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教学难点:
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本教案以“课程标准”为指导,突出对了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以“情景教学”作为指导的思想,通过善设、再现诗的意境来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直观性和感染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和创造,把课堂延伸至课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诗词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学本课的关键。设计了几种新的朗诵方法和教学方法,体现了诗词教学的特点。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如:音乐烘托法、绘画激趣法、散文描述法。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本课安排一课时完成: 学习生字词,查作者相关资料等预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自学完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
由一学生讲述童年趣事
二、前提测评
找学生讲讲课前查找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多媒体展示简介作者生平
展示以下生字: 阙(què) 琼(qióng) 绮(qi) 胜(sheng)
苏轼(1037 - 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三、导学达标
(一)、导入: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来被列为我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同学们,你们家过中秋有什么习俗吗?古人过中秋喜欢吟诗赋文来抒发自己当时的感受,为我们后人留下许多优美诗篇。
(二)、初读课文 呈现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
1、全班自由朗诵一遍. 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
2、划分朗读节奏
3、反复、朗读体会情感。(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
4、展示朗读技巧,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注意语速、重音。
5、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拔。
6、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了解写作此词的背景帮助理解作者的情感。
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四)、品味、赏析词的内容. ( 重点)
整体感悟:
1、展示思考题:笔下的月亮是何形象?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
2、听王菲演译这首词的MTV歌曲,在歌中展现画面,
3、感染学生,引发无穷的想象
4、学生初步谈感想,鼓励个人独到的见解。
5、 重点赏析
1、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2、 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由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3、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4、 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A、这首词中你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 B、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他向往那美好的天宫吗?你认为作者是怎样想的,觉得天上好还是人间好?如果真有天宫的话,你愿乘风而去吗?为什么? C、 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原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D、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两者的联系何在? (提示:中国古代的诗词,大都先写景,后抒情,我们来看看这首词是否也具有此特点。) ?上阕主要写什么?(写了什么景?)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呢? (抒发了什么感情?)下阕----怀人(抒情) ?上、下两者的联系何在?(借景抒情、情交 融)
(五)归纳小结,投影板书主题:这首词中饱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实现,在美好的月色中交织着诗人对人生不如意的慨叹和如何摆脱情感困扰的理智的矛盾,最终是理智摆脱情感困扰,表现出诗人那热爱生活、执着人生的情感。 (活动形式: 小组讨论, 选派代表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答案)
(六)(每个人对诗词可有不同的理解、想象和创造。美好的诗词意境引发人们无穷创造。有的用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有的用文字来表达。)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制成配图卡片或写下来。投影一副《苏轼对月饮酒图》, (事先布置预习作业) (教师配乐示范朗读自己改写的范文,以引起学生想创作的心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范读)(选配古筝曲目《西厢词》)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改写 :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显得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自斟自饮,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连篇,在这本应家人团聚的佳节,只有月亮在我身边陪伴,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月娥一起来欢饮,这美好的月亮在什么时候才出现呢?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亮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是“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寒气呢?算了,那就只好在月下独舞自娱,与那舞动的影子欢愉吧,毕竟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么比得上在人间好呢? 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阁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埋怨起月亮来了:你为何总在人们离别时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
(七)能力迁移。 你试发挥想象说说下列诗句的意境,理解诗中的感情。
1、 海上生明月,2、 天涯共此时
3、 举头望明月,4、 低头思故乡
四、目标 检测
背诵和理解这首词
五、.布置作业.
1、改写这首词或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 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4、背诵这首词。 5、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心绪万千……
六、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1、上阕: 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 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
2、主题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以上教学过程是初步构想,上课时可灵活处理。)
七、备课后记:本节课教学,体现新课程标准教学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基本上达到教学目标,重视字词句的理解的同时,善于启发学生思维,发展想象的创新能力,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课堂气氛活跃、由于教学内容较充实,学生由于个别分析能力局限,讨论时间在保证充足情况下,后面教学环节较紧凑,结尾匆促,日后注意培养学生讨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要点
1.掌握《水调歌头·游泳》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2.理解句意,概括此词的中心。
3.理解本词中的想象,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与联想的能力。
4.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词。
教学过程
1.检查上节作业。
①背诵《沁园春·长沙》。
②朗读《水调歌头·游泳》,正音。
2.导入
①此词写于1956年,时值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顺利发展之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加紧施工,全面开发长江的规划正在制定,作者看到大好的发展形势兴致很高,心情欢快,短短几天三次畅游长江。试与1927年所作《菩萨蛮·黄鹤楼》相较,“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一个“锁”字,写出心情的沉重。此词亦写同一地点,却是“极目楚天舒”,一个“舒”字,写出心情开朗。这正是知人论世才能懂词。
②此词联想巧妙,想象丰富,但都与题目“游泳”相关涉。因此要求同学们读诗词时一定要注意题目。游泳离不开水,这首词中所描写的游泳地点是长江,所写的景物,所联想到的典故神话自然都应与江水有关。
3.分析词句理解内容。
①“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写作者的行踪。
提问:为什么不说“才留长沙步,又到武昌行”?为什么不说“才饮长沙酒,又食武昌豆”?(诗要用形象思维,不宜直说。诗又要有合乎逻辑的思路,题目是游泳,就要与“水”有关,因此“长沙水”“武昌鱼”均入诗中)
讲解:作者当年视察大江南北,兴致很高,行迹匆匆,这由“才……又……”可知。这种乐观开朗的心境是全词之主调。
②“万里长江横渡……今日得宽余”正面描绘作者畅游长江时的感受。
提问:作者游于长江时的感受如何?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心胸开阔、豪迈自信)
讲解:作者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在开阔的江面上游泳,十分欢快,十分惬意。一个“楚天舒”,的“舒”,从侧面写出心中之舒畅开朗;“得宽余”,则从正面写出心中的舒展与自在。长江风大浪急,但却“胜似闲庭信步”,多么从容,多么豪迈!从中透露了建国伊始,祖国蒸蒸日上的大好形势。
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巧用典故以抒写诗人之志。
提问:孔子的语录流传后世很多,为什么作者偏偏想到这句话呢?(题目既是“游泳”,必须与“水”相关才可入诗。孔子面对江水一去不复返而生感叹,正好与眼下滔滔而去的长江之水相贴近)
讲解:作者联想到孔子面对河水而发浩叹是十分自然的,这中间的媒介物即是“水”。但作者的用意却又有新的内容。孔子在发感概,时间一去不返,作者在这里进一步表明,正因为时间宝贵,所以应该抓紧大好时机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是无可奈何的叹息,而是只争朝夕的激励。同时,这个典故亦为过渡到了阕做了准备。
④“风樯动……天堑变通途。”写出长江大桥的建设,气势宏伟,速度惊人。
讲解:这是写正在建设中的长江大桥图景,“动”“静”“起”“飞”“变”一连串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不但写出游于长江之所见,而且展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变化与建设的迅速。这正是建国伊始,整个经济建设大好形势的缩影。
⑤“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展望长江开发建设的美好前景,充满自豪之情。
提问:词中说要进一步开发改造长江之水,那是怎样的一个规划?有什么特点?(大坝十分坚固——石壁,将上游的水蓄积起来——截断巫山云雨,水库的位置很高——高峡出平湖)
讲解:这是写设想中的全面建设开发长江资源的蓝图。开发长江,利用水利资源是几代人的梦想,只有江山回到人民的手中,这一梦想才有可能实现。作者对词语颇有推敲,使之富有诗味儿,不说大坝而说“石壁”;不说上游流水,而说:“巫山云雨”;不说高山水库,而说“高峡出平湖”。用语典雅合体,更富有艺术之美感。这里又有一个神话联想——巫山神女的故事,那是因为巫山在长江上游,由武汉沿长江上溯,自然可达巫山,既到得巫山,便自然想到神女峰及其名称来历。因此,词的最后一句便巧借神女之传说,设想神女如果活到今天,也该会惊叹于世间的巨大变化。可以说是自然贴切,意味深长。这首词无疑抒发的是改造自然的宏大愿望和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赞美。
3.丰富而自然的联想与想象。
①提问:诗歌的生命在于联想和想象,没有联想和想象就没有诗了。请你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一例,说明是怎样进行联想和想象的。(李白把两鬓斑白比喻成“秋霜”;陈毅把为革命牺牲做鬼雄,想象成“此去泉台招旧部”。
②讲解:想象要自然合理,要有依据,而不是胡思乱想。如《天上的街市》,由远远的街灯和天上的星星的相似为依据,便张开想象的翅膀:既然天上星星像街灯,那必然也有街市;既然有街市,必有珍奇的物品;既然有物品出售,那必然也会有顾客光临;那顾客当中就会有牛郎织女,他们在天街上闲游;那颗一闪滑划去的流星,那就是他们提着的灯笼……这样由近及远,由人间到天上,由现实到神话,依次联想,轨迹清晰,自然合理。由此看来,毛泽东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两处联想,也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作者根据中心的需要,从“游泳”的题目出发,切合了作者的诗情。因此,无论是成语典故,还是神话传说,都自然而贴切。
4.课上练习:阅读下面这首题为《相思》的诗,谈一谈它是怎样展开联想的?其联想的依据是什么?
5.作业:背诵两首词。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
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二 、欣赏《水调歌头》
1、 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1076)年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现在的山东诸城)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 学生读书下注释。
(2) 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 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 全班齐读
3、 疏通全文
(1) 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 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 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 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明确: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月光转过朱红色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它跟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5)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5、音乐欣赏
(1) 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 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 学生总结
(1) 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第一步: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第二步:驱遣想象,再现情景。
第三步:诵读品味,领会诗情。
(2) 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以“月”为话题,说自己想说的话。
作者邮箱: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落实背诵要求;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把握词的意象,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诗词,体会诗词的意境。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课程
1、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啊,好诗多在明月中。同学们在抬头赏月之时,想起哪些古代诗人们写到的月亮的诗句呢?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说了这么多,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他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2、了解苏轼
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他的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他的词,境界开阔,想象奇特,在宋词中有关特殊的地位,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水》更是不同寻常,清代词评家胡仔是这样评价的。(投影出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他的作品犹如百花丛中的一朵奇葩,使其他花朵失去了光彩。
二、诵读:初品其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介绍词牌名:水调歌头。
3、小组间共同讨论,疏通全文(逐字逐句)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补充写作背景及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三、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一)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二)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三)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四、欣赏歌曲,深入品味
师:好了,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之后,让我们来共同欣赏邓丽君演唱这首《但愿人长久》,再去品味一下词人苏轼那种乐观豁达的胸襟和中秋之夜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播放歌曲)
五、点击生活,延伸思考
1、中秋之夜,妈妈思念在外上学的哥哥,你会用《水调歌头》中哪句话劝慰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2、离家在外,你会用《水调歌头》中的哪句话表达你对远方亲人和朋友的祝福?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你人生中有过不如意的的事吗?面对人生的不如意你应该怎样做呢?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锦言: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我们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的,随时都可能遇到不如意的事,我们应该:失意时,莫沮丧;苦闷时,莫彷徨;受挫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直面人生,我们定会成功。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5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1领悟和感受作者身处逆境、乐观旷达的人生情怀
2赏析作品咏月抒怀、情理交融的艺术手法
3掌握知人论世、以意会境、比较辨味等诗词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领会作者的旷达情怀,理解词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
2掌握比较辨味的诗歌鉴赏方法
[难点]
把握作品借景抒情、情理融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点拨与学生模块学习小组交流分享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 引读:导入其趣
从苏轼“坡仙”的人格魅力引入他最具“仙”气的中秋明月词。
二 诵读:初品其味(吟味涵咏)
1诵读要求:以声传情、切合意境、感受词的韵律之美
2引出本课探究的核心问题:
◎为什么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而且九百多年来仍吟唱不衰、脍炙人口?
三 赏读:深探其蕴(欣赏品评)
研讨一:《水调歌头》究竟好在那里?
(一)作者写这首词的目的是什么?
——自我抒怀与兼怀子由
(二)上阕对月抒怀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作者把酒问天,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望?
——望月痛饮,向往飞升
2天上与人间、幻想与现实的比较,使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解决出世与入世的内心矛盾,表达对现实生活的热爱。
[说明]苏轼原来胸有大志,在朝做官,由于党派相争,受到排挤,才离开京城出任地方官。由于厌倦朝廷勾心斗角的党派之争;感慨于自我的失意和屈没以及尘世的冷暖炎凉,才有超尘“出世”之幻想。
但毕竟“高处不胜寒”,暖意在人间。即使离开朝廷,为官一方,也同仍然可以为国出力,同样能享受人生的许多美好。于是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坚定了“入世”的决心,月下翩翩起舞,心灵自我解脱。
(三)下阕望月怀人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要求解决的主要问题有
1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未见,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怎样?
——苦闷、惆怅、孤独、不无忧伤
2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坦荡;面对兄弟久别,作者如何化解离别之忧?
——以理化情,解决了情感和理智之间的矛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表达了美好的人生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说明]三个问题讨论关注点:知人论世、以意会境
(四)上下阕是怎样相联贯通的?艺术上有何特点?
——借助想象和联想。明月的光明皎洁与心灵的豁达开朗两相契合,达到情景理的交融。
三比读:辨识其异(比较辨味)
研讨二:苏轼其他三首中秋词能否与《水调歌头》媲美?
赏析、比较苏轼四首中秋词的不同特色:
《水调歌头》——达观的月亮;
《阳关曲》——欣喜的月亮;
《西江月 黄州中秋》——伤感的月亮;
《念奴娇 中秋》——狂欢的月亮;
◎中秋明月:作者心灵变幻的折光;《水调歌头》最能引发大众心理共鸣。
研讨三:《水调歌头》一词为什么至今吟唱不衰?读来有何启示?
比较孟郊《游子吟》的大众情怀、共鸣效果。
可见《水调歌头》经久不衰的魅力来自于它的普遍共鸣的人生哲理和情景理相与浑融的艺术手法两者的完美结合。
四联读:感悟其理(拓展迁移)
古代诗歌仍具有现代人生的参照借鉴价值。
1引进新闻材料:“9月20日,26岁的衡阳籍博士生孟懿在就其读的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跳楼身亡。9与11日,孟懿的父亲在上海公布了孩子的遗书,在遗书中,孟懿坦言自杀的原因是:“厌世,想偷懒,精神抑郁。”这则消息说明什么?
——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七八九,不能没有乐观旷达的襟怀。
2人生旅途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这首词,可以从中得何启发?
[参考]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词)、《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诗)、周国平语
【作业】
1 必做作业:自选一首宋人的中秋词与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作比较。写一则200字以上的鉴赏笔记。
[说明]此项作业为课外拓展迁移题,巩固应用“比较辨味”的诗词鉴赏方法。
2 兴趣作业:补写下面一首《临江仙》词的上阕(或续写下阕):
劲竹凌霜气节 ,清风皓月襟怀。江山赤壁放歌台,
仙云乘鹤去,浩气破空来。
[说明]此项作业为对古诗词学习感兴趣的部分学生而设计,对词格的平仄要求可适当放宽。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
1、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3、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教学难点 :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教学方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课前欣赏邓丽君歌曲《但愿人长久》)
一、导入 ;示标。
师:大家觉得刚才欣赏的歌曲优美吗?
生:优美。
师:就让我们在这首歌曲的引领下解读宋词《水调歌头》,走近文学大师苏东坡。
(板书课题、作者)
师:同学们在初一时学过苏东坡的《浣溪沙》,还能记得词中的一些句子吗?
生: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出示学习目标)
二、配乐朗读全词。
(音乐声中,师范读全词一遍,然后生自由朗读全词一遍。)
三、开展阅读对话。
师: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师:初读课文后,我们了解了词的大致内容。现在开展小组讨论,请大家将自己觉得难以理解的词句提出来,看看同学能不能帮你解决疑难。小组讨论仍不能解决的,交由全班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应该怎样理解?
生2:在清冷的月宫中起舞,赏玩自己孤单的影子,哪里比得上在人间啊!
生3:我是这样理解的:我在清澈的月光下起舞,赏玩着自己的影子,清冷的月宫哪里比得上人间呢!
师:两位的理解都有道理。
生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也不太好理解。
师:这句话是在责问月亮:你对人不应该有怨恨呀,但你为什么偏偏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又亮又圆呢?词人借此来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深切思念。
……
师: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望月-思归;下阕:责月-怀人。
师: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生1:我喜欢“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三个短句很有节奏地描绘了月亮的行踪,表达了作者思念弟弟难以入眠。
生2:我欣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它由月亮的圆和缺推想到了人的悲欢离合,而且悟出了人生难以十全十美的道理。
师:对。由“月”到“人”,是由自然到人事;而由今至“古”,则使得这人生感触更为深刻。
生3: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者由思念自己的弟弟推想到天下所有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幸福美满。
师:是啊!“长久”是时间,“千里”是空间,这两句的境界是多么的开阔!
师: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师读小序,女生齐读上阕,男生齐读下阕。)
2、与作者对话
师: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生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生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生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师: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与环境对话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明月。
师:“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生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生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生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生5:……
师: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师: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
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有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生:有。
师:好。这节课的作业 是:尝试通过阅读对话的三条途径解读苏辙词《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生:会的。
师:是啊!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作者邮箱: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
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生在阅读中,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必要的文言词语疏通词的大意落实背诵
能力目标
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品位词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感悟词创设的完美意境
情感目标
理解苏轼因政治失意,手足分离而心情抑郁惆怅,最终心胸开阔豁达的心理变化过程
教材分析:
小序点明创作的时间,背景
上片:借月自喻、起舞弄影、愤世独立、自现孤高
下片:用月衬情、旨在怀人、意境豁达、以理遣情
教学创意:
美读品味积累
为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强烈的苦闷心情和豪放自信的性格,把这节课定位于——鉴赏诵读课。
赏月——读月——写月——品月
教学过程:
一、赏月
导入:
请欣赏一组美仑美奂的月亮图片,打开记忆的闸门,搜寻与月亮有关的诗句,并朗诵。
二、读月
1.听读——听配乐朗诵
要求:
注意听朗诵的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
2.齐读
要求:男生齐读上阕,女生齐读下阕
3.译读
要求:对照课下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4.点读
要求:以“月”为中心,从词中挑选几个动词,放在“月”的前面,构成一组短语,看看苏轼对月做了些什么?(如:问月、归月、怨月、共月)
活动一:
联系组成的与月亮有关的短语,挑选词中的句子,按下列句式说话:“透过诗句……,我读到了苏轼……”
例如:
“透过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我读到了苏轼怀念兄弟的抑郁”
“透过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读到了苏轼豁达的胸怀。
5.自读
要求:把自己想象成苏轼,以内心独白式朗读。
活动二:
请填入一组或几组反义词
《水调歌头》是一曲而不失音乐。
(如:抑郁VS旷达、惆怅VS乐观、悲伤VS舒展)
6.背读
要求:在五分钟内背诵词的上阕或是下阕,也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三、写月
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特别是对于诗词歌赋的阅读,还应能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活动三:
改写:
请将词的上阕或下阕,改写成抒情的散文片段
四、品月
学习诗词要懂得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听认真听朗诵,正字音,划节奏
2.读对照注释读懂诗歌
3.找找出两首诗歌意境相通的诗句
4.说请说出你最喜欢的诗句,并简要赏析
结束语:
让我们用音乐来演绎这首流传几百年的中秋咏月词!请听歌曲《明月几时有》
教学亮点
亮点一:
叶圣陶说过:“诗要反复地咏,词要低回地诵”。诗歌的模糊美所造就的那种恍惚悠眇的意境,只有当读者涵咏其间,立身其中,与之浑然一体,其意境才朗现,在读月这一板块中我安排了:听读、齐读、译读、点读、自读等环节,旨在让学生从反复地吟诵中造就良好的诗歌审美心境,引起体验情绪的高涨,以达到与诗歌意境的共鸣。
教学亮点
亮点二:
音乐是表情的艺术,是最能拨动人们情感的琴弦,在引起人们相似的情绪方面是有巨大地力量的,在歌曲《明月几时有》中结束本课,能使学生耳醉其音,心同其情,从而入境、入情、会心。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三、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教学重点:
一、 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
一、 情景交融,想象丰富。
二、 提高欣赏能力,情感体验深刻。
教学工具:
录音 小黑板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 导入 :中秋的月亮皎洁无暇,举家团圆的人们其乐融融,可是,在这本应团圆的日子里,又有多少离人看着这明月,黯然神伤。
二、 听朗读录音,感知全诗
1、 教师播放录音
2、 学生仔细聆听
三、 写作背景介绍
1、 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 教师补充介绍
四、 初读全诗,领会意境
1、 学生翻译全文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汇报交流。)
2、 提问:这首词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呢?
五、 再读文章,体会感情
1、 抓住重点词句,说说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抓住文章中的语句,结合自身的感受说一说对这首词的理解。)
六、 课外延伸,拓宽知识。
1、 提问:你们还能说一些咏月的诗句吗?
2、学生交流汇报课外收集的诗句。
七、 听音乐,加深体验。
1、 教师放《二泉映月》、《花好月圆》音乐。
2、 学生仔细听音乐。
(提问:这两首曲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你能听出来吗?)
八、配乐朗诵,加深印象。
学生集体朗诵。
九、课堂小结
作者邮箱: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设想:
1、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层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
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
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词中的更妙处且不论说,就来看看它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评述中接着还有一句“好的作品,往往在一个或几个方面给后世之人以启发。”
这就是说好的作品能让我们更好更多地读出自己所思所悟的东西。
(借余光中的诗句脱化一下,来对名句说出你的味道与理解……)
师:点拨长久与婵娟
千年后你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
挑起回音袅袅……我明白
4、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四、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
教学后记:
课前我让学生先预习课文,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且先找王菲的《水调歌头》这首歌曲听。课上,我按我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欣赏歌曲——引出词作者苏轼(学生展示预习情况)——导入新课《水调歌头》——理解词牌——介绍写作背景——预习检测——(听读课文)朗读课文——自主探究、疏通文意——小组研讨、理解内容、体会感情——背诵课文——课堂检测。由于预习比较充分,学生发言介绍作者、朗读、理解词义等方面都表现比较好。在小组讨论环节中,同学们轻松应对,圆满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节课总的来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读书、回答问题、背书都比较大胆。但通过检测,我发现学生会说并不代表会写,问题百出,比如:有的学生把“矛盾”的“矛”写成了“予”,把“婵娟”的“婵”写成了“蝉”,把“古难全”中的“古”写成了“故”等等。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得到的启示是:
一、教师备课必须充分,扎实。教师备课不仅要熟悉新课标的要求,更要钻研教材,多翻阅资料更要备学生,掌握学生的实际。因为,教师所备的内容不完全是为了让学生明白,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内容要吃透、吃准,有的放矢,这样,教师自己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轻松应对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任何情况。
二、多给学生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发现、解决教材或资料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因为现在的资料,包括教材和教参,只要我们认真阅读,就不难发现,问题相当多。教师鼓励学生用怀疑的精神去阅读资料,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很有好处。
三、要重视学生的默写。现在的学生,你让他说,他会说的头头是道;你让他读,这也不是多么难的事。但是,如果你让他默写,那就说不准了。因此,对学生加强默写训练很有必要。只有让学生多写多练,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咏月名句的收集和诗歌鉴赏。
[教学难点 ]: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我们一起坐在这里,听着悠扬的曲调,在这屏幕上欣赏到了中秋的月色,如果我们一起由历史的长河向上追溯,追溯到上百年、上千年前,在我国古代,有很多文人,他们在欣赏中秋月的时候,产生了很多感触,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就是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咏月词。
我们先来看看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清朝的词评家胡仔曾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余词尽废”是什么意思呢?就好像这首词是一朵特别美丽的奇花,当它开放后,其他的花朵都失去了光彩。从“余词尽废”,可见后人对这首词的评价之高。那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首词。先了解作者。
二、作者背景
1、了解作者。(看屏幕)
2、我们再了解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哪一句话提示了我们作者写作的背景?(小序)
总结:中秋时,大醉时。(看屏幕,补充介绍)
3、介绍“词”的体裁。
三、前提测评
给红色的字注音。正音并全体朗读。
四、朗读训练
1、播放朗读。
2、学生跟读。
3、齐读。
五、思考讨论
1、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
提问1、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分析:这三句写月光的转移。“转、低”表示夜深,“无眠”表示离情正浓。这就过渡到了下面的怀人。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对人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是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
分析: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分析:作者的内心矛盾有没有得到解脱呢?解脱了,通过自我安慰。人事无常,有聚有散,自古如此。人的悲欢离合也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为此悲伤,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就可以了。
作者由幻想超然物外,到重新认识到现实的美好,认识到现实总有不完美的地方,战胜了自己消极地想要离开现实的念头,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旷达的胸怀。
2、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3、上下阙主要写什么?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上阙:望月(写景) 下阙:怀人(抒情)
联系: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
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5、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表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6、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和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总结:学完了这首词,我们深刻地认识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一生时常处在坎坷之中,他的心里,有那么多的矛盾和斗争。但他却始终有着那么乐观的精神,那么宽阔的胸襟。不因为宦海的沉浮而自暴自弃,不因为生活的境遇而怨天尤人。让我们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六、能力训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出示范例,学生思考讨论,可写个大意。
七、音乐欣赏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将刚才交流的你喜欢的一句咏月诗词及喜欢的理由写成200字的短文。
九、退出课堂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
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 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 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 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王维。
2.讲析诗歌,清楚诗歌中的“征蓬”这个意象,能赏析颈联。
3.背诵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影响了后来的文人墨客,特别是唐朝的几位诗人,王维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学习王维的一首边塞诗。齐读题目《使至塞上》
(二)简介作者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
(三)1、解题:
使:出使;(王维)出使到边塞。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王维《使至塞上》,开元二十五年即737年,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诗是出塞途中所作。
(四)诗体与朗读
1、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板书:首颔颈尾
2、学生读诗。个读+集体朗读
(五)理解诗意
1、回答王维为什么出使?(用诗句中的词回答)——问边
单车欲问边——出使时随从很少。一般作为使者出使,替皇帝慰问,队伍浩浩荡荡,而王维只是“单车”,为什么呢?
王维当时的背景资料: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罢相。次年贬荆州长史。王维对张九龄被贬,感到非常沮丧。二十五年,受张九龄提拔的王维也遭牵连,奉使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幕。
2、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
“属国过居延”即:“过居延属国”,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关边塞。大意: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作者由首联叙事转入抒情
3、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二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听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在那年四月被贬为荆州长史。估计诗人王维也相应爱到了牵连。“征蓬”于诗人,是正衬;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教师小结:
前四句叙述了出使边塞的艰苦历程。那么作者在途中看到怎样的景象?是怎么描写的?
4、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
明确:这两句是全诗的名句。两句主要写景,写到了哪些景物呢?(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只有一缕孤烟在升腾。这烟是什么烟呢?是有人家在生活吗?
那是烽烟,烽烟是报警时点的烟火,这说明诗人此行快要到达目的地了。烽烟是边塞的典型景物,“孤烟直”,突出了边塞气氛。从画面构图的角度说。在碧天黄沙之间,添上一柱白烟,成为整个画面的中心,自是点睛之笔。
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婉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诗人只用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由于选取这样一个视角,恍然红日就出入于长河之中,这就平添了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从而使整个画面更显得雄伟奇丽。
教师: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教师:作者到达边塞看到怎么样的景象?叙述了边塞将士怎样的生活?
5、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理候骑,都护在燕然”意思是,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明确:奇丽壮阔、紧张的战斗生活。
教师: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六)小结
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4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常识;
2整体把握文意,理解重点词句含义;
3探寻人生哲理学习超然豁达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
4熟读成诵。
学习重点:
①学习目标4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难点:
词的意境及思想感情
学法引导:
了解背景→想象意境→感悟思想→深情诵读→探寻哲理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收集信息:苏轼重要经历、写作背景。
二、自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下列词语及句子:
宫阙(que)绮户(qi)朱阁(ge)______婵娟(chan)琼楼(qiong)不胜寒(sheng)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总结阅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品读文章(揣摩语句、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心情)。
有感情诵读两遍,然后在组内展示比读,评出朗读最有韵味,最有感情的一位同学在全班展示。
四、心灵体验—转变角色、走进情境、感悟思想:以苏轼的身份,用第一人称叙述此情此景交流读书心得:
展示交流
一、播放《春江花月夜》曲,学生展示读:①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学生点评,教师点拨(语速,语调,重音)。
②男生配乐读上阙,女生配乐读下阙。
二、由背景介绍到文章解析:
1、以苏轼自述的方式有感情地描述情景
2、解释重点词义:
达旦把酒不胜何似何事婵娟
3、概括词主要内容,从词句中探寻作者思想感情。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5、背诵此篇
三、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最富浪漫色彩的,它易激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圆满的生活;月光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寄托了人类多少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当你在一个恬静的夜晚,仰望明月,你会联想到什么呢?请你放飞思维、以“月亮”为话题进行作品展示:
①借月抒怀的诗篇
②借月抒怀的歌曲
③画一幅画,体现一种意境
④说一段优美有哲理的话体现一种思想
四、学习心得:
中学语文《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篇15
水调歌头(1课时)
苏轼
第一课时 时间:
一、
1、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 多媒体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二)诵读欣赏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三)文章分析、理解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 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 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代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这条通道,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词人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这里,老师提供两个参考话题,同学们可以据此展开想像:假如你通过时间旅行站在东坡大师面前,和他谈起这首词,你将对他说些什么?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例1:我能理解“我欲乘风归去,又恐……”一句的情感,你政治上不得意,感到非常孤独郁闷,酒醉后幻想超脱人世间,但心中又十分的矛盾。
例2:我最欣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中表现出来的人格。你和弟弟多年不见,饱受离别之苦,但你还能想到天下更多的离别之人,并祝愿他们,你有一种旷达的胸怀。
例3:我会这样问东坡大师:既然政治生活让你感到愁苦郁闷,你为什么不像陶渊明那样辞去官职,回归田园,过着快乐的隐居生活呢?
师:你的提问很有深度。实际上涉及作者在政治生活中的“进”与“退”的问题。从词中来看,东坡对此是很矛盾的。但从他为官的事实看,他没有学渊明的“退”,他选择了“进”!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他虽然只做地方官,但都是勤政爱民,多为百姓办实事,做好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百姓们尊称他为“苏公”。所以,东坡的可贵就在于,他孤寂过,愁苦过,矛盾过,但他最终选择的是奋发!我们都应该学习他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让我们第三次来朗读这首词,注意领会词人情感的变化过程。 (生齐读全词。)
3、 与环境对话
问题(1)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明月)
(2)“月下”这一特定的自然环境,不知触发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你能联想一下,课文以外,还有哪些咏月抒怀的古诗文名句,你能对它们进行简要的评析吗?
例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由海上升起的明月想到了远在天涯的亲人,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师:这句和课文中哪两句异曲同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例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遥望一轮明月,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写得很平实。
师:真实的情感往往不需要任何的粉饰。
例(3):“星汉灿烂,若出其中;日月之行,若出其里。”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沧海的壮美,表现了曹操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写得气势宏大,气魄雄伟。
例4:“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以月下登楼所见表达了词人亡国的忧愁和对故国的思念。
(3)让我们从古人笔下的优美意境中,回到自己生活的现实环境中来。当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失落与苦闷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或你将怎样面对?
同学们的发言让老师深受启发。读东坡的词,我总想到李白。李白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东坡则说“明有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酒醉以后,东坡“欲乘风归去”,李白则“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两位大诗人的浪漫何其相似!李白还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里,老师斗胆将这两句窜改为:“人生失意仍须欢,莫使年华付水流!”大家同意老师的观点吗?生:同意!
师:让我们集体将这首词朗诵一遍。 (生齐背全词。)
四、阅读方法小结与作业 。
师:现在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开展阅读对话的途径和方式:
1、与文本对话:感知内容,品味语言。
2、与作者对话:展开想象,领会情感。
3、与环境对话:拓宽视野,加深体验。
大家对此都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让我们共同欣赏有着首次演绎的歌曲。
十年以后,你还会再读这首词吗?二十年以后,若干年以后呢? 优秀的作品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解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畅饮陈年美酒,总让人口齿留香,久而弥笃。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以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荡,飘荡……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逢,我们都会从心底迸发出一个声音:我爱东坡!
板书: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阕:望月-思归 (写景)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 (抒情)
课后反思:本节课除了沿用原来的教学理念:朗诵感悟诗词,还做了另一个大胆的尝试,开展阅读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这对我是一个挑战,没这样上过,对学生同样没接触过,当时还有些害怕,怕学生接受不了,但一节课下来,学生真的很投入,从诗歌的表层,自然的直入作者的内心,考虑问题比以往更灵活。
上一篇:《孔乙己》的九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