到法国新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一直是以一种写实叙事性的表达方式在发展自己的绘画语言,他们都用写实的绘画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照相术和物理光学分离理论出现后,影响了西方绘画的传统技术语言,为西方现代派绘画语言的建构提供了可能性。19世纪末的法国出现了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的一批有共同艺术追求的画家,他们用一种新的视觉理念,以不同的方式看世界,以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由此拉开了西方现代派绘画的序幕。
我曾醉心于莫奈先生写意的睡莲,定格在不同时间段阳光下的麦草堆;塞尚先生对形体的解构重组,追求物体永恒的呈现;梵高先生绘画中卷动的笔触,激情的作画状态;马蒂斯先生那优雅的线色结合的东方韵味。我曾漫游在郁特里罗的街景中,体会那种凝重抑郁的美。同时代的中国绘画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一些变化,有这样一批前辈,他们面对西方绘画时,没有放弃传统绘画的审美法则和传统文化的内核,以艺术家独立的艺术品质与精神和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对话,融合让“美”散发出无界限的“芬芳”。
(3)林风眠先生是20世纪最鲜明、最坚定地提倡“中西融合”的画家。他在法国学习“西洋画”的同时,在课外画着他心目中的中国画,就在这中西之间,触发了他的这样一种感悟:“绘画在诸般艺术中的地位,不过是用色彩同线条表现纯粹视觉感的艺术而已,普通所谓?中国画?同?西洋画?者,在如是想法之下还不是全没有区别的东西。”他的中西调和主张体现了异质文化只有相互吸纳才能发展的深沉思考。林风眠一生都在探索着中西融合之路,他“竭力在一
走进美术 篇6
课题名称:
教材分析:
教学中美术作品的选择是以国内优秀艺术家作品为主,同时结合其他国家艺术家的优秀作品,促进学生对人类优秀美术文化传统的美好情感、积极态度的养成以及重视它们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价值,同时认识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和社会的丰富性。在重点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与广泛的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才能拓展学生的人文视野,提高人文素养。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在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欣赏活动。课前课后做一些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同时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三维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美术的主要种类及艺术特点。
2、逐步形成提高视觉感受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
3、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了解美术不同种类的特点及区别。
教学难点:
掌握美术的类别及不同角度的分类。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美术作品的图片和实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欣赏、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油画作品《父亲》,学生感受发言。
先用《父亲》导入是因为此作品的写实功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自觉而积极地参与到欣赏和评述活动中,才会产生从艺术形式上分析、探讨美术作品的积极性,从自发的欣赏进入到自觉的欣赏,从而有意识地按照一定的欣赏程序,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教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线条、色彩、构图、明暗、肌理等是怎样围绕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者说作品的主题进行组织的。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欣赏意识,对一幅美术作品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从文化的角度、从美术家的生平或创作心理的角度进行欣赏。
2、和中国画《粒粒皆辛苦》比较。
学生讨论、发言。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创作的同一题材的美术作品放在一起欣赏,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发现艺术作品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可以从题材、工具材料、技法等方面对中国画、油画进行比较分析。
3、出示一组不同题材的中国画、油画作品,进一步比较、区别,加以巩固。
4、其他画种:版画、水彩画。
侧重于介绍不同的材料、技法产生特殊的画面肌理效果。
5、雕塑。
启发学生回忆生活周围的雕塑,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体积和材质。
6、混合所有绘画和雕塑作品,让学生辨别、归纳,感受艺术家是如何发现、表现美的。
7、学生把自己收集的图片根据要求进行分类粘贴,或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
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如果发现学生带有艺术设计类的图片,可以提示下一节的内容和课前准备的要求。
8、提示学生在课后按小组调查小区等公共场所的雕塑艺术情况。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收集与生活非常贴近的艺术设计作品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进行小组发言,说说雕塑艺术的调查情况。
由贴近学生的广告导入(如播一则麦当劳的电视广告),教师引导学生的思路:在上学路上、在商场购物时,不知不觉地可获得许多信息。
反思:
中学生由于性格、文化修养方面的差异,会有不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审美意识也就逐渐形成。
1、由学生归纳出标志、广告设计等艺术设计作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展示一组视觉传达设计的图片,通过识别,得出视觉传达设计的范围。
3、通过学生对学习用品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工业设计以及范围(包括家具、服装、纺织品和交通工具等设计)。
设计是指对工业产品的功能、结构、造型、色彩、表面肌理和装饰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设计,从而创造出符合实用和审美需要的产品。
4、启发学生思考:除了以上介绍的艺术设计种类,还有哪些设计类别?
5、一组综合所有艺术设计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分别属于哪类设计,以明确各自的特点,加深理解。
另外,让学生了解因艺术设计占据的空间状态不同,可分为平面、立体、空间等设计。
6、回到前面的电视广告,引出现代媒体设计。
7、复习两节课的内容,总结你认为美术应包括哪些种类。
美术: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载体,塑造可视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的艺术形式。
8、布置课后内容:调查某项艺术设计的情况,作简单的评价。
课后小结:
走进美术 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线条与图形,对树杆及树叶进行创造性地装饰与表现。
2、在活动中初步萌发爱护树木的情感。
活动准备
1、范画二幅
2、幼儿用纸,彩色水笔,各色水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情境
1、教师: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树木,它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
老师想考一考小朋友,为什么说树是人类的好朋友?树木对人有些什么帮助呢?
(幼儿讨论回答)
2、小结:树真是我们的好朋友,它保护了我们的环境,又让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这么美丽舒服,
大家都很喜欢树。
3、教师:如果将来的树木能变得更漂亮,那该有多好呀!
提议:今天我们一起去未来的森林里走一走,看一看未来的树木会是什么样子的?
二、讨论欣赏
1、讨论一
(1)教师:我看见了一棵大树!(示范画一根竖线)
提问:这是棵大树吗?为什么?(树杆太细了,大树树杆粗粗的)
(2)教师:我来加加粗,现在这棵大树的树杆可粗啦!树杆上伸出了手指,像在和我们大家打招呼。
提问:树杆上长着什么呀?树枝比树杆粗一些还是细一些?树枝是怎么样长的?
像搭积木一样,一个接着一个往上长。
(师边示范边讨论)树枝越往上长就越细,越短了。
2、讨论二
(1)提问:这棵大树上会长什么样的叶子呢?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添上,画满树枝)。
(2)提问:树身上还少了什么?我们给树杆穿件什么花纹的新衣服?
(幼儿扩散,师选一种示范)。
3、欣赏比较
(1)教师:森林里会有多少棵树呢?(许多棵)
那我们接着向前走,再去找一找其他未来的树。
(2)(出示范例)一下子找到了许多棵。
提问:这些大树穿上了什么花样的新衣服?
(幼儿比较,教师归纳形状,排列形式)。
(3)他们的树叶变成了什么样?象什么?(幼儿联想)
三、联想创作
1、.教师:未来森林里的树真漂亮,我们接着再向前走,找找新朋友,找得越多玩的越开心。
2、提示
(1)未来的森林里大树多还是小树多?(大树多)
(2)引导幼儿找到一棵再向前走,多找几棵不一样的树。
(3)在森林里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未来的树,赶快找几个朋友一起玩,一个人可能会在森林里迷路的。
3、(出示范例2)
看,我和我的朋友们玩的多开心。(引导幼儿添画背景)。
4、今天天气真好,阳光从树缝中钻进森林,象撒下了彩色的宝石。(水粉添加色彩)
四、引导讲评
1、今天你在未来森林里找到了几位新朋友?(幼儿数数)
2、你们找的真不少,还剩下一点时间,我们来一起去看一看朋友们找到的未来树吧!
(幼儿绕场走)
3、教师引导幼儿看树杆上的花纹,有些什么形状叶子等。
五、结束:
今天的旅行真开心,我们该和树朋友再见了,希望小朋友们今后学会各种本领,
将来真的能把这些未来树种出来,打扮我们的环境。
走进美术 篇8
一、《走进微观世界》教材分析
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的基本理念,《走进微观世界》培养他们敏锐的视觉意识,对视觉现象和美术作品能做出积极的?穴或许还应该是独特的?雪反应,《走进微观世界》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熏提高综合思维水平,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教材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设置了这一单元的课程,通过微观世界的形式美感的启迪,学习和运用艺术造型的基本知识。 初中美术教案9年级上:05课 走进微观世界
学习活动的设置分三个步骤展开:欣赏微观图片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通过语言描述和讨论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或通过显微摄影图片,感受微观世界的现象,并通过记录、想像、设计基本形,组合形状构图等一系列的工作,进一步发现和探究图形的奥秘;采用绘画或计算机辅助绘画以及制作立体模型等造型方法进行艺术表现,在不断认识、想像的基础上,运用构成方法创造出独特的富有想像力的图形。
“评价建议”从对图形的想像和创意、空间意识的形成以及绘制水平和动手能力几个方面展开,便于学生自评或互评。
“资料库”摘录了有关名词术语的解释。
“学习大空间”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出发,列举了自然形态和人工形态的图片,讲解了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关系,帮助学生更广泛地理解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视觉形象。
本单元的教学旨在帮助学生开拓新的视角,启发他们关注自然形态,开阔视野,发挥想像,探究和思考图形结构的规律。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认识自然,对丰富的视觉形象产生兴趣。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力求帮助学生在物质结构的基本形式和艺术创造的造型要素之间找到某种联系,并归纳出方法,用以创造新的图形。
二、教学目标
*发现和欣赏微观世界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探究自然结构与图形结构的共同规律;根据自然现象进行想像和表现,创造性地运用简单元素构成图形。
三、教学思路
1. 教学题材
教材呈现的显微摄影图片注重体现和谐、秩序两个特点。图片中可以找到等距排列、对称、重复以及空间结构、运动变化等形式,呈现了自然形态的基本特点。与艺术作品比较,说明人工形态的创造都是基于对自然形态生成和变化的认识、理解。
基本形体的设计与变化组合的学习活动,引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一般方法,通过绘图和制作的技能学习,掌握分割、集聚、插接等造型技能,体会自然形不仅可以作为模仿的对象,而且还可以作为功能、构造和美的形式(对称、比例、调和、平衡、对比)的范例。从而领悟研究自然形态的生成过程,即可了解形态的本质的道理。
2. 教学组织
课前准备多媒体演示课件,包括教学所需图片文字、动画示意,最好有影片资料,学生用绘画或立体制作的工具材料等。欣赏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展开,立体制作活动可以分小组进行。教学过程中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每组选定负责人。
3. 教学策略
按照学习活动的设计,这一单元的教学可以分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从关于“形态”的话题开始,运用实例解释“形态”的词义,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议论的形式展开师生之间的交流,逐步引导学生发现微观图片中呈现的形式结构美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像。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形式和情感两条线索进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