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通用16篇)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
【学习目标】
1、 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 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 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学习重点】
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发自人类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真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
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解读。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想人物的过程。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事实上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
1、 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 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利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一定有更多新颖别致充满妙趣的比喻,尽管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孩子是与诗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2、 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孩子、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满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彩照人!
3、 文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片阴冷的愁云惨雾之中,你认为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比照中,愈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笑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不妨对他改换角度思考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译名上曾发挥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创作。香港的译名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强调影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中国台湾的译名是《真善美》,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的译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译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的译名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侧重刻画女主角的性格;德国的译名是《我的歌,我的梦》……当你欣赏完这部影片之后,请你品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译名?你还有更好的译名建议吗?
2、为什么《音乐之声》能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你认为它堪当此殊荣吗?出示电影海报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或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发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音乐运用、场景设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乐之乡”之称的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浓郁的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具灵气。影片中的许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献给人类灵魂的高尚礼物,半世纪传唱不衰。让我们来学唱这些经典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
附:《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
Do Re Mi 哆来咪
The Sound of Music 音乐之声
Edelweiss 雪绒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2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特征。
2、欣赏音乐剧作品,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体会奥地利人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欣赏音乐剧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雪绒花》,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简介影片(视频资料)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欣赏音乐剧作品)
二、了解剧情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用简洁语言概括。
2、课文有两个场景,划分两个场景,概括两个场景内容。
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交流,达成共识,组内成员汇报。
明确:
1、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他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宗教时,跑到野外游玩,后来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匆忙赶回修道院,而此时,修道院正乱作一团,众嬷嬷正在寻找玛丽娅,并谈论他是否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突然赶回时他们也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2、第一个场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纵情歌唱。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三、走进剧情,认识玛丽亚
第一场景:
播放电影第一个场景的情境,随影片一起歌唱唱词。
描述自己初步认识的玛丽亚。
学生自由发言汇报。
情境表演:
感知剧情,模拟玛丽亚在第一个场景中的活动,上台表演,其他同学配合歌唱唱词,走进剧情。
第二个场景: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学生分角色朗读。
确定场景中出现的角色,分配角色声情并茂的展示剧情。
汇报他人眼中的玛丽亚。
情境模拟:模拟各修女正议论玛丽亚时,玛丽亚突然跑进院子时的情境。
想象创作:
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比喻合适吗?说明理由。
在认识玛丽亚的基础上也用两个比喻来形容玛丽亚。
问题探究:
院长及众嬷嬷对玛丽亚是否适合当修女的问题发表了见解,他们是否喜欢玛丽亚呢?为什么?
小组辩论。
辩论结论:
他们喜欢吗丽亚。
理由: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他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了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了生气。
深入认识人物:
你眼中的玛丽亚是一位怎样的姑娘?
自由全面评价人物。
四、欣赏作品
1、你喜欢这部影视作品吗?为什么?
小组交流、汇报说明理由:
明确:
⑴ 人物形象塑造鲜明。
⑵ 景色秀美,环境氛围轻松。
⑶ 剧中音乐悠美。
2、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⑴ 少女玛丽亚的形象是如何展示出来的?
明确: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拓展练笔:
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采用各种描写方法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4、两个场景中环境氛围形成了鲜明反差,你喜欢哪一种环境氛围?为什么?
5、文中的音乐美吗?你感受到了怎样的美?选择文中的唱词唱一唱。
五、拓展延伸
创设剧情:当玛丽亚跑回来时,大家也结束了议论走散了。你也尝试当一次导演继续创设剧情。
创设剧情表演。
影片后面剧情介绍: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冯特拉普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的管理孩子们,玛丽娅来了以后给孩子们带来了温暖,带来了欢乐,带来了歌声。玛丽雅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视频资料补充: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亚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伙把辛苦建造起来的特拉普上装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路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特拉普山庄情有独钟的游客,现在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冯特拉普加在逃往路上生出的小儿子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五情境创设,走出剧情
倾听主题歌《音乐之声》
结束语:
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3
教学目标: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手法塑造玛丽亚的形象的。
(二)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三)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特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注意检查下面的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峥嵘山麓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涟漪:细小的波纹。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嬷嬷
顶礼膜拜:这里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弥撒
通宵达旦
(二)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三)学生朗读《音乐之声》
提问:你喜欢玛丽亚吗?练习课文中的语句,谈谈你对她的看法。
学生用下列句式发言:
我喜欢(不喜欢)玛丽亚,因为从这段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她: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解答: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喻为“天上的云彩”“皎洁的月光”你认为这个比喻句恰当吗?为什么?你能用自己的一两个比喻来形容一下玛丽亚吗?
(四)《音乐之声》这部电影能够获得奥斯卡五项奖励,表明这部电影很美,上面我们分析了玛丽亚的形象美,除此而外,还美在什么地方?
明白:环境美和音乐美
体会环境美:
请一位学生朗读描写环境的语句。
请同学们发挥想像,描绘画面。
体会音乐美:
找出文章中歌唱的内容,从抒情、押韵等角度体会音乐美。
(五)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艺术效果探讨。
侧面描写在文章中,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没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4
教学内容:
1.歌曲:《渴望春天》。
2.创编:为歌曲配打击乐伴奏。
3.配乐散文:《春》。
教学准备:钢琴、录音机、磁带、VCD、打击乐、铃鼓、三角铁、响板、沙锤等。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渴望春天》,并在反复地练唱中体会6/8拍子活泼欢快的特点。
2.通过对散文《春》的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审美内涵。
3.鼓励学生大胆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1.教师要充分注意“教学导入”环节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如:(1)可以通过教科书上的彩色画面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用语言描述春天的景色;
(2)可用优美的旋律导入;
(3)可用简短的诗句导人;
(4)可用录像资料(风光片,春景图,配乐散文)导入。要求学生共同参与。
2.请学生朗诵散文诗《春》,并选择适当的乐曲做背景音乐,有感情地表演。
教师也可以发动学生自主找一些抒情音乐的录音并请大家边听边讨论,选择合适的乐曲作为背景音乐。
3.播放歌曲《渴望春天》。请学生仔细聆听,听后用语言描述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4.随录音轻声哼唱歌曲。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范唱,也可以用钢琴伴唱,通过多种形式的练唱,使学生逐渐熟悉歌曲。
5.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相同的旋律片段。如:一、二乐句的开头:(插图)并打着拍子反复地唱一唱,加深印象。
6.请学生从曲谱中找出变化音。如(插图)在演唱中注意唱准音高及旋律对感情表达的作用。
7.再次播放歌曲《渴望春天》的录音。提示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感受音乐:
①音乐的速度是什么样的?快,稍快,很快,极快。结合词、曲特点,谈一谈为什么用这样的速度来表达。
②歌曲演唱的力度是什么样的:很弱(pp)、弱(p)、中强(mf)、强(f)、很强(ff)。你认为歌曲应该用哪种力度表现最合适。
③应该用怎样的情感才能恰当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④你喜欢这首歌曲吗?为什么?谈谈对整首作品的感受。
8.在老师钢琴伴奏下,(或用录音带伴奏;老师指挥)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渴望春天》。演唱形式可采用领唱、齐唱。之后,也可由学生独唱或小组唱。
9.请学生选择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伴奏型可由师生共同设计,更多的是鼓励学生自己设计,边唱边加入打击乐伴奏。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5
教学内容:
演唱《春天的信使》;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教学目标:
1、能演唱《春天的信使》,感受富有生命力的春天,培养喜爱之情。
2、听赏《春之声圆舞曲》感受春天,感受圆舞曲的魅力。
3、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乐曲。
教学重点:
用热情的歌声表现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与练习
春天来到人间,微风吹遍草原,山谷中传来阵阵回响。用音乐来模仿春风的旋律。
1、视唱用五年级下“春风的旋律”。
2、说说你眼中的春天?
二、听赏《春之声圆舞曲》
1、初听《春之声圆舞曲》
春天来到人间,小鸟都在欢乐的歌唱。奥地利音乐家约翰·施特劳斯用一首《春之声圆舞曲》表现了他眼里的春天。一起听赏这首曲子。
提问:说一说你感觉到约翰·施特劳斯眼中的春天是怎样的?
2、简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
《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曲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于1883年创作了这首圆舞曲,曾被填词成为声乐曲。尽管作曲家本人在创作这首乐曲时已经年近六旬,但从音乐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无比的青春活力。
3、老师与学生谈谈圆舞曲
提问:圆舞曲总是三拍子的吗?
4、你还听过约翰·施特劳斯其它乐曲吗?
(根据情况可由老师介绍)
三、学习《春天的信使》
1、听《春天的信使》
提问:在亲切热情的歌声与旋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春天的信使》
要求:随旋律哼唱歌曲
提问:歌曲表达对春天赞美歌颂的是哪部分?
提问:怎样才能表现强烈的赞美情怀了?(唱得较强)
4、哼唱歌曲后部分。(强调节奏稳,掌握附点音符)
5、试唱全曲(注意八分休止符)
6、质疑问难
7、处理歌曲的演唱(师生相互讨论交流)
8、参与《春天的信使》演唱活动及评价(师生互动的方式)
结束语:一年之季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天充满生命力的季节,春天是非常美好的,老师希望同学们在美好的春天里能够学习进步,取得更好的成绩祝同学们拥有一个美丽的春天,健康成长。
课后反思:在本学月,我单独对学生的演唱进行了抽查,发现学生的音准有比较明显的问题,这应该在我们教研组都引起所有教师的重视,如何提高学生的音准成了我们的一个难点。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6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概念。
2.了解相关音乐知识
3.让学生巩固五线谱和简谱的识谱能力
4.学唱《do re mi》《雪绒花》
A.让学生视唱旋律(边打节奏视唱旋律),从而对歌曲的旋律有初步的记忆B.让学生朗读歌词,熟悉英文歌词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投入感情去唱
三、教学方法
节奏方面:
手和嘴一起用,边唱便用手打拍子,要求学生节奏要平均,不能时而快时而慢,期初打拍子采取放慢速度的方式,把比较难的节拍单独拿出来讲然后让学生练习。
歌曲演唱方面:
给学生放相关的资料视频,让学生模仿
四、教学过程
1.向学生介绍音乐剧的概念,并区分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
音乐剧: (英语:Musical theater,简称
Musicals)早期译称
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和音乐电影的区别
相同之处:以音乐为线索和表达方式,用音乐来抒发情感和主题。
不同之处:音乐剧是在舞台上进行表演的,大多场景较单一。音乐电影则偏向于电影的形式。
2.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作者及创作背景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美国音乐剧的泰斗理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根据玛丽亚·冯·特拉普(Maria Von Trapp)的自传《冯·特拉普家的歌手们》(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改写而成的,这部音乐剧开演九个月,词作者Oscar Hammerstein II就去世了,所以这一部音乐剧,也成为这两位音乐剧界的最佳排档的最后一次合作。
3.向学生介绍《音乐之声》剧情介绍及剧照欣赏
4.《音乐之声》的故事发生在1938年的奥地利萨尔兹堡,年轻活泼的修女玛丽亚·任纳尔(Maria Rainer)到退役海军上校冯·特拉普家,照顾他的七个孩子。冯·特拉普上校虽然冷漠严厉,但终究还是抵挡不住玛丽亚的纯洁善良,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二人终于走在了一起,可惜刚刚渡完蜜月,他们的安静生活因被纳粹占领奥地利而破碎了。
5.向学生播放音乐电影《音乐之声》视频资料
6.向学生展示《音乐之声》中所出现的音乐曲目并引出索要学习的《do re mi》和《雪绒花》
1.prelude and the sound of music--序曲和音乐之声
2.overture and preludium--建议序曲-赞颂我主
3,morning hymn and alleluia --晨祷和哈里路亚4.maria--玛丽亚
5.I have confidence--信心
6.Sixteen going on sevevteen--即将17岁
7.My favorite things--我最喜爱的东西8.Do-re-mi--哆来咪
9.the sound of music--音乐之声
10.the lonely goatherd--孤独的牧羊人
11.So lone,farewell--晚安,再见
12.Climb every mountai----攀越群山
13,Something good--有些好事
14.Proceional and maria--婚礼进行曲和马里亚
15.Edelwei--雪绒花
7.《do re mi》的学习第一课时
A.向学生展示中英文歌词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边歌词,熟悉歌词,教会学生如何去连读英文歌词,帮助学生顺畅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带领大家看着乐谱演唱一遍,然后让学生重温电影相关音乐选段C.按电影中的演唱方式分配给学生,让学生模仿8.《雪绒花》的学习第二课时
A.向学生展示中英文歌词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朗读一边歌词,熟悉歌词,教会学生如何去连读英文歌词,帮助学生顺畅的演唱英文歌曲
B.带领大家看着乐谱演唱一遍,然后让学生重温电影相关音乐选段C.让学生学唱歌曲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7
广东深圳学府中学 屠谖
看到戏剧单元出现了《音乐之声》这样惹人喜爱的新面孔,实在是一件非常高兴的事。它裹挟着山间的清风而来,它蹦跳着欢唱着而来,它朝我们扮着鬼脸让人忍俊不禁,它把甜美的泉水注入我们的心田。
我们对它是如此熟悉如此喜爱,所以我想对于这一课的教学是可深可浅的,内容也可简可繁,完全视乎学生的兴趣和课堂上学习探讨的走势而定。根据这种想法,我设计了两个教学方案:方案(A)主要侧重于对课本节选部分的理解和挖掘,方案(B)则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对电影本身的欣赏和评析上。
教学设计(A)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响奖、最佳改编音乐奖和最佳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最高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最受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
教学设计(B)
学习目标
1.把握人物形象和特征;
2.学习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和技巧;
3.学习欣赏电影并加以评论。
学习重点
学习欣赏、评论电影。
学习过程
一、导入
音乐,是人类发自内心世界和灵魂深处的艺术结晶,是人类情感最美好的表达方式之一。喜爱音乐的人是快乐的,有音乐相伴的人生是幸福的。今天课文中将与我们见面的就是一个与音乐缔结了生命联盟的姑娘。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向大家描述你心中的玛丽亚形象。播放电影《音乐之声》的开头部分,和你心中的形象做一个比照,说说女主角的扮演者是否正是你心目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她是否很好地表现了这个人物。
课文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天性活泼率直的姑娘,她在音乐里浸着,在快乐里浸着,在大自然中找到了最舒适的心灵栖息所;她拒绝接受条框规章对自己本性的修改,她在不经意间嘲讽了所有的压抑与限制;她是那么善良,毫无心机,她是那么个性鲜明,让人头疼更惹人喜爱……
应鼓励学生对人物进行个性化的、独出胸臆的理解。
文本为我们的多元解读提供了更自由的空间。而电影在使人物形象呈现更为具体生动的面貌的同时,也终止了我们在头脑中构思人物的过程。先给学生充足的余地去构想,然后谈谈自己心目中的主人公形象,再与电影中的形象加以对照,在吻合与不吻合的讨论中,人物形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渐鲜明和立体起来。
三、探讨性阅读
1.课文中的修女们用什么来比喻玛丽亚?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和“天上的云彩”,真是抓住了她的神韵之所在!学生一定有更多新颖别致充满妙趣的比喻,尽情去欣赏和称赞他们吧,因为孩子是与诗最接近的人。如果有的学生感到困难,可以点拨他从扣住人物的性格特点入手,或强调她的灵动不羁,或强调她的能歌善舞,或强调她的不拘小节,或强调她的善良可爱──重在体会和表现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神似意会。
2.如果要你用一个词来概括玛丽亚的精神实质,它会是什么?
也许那该是一个“爱”字吧。爱音乐、爱自然、爱孩子、爱生活,无处不得欢乐,无处不可放歌,这是一个与音乐联谊的心中充满爱的姑娘。她身上散发着圣洁的爱的光辉,是那么光彩照人!
3.文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呢?如果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一片阴冷的愁云惨雾之中,你认为怎么样?
文中有两处场景,都很美丽。但山坡草地上的风光充满野趣,而修道院里的景致优雅、肃穆。这样的场景描写一方面衬托了人物的行动与性格体现,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种对比。在两相比照中,越发突出了身处自然风光中的玛丽亚是多么欢快活泼,也显出身处修道院中的玛丽亚收敛得何等艰难。
对于第二问,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如果有学生认为故事发生在阴冷的场景中更能突出女主人公乐天的性格,并使她的歌声和容颜如阳光般具有驱散愁云惨雾的功能,也是不错的想法。不妨对他改换角度思考问题予以赞扬。
四、拓展延伸
1.组织学生欣赏电影《音乐之声》,品评译名。
世界各国的人们在译名上曾发挥想像力,做了多次再创作。香港的译名是《仙乐飘飘处处闻》,强调影片中优美动听的歌曲;中国台湾的译名是《真善美》,道出该片的真谛;埃及的译名是《柔情蜜意》;葡萄牙的译名是《心灵深处的音乐》;泰国的译名是《天乐的魅力》;西班牙的译名是《笑与泪》;阿根廷的译名是《富有反抗精神的新人》,侧重刻画女主角的性格;德国的译名是《我的歌,我的梦》……当你欣赏完这部影片之后,请你品评一下,你最喜欢哪一个译名?你还有更好的译名建议吗?
2.为什么《音乐之声》能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你认为它堪当此殊荣吗?出示电影海报,要求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段或就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发表看法,如人物形象、故事内容、音乐运用、场景设置等。
3.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阿尔卑斯山山麓,那里的湖光山色令人迷醉;而素有“音乐之乡”之称的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莫扎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景观变得更具灵气。影片中的许多歌曲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献给人类灵魂的高尚礼物,半世纪传唱不衰。让我们来学唱这些经典歌曲,在优美的旋律中获得精神境界和美感的提升。附:《音乐之声》中的经典曲目:《哆来咪》(Do Re Mi)、《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雪绒花》(Edelweiss)。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8
教学设计思路
指导学生自读本文,应引导学生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体会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课堂教学可采用朗读品味赏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峥嵘、嬷嬷”等词的读音,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掌握《音乐之声》的剧情。
能力目标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能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教学重点
揣摩文中的两个场景,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1.朗读品味赏析法
2.讨论法
3.点评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研习课文,整体感知;欣赏品味,鉴赏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说话训练,体现鉴赏的个性。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戏剧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影视剧等。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大型的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多媒体出示课文标题)
二、资料助读
影视剧本的特点
电影文学剧本
专供拍摄影片而创作的剧本,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称电影文学。
电影文学剧本跟小说、戏剧一样需要塑造人物、交代情节,其容量也像戏剧一样受到时间的限制(摄制完成的电影一般放映两小时左右)。但电影文学剧本又不同于小说和戏剧。戏剧中人物对白繁多,侧重于听觉表现;“电影语言”则是连续不断的银幕画面,侧重于视觉表现,不以人物对话为主。在电影中,人物性格的刻画,场景背景的交代.情节的发展,一切都须化为画面和动作,很少以叙述人的“画外音”(或字幕)表述。
电影文学剧本的结构也有别于小说和戏剧,是以“镜头”为单位,用“蒙太奇”手法按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的注意力和关心的程序,有节奏地、合乎逻辑地衔接成整体。
实际拍摄用的脚本大多由导演根据原剧本按拍摄要求改写,称为“分镜头剧本”。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欢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集中体现了画面感和音乐故事片特有的音乐特色。
三、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本文。应实现以下目标:
1.了解影视剧本的特点。体会其画面感。
2.把握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
3.感知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
四、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1.多媒体播放《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片断,学生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2.学生朗读课文,感知文意。
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明确: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
提问,本文写了哪些画面?
明确:课文主要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五、欣赏品味,引读提高
1.师生共同赏析作品的画面美
(1)仔细品读第一个场景描写,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一画面,感受其诗情画意。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巍峨峥蝾的阿尔卑斯山上,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树林中不时传来云雀的歌声,婉转悠扬。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的点点残雪,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温润的白玉般,摄人心魄。山风呼啸,松涛阵阵,和着乐声,回响在旷野上。
山脚下,群峰相拥,绿水环绕,萨尔茨堡坐落其中。极目远眺,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一座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在绿树浓阴中静静矗立,山坡上绿草葳蕤,树林茂密,小溪潺潺,真乃人间仙境也。
(2)学生评点并体会其作用。
示例:这一段环境描写,由远及近,层次清晰,动静结合,色彩和谐。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人物相映衬,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2.感受形象美
(1)师生共同品读描写玛丽亚野外歌唱的情形的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学生品味玛丽亚的唱词和动作描写的语句。
明确: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揭示了她自由活泼的天性。
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拍额头、拔腿跑、捡外衣、惊呼等动作描写,从外在形象上层现了她纯真快乐、无拘无束的性格。
(2)课文第二个场景是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请概括众人的意见,说说众人眼中的玛丽亚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由发言。
课文科代表作总结: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3)课文临近结尾处写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请仔细阅读课文,尝试表演,体会其性格特征。
选五个同学表演,一人演玛丽亚,其余四人演修女。
选两位同学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明确:玛丽亚闯进来时的一连中动作要匆忙,慌张、快捷:在众修女严肃而毫无声息的注视下,玛丽亚的表情应由羞愧转为无奈。
这一段文字是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4)剧本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独到之处?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生1: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如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环境描写等。
生2:立体刻画,使人物形象丰满生动。文中有正面描写,如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的情形。也有侧面描写,如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对话和对唱。二者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侧面描写,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颇见艺术功力。
教师提问:剧中为什么没有对玛丽亚的心理描写?
学生明确:心理描写难以转化为视觉形象,观众看不到。
教师引申: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象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神态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5)教师总结: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育描写和动作,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3.体味音乐美
师生再次欣赏《音乐之声》音像资料玛丽亚歌唱片断。
教师提问:课文是如何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学生明确:剧本中,玛丽亚的内心独自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歌唱,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这一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教师适当补充:音乐故事片是似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六、说话训练
教师创设讨论氛围,《音乐之声》曾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一度风靡美国,你认为人们喜欢它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
生1: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影片塑造了一位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据说许多观众连看十余次都不满足,这其中多半是妇女。
生2:我认为主要是因为音乐不朽的魅力。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语言。人们也许彼此言语不遇,但音乐在哪里响起,哪里的人就可以共同起舞。无怪乎,全世界都为玛丽亚所倾俩倒。
生3:剧中众修女活泼风糙的议论,突出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这也是(音乐之声)成功的一个因素。
……
七、课堂小结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阔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八、布置作业
1.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提示:结合语境,这两个比喻句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2.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用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板书设计
音乐之声
画面美——
形象美——
音乐美——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9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3、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4、《音乐之声》的成功之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七)音乐欣赏:《铃儿响叮当》、《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
(八)小结: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精彩之处:
第一、这节课是《音乐之声》的第二课时,任老师抓住玛利亚形象的分析,教学目标明确。还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整合复习人物描写方法及作用。她让学生找出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人物描写片断,并进行了人物描写的写作训练。课堂中由玛利亚形象的分析,引出人物描写的总复习,将零碎知识整理,使之系统化,并教给了学生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我想这一教学思路,既夯实了语文基础知识,又培养语文分析能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
第二、课堂上小练笔,设计恰当。练笔内容是“你眼中的老师”肖像描写。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既训练了人物描写方法,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收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这节课值得讨论的问题有:
第一、总结玛利亚的形象前,能否将文中描写玛利亚的典型语句找出朗读,并分析其性格,体会描写的好处,为后边复习描写人物方法的特点和好处做好准备。
第二、学生的即兴片段训练。学生的片段训练只有正面描写,没有侧面描写,老师能否为其续写,加进侧面描写,并简单提及白描手法,使学生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较全面系统的认识。
第三、这一单元是戏剧单元。在分析玛利亚形象时,能否加上戏剧冲突,也可引发学生讨论你身边有无玛利亚这种性格的人,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次活动我收获颇多,各个学科的特点不同,老师的风格各异,他们的干练、典雅、活泼……让我很受启发,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还应多钻研,力争提高教学水平。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0
达标训练1、音乐故事片《音乐之声》的剧作者是 国剧作家 (姓名)。2、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涟漪( ) 巍峨峥( )嵘( ) 鳞次栉( )比 伫( )立 顶礼mó( )拜 通xiāo( )达旦3、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 ,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4、在你看来,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院长问一位戴眼镜的修女:“你说,卡塔林麽麽,你觉得玛利亚怎么样?” 卡塔林:“这姑娘才好呢……可有时候……” 院长又问另一位修女:“阿格塔麽麽?”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院长转而又问:“索菲亚麽麽,你说呢?”索菲亚:“哦,我非常喜欢她,可她总是爱闯祸,你们说是不是?”她向其他各位修女问道。贝尔塔:“她说的一点都不错。”修女们唱《玛利亚》:贝尔塔(唱):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索菲亚(唱):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贝尔塔(唱):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卡塔林(唱):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 阿格塔(唱):她上教堂不准时。索菲亚(唱):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贝尔塔(唱):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卡塔林(唱):就是吃饭挺准时。贝尔塔(唱):不怪我心直口快,事实就是如此。众修女(合唱):玛利亚不适合做修女。在边上好久没开口的玛格丽塔忍不住了。玛格丽塔(唱):我倒想替她说几句。院长:“你说吧,玛格丽塔麽麽。”玛格丽塔(唱):玛利亚总叫我笑哈哈。玛格丽塔唱到这里忍俊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其他修女也一起放声地笑了。1、“阿格塔:‘玛利亚很招人喜欢,就是有时候……有点怪。’”结合本段内的内容说一说,玛利亚“怪”在哪里? 2、概括说说,在众人眼里,玛利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3、从众修女的议论中,可以看出她们认为玛利亚是否适合做修女,为什么? 4、从描写的角度看,节选文字是对玛利亚的什么描写?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开放探究阅读下列课外剧本选段,完成习题。她比幸子幸运[几天以后,医院病房中。]孙倩 爸爸,听了您说的这些,好象是神话,可这又是现实。……我只有配合大夫把病治好,才对得起每一个关心我的人![观众席中走出一个小女孩。]小女孩 小倩姐姐,我没什么好东西,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盒磁带,送给你,你疼的时候,听听音乐就不疼了。孙倩 谢谢你,小妹妹![观众席中,大夫扶着一盲人走来。]盲人 小倩同学,我是一个盲人,我用我的心绣了八个字,送给你。孙倩 “我们祖国,不沉的湖”。太好了!医生 小倩,我们现在就去做手术,有信心吗?孙倩 有!有这么多人关心我,我对手术充满了信心。[大夫推车缓缓移动。]医生 是啊,在人生突然遭遇不幸的上时候,我们国家就是一个不沉的湖、温暖的湖,众人有力的双手,捧扶着你,让你永不沉没,一直游向幸福的彼岸!主持人 朋友们,孙倩胜利了!在全社会的热情支持下,在人与人温暖的怀抱里,她的手术成功了。现在《人与人》剧组来到孙倩的家里。孙倩 叔叔阿姨们,大哥哥大姐姐们,这祖国的亲人们!为了治好我的病,我给你们添麻烦了,我谢谢你们,终身感谢你们。是你们把爱给了我,是你们用爱挽救了我。主持人 你这位做父亲的一定感慨很多。孙父 是啊,我真是有千言万语不知从哪里说起,我是个普普通通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流出了眼泪),我的同事们,还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朋友伸出了友谊的手,捐出了钱,救了我女儿的命,谢谢给予我女儿热情帮助的所有的人。孙倩 韦唯姐姐,我特别爱听你唱的歌,过去老是在电视上看你演唱,没想到你还能来到我的家里做客。韦唯 姐姐今天就为你和所以帮助过你的朋友们唱一首歌,高兴吗?孙倩 太好了,谢谢姐姐。[韦唯演唱《爱的奉献》]从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看,本剧属于( )a话剧 b 歌剧 c 舞剧 d京剧2、“我对手术充满了信心”的原因是: 3、请从节选的文字中找出全剧的点睛之笔。 4、剧本为什么不详写手术过程? 5、下面对“我们祖国,不沉的湖”的内涵理解正确的是(多项)( )a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不沉的湖。b我们的祖国就像一个湖,永远不沉。c这是个富有哲理的比喻,揭示了“她比幸子幸运”的奥秘所在。d医生的话阐释了“我们祖国,不沉的湖”这个富有哲理的比喻的内涵 达标训练1、美 勒曼2、 yī zhēng róng zhì zhù 膜 宵3、恰当。修道院院长把玛利亚比作“胶结的月光”“天上的彩虹”,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麽麽对玛利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4、略能力提高1、用节选中修女们的话说,玛利亚“怪” 在: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2、在众人眼里,玛利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3、不适合。因为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是极不协调的。4、侧面描写。这样写不仅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表现出来。活泼风趣的议论,又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开放探究1、a 2、有众多人关心“我”3、我们祖国,不沉的湖4、因为本剧中心在揭示我们祖国助人为乐,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新型人际关系,而手术过程与这一主题无直接关系。5 c d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1
课文简析
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情的描写以及环境的衬托,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剧本体现了电影《音乐之声》作为音乐故事片的艺术特色:以音乐为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将音乐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富有戏剧风格的喜剧色彩。剧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创意说明
观赏+体验
教学预设
一、观赏体验(两课时,观看电影《音乐之声》)
要求
1、玛利亚诗歌怎样的人?体会电影中演员是怎样生动地塑造玛丽亚形象的?
2、品味电影中的环境,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
3、欣赏动听的音乐,感受其中的歌词。
4、感受精彩的画面。
二、创编体悟(不看书本的情况下)
要求(任选其一)
1、请用对话的形式写出少女玛利亚的形象?
2、请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展现电影一开始所展现的画面?
3、根据电影的观看,写几句印象深刻的歌词,并说说它的作用。
三、品读体悟(打开课本的情况下)
要求
1、 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描写。并与自己写的进行比较。
2、 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
果?
3、 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4、 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2
【学习目标】
1、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2、培养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的能力。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唱这首快乐活泼充满谐趣的歌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它获得了1965年(第38届)的奥斯卡影片奖、导演奖、音响奖、改编音乐奖和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追求自由的勇气打动了世界各地的人们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 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摹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现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 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 课文中存在着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于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 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风格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 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 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 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发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 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 介绍故事梗概,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3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音乐故事片。其剧情梗概是:在奥地利的萨尔茨堡,喜爱歌唱的姑娘玛丽亚,由修道院院长派去给海军上校冯•特拉普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失去了妻子,他像统领军队一样严格死板地管理孩子们,使孩子们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玛丽亚来了以后,给孩子带来温暖,带来欢乐,带来歌声,受到孩子们的爱戴,也改变了上校的沉闷心境。玛丽亚与上校结婚,全家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德国军方胁迫上校接受任命,为他们服务。上校一家在音乐会上演唱歌曲,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激起全场人们的爱国之情。在音乐会尚未散场之际,全家摆脱了监视,开车驶往国外,逃离了德国军方的魔爪。影片生动地塑造了热爱歌唱、活泼快乐的女主人公玛丽亚的形象,并表现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写少女玛丽亚当了见习修女后仍不改她热爱歌唱、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在修道院做日常功课、例行庄重的宗教礼仪时,跑到野外放声歌唱、忘情游玩,后来猛然想起此时应做日常功课,于是匆忙赶回修道院。而在同时,修道院里正乱作一团,嬷嬷们在到处寻找玛丽亚,院长就玛丽亚当修女的资格问题征询意见,众嬷嬷议论纷纷,她们都十分喜爱玛丽亚,但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当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时,众嬷嬷结束了对玛丽亚的议论。课文篇幅不长,情节也很简单,却十分生动和相当完整地刻画了玛丽亚的性格,完成了剧本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介绍,为剧情的展开做了充实的铺垫。继课文的节选部分之后的剧情是:修道院院长介绍玛丽亚给冯•特拉普上校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她离开修道院,开始新的生活。
课文分为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萨尔茨堡的野外,写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快乐游玩;第二个场景在修道院内,主要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在第一个场景中,以富有奥地利特色的地方风光的描写起始,由远而近,层次渐进,向人们展现了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漫山遍野的挺拔的松树,声声啼唱的云雀,高高山巅上尚未化尽的斑斑点点的残雪,阵阵呼啸的山风,乐声回响的旷野;山麓下峰环水抱的萨尔茨堡,高高低低、鳞次栉比的房屋,座落在绿树浓阴中的庄严肃穆的修道院,以及山坡上的草地、小树林和小溪。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致中,让主人公渐次“亮相”:推出玛丽亚活跃的身影,响起玛丽亚动人的歌声,呈现玛丽亚细部的动作、表情。使人们在剧本中初识女主人公玛丽亚,就感受到她生动鲜明的形象。
在这一场景中,开头的环境描写,作为主人公出现和活动的背景,与玛丽亚的纵情歌唱相映衬,情景交融,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玛丽亚的歌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不仅表现了她对音乐的热爱和天赋,而且展露了她丰富的情感、美好的心灵,内在地揭示了她活泼自由的天性;玛丽亚“远眺群山,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她又向前走去,一面放声歌唱。忽然,她猛省过来,用手一拍自己的额头,急忙拔腿就跑,没跑上几步,又转身奔回捡起地上的外衣,发出一声惊呼:‘哦!’急速地跑下山来”,这两段动作性、跳跃性极强的描写,则表现了她活泼自由的性格。
第二个场景,着重以院长和众嬷嬷的对话与对唱,道出她们眼中的玛丽亚的形象,并简练地描写了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景,使人更深入、更真切地感受到玛丽亚的个性。院长与众嬷嬷在议论中历数玛丽亚种种异乎寻常的举动:她缺席每日必做的功课;她喜欢牲口;她爬树,擦破皮,衣服撕窟窿;她做弥撒,蹦蹦跳跳,嘴里还吹着口哨,头罩底下留着一头卷发,修道院里还把歌儿唱;她上教堂不准时,可忏悔起来倒真心诚意;她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就是吃饭挺准时;她爱唠叨,叫人难捉摸;她总是坐不住,听不进别人的话。这一切,使人感到她是那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嬷嬷们都十分喜爱她,是因为她纯真快乐的天性,她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是她给循规蹈矩、死气沉沉的修道院带来生气,总叫嬷嬷们“笑哈哈”;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则是因为她不同寻常的举止和个性,与修道院的环境和教规形成强烈的反差,极不协调。课文临近结尾,描写玛丽亚突然闯进来时的一连串匆忙、快捷的动作,以及在众修女注视下她的举止变化,虽然短短数语,却是颇能显示玛丽亚个性的生动文笔。
课文运用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以及环境描写,并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少女玛丽亚热爱歌唱、心灵美好、活泼自由、纯真快乐的性格,使玛丽亚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
二、问题研究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第一个场景描写玛丽亚在野外歌唱的情形,其中歌词的内容着重展示了她的内心感情和精神世界;第一、二个场景中都有对玛丽亚的动作、表情的描写,则从外在形象上展现了她的性格。第二个场景中描写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着重于玛丽亚的日常行为举止,由她们口中道出玛丽亚的种种表现,以及她们对她的看法、态度,从她们的眼中映现出玛丽亚的形象。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音乐故事片是以音乐为重要表演形式的故事片,它在欧美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和国家,早已是一种相当成熟的电影艺术类型。《音乐之声》被誉为“新风格”音乐故事片的杰作。在这部影片中,音乐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现手段,并与女主人公的生活、命运紧紧相连。影片中有独唱、合唱、对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载歌载舞的表演,具有活泼欢快的情调。《铃儿响丁当》《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歌曲,优美动听,脍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经成为经典歌曲,深受人们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音乐的艺术感染力。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练习说明
一、众修女七嘴八舌评说玛丽亚,概括一下大家的意见,说说在众人眼中玛丽亚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题旨在理解众嬷嬷对玛丽亚的态度和评价,把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
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二、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你也试着用一两个比喻去形容一下玛丽亚。
本题旨在理解比喻句的比喻义,并运用比喻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修道院院长的原唱词是:“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天上的云彩?”“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叫人怎么能抓住皎洁的月光?”意思是说拿玛丽亚毫无办法,这就如同人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生动而恰当地表现了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以及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此外,课文中还有两句唱词:“玛格丽塔(唱):水怎么能停留在沙子上?众修女(唱):叫人拿玛丽亚怎么办?”,意思相同。
三、阅读影视剧本要注意体会它的画面感。你觉得画面感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本题旨在体会影视剧本具有画面感的艺术特点。
画面感,是影视剧本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点。影视作为视觉艺术,是由画面构成的。与之相应,影视剧本除了人物语言描写之外,主要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动作、表情描写,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事件,使之能转化为影视中实际的视觉形象或读者头脑中想像的视觉形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视剧本的画面感。因此,影视剧本注重可以转为视觉形象的描绘性语言,而较少使用不能转化为视觉形象的叙述性语言和心理描写。课文中对玛丽亚在野外放声歌唱时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玛丽亚和众嬷嬷的动作、表情描写,都具有生动的画面感。
四、你周围有像玛丽亚这种性格的人吗?注意观察,写一段话描写这个人。
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人的观察能力,以及人物描写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体会课文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的形象的,品味课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语言描写和动作、表情描写。
二、揣摩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三、可以观看《音乐之声》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并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有关资料
一、《音乐之声》拾零
《音乐之声》是根据百老汇一出上演四年而盛况不衰的歌舞剧改编的。该剧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这个故事曾被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1960年“二十世纪福斯公司”以一百万美元购得歌舞剧的改拍权,但附带一个条件:在百老汇未结束演出之前,影片不得上映。拍摄工作从1963年开始,起先由威廉•惠勘执导,后来则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兼导演。
影片是在萨尔茨堡市内及周围的山区、平原拍摄的,耗资一千万美元。当时招致了一些非议,但很快就被大加赞扬。影片上映后,单在北美,头十个月就收入二千万美元,首创最高的票房价值。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余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占第三位。
(安可编译《〈音乐之声〉拾零》,选自《外国电影丛刊》,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电影《音乐之声》是一个真实人家的经历,可是真实的鸿•特拉普一家人在此之后到哪里去了呢?1938年,这家人出走奥地利的时候,玛丽亚正怀着冯•特拉普家的第十个孩子约翰尼斯。没有了花团锦簇的家园,成了一文不名的逃亡者,一家十几口人的生活立刻就是个大问题。但是冯•特拉普一家人并不气馁,也不在意一切都要从零做起。
这个家庭组成了合唱团,浪迹天涯,苦苦为生。从生日婚嫁的宴会到乐馆皇家的演出,无所不为。1939年,当他们来到美国演唱旅行时,发现了佛蒙特州小镇斯托附近的一片农庄。小小的农庄让他们记起了奥地利的家园,立刻爱上了这片土地。他们用积攒下来的钱买下了这片土地,并建成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家。在此之后的几十年间,冯•特拉普一家每年都要到世界各地去演出,足迹遍布30多个国家,但是,他们一直把斯托丽的这处农庄当成自己永久的家。
1947年,玛丽亚在斯托丽成立了特拉普家庭音乐营。随着音乐营的扩展,她家提供过夜的客房渐渐不敷使用,于是就建起特拉普山庄。
他们也曾因为不谙社会环境而大吃苦头。1949年玛丽娅的传记获得强烈的社会反响,但是当首次有人出价收购她的故事改编电影时,玛丽亚却被欺骗,没有得到自己应有的权利和报酬。
不尽如人意的际遇并没有使他们生出怨天尤人的哀叹,挫折和教训也不能使这个移民家庭倒下来。
1965年,电影《音乐之声》在全世界发行,演出了“真善美”的一幕,玛丽娅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但在1980年,一把大火把辛辛苦苦建造盖起来的特拉普山庄化为灰烬,一年半之后,在原来的房基上又是一幢崭新的特拉普山庄,并且在山麓和湖边还建造了星罗棋布的客舍接待游人。如今特拉普山庄已经远近闻名。
人生一世,还有什么比从无到有开创事业更让人感到欣慰的呢?至今,特拉普山庄这个家族经营的企业每年接纳成千上万对冯•特拉普家的经历和他们的歌声情有独钟的游客。冯•特拉普家在逃亡路上出生的小儿子约翰尼斯正是打理这个企业的总管。
(维一《〈音乐之声〉以后的故事》,选自2002年6月25日《北方新报》)
二、《音乐之声》的导演及女主角
1.《音乐之声》导演罗伯特•怀斯
罗伯特•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电影导演兼制片人。1914年生于印第安纳州温彻斯特市,19岁时进入电影界,最初担任音响剪辑,后来曾与奥迪•威尔斯剪辑影片《公民凯恩》《安培逊大族》。升为导演后曾尝试拍恐怖片,如《诅咒》《月球大血战》等。他熟悉省钱拍片的诀窍,又善于运用悬念技巧。不久便转向社会现实题材,拍了暴露拳击界只顾赚钱、玩忽人命的影片《圈套》,获得成功,从而使他确立了社会电影导演的地位。后来又拍《武器的报酬》,通过失业工人抢劫银行巨款案件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即暴力与种族歧视。罗伯特•怀斯还是音乐片巨匠。1961年拍了音乐巨片《西区的故事》,从摄影棚布景圈子内跳出来,把观众引到纽约街头,以曼哈顿西北部贫民区为背景,展现了现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以及阿飞流氓的日常生活情景。许多歌舞场面在真实环境中展开,具有一定的现实色彩。怀斯导演处理的社会气息和罗宾斯设计的豪放舞蹈动作浑然一体,使该片大获成功,被授予十一项“奥斯卡”金像奖。《音乐之声》是罗伯特•怀斯的新风格音乐片的又一巨作。脍炙人口的插曲《朵、来、米》《再见》以及主题歌《音乐之声》等,生动刻画出主人公热情活泼的性格,而且也抒发了奥地利人民热爱祖国的民族感情。歌舞构成剧情发展的有机部分。另外,怀斯大胆运用直升飞机拍摄法,从很高处用大远景摇摄阿尔卑斯山麓或萨茨堡全景,然后急剧下降,一直推至人物的特写或半身,有力地烘托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使影片充满诗情画意。接着《音乐之声》,又拍了仍由安德鲁丝主演的描写女星格特鲁德•劳伦丝艺术生涯的《明星》一片。怀斯创作的另一特点是有比较鲜明的社会政治观点。在越南战争时期,他拍了《炮舰圣巴勃罗号》,借中国20世纪20年代上海市民反对外国殖民者斗争史实暗示美国的侵略行径。越战后期又拍了逃兵题材《同伙》。正如评论界指出的,“怀斯喜欢政治”,“他属于具有政治见识的娱乐派导演”。
2.《音乐之声》女主角裘莉•安德鲁丝
裘莉•安德鲁丝是英国著名演员兼歌唱家。1935年生于瑟里郡华登地方。父亲是喜剧演员,经他悉心培养,她从小就显示出表演才华。12岁时赴伦敦登台演出。后转美国百老汇,参加歌舞剧演出,获得成功。特别是在根据肖伯纳名剧改编的《窈窕淑女》里,以轻盈活泼的演技把女主角艾丽莎演得风采奕奕,因而轰动了美国舞台,成为百老汇的名角。29岁时演拍歌舞片《玛丽•波宾丝》,即获得“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接着在《音乐之声》里,安德鲁丝充分发挥轻歌舞剧演员的特长,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开朗豪爽的性格,因而博得了广大观众包括儿童在内的喜爱,一跃而居电影明星宝座。除了歌舞剧、音乐片之外,还擅演正剧片,例如《明星》。安德鲁丝不是单*丽容风韵吸引观众的,她作为个性演员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以明朗乐观的色调刻画角色,力求传达童心美与天真烂漫气息,动作奔放、富于舞蹈美,歌喉优美且抒情味浓。这位红星感到终身遗憾的是,她声誉满载的《窈窕淑女》搬上银幕时,自己却得不到主演,而让奥黛丽•赫本逐鹿了。当时影剧界许多人都同情她,为她说话。安德鲁丝创作态度严肃,她认为“把电影看作自己芳名百世的途径,这是相当狭隘的看法。”所以当拍满十部时,一度退出影坛,专心致志于儿童教育事业,她曾以“袭莉•爱德华”的笔名写了几本童话读物,也曾很关心越南孤儿与柬埔寨难民情况。最近又重返影坛,风韵不减当年。
(选自《外国电影丛刊》,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版)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4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 《 雪绒花 》 (音乐切入) 课题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音乐之声》中的一段木偶戏扮演《孤独的牧羊人》,感受歌曲愉快的气氛,培养同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同学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插曲《雪绒花》,感受和表示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和音乐形象。感受歌曲抒情性三拍子美感的同时,激发同学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引导同学感受、表示音乐形象和情绪内涵。
教学难点
1、对比相似乐句旋律,正确掌握音准。
2、正确的咬字吐字,流畅地歌唱。
教学准备
同学:已欣赏电影《音乐之声》,了解故事内容,初步感受多首经典歌曲。
教师: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同学活动
环节小记
一、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1、音乐是一种神奇的世界语言。音乐剧《音乐之声》为何会风靡全球,为全世界人们所喜爱,在很大程度上,就因为其音乐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回忆《音乐之声》各个音画场景。(出示图片)
了解音乐无穷的魅力。
回忆木偶戏扮演给你的印象。
引导同学欣赏、体验、探究音乐剧片段:木偶戏扮演《孤独的牧羊人》,了解木偶戏这一艺术扮演形式,感受歌曲愉快的气氛,培养同学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为了欢迎上校的朋友男爵夫人和麦克叔叔。玛丽亚和小朋友们一起扮演了一出木偶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扮演得非常有趣。
播放视频片断:木偶戏扮演《孤独的牧羊人》。
引导同学对比讨论歌曲不同的情绪特点与风格。电影中小朋友们当时的心情?初步体验歌曲情绪、情感。
引导同学模仿歌唱,体会其歌唱特点。介绍歌曲中动物语言的情绪化歌唱表示。
小结歌曲的情绪风格。
欣赏电影片段《孤独的牧羊人》,听一听这首歌与《Do-Re-Mi》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讨论诙谐、有趣的木偶戏扮演带给人的感受。讨论歌曲情绪和演唱形式。
说说最吸引你的歌词,模仿唱一唱。
二、学唱《雪绒花》
1、由于小朋友们精彩的扮演被推荐参与音乐节的演出。扮演曲目中有一首感人的歌曲《雪绒花》
导入欣赏: 播放音乐范唱。引导同学对比《孤独的牧羊人》说情绪感受。
随着电影中的主人公一起走进《雪绒花》这首歌中,感受歌曲所表达的真挚情感。
播放电影片段。在音乐画面中感受歌曲表达的无限深情(表达了上校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和对自身祖国的热爱之情)。
欣赏歌曲。说说对这首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印象。讨论这首歌与《孤独的牧羊人》在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欣赏电影片段。讨论当时的社会现状,并理解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表达了上校怎样的情感?
对比《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了解《雪绒花》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节奏和旋律等音乐要素,简单分析句式关系,了解旋律变化重复、重复、对比等发展手法,从而了解歌曲的情绪内涵。初步发展同学对音乐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2、学唱歌曲旋律:
《雪绒花》这首优美的歌,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气氛。走进歌曲旋律,感受其音乐旋律的表示作用。
弹琴伴奏,指挥旋律的音高走向。
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同学发现“起、承、转、合”的句式关系,并用字母表示。(a、a、b、a)
指导同学视唱歌曲旋律。
手势提示音高,用lu跟琴哼唱旋律,掌握节奏和情绪。
模唱歌曲旋律。讨论各乐句之间的关系。了解旋律变化重复、重复、对比等发展手法。
尝试视唱旋律。
3、学唱歌词
有感情地范唱歌曲。
游戏“对”唱:清唱歌曲旋律,手势引导同学正确填唱歌词。(掌握旋律,唱好一字一音。)
弹琴伴奏,指导歌唱。
难点指导,对比相似乐句的不同音高走向。
播放音乐,指挥歌唱。(激发同学的情感进行初步表示。)
欣赏教师的范唱,默唱歌曲的同时手势划出旋律的情绪线条。
根据老师的视唱,记忆旋律音高并唱出相对应的歌词。
分句正确歌唱。
尝试歌唱。难点提出练习。
随音乐默唱歌词,考虑歌声要求。
讨论音色与情感,尝试深情地歌唱。
在视唱歌曲和游戏“对”唱练习中初步培养同学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在感受歌曲抒情性三拍子美感的同时,指导同学用悠长的气息和优美的声音演唱插曲《雪绒花》,感受和表示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和音乐形象。激发同学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4、尝试唱英文歌词
播放录像片段,当上校看到小朋友们精彩的扮演,深受感动,拿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
激发兴趣,引导同学尝试用英文歌唱。
电影中,《雪绒花》曾在两个不同的场所演唱。还有一次是上校为了不背叛祖国,决定举家逃亡,在告别祖国的音乐会上,他们全家再次唱起了《雪绒花》。你最喜欢、或者最让你感动的是哪一次演唱?为什么?
欣赏录像,边欣赏边默唱。
读英文歌词。注意咬字吐字。
尝试歌唱。并练习难点句。
欣赏电影片段,讨论两种不同环境中的演唱,探究上校当时的心情。理解后一次演唱表达的深厚情感。
5、巩固歌唱。
当这首象征着祖国幸福、生活安定的歌曲回荡在剧场时,听众非常激动。他们怀着对祖国必胜的信心,一起高唱起来,歌声使敌人胆战心惊。
引导同学讨论声音处置,并指导歌唱。(抒情歌曲,可唱得慢些,声音柔和些。高潮局部在力度上可以唱得比其他局部强一点)
小结,伴奏歌唱:歌曲通过对“雪花”的赞美,表达了人们渴望幸福、安定的生活。抒发了演唱者对自身祖国的热爱。
进一步理解情感。
讨论怎样才干将这首歌唱得更富有感染力呢?寻找高潮,进一步处置声音,抒发热爱祖国的感情。
随音乐有感情地歌唱。
设计演唱形式,分组扮演唱,用歌声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
进一步升华情感,处置歌唱,用富有感染力的歌声抒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进一步表示歌曲抒情优美的情绪和音乐形象。
三、总结
延伸
由本课欣赏的几个片段,小结影片最大看点和胜利之处——音乐。感受音乐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扮演形式和剧情发展的重要表示手段。以后进一步探究音乐对电影情节发展的作用。
播放音乐,组织下课。
正是有了优美动听的歌曲贯穿于整部电影,才使《音乐之声》更加吸引人。上网浏览,去发现优秀的音乐剧,并介绍给大家。
开拓课程资源,进一步激发同学课后探索音乐剧、欣赏音乐剧的兴趣。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5
教学目标: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3、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4、体会课文的画面感。
教学重点:
1、理解剧本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写法。
2、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
课前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音乐之声》视频、音频
2、(学生)自学课文字词 反复朗读课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之声》中的插曲《铃儿响叮当》。电影《音乐之声》中的主人玛丽亚热爱歌唱,并以音乐的形式表达出她对祖国的热爱,今天,我们共同走进玛丽亚的音乐世界,体会她无拘无束的快乐天性及伟大的爱国情怀。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取材于1938年法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玛丽亚,在德国并吞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影片以善良美丽的玛丽娅,奥地利美丽迷人的秀丽风光,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本片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
(三)、了解剧情
思考:课文可分为几个场景?每个场景写什么?
明确:全文共有两个场景:
第一场景:(开头至“急速地跑下山来”)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
第二场景:(“古老的修道院”至结尾)在修道院内,写众嬷嬷对玛丽亚的议论。
(四)、剧情表演
第一个场景表演:
由一个女学生表演主角“玛丽亚在萨尔茨堡的野外,玛丽亚忘情于山上的风光,纵情歌唱”的情景。(歌词可以读)(播放背景音乐《音乐之声》主题曲)
第二个场景表演:
由八名女同学分别表演玛丽亚、修道院院长、贝尔塔、玛格丽塔、贝尔尼斯、卡塔林、阿格塔、索菲亚在修道院内的情形。(歌词可以读)(放背景音乐《铃儿响叮当》《哆来咪》)
学生点评表演。
(五)人物形象分析
我们认识一个活泼自由、热爱生活、音乐、心地善良美好、有丰富情感的少女,那么,院长及众嬷嬷眼中的玛丽亚是什么样的姑娘呢?
(明确:在众嬷嬷眼中玛丽亚天性活泼,热爱歌唱;不守常规,无拘无束;纯真欢快,自由自在;她自己快乐,也总是给别人带来快乐;她十分可爱又让人头痛。玛丽亚自由活泼的性格,是与修道院的环境和要求极不协调的,因此她们认为她不适合当修女。她们对玛丽亚非常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六)问题探究,深入赏析:
1、课文中哪些地方是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场景以及第二个场景结尾玛丽亚回到修道院时的情形,是对玛丽亚形象的正面描写;第二个场景中院长与众嬷嬷的对话和对唱,则是侧面描写。
课文对女主人公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辅相成,从不同角度塑造了玛丽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侧面描写很见艺术功力:它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将正面描写难以表现或无法表现的丰富内容,简练而艺术地加以表现;活泼风趣的议论,增添了轻松欢快的喜剧气氛。)
2.课文是怎样体现音乐故事片的特色的?
(课文作为电影剧本的节选,其中玛丽亚的内心独白式的纵情歌唱,具有浓郁的抒情风格;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则富有喜剧风格。二者都体现了《音乐之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而后者突出地体现了音乐故事片常有的喜剧色彩。)
3、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作“皎洁的月光”“天上的云彩”,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恰当。院长唱词的意思是说拿玛利亚毫无办法,这正如人们无法抓住“天上的云彩”和“皎洁的月光”。修道院院长把玛丽亚比做这两件事物,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玛利亚自由活泼的性格和众嬷嬷对玛丽亚的由衷喜爱而又无所适从。)
4、《音乐之声》的成功之处: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
画面美-----景物秀丽明快
形象美——活泼快乐天使玛丽亚
音乐美——音乐悠扬动听
(七)音乐欣赏:
《铃儿响叮当》、《 孤独的牧羊人》、《雪绒花》、《哆来咪》
(八)小结:
结束语:享有“音乐之乡”之称德萨尔茨堡是音乐大师其特的故乡,浓郁的音乐氛围使这一片优美的自然风景更具灵气。影片体现出来的真善美是献给人类灵魂的声响礼物,这种美我们将继续传唱!
《音乐之声》教学设计汇编 篇16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根据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体会作品在反复比照与矛盾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的方法。
学习重点
1.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体会作品中多处进行比照的用意。
学习过程
一、导入
播放《哆来咪》这首歌,让学生倾听后随意地说说这首歌带给自己怎样的一种情绪或感觉。以“先声夺人”的方式建立学生与影片女主角玛丽亚的初次“链接”,既而引领学生去课本中认识这位快乐活泼的姑娘。
二、简介影片
根据音乐剧改编而成的电影《音乐之声》摄制于1965年,它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1965年第38届奥斯卡影片奖、导演奖、音响奖、改编音乐奖和剪辑奖五项大奖。
《音乐之声》是全世界票房的电影之一,在各国民意测验中经常被评为欢迎的影片。影片节奏明快、细腻感人,既富有幽默的情趣,又有深沉凝重的感情。《音乐之声》中善良美丽、不受繁文缛节约束的修女玛丽亚,奥地利迷人的阿尔卑斯山山坡、清澈的溪流、明媚的阳光,以及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还有反抗纳粹统治、追求自由的精神打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四、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深化对不同人物性格的体会和把握。学习一些舞台表演技巧。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五、探讨性阅读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从遵守规矩方面来看,她不算一个合格的修女;而她品质淳良友善,内心充满爱意,就这一点来说,她也可以说是一个好修女。院长留她,可以助她修身养性;不留她,是不勉强她的个性发展。应该说怎样做都是有道理的。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剧本就是要在有限的空间里尽可能多地集中矛盾冲突和变化,将人物性格展示其中。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此外,还有: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
在频繁的对比冲突中,情节丰富了、形式更多样更活泼了,剧本的主题也更好地显露出来。
3.读完本课,我们仿佛看到玛丽亚就站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的。作品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呢?作品既为我们正面展示了玛丽亚的举止、语言,又通过众修女的评价从侧面对玛丽亚的形象加以丰富,所以我们感觉到玛丽亚其人如在眼前。
4.介绍故事梗慨,请学生设想特拉普上校一家逃离奥地利以后的情形。请注意,设想应以人物本身的性格特征为依据。
故事梗概:
女主角玛丽亚是一个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爱唱歌、爱跳舞的见习修女。她热爱大自然的清新、宁静、美丽。她常常溜出修道院的大门,在苍翠的群山之间像云雀一样歌唱,在清澈的溪水边和潺潺的流水合唱。因为她不拘的天性,被认为不适合成为一名真正的修女而离开了修道院。
她来到前奥地利帝国退役军官特拉普上校的家里做家庭教师。特拉普上校是一个脾气古怪的鳏夫,他爱他的孩子但却不懂得教育孩子,他的七个孩子因为感受不到父亲的爱而变得异常顽劣,曾气走了11位家庭教师。玛丽亚本人就具有孩子般的性格,她爱孩子、理解孩子,待他们以诚恳和真诚,很快赢得了孩子们由衷的喜爱。她教孩子们唱歌,带孩子们去郊游,歌声与笑声洒满了田野和山谷。玛丽亚的到来给死寂的家庭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玛丽亚和特拉普上校相爱了,他们建立了和谐幸福的家庭。
与此同时,战争的阴影笼罩了奥地利。为了不当亡国奴,他们一家不得不离开家园,奔向自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