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精选12篇)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史记》叙事的体例、叙事方式和叙事的艺术特色。
2、继续让学生积累学习文言的知识,继续了解和掌握宾语前置的方法。
3、了解本文的内容及相关文化内容。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信陵君的形象特点。
2、 理解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位于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第六题“善叙事理,其文疏荡”的单元,旨在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课文不算难懂,属教学篇目。选修教材的学习,旨在增加阅读,提升素养。在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的基础上,作问题探讨。
课前预习: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薨hōng 厚遗wèi 执辔pèi 馁虎něi 韊矢lán
二、解释下列实词:
士无贤不肖——(无论)
侯生摄敝衣冠——(摄,整理;敝,破)
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让,谦让)
愿枉车骑过之——(过,拜访)
遍赞宾客——(遍赞,引荐)
让魏公子曰——(让,责备)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安在,在哪里)
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用来的做法)(和秦军拼死)(具,全部;状,情况)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用来的做法)
屏人间语——(私下地秘密地)
矫魏王令代晋鄙——(矫:假传(命令))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何如哉,怎么回事啊)
侯生果北乡自刭——(北乡,面向北)
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德,感激;存,使动用法)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外物)
公子竟留赵——(终于)
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奉还)
三、文言知识归类
(1)找出通假字
直上载公子上坐 (“坐”通“座”)
俾倪 (通“睥睨”,斜着眼睛看。)
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乡”通“向”)
公子与侯生决 (“决”通“诀”)
(2)给加线词注音释义
品士无贤不肖 (xiào 才能低的)
侯生摄敝衣冠 (bì 破旧的)
公子往,数请之 (shuò 多次地)
品公子姊为赵惠文王…… (zǐ 姐姐)
冠盖相属 (zhǔ 连续)
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shu 劝说)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duó 揣测,估计)
约车骑百余乘 (shèng 量词)
今有难 (nàn 危难)
侯生乃屏人间语 (bǐng 使人退避。jiàn秘密地,悄悄地)
椎杀晋鄙 (chuí 名词做状语 用铁椎)
矫杀晋鄙 (jiǎo动词 假托……命令)
品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 (jiàng 统帅。lē 文中作“检阅”讲)
嚄唶宿将 (sù jiàng 有经验,有威势的老将。)
北乡自刭 (jǐng 用刀割脖子)
(3)指出词性活用的类型
品仁而下士 (谦逊地对待)
留军壁邺 (营垒──驻扎)
如姬资之三年 (资财──出资悬赏)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袖,袖藏;椎,用锤)
(名词作动词)
不敢以其高贵骄士 (骄傲──傲慢地对待)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清洁──使……高洁,使动用法)
公子从车骑,虚左 (使……空着,使动用法)
为能急人之困 (着急──能急救患,为……着急为动用法)
公子怪之 (奇怪──感到奇怪意动用法)
(形容词作动词)
品公子从车骑 (让……跟从着)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使……站立着)
侯生乃屏人间语 (让……退避)
(动词的使动用法)
北救赵而西却秦 (向北,向西)
皆谦而礼交之 (礼貌──以礼)
(名词作状语)
(4)一字多义
故:
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缘故)
故久立与其客语 (故意)
今公子故过之 (特意)
朱亥故不复谢 (有意)
世莫能知,故隐屠问耳 (所以)
引:
公子引车入市 (带领)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延请)
复引车追问侯生 (退回)
为公子先引 (引路)
就:
乃谢客就车 (上,登上)
嬴欲就公子之名 (成就)
金就砺则利 (接近,靠近《劝学》)
使归就戮于秦 (接受《殽之战》)
下:
礼贤下士 (谦逊地对待)
旦暮且下 (攻下,打下)
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低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每薄暮,下管键 (使用《狱中杂记》)
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少于《赤壁之战》)
辞:
辞决而行 (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 (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 (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 (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存:
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却秦存赵 (保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存在)
此诚危机存亡之秋也 (生存《出师表》)
(5)说明下列特殊句式
欲以(之)观公子 (省介词宾语“之”代“直上载公子坐,不让”的作法)
遍赞(于)宾客 (省介词)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之)俱 (省介词宾语“之”代信陵君)
可使(之)击之 (省宾语,“之”代朱亥)
请救于魏 (介宾短语后置)
何功之有 (“之”字是动宾倒置的标志,等于说“有何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主谓倒置,等于说“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
(“安在”是动宾倒置,等于说“在安(在哪儿)”)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判断句)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王异母弟也 (判断句)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被动句)
(6)、翻译下列句子
1、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2、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1、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
4、何功之有哉?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马上我们要学的《魏公子列传》,是司马迁特别欣赏的人物,也是作者心中理想化的人物。下面我们来读这篇作品,了解这位杰出的魏公子。
二、简介人物和相关背景
1、魏公子
魏公子,名无忌,魏国人,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因为他的封地在信陵,所以又称为信陵君。春秋战国时诸侯的嫡长子,预定继承君位的,称“世子”,其他的儿子称“公子”,故,本文又称他为“魏公子”。
魏公子,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诸侯,声震天下,其才德远远超过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窃符救赵后,在赵居住XX年,后秦攻魏急,魏大败之后,回国统帅五国联军击退秦军,并追击秦军到函谷关以西。但很快魏王中秦国反间计,夺其兵权,后四年在郁郁寡欢中酗酒病亡。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人都争相归附于他,招徕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各国因公子贤德,宾客众多,连续十几年不敢动兵谋犯魏国。
2、秦赵之战
公元前259年秋季开始,秦军围攻赵都邯郸,由于之前的长平一战,赵国损兵40万,元气大伤,此时虽然殊死拼搏,但已经是亟亟可危,接下去,如果没有外援的话,就可能国家灭亡。赵国派使臣赴齐国借粮,齐国君臣态度暧昧,赵使无功而返。秦军围攻邯郸渐紧,赵国请求姻亲之国魏国依约发兵相救。魏安厘王命大将晋鄙率精兵十万北上,秦王派使臣赴梁言于魏王:邯郸不久必下,诸侯但有救赵者,秦必攻之。魏王震恐,命魏军屯与漳水之南,原地待命。魏军观望不前,秦军猛攻邯郸,平原君心急如焚,写信给内弟魏公子无忌,请信陵君设法相救。信陵接信后,知邯郸危急,数次入宫苦谏王兄发兵救赵,但魏王畏于强秦,顾虑重重,未至可否。平原君在无奈之下,率门客赴楚求援,楚考烈王被秦国打怕了,恐殃及本国,百般推托,后毛遂以楚国国耻激之,楚王深受震动,最终与赵达成合纵,并命春申君黄歇率军救赵。而此时,信陵君在苦谏无效的情况下,采用侯生之谋,使魏王宠妾如姬窃取调兵虎符,赴邺杀晋鄙夺取兵权,精选武卒八万直趋邯郸。至十二月初,魏楚两军均已赶到邯郸外围,秦国也不断的增兵汾城(河东之地)以为声援。十二月,信陵君指挥魏楚联军,对秦军发动了强大的攻势,魏军击于西,楚军击于东,赵军应于内,秦军三面受敌,全线崩溃。王龁率秦军主力向西仓狂败退了数百里,入汾城才稍事喘息。在邯郸城南驻防的秦军郑安平部两万人,被赵军重重围困。郑安平部远离主力,粮秣断绝,突围无望,只得全军降赵。三国联军乘胜进攻汾城,秦军大败,被迫撤至河西,夹河对峙。联军乘势收复河东六百里之地,声威大震。邯郸战后,秦国士卒死伤大半,丢失了六年以来所侵占的赵国大部领土。
三、朗读并翻译每一段。
四、要点:探讨问题
(一)、先思考,再和同学交流,等待班级发言
1、《史记》以事情反映人物个性,以人物反映作者的情感,说说信陵君的个性特点,再说说作者带有怎样的情感色彩?
(信陵君的个性特点:慧眼识人,尊贤下士,不畏强暴,急人所困。作者为信陵君列传,倾诉了个人浓烈的情感,通篇洋溢着对信陵君的敬慕、赞叹和惋惜的感情,不独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称“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
2、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频繁杂芜,可写的东西一定千头万绪,但作者却做了怎样的安排?
(这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文学作品。叙事精于选材,信陵君门客三千,才干非凡,一生的活动千头万绪,作者着眼于突出传旨,选择了“窃符救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叙事的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从而将其一生诸多方面的活动凝聚起来,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使人们在人物的活动中看到历史,在历史的发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历史都写活了。)
3、有人认为信陵君“窃符救赵”,虽然急赵国之困,却损害了魏国的利益,非忠臣之举,你怎么看?
(秦国吞并六国日亟,战争进行得频繁而激烈。长平之战中,秦国大破赵军,坑杀赵降卒四十万。秦又乘胜进围赵国首都邯郸,企图一举灭赵,再进一步吞并韩、魏、楚、燕、齐等国,当时的形势十分紧张,特别是赵国首都被围甚急,诸侯都被秦国的兵威所慑,不敢援助。魏国是赵国的近邻,又是姻亲之国,所以赵国只得向魏国求援。就魏国来说,唇亡齿寒,救邻即自救,存赵就是存魏,赵亡魏也将随之灭亡。信陵君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不惜冒险犯难,窃符救赵,抗击秦兵;终于挫败了敌人的图谋,保障了两国的安全。)
4、本篇在着力刻画信陵君形象时,也以点睛之笔,描绘了侯生、朱亥、如姬、晋鄙等生动形象。说说这些形象对集中刻画传主形象的作用。
(侯生、朱亥、如姬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申明大义,支持信陵君的救赵行为;第二是冒着生命危险,竭尽所能,或者出谋划策,或者参加行动,或者冒死窃符,都有一个“义”和“勇”字。这一类人物的刻画正面衬托信陵君。晋鄙的忠诚和疑惑,也是正面衬托信陵君。魏王的见识的浅陋,对强暴的畏惧从反面衬托信陵君。)
5、作者特别用心于某些描写,对下列加线处赏析评价:
(1)至家,公子引侯生坐上坐,遍赞宾客,宾客皆惊
——衬托信陵君慧眼识人。
(2)公子往数请之,朱亥故不复谢,公子怪之
——既表现朱亥不同于常人的个性特点,又为下文的大举动伏笔。
(3)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
——情感冷淡仅于应酬,似有不满意之处,形成悬念,又使情节产生波澜。
(4)公子曰:“晋鄙嚄唶宿将,往恐不听,必当杀之,是以泣耳,岂畏死哉?”——“泣”透现出信陵君的,仁心厚义。也表现出对这位大将的了解。
(5)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果”,补充出人物信守诺言。为什么自刭?一是报答知遇之恩,二是为杀晋鄙谢罪。)
(6)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可以看出魏王的某种悔悟。)
二、作业。
教后感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 )
(1)a、而公子亲数存之 b、乃谢客就车
请数公子行日 公子过谢侯生
c、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愿枉车骑过之
今公子故过之 行过夷门
(2)a、公子引车入市 b、而公子亲数存之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已却秦而存赵
c、乃谢客就车 d、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今有难,无他端
2、下列每组句子中不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直上载公子上坐 b、辞决而行
屈平既绌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c、侯生果北乡自刭 d、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厚币委质事楚 人穷则反本
3、下列加字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从车骑,虚左 b、为能急人之困
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c、公子怪之 d、侯生乃屏人间语
遂救邯郸,存赵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4、与其它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b、未之多见也
c、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 d、何功之有哉
5、下列动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子从车骑(让……跟从着)
b、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使……站立着)
c、侯生乃屏人间语(让……退避)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愤怒)
6、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一项的是 ( )
例句:何功之有哉
a、句读之不知 b、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d、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
7、下列句子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的“立”相同的一组是( )
例: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①臣乃敢上璧 ②左右欲刃相加 ③宁许以负秦曲 ④相如廷叱之
⑤严大国之威以修敬 ⑥毕礼而归之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⑨公子从车骑,虚左
a、 ① ⑦ ⑨ b、 ① ③ ⑦
c、 ③ ⑥ ⑨ d、 ③ ⑦ ⑨
8、下列句子中与“独不怜公子姊邪” “独”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独子无兄弟 b、独畏廉将军哉?
c、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d、独与老翁别 e、鳏寡孤独
9、下列句子中与“不辞劳苦” “辞”字解释相同的一项 ( )
a、辞决而行 b、无一言半辞送我
c、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d、臣等不肖,请辞去
10、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何功之有哉 / 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b、如姬为公子泣 /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c、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 / 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d、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嬴乃夷门守关者
11、不属古今异义的一项( )
a、以公子为长者 b、胜所以自附于婚姻
c、实持两端以观望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12、“请救于魏”句式相同的一项( )
a、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 b、何功之有
c、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与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之”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
a、 此五霸之伐也 b、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c、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 d、何功之有哉
14、与 “宁许以负秦曲” “以”用法意义相同的一项( )
a、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b、实持两端以观望
c、欲以客往赴秦军 d、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15、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终不因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监狱门
b、侯生摄敝衣冠 整理
c、公子执辔愈恭 拉着缰绳
d、遍赞宾客 赞扬
16、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公子闻之,往请 请求
b、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抱着关门
c、公子颜色愈和 色彩
d、见其客朱亥,俾倪 斜着眼睛看
17、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为大梁夷门守关者 / 公子起,为寿侯生前
b、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 今公子故过之
c、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d、 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 / 而以公子为长者
18、下列加点的词意思与例句意思相同一项的是 ( )
例句:公子引车入市
a、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b、引赵使者蔺相如
c、相如引车避匿
d、左右或欲引相如去
19、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正确地一项:( )
a、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 地名
b、吾攻赵,旦暮且下 早晚间
c、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曾经
d、此五霸之伐也 讨伐
20、选出下列加横线词解释不正确地一项:( )
a、我岂有所失哉 过失、错误
b、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仇恨
c、而公子亲数存之 慰问
d、矫魏王令代晋鄙 假装
21、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 /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无所辞,顾未有路耳 /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请数公子行日
d、 所以不报谢者 /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22、选出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 独畏廉将军哉
b、然嬴欲就公子之名 / 乃谢客就车
c、而公子亲数存之 / 遂救邯郸,存赵
d、公子患之,数请魏王 / 公子从其计,请如姬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陵君无法说服魏王出兵,便决计率门客战死沙场,这种行为于事无补,但“计不独生而令赵亡”的想法,却表现了他能“急人之困”的品格。
b.信陵君挺身救赵的原因,固然有其扶危济困的性格作用,主要却是平原君的激将法起了关键作用。
c.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不仅表现了侯生丰富的经验和谋略,尤其表现了信陵君的知 人之明和礼贤下士之功。
d.如姬愿意为信陵君冒死窃虎符,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信陵君能够“急人之困”的品格所带来的回报。
1、(1)b辞别(a、数:屡次 计算 c故:故意 特意 d、过:拜访,路过)
(2)d方法(a、引:拉 邀请 b存:慰问 使保全 c就:上 成就)
2、d(反——返)a、坐——座 绌——黜 b、决——诀 濯——浊 c、乡——向 质——贽
3、a、从 立:使动(b、急:意动 袖:名词作动词 c怪:意动 存:使动 d屏:使动 椎:名词作状语)
4、c、(其它为宾语前置句)
5、d 6、a 7、d 8、b 9、c 10、d 11、c 12、a
13、a 14、b 15、b 16、d 17、d 18、c 19、b 20、b
21、b 22、d 23、b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2
背景资料: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生长在西汉武帝时代,曾任太史令,因为为李陵降匈奴一事辩护而触怒汉武帝,遭受腐刑。被刑后,他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发愤完成了五十二万余字的历史巨著——《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 "书",共五个部分,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展示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西汉武帝时代的三千年的历史画卷。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立志的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文章语言简洁明了,脉络清晰分明,是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感情朗读,深情感悟,激情想象,动情练说练写的好文章。课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司马迁受父亲影响,努力学习历史。第二自然段写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每天认真整理史料。第三自然段写横祸降临,司马迁忍辱写史。第四自然段写司马迁用毕生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读懂二三自然段,理解那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体验,从而让他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依据这一理念,我尝试围绕课题中“发愤”一词,通过抓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感受“飞来横祸”对司马迁造成的残酷的身心伤害,继而感受他“悲愤交加”的内心情感,以及他“尽力克制自己”,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超人意志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前进道路中的挫折。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司马迁受宫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理解课题 初步感知
1、你知道司马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史记》,你知道这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吗?交流资料。
板书:发愤。课题中有一个词是“发愤”,课前有没有谁查过工具书?“发愤”是什么意思?(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做。)比较“发愤”和“发奋”。
2、司马迁在发愤写《史记》之前就已经开始写《史记》了吗?司马迁既然已经写了《史记》,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发愤”写《史记》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借用课文的内容具体地说说在课文中“发愤”是什么意思?指什么事情?
预设答案1:面对横祸、挫折、苦难,他没有沉沦下去,消沉下去,而是选择了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下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了《史记》的写作,最终完成了这部辉煌的巨著,这就是发愤;
预设答案2:司马迁受了酷刑之后,本来痛不欲生,万念俱灰,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为了写完《史记》,他化悲愤为力量,把耻辱埋在心底,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这就是发愤。
二、介绍《史记》
1、(出示图片)是流传千古的明史巨著――《史记》。关于它,课文第四自然段是这样介绍的。
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教师补充资料:《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为中心、分章介绍的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的传记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东汉汉武帝后期的史实,全书52万字,时间跨度长达3000年左右。(电脑播放“史记的历史价值”)
2、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史记》的价值。
3、这是文章中很重要的句子。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词,发现问题。由“发愤写作”这个词语(显示红色),你想到了什么?生交流: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作?怎么发愤写作的?
三、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让他忍辱负重地活下去,并坚持写完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在读懂的基础上,把每一个原因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准备好的,同桌之间可以练着说一说,要说得有理有据。)
2、现在我们开始全班交流。交流时注意了,先读一读你划的句子,再概括地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心里十分激动。”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也要成为一名英雄,也要建功立业,成就一番事业,所以他想“我一定要……!我一定要……”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从小听着英雄故事长大,他想我的遭遇跟英雄们比算不了什么?我也要像他们那样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并有所作为。所以他……
教师评价:古人在逆境中能站立起来,我也要有坚强的毅力;因为他要向英雄学习,不能向困难低头;英雄们的遭遇跟我一样坎坷,他们能坚持住,我也要能挺住。)因为古人、英雄们在逆境中发愤图强的故事鞭策着他,激励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过渡: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历史资料。”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喜欢历史,也有编写史书的志向,并为此已做了大量的准备。所以他——
生交流:因为司马迁四处游历,边考察边研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如果停止编写,前面所有的努力都会白费。所以司马迁要发愤写作,要坚持下去。
教师介绍:司马迁从十岁起就努力读书,可以说是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如果放弃编写《史记》,真是太可惜了,所以他要坚持下去。所以他——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谈得好,接下去交流,还有什么原因?)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
生交流: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完成父亲临终时的嘱咐,所以他要发愤编写《史记》。
教师评价:正因为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所以他想——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还有什么原因谁来交流?)
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相机理解飞来横祸
电脑出示补充材料: 酷刑就是宫刑,又称腐刑,这是因为,对受害者来说,不但肉体痛苦,而且心灵受辱,受刑者从此断子绝孙。一般人在受宫刑以后,因创口极易感染中风,若要保全一命,一般要留在似蚕室一般的密室中,在不见风与阳光的环境里蹲上百日,创口才能愈合。这在十分重视子嗣(sì)和后世香火的封建社会,确实是十分严酷的处罚。此外,宫刑还有摧残受刑者的身体与精神的目的,使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司马迁后来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遭受了这场灾祸,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去谒拜父母的坟墓呢!每天愁肠反复回转,在家里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不知道自己要到哪去。每当想到这种耻辱,就汗流浃背,沾湿衣裳。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连深山岩穴之中都没有自己的藏身之处!
快速阅读后交流感受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读出司马迁的悲痛和愤慨。
过渡:但后来司马迁的想法是“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生交流:因为他不想死得比鸿毛还轻,他想死得比泰山还要重,死得有价值,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师引导:这几句话你都读懂了,概括得也好,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有没有读懂呢?理解泰山和鸿毛。(泰山:古人把泰山当作最高的山,当作高山的代表。常用来比喻极敬仰的人或极为重大的事;鸿毛:轻微,不足道)现在透过司马迁的这段话你能不能想到他要怎么样?他要做什么?
生交流:他要死得比泰山还要重大,还要有价值;他要成就一番事业,他要有所作为,他要给后人留下点什么;他要建功立业,他要活出生命的价值;他要活下去,他要写完《史记》,而且决心很大。
3师配乐:司马迁,黄河的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着他,父亲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活出生命的价值的信念牢牢地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作。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段话,电脑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导读:女同学,请读出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男同学,请读出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决心的司马迁——全体同学,请读出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
过渡:司马迁用自己的行动作出了最好的回答——电脑出示插图和“想到这里,他尽力……隶字。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四、一用第四自然段,扣“发愤写作”,学习体会司马迁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1、关于司马迁是怎样编写《史记》的?课文中还有一处写到了,是这样一句话电脑出示, “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资料。”指名读。
2、引导:整整13年发愤写作,可文中写得太简略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在下面选择一组画面,想象描述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写好的,自己练着读,读出司马迁的坚强,读出我们对他的深深敬佩之情。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已经 。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仍然 。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依然 。
也许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晚上, 。
也许这天司马迁累倒在病床上, 。
也许 。
整整13年,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间的历史在编写的过程中,不允许自己出现哪怕一丁点的失误。这需要多大的毅力,这需要多么的坚强,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去支撑!再读这一句。(课文最后一句)
3、让我们捧起书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读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电脑出示第四自然段:出示: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齐读
五、总结全文
1、同学们,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历史伟人,他叫——生接:司马迁。师:了解了一部辉煌巨著,叫做——生接:《史记》。老师相信在学习的过程中,司马迁的形象一定已在你心中悄然立起,而且越来越丰满、厚重。《史记》这部书也变得不再那么遥远、陌生,(出示书)能不能请你谈谈此时你对司马迁和《史记》崭新的认识和了解?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曾经这样赞扬《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电脑出示)(史书中最好的,没有韵的诗歌)可见这部《史记》的史学和文学价值是多么高。
2、同学们,老师想用这样一段话与大家共勉。(电脑出示)
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沉沦,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地面对苦难,笑对人生,执著追求,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能借助朗读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司马迁内心世界的感悟。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齐读课题。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发愤”的意思。(人遭到不幸、沉重的打击、厄运后,振作起来,重新努力。)
二、感受“发愤”
1、默看课文,找出司马迁是在遭受怎样的打击下,发愤写《史记》的?(交流)
2、出示(ppt)“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入狱受了酷刑。”
(1)指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想“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2)这场灾难让司马迁遭受了什么呢?理解“酷刑”。(残酷的刑罚)
(3)司马迁遭受了怎样的残酷刑罚呢?相机补充“宫刑”的材料
这场意外灾祸,使得司马迁一个堂堂七尺男儿丧失了人的尊严,沦为了人不人、鬼不鬼的太监,这无疑是一种奇耻大辱。如果你是此时的司马迁,你的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呢?
(4)任何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男人都会想到一死了之。所以此时身受肉体与心灵双重创伤的司马迁,他——(引说)悲愤交加;所以他想——(引说)血溅墙头;所以他要——(引说)了此残生。
三、品悟“发愤”
1、此时此刻的司马迁,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死——彻底解脱,一了百了;生——继续承受身心煎熬。但司马迁在经受撕心裂肺的煎熬下,理智战胜情感,他想:(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这源于司马迁内心深处的人生价值观,在《史记》中司马迁说过(ppt)“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齐读)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他想(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在生死抉择面前,司马迁选择了有价值的生,是什么让司马迁有着这种坚定的信念继续活下去,是什么样的力量源泉在支撑他,让他坚强起来,振作起来?
(1)自读第一段,找出相关句子说说。
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迁受着母亲河的熏陶,听着古代英雄的历史故事,这些都让司马迁热血沸腾。)想到这儿,司马迁下定决心,发出了他内心的呼喊(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
(司马迁受父亲的影响,自身不懈的努力。)
史学的魅力让司马迁四处游历,让司马迁为之而奋斗。如果此时的司马迁死了,那以往的心血全都付诸东流了。所以,司马迁再次发出了他的内心的呼喊,(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
(2)从小的梦想让司马迁有着活下去的坚定信念。(板书:少年梦想)
还有什么也让他要坚强地活下去呢?自读第二段,说一说
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搜集来的资料。”
父亲临终前是怎么嘱托他的?(泪流满面)父亲的话中哪些词让你感受到份量十分的沉重?(千万不要忘记)
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是怎样做的?(每天、忙着、研读、整理……)齐读第二段
(板书:临终嘱托)
父亲临终前声泪俱下的嘱托,司马迁一直牢记在心中,这份承诺他没有忘记。想到父亲,想到遗愿,司马迁有了一份坚定的内心承诺(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
2、少年时的梦想,父亲的临终嘱托,都是司马迁要活下去的力量源泉。
在人生的道路上,难免会有困难、挫折,甚至屈辱,当这一切降临到我们身上时,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一切?你能想到哪些经典的话语来劝慰自己?
(把这些人生中的苦难、挫折等看做是生活对我们的磨难,让我们锻炼自己的意志,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老师也送你们一段话(ppt)“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例子数不胜数。(ppt)“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 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这些不屈不挠、忍辱负重的人仿佛在激励着司马迁,所以他咬着牙,在心中暗暗说道(ppt)“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齐读)
此时的司马迁,忍辱负重(板书),(ppt)“他尽力克制……工整的隶字。”在无数个的日日夜夜中,司马迁是如何忍辱写史的?
出示文中的插图和练习,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个画面?(学生相互间交流)
天色微明,夜深人静,
伏盛夏,司马迁
数九隆冬,司马迁
……
(同学们说的真好,这就是“发愤”,在经历了巨大的打击后,依然能振作起来,努力地去完成史书,他的“发愤”令我们折服,令我们赞叹,令我们学习!
3、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出示第四段。
(1)自由读,通过这段话,你对《史记》有了什么新的了解?你知道了什么?可抓住关键词说说。
(整整13年,终于,52万字,辉煌巨著,前无古人,毕生心血)
(2)这样的鸿篇巨制,就连鲁迅先生也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
(3)后人对司马迁的评价,也汇成了一副对联,出示:
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
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四、总结全文,感悟真谛
1、同学们,此时请你们静下心来想想,司马迁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什么?
《史记》,以及不屈不挠、坚持不懈(板书)的精神。
2、师总结:司马迁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文学性和史学性极高的鸿篇巨制《史记》,还给我们留下了在厄运打击下仍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五、作业
收集有关战胜逆境的故事,相互间交流。
板书
少年梦想
不屈不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临终嘱托
坚持不懈
忍辱负重
拓展
龙门【拓展】:龙门山跨河而立,形如闸口,危岩峭立,浊浪拍岸。龙门宽 80米,上行4公里为石门,宽仅60米,再上行38公里即为著名的壶口瀑布。黄河由北而南,经壶口,跌荡而下,水流至急而河道至狭,犹由一线之水,奔腾咆哮,声如万雷。一出龙门,则豁然开朗,河道渐次阔为10公里,浩浩荡荡,弥漫浩渺。黄河之险莫过于此。
传说,远古时,黄河改道,遇此而阻,洪水滔天,是大禹凿开了龙门,从此消除了河患。传说,这里便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谁跳过了龙门谁就可以变成龙
受父亲的影响【拓展】:
父司马谈,汉武帝时建元至元封年间任太史令,精于天文历算,通经史诸子之学,为汉初著名学者。他曾广泛搜集古代文献资料,立志撰写通贯古今的史书,有论文《论六家要指》问世。此文对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分别指陈长短,评论得失,至今不失为研究先秦思想史颇有学术价值的文献。司马谈为人正直,治学严谨,这对司马迁的为人、治学,都有深刻的影响。
努力读书【拓展】:
司马迁六岁时,随父迁居京师长安附近的茂陵显武里,承父教诲,日夜攻读,十岁便能诵读《左传》《国语》《世本》等历史文献。稍长,从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学《公羊春秋》,继而改师孔安国学古文《尚书》,与此同时,就教于当世的著名学者多人,积学甚厚,为此后治史且成绩卓著打下坚实基础。
四处游历【拓展】:
青年时代的司马迁,踌躇满志,宏愿在胸。他遍览群籍,熟谙经传,深感博学尚需多闻。二十岁时,便去京师远游,开始了考察史迹、访贤问俗的壮举。他先南下江淮,肃立于汨罗江畔,凭吊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路经长沙,搜访西汉杰出政治家贾谊的遗迹:驱车几嶷山下,瞻仰舜墓。继而沿大江顺流而下,到达浙江,“上会稽,探禹穴”。之后,渡江北上,至汉初三杰之一韩信的故乡淮阴,采摭遗闻,得“漂母饭信”,“胯下之辱”等逸事,后皆载述于《淮阴侯列传》。接着他北涉汶、泗,“过齐鲁之都”,来到向往已久的孔子故乡山东曲阜,体察孔子遗风,考询孔子事迹。但见祭奠孔子的齐鲁士人纷至沓来,对孔子倍生敬重。自峄山南下而至薛县,此乃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的封地,司马迁深感此地的风土民情与邹鲁迥异,他着重收集了战国时期的“好客养士”的史料,后皆熔铸于《孟尝君列传》。自薛县南行,到达楚汉必争之地彭城,他遍访耆老,不耻下问,得楚汉相争的史料十分丰富。逗留数日,便满载而归,返抵京师。这次游历祖国名山大川,使他长见识,广异闻,为此后撰写《史记》补充了丰富的第一手史料。
司马迁回到长安,任职郎中,在宫内服侍武帝,多次从武帝外出祭祀山川。他时刻不忘治史,每到一处,都认真收集当地史料。
飞来横祸【拓展】:
“李陵之祸”,中断《史记》的撰写。李陵,是“飞将军”李广之孙,力大过人,善于骑射。
他奉命随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李广利迎击匈奴,亲率五千骑兵,长驱直入。匈奴败北,捷报传至京师,武帝大悦,举朝庆贺。不久,匈奴主力出兵浚稽山,与李陵军激战十余日,以五千兵力杀敌二万余,因寡不敌众,矢尽粮绝,援兵不至,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武帝闻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朝廷中一些人乘机向李陵发难,肆意攻击。司马迁与李陵本无深交,但对其平时为人一向敬佩,对他的不幸深表同情,所以在武帝召问时,便仗义执言,直陈己见,指出李陵投降匈奴,本非所愿,有其客观原因。武帝闻此,勃然大怒,认为司马迁所言皆为辩护之辞,当即将司马迁治罪下狱。一年后,传闻李陵在匈奴被委以重任,武帝下令抄斩其家,且将司马迁定为“诬罔主上”罪名而处腐刑。
酷刑【拓展】:
腐刑,于当时刑罚中,是最残忍,也是最耻辱的一种。司马迁不堪受辱,本想以死明志,但又深为孔子、屈原、左丘明等发奋著述精神所激励,决心“就极刑而无愠色”,顽强地活下去。他遵父遗训,以惊人的毅力,继续撰写《史记》。
有的重于泰山【拓展】: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书写好呢?
《史记》【拓展】: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著作,它开创了史书的纪传体例。
《史记》不但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名著,也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学名著,它开创了传记文学的先河。自《隋书·经籍志》始,《史记》就被列为正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史料繁简,载述史实,详近略远,“其言秦汉,详矣”,反映了他重视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的史学思想。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包括十二篇《本纪》、十篇《表》、八篇《书》、三十篇《世家》、七十篇《列传》。其中专记汉史(武帝以前)和兼及汉史者七十五篇。
《史记》所载上下三千年历史,汉史不过百年而已。本纪,唐代史学评论家刘知几谓之“包举大端”。它以朝代或帝王为主,以年月为序,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为《史记》全书之总纲。表,则以简明的表格反映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活动,以补本纪、世家、列传之不足,共分世表、年表、月表等,以简驭繁,便于查检。书,专记历代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文物典章制度的兴衰沿革。世家,记述的是诸侯世系及其活动。列传,则记述了官僚、士大夫及社会各方面重要人物的活动,也涉及我国边疆各民族和一些邻国的历史。有的一人一传,有的多人一传,有的则一类人一传,即所谓类传。
司马迁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有胆识的史学家。他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史记》一书中,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长达三千余年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十分丰富而又系统的史料。他勇于“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是非颇谬于古人”,历来为进步的史家所称道,谓之“良史之才”。
两千年来,《史记》一直是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非常喜爱的伟大史书,这不仅因为人们可以从《史记》中获得我国古代较为系统的历史知识,从《史记》中获得美妙的艺术感受,还因为这部伟大的著作是司马迁用一生心血乃至生命写成的。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4
一.说教材: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遇酷刑后,不负重担,耗时13年时间,写成辉煌著作《史记》的事,表现了司马迁在遭遇奇耻大辱后,仍不忘使命的坚韧意志与高尚人格,是培养学生责任感与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的优秀作品。
本单元教材赞扬了人类坚强不屈的高尚品德,《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本组的第四篇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司马迁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难点是体会并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二.说教法:
基于上面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主要突出了以下几方面的教法(一).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心理,我先由学生提的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磨难,让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是什么原因让司马迁决定一定要写完《史记》、司马迁究竟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这三个问题导入探究学习,然后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研究学习,最终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二).注重联想和模拟的结合运用,在探究上面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让学生展开联想,想一想,司马迁在13年里都经历了那些困难和挫折,想一想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司马迁和《史记》说些什么?带动学生进入司马迁的内心世界去体会人物感情。
三.说学法: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主要采取了一下两种学法的指导:
(一).培养学生通过自学来解决自己不会的问题,比如要想知道司马迁究竟受了什么样的酷刑,让他想了此残生,那么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先去找课外的知识去了解,发掘原因,让他们在不断的自学中提升自己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司马迁内心的悲和愤。
(二).指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取读书-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多读的基础上体会司马迁所受的奇耻大辱,进而了解人物的悲和愤,然后在探究他写史的动因和发愤的痕迹,这样学生就更能自己理解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作得精神。
四.说教程: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决定采取二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主要解决字词,理解词语,熟读课文,了解《史记》知识,从课题入手,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第二教时
一、展开想象,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生齐读课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司马迁历经艰辛,完成巨著《史记》。到现在为止,留在你脑中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二、新授,紧扣“发愤”,引入情境:
1、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谁来给老师说说“发愤”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师点评:“发愤”就是振作起来,努力去做。那么在这篇课文中“发愤”指什么?(生回答)
2、同学们,老师昨天布置了二个作业,其中一个是让同学们提出你最想了解,最想知道的的关于文章的问题,我归纳了一下有以下三个问题:
(1)、司马迁到底受了一个什么样的磨难?
(2)、司马迁为什么会发愤写《史记》,是什么力量,什么原因让他忍辱负重活下去呢?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呢?他又遇到了那些困难,那些挫折呢?
今天,老师就尊重同学们的意思,去了解,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
3、学习第三自然段,了解司马迁遇到的磨难: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课间所发的数据想一想,看看司马迁到底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
(2)、出示幻灯片,介绍“酷刑”是一个怎样的刑法。(配合音乐,请同学读一读)
(3)、齐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4)、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读出司马迁当时的悲和愤。(指名读与齐读结合)
(5)、师:司马迁几次想到了去死,他在《报任安书》中有这样一段记叙。(出示幻灯片,找学生读一读)
(6)、可是后来司马迁内心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出示幻灯片)
“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7)、由第一个问题过渡到原因探究:
师小结: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促使他发愤写作,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呢?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在相关原因的句子下划上横线,在用一、二个词概括一下所划的原因。
三、找准句子,探究司马迁发愤的原因:
1、师找同学说说所划句子是什么,在说说划这个句子的原因。(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司马迁从小生活在黄河岸边,听着英雄的故事,黄河水养育了他,英雄的故事鞭策了他,父亲的临终嘱托时时提醒着他,要建功立业,做出一番事业的信念牢牢支撑着他,所以他要发愤写史记。
四、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找到发愤的“痕迹”
1、师: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我请一位同学来读读:
出示幻灯片:“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
2、同学们,整整13年时间啊,那是156个月,那是4745天,是113880个小时啊,课文叙述的太简单了,留给我们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下面,请同学们选择以下三个片段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写,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出示幻灯片,学生4人一小组展开想象和讨论)
(1)、冬天,寒风刺骨,司马迁……
夏天,烈日炎炎,司马迁……
(2)、2.在编写《史记》的过程中,遇到某个年代的人或事不太清楚时,司马迁……
(3)、当他的所作所为得不到别人理解,遇到他人讥讽和挖苦时,司马迁……
3、找同学读读自己想象到的情景。
4、师总结:同学们,你们想象下,在当时的环境下,司马迁要整理搜集历史文献,还要忍受内心中多么巨大的哀痛和屈辱,这需要多么大的力量和勇气啊。
五、出示幻灯片,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师引导:同学们,整整13年啊,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整整2600年的历史,来不得半点差错,这需要怎样的才华和信念的支撑啊,让我们带着感动和激动之情,来读读最后一段。
2、那么《史记》到底有什么影响与价值呢?让我们一起看段视频。
(出示视频檔)
3、同学们,相信此时此刻,司马迁的形象,已经悄然在你们的心中,那么面对司马迁,面对《史记》,你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4、出示幻灯片:鲁迅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六、师总结发言:
同学们,在我们这节课快要结束时,我想用这样一段话和大家共勉,苦难给一般人带来的是叹息,伤心,绝望,但对于生活的强者来说苦难是一笔财富,让我们坚强的面对苦难,笑对人生,百折不挠,活出自己生命的价值。
七、作业: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请同学们就自己喜欢的《史记》中的故事,查查资料去读一读,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
八、板书:
崇英雄的精神
遵父亲的嘱托
原 因 担史官的责任
对历史的热爱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研读、整理、搜集
怎么发愤
摊开竹简、写下工整隶字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5
教材简解: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优秀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适当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本课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结合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语言材料,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教学重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历史环境,体会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原因。
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课堂上,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现代接受理论认为,文学作品使用的语言是一种具有审美功能的表现性语言,包含着许多“不确定”与“空白。作为教者,我们就应引领学生遵其路,识斯真,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品得个中妙谛。从而,操想象之舟神游于文本之海,或喜,或悲,或歌,或舞,或爱,或恨,或恶,或仇……感受生命,倾吐性情。
设计思路:
本文简练的语言,叙写了司马迁的一生,司马迁历尽沧桑的凝重和深厚,那种厚积薄发的从容和放达,更有一种摄人心魄,令人景仰的个性魅力和人格魅力。教师,在阅读中的任务就是唤醒孩子们潜意识中的认识,就是让孩子们在充分阅读、尽情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构建、自我升华。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引导探究。
1、揭题: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齐读课题 读准“迁”。交流收集来的相关资料。
(教师点评:要求简洁、把握重要信息)
【课标高年级段要求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具有处理信息的能力。】
2、交流:从课题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相机理解“发愤”。)
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并梳理出重点,引导学生形成探究意识。】
二、检查预习,引读课文。
1、谁来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老师来检查一下大家对课文中的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
入狱 酷刑 泰山 耻辱
摊开 隶字 耗尽 记载 飞来横祸
①开火车读词语,及时正音。
②要正确地读这些词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你能给同学们作示范吗?(“载、横”是多音字;“刑”是后鼻音。)
③齐读词语。
④同学们,通过读课文,你理解“飞来横祸”这个词吗?指名说。
谁能找出文中指“飞来横祸”的那句话呢?
出示:“原来……入狱受了酷刑。”
“酷刑”是什么意思?指名说。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段资料。(出示“李陵之祸”相关材料。)
【通过教师补充“李陵事件”,使学生了解司马迁是一个正直、勇敢,不同流合污的硬汉子,是个是非分明的客观的史官。】
读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把你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自己试试,指名读,齐读)
3、入狱受酷刑后的司马迁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指名说。
是啊,司马迁这样的精神,让我们敬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引导学生读好第三小节
【学生边读边揣摩,边读边感受,边读边设身处地地去想。他们才会与文本人物同悲、同恨、同爱,才会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真谛,真正为他们的精神成长奠基。】
过渡: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发愤写《史记》的。是什么力量让司马迁在遭受到飞来横祸后还能振作起来,发愤写《史记》呢?
【司马迁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是他最终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史记》”,是什么原因使司马迁选择了“忍辱偷生”呢?这个问题,学生很自然地联系到了前面的段落。】
三、品读语句,读顺课文:
1、交流:
(1)指名说。
(2)相机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史书哇!”(板书:牢记嘱托)
同学们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说。
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语重心长。谁来读一读父亲的临终之托?指名读、齐读。
【引导学生通过潜心会文和表情朗读课文,感悟、体验司马谈临终时“泪流满面”的遗嘱,使学生的心灵就会受到震撼。】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还有怎样的原因?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他从小看着……心里十分激动。”
是啊,生在源远流长的黄河边,听着无数英雄的故事,心里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你能把他心里的激动表达出来吗?
“受父亲的影响……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读了这段话,你有怎样的感受?
【课标高年级段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4)指名读一二小节。
3、师:是的,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听着英雄的故事,受着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资料,这为他后来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当受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后,司马迁就下定决心写《史记》,即使受到酷刑,他也发愤努力着。
就这样……(引读第四自然段。)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刑、廷、迁、啸、狱、泰
2、交流:你觉得哪个字比较难写,需要讨论?指名说并交流写法。
【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重点指导,有的放矢。】
3、教师范写,学生临写,交流评议。
五、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1、2; 2、完成课后描红。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积累资料
牢记嘱托
忍辱负重
辉煌巨著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6
对话教学 精彩课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对话教学 精彩课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想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怎么做的句子。
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画有关句子。
师:司马迁怎么想的?
生: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为什么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生:因为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
生:因为司马迁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生:他在狱中过着生不如死的日子。
师:他为什么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生:他想到父亲的临终嘱托,史书还没有写完。
生:他想到自己如果就这样死了,就比鸿毛还轻。
师:出示句子“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重于泰山是指什么?
生:为人类作出贡献而牺牲。
生:壮烈地死,成为一名英雄。
师:轻于鸿毛又是指什么?
生:不珍惜生命的死。
生:面对挫折就想了此残生的人。
生:背弃或家利益做叛徒或自杀而死。
师: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个信念是?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师:他把写《史记》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是这样做的
生: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师: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
生: 司马迁在自己的手臂上刻了“勤奋”两字,放弃了很多睡眠时间一直写书到三更半夜。
生:飘雪的冬季,司马迁的手被冻僵了,他就哈一口气,继续开始编写。
生:白天,他坐在草堆铺成的席上,靠窗外透进的几丝光亮照着写书,夜晚点着桌上的油灯写书。身旁堆了一叠竹简,送来的饭菜放在一旁,几乎没有吃过,水偶尔喝一些。
师:学到这里,你联想到哪些成语?
生:忍辱负重、矢志不渝。
生: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生:呕心沥血、赴汤蹈火。
……
师:读了这段文字,我们看到了一个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司马迁。
简评: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读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平等参与、对话各放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与领悟……体现了学生个体理解的非预期性与创造性。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者。片段其中的问题之一是:是什么使司马迁打消了了此残生的念头?之二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司马迁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他在狱中是怎样发愤著书的?教师没有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在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并展示学生情感体验的丰富性,这就是对话的多层次。2、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积极参与者。片段中,学生对司马迁的想法、做法,都是自己主动进入文本后获得的。在想象课文空白处“司马迁发愤著书的情节”,学生选择了不同的环境来说话。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司马迁……;在酷热的盛夏……在飘雪的寒冬……;为了提醒自己要努力,司马迁……;学习课文后的成语归纳,必须是感悟语言后的运用,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
沧海一粟
转载自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7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1课,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嘱托 飞来横祸
耻辱 前无古人
耗尽 辉煌巨著
师:课文中有一些词语,谁能读正确?
一生读 齐读
师:用这些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先在座位上练一练
生1: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受飞来横祸的耻辱,耗尽毕生心血,编写了《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师:你的心理素质真好。谁再来说说?
生2: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编写《史记》,在遭受飞来横祸之后,忍受无尽耻辱,耗尽毕生精力,终于编写成这部前无古人的辉煌巨著。
师:看来,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这种感觉带入词语当中,齐读一遍。
生齐读词语。
师:《史记》到底是一部怎样的著作?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告诉我们?
生:第四自然段。
屏幕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师:齐——
生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书声琅琅。
师:读了这段文字,你对《史记》有了哪些了解?
生:它是司马迁历时13年时间,写成的一部52万余字的著作。
师:不错,抓住了数字。
生:我从“耗尽心血”和“用生命写成”看着司马迁写这部《史记》很不容易。
师:好。还有什么发现?
师:走进字里行间,我们发现《史记》地位成就极高,司马迁为止付出了许多心血。一起把这段话读好。
生齐读。
师:亲爱的同学们,《史记》的成就如此突出,影响如此巨大,司马迁究竟是如何发愤写成的呢?(课题“发愤”下圈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课文哪些地方突出表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画出相关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重复两遍,第二遍稍慢)
生边读边划边写,师巡视相机指导。
师:谁来说说
生1:我从“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看着司马迁每天都要这么做,非常勤奋。
课件出示: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
师:你还从这段话文字中的哪些字里看出?
生1:我从“研读”一词看出司马迁边读边思考,边读边专研。
生2:我从“忙着”一词看出他一直在忙,不停歇,连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了,可以看出《史记》是他发愤写出来的。
生3:我从“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而来的资料”加重看出:这些资料不是父亲整理的,而是自己整理,不仅整理父亲留下来的资料,还整理自己搜集来的资料。
师:由此可见,工作量很大,真是千辛万苦。
师:司马迁为写《史记》是那样的忘我投入,不辞辛劳。(板书:不辞辛劳),这就是“发愤”。
师:齐读,把这句话读好。
生齐读。
师:司马迁为何会不辞辛劳地写《史记》呢?
生:完成父亲的嘱托。
师:“嘱托”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嘱咐”吗?
生:不能。“嘱托”说明这件事很重要,“嘱咐”则不能显示这件事情的重要。
师:你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体会到父亲的什么情感?
生:没有完成《史记》非常遗憾,对儿子寄予厚望。
师:你说的真好,这句话中包含了对儿子寄托的情感,把情感送进去齐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读得非常好。父亲的嘱托时时刻刻鞭策司马迁,他每天都不辞辛劳地读着,写着,这就是(指黑板)
生:齐读 发愤
师:拿起书,把第二自然段读好。
师:我想:司马迁撰写《史记》不仅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相信随着深入的学习,我们会有更深刻的体会。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为何发愤写《史记》呢?
生:正当他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司马迁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师:此时此刻司马迁深藏耻辱,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板书:忍辱负重)
他尽力克制自己,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编写《史记》上。
师:你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忍辱负重?
生1:他说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好要轻吗?他觉得人活着就要有价值,不能碌碌无为一辈子,看出斯曼前为了心中的信念,一定要活下去。
生2: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轻生的念头,说明他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生3:我从“一行行工整的隶字“看着他的忍辱负重。因为他在监狱里受尽耻辱,却仍然写出工整的隶字,看出他的决心之大。
师:这就是司马迁投入忘我发愤之所在,这就是,齐(忍辱负重)
忍的是什么辱?负的又是什么重?
生:忍的酷刑,负的是父亲的嘱托。
师:对司马迁来说,入狱受酷刑是一场飞来横祸。什么叫飞来横祸?
生:突如其来的灾祸。
师:这飞来横祸在历史上时什么故事?
生:司马迁为将军李陵辩护。
师:你能讲一讲李陵事件吗?
生:李陵,是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力大过人,善骑射,在带兵讨伐匈奴的时候,由于寡不敌众,战败被俘,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听说李陵投降了,十分生气。司马迁对李陵平时为人处事一向敬佩,对李陵的不幸深表同情,便仗义执言,指出李陵投降匈奴,本非所愿,有其客观原因,。汉武帝勃然大怒,一位司马迁是为李陵辩护,将司马迁治罪下狱。一年后,传闻李陵在匈奴被委以重任,汉武帝下令抄斩李陵全家,并且将司马迁处以宫刑。
师:“宫刑“是什么刑法?
生:割掉男性的生殖器官。
师:在古代,“宫刑”是受尽耻辱的非死刑。受了宫刑的男人,人生变得毫无价值,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地位,丧失做男人的尊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写道:
出示:我整天……生不如死。
生齐读
师:面对这样的奇耻大辱,司马迁;
出示: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生齐读
师:但他又是如何去想的呢?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8
教学内容: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小学语文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讲的是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8年时间写成辉煌的巨著《史记》的事,赞扬了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遗志矢志不渝的精神。整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可分为三部分。特别是本文人物感情色彩鲜明,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品析人物品质,而且更是不可多得的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同时,《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所在的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均是描写历史人物,其教学目的明显在于:引导学生体会古代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古代文学,从中受到古代文学的熏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中出现的生字词,能运用多种手段理解生词及部分语句的意思,从而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本资料的收集、教学中的理解,感受出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矢志不渝的精神,并能通过读、议等多种形式表达出来。
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语文阅读教学观。在现在的课堂上,我们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体验及独特感受。要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的理解。
教育家薛婷就指出:“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作为老师,要善于引导,要从大语文观的角度出发,把课内与课外、书内和书外巧妙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学生对它的背景资料知之甚少,很有必要对文本知识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创设情境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帮助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回答后,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很自然地过渡到新课的教学。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析
(导)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交流这三个问题,
出示思考题,强调合作学习的要求: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加上批注。
2、有不明白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3、还有不懂的我们一起讨论。
讨论第一个问题
司马迁写《史记》有三方面原因:
第一,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第二,受父亲的影响;第三,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根据学生回答练习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悟、体会。
(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必要时范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重点练读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
a、父亲是怎样吩咐的?谁来读一读。注意司马谈当时的状态、神情。
b、他读得怎么样?(有的学生朗读时语速比较慢),从中我仿佛能体会到父亲临终前奄奄一息的样子。
c、指导朗读:父亲泪痕满面的嘱咐,是遗憾,是愧恨,是鞭策和激励,父亲那深情的嘱托,你们能读好它吗?谁再来读一读d、让我们一起读。
(导)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这一行,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讨论第二个问题
(1)遭“飞来横祸”
师:谁来介绍一下“飞来横祸”,你知道飞来横祸指的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师:司马迁所受的酷刑叫“宫刑”、“腐刑”,在当时被视为奇耻大辱,他在一篇中写道:我整天精神恍惚,我再也没有脸面去到父母坟前尽孝,再也没有勇气走在街头,我夜不能寐,经常从恶梦中惊醒,我简直生不如死。课文中有句话写到了司马迁的痛苦,谁来读一读。(指名读)从你的朗读中,我充分体会到了司马迁当时是多么绝望。
过渡:然而,司马迁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如此巨大的打击面前,作出了异于常人的选择,看课文,他为何最终打消了这个念头?
(2)立功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
a、出示(文字2)
b、指导朗读,大声读,教师评点:你们的朗读使我看到了一个对天发誓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把屈辱埋在心里,暗下决心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司马迁;使我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c、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接下来关于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话训练:
看,夜深人静,司马迁还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史记》呢?(出示图片)
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为的是让学生通过对刚才文本的理解,内化为真正的自己内心的感悟,真正地走进司马迁的心灵,与司马迁对话。
接着以三段文字的导读,小结刚才的学习,也导入以下课文的学习。
(1)、摇曳的灯火,好似父亲临终前的泪花,司马迁想起了父亲的千叮咛,万嘱咐,(出示文字1)
(2)、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一颗不屈的心灵,让我们读体现司马迁人生观的句子。(出示文字2)
(3)、那摇曳的灯火是司马迁残烛之年的象征,让我们读最后一节。(出示文字3)
问:为什么说这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引导学生从13年,52万字,是在身受酷刑之下完成的这几方面来体会。]
接着追问:“这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怎样的书呢?引导学生着重体会“辉煌巨著、前无古人”这二词
接下来老师抛出“后人是如何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呢?”这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补充资料。本来这些资料应该放在课堂的一开始,但我想课堂刚开始时只能是干巴巴的介绍,学完全文以后再来理解是不是更能起到一个烘托的效果,能加深学生对课文中心的理解。
在课的最后,简单介绍《孟子》中的名句,加深理解,帮助积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讲解之后,学生理解了句意,明白了道理,更感受到司马迁伟大的人格魅力,一个英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心中站立起来;同时,在他们的心里,也播撒下了刚强、坚韧、百折不挠的种子。我相信,只要有阳光,有雨露,这些种子一定会发芽、开花,长成一棵棵挺拔的参天大树!
为了让司马迁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更加高大丰满,也使《史记》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生心中由神圣、神秘、遥不可及变得亲切可近起来。我设计了这样两道作业题:
1、本册练习7中的熟记成语,编者以12个成语介绍了司马迁的一生,请你根据所学知识连词成句,概括司马迁光辉的一生。这道题既积累了成语,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伟大人格的认识:
2、阅读《史记》,搜集资料出一期手抄报。
课文教完后的一点感悟
学完这篇课文,我想学生一定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多亏了司马迁啊,要是没有他的《史记》,我们怎么会知道几千年以前发生过的故事呢?”
“老师说《史记》不但是一部详实的史书,还是优秀的文学作品,果然名不虚传,他把人物写得多生动细致呀!”
更有少数阅读能力较强的孩子,跃跃欲试想要读《史记》了。我想,我们煞费苦心,不就是为了这样的效果吗?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法之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一、扣“愤”体会愤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关注“一字一词”。
“愤”字下加点,齐读。联想到了哪些词语?(愤怒、愤慨、悲愤、气愤)——生板书。师:这里的“愤”就包含了这些意思,齐读。
2.知道司马迁“愤”(指“愤”)的原因是什么吗?指读。
3.了解“李陵事件”,出示:
李陵事件——
汉武帝时,汉朝和北方的匈奴连年战争。汉代名将李广的孙子——李陵将军率领着五千步兵担任汉朝军队的一翼。战斗中,他深入敌方几千里,同其他部队失掉了联系,被匈奴八万骑兵包围了。他大战十多天,杀了许多匈奴人,终因粮尽矢绝,伤亡惨重,被迫投降了匈奴。汉武帝得知这个消息,大怒。一天,武帝召见司马迁,问他对李陵这件事的看法。司马迁坦率地说,根据李陵的为人和敌我双方实力对比的分析,李陵是有功劳的,他的投降一定是万不得已的,将来有机会,他仍会报效汉朝的。武帝听了大怒,因为在他看来,司马迁赞扬李陵,就是贬低另一位,同时出征的将军李广利,而李广利是他很宠爱的李夫人的哥哥。因此,就因为司马迁说了这么一句公道话,武帝盛怒之下,把司马迁关进了监狱,并且判处了死刑。
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话要说?(板书:飞来横祸)
4.按照汉朝法律,犯死罪的人若想活命,办法有两个:第一个呢?是交50万钱,司马迁本来就不富裕,被判死罪之后,过去一些亲朋好友都纷纷疏远了他,他根本拿不出50万钱赎死。还有一种活命的办法,那就是以宫刑免死。什么叫宫刑呢?它是中国古代最惨无人道、最灭绝人性的刑罚,受了这种刑罚,就成了像太监一样的人,不男不女的,让你无脸见人,让你生不如死。因此,在汉代,许多犯死罪的人宁愿只求一死,也不愿接受宫刑。
但是,同学们,司马迁自己做出了选择,他选择了最残酷的宫刑。许多年之后,司马迁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说:
出示:遭到这样的祸事,深深地被邻里同乡所耻笑,以致先人蒙受污辱,还有什么颜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象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服湿透。
你们能体会到司马迁心中的“愤”吗?
二、扣“发愤”感悟发愤
1.“发愤”划线,齐读。
2.司马迁受了宫刑,当时有人这样评论:“宫刑这种刑罚不但是对肉体的无情摧残,更是人格上的奇耻大辱。作为一身正气的司马迁应该以死抗争,一死了之。而他居然选择没有尊严的活着。这不是苟且偷生吗?”对于这样的评论,你赞成吗?说说你的看法?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呢?在文中找出句子,划下来。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指读;
(2)师:注意这段话中有一个问号,两个感叹号。你能把这三个标点读出来吗?自由读这段话——指名读——齐读——范读——齐读
(3)师:死,对司马迁来说太简单了,可以一死了之,可是《史记》怎么办呢?齐读。
(4)轻于鸿毛是指无所作为,死的没有意义没有价值。重于泰山是指什么?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父亲的临终嘱托是他发愤写史记的重要原因,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他发愤写《史记》的另一个原因了吗?司马迁绝对不是苟且偷生,他这是忍辱负重。——(板书:忍辱负重)齐读。司马迁忍辱负重,因为他要发愤写《史记》。
3.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呢?课文中却没有具体地介绍,只有一幅插图,大家看看?出示插图
师:这是司马迁写史书时的情景,你们仔细观察图画,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相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纸,写书只能写在竹简上?那个时候的一捆竹简大约只能写200字,如果有错字,或者要修改一个字,需要用刀削竹简的表面)
同学们,你们刚才观察很仔细,你们说的这些都是这幅图画直接呈现给我们的,我们一下子能看到的。如果我们边看图边发挥想像,想像到图画的背后,你就会觉得这幅图所表现出来的其实远远不止这么多。同学们,你们能想像到这幅图背后的司马迁吗?(相机引导、评价)
同桌讨论,指生说。
4.你们说的这些,就叫“发愤”。司马迁发愤(指“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展示《史记》)。《史记》记载了从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时代共三千多年的历史。52万字的《史记》是前无人的著作,是沉甸甸的,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5.司马迁写完《史记》,心血耗尽,与世长辞,你觉得司马迁的死是重于泰山,还是轻于鸿毛?
三、结束
同学们,学完了司马迁的故事,老师头脑里不禁联想到了语文课本里认识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我们刚刚学过的海伦凯勒,还有一个是上学期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里的谈迁,你们知道这三个人物的共同点吗?
奇迹大都是在厄运中诞生的。是不是所有的人面临厄运都能诞生奇迹呢?想想看,面临厄运要怎样才能诞生奇迹?这跟题目中的哪一个词有很大的关系?——(齐读“发愤”)
教学反思:本课教学围绕三个问题展开: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怎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样?按照原因、经过、结果事情发展顺序进行教学,学生既能有序理解文本,又能为有序复述课文做好准备。还能学习一定的写作方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他们自主研究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原因,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看着学生们在期待与收获的满足中走出课堂。我也享受到了一种耕耘的快乐。文章重点要让学生感悟司马迁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这就需要学生搜集一定的资料来辅助理解,否则仅靠文本语言,学生很难引起共鸣,而学习语文仅仅在理解的层面上是不够的,还要让学生把他表达出来,语文要的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可缺少了语言表达,工具性就无从谈起了,且学生在表达的同时也多了一个思考的过程和体验,可千万不要剥夺学生表达、思考的权力啊!另外,用文本教学又不能局限于文本,课后让学生交流《史记》的其他故事无疑是一个拓展延伸的好办法。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拓展阅读,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司马迁和《史记》
培养筛选信息、品析语言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司马迁人格魅力,陶冶自身情操。
教学方法:点拨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感知内容,体会情感,品析语言。
一、 导入课文。
1、 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人公是司马迁;《史记》是司马迁写的;主要的事情;
师:通过课题我们可以了解到文章的主人公及主要内容,读书就要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
2、 质疑课题。
面对课文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司马迁是谁?《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司马迁怎样发愤写史记?结果怎样?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一书?
师:读书能读出自己的思考就更棒了。
3、 明确本节课任务。
要想解决这些疑问,我们就要一同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本节课我们就要像司马迁研读历史文献那样研究司马迁和《史记》。
二、 感知课文。
第一板块:感知司马迁
1、首先我们一起去感知司马迁,请同们自由读课文,填写下面个人档案。
课件出示“司马迁个人档案”。迅速看一下需要填哪些内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自读课文,填写表格,可以合作。
个 人 档 案
姓名
司马迁
性别
籍贯
生活年代
职务
志向
性格
主要经历(至少3点)
学术成就
三、 班级交流。
重点要求学生说出思维过程。
性别:男,
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从文中“他”,拉住儿子的手。)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文中图)
师:读书就要眼观六路,不仅要关注文字,还要关注文中的插图。还有谁通过其他途径了解司马迁性别是男?(同学们平常的知识面可知);
师:我们可以多种渠道学语文。汇报其它内容就要像刚才这样,要讲清楚理由,这样才有理有据,有说服力。
籍贯:龙门,从文章的第一句话可知;哪个词提示了你?出生。(籍贯:自身出生或祖居的地方。)
生活年代:汉朝,从“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得罪了汉武帝”可知
职务: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从文中“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 “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可知;
志向: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
【“父亲司马谈是汉朝掌管修史的官员,他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这3000余年间的历史。”这里的“他”是谁?——司马谈。我们填的是是司马迁的志向啊?
父亲嘱托了什么?课件出示这句话,指名读。司马谈是如何对儿子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他此时的心情怎样?【难过—自己将要死去。(生命是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只有一次);激动—自己后继有人。(理想的火种代代相传。);遗憾—没有完成史记。(生命诚可贵,志向价更高。)】
点击课件“嘱托”变红,下面出现“嘱托——嘱咐”
能不能将嘱托换成嘱咐?为什么?(嘱托既有嘱咐的意思,还有托别人办事情的意思。
出示:嘱托—托人办事;嘱咐—告诉对方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父亲不只是要儿子记住做什么,还叮嘱一定要完成他的心愿,这里相当于遗嘱。)
父亲的心愿已化作司马迁的志向了。齐读这句话。
师:汉语丰富多彩,我们要学会正确的遣词造句。
主要经历:1)受父亲影响,努力读书,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2)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3)接受父亲临终嘱托,研读文献,整理资料;4)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5)忍辱写成史记。谁能将刚才几位同学说的主要经历尽量按时间顺序连起来说一说?(你听的真仔细。)
主要成就:写成《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
【从司马迁的主要经历和取得的成就来看他的性格有什么特点?】性格:根据教参总结。(板书:不屈不挠、忍辱负重 提示:受到了酷刑还能坚持完成《史记》,这叫——)
谁来将司马迁个人简历表完整的说一遍?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1
一、注重价值引导,体现民族化的语文。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涵着厚重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体味中国人思想的广博和深邃,体味民族精神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达到课标所要求的"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涉及到相当广泛的民族文化,而《史记》本身就是一本具有文学性和史学性的文章。因此讲一下《史记》,让学生了解《史记》在中国历史学上的重要地位很有必要。文章中,主人公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关于汉代及课文的背景,也可以让学生了解一下。最近外国,尤其是美国在反思其民族的狭隘性,崇尚暴力,贪图享乐,而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没有断层的民族,其自有民族精神的优越性在里面,所以我们老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司马迁,不顾个人荣辱,献身于事业的精神,正是民族精神中,能够"忍辱负重",个人讲究内修的最高境界。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帮助学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注重朗读感悟,体现感性化的语文。 语文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画,读出来就是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一幕幕色彩缤纷的生活场景,一回回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学生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语文的。语文是感性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心动起来,而不仅是让课生动起来。文章围绕“发愤”,可以分为“少年受染——临终嘱托——受辱发愤——坚持写成”四个部分。 少年受染:文章开头就是以“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开头,这样的开头让我们联想到的是我们的母亲河——黄河,文章一下子有了厚度,司马迁这个人物也变得具有英雄与伟人的神韵。喝着黄河水,感受着黄河的咆哮,聆听着古老的英雄故事,受着父亲的影响,可以说司马迁从小就有了与《史记》莫名的关联,一幅小孩生活的场面也跃然纸上了。此时来一个娓娓道来的范读,我想效果一定很好。 临终嘱托:临终之时的嘱托场面也写得很活,学生在读完之后会有深刻的记忆。也应该是深深地刻入司马迁脑海的,也是此时,才让司马迁真正走上了写史之路。“泪流满面”“拉着”“哇”这些词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嘱托。 受辱发愤:文章的插图为我们形象化了人物,我觉得,这样一个画面还不够真实,太美化了,在学生心目中,油灯应是昏暗的,柴草应是杂乱的,衣服应是破旧的,头发、胡子应是杂乱的,唯一精神的是他的眼神,坚定,有力。这是文章的重点,“辩护”一词,说明司马迁是一个正直的人,这就更加增加了“酷刑”给人带来的痛苦与冤屈。“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让人感到司马迁当时悲愤交加的心情,此时我也想到了“屈原”这位古人,此时与司马迁比起来是否就有点不够成熟呢?不,屈原的死让我更加体会到了司马迁的悲,此时司马迁即使“血溅墙头”也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因为实在太冤屈了,超出了我们常人的忍受。“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不史书!”这一段话要反复朗读体会,因为这是悲愤交加的司马迁的心声,第一遍:让学生说说“泰山”和“鸿毛”的意思,作简单理解。可以联系古今中外,说说哪些人是“重于泰山的”,哪些人是“轻于鸿毛的”,第二遍:想象司马迁写作过程中,会遇到的困难,来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第三遍:可以想象一下,司马迁如果自寻短见之后会怎样?为《史记》的“辉煌巨著”也埋下伏笔。从而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坚持写成:从写作时间、字数等方面写出《史记》是辉煌巨著,侧面衬托出司马迁的伟大。 总之,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必须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生活的课堂里演出一幕幕活剧,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中创造爱的永恒,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里体验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二、注重语文实践,体现生活化的语文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课外阅读是语文变得“丰盈”,社会实践使语文变得“酣畅”,课后让学生读读史记,通过搜集司马迁与《史记》的资料,组织开展 “说司马迁故事”、“谈汉朝佳话”、“聊中国史官”、“讲史记中的故事”等相应栏目,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了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这样会把语文书教“薄”,把语文给教“厚”了。 四、注重因材施教,体现个性化的语文 由于阅读主体头脑里贮存的相似单元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匹配,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见阅读应是个性化的行为,学生的阅读活动应是他们主动积累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其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教学过程是指导学生从不会到会、不懂到懂,再到运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为学生的差异走不同的“路”,会有不同的收获。但是只要是能像“赶集一样聚拢来”,只要学生的解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课堂上生命的相遇,智慧的碰撞,自然是因为学生个性解读而闪现出的灵动的光芒。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无论是学生体会到司马迁的忍辱负重也好,司马迁的坚持不懈也好,或是联想到《暴风雨》从而觉得以后应该从新看待困难也好,都是一种阅读的收获。学生在上完课后是对司马迁感性趣、对《史记》感性趣、对“史官”感性趣、对汉朝感性趣,都是上课的成功。 其二尊重文本的个性特点。“文章”应该抓人物,“发愤”两个字就体现在人物的“忍辱负重”和“不辱父命”上,他的坚毅是教学中应该注意围绕的。
《史记》选读——《魏公子列传》教案 篇12
一、揭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二、质疑:1、出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同学们,还记得老师送给大家的这句话吗?那,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指名说)你的记性真好!那我们今天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呢?(自己读书,提出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2、你好聪明啊!老师也正有此意。下面就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认认真真的读课文,老师相信勤学好问的你们头脑中一定会产生很多疑问,咱们来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提的问题最有价值,最值得探讨!(学生读书,提问)3、交流:刚才大家在认真的读书,老师也在认真的读你们!你们那专注的神情告诉我,大家头脑中一定装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谁来说说看? 4、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一开始,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老师相信今天你们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样吧,老师帮大家把这些问题提炼成:“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后来,为何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解疑:1、下面,请大家自己认真读书思考、小组合作探讨去解决问题。2、学生自读、小组交流解决问题,教师巡视,作适当指点。3、集体汇报学习收获:第一个问题:1、 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学的都非常认真,在小组内也作了交流和讨论,愿意把你的收获与大家共同分享吗?2、 那我们首先来看“起初,司马迁为什么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个问题你是怎样解决的呢?(指名说)出示:“正当他专心致志……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理解:“血溅墙头、了此残生”“飞来横祸”是什么意思?这场飞来横祸是什么?“酷刑”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段话还有要补充的吗?(理解“悲愤交加”:他悲什么?愤什么?)师指点:其实,司马迁不仅身体上受到严刑拷打,更重要的是他的精神上遭到了巨大的羞辱,所以“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同学们,你们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当时,他会怎么想?(指名说) 3、大家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读懂人物的内心,真是不简单。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够把这段话读好。谁来读?(指名读)4、 小结:是啊,“士可杀,不可辱。”死亡对于司马迁来说并没有什么可怕的,让他忍受不了的是人格上受到侮辱。在这时候他不想向恶势力低头,几次想到要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过渡:可是后来又是什么原因使他打消了这个念头,发愤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的呢?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解决的?第二个问题:1、 出示:“人总是要死的,……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泰山:雄伟、高大,鸿毛:很渺小,重于泰山:比泰山还要高大,死的很有价值;轻于鸿毛:比鸿毛还要渺小,说明死的一点价值也没有。)师指点:对,人死也要死的有价值!还有吗?还从哪些词体会到什么?(一定要:决心之大,态度坚定)指导朗读:司马迁的这段内心独白,你们体会的很深刻,也一定能够读好,试着读读看。(各自练读、指名读、范读、齐读)2、 是啊,人面临绝境时,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么颓废,从此消沉下去;要么发愤,努力振作起来,而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从起初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到下定决心发愤写《史记》,司马迁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同学们,让我们联系上文设身处地的想一想,除此之外,司马迁还会想些什么?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讨论。 3、交流:a、 我的父亲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要编写一部史书,记载从皇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的历史,他老人家临终嘱托我一定千万不要忘记他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现在史书还没有完成,我怎么能死呢?将来我怎么去面对九泉之下的父亲啊!司马迁父亲的临终嘱托,谁来读读?相机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司马谈是怎样说这番话的?(泪流满面,拉着儿子的手)为什么?还有要补充的吗?(千万不要:千叮咛,万嘱咐,寄予了无限的希望。)指导朗读:父亲对司马迁寄予了无限的期望,把你们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指名读、范读)b、 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乡亲们给我讲述了许多古代英雄的故事,那时候我就立志要象他们学习,现在我遇到一些困难,怎么能轻易退缩呢?要是这样我的人生也太没有价值了!跟古代英雄相比我的遭遇又算得了什么呢?c、受父亲的影响,我努力读书,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而且父亲留下来的史料我也进行了整理,如果现在我死了,这番心血不就白花了吗?4、老师真高兴,看来同学们是真正的读懂课文了。引读—— “想到这里,……一行行工整的隶字。”5、出示:插图“司马迁在狱中写史记”你们能不能看着这幅插图说说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指名说)大家观察得真仔细,想得好,说得也很棒!6、过渡:后来啊,汉武帝终于意识到对司马迁的刑罚过重,宣布他出狱,任中书令。从此,司马迁继续发愤著书,引读——讲解第四自然段:1、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是他用生命写成的。”这段话你们是怎样理解的?(13年、52万字)再给大家提供一个数字:“60”,司马迁到60岁才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辉煌巨著、前无古人的著作”,)相机理解“前无古人”,2、《史记》对后人有哪些影响呢?课前老师找到了一段有关《史记》的影象资料,请认真看,仔细听:多媒体出示“介绍史记的价值”这部前无古人的巨著,几乎——引读“耗尽……”(加点“耗尽、毕生、生命)3、 老师从网上找到了这样一段文字,(补充介绍):司马迁曾经在给任安的信中以无比激愤的心情,向朋友、也是向世人诉说了自己因李陵之祸所受的奇耻大辱,倾吐了内心郁积已久的痛苦与愤懑,大胆揭露了朝廷大臣的自私,甚至还不加掩饰地流露了对汉武帝是非不辨、刻薄寡恩的不满。信中还委婉述说了他受刑后“隐忍苟活”的一片苦衷。为了完成《史记》的著述,司马迁所忍受的屈辱和耻笑,绝非常人所能想象。但他有一条非常坚定的信念,死要死得有价值,要“重于泰山”,所以,不完成《史记》的写作,绝不能轻易去死,即使一时被人误解也在所不惜。就是这样的信念支持他在“肠一日而九回”的痛苦挣扎中顽强地活了下来,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终于实现了他的夙愿,完成了他的大业。4、 读这段话时我们要用心体会,注意读好这些关键词语。(齐读)5、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你心中的司马迁是怎样的人?(自强不息、忍辱负重)6、出示“司马迁写史记的画面”,面对自强不息、忍辱负重的司马迁你想说些什么吗?7、总结:这节课同学们通过自己发现问题,然后共同探讨,解决了问题,学得认真,收获多多。真棒!四、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课外阅读或上网查找《史记》中的历史故事,为下周历史故事交流会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