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同步学案(精选12篇)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1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 (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又称《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XX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XX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三)、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二、学习过程
(一)、给黑体字注音
骏马名骓( ) 美人和( )之 麾( ) 绐( ) ]刈( )旗 辟( )易
(二)、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诸君快战
(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1)籍独不愧于心乎
(22)项王身亦被十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今义: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今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赏析学案: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
(一)以史入文:引项羽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板书课题)
1、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
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而项羽恰恰是司马迁着力最多的一位英雄人物。
下面大家自由朗读,感受司马迁是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项羽?
(自由朗读后,学生可分组讨论,自由发言。要求:依托文句,有观点,有阐释。)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在这一部分中,司马迁的多维透视之法是怎样体现的?)
①开篇以“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渲染一种悲凉的气氛,为渲染英雄末路提供外在环境和客观场景。
(以渲染之法,点染外围环境,烘托人物!)
②面对四面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独白式的语言,四面楚歌起,人心已不齐。楚军将士长年征战在外,突然听到这样的歌谣,自然是人人思归,无心恋战,导致军心涣散。
(独白语言揭示人物内心,加之一问一叹,突出项羽当时疑惑、叹息的矛盾心理其,实项羽的心理更是将士的心理。在这里以点及面,以小见大。)
③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悲愁、无可奈何当中。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阿•托尔斯泰:“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五个动词,为我们灵活、真实再现出了项羽。)
④这一“泣”字,怎么理解?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场面感人。
(项羽是《史记》中一个感人的悲剧英雄形象,司马迁在描写时,可谓惜墨如金。这里司马迁以简洁的文字,使一个真实英雄,一个真情英雄便跃然纸上。)
⑤项王乃悲歌慷慨,一首《垓下歌》唱出了英雄的末路悲歌。引导学生诵读项羽的《垓下歌》,并延伸比较刘邦的《大风歌》)
《垓下歌》有一种悲壮之气:英雄悲壮、儿女情长¬¬——写尽的是帝王之衰。
《大风歌》有一种豪迈之气:踌躇满志、心忧天下——写尽的是帝王之兴!
刘邦与项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帝王本纪中的双绝,一个是一代王者,威加四海;一个是一世英雄,气盖寰宇。
(比之而言,刘邦的豪迈固然令人敬佩,但毕竟是人生的得志、得势;而项羽在人生失势,人生的低谷,表现出无与伦比的勇武、豪气和柔情,更令人敬畏,而其深情的流露,悲壮之中,更令我们感动。)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本文还运用次要人物对比描写,透视项羽。一个是田父,一个是亭长,“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失民心。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说明项羽得民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失有得”,司马迁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
③我们还需注意的是,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④本部分精彩在于东城快战,何为快战?为何快战?快战如何?
(引导学生用原文的话回答。)
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
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文中项羽一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暗示了项羽自负和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这里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批评的态度,全面中肯写人态度。)
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⑤“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从这几句,我们能看出什么?
(项羽的军事才华,虽身陷重围,临大敌而不乱,指挥若定,司马迁为我们刻画了一个静定的英雄项羽。)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①文学大师沈从文说过“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到故乡”司马迁又是怎样多维透视乌江自刎的项羽?
(找同学为大家来分角色朗读,在朗读中品味人物。)
②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这里司马迁,以对话描写,在对比中,表现了亭长的恳切,项羽拒渡的坚决。对话描写是司马迁在多维透视中,为我们呈现人物的一种主要方式。)
本部分大家在关注对话的同时,还要看到一个字,恰恰是这个字表现了项羽的矛盾心理。指出“欲”字,俗字巧用。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人格不屈。)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③大家体会思考项羽想不想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项羽想不想渡乌江?想,原文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能不能渡乌江?能,用书上的话说“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为什么又不渡了呢?用项羽的话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在司马迁的笔下,项羽形象是立体的,是丰富的,也是矛盾的。)
④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⑤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古人评《史记》“意到处言不到,言尽处意不尽。”对于自刎前“宝马赠亭长,头颅送送故人”,你又怎么看呢?
(引导学生以细节入手,思考发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
(三)史家之言:评项羽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司马迁这种写人物、写史的方法,对班固《汉书》等后世史书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真心英雄:说项羽
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楚汉已经成为永远的楚汉,霸王也已经成为永远的霸王,对于项羽,司马迁饱蘸笔墨,多维透视,以史实和文字为我们呈现一个真实的项羽、一个鲜活的项羽、一个永远的英雄!
1、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下面大家看大屏幕,感性认知并理性解读,选出你心中的项羽,以关键词解读。
(学生自由发言,随机点评)
教师结语:有着“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掉,但不能被打败”。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可见,《史记》是必须就酒来读的。
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
项羽未曾称帝,却位归本纪,用他短暂的生命照耀了乱世的星空,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板书课题)
二 品读课文,把握形象
(一)检查预习,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二)研读探讨人物形象
垓下之围(把握人物的悲情形象)
1分角色朗读
2从朗读效果导入人物分析
(项羽人生的最后一幕,是从垓下拉开的,在这里有我们熟知的四面楚歌,更有动人情肠的霸王别姬。刚才朗读的同学读的如何,为什么?)
①四面楚歌之时,项羽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写出了项羽被围垓下,兵困粮绝。楚歌四起,英雄末路失意、伤感“地厚天高,托身无所”。连续用了五个动词,文气连贯,一气呵成。尤其“泣”字,值得深味。
②这一“泣”字,怎么理解?(最怜儿女最英雄)
项羽征战多年,用他自己的话“身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他从来没有流过泪,符合他硬汉的性格,但离别虞姬时,真动了情, “项王泣数行”,感染周围的人也都哭了,“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尊敬怜悯)。
(对比巨鹿之战后诸侯“莫敢仰视”的畏惧,让人感慨万千)
教师总结:霸王别姬中司马迁为我们塑造了情者项羽,这里西楚霸王项羽和虞姬为我们上演了人世间最令人悲痛的一幕,那就是生离死别,悲歌唱和之中演绎着英雄与美人的最后一次道别,最后一次歌舞,那酒中分明有霸王的眼泪,那战火中纷飞中有乌骓马的悲鸣!
东城快战(揣摩人物语言动作)
1快速浏览,讨论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勇武
①文中的军事力量对比,开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 “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
(对比描写,以数字说话,兵力反差极大,这里以反差对比,透视深陷绝境的项羽,落差越大,瀑布越壮观,反差越大,故事越动人。)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这里能看出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当然更是项羽绝不在人格上屈辱自己,所以又决定不渡乌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近乎勇。“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在本段对话中,像这样以关键字透视项羽内心的地方还有,你找到了么?引出“笑”字。人们常说“好汉不哭,英雄难笑”,而司马迁却在“一泣一笑”中写英雄项羽,那么作为一个力拔山、气盖世、“近古以来未尝有”的英雄项羽,又为何在此一笑?
(在《项羽本纪》中项羽大多时候是大怒,很少笑。这人生最后一笑,活现出项羽当时的神态,高傲、自负。为了尊严, 我不回去。下定决心拒渡乌江,坚守自己的尊严、人格、血性。当然,也有无可奈何,天要亡我之意;也是歉意的笑。)
重义
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赠马这一细节,乌骓是项羽勇武的符号,精神的象征,对乌骓英雄式的赞美,情感上的保护,更见项羽之性格,更显其悲壮。)
视死如归 以德报怨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细节处见精彩,再现人物的心理,场景真实人物鲜活),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从一开始,太史公都是从悲剧角度写项羽,整个《项羽本纪》无时无刻不笼罩着浓郁的悲剧氛围。英雄不可一世,英雄顶天立地,英雄叱咤风云,英雄又瞬间走向死亡。)
随着乌江渡口的那一道长剑血光,项羽的悲剧命运划上了一个令人遗撼的句号。
三 如何评价项羽?
(一) 赢家之言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论项羽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xū),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á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然而“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韩信论项羽
(二)史家之言:
在《项羽本纪》中,对项羽这个人物,司马迁又是怎样评价的呢?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找同学读)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引导学生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司马迁认为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一方面,“政由羽出,号为霸王”,“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矜攻伐”,不觉悟,不自责,而导致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对项羽生平业绩的概括,又有对其失败的评价;既有赞叹,又有惋惜、批评。)
(三)大家之言
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错据用人之人的位置上。
——王立群
(四)一家之言
教师解读:
有一种英雄,就是挫折、苦难乃至于死亡都不能剥夺他的骄傲和从容。项羽在能够用他的武功、战绩,证明他的生命一定可以逃脱的时候,这个时候他很潇洒的处理自己的生命,这是人格的不屈与悲壮,一个人的生命是不可以被别人取走,但可以自己处置,这就是项羽,这就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硬汉性格”的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当年,巴顿将军率领第三军团所向披靡,可战争结束后,他却只能和两条爱犬打发时间。有人说巴顿生来就是为了打仗的,没有战争,他的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上帝就立刻召回他的战神。巴顿死于1945年12月。巴顿遗言死后依然要站立在自己的士兵之前,现在他依然检阅着自己的部队和辉煌。巴顿是英雄——成功了,却失去了意义;成功了,却黯黯拉下了帷幕——即便活着。看来,项羽真的是幸运的。项羽这一刎,是他人生的精华,人性的精华,是绝世壮烈的英雄主义的精华。项羽用自己的死让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在高潮中谢幕,完美的谢幕。
(五)那么你心中的项羽又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语:有着对项羽而言,没有失败,只有战死。”从这意义上说,项羽不死,项羽魅力永远!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鲜活项羽。希望大家课下拿起手中的笔,写出一个你心中的项羽。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 泣 儿女情长 悲怆
东城快战 叱 勇猛自负 豪迈
乌江自刎 笑 知耻重义 壮烈
成功的英雄 失败的领袖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训练理清行文思路、概括层次大意的技能;
2、引导学生结合历史来把握作者的观点
3、结合写作指导,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课前让学生搜集所知的项羽的资料,准备课堂发言“我所知道的项羽”。
2、合作学习:课堂交流之后,让学生品味文章词句,归纳总结司马迁的观点,并对此做一番自己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品读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品味文章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对人物评价的观点
3、引导学生在阅读之后,联系实际写作
【教学难点】
1、品味散文优美语言;
2、理解本文所要表达的态度,学习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印象中的项羽,注意举出例证。
设计意图:以交流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有机会表现自己所掌握的知识。
明确:各抒己见,突出表扬说得特别好的同学。
二、作家作品简介
1、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靠近龙门。所以司马迁自称"迁生龙门"《太史公自序》龙门,龙门山,很有名气。传说大禹曾在龙门开山治水。龙门山的南面是黄河。司马迁的家正好在黄河、龙门之间。当地名胜古迹很多。司马迁从小在饱览山河名胜的同时,也有机会听到许多历史传说和故事。)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卒于公元前87年,48岁终。现司马迁墓祠,在韩城市城南10公里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在公元前91年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
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历史中的项羽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在管他.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秦二世元年(前二0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杀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设计意图:以知人论世的方法帮助学生简单了解作家和文中的主要人物
三、明确本文教学要点(课件展示板书)
1、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主旨(课前预习作业)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态度
3、拓展阅读,了解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
设计意图:在进入文本阅读前,先让学生明确本课教学要点,明确学习方向,提高阅读效率。
四、理清行文思路,把握课文中心
〔板书〕楚歌——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慷慨
仰视——莫能仰视
溃南而出驰走
追之 渡淮 迷道 田父绐 陷泽
五、思考问题
1、 问题一:为什么田父绐?
2、 问题二:为何说天亡我非战之罪?
3、 问题三:嗔目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这个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 问题四:为何不渡乌江?
5、 问题五:为何自刎而死?(项羽该不该死?)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二、归纳总结出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
〔投影〕《史记》中项羽本纪的最后一段文字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执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阅读这段文字,归纳出司马迁的观点。
明确: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问题:既然批评他“谬”为何将他纳入本纪?
明确: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三、联系其他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贵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刘邦是沛县小混混,是平头百姓一个。然而,两个人较量的结局是:刘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华横溢,他们君臣携手,同心同德,最终打败了兵多将广、不可一世的项羽。作为对手,项羽完全未能意识到刘邦的强大。他孤傲自负、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错再错,终于兵败垓下,自刎于乌江。那么,究竟是哪些个人因素造就了刘邦和项羽全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悬殊
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议。因为就家庭背景,集团力量和个人魅力而言,刘邦和项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很多人觉得这个刘邦怎么会战胜项羽呢?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叫项燕,是楚国名将,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项羽早年追随叔叔项梁逃难逃到吴中,就是现在江苏省苏州市的吴县一带。不过破落,那也还是贵族,和刘邦不一样。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做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也字子羽。
总的来说,项羽的能力还是很强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汉战争当中有一次出现这么一个情况,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叫楼烦,两军对垒的时候,刘邦就让这个楼烦站在阵前,项羽那边出来一个人,楼烦一箭就把他给射死了;再出来一个人,楼顶一箭又把他给射死了,连连射死了好多位项羽的兵将。项羽大怒,自己出来了,出来以后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调头就跑,跑进军营当中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项羽这个人的个人魅力是没的说。
所以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克。那刘邦会干什么呢?刘邦的本事还是司马迁说的那四个字:好酒及色喜欢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个灭秦和楚汉战争中,没有一座城池是刘邦攻下来的,没有一个计谋是刘邦策划的,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我该怎么办啊?
性格决定命运
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做一个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和项羽两个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这些性格的差别决定了他们的成败和命运。
刘邦和项羽的第一点不同是:刘邦志向远大,项羽鼠目寸光。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他们在胜利面前表现出的心态来证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不受犒赏,秋毫无犯,而且退出秦王宫,还军霸上。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这个举动的意义范增看出来了。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据臣所知,刘邦原来在沛县的时候是喜欢钱财、喜欢酒肉、喜欢女人的人,现在这样一个人来到秦皇宫看见数不尽的金银财宝和美女珍馐居然不动声色、秋毫无犯,他有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够把这些东西都不放在眼里了,这个人是绝不可以小看的。但项羽听不进去,刘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样?
项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书上的记载是4个字:城无遗类。就是说项羽他把一个城攻下以后,这个城里面就没有活口了,那肯定是连妇女儿童都在屠杀之列了,而且项羽一把火烧掉了秦王朝的皇宫,这样做是不得人心的,项羽完全不动脑筋,就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来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称皇称帝的话,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的皇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什么叫做衣锦夜行呢?就是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谁看得见呢?应该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乡去,这个叫做衣锦还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这两个成语就是从这儿出来的。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在挫折面前的表现,这是刘邦和项羽不同的第二点。在失败面前,刘邦冷静沉着,项羽狂暴浮躁。楚汉战争当中有这么一件事情,就是两军处于对峙状态的时候,项羽攻刘邦久攻不下,就在军前架起了一口大锅,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五花大绑地推到了阵前,然后喊话,刘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锅了!刘邦怎么说呢?他不紧不慢地说,呵呵,项老弟,别忘了,我们两个在怀王手下的时候有个什么约定呢?咱俩是约为兄弟,咱俩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们的爸爸煮了,别忘了给哥哥留碗肉汤喝!项羽没办法:下不了手。实际上项羽这个时候已经出了一个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过,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锅里去煮,这是种流氓手段,而项羽本身是一个贵族,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这就是下策,何况你的对手就是个流氓,你一个贵族使用流氓手段来对付流氓,你对付得了吗?所以我想,当时的这个情况,一定是项羽一肚子窝囊气,而刘邦是一副嬉皮笑脸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谁从心理上你项羽没有战胜人家刘邦。
当然,项羽这个人物的形象很具审美性,很帅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没有用啊!在挫折面前,项羽表现出来的是心浮气躁,而不是镇定自若,由此可以证明项羽不是一个好的统帅。
以上说的是做事,再说做人。
在做人方面,刘邦和项羽有什么区别呢?刘邦豁达大度,项羽气量狭窄,这是他们两人的第三点不同。刘邦这个人你别看他没文化,你别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为,肯豁得出去。刘邦年轻的时候不是当泗水亭长吗?当时上面派给他一个任务,就是让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个地方去。刘邦押着这些人走着走着,一不小心跑掉一个,走着走着,一不小心又跑掉一个,走到半路上,刘邦一算,跑了几个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该跑光了。你说刘邦该怎么办?刘邦是备下酒肉请这些囚犯们大吃大喝一顿,然后用剑把捆绑他们的绳子都解开,说,你们现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结果怎么样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来的人说,我们干脆跟着你干吧。这是说刘邦能豁得出去,我们说:“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业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的军队已经打到了楚国境内,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按兵不动,彭越按兵不动,英布也按兵不动。刘邦约定他们一起来合围,他们就是不动身。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看来这个天下也不是哪一个人的,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一个彭越,一个英布,一个韩信。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本来是你手下的,现在他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南下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好,行,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胜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给谁,什么什么地方给谁,给了给了,都给他们,不在乎。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这是刘邦的大度。
项羽呢?他为人小气。韩信就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我们将士如果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到医院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项羽的小气。
刘邦和项羽的第四点不同,是刘邦心狠手辣,而项羽儿女情长。刘邦这个人心是比较狠的,我们曾经讲过,他在逃避的过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扔下车子,只顾自己逃命。他身边的人,一旦怀疑到谁,他可能不顾一切地就要把他杀掉。刘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怀疑起樊哙来了。照说樊哙是最不可能被怀疑的,樊哙是吕后的妹夫,跟刘邦两个的关系用北方人的话说叫“担儿挑”。而且在鸿门宴的时候,是樊哙挺身而出才救了刘邦一条命连樊哙这样的人他也怀疑。刘邦他突然就觉得,樊哙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给陈平:“平至军中,立斩哙头。”陈平你拿着我的命令到军队里去,立马就给我把樊哙的脑袋砍下来。这个事情最后没做成,因为后来刘邦死了,陈平到了樊哙军中的时候也觉得这个事情不能干,樊哙毕竟是吕后的妹夫,同时也是功臣,哪是随便好杀的!但这说明什么?说明刘邦这个人狠起来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项羽这个人就是显得太过儿女情长了。在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当项羽被刘邦他们团团围住的时候,居然无心作战,就坐在自己的军账中,也不再考虑接下来的战争该如何进行,就惦记着两件事情:一个是他的宝马,一个是他的美人,他的乌骓马,他的虞姬,该怎么办?于是他在帐篷里点起火把,设下酒宴,又把虞姬请出来,自己拔剑起舞,咏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说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办啊?项羽唱着唱着流下眼泪,随从们都不敢抬头看,不敢仰视。一个将军,一个统帅,一个霸王,在战争的最后关头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战争,不是事业,是宝马和美人,确实是太儿女情长了。项羽的这个性格博得了后世无限的同情,项羽这个人实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爱了,恐怕当时的女孩子们听到这个消息都会发出“嫁人要嫁项羽”这样的话了。
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刘邦是时势造出来的英雄,他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历史使命,并通过不断地学习使得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一个英雄。
四、联想悟读
1.联系20__年福建高考作文
选择下面所列的人物或文学形象作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人 物: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史蒂芬·霍金
文学形象: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
【注意】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得抄袭。
2.阅读20__年福建高考优秀作文
反思:
第一课时的同学交流很好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气氛,有些没有准备好的同学课后表示了自己的后悔,说争取下节课会争取有个好的发言。一班的同学在交流时有个小高潮,出现在伟东和伟山之间,关于项羽杀战俘的历史。一个认为项羽杀战俘是他残忍的表现,一个认为这不足作为残忍的体现,因为战法如果不处理掉会给军队带来很大的负担,他的杀战俘正好是他精明的地方。
我的感悟是,给他们一个舞台,我们能发现他们的独特之处。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5
[教学目标叙写]
1、通过本文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学生能够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重点掌握词类活用的规律。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学生联系已学过的《鸿门宴》,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方法]
以诵读、点拨为主,辅以讨论。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2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讲项羽起兵灭秦、鸿门宴的历史故事。
提问:在起兵抗秦、灭秦的战斗中,我们看到一个怎样的项羽?
能征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
在鸿门宴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项羽?
刚愎自用、优柔寡断
《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述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战的过程以及项羽生命中最后的时刻。上节课我们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要跟随着太史公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项羽的形象
二、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梳理情节)
太史公叙写历史的细腻生动自不待说,但如果要求只用三个短语来记录垓下之战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怎么概括?
垓下之围 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深入探究人物形象
此时的项羽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我们在初读文本时,一定对他有初步的认识。司马迁通过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景表现项羽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不同的场景着重刻画了项羽形象的不同侧面,让我们一起细细品读这三个场景,使心中的项羽血肉丰满起来。
讨论:任选一个场景结合文本原句,根据场景想象的项羽的形象,评论其在此场景中突显的性格特点,探讨此场景中塑造这一形象的手段方法。并尝试着感受项羽的心境。
教师补充:场景一 四面楚歌―英雄之侠骨柔情(①学习小组汇报讨论成果,选择同一场景的其他小组补充。②①全班齐读《垓下歌》,想象项羽的形象,感受项羽的心境。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而起―起而饮―饮而歌―歌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抓能字意味的理解。)
场景二: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①的步骤同上。②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节。③教师明确要点: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D.阴陵迷道这一细节展现的项羽性格的另一侧面。)
场景三: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①的步骤同上。②分角色朗读。③教师明确要点: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教师小结:项羽的形象跃然纸上:有诀别美人名骓的血性柔肠,有感天怨时的自负自叹,有拼死决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赐马赠头的豪侠意气。正如古人云: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四、读完《项羽之死》,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和感受如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以及司马迁传写人物的杰出功力。同时感受全文雄奇悲壮的美学境界,体会美的都是悲的美学境界。)
五、结课
全班齐读《垓下歌》,祭奠英雄的华美落幕
板书设计:
垓下之围―英雄之侠骨柔情
东城快战―英雄之勇猛豪壮
乌江自刎―英雄之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6
【教学目标】
1、体会《项羽之死》课文中多角度描写人物性格的方法。
2、学会从辩证地角度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导入
课件显示《垓下歌》,学生齐声朗诵,初步感受项羽形象,然后调查提问你对项羽的第一印象或评价是什么。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二)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评价历史人物
1、请学生评价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你认为项羽是一个英雄吗?在乌江边,他应不应该自刎?)
2、历史上众家对于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李清照的评价: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王安石的评价: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毛泽东的评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3、现代人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4、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一般来说,有两个很重要的标准,一个叫历史评价,一个叫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要服从于历史评价的。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
2、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全面把握课文内容。
一、导入
在《史记》这幅色彩斑斓的历史画卷中,西楚霸王项羽是最为悲壮的英雄。和舜一样是“重瞳子”的项羽“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却最终自刎乌江,结束了自己短暂而灿烂的一生,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今天,我们一同走进《项羽之死》,走进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走进项羽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丰富项羽在我们心中的形象。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师朗诵全文,学生跟读。
(有感情地朗诵,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迷惑。
3、提交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三、学生小组合作,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教师补充答疑。
(一)确认课文注解的重点词句
(二)教师补充讲解
1、 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
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卒买鱼烹食 吾为若德
卒 鲁肃闻刘表卒 若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然今卒困于此
五万兵难卒合
平明,汉军乃觉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乃 至东城,乃又二十八骑 被 闻妻言,如被冰霜
家祭无忘告乃翁 将军身被坚执锐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忠而被谤
为诸君溃围 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赤泉侯为骑将 以故汉追及之
为 我何渡为 以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至,无以渡
吾为若德 不忍杀之,以赐公
四、布置作业:
1、 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 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
板书:
疏通文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文言句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阅读文本,感受项羽的人物形象特点,学会欣赏项羽的人格魅力
一、导入(历史中的项羽)
项羽(公元前二三二——公元前二0二),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领袖,著名军事家,史上最强武将!号西楚霸王。楚亡后,项氏一族惨遭屠杀,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江苏苏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项羽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项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大怒!项羽说:“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我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便教授他兵法。但项羽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项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后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杀刺秦朝的太守了殷通,而这场战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
二、分析人物形象
(一)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 垓下之围【 动作 正面 侧面】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愁善感
第一段写垓下之围重点写了“四面楚歌”和“慷慨悲歌”这两个连续性的事件。 “慷慨悲歌”,慨叹自己时运不利,恋恋不舍的和名骓、虞姬诀别,充满了悲凉和无奈的情绪。项羽是一个勇猛豪爽的大丈夫,在预料到失败命运的时刻,唱出柔肠百转的“垓下歌”,为项羽这个形象增添了一股柔情。 “慷慨悲歌”充分表现出项羽多情善感的性格。男儿有泪不轻弹,项羽这时却“泣数行下”,渲染出一个末路英雄的悲凉。这位盖世英雄歌罢泪水涟涟,以至于左右的人都不忍心目睹这样的场面。 “莫能仰视”则写尽将士们的不忍之心,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直率 粗犷 勇武豪爽 极端地自负 语言】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二段写项羽从垓下突围成功——再次被困东城的过程。这一段前半部分把逃亡路线和军事力量的变化交代得清清楚楚,战争的形势和项羽的处境一目了然。后半部分写项羽在此绝境中说的一番话。项羽认为“今卒困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灭亡就在面前,他仍旧没有客观分析自己用兵的过失,而一味归咎于天命,这表现了项羽的极端自负。项羽又言“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明知必死,没有退缩,愿意痛快的打一场,这反映了他勇猛刚强的大丈夫气概;“愿为诸君快战”表明了项羽最后的战斗并不是为了战争的结果,而是为了畅快的、尽情的展现他的勇猛无敌,保一世英名。就像一次落幕前的演出,要以完美作为结束。如果把“快战”改为“决战”,就带有了鱼死网破的味道,项羽的快意和满足感将荡然无存。
第三段写项羽的东城溃围之战。共写了项羽的三次行动:
【骁勇善战 极端地自负 动作 语言 场面 对比】
第一次通过“项王大呼,驰下,皆披靡”来渲染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遂斩汉一将”的“遂”写出了项羽斩将的轻而易举。
第二次行动项羽并没有动手,只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孰是追兵,孰是逃将,难以辨别。项羽摄人魂魄的虎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行动,项羽斩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亡其两骑耳”,通过对比再次渲染项王的勇猛无敌。难怪他充满自豪的谓其骑曰“何如”,这一问再次表现了他的自负。
1、三次行动:
第一次: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一将”。【渲染了项羽势不可挡的气势。特别
是“遂”写出了项羽斩将轻而易举。】
第二次:项羽自己没有动手,而是用眼神和声音就吓退了敌兵。【通过对比,项羽慑人魂魄的虎
虎生威跃然纸上。】
第三次:项羽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而楚军损只失了两个骑兵。【“杀数十百人”展现项羽勇
猛少敌,势不可挡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通过这一对比,渲染了项王的
勇猛无敌。】
2、三次行动,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非常
精彩!三次行动之后,有一段项羽与部下的对话,有什么作用吗?
说明项羽刚才的勇猛杀敌主要是向部下证明他的失败是“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四段: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心地仁善 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 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特点: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这一段写了两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是乌江拒渡、赠马亭长。项羽本“欲东渡乌江”但真正来到乌江岸边,他又否定了自己的决定。项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选择。那位曾经“泣数行下”的血性男儿,这时反而笑了。“项王笑曰”的笑,不是强自矜持,不是凄然苦笑,而是壮士蔑视死亡,镇定安详的笑。项羽和随从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杀的汉军短兵相接。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那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宁肯站着去死,也不会跪下求生的。
第二个场面是赐头故人、自刎而死。看到了背楚归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故人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取赏;项羽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蝼蚁之微,泰山之高,两两对比,何等鲜明!可以看出项羽的高贵感和英雄气质,这个情节表现了项羽视死如归的豪侠性格。
(二)课文探究
1、文本阅读--分组讨论3个问题:
(1)项羽曾经在彭城之战中以3万人马战胜过刘邦的53万大军,打了个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垓
下之围”时,汉军共50多万人马追击项羽,但项羽此时还有10万人马。可见,项羽他还是
有机会转败为胜的,但为什么他最终会兵败垓下呢?
(2)在第二、三段“东城快战”中能否找到项羽失败的原因所在?
不能。 没有客观的分析用兵的过失,而是一味的归咎天命,表现了项羽极端地自负。
(3)当兵败垓下的项羽逃至乌江边时,乌江亭长有船渡他过江,这可以说是他再次起死回生的
机会。然而,项羽为什么最终选择了乌江自刎?
亭长的话使项羽心中产生深深的“无颜见江东父兄”的羞愧之意,所以决定不渡乌江。
(三)结合《史记?项羽本纪》的有关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 骁勇善战,军事天才
坑秦卒,屠咸阳,烧阿房宫 好勇斗狠,大失民心
出卖曹无伤 冲动轻信,沽名钓誉
疑范增,走韩信、陈平、英布 多疑好忌,刚愎自用
重用项伯 任人唯亲,是非不分
三、小结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这篇文章就刻画了项羽的“精神气血”:有诀别美人名骓的多情善感,有感天怨时时的自负自叹,有东城快战的勇猛刚强,有乌江拒渡的知耻重义,有赠马赐头的豪侠意气。此文刻画出了很多生动传神的细节,项羽诀别美人名骓时的泪水,陷入绝境的宣言,东城突围的声威,乌江拒渡的笑谈,自刎之前的回顾,都令人难以忘怀。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的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板书:
故事 人物形象 语言 写法
垓下之围 多愁善感 惊、起、饮、歌、泣 动作、语言、映衬
东城快战 勇猛、自负 天之亡我,非战之罪!“遂” 动作、语言、场面
乌江自刎 知耻重义 笑答、“吾为若德”“遂自刎” 神态、动作、语言、对比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学习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一、导入
散文和诗歌虽然都具有形象性,但各有特点。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明二者的差异。他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二、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比较阅读欣赏李清照的《咏项羽》,看看她在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个项羽形象?同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有何区别?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而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一个“不肯”,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便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 其浩然正气,傲然风骨,使人肃然起敬。何谓做人风骨,何谓做人气节,从项羽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为精准的答案吧!
诗歌《咏项羽》语言高度凝练,有很多跳跃和省略,侧重写的是项羽的精神,他的英雄豪气,较少对项羽的具体形象的刻画。而散文《项羽之死》把项羽刻画的有血有肉,栩栩如生,音容笑貌,如在眼前,更能给我们具体逼真的感受。
中国古代的诗歌散文都非常重视形象,但是二者的形象性又有差别。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常常“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因而,诗歌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需要仔细品味。
中国古代散文相对于诗歌来说是一种比较舒展的艺术,句式灵活,篇幅可长可短,表情达意不受格律的限制,可以兴之所至,自由挥洒,因而散文中的“意”表达得更为明白显豁。诗歌的语言、意象更注重提炼和升华,有许多跳跃和省略,展现的形象跟具体事物之间的距离较大;散文更加具体逼真,更贴近事物的本来面貌。诗歌,让我们的想象飞得更高更远一些,而散文则给我们更为具体逼真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学习评价历史人物
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不过江东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试就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分组讨论,6人一组,自然形成两种观点,将各自的理由分条列出,试着去辩论说服对方,尽量从文中找到能证明你观点的根据。
对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评价的诗歌很多,请大家看课本76页的5首诗歌,看看分别是什么观点。
(一)了解历史上众家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的评价:(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2、杜牧的评价:(胜败乃兵家常事,包羞忍耻是男儿,大丈夫能屈能伸。)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3、胡曾的评价:(大势已去,耻再起兵 )
《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不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4、王安石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民心已去,败势难回,不可能卷土重来。)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5、李清照的评价:(做人要有尊严有骨气。气势豪壮,令人敬仰。)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6、毛泽东的评价:( 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二)归纳方法: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以启示今人。
(三)学生活动:评论项羽
既然项羽身上有如此多的不足,你觉得他还是英雄吗?
(四)写作练习:
要求:1、观点鲜明;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五)堂上讲评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假如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把人的尊严放到了至高的地位,是一种超脱于物质的高尚情操。
问题: 点评不到位,不能很好地将事例与观点结合起来,以突出观点。
修改: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四、总结: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
历史不可假设,项羽毕竟死了。但他是站着死的。为了无愧于江东父老,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于七尺男儿之身,项羽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的缺憾人生的表演。性格决定命运,是项羽就不会过江东,过江东就不是项羽了。项羽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他是宁肯站着死,也不愿跪着生的。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有骨气、有尊严,这就是项羽之死的人格价值。两千多年过去了,项羽依然活在我们的心中,项羽的人格光芒穿透历史的云层,依然熠熠生辉,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
五、拓展(当代对项羽的评价)
易中天(厦门大学教授):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项羽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项羽之死,似乎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显然,刘邦是代表着“历史方向”的,项羽则“不合时宜”。事实上,此后,像项羽这样傻,这样天真、任性的英雄越来越少,阴险毒辣的阴谋家和迂腐愚忠的书呆子则越来越多。从这个意义上讲,项羽说他的失败是“天之亡我”,也对。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项羽虽然最后失败的,但是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刘邦是个地地道道的政治流氓,但是在历史评价上,我们应当说,刘邦也是个英雄,刘邦叫什么英雄,刘邦叫实事英雄,他是那个时代造就的那个实事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本色英雄抵不住实事英雄。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描写的分析,感知人物的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2.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
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鉴赏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高一上学期学过一篇节选自《史记》的文章——《鸿门宴》,在这篇文章中司马迁塑造了一个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项羽,他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大家思考:项羽是一个怎样的人?(用成语概括)
骁勇善战、威风凛凛、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项羽之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记叙了楚汉战争中的最后一战——垓下之围的全过程以及项羽生命的最后时刻。上一节课,我们对文章进行了文字疏通,这节课我们将跟随司马迁的笔触继续勾画、描摹自己心目中的项羽形象。
二、根据故事情节,将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垓下之围。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东城快战。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乌江自刎。
三、了解多维透视法
多维透视法,即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示人物形象,“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四、运用“多维透视法”分析项羽的性格特征
1.霸王别姬中的项羽
项羽被围垓下,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展现了他悲情英雄的一面。同美人、宝马的诀别,显示其多愁善感的性格。项羽自封“西楚霸王”,力能扛鼎、能征善战、曾号令天下,现如今却四面楚歌、穷途末路。人生的境遇变化之快,让他始料未及。此时最能表现他这种复杂心境的动词是什么?“泣”,极其传神地写出了项羽内心难以言表的情感。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更何况是西楚霸王?“泣数行下”,这是司马迁笔下霸王的唯一一次落泪、最后一次落泪,渲染出英雄末路的悲凉,也写尽了霸王的悲惨处境。
2.东城快战中的项羽
在“东城快战”中,司马迁围绕“项羽”一共写了三个事件:溃围南出、误信田父、三战三胜。
(1)溃围南出,“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而“汉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兵力反差极大,透视出项羽的身处绝境。
(2)误信田父,田父为何故意给项羽指错路?
补充资料:《史记·项羽本纪》
“秦二世元年,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
“秦二世二年,巨鹿之战后,项羽因疑秦降卒思归,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汉元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汉三年四月,项羽大破汉军,杀汉卒十余万人。”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失民心者失天下。司马迁委婉地表达了项羽失败的根本原因——失去了民心。
(3)快战中的“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的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你从中看到项羽是怎样的人?仿佛看到一个英姿飒爽、骁勇善战、逞匹夫之勇的赳赳武夫形象。
那为什么在文中项羽又数次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复杂心理?死,并不可怕;承认失败,那才可怕。这句话暗示了项羽的自负和不醒悟,他从没有真正意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也暗含着司马迁的批评态度。
那你认为是什么造成了项羽的失败?(语文教案 )性格缺陷:优柔寡断,匹夫之勇,残暴凶狠;政治错误:不懂笼络人心;军事失败:分封天下,养虎为患;命运的捉弄:鸿门宴错失良机,误信田父走错路。
3.乌江自刎中的项羽
项羽在乌江边拒渡、赐马、赠头,表现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表现了他知耻重义、视死如归的性格。在乌江岸边,亭长劝项羽赶快登船,来日尚可东山再起,项羽说:“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番话发自肺腑,表现了项羽知耻重义的性格,赐马给亭长又表现了他心地仁善。项羽进行了最后短兵相接地搏杀之后身受重伤,此时看到了背楚投汉的故人吕马童,于是赠头给他,自刎而死,这个情节再次表现了项羽的视死如归。
五、总结归纳项羽的性格特征
坦诚直率 心地善良 光明磊落 知耻重义 视死如归 刚愎自用
不善用人 有勇少谋 多愁善感 优柔寡断 自矜功伐 妇人之仁
六、讨论:项羽能不死吗
结论:项羽必须死。
1.性格悲剧
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2.历史悲剧
(1)军事力量垓下之战前,项羽的十万大军受到三十万汉联军的长期围困,而汉军布下的十面埋伏使楚霸王的军队受到了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楚霸王已经失去了东山再起的基础与条件,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后盾,即使项羽力能拔山也无济于事。
(2)政治形势。汉王刘邦进入关中后,废除了秦朝人人痛恨的苛刑酷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赢得民心。而楚霸王却缺乏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与深谋远略。
(3)起义的环境与条件。即使他能过江回到家乡,形势也与起义前大相径庭。当时之所以能够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是因为强秦刚灭六国,人心不稳,而又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实施酷刑厉法,伤民过多过重,可以说是,所以,不管是陈胜吴广也好,还是刘邦项羽也好,只要义旗一竖,便如星星之火,绵延不绝。而经过连年战乱后,人心思定,当时已经不再具备项羽东山再起的政治环境。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4)生存机会。刘邦从安天下的角度出发,不会给项羽留活路的。楚霸王即使有幸过江,汉军也会继续追杀,不除掉这个眼中钉,刘邦是不能安然入睡的。从以后除掉韩信、英布等做法看,项羽也没有任何活下去的机会和可能性。
七、评价: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失败了,我们还能称其为英雄吗
1.李清照:为项羽大唱赞歌,认为好男儿就应该生为人杰,死为鬼雄,项羽不肯后退,宁肯一死,死得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易中天:项羽死得壮烈,死得英雄,死得气势磅礴,惊天地,泣鬼神,就连乌江之水也要为之呜咽,为之洪波涌起,浊浪翻腾。显然,项羽的死是高贵的。无论他是为什么死的,他的死,都有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和审美价值。
3.王立群: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我们承认,项羽是英雄,项羽叫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他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八、课后作业
假如项羽被活捉,写一段项羽在押解途中的心理活动。字数:300字左右。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9
【教材分析】
1、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2、年级:高中二年级
3、所属模块:选修
【学情分析】
本文选自司马迁《史记》,语言浅显,文意理解难度不大。因此,本课以学生自学为主,重点放在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单元教学目标:从散文创造的艺术形象入手,欣赏散文。
本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欣赏与评价人物形象,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分析人物语言、动作描写,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散文与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项羽的悲情英雄形象,评价其性格与命运。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鉴赏。
教学难点:评价人物,得出启示。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导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分组合作讨论法。
【课前预习】
1、掌握生字词;
2、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
3、品味语言,归纳司马迁对项羽的态度:是褒是贬?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蒲松龄曾作过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这副对联讲了两个人,项羽和勾践。
(项羽)巨鹿之战:骁勇善战,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鸿门宴: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二、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的三个主要场景。
垓下之围,东城快战, 乌江自刎
三、文本研读
(方法点拨)
1.欣赏垓下之围(突出“泣”字——多情善感)
齐读第一段。
A.欣赏细节描写展现的“惊—起—饮—歌—泣”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过程,重点引导学生品读项羽之“泣”的复杂心境;
B.欣赏从“声”的角度--四面楚歌的背景音乐对人物心理的巨大冲击、“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反复叹唱折射的无限苍凉、悲哀和疼惜,感受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的悲怆氛围及音乐的无形感发作用;(播放音频)
C.欣赏“左右皆泣,莫能仰视”的侧面烘托效果, (学生范读)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2.欣赏东城快战(突出“叱”字——勇猛自负)
全体男生齐读第二、三段。
A.欣赏通过语言刻画形象。引导解读战前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三种心绪—回顾战斗历程且说是“天之亡我”时的极度自负;明知无法脱身时还说“愿为诸君快战”的大勇;“复聚其骑”时一问“何如”的豪迈。
B.欣赏项羽“大呼、驰下、瞋目、叱之”动作神态的细节和敌方“人马俱惊,辟易数里”的再次烘托,感受项羽盖世的勇武神威。
3.欣赏乌江自刎(突出“笑”字——知耻重义)
学生分角色朗读
A.从江边的慷慨陈词,语言的角度赏析。
B.从“项王笑曰”的“笑”,神态的角度解读“笑”的丰富内心。
总结归纳:项羽是一个多情善感、极度自负、知耻重义、心地仁善、勇武豪气之人。塑造人物的方法也就是我们鉴赏人物形象的角度,要想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形象,就一定要梳理情节、品味细节、认真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四、诗文有别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同样是项羽这一历史人物形象,但诗歌与散文创造形象的手段却大不相同。清代学者吴乔曾以做饭和酿酒分别比喻作文和写诗,说:“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
诗文区别:
一、散文刻画手法具体,诗歌则是跳跃、省略,留给读者自己品尝的空间。
二、散文更注重具体化,形象化,真实化,而诗歌较偏向意象化,读者去想像,思考。
五、拓展延伸
欣赏、学习部分描写形象的语段,学以致用。
六、作业
写一段文字,通过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手法刻画人物。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10
《项羽之死》导学案
一、作者
1、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__________(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 》。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XX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 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 ”。
2、历代歌颂项羽的名篇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题乌江亭 (一)
(唐)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 (二)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乌江
汪元量
平生英烈世无双, 汉骑飞来肯受降。
早与虞姬帐下死, 不教雪战到乌江。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仓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二、课文解析
第一段:垓下之围。
项王军( )壁垓下( ),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 )闻汉军四面( )皆楚歌( ),项王乃( )大惊曰:“汉皆已得( )楚乎?是( )何( )楚人之( )多也!”项王则夜( )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 )悲歌慷慨( ),自为诗( )曰:“力拔( )山兮气盖( )世,时不利( )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 )数阕( ),美人和( )之。项王泣( )数行下( ),左右皆泣( ),莫能仰视。
第二段:值夜突围。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麾下壮士骑从者( )八百余人,直( )夜溃( )围南( )出,驰走( )。平明( ),汉军乃( )觉( )之,令骑将灌婴以( )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 )者( )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 )曰“左”。左,乃( )陷大泽中。以故( )汉追及之。项王乃( )复( )引( )兵而( )东( ),至东城,乃( )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 )不得( )脱( )。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 )矣,身( )七十余战,所当( )者破(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遂( )霸有天下。然( )今( )卒( )困于此( ),此天之( )亡( )我,非战之罪( )也。今日固( )决死( ),愿为( )诸君快战( ),必三( )胜( )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 )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第三段:东城快战。
乃( )分其骑以为( )四队,四向( )。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 )彼一将。”令四面( )骑驰下,期( )山东( )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遂斩汉一将。是时( ),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 )而( )叱( )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 )数里。与其骑会( )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 )其两骑耳。乃( )谓其骑曰:“何如( )?”骑皆伏( )曰:“如( )大王言。”
第四段:乌江自刎。
于是项王乃欲东( )渡乌江。乌江亭长檥( )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 )小,地方( )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 )也。愿大王急( )渡。今独( )臣有船,汉军至,无以( )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 )渡为( )!且(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今无一人还,纵( )江东父兄怜( )而王( )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 )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 )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 )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 )十余创( )。顾( )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 )非( )吾故人( )乎?”马童面( )之,指王翳( )曰:“此项王也。”项王乃( )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 ),邑万户,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三.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 )②( )③( )
①a.盖以此得名也/力拔山兮气盖世 b.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c.徙倚久之而归/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d.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a.汉皆已得楚乎/若非吾故人乎 b.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c.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项王瞋目而叱之 d.过夕乃可饮/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③a.灭六国者六国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南唐为奉化军节度
c.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岸土赤而壁立 d.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
2.下列加点词古今义基本相同的项是 ①( )②( )
①a 期山东为三处 b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c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d汉军皆披靡
②a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b 吾知公长者 c 骓不逝兮可奈何 d 吾骑此马五岁
3.下列加点字字音都不同的一组是 ( )
a.垓下之围/尸骸 斩将刈旗/狭隘 汉军皆披靡/靡费 不期而遇/祈祷 辟易数里/辟谣
b.溃围/振聋发聩 美人和之/暖和 瞋目而叱之/缜密 汉骑追者/骠骑将军 田父/果脯
c.被十余创/疮痍 自刎而死/蓊郁 自度不得脱/书蠹 所当无敌/长歌当哭 慷慨/同仇敌忾
d.骑能属者/属意 麾下/法网恢恢 田父绐曰/春风骀荡 庖丁解牛/疱疹 喝叱/炽烈
4.下列加点词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
a.非战之罪也/汉军乃觉之 此项王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此天之亡我/是何楚人之多也
b.麾下壮士骑从者/以五千骑追之 虞兮虞兮奈若何/固若金汤 沛公军霸上/项王军壁垓下
c.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愿为诸君快战 非战之罪也/亦一奇也 项王瞋目而叱之/吾尝跂而望矣
d.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亡其两骑耳/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亦足王也/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5.下列句式都相同的两组是 ( ) ( )
a.此项王也/赤泉侯为骑将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b.然今卒困于此/洎牧以谗诛/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不忍杀之,以赐公
c.左,乃陷大泽中/项王军壁垓下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汉骑追者数千人
d.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此山当是其一也/是何楚人之多也
6.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a.垓下(gāi) 乌骓(zhuī) 数阕(què) 田父(fù) b.麾下(huī) 属垣有耳(shǔ) 唱和(hè) 刈旗(yì)
c.揣度(duó) 溃围(kuì) 瞋目(chēn) 坐骑(qí) d.舣船(yǐ) 创伤(chuàng) 披靡(mí) 绐骗(dài)
7.对加点词解释判断正确的是:①( )②( )③( )
①(1)是何楚人之多也 (2)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3)汉军乃觉之 (4)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 (1)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2)以故汉追及之 (3)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4)不忍杀之,以赐公
③ (1)为诸君溃围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3)我何渡为 (4)吾为若德
a.(1)(2)意义相同,(3)(4)意义也相同 b.(1)(2)意义相同,(3)(4)意义不同
c.(1)(2)意义不同,(3)(4)意义也不同 d.(1)(2)意义不同,(3)(4)意义相同
8.对下列加点词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幸从 幸:宠幸 b.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属:随从
c.田父绐曰“左” 绐:欺骗 d.然今卒困于此 卒:最终
9.对加点实词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力拔山兮气盖世 拔:撼动 b.直夜溃围南出 直:当
c.籍独不愧于心乎 独:唯独 d.若非吾故人乎 若:你
10.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不利兮骓不逝 逝:消逝 b.项羽乃复引兵而东 引:率领
c.平明,汉军乃觉之 平明:天亮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服:臣服
1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王军壁垓下 壁:修筑营垒,退守 b.期山东为三处 期:约定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被:遭受 d.吾为若德 德:感激
12.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不同的一组是( )
a.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身七十余战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歌数阕,美人和之
c.令诸君知天亡我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d.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马童面之
13.下列加点词词类活用相同的一组是 ( )
a.项王军壁垓下 岸土赤而壁立 b.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c.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项王则夜起 d.亦足王也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14. 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是何楚人之多也 大王来何操 b. 吾为公取彼一将 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c.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 若非吾故人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5. 下面六句话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勇猛无畏”的一组是 ( )
①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②项王嗔目而叱之 ③汉军不知项王所在
④复斩汉一都尉 ⑤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⑥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②⑤⑥
16.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
a. 大敌当前,四面楚歌,项羽面对虞姬,慷慨悲歌。他认为自己有超世的气概,只是时运不济,对宠幸的虞姬不知如何是好,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沉溺声色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b. 项王率领部下壮士八百多人,趁夜突破重围,因受到农夫的欺骗,陷入大泽中。项王自己估计不能逃脱,认为这是上天要自己灭亡,决不是作战的过错。这深刻揭示了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c. 项羽面对重重包围的汉军,把骑兵分成四队,面朝四个方向,杀掉了一名汉将和督尉,共杀死有百八十人,以证明自己“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论断。
d. 项羽是有机会逃生的,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乌江。但他想到自己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没有一个人回去,愧见江东父老。于是赠马亭长,宁死不辱。一个知耻重义的末路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17.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军队在垓下安营扎寨,在刘邦及诸侯的军营四面唱起楚歌,同时上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
b.项羽之所以乌江拒渡,是因为觉得没有脸面见江东父老。
c.节选的内容主要写了垓下之围和乌江拒渡,都表现了项羽在末路中的英雄本色。
d.垓下之围渲染悲剧气氛,乌江自刎精雕细刻神态,都写得活灵活现,有形有神。
18. 后人对项羽表示同情肯定的两项是 ( )
①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毛泽东)②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
③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④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二、字词释义
1.用“____”划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说明它的古义和今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古义: 今义:
(2)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 今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古义: 今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的意义。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4、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①项王军壁垓下 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③直夜溃围南出
④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参考答案】
1.①d(大概/超过;用,介词/率领,动词;音节助词/取独;却,表转折)
②a(表疑问;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写,吟,动词;表顺承/表修饰;才/仅仅,只)
③d(代词,的人/定后标志;军队,名词/古时表行政区划;驻守,动词/名词作状语,像墙壁一样;丢失,损失)
2. ① d ② c 3. a
4. c (a 结构助词,的/代词;表判断/表感叹;取独。b 骑马,动词qí/骑兵,名词jì;你,代词/像,介词;驻扎,动词/军队,名词。c 替,给,介词;表判断;表修饰。d 眼泪,名词/哭泣,动词;损失/使灭亡,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称王/使动用法,使称王)
5. ab(a 判断句,定语后置。b被动句,省略句“之”。c省略句“于”,宾语前置/定语后置。d 省略句“以”千金/“于”帐中,判断句/感叹句{何…之…有宾语前置的味道})
6. c 7. ①c ②d ③c 8. a 受宠幸 9. c 难道 10. a 奔驰 11. d 恩惠,人情
12. c (a 名词作动词;b 名词作动词;c 使动用法/无活用;d 名词作动词)
13. c (a 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b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c 名词作状语;d名词作动词/使动)
14. c (a为什么/什么;b 替,给,介词/句末语气词;c 所+动词结构;d 你,代词/像)
15. b 16. a (“沉溺声色”不妥)17.a 18.d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2、学习本文在矛盾中刻画人物和通过人物言行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对项羽深深的赞叹和惋惜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大家对时下的流行歌曲很熟悉,不知道听没听过这首“老歌”——“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作词作曲——项羽。我知道大家对项羽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因为去年我们学了司马迁的《鸿门宴》,为了能让大家对项羽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关于项羽的一篇文章《项羽之死》。
二. 相关知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司马迁
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
2. 介绍《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元年,大约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纪:把历代帝王作为历史事件的中心人物来加以论述,同时又以他们的前后继承关系来显示历史的发展。
世家:记叙春秋战国以来各诸侯国和汉代所封的诸侯、勋贵的历史。
列传:是使那些品行高洁和有功于天下的人得以传名于后世。
表: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历的大事记。
书:是对当时社会重要的典章制度的专门论述,与后世的专门学科发展史有相近之处。
鲁迅所说“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恰当地指出了《史记》有很大的文学成就和历史成就。
3. 背景资料(《鸿门宴》之后到《项羽之死》之前这一段)
项羽西入咸阳杀子婴烧宫室,掠夺财宝、美女东归。项王打算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诸将相为王,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又把关中分为三块,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断汉王的东出之路。迁义帝到长沙郴县,击杀义帝于江中。有的诸侯认为封的不公平,开始反叛。沛公平定三秦,东进伐楚,离间君臣关系,项羽渐渐处于劣势。后刘邦和项羽讲和,划鸿沟为界。但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劝说下继续攻打项羽,一直追到阳夏以南,会和韩信、彭越,大败项羽。
三. 教师朗诵全文,纠正字音。
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字音
学生翻译课文,疏通文意
第二课时
一. 课前提问:司马迁及《史记》相关知识。
二. 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1.实词:壁 慷慨 若
2.活用:壁 夜 楚歌 名
(二)、段解: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第二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句式: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定语后置
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
汉骑追者数千人——定语后置
所当者破——被动句
然今卒困于此——被动句
(二)、段解:写垓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逃亡途中——绝境示勇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勇武。
第三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古今异义:以为 山东
(二)、段解:写东城溃围之战
三次行动:第一次:斩杀汉将 从而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二次:吓跑汉军 通过对比,表现出项羽的勇猛。
第三次:痛杀汉兵 表现出项羽的勇猛善战。
第四段:学生翻译,教师点拨
(一)、点拨知识点:
重点词:地方 无以 长者 邑 购
(二)、段解:乌江自刎
情节:拒渡——赠马——赐头——自刎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知耻重义,视死如归。
三. 学生讨论:
1. 项羽的性格特点。
2.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篇12
一、教学设计
《项羽之死》是一篇文言文,但所涉及的知识点难度不大,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学掌握;项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个历史人物,课文情节简单但生动,内容容易把握。故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分析评价人物形象及“以读促写”,既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又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帮助学生掌握“如何在课文中选用事例”和“如何运用事例”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梳理知识点、确认重点字词句;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学会交流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共同进步。
2、把握文章内容,联系旧课文,掌握评价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
3、以读促写,通过单项训练提高议论文写作能力。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电脑显示:项羽图片
(让学生联系《鸿门宴》回答项羽的形象:英雄、莽夫、勇猛、有勇无谋、自负、妇人之仁等。)
在项羽的身上,优点和缺点都是那么的突出,可算是一个相当个性化的人物,也才使得他几千年来从不曾被人忘记,从而成为文学艺术家们宠爱的一个创作素材。
我们曾在高一时学过《鸿门宴》,大家对项羽有了比较深入客观的了解,今天,我们将学习同样选自《史记项羽本纪》的《项羽之死》,来进一步完善我们对项羽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分析评价一位历史人物。
《项羽之死》记述项羽一生的最后阶段,表现他无可奈何的失败和悲壮的死亡,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这篇文章围绕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的性格。
二、朗诵全文
(作用:教师富有感情的朗诵,能更好的表现文中描写的历史场景,营造悲剧氛围,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脑显示:
1、结合书下注解,疏通文意,确定重点词、句,并加以理解和记忆。
2、设疑、解疑:通过交流、讨论,解决心中疑惑。
3、提交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收集学生的疑难问题。)
三、梳理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
(一)确认书下注解在的重点词句
(二)补充讲解
电脑显示: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三)知识梳理
一、多义词
1、项王军壁垓下( ) 岸土赤而壁立( )
2、自为诗曰 ( ) 为诸君溃围 ( )
赤泉侯为骑将 ( ) 吾为若德 ( )
吾为公取彼一将 ( )
3、虞兮虞兮奈若何 ( ) 吾为若德 ( )
4、亦足王也 ( )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 )
5、是时,赤泉侯为骑将 ( )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 ( )
6、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 ) 以无厚入有间( )
7、籍独不愧于心乎( ) 然今卒困于此( )
8、天之亡我 ( ) 汉军乃觉之( )
9、乃有二十八骑(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 )
2、力拔山兮气盖世( )
3、直夜溃围南出( )
4、常幸从( )
5、然今卒困于此( )
6、期山东为三处( )
7、骓不逝兮可奈何( )
8、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
9、地方千里( )
10、平明,汉军乃觉之( )
三、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
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 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四、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五、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
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七、布置作业
1、复习巩固本课文言基础知识;
2、思考:“项羽之死”给我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