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精选13篇)
《陈涉世家》 篇1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 篇2
《陈涉世家》教学设计
新安艺人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记》及有关常识。了解关于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和变格。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认识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原因、过程及其历史必然性。
3.学习本文成功地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和注重剪裁详略得当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4.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国家多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历史必然性。掌握本文重点语句、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和文言判断句式以及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等。背诵课文重点段落。
2.难点: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理解。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等。
【教具准备】 1.ppt课件 2.多媒体
【教时安排】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学过中国古代历史,能说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起义的领袖是谁吗?
学生回答后,多媒体出示课题、作者及生平。(播放ppt1--4)
二.检查预习:
1.《史记》是一部什么书?(播放ppt5)
《史记》是汉代司马迁编写的一部史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自黄帝之汉武帝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史料翔实,文笔流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称之为“世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陈胜、吴广起义发生在什么历史背景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强化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推行强硬政策,对农民实行残酷剥削,大大加重了赋税和劳役的征发,这些急政暴行,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农民起义一触即发。公元前2XX年(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戍卒900人揭竿而起,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陈胜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虽然只有半年,但严重地动摇了秦王朝的封建统治。
3.给黑体字注音:(播放ppt6)
三、播放朗读录音,指导学生理清课文叙事线索。(播放ppt7)
提问:本文围绕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明确:按照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记叙的。第一段介绍农民起义的领袖;第二段记叙起义的原因和谋划情况;第三段写起义的经过和取得的胜利。
四、(播放ppt8)—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研读第1段: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
1“之”字的三种不同用法;
2“也”“哉”所表达的语气;
3“尝”“苟”等词的含义。
2.口译第1自然段。
3.质疑和讨论。
提问:本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胜的?
讨论明确:这一段从籍贯、身世、志向方面来介绍陈胜。1“与人佣耕”,表明陈胜是个被压迫受剥削的穷苦农民;2“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3“苟富贵,无相忘”,表达出他有福同享的思想意识;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
4.(播放ppt9)提问:(1)为什么开头就列出陈胜、吴广?
(2)这段文字展示了少年陈胜怎样的个性?又是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的?
五、布置作业
1.预习课文第2.3段。
2.完成课后作业题二/1.2题。
3.掌握多义词;找出文中通假字和活用的词。
第二课时
一、检查预习情况。教师根据前节课作业题1、3进行提问检查。师生评点明确。
二、研读第2段
1.阅读理解课文,讲清重点字词句。
皆次当行 会天大雨 等死 以数谏故 诚以吾众 宜多应者 威众 间令(又何间焉) 往往语
2.指导口译本段文字。
3.质疑和讨论:
提问:起义原因是什么?在文段中划出有关语句。
讨论明确:直接原因是苛重的劳役和残酷的刑法。“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一次征发就900人,可见当时徭役之重;“失期,法皆斩”,说明秦法苛酷,从而表明起义是统治者逼出来的。
陈胜、吴广是怎样谋划起义的?怎样看待他们所采取的迷信手段?
讨论明确:1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天下苦秦久矣”,道出了秦王朝的残酷统治及广大平民百姓的怨恨之情。2分析了当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提出借扶苏、项燕之名“为天下唱”的主张。3为起义制造舆论。采用“丹书鱼腹”“篝火狐鸣”等迷信方式,这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而采取的斗争策略,说明陈胜、吴广的足智多谋。
提问:这一段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
讨论明确:对话、动作、外貌。以记叙人物的对话为主,通过对话描写,刻画了陈胜、吴广的革命精神和非凡的才能。(播放ppt10--12)
三、小结第2段(播放ppt13)
四、研读第3段
1.阅读理解课文,掌握重点字词句。
多为用者 忿恚尉 借第令毋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比至陈 豪杰 被坚执锐 刑其长吏
2.口译第3段。
3.质疑和讨论。
本段文字写了那些内容?讨论明确:写了三方面内容:(1)并杀两尉;(2)为坛而盟;(3)胜利进军。总之,写了起义的经过和胜利情况。
提问:“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的思想含义是什么?
讨论明确:表达了陈胜等人敢作敢为,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对封建等级制度进行否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提问:哪些词语表现了起义军胜利进军情况?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攻、下、收、皆下”等动词,表明陈、吴起义势如破竹,所向披靡。结尾句进一步反映起义的影响、号召力之大;农民起义风暴席卷各地,猛烈地动摇了秦王朝的统治。同时也告诉人们,这场农民运动的爆发是历史的必然。
4.(播放ppt14--15)了解进军路线,弄清三个场面。
5.(播放ppt16--17)总结全文。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题一、三;
2.背诵“陈胜、吴广乃谋曰……吴广以为然”“召令徒属曰……吴广为都尉”两段文字。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二、讨论本文的主题思想
提问:陈胜是农民起义领袖,作者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并说说理由。
学生思考讨论后师小结:作者对陈胜是肯定和赞扬的。“世家”是《史记》中为那些对全局有影响的王侯将相所作的传记,司马迁将陈胜与一般王侯齐观,可见对他首先发难的功绩是予以充分肯定的。(多媒体显示)
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活动,归纳出主题思想:本文生动地记叙了陈胜起义的过程,刻画了陈胜、吴广的英雄形象,赞扬了他们反抗暴秦的历史功绩。
三、讨论本文的写作特色
学生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余评价,教师小结:
1.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2.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1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与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第3段陈胜与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四、布置作业
1.完成本课《基础训练册》上的题目。
2.书面整理本文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的字。
《陈涉世家》 篇3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 12纪(记帝王事迹), 30世家(记诸侯世系), 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 .(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读后指出:借,是藉(藉,文言文中通用)的简化字,常解释为"假使",读 ,不读 ji。但书籍的"籍"不简化,读ji。酂,读zan。度已失期的"度",读uuo。適,是"谪"的通假字,读z e,在文中与"适"无关。适有两音:读 kuo,常作人名;现又作"適"的简化字,应读 sh 。"适"不能代替"谪"的通假字而该成Zh 。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陈涉世家》 篇4
21.
探究指导
一、掌握下列字的读音
阳夏 (jiǎ) 辍耕(chuò) 怅恨(chàng) 嗟乎(jiē) 鸿鹄 (hú) 闾左( lǚ ) 戍適(zhé) 罾 (zēng) 烹食(pēng) 间令(jiàn) 篝火(gōu) 忿恚(huì)笞 (chī) 毋 (wú) 袒右(tǎn) 蕲(qí) 徇(xún) 柘 (zhè)
谯(qiáo) 弗胜(fú) 车乘(shèng) 社稷(jì) 长吏(zhǎng) 铚(zhì)
二、 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
三、 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陈涉 少时,尝 与人佣耕,
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辍 耕 之 垄上,怅 恨 久 之,曰: “苟富贵,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无相忘。”佣者笑 而应曰:“若 为 佣 耕,何 富 贵 也?” ]
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
陈涉 太 息曰:“嗟乎! 燕雀安知 鸿 鹄 之 志 哉!”
陈胜长叹一声,说:“唉! 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 適戍 渔阳, 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
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去驻守渔阳,九百人临时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
皆次当行, 为屯长。 会 天 大 雨, 道不通,度已 失期。 失期,
都被编入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恰巧碰上天降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误了期限,
法 皆 斩。 陈胜、吴广 乃谋曰: “今 亡 亦 死, 举大计
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陈胜、 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
亦死; 等 死,死 国 可乎?” 陈胜曰: “天下 苦秦久矣。
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吾闻二世少子也, 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 故,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劝谏始皇的
上 使 外将兵。 今 或闻 无罪, 二 世 杀 之。 百姓多
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老百姓大多
闻 其 贤, 未 知 其 死 也。 项燕为楚将, 数有功, 爱士卒,
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
楚人怜之。 或以为 死,或 以 为 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他逃走了。 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
为 天 下 唱, 宜 多 应 者。” 吴广 以为 然。 乃行卜。
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二人)于是
卜者知其 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 有 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去算卦。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
陈胜、吴广 喜, 念 鬼, 曰: “此教我 先威众耳。”
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考虑卜鬼的事,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
乃 丹 书 帛 曰“ 陈胜王”,置 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放进别人所捕的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 间 令 吴 广 之 次 所 旁
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自然就诧怪这事了。(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
丛 祠 中, 夜 篝 火, 狐 鸣 呼曰: “大楚兴,陈胜王。”
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卒皆夜惊 恐。 旦日, 卒 中 往 往 语, 皆 指 目 陈 胜。
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看陈胜。
吴 广 素 爱 人, 士卒 多 为用者。 将 尉 醉, 广 故
吴广平时很关心周围的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那天)(两个)军官喝醉了,吴广故意
数 言 欲 亡,忿 恚 尉,令 辱 之,以激怒其众。尉 果 笞广。
再三地提出要逃走,惹他们发火,让他们责罚他,借此来激怒士兵。那军官果然鞭打了吴广。
尉剑挺,广起,夺 而 杀 尉。陈胜佐之,并 杀 两 尉。
军官(刚)拔出剑来,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来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齐杀了两个军官。
召 令 徒 属 曰:“公 等 遇 雨, 皆 已 失 期,
陈胜把众戍卒召集起来,宣布号令,说:“各位(在这里)遇到大雨,都超过了规定到达渔阳的期限,
失 期 当 斩。藉 第 令 毋 斩,而 戍 死 者 固 十 六 七。且 壮 士 不 死
过期就要杀头。即使仅能免于斩刑,而戍守边塞的人十个中也得死去六七个。再说,大丈夫不死
即已,死 即 举 大 名 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
则已,死就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啊,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众戍卒齐声应道:“愿恭敬地
受命。”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 民 欲 也。袒右,
听从您的号令。”于是冒充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为的是顺从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
称 大 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作为义军的标志),打出大楚的旗号。(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那两个军官的头祭祀天地。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起义军(首先)进攻大泽乡,占领该乡后接着进攻蕲县。攻克蕲县后,
乃 令 符 离 人 葛 婴 将 兵 徇 蕲 以 东。 攻銍、酂、苦、柘、谯 皆下之。
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陈胜自率主力)攻打銍、酂、苦、柘、谯等县,都拿下
行 收 兵。 比 至 陈, 车六七百乘, 骑千余, 卒数万人。
来了。一路上收编人马。等打到陈县的时候,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马一千多匹,士卒几万人。
攻陈, 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
进攻陈县时,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城中,只有守丞带兵在谯门中应战。起义军(一时)不能战胜,
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不久)守丞被人杀死,大军才进入陈县。几天后,陈胜召集当地的乡官和有声望的人共同商讨大事。
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
这些人异口同声地说:“将军您亲自披甲上阵,手拿武器,讨伐残暴无道的秦国,恢复楚国的社稷,
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 为 张 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
论功应当称王。”于是陈胜被拥戴称王,对外宣称要复兴楚国。这时,各郡县受秦朝官吏压迫的人
皆刑其长吏,杀 之以 应 陈 涉。
(都纷纷起事),惩办当地的长官,把他们杀死,来响应陈胜的号召。
四、 一词多义
1之 去、往,动词 辍耕之垄上
补足音节,无义 怅恨久之
的,助词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他,代词 楚人怜之
2会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
集会 与皆来会计事
3书 书写,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字条,名词 得鱼腹中书
4将 统率,动词 上使外将兵
将领,名词 项燕为楚将
5数 屡次(shuò) 广故数言欲亡
几(shù) 卒数万人
6次 编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7行 行军途中(xíng) 行收兵
行列(háng)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8为 做 为屯长
向 为天下唱
成为 士卒多为用者
修筑 为坛而盟
9比: 等到 比至陈
并列,接近 天涯若比邻
10乃: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于是,就 陈胜乃立为王
你的 家祭无忘告乃翁
五、 通假字
1“適”通“谪”贬谪,这里是强迫的意思。
2“唱”通“倡”首发。
3“以”通“已”已经。
4“被”通“披”穿。
六、 词类活用1 名词作动词
① 大雨:这里是“下大雨”的意思。
② 罾:渔网,这里是“用渔网捕”的意思。
③ 篝:笼,这里是“用笼罩着”的意思。
④ 目:眼睛,这里是“用眼睛示意”。
2 形容词作名词
① 坚:坚固的铁甲② 锐:锐利的武器
3 名词作状语
① 丹: 用丹砂例句: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 狐鸣:像狐狸嗥叫的凄厉的声音
4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 苦秦:以秦国的统治为苦
② 怪之:认为这件事奇怪
5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忿恚:使……恼怒
七、 古今异义
1 怜 古义:爱戴 今义:怜悯
2往往 古义:到处 今义:副词,表示某种情况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
3会计 古义:集会议事 今义:监督和管理财务的工作或从事该种工作的人员
4 亡 古义:逃亡 今义:死亡
5 间 古义:暗地里 今义:中间,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快乐套餐
一、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怅恨 ( ) 辍( ) 耕 忿恚( ) 鸿鹄( )
適戍 ( ) 车乘( ) 篝火( ) 鞭笞( )
以数谏故( ) 上使外将兵( ) 二世少子也 ( ) 陈胜王 ( )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 若为佣耕 2 会天大雨 3 今亡亦死 4 或以为死
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
a 楚人怜之 b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四、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一)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1〗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
苟富贵( ) 会天大雨( ) 楚人怜之( ) 为天下唱( )
2 下面语句中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怅恨久之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d先天下之忧而忧
3 比较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若为佣耕 曾不若孀妻弱子 b 项燕为楚将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c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秦灭韩亡魏 d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广故数言欲亡
4翻译下面句子的意思
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b发闾左適戍渔阳——
c等死,死国可乎—— d吴广以为然——
(二)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人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项羽本纪》)
1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释义。 a戮 b 俱 c 惮 d 族
2 《陈涉世家》中, 一句抒发了千古志士之胸臆,此文中 一句表达了项羽的抱负理想,被人称颂,“史公极力描写。”
3解释下列句中带点字
a其季父项梁( ) 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 b学万人敌( ) 项梁怒之( )
c 去学剑( ) 又不肯竟学( ) d梁以此奇籍( ) 与籍避仇于吴中( )
4概括本段内容 叙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参考答案 一、chàng chuò huì hú zhé shèng gōu chī shuò jiāng shào wàng 二 1若,你 2会,适值,恰好遇到 3亡,逃跑 4或,有人 三、“怜”,古义为“爱戴”,今义为“怜惜”; “间”jiàn 古义为“私自,偷偷地”,今义为“中间,一定的时间,空间”;“亡”,古义为“逃跑”,今义为“死亡”。四、(一) 1a 苟:如果 2 a项“之”为音节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b、d两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的” c 两个“之”均为动词,“到”、“往”。 3 a项中的“若”,一为代词“你”,二为介词“如”。b项中的“将”,一为名词“将领”;二为动词“率领”。c项中的“亡” ,一为动词,“逃跑”;二为动词,“灭亡”。 d 均为“屡次、多次”之意。4 a 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b 征发贫苦人民去驻守渔阳 c 同样是死,不如为国事而死 d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 1 a lù;杀 b jù;都 c dàn;害怕 d zú;灭族 2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彼可取而代也。” 3 小叔父 被 抵挡 助词,不译 前往 终,完成 认为奇异 躲避 4 叙述项羽叔侄起义前的生活经历。
《陈涉世家》 篇5
教学目的:
一、熟悉课文,疏通文意。
二、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教学要点:
一、了解作者和《史记》
二、了解一些词古今的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简介司马迁和《史记》。
方法:引导学生看教材注解①。教师适当补充下边内容。
作者司马迁, 10岁“诵古文”, 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元前108年)继承他父亲司马谈的官职,任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他博览皇帝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后国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官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他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年表12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 526, 500字。在史学和文学史上都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课就节选自《史记》。
二、初读课文。
1.正音
学生参照注解,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说明]本文较学过的文言文长一些,需要注音的字多。教学中,可以要求学生先读注解所注的字音,然后读课文;或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掌握字音;也可以在学生自读后,集体对一些字正音,同时,结合注解,理解其意。有些字的读音,不可能一下子记住,在下边的教学中,随时复习。
2.试译课文
二人小组,结合注解流通大意,并记下看不明白的语句,待全班讨论解决。
[说明] 学生分小组疏通大意,教师多给一些时间。其间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只是疏通大意,不需要逐字“对号入座”。指导学生练习在书上做点笔记。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三。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温习课文。
教师出示卡片,或利用投影(小黑板)出示练习一第1题所列的语句,请学生读出句中停顿,并说说句意。
(l)发间左谪戍渔阳900人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词中
(4)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绚蕲以东
第2题。读下边三组句中A、B两句,注意读出语气(略去句后的标点)。
A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B.等死,死国可乎
A 嗟乎,燕雀安知鸿韵之志哉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A.此教我先威众耳
B.且壮土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听教师范读一遍课文。
要求:听读时,想每句话的大意,想上节课有问题的语句现在明白了没有;准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二、集体解疑,疏通文意;理解基本内容。
学生提出有疑难的语句,全班集体解疑。具体方法:
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二人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二,填空。
(l)起义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2)陈胜认为起义将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理由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①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群众对秦王朝的更大不满;③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3)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4)是起义的第一步;接着用。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集体讨论填室内容。
三、了解古今词义的不同。
完成课后练习五第1题为主要内容。
教师出示投影或小黑板,写上如下样子:
涉水时(年轻)
亦死(逃亡)
令吴广(暗地)
中停停语(处处)
(将军身披坚执锐(自己、亲自)
要求:为每组配上一句现代汉语,每句中要用上加点词,然后在句后括号内,注明现代汉语的意思。
四、复述课文的内容。
要求:(1)用现代白话复述;(2)复述要突出事件的重要环节和关键之处。可参考前边所做的填空练习。
五、布置作业
《陈涉世家》 篇6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篇7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上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涉世家》 篇8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初步了解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的现象。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历史观。
【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1、“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这是一位政治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总结,大家能举出你所熟悉的历史事实吗?
2、学生简单介绍陈胜、吴广反抗秦王朝斗争的经过。
3、大泽乡起义是在怎样的背景和环境下发起的呢?在严酷的制度下陈胜、吴广是如何发起翻天覆地的壮举?陈胜凭借什么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掌旗人?
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
二、走进作者、作品
学生介绍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教师作适当补充。
三、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将读不顺的句子作上标记。
2、生听录音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初步理解文意。
重点句: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提示:朗读的节奏要根据词句的意思停顿。
3、学生齐读课文。
4、合作学习(4人一组)。
(1)学生借助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句。将自己不解的词语交小组讨论。
(2)小组的疑难问难交由全班讨论。
(3)小组间比赛:找出文中一词多义和古今词义不同的词语。
a、一词多义:
如:次 数
行 故 书
b、古今异义:
若为佣耕 会天大雨 又间会吴广 卒中往往语
借第令 比起陈 等死 今亡亦死
(4)师生一起探讨文中的省略现象。
四、研读课文
1、陈胜为什么要起义?
2、陈胜是怎样做起义的准备工作的?
3、陈胜等人为了取得威望用“行卜、念鬼以及篝火狐鸣”的办法来蛊惑众人,对此你是怎样看的?
4、陈胜是怎样寻找合适的机会领导起义的?
五、问题探究
1、你认为陈胜是个怎样的人?从他身上得到些什么启发?
2、《史记》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可取之处?
六、品读表现陈胜鲜明性格的语句
1、苟富贵,无相忘:表明他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比喻来表明自己的理想抱负,也反映也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表现出他何等开阔的胸襟。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表现出陈胜敢地反抗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
七、拓展阅读
于是(胡亥、赵高、李斯)乃相与谋,诈为受始皇诏丞相,立子胡亥为太子。更为书赐长子扶苏曰:“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面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栽!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家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禅将王离。”封其书以皇帝玺,遣胡亥客奉书赐扶苏于上郡。
使者至,发书,扶苏泣,入内舍,欲自杀。蒙恬止扶苏曰:“陛下居外,未立太子,使臣将30万众守边,公子为监,此天下重任也。今一使者来,即自杀,安知其非诈?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使者数趣之。扶苏为人仁,谓蒙恬曰:“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即自杀,蒙恬不肯死,使者即以属吏,系于阳周。 ——选自《史记•李斯列传》
1、文段的内容与《陈涉世家》中的哪几句话的意思相同?
2、扶苏自杀是因为其“仁”,请你谈谈对此“仁”的感悟。
《陈涉世家》 篇9
汉•司马迁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字词,理解使动用法,掌握本文一词多义等文言文词语。
2.学习本文塑造丰富多彩的历史人物形象的写法及注重剪裁取舍以突出重点的写法。
3.了解陈涉起义,了解司马迁和《史记》;树立远大理想,立志为祖国多作贡献。
【重点难点】
1.重点:实词“为、当、行、次……”的意思,虚词“之、以、固”等的用法。
2.难点:运用对话及对话时的语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课文提示】
1. 秦始皇统治时期,大规模兴建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同时,还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天下困疲不堪,人民苦难深重。于是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
2.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陈涉世家》是《史记》中的名篇。按《史记》的体例,司马迁将陈涉列入“世家”,是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充分肯定。
3.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XX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本纪12篇,叙述历代最高统治者帝王的政迹;世家30篇,主要叙述贵族侯王的历史;列传70篇,主要是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阶层人物的传记;表10篇,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8篇,是个别事件的始末文献。
【正音正字】
鹄(hú ) 度已失期(duó) 稷 (jì ) 闾(lǚ ) 笞(chī) 恚(huì)
罾(zēng) 谪戍(zhé shù) 当行(háng) 柘(zhè) 毋(wù )
蕲(qí ) 铚(zhì) 酂(cuó ) 苦(hù ) 柘(zhè) 谯(qiáo)
阳夏(jiǎ) 数谏(shuò ) 陈胜王(wàng)间令(jiàn)宁有种(nìng)
【词语积累】
1. 解释本文的成语、名句:
①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②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③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④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⑤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
2. 从下列各句找出通假字: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通“谪”,征发,调发 )
②卜者知其指意。( “指”通“旨”,意图,意思,用意 )
③固以怪之矣。( “以”通“已”,已经 )
④为天下唱。( “唱”通“倡”,倡导 )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被”通“披”,穿着 )
3. 解释划线词语的古、今义:
①卒中往往语。( 古义:处处。今义:常常。 )
②楚人怜之。( 古义:爱戴。今义:怜惜,怜爱。 )
③夜篝火。( 古义:用竹笼罩着火。今义:泛指在空旷地或野外架木燃烧的火堆。 )
④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古义:十分之六或七。今义:十六或十七。 )
⑤皆来会计事。( 古义:聚会商议。今义:kuàijì,管理财务的人。 )
⑥借第令毋斩。( 古义:即使,假设。今义:凭借,假托。 )
⑦今亡亦死。( 古义:逃亡。今义:死。 )
【初学课文】
1. 浏览课文,了解内容。
2. 复述课文内容。
【课文简析】
课文节选的是《史记•陈涉世家》的前部分,主要叙述陈涉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军初期的迅猛发展形势。文章属于传记体裁,着眼于表现陈涉在反对秦王朝暴政斗争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显示他洞察时局的能力和卓越的组织领导才干。
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民运动。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 地点:大泽乡。
发起者:陈胜、吴广。 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秦朝酷法迫戍卒揭竿而起。
起义爆发的原因:“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文章是从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出身:“与人佣耕”,却入世家──反秦大业“由涉首事”,“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秦”,故入“世家”。“怅恨久之”,说明他对所处的贫困地位的不满;“苟富贵,毋相忘”,表达出他有同享的思想意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他的远大志向。──画龙点,提挚下文。
本传传主是陈涉,一开头连吴广的籍贯也作了交代。因为吴广与陈涉合谋举事,预伏下文线索。这里单说陈涉跟佣者谈话一事,引出陈涉的“鸿鹄之志”,提挈全文内容。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起义的导火线是:戍卒在开赴渔阳途中遇雨失期。
第三段,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了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来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士卒们的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三件事: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划,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地写来,才能突出地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课外作业】
1. 完成“学习建议”。
2. 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成就。
第二课时
【朗读课文】
原文: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
翻译:陈胜是阳城人,字涉。吴广是阳夏人,字叔。
原文: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
翻译: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和众人一道被人雇佣耕地。(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很久,说:“如果(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别人。
原文: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翻译:一起被雇佣的人笑着回答说:“你是受雇耕地的人,哪里有富贵啊?”
原文: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翻译:陈胜长叹说:“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啊向啊!”
原文: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翻译:秦二世元年7月.征召贫民900人调去驻守渔阳,驻扎在大泽乡。
原文: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翻译: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屯长。
原文: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翻译:恰逢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期。耽误期限,按秦朝律法,都要斩首。
原文: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翻译:陈胜吴广就商量说:“如今逃跑是死,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为楚国而死好吗?”
原文: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翻译:陈胜说:“天下苦于秦王朝统治很久了。我听说秦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太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皇帝派他到边疆带兵。现在有人传说没有什么罪名,二世就杀害他了。老百姓大多听说扶苏贤明,却不知道他死了。项燕担任楚国将领,多次有战功,爱护士兵,楚国人很爱戴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现在果真把我们这些人诈称自己是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原文: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
翻译: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对。于是去占卜。占卜的人知道他们的意图,说:“你们的事情都能办成,能建立功业。然而你们向鬼神占卜吗?”
原文: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
翻译:陈胜吴广很高兴,琢磨向鬼神占卜的意思,说:“这是教我们先要让众人威服罢了。”
原文: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翻译: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塞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字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原文: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翻译:(陈胜)又暗中让吴广在驻地旁边丛林里的词堂里,夜晚点起篝火,装作狐狸的声音喊道:“大楚复兴,陈胜称王。”士兵们整夜既吃惊又害怕。
原文: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翻译:第二天,士兵中间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看着陈胜。
原文: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翻译:吴广平时关心别人,士兵们大多愿意为他出力。
原文: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翻译:(一天,两个)押解士兵的尉喝醉了,吴广故意多次扬言要逃走,诱使他们恼怒,让他们责罚自己,借此激怒其他众人。
原文: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翻译:果然一个尉鞭打吴广。一个尉拔出剑,吴广一跃而起,夺过剑杀死了他。陈胜协助吴广,一同杀了两个尉。
原文: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
翻译:(陈胜)召集部属宣布说:“各位遇到大雨,都已经超过限期,耽误期限,应当斩首。即使能免于斩首,而驻守边塞死的人也占十分之六七。再说大丈夫不死则已,要死就应该成就大名声。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部属都说:“愿意听从您的号令。”
原文: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翻译:于是假托公子扶苏和项燕的名义,顺应百姓的愿望。(大家)露出右臂,号称大楚。筑一座高台宣誓,用将尉的头祭奠天地。
原文: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
翻译:陈胜自己立为将军,吴广任都尉。进攻大泽乡,收编大泽乡的起义军后又进攻蕲县。
原文: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翻译:蕲县攻克后,就派符离人葛婴带兵攻取蕲县以东的地方,攻打铚、酂、苦、柘、谯等县,都攻下来了。
原文: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翻译:一路收编人马。等到打到陈县,已有战车六七百辆,骑马一千多,士卒几万人。
原文: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翻译:进攻陈县时,陈县的郡守和县令都不在,只有守丞在城门洞应战。不能取胜,守丞战死后,(起义军)才进去占领陈县。
原文: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翻译:几天后,(陈胜)下达命令召集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一起来集会商讨大事。
原文: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翻译:乡官和才能出众的人都说:“将军您亲自穿着坚固的铠甲、拿着尖锐的武器,讨伐无道的昏君,消灭残暴的秦国,重新建立楚国的社稷,论功应当称王。”
原文: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翻译:陈胜于是被拥戴称王,国号是张楚。
原文: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翻译:在这时,各郡县吃尽秦朝官吏苦头的人,都惩办当地长官,杀了他们来响应陈胜。
【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朗读课文】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
1. 从下列各句找出词类活用词。
①大楚兴,陈胜王。( 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为王。 )
②尉果笞广。( 笞:用鞭、杖打。 )
③天下苦秦久矣。( 苦: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 )
④皆指目陈胜。( 目:名词用作动词,看。 )
⑤夜篝火。( 夜: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间 篝火:名词用作动词,燃起篝火。 )
⑥置人所罾鱼腹中。( 罾:名词用作动词,本义鱼网,这里是“捕捞”。 )
⑦将军身被坚执锐。( 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坚硬的铠甲、锐利的武器。 )
⑧忿恚尉。( 忿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恼怒。 )
2. 补出下列各句省略的内容。
①守丞死,乃入据陈。( “乃”的前面,省略主语“起义军”。 )
②广以为然。( “以为然”是“以之为然”的省略,即省略宾语“之”。 )
③上使外将兵。( “使”后面省略代词“之”,指扶苏。 )
④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为”后面省略了代词“之”或“其”,指吴广。 )
3. 解释一词多义:
①数:扶苏以数谏故( shuò,副词,多次,屡次 )
数言欲亡( 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
②所:置人所罾鱼腹中( 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的” )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名词,处所 )
③之:辍耕之垄上( 动词,去,到 )
怅恨久之( 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结构助词,“的” )
二世杀之( 代词,“他”,指扶苏 )
④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 )
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动词,指旅行或行军途中停留 )
⑤当: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介词,应当,应该 )
不当立( 助动词,应当 )
当此时( 介词,正在……的时候 )
⑥行: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háng,名词,行列,队伍 )
乃行卜( xíng,动词,往,去 )
行收兵( xíng,动词,行军 )
⑦以:扶苏以数谏故( 介词,因为 )
或以为死( 和“为”组成动词短语,以为,认为 )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介词,用,拿,把 )
以激怒其众( 连词,来,以便 )
⑧为:若为佣耕( wéi,动词,做 )
为天下唱( wèi,介词,替 )
⑨举:举大事亦死( 动词,发动 )
举烛而索( 动词,举起,拿着 )
举庞为督( 动词,推举,推荐 )
⑩兵:上使外将兵( 名词,军队 )
行收兵( 名词,兵员,士卒 )
亚夫持兵揖曰( 名词,兵器,武器 )
4. 陈胜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怎样的分析?提出了什么口号?
陈胜认为当时的形势有利于发动起义,他抓住了秦王朝面临的严重政治危机和人民的反抗要求,这两个问题作了精辟的分析。“天下苦秦久矣”,说明全国人民对秦王朝的暴统治极其愤恨,处处都蕴蓄着反抗的力量。长子扶苏“贤”而被杀,二世胡亥“不当立”而立,必然加重秦王朝的内部危机,并由此引起更深刻的社会矛盾;楚在秦灭六国的过程中受毒最深,早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而当时的楚人又把他们的这种心情寄托在对燕的怀念。陈胜抓住了当时这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利用百姓不知情,提出“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策略口号,从而掌握了人心动向。 )
5. 陈胜起义前,做了哪些舆论准备?
①丹书帛曰“陈胜王”,置入所罾鱼腹中。
②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假借鬼神的名义号召众戍卒准备跟陈胜一同起事。 )
6. 陈胜在起义时,有哪些步骤?
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首先是要既杀死两尉,又要得到士兵的支持,所以陈胜使吴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待到“尉果笞广”,众被激怒,然后动手“并杀两尉”。就在群龙无首的时候,陈胜站出来,先揭露秦的苛政,晓之以利害,然后用“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坚定抗争的信念,指出参加起义是惟一出路;陈胜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全体士卒的拥护。接着提出策略口号,并“为坛而盟”,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宣告组成。
7. 陈胜在起义初期做了哪几件事?这表明他有怎样的远略?
①“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为未来的指挥中心建立一个战略后方;
②自己率兵攻占陈作为西进攻秦的指挥中心;
③建立政权,提出复兴楚国的战略口号。
从这几件事可以看出,他的战略目标是推翻秦王朝的统治。
8. 评析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
①苟富贵,无相忘。
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
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
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说明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国家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 )
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9. 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①抓住时机;②故意使自己受辱,用激将法;③激怒众人。
10. 找出跟下面两句话相照应的上下文。
①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上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大楚兴,陈胜王”。
下文:“陈胜自立为将军”、“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11. 对“而”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 )
a,佣者笑而应曰( 表示直接 )(表示修饰)
b,夺而杀尉( 表示递进 )
c,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表示转折 )
d,收而攻蕲( 表示承接 )
12. 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斩 ”,其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都用原文回答)
【课外作业】
1. 整理课堂笔记。
2. 预习《答司马谏议书》。
3. 了解新课文的内容,思考“学习建议”。
【教学后记】
《陈涉世家》 篇10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以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生动的再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的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伟大革命运动。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是陈胜,作者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行动的刻画,栩栩如生的塑造出一位农民革命运动领导者和组织者的光辉形象。
二、段落结构
本文节选自《史记·》,全文共三段:
第一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二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三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三、课文分析
本课节选自《史记·》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
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
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
四、写作手法
1.选材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作者选材有详有略。从全篇来看,详写的是起义的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的是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赵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等,至于各地的反秦斗争则仅用一句话带过。在详写的那一部分里,重点是写陈胜的谋画,其余如大泽乡遇雨、问卜、士卒惊恐、为坛而盟等,都写得比较简略。这样有详有略的写来,才能突出的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史家对人物的态度。
2.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
全文共写了三次话:
第一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
第二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三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出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
3.根据人物不同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
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五、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研读:
本段可以分为三层,第一层,从开头到“失期,法皆斩”,写起义背景。“屯大泽乡”介绍了起义的地点,“为屯长”,是号召徒众的有利条件。“失期,法皆斩”是起义的导火线。第二层,从“陈胜、吴广乃谋曰”到“吴广以为然”,写陈胜、吴广谋划起义。陈胜首先对形势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体现了陈胜高人一筹的谋略。第三层,从“乃行卜”到段末,写陈胜、吴广的“威众”之策。为起义作舆论准备而置书鱼腹和故作狐鸣,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智慧,也反映了我国农民起义发动时期的某些特点。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的
一、了解陈涉起义的原因及起义后的主要情况
二、理解记事详略得直的剪裁方法。
三、体会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三课时
二、采用整体入手的方法,每一“循环”都做到完整地阅读、朗读、讲述、分析。
三、重点地突出一些字、词、句,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地讲解。凡有注解的,不讲,由学生利用注解读懂课文。用一个不同断句的例子扩大视野,积累知识。
四、介绍阅读与课文有关的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了解《史记》的一般情况。
二、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明确层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中看阅读提示和注解自读课文的效果),教读。
提问:1.《史记》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时代的人?2.《史记》的“世家”部分是记什么人的?作者为什么把陈涉列入“世家”中?3.课文中记述陈涉起义的经过,同时又记了哪些有关的人物?这些人物中与陈涉关系最密切的是谁?要求:学生不看课本能简答,并能板演“吴广”、“葛婴”,字形笔画无误。随后,引导看阅读提示和题目注解,既加深印象,又从注文“他用毕生精力著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一句引发求知要求,介绍《史记》。
讲述:关于《史记》汉朝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议做过太史令,死后.司马迁继任这个官职。太史令是管天文、历法、国家典籍、编写史册的官。司马迁46岁时,因李陵事件牵连(只宜简介,作最低限度的说明,不必多讲),下了大狱,受至惨重的刑罚。后来,汉武帝因司马迁很有才能,赦了他,任命他为中书今(管皇帝的文书诏令人受刑后的司马迁,决心继续父亲的事业,编写史书。最后,终于写成立起自传说中的黄帝直至当代为止约三千年左右的中国通史。全书包括12纪(记帝王事迹),30世家(记诸侯世系),70列传(记个人和少数民族事迹),8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等情况),10表(用表格形式编排史料)。其中,列传的最后一篇为《太史公自序》,是自传。《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记载历史这一“纪传体”的体裁。(联系旧课: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是《左传》)讲述时,学生简要笔记;讲述后,学生(邻座)互对笔记。指名复述笔记内容,师生共同订正。
朗读:指名(水平属于中等的学生)通读全文,读时如个别字、词有障碍,要及时帮助“过关”,以保持课堂良好气氛。要求: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再次加深对课文的印象2读后,了解有什么疑难,及时解答,并由此导向课文后的习题,解决“比较·辨析”的第三题(口头)、第五题(书面)。(可多看《教师教学用书》,此处不重复抄录)两题解决后,即提出新的练习内容。
二、练习
提示:词有本身的词义,但要理解还须把它们放在句中、文中。下边所举的词,在不同组合时有不同的解释。
之1.之垄上:去、往。
2惟恨久之:是虚指的,无实义,在白话中不必译出。
3.鸿鹅之志:相当于“的”。
4二世杀之:格代人或物,他或它。应说“二世杀了他。他,指扶苏”,不可说
“二世杀了扶苏”,“之”不等于“扶苏”。
提问:“楚人怜之”,“卜之鬼乎”,“杀之以应陈涉”,这三个语句中的“之”的解释与上举1-4例中哪一个相同?(答案:4)
这里的练习,作用是:(1)统观全文,前后对照,易于分辨。(2)全面掌握,突出个别,有助巩固。作练习时,不仅答案由学生说,举例语句的解释,也可鼓励学生说。应注意的是,把字放在句中、文中,避免多讲古汉语语法的倾向。虚词“乃”也可用同样方法。
乃
1.乃入据陈:才进入(占有)了陈县
2.乃行卜:于是去问卜
3.乃公子扶苏:是公子扶苏
4.(家祭毋忘告)乃翁:你的父亲
列出“乃谋曰”、“乃诈称公子扶苏”、“乃令符离人慕婴”,“乃”字义与上例中“2”同。
除以上的“之”、“乃”之外,理解文中的“数”也可用这个方式来达到巩固的目的。比较了“数有功”、“数万人”音义的不同,就可找到“以效谏故”、“数言欲亡”的“数”与“数有功”的“数”同一音义。
三、再次导向课文,教读。
提示:原文不分段,现在,编入课本,分了段,对阅读理解有帮助。要求:提摄出每段主要内容。默读,速度可较快,发言,明确本文层次:1.用内心动态、对话、动作写出陈涉情态,表现传主陈涉的大志。(说明;本篇不是合传,传主只是陈涉一人,因吴广与陈涉起义和后来行事的关系密切,所以也在开头叙及里籍)2.以对话为主,详写起义前的准备,包括所处环境、分析形势、共同谋划、制造舆论等。3.用对话和叙述的方法,写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大好形势。叙事真切、生动,有条理,是《史记》的特色,所以,人们不仅把它视为不朽的历史著作,而且评价它是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
分散快速默读,体会层次和叙事生动性,并注意字音。
四、讨论(此内容适用于水平较高的班)。
文中“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据中华版二十四史是这样断句的:“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比较一下,哪一种断句文意更明确?思考、议论、发言、结论:后者较好。据历史,秦兴德役,发民滴戍,民不堪命,电大泽乡的九百人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把“九百人”三字连下读较能明确当时史实。如果“九百人”三字属上,可以理解为当时只征发九百人到渔阳去而已。由此可见,读古籍断句,要反复思考斟酌,要结合历史事实。这是阅读中应当懂得的门径。
五、布置作业
参考课文后第四题,试作填充,并准备讲述课文主要内容。讲时要注意“序”,即弄清课文段落和段落内部各层次,以体现作者安排材料的恰当。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锻炼口述能力。
二、理解选材详略。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结合检查作业 )
提问:检查课文和填充第四题第1小题情况,明确填充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在此基础上口头讲述。
二、新课内容
1.讲述训练:指名一人以《大泽乡》为题讲“陈涉起义”的故事。要求:明条理,有重点,合史实,不夸饰,事件发展过程层次分明。讲后,学生评论,教师总结。评论标准:过程有序,事实明白,口齿清楚,语言通畅,能把起义的准备、行动作为重点,其他只作略讲。
2朗读训练:分散读全文,然后指名朗读,要求:注意第二段和第三段前半(“吴广亲爱人”至“收而攻蕲”),用语调、语气、语速,吸引听者。
3.小结(讲述与提问结合):(1)写法上;剪裁得当。详写起义前的商议和舆论准备,起义的具体经过。其他如佣耕、徇地、战谯门、刑秦吏等等则略写。这样写,表现出作者的史才,善于剪裁史料,突出了起义的主要内容。(2)描写生动:文中详写的是人物的心理、说话、动作;其他略写的,只作一般叙述。这样写,表现出作者善于突出重点,写得生动,有文学才能。(3)条理分明:“燕雀安知鸿鸽之志哉”一句人物自己表明内心的话,贯串全篇。
起义前,失期,是导火线。谋划时,从“苦秦”而确定大计,是善于分析形势。准备时,青火狐鸣和帛书,是善于制造舆论。起义时,吴广先“忿恙尉”而后陈胜佐其杀尉,立即召令众人听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句写出了善于把握时机和胸中之志。先杀尉而后发号召,行事易成(若先号召,尉未杀则效果不同),可见善于谋划,设计周密。以下写乘时而作,及时自立为王,便很自然。总之,这样写,显示了传主的“鸿鸽之志”,同时,也见出条理。前人评论说司马迁善序事理,称赞他做到“其文直,其事核”,实属至当。(这里只点一下,下边还要说到)
三、作业
课后反复熟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自读茅盾短篇小说《大泽乡》。
二、比较小说与史传的异同。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新课
讲述:茅盾在1930年写了短篇小说《大泽乡》。那时正处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前期,农民的革命意识逐渐觉醒,对反动统治的反抗意识逐渐增强。现据1980年人民文学版的《茅盾短篇小说集》复印(或誊印),发给阅读。
二、。新课内容
学生阅读《大泽乡人要求:默读2—3遍,把它与《史记·》作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可从题材、体裁、写法等方面考虑,在文字下边画线(单横线、曲线按各人自己使用习惯),左右空白处也可用文字简记要点。不必出题限死回答内容,要让学生思路活跃起来,自由驰骋,并由此引发学生兴趣。读后先小声议论,然后发言。教师在学生议论时巡回了解情况,以便帮助小结。小结、归纳,其大端可如下举:
1.题材:相同,陈涉在大泽乡起义反秦。
2.组材:课文是从传记节选的,材料比《大泽乡》多。《大泽乡》是短篇小说,它所选取的是一个“横断面”,集中于大泽乡起义,不像传记还写了起义以外的事(如里籍、佣耕、进军、称王等等。)
3.体裁:是传记,必须叙写传主的一生事迹,因而篇幅的长短取决于传主生平事迹的多寡。《大泽乡》是短篇小说,篇幅的长短受体裁特点的限制。
4人物:按史传体例,一开头就叙写传主概况(本篇因需要而兼及有密切关系的人,但这并不能看作是“合传”),以传主的事迹贯串全篇。大泽乡})先描写环境,由押送的军官先“出场”,然后在故事情节展开中,主人翁陈胜才出场.有时一个场面描写别的人,主人翁可以不出现。
5.写法:遵循“史”的要求,注重“实录”,尽管文4咆写人的对话、行动等等,但目的不在于描写,只为了叙事,更不作想象,不运用文艺创作上的手法。《大泽乡》中有景物描写,或用来交代情节发展的环境,或把这种描写同人物的心理活动结合起来,起到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作者描写人物的外貌、动作、心理,刻画人物形象,予以合理的想象。例如,第一部分写两个军官的性格,写他俩的思想活动,与颗百成卒对立;第二部分写成卒的怨恨情绪;第三部分写军官暗地里商量坑杀戍卒;第四部分写起义的场景。
6中心:着意在反映史实,位泽乡》则突出了阶级对立、阶级矛盾的主题。
小结(讲述为主):读,仅仅从课文这个节选部分.已能初步领略到《史记》的特点:“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正因在史学、文学两方面都有高度的成就,所以鲁迅称它为“史家之绝唱”。《大泽乡》用短篇幅写大事件,作者匠心独运.还熔铸了一些史事于篇中,写得极其自然。例如,秦始皇36年,百姓怨秦而假借天上坠星为殒石的谣言,有使者夜行过平舒适中闻仙人说祖龙(指秦始皇)当死;大将蒙恬率大垦戍本屯边,是秦的一大苛政。作者又借用汉代梅福说的话(倒持太阿)来指斥秦的统治者,用这些史事来加强反秦的气氛,但又不同于传记中的人物行事实录。作者还在作品中写了一些引人深思的句子。例如,“但是‘阎左”的践奴们的洪水太大了,太大了”,“地下火爆发了”之类。
三、作业
指导使用《简化汉字总表》,向学生说明:使用简化汉字应以1986年10月10日国家正式颁布的“总表”为准,《大泽乡》的复(油)印中应改正三个字,“象”改“像”,瞭望的“燎”不作“了”,“囉”的简化字应作“啰”,不应作“罗”。又,电影、电视的字幕,商品的说明书,时常有不该使用的简化字,应予注意,不要受其影响,发现不符合“总表”规定的,可以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提出意见,要求纠正。
《陈涉世家》 篇11
.《陈涉世家》教案6
.《陈涉世家》教案5
.《陈涉世家》教案4
.《陈涉世家》学习要点
.《陈涉世家》教案3
.《陈涉世家》备课资料卡片
.《陈涉世家》教案2
运用re阅读进行古文教学《陈涉世家》教学方案设计
.《陈涉世家》教案 2份
.《陈涉世家》教案
.《陈涉世家》课堂实录片段
.《陈涉世家》习题精选
.《陈涉世家》一课一练
.《陈涉世家》综合练习(一)
.《陈涉世家》同步阅读训练
.《陈涉世家》同步练习
.《陈涉世家》课后分析练习
.《陈涉世家》能力测试练习
.《陈涉世家》自学评估
.陈涉世家·同步训练
.《陈涉世家》基础训练
.《陈涉世家》知识归纳练习
.《陈涉世家》精细阅读练习
《陈涉世家》 篇12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说出起义的原因和经过。
2、读懂、读熟课文,结合课文了解人物性格和文中的思想内涵 ,背诵精彩语段。
3、从作者和陈胜身上学习树立远大理想的重要性
4、了解这场革命运动爆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认识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前测评(全班测试,小组评分)
1、 读课文,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阳夏人 辍耕 点缀 掇 啜泣 怅恨 苟富贵 嗟乎 鸿鹄之志 闾左 谪戍 戊戌 当行 度已失期 以数谏故 罾 丛祠 篝火 陈胜王 忿恚 佐 毋斩 鞭笞 袒右 攻蕲 询 徇 殉 社稷 谯 憔 樵
2、 读熟课文
以读准字音、句读,朗读流畅为目标。
二、新授内容
1、掌握下列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者……也 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 苟富贵
若为佣耕 太息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闾左 谪戍 屯大泽乡 皆次当行 会 度已失期 法皆斩 举大计 等死,死国 天下苦秦久矣 以数谏故 上使外将兵 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指意 念鬼 威众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罾, 固以怪之矣 间令 之次所旁丛祠中 狐鸣 旦日 往往语 指目
素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 笞 尉剑挺 佐之 并杀 徒属 第借令毋斩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受命 从民欲 袒右 为坛而盟 蕲下 将兵徇蕲以东 比至陈 与皆来会计事 将军身被坚执锐 社稷 刑其长吏
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将军身被坚执锐
借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交流课前搜集的秦末农民起义的情况及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知识。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后,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苛捐杂税繁重。到秦二世时,赋税更加严重了,人民痛苦不堪,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的地步。陈胜、吴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发动领导了大泽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XX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XX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二、新授内容
1本文记叙了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这件事是什么?
秦末大泽乡农民起义。
2、 这次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是因为自然原因误期,却要被斩首,可见秦的暴政已达到了极点。
间接原因是“天下苦秦久已”,这也是起义的根本原因。
2、三段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
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素怀大志,有反抗精神。
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
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3学生齐读第一段。第一段主要写什么?(要求用一句话作答)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陈涉的?为什么先写这段?
这段主要写陈胜年轻时给人做佣工之时,胸中已怀有大志(“鸿鹄之志”)。
是以姓名、籍贯、身世、志向等几个方面来介绍陈胜的。
先写这段主要是表明陈胜后来发动起义并非偶然,早有其思想根基。
第一段写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伟大抱负。这部分点明陈涉起义的阶级和思想基础。翻译题中的两句表现了陈涉怎样的思想品格?
表现了他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显示他非凡的个性和远大的报负。
4学生齐读第二段。请找出起义的时间、地点、发起者、参加者及其人数。起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为起义作舆论准备的办法是什么?从一、二段看,怎样认识陈涉?
时间:秦二世元年七月,地点:大泽乡,发起者:陈胜、吴广,参加者及人数:“闾左適戍渔阳”的九百人。
“天下苦秦久矣”,暴虐的秦朝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无穷无尽的灾难,造成全社会普遍的怨愤和仇恨,这是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失期,法皆斩”,秦朝严酷的法令逼使戍卒揭竿而起,这是起义发生的直接原因。
①将写有“陈胜王”的布条置鱼腹中,戍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②吴广在驻地旁的丛词中,狐呜呼口:“大楚兴,陈胜王。”
志向远大,足智多谋。
4陈胜在起义前对当时的形势作了精辟的分析,他是怎样分析和估计的,请简要述之。
“天下苦秦久已”指出人民与统治阶级矛盾激化之深,显示了起义的正义性、必然性。指出项燕、扶苏在人民心中的位置,可假借他们的名义,发动起义,就可以一呼百应。这都是起义的有利条件。从中看出陈胜的政治远见。
5陈胜、吴广是怎样为起义制造舆论准备的?
鱼腹藏书、篝火狐鸣,利用人们的迷信思想制造舆论,树立威信,为起义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中看出他们的斗争才智。
6学生齐读第三段。第三段写什么内容?(要求用一两句话作答)
这段是记述陈胜起义的起事经过以及陈胜起义迅猛发展的概况。
起义的步骤是:第一步 ;接着用 作为动员群众起义的口号。
(并杀两尉;自称公子扶苏、项燕的队伍)
起义的性质(口号)是什么?
“伐无道,诛暴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理解
石破天惊的一呼,写出了陈胜的“大志”,更表现出他卓越的宣传能力。
三讨论学习
1、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体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显示出一个造反者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强烈批判和大无畏精神。
2、 通读课文,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陈胜是一个怎样的人?
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①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3、 找出第三部分中使用的动词,体会语言简洁、用词极富表现力的特点。
“笞”“挺”“夺”“杀”这一连串的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
“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
4、 理清全文思路,课文是如何以事件发展的顺序来组织的,思考:文章哪些内容是详写?为什么?哪些内容是略写?为什么?
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
5、总结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四、当堂检测
比较阅读。
文段一:陈胜者,阳城人也。……杀之以应陈涉。(全文)
文段二: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①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比至陈:( ) (2)或说陈王曰:( )②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2)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中“燕雀”比喻 ,“鸿鹄”比喻
④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⑤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原因:
启示: 。
⑥、陈涉是农民起义的领袖,作者司马迁对这一历史人物持什么态度?试说明理由。
⑦、“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这句话充分表现出了陈胜的远大志向,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立志或理想的名言?收集3—5句。你有自己的关于理想的座右铭吗(名言或自创都行)?你打算怎样为实现你的理想做准备?
板书
陈涉世家
司马迁
陈涉年轻 筹划起义 发动起义
远大志向 足智多谋 机智勇敢
《陈涉世家》 篇13
21、陈涉世家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解题,了解课文的内容结构,分析课文第1段。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农民起义,这些农民起义为残酷的封建统治所迫,充分说明了它通民反的理。每次农民起义都沉重地打击了黑暗的封建统治,有的甚至推翻了封建王朝,是推动历史前进,促使变革封建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农民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速亡,使由秦始皇开始的而想万世统治中国的秦王朝只存在短暂的15年便被刘邦的西汉政权所取代。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就知道了。
2.解题。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可作如下补充。
①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学识渊博,在汉武帝时就任太史令(史官),掌管秘籍、史料、职司记载等。司马迁自幼受父亲熏陶,10岁就到长安学习,20岁起曾多次到南北各地游历,观察各地的风俗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38岁时继任太史令,更有机会博览皇家藏书,掌握了丰富的史料。42岁时开始写作《史记》。后由于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而触怒是上,获罪下狱,被处官刑。为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历时10多年,终于写成历史巨著《史记》。
(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这部书记载了上自黄帝不至汉武帝的三千多年历史。全书包括十二“本记”(记历代帝王政迹),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兴亡)、七十二“列传”(记重要历史人物的言行事迹)。书中史料翔实,作者思想倾向也极为鲜明。例如课文,作者把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的传记列在“世家”里,足见他对陈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看重。鲁迅先生曾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③秦始皇统一中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首先分析天下形势,拟定斗争策略。“天下苦秦久矣”,简明而又准确地概括了当时的形势,揭露了秦王朝的苛政,表达了人民群众积蓄已久的不满与反抗情绪,揭示了暴发农民起义的必然性。在这种形势下举行起义,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陈胜又分析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制定了借深得人心的扶苏、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发动起义的斗争策略。陈胜坚信,这样做一定会得到“宜多应者”的效果。然后为起义作舆论准备,他们运用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方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使人们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士卒中很快得到反应。陈胜的做法虽然是借助鬼神迷信来争取群众,但作为一种策略,充分显示了陈胜、吴广的斗争才智。
3.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记叙方法上的特点。
本段仍以人物对话为主,间以叙事。陈胜和吴广商议大计,分析天下形势,制定斗争策略等,都以他们对话的形式向读者表达,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情,对他们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彻。
三、分析课文第3段
1.教师领读或由学生自读课文后,参阅注释理解文义,并注意下边加点词的意思:
吴广素爱人:一向。向来。广故数言欲亡:故:故意。亡:逃跑。陈胜佐之:帮助、协助。成死者固十六七:固:本来。十六七:十个里面有六、七个。从民欲也;顺从。为坛而盟:建筑。祭以尉首:用。将兵徇蕲以东;率领。车六七百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骑千余:古时一人一马为称骑。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陈涉乃立为王:于是被拥立。诸郡县苦秦史者:被……压迫的。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
2、这段文字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以及建立农民政权的情况。可讨论如下问题:
①陈胜、吴广是通过哪些步骤发动起义的?
陈胜、吴广发动起义通过王个步骤:“并杀两尉”揭开了起义的序幕,接着发动群众参加起义,然后建立领导系统。“并杀两尉”选择了“将尉醉”的适宜时机,又设下激尉要杀吴广的圈套,使众人认为杀之有理。这又表现了起义领袖的机智。杀尉后陈胜当即号召群众起交,他先晓以利害,指出如不起义,只有死路一条。再提出“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激励众人立下雄心壮志,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尤其提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对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了有力的挑战,道出了千百万贫苦农民的心声,显示了对起义胜利的坚定信心和要做天下主人的英雄气概。陈胜的这些话,说得慷慨激昂,激动人心,果然得到众人的热烈拥护和响应,起义队伍很快组织起来了。
②起义发动后,起义队伍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声势并建立起农民政权?
起义发动后,起义军斗争矛头直指秦政权,攻城略地,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战斗中起义,队伍迅速扩大,很快建立了农民政权——张楚。究其原因,除起义领袖敢于反抗,胸怀大志,正确谋划,策略得当外,还有九百徒后的热烈响应,勇敢战斗。然而最根本的原因是秦的暴政逼得人民不得不反。“天下苦秦久矣”,深刻揭示了秦王朝对贫苦人民的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致使怨声载道,人心思变,使农民起义有着坚实的基础。三老、豪杰的话“伐无道,诛暴秦”就点明了起义的性质,也是历史的必然,所以农民起义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故而陈胜、吴广发动起义后,很快就形成了法大的声势,不久农民政权也建立起来了。
3.学生齐读课文后,讨论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记叙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材料安排上的特点是洋略结合。详写起义的发动经过,对陈胜、吴广“并杀两尉”、发动群众等都详细描写,并把叙事和对话结合起来,让起义领袖的机智勇敢,强烈的反抗精神得以充分的体现。而对起义后的浩大声势及建立农民政权则略写,省去了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描写,因为从上文看来这已是情理中的事。记叙方法上的特点是,以侧面描写表现陈胜、吴广的功绩。借三老、豪杰的嘴,赞颂农民起义的功业,以诸郡县杀秦朝酷交响应陈胜,表现农民起义得到全国各地的拥护。
四、概括课文内容和中心思想:
课文记叙了陈胜、吴广领导的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声势,表现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胜、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
五、课后练习与思考:
复习课文,注意保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领会课文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
教学步骤
1.导入 新课:
前二课时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陈涉起义的原因,过程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这次农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政,揭示了官逼民反的道理,也让读者了解了起义领袖敢于反抗,善于斗争,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大志。那么课文在记叙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作为起义领袖的陈胜的性格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出来的呢?本课时我们先来讨论这一问题。
2.学生默读课文后,讨论课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很多,一般通过人物的育行来表现。课文刻画的主要人物是陈胜。从课文内容看,陈胜表达志向、谋划起义、发动起义等都是透过他的语言来表现的。可见识文主要是通过语言,尤其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的。纵观全文,陈胜参与对话的共有三次,第五段中,陈胜同其他佣耕者的对话,表现了陈胜的远大志向和对封建统治阶级的反抗精神。第2段中,陈胜同吴广的对话,表现了他们组织起义的谋略才智。他们对当前形势的正确分析、起义策略的确定、怎样制造舆论等都是通过对话表达出来的。第3段中,陈胜同成卒的对话,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充满英雄气概的起义领袖形象。可见保文就是通过人物对话把陈胜等人的性格极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3.选读课文中有关陈胜参与对话的内容,找出最能表现他性格的语言,并加以适当的评论。最能表现陈胜性格的语言有
;1)苟富贵,无相忘”。②“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④“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①句表达了陈胜极想摆脱贫困,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反映了陈胜具有“有相同车,有难同当”的朴素阶级感情,说明陈胜虽然出身低贱,但胸怀大志,不寻常人。②句以“燕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以“鸿鹄”比喻有远大理想的人。通过比喻,表现陈胜年轻时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也反映了他对同伴目光短浅的惋惜名句说明了陈胜面对秦王朝的暴政,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决心不受命运的摆布,为建立自己理想中的国家而举行起义,表现了他勇于反抗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也是他“鸿鹄之志”的具体表现。④句彻底否定了封建统治阶级欺骗劳动人民的所谓天生贵种、等卑有序、贵贱有别的谎言,砸碎了长期禁锢劳动人民头脑的封建精神枷锁,是鼓舞人心的战斗口号,表现了陈胜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精神。由此可以看出,陈胜是一个对封建统治强烈不满,敢于反抗,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有志气,有抱负的农民起义的领袖。
4.文言文在表达上常出现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有些句子还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讨论下边句中加点词的
词义和用法:
①项燕为楚将( 【大将,名词〕上使外将( )兵【率领,动词」公将( )鼓之【将要,副词】
③以数谏故[ 因为,连词」杀之以应陈涉【虚词“来”,连词」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把,介词」祭以尉首〔用,拿,介词〕
以上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不同,词性也不相同,有的读音也不同,应该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确定们不同的意义。再讨论下边句中成分省略情况:①衣食所安,(吾)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主语 介宾短语中的宾语
②一鼓作气,再(鼓)而(土气)衰,三(鼓)而(士气)竭。谓语 主语 谓语 主语
③扶苏以数谏(上)故,上使(之)外将兵。宾语宾语
④独守丞与(之)战(于)谯门中。宾语 介词 由以上4个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见的,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为最多。理解翻译时应根据上下文意思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