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复习(通用13篇)
文言文复习 篇1
教学类型:复习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
引语:
同学们,大家知道,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块奇葩。那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几乎每一课都会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共同感受这份独特的美吧。
提到文言文,我们就要着眼于中考,中考文言文试题,一般取材于课内,尤其是教学大纲中规定的基本篇目。考查内容主要包括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文言文内容分析与名句默写等。考查的形式一般分为单项考查和综合考查两种。本节课,我们就前两项内容做一次复习。首先我们来看第一项文言实词。
第一课时
一、文言实词辨析 (板书)
1.通假字辨析。(板书)
通假字一般包括同音通假和音近通假两种形式,如“担中肉尽,止有剩骨”中的“止”通“只”,“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
还如:A.甚矣,汝之不惠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A项中的“惠”通“慧”,B项中的“亡”通“无”,C项中的“畔”通“叛”。
复习通假字时的一个重点就是对它的解释。通假字的解释有一定的格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老师把这种格式说出来呢?
学生答(略)
教师总结……很好,下面请大家根据这种格式来分析几道题,分析出来的请直接起立回答。
(出示题目)
【练习】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②一厝朔东
③ 百废具兴 ④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⑤将军身被坚执锐 ⑥为天下唱
学生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师:除了以上所举的几个例子之外,哪位同学能再列举出几个你所熟悉的通假字?请举手。
(教师提问)……
教师点拨:
【复习方法】通假字数量不多,且大部分在课下注释中有解释,复习的时候同学们可以分册集中整理,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2.接下来请同学们讨论这样一个例子,注意例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请一个同学先翻译这个句子,然后教师总结)从这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妻子”“绝境”两个词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同:“妻子”在文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文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像这些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词就是古今异义词。(板书:古今异义词)
这类词是考察的重点,也是我们容易失误的地方。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 ②越明年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析)
师:以上只是文言文里古今异义词的一小部分。除去这些,哪位同学能再举出几个古今异义的词呢?请想到的举手回答。
(学生答略)
教师给予肯定。
教师指导复习方法:好,大家回答的很好。其实,教材中这类词大部分都有注释,在以后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像复习通假字一样进行集中整理,但如果一个一个去找,可能太麻烦(啦),我建议大家在复习中要进行合作:三个人一组分年级整理,最后再汇总,这样能很好的发挥集体的优势,做的更好一些。
3.下面请同学们再看一道题。
【例题】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
②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师生共同分析:。①句中的“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②句中的“就”是“完成”的意思。同样是“就”字,但意思却大不一样。象这样的词就是一词多义(板书:一次多义)
师:在文言文里面,一次多义主要以单音词为主,做这一类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意思来分析。
请同学们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做下面的练习,做完后请举手回答。
【练习】解释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体会它们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①今以蒋氏观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既克,公问其故/广故数言欲亡
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④广故数言欲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学生回答略
教师点拨:【复习方法】复习过程中①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做好笔记,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②结合具体语境进行比较分析,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规律,并能在阅读中加以运用。
4.文言实词里我们要复习的第四个知识点是词类活用辨析。
(板书)词类活用辨析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某种用法的词临时作另一种用法。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活用作动词,意思是“打洞”。再请看下面几道例题:
【例题】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将军身被坚执锐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这两道题考查对词类活用的辨析。①句中的“坚、锐”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坚”指坚固的铠甲,“锐”指锐利的兵器。;②句中的“生”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活下去”;下面我们相互讨论再做几道这样的题。
【练习】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并说明其活用情况。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其一犬坐于前
③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④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公将鼓之
师生讨论分析……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辨析词类活用的前提是理解文言语句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文言词语的一般用法和特殊用法,确定其活用的方式。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在复习时要注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
以上是文言实词的一些用法,接下来我们复习文言虚词的有关内容。
(板书:文言虚词辨析)
二、文言虚词辨析
文言虚词的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也比较复杂。在中考试题中,文言虚词一般不作为测试重点,只要求考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进行区别,以有助于理解文言语句。
如【例题】下面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明显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虽我之死
B.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C.而乡邻之生日蹙
D.殚其地之出
这道题要求将“之”的用法区别开来。“之”有时做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B、C、D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有时做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只补充音节,A句中的“之”就是语气助词。
【练习】区别下列各组中加点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苛政猛于虎也 战于长勺 积于今六十岁矣
②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③属予作文以记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④学而不思则罔 学而时习之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请学生进行解释。
教师总结:【复习方法】①掌握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且、者、乎”等的一般用法。②通过比较分析,体会文言虚词的作用。③为常用虚词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两、三个典型例句。
同学们,文言文的复习是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抓起,做好知识的积累。本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要进行“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和“名句分析默写”的复习,请同学们下去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对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好预习。谢谢大家!
第二课时
三、文言语句理解与翻译
1.文言句式理解。
文言文中有些与现代汉语表达方式不同的句式,掌握这些特殊的句式,有助于对文言语句的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等。
【例题】选出属于被动句的一项。
A.菊,花之隐逸者也 B.士卒多为用者
C.甚矣,汝之不惠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这道题考查辨析文言句式。其中A项是判断句,C项是谓语前置句,D项是定语后置句,只有B项是被动句(“为”表被动)。
【复习方法】①掌握特殊句式的特点,特别是其标志性词语。②选择部分典型的例句认真分析、体会,掌握特殊句式的基本翻译方法。
【练习】从下面的语句中找出判断句和被动句。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③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④屠惧,投以骨
⑤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⑦苛政猛于虎也 ⑧见渔人,乃大惊
⑨刿曰:“何以战?” ⑩君将哀而生之乎
2.文言语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一般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例题】翻译下面一句文言文。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译文:
这道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其中的“曩、吾、今、室”等词语需要用“从前、我、现在、家”等词语替换,“祖、居”等词语需要补充为双音词,后半句语序上也应作调整。正确的译文是:“从前与我祖父住在这里的,现在他们中十家剩下不到一家了。”
【复习方法】①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②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练习】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①在骨髓,司命之所属。
②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③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⑤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四、文意分析和语句默写
阅读文言文,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还应该能够对文意进行简单的分析,以便于正确把握文章的内容、观点和表达方式。另外,教材里的文言文大多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应该熟读背诵并能够默写。这也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题】根据《岳阳楼记》中“嗟夫!……吾谁与归”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是指 ,“退”是指 。
②写出这段文字中被千古传诵的名句: , 。
这道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分析和名句的背诵默写。因为是要求背诵的课文,所以题目中只指出了语段的起止文字,这就要求考生根据记忆回答问题。其中第①题要求分析“进”和“退”的指代内容,只要对原文熟悉并能正确理解,就可以用原文语句回答,“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第②题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复习方法】①注意从整体上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和观点。②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和前后句之间的联系。③认真分析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练习】根据《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河曲智叟亡以应”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选出对这段文字分析错误的一项。
A.这段文字写的是愚公对智叟错误观点的驳斥。
B.开头一句中的“笑”,写出了智叟自作聪明的神态。
C.“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息”,写出了愚公因移山艰难而愁苦的样子。
D.愚公与智叟的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
②根据原文填空。
虽我之死,________;子又生孙,孙又生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教师总结:
中考试题中对文言文的考查,除以上几个方面外,有时还涉及一部分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在此就不作详细分析了。根据中考改革的精神,对文言文的考查形式,正逐步由单项考查向综合考查过渡。也就是说,单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正逐步减少(特别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单项考查),取而代之的是文言文综合阅读试题(考查的知识能力点没有大的变化)。从真正提高文言文学习水平和复习备考和谐统一的角度看,文言文复习遵循上面谈到的复习方法和复习内容就可以了。
文言文复习 篇2
文言基础知识复习1(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
一给下列句子中活用的词加点,并在括号中解释这个词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1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 )( )
2天下云集响应( )( )
3赢粮而景从 ( )
4内立法度,南取汉中( )( )
5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 )( )
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
7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8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9吾得兄事之 ( )
10常以身翼沛公 ( )
11道芷阳间行 ( )
12头发上指 ( )
1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
名词作动词
1序八州而朝同列( )
2履至尊而制六合( )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5沛公军霸上 ( )
6沛公欲王关中 ( )
7籍吏民 ( )
8范增数目项王 ( )
9刑人如恐不胜 ( )
10道芷阳间行 ( )
11辇来于秦 ( )
形容词作动词
1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 )
2素善留侯张良( )
形容词做名词
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
2此其志不在小 ( )
3沛公今事有急 ( )
使动用法
1约从离衡 ( )
2序八州而朝同列( )
3外连横而斗诸侯( )
4却匈奴七百余里( )
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 )
6流血漂橹 ( )
7会盟而谋弱秦( )
8以愚黔首( )
9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10臣活之 ( )
1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 )
13拔剑撞而破之 ( )
意动用法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 )
2吾从而师之( )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
4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5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 )( )( )
6驼业种树( )
选择题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则思知止以安人。
B则思正身以黜恶
C眄庭柯以怡颜
D名我固当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乐琴书以消忧
B或棹孤舟
C六王毕,四海一
D则思江海下百川
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非有能硕茂之
B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C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D早实以蕃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看看这个字的意思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1因河为池( ) 2赢粮而景从( )
3山东豪俊并起( ) 4流血漂橹( )
5九国之师( ) 6亡去不义( )
7约为婚姻( ) 8所以遣将守关者( )
9古之学者( ) 10小学而大遗( )
11师不必贤于弟子( )12无长无少( )
13直走咸阳( ) 14而望幸焉( )
15可怜焦土( ) 16勾心斗角( )
17几千万落( ) 18韩魏之经营( )
19气候不齐( ) 20必固其根本( )
文言文复习 篇3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候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课文下面注释:
1《水经注》,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 ):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 ):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0、疾:快。
11、素湍( ):白色的急流。
12、回清:回旋的清波。
13、绝山献( ):极高的山峰。
14、飞漱( ):急流冲荡。
15、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16、晴初:天刚晴。
17、霜旦:下霜的早晨。
18、属( )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重岩叠嶂 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
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划线的字注音。
重岩叠嶂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素湍绿潭 绝巘 飞漱 清荣峻茂
参考答案:
嶂(zhàng),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襄(xiāng),上。
奔(bēn),这里指快跑的马。
湍(tuān),急流的水。
山献(yǎn),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漱(shù),冲刷。
峻(jùn),高而陡峭。
二、理解
1.请分别概括三峡四个季节的特点。
①夏季:水势迅急凶猛
②春冬:景色秀丽奇绝
③秋季:萧瑟凄凉
2.文末引用渔歌的作用是什么?
表明人们的感伤心情
文言文复习 篇4
四十八、(太原)
阅读文言文,完成11—14题,(12分)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
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两岸悉皆怪石,敧嵌盘屈,不可名
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
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
之怅然。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11、[甲]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 ;[乙]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1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可: ②以其境过清 清:
③南流数十步 南: ④不可名状 名:
1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14、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2分)
答案:
、11、(潭)水和(游)鱼 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12、①大约,大概 ②凄清,冷清清 ③向南 ④说出13、①那石岸的形状
象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14、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
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四十九、(泰州a)
(一)(10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
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节选自韩愈《马说》)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
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
远之材也。
① 介:披上战甲。 ② 褫(chǐ):解除。 (节选自岳飞《论马》)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2)比行百余里( )
1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安求其能千里也?
(2)介而驰,其初若不甚疾……
15.在第二段文字中,直接描写作者的马“才美”“外见”的句子是
。(2分)
16.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议论如何对待人才。它们都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案:
13.(1)等同,一样(2)及,等到(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披上战甲奔驰,开始时它(们)好像并不很快……(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
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1分)褫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1分)
16.要善待人才,要给人才充分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2分,只答第一句给1分,答第二句给2分)
五十、(泰州b)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
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行收兵。比至陈,车六
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
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
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 宫门今欲缚之。自辩数,乃置
,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①!涉之为王沉沉者②”
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③妄言,轻威
。”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注释:①伙颐:伙,表示众多的意思;颐,通“矣”,叹词。②沉沉者:富丽深邃的样子。③颛(zhuān):独一,专擅。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比至陈:( ) ②或说陈王曰: ( )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②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15.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2分)
16.你认为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2分)
①原因:
③ 启示:
答案:
13.(1)及,等到(2)有人(本题2分。每小题1分)
14.(1)陈涉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知道天鹅的志向呢!”(2)众多陈涉的老朋友、旧相识都各自离开,因此再也没有
亲近陈涉的人了。(本题4分。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
15.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2分,只答后一句
也可)
16.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1分)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1分)
五十一、(天津)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回答17-21题。(12分)
【甲】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
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乙】班超字仲升,扶风①平陵②人,徐③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辫,而涉猎书传。永平④五年,兄固⑤被召诣校书郎⑥,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
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扰当效傅介子⑦、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
安知壮士志哉1”
注释:①扶风:汉朝郡名。②平陵:汉朝县名。③徐:徐县.汉朝县名。④永平:汉明帝年号。⑤固:班超的哥哥班固,《
汉书》的作者。⑥校书郎:官名.⑦傅介子:西汉冒险家,以计斩楼兰王闻名于世。
1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具体含义。(2分)
①由是先主遂诣亮( ) ②不耻劳辱( )
18.乙文中有一个句子与甲文中的“时人莫之许也”有同样的表达效果,找出这个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将乙文中画线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2分)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通假字,试推测是哪一个字并写出本字。(2分)
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通假字是_________,本字是___________。
21.刻画人物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比较两文在这方面有何异同,试结合原文加以分析。 (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7.(2分)①去拜访 ②以……为耻辱(认为……是耻辱)(每词1分)
18.(2分)左右皆笑之。(多写不给分)
19. (2分)家中贫寒,常作为受官府雇佣的抄书人来谋生(供养家庭)。
或:家中贫寒,常被官府雇佣抄书来谋生(供养家庭)
20.(2分)通假字:研 本字:砚(各占1分)
21. (4分)相同之处:两文都有对人物的正而描写和侧面描写,如甲文开头的话和乙文的大部分文字都属正面描写。甲文除
开头的正面描写外,均为侧面描写;乙文的“左右皆笑之”,也是侧而描写。不同之处是,甲文以侧面描写为主;乙文以正面
描写为主。
或:甲文的正面描写有对行为的描写和对外貌的描写;乙文的正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但无对外貌的
描写。甲文的侧面描写既有对行为的描写又有对语言的描写;乙文的侧面描写只有对行为的描写。(从两种不同的角度分析均
可,异同各占2分,不结合文本扣一半分。)
五十二、(潍坊)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20-23题。(12分)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
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
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
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
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
雾,弥 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
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 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
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节)
注: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
。③夕舂:夕阳。
2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奔:
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作:
③梅花为寒所勒 勒:
④山岚设色之妙 设:
2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a.
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①猿则百叫无绝
b.
②月景尤为清绝
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c.
②皆在朝日始出
①梅花为寒所勒
d.
②歌吹为风
2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 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23、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
者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20、①奔:飞奔的马。②作:发出。③勒:约束,阻止。④设:着,涂。
21、c
22、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庸俗的人说呢?
23、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
避世、避俗的心态。
五十三、(温州非课改)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9-26题
(一 )(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
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⑵便要还家(▲)
2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二)太宗论盗(9分)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ěn讥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切(逼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
年之后,海内升平(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2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或请重法以禁止 ▲ ⑵朕当去奢省费 ▲
⑶轻徭薄赋 ▲ ⑷安用重法邪 ▲
2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两个词语。(2分)
⑴路不拾遗 ▲ ⑵商旅野宿 ▲
26.短文中唐太宗认为“止盗”应采取什么措施?(3分)▲
答案: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
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3.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24.(1)有人 (2)去除 (3)减轻 (4)怎么(哪里)
25.(1)遗失在路上的财物无人拾取。(2)商人旅客在野外露宿。
26.取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五十四、(乌鲁木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和诗歌要,完成17~21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
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屠惧,投以骨
a.┤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
┕彼竭我赢,故克之
┌一狼径去
c.┤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止增笑耳
d.┤
┕非梧桐不止
⒙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译:
②其一犬坐于前。
译:
⒚填空。
本文按照屠户 、惧狼、御狼、杀狼的顺序叙事,从“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等行为和“ ”的神情可
以看出狼的狡猾,这个故事更表理了屠户的 。
⒛请谈谈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答:
答案:
⒘c
⒙①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2分),
②其中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1分)
⒚遇狼 目似瞑,意暇甚 机智勇敢
⒛例: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的。
②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五十五、(无锡)
王翦将兵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
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
于将军度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
,何怯也!李将军果①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龟信攻平与
,蒙恬攻寝,大破荆军。信又攻鄢、郢,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②,大破李信军
,秦军走。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
弃寡人乎!”王翦目:“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③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
自送至灞上。
王翦果代李信击荆,大破荆军。
注:①果:果断。 ②顿舍:停止。 ③为:惟。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少而好兵—— ②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
③于是引兵而西—— ④李信果辱秦军——
9.下列句中的“以”与“寡人以不用将军计”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始皇以为贤勇 d.扶苏以数谏故
10.翻译下列句子。(3分)
①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
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度用儿何人而足? ’
11.你怎样看待王翦由“谢病”而重新“将兵”大破“荆军”的举动?试结合义段作简要分析。(2分)
答:
答案;
8.(4分)①好:喜爱,喜欢;②是:对(正确);③引:率领,带领;④辱:使……蒙受耻辱(羞辱)。
(每个1分)
9.(2分)d
10.(3分)①王翦是频阳东乡人。(1分)
②我想攻取(攻打)楚国,在将军看来打算用多少士兵才够(足够)?(2分)
11.(2分)王翦的托病是因为秦王轻信李信的话疏远自己,自己是迫不得已告老还乡。当荆兵每天向西进军时,国难当头
,王翦义无反顾,重新带领军队攻打荆军,表现了王翦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品格。
五十六、(武汉)
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第7—11题。{15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 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待到山花烂漫时
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花之君子者也。
译文:
9.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10.【甲】文用——、——衬托了莲花的形象,【乙】文用——、——等自然环境来烘托梅花的形象。(4分)
11.两文所歌颂的对象在精神品质上有什么相似之处?(3分)
答案;
7.(1)沾染;污染(2)我(3)听说 (4)等待;等 8.莲,是花中的君子。
9.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0.菊花、牡丹;风雪悬崖(冰天雪地、悬崖冰雪)、万花丛。
11.不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要坚守自己的节操(品质、精神)。
五十七、(厦门)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
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
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孤]幼年丧父。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⑤[
闾里]乡里。⑥[士人家]读书人家。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
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2分)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
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
(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
?(只需填序号)(2分)
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3分)
答案:
15.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4分,各1分)
16. ① (2分)
17. b (2分)
18.(4分)
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长大些,家里没有书可读。
要点与评分:扣住基本字词,译句要通顺。每句2分。
19.(1) c (2分)
(2)(3分)
例一:欧阳修母亲在家境贫困的情况下,画荻教子,使孩子不致因贫穷而放弃学习。使儿子体会到即使条件再差,只要不畏
艰难、刻苦学习还是可以学好知识的。
例二:欧阳修的成才,除了自身的发奋努力之外,与其母亲注意对他的启蒙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可见,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
女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要点与评分:可从母亲的角度说,也可从欧阳修成长的角度说。结合文段说出看法2分,语言表达1分。
五十八、(襄樊)
阅读下文,完成 11-15题。(l0分)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子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
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
之爱,宜乎众矣。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思。(2分)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c.中通外直 指通豫南 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为具言所闻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
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3分)
1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一种,你赞成哪种
花?并谈谈理由。(2分)
答案:
11.①多(0.5分)②树立或立(0.5分)
12.d(2分)
13.对于莲花的爱好(0.5分),像我g 样的还有什么人呢(0.5分)对于牡丹的爱好(0•5
分)人该是很多了(0、5分)
1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15.(2分)示例l;赞成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
的品质。
示例2:赞成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
示例3:赞成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
。(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
五十九、(徐州)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
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俨然: (2)鸡犬相闻: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二)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实词。(2分)
(1)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2)吾用多。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两个句子。(4分)
(1)君之楚.奚为北面?
译文:
(2)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译文:
13.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答案: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二)(7分)
11.(2分,每处1分,意思对即可)(1)好(2)财物
12.(4分,每处两分)(1)您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走?(2)这几个方面的条件越好,那么离楚国也就越远。
13.(1分,意思对即可)要实现的目标与实际行动恰好相反。
六十、(烟台)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
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
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
天氏之民欤?
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2分)
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
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
的?(2分)
答案:
7、a
8、(1)房屋四周的墙壁空空的,房子挡不住寒风和太阳。(2)不为贫贱而忧虑不安,不急于追求荣华富贵。
9、好读书 欣然忘食 性嗜酒 期在必醉
10、仕途失意,内心痛苦,也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11、示例:物质固然重要,但不能取代一切。 陶渊明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肯定。
文言文复习 篇5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京城里有一个擅长口技的人。正赶上(一家)大摆筵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安放了一架八尺宽的屏风,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屏风后面,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众多的宾客相聚而坐。一会儿,只听得屏风后面醒木一拍,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高声说话的。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远远听到长长的巷子里传来了一阵狗叫,随即就有一个妇人惊醒后打呵欠,伸懒腰,他的丈夫说着梦话。不久小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抚摩着小儿子,给他喂奶,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妇人拍着小儿子,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接着大儿子也醒了,连续不断地说话不停止。在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嘴里哼唱着哄孩子入睡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说话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的声音,同一时候一齐发出,各种声音都摹仿得极像。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斜眼旁视,微露笑容,默默赞叹,认为好极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不多久,丈夫打鼾声响起了,妇人拍孩子的声音也越来越轻逐渐停止了。隐隐听到有老鼠悉悉索索,盆碗器物倾斜翻倒,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客人们心情稍微放松了些,渐渐坐端正了。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突然有一个人大喊:“失火啦!”随即丈夫起来大喊,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喊。两个孩子齐声啼哭。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大喊,成百上千的孩子号哭,成百上千的狗狂叫。里面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的爆裂声,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呼救声,(众人)拉蹋(燃烧着的)房屋时一齐用力的呼喊声,抢救东西的声音,泼水灭火的声音。凡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手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任何一处。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失色,离开座位,捋起袖子,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发抖,几乎想要抢先逃跑了。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部消失。撤去屏风一看,只有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1.出处: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3.字词句:
a.字音:少顷[qing] 呓[yi]语 齁[hou] 曳[ye]屋 许许[hu]声
b.词义:
⑴.通假字:满坐寂然:“坐”通“座”,座位,这里指座位上的人,即宾客;全场静悄悄的。
⑵.古今异义:
①.但:古义为只,例句: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今表转折连词。
②.闻:古义为听,例句:微闻有鼠作作索索;今义用鼻子嗅。
③.股:古义为大腿,例句:两股战战;今为屁股。
④.走: 古义为跑, 例句:两股战战, 几欲先走;今为步行。
⑤.虽:古义为即使,表假设连词。例句:虽人有百手;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
⑶.一词多义:
①.乳:a.动词,喂奶,例句:妇抚儿乳;b.名词,乳头,例句:儿含乳啼。
②.绝:a.副词,极,例句:以为妙绝;b.动词,尽、消失,例句:群响毕(全,都)绝。
③.妙:a.名词,妙处,例句:众妙毕备;b.形容词,美妙,奇妙,例句:以为妙绝。
④.指:a.名词,指头,例句:手有百指;b.动词,指出,指明,例句:不能指其一端。
⑤.作:a.拟声词,例句:有鼠作作索索;b.开始,文中是发出声音,例句:…百千其作。
⑥.间: a.动词,夹杂,中例句:间有里拉崩倒之声;b.动词,间断,例句:遂与外人见隔。
⑦.是:介a.词,这,例句:当是时;b.判断动词,例句:问今是何世。
⑷.词语活用: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善,形容词作动词,擅长;京城中有个擅长口技艺术的人。)
②.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作动词,说出;不能够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③.会宾客大宴(宴,名词作动词,举行宴会;会,适逢;正碰上有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少顷:一会儿。 ②.既而:不久,紧接着。 ③.是时:…的时候。
④.未几:不久。 ⑤.一时:同时。 ⑥.呓语:说梦话。
⑦.絮絮:连续不断地说话。 ⑧.中间[jian]:其中夹杂着。
⑨.意少舒:心情稍微放松了些;少,稍微;舒,伸展、松弛。
⑩.稍稍:渐渐。 ⑩.倾侧:翻倒倾斜。 ⑩.齁:打鼾。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倒装句:会宾客大宴。(应为“会大宴宾客”,宾语前置。)
正碰上由家人大摆宴席请客。
②.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应有尽有。文中形容声音之杂。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时候,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惊慌变色离开座位,个个捋起袖子,露出胳膊,两条腿直发抖,几乎都想抢先逃走。
课后练习: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
但:只。闻:听见。
3.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乳:喂奶
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股:腿。走:跑。
二、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
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
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
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俄而 少顷 未几
阅读理解
1.课文中的以下两处是怎样以动写静、表现深夜寂静气氛的?
①“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表演是由“遥闻深巷中犬吠”开始的。这一句写犬吠声,而这犬吠声是远远听到的,并且是从深巷中传来的,这就营造出夜深人静的氛围,把听众带入特定的生活情境中,使听众的注意力自然地被“犬吠”声所吸引,想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这一句既是以动写静,烘托深夜的寂静气氛,又是使一户人家由妇人初醒到全家喧闹的铺垫。
②“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这是以老鼠跑动偷食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的咳嗽声为反衬,加重深夜的静谧气氛,表现一家人由醒复睡后的沉寂状态,并为下面即将表现的大火灾蓄势。
以动写静是我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例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描写山中春夜的静谧和迷人的山色。其中就以动写静,用不时的鸟鸣来衬托春日山中的夜静,使人在鸟鸣声中更显其静,因而历来为人所称道。课文中的这两处描写,与此同理,也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
2.课文是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以听众的反应烘托其高超技艺,这是侧面描写。在描写表演过程的三段中,都是先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后写听众的反应,从而使表演和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以听众的反应为烘托,从侧面表现口技表演之“善”。此外,课文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本文运用侧面描写表现这场口技表演的魅力,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或问: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3.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开头将简单的道具一一列出,指明仅有“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表明别无他物,口技艺人的表演主要凭的是他的“口”。
第五段写表演结束时的情景。再次交代表演者的道具仅“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与首段相呼应,说明在演出中未增加任何道具,刚才的精彩表演的确是从“口”中发出的。
首尾两次清楚地交代了极简单的道具,表明口技不是靠其他器物发声,而仅仅是靠一张嘴发声,突出其技艺在“口”,也是从侧面表现表演者口技的不凡。
文言文复习 篇6
连续四周我们都在复习文言文,文言文复习课如何开展,一直是我反思的要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历来就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怎样的复习才算是切实可行的呢?
中考文言文和古诗共50篇首,内容多,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以课本为范例,以具体文言文中涉及到的诸如准确把握文言文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理解、识记常用的实词和了解常用的虚词用法;理解文言句尤其是一些重点句的大意;背诵默写课文及课标中明确要求背诵默写的文言篇段;把握文言文的结构及内容;把握文言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了解文言文的写作特点等知识点为中心来展开。
可是我们的学生在掌握常用的虚词用法、把握文言文的内容、写作特点时,就模糊了,学过的东西忘了,复习一遍还是不记得、也没有兴趣。这是造成学生丢分的主要原因。
如何有效地组织文言文的复习?
一、要强化阅读训练;
二、要强化归纳和总结;
三、文言文阅读复习的内容和答题技巧。
四、要了解清楚本地近年来中考文言文知识的考查形式等。
文言文复习 篇7
课时一节课。在这节课里,本人自认为比较好地贯彻了设计思想,课堂容量适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充分发挥出来,教学效果比较理想。做得成功的有:
一、开场白。
设计简洁、精美,对于诸子的活动、诸子散文产生的时代背景进行介绍时,注重了内容的全面和评价的高度,起到了高屋建瓴的作用。语言方面,使用了形象的比喻和铺排的手法,对学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
二、上课的过程。
思路清晰、线索明朗、方向明确、重点突出、紧扣了升学考试的考纲要求。教学内容的安排采用了模块法,将全部内容设计为名句背诵、中考考什么、熟记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准确翻译句子、迁移拓展能力几个模块,重点十分明确。而且每一个模块的内容都十分充实。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学有所获。课前发给学生少量的练习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课前整理知识点;课堂上通过成果展示、竞争发言来让尽量多的学生参与到每一个学习环节中;在掌握了翻译句子的基本原则之后,注重实战训练,在翻译中发现困难、合作讨论、相互交流,完成这些从本单元课文中挑出来的有代表性的重点例句。总体而言,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四、指导性强。
包括理论指导和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学习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时,可使用表格进行整理,既简洁明了又十分有效,可谓事半功倍。更主要的是理论指导:在名句这一块,解释了什么是名句,本人认为:凡能够表达作者思想观念的句子,对后世人们的精神生活有深远影响的句子,常常被人们引用的句子都是名句,这些名句一直沿用至今,具有蓬勃的生命力,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也体现了伟人思想的深邃。这一段话,对学生而言,既能够对古代先贤产生由衷的敬佩,又能够举一反三自己确定哪些是名句,对以后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在熟记通假字模块和区别古今异义词模块,都编写了七言小诗来作结,小结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的规律,而且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学生喜闻乐见,效果好;又比如,句子翻译的基本原则是六字诀:“留”“加”“换”“补”“省”“倒”,每一字诀都有具体解释以及例句,学生在了解了基本方法并经过实战训练之后,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大大提高。
不足之处有:
教学容量略大,字词内容偏多,以至时间上前松后紧。句子翻译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而且学生讨论交流用时要偏多,但完成得比较仓促;迁移拓展能力训练模块,是本课中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时间十分有限,一共只四五个同学有机会发言。如果再一次上复习课的话,本人会将字词复习的时间大大压缩,全部通过成果展示的方式来完成这一教学环节,将大量的时间留给重难点,让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吸收、形成观点,更加有效地消化知识。
教学永远是缺憾的艺术。
只有上过一节课之后,才能真正明白不足在哪里。在今后的教学中,本人愿意再做努力,力争更好。
文言文复习 篇8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啊。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山势回环,道路弯转,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给它起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称它的。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应答,老人弯着腰,小孩由大人抱着领着,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们的出游啊。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泉水来酿酒,泉水甜酒水清,山上野味菜蔬,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酒宴上的乐趣,没有管弦乐器(助兴),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不久夕阳落到西山上,人的影子散乱一地,是太守回去、宾客跟从啊。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啊。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欧阳修散文选集》。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环滁( ):环绕着滁州城。
蔚然而深秀者,琅琊( )( )也: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蔚然,茂盛的样子 。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临,靠近。
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意:情趣。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
10、云归而岩穴暝(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11、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12、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
13、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秀,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
14、风霜高洁:就是风高霜洁。天高气爽。
15、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16、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17、伛偻( )( )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
18、山肴( )野蔌( ):野味野菜。山肴,拿山野里打来的鸟兽做的菜,俗称“野味”。蔌,菜蔬。
19、陈:摆开。
2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21、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把箭向壶里投。投中多的为胜,负者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22、弈( ):下棋。
23、觥( )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24、苍颜:脸色苍老。
25、颓( )然乎其间: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
26、阴翳( ):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27、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到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28、乐其乐: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
30、谓:为,是。
附加练习
1. 阅读理解。
(1)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理环境,引出人和事。其中描写琅琊山的是________________,描写酿泉的是_________________,描写醉翁亭的是_________________。点明主要人物、事件和“醉翁”由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交代全文核心命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醉”与“乐”融为一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望之蔚然而深秀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高,故自号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二段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其中描写山间朝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
野草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第三段写滁人游太守宴,依次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4)第四段日暮醉归,从____________写到_____________,进而写到______________,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明全文主旨。
禽鸟之乐 游人之乐 太守之乐
太守之乐其乐
2. “醉”字和“乐”字在文问森中多次出现。“醉”是表象,“乐”是实质。请概括说出本文中的三种“乐”,并作简要分析。
一是“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二是“宴酣之乐”,就地取材,非丝非竹,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以游人之乐为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 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文言文复习 篇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关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贫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孟子•告子上》。
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患:祸患,灾难。
辟:通“避”,躲避。
如使:假如,假使。
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
勿丧:不丢掉。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
10、呼尔而与之: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尔,助词。
11、蹴( ):用脚踢。
12、不屑: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13、万钟:这里指高位厚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
14、辩:通“辨”,辨别。
15、何加:有什么益处。
16、奉:侍奉。
1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与,通“欤”,语气助词。
18、乡为身死而不受: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通“向”,从前。
19、已:停止,放弃。
20、本心:本性,天良。
文后练习:
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1.与,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与,给。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附加练习
1、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
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哪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说明了人宁可死去也不失去人格和尊严这一做人原则。
补充典故:(1)志士不饮盗泉之水 (2)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3)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3、文中说“此之谓失其本心”,你认为文中能够表明“失其本心”的原因的句子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失穷乏者得我。
4、文章表现了孟子怎么样的人生态度?
“义”的重要,在“生”、“利”、“义”的抉择面前,宁愿放弃生与利而取义,把义置于“利”、“生”之上的人生态度。
(舍生取义)----就是文章的观点
5、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失其本心。
6、文章阐述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的观点,读完此文后你有何见解?
人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辨礼义,要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要保持善良的天性,见利忘义,苟且偷生的行径是不可取的。
文言文复习 篇10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
一、识记
1.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时著名诗人。
2.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
3.缤纷:繁多的样子。
4.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5.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6.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
7.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8.俨( )然:整齐的样子。
9.属:类。
10、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
11、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12、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13、黄发垂髫( ):指老人和小孩。黄发: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14、要( ):通“邀”,邀请。
15、绝境: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16、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代汉语里的“无论”。
17、具言:详细地说出。
18、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
19、便扶向路:就顺着旧路(回去)。扶:沿、顺着。向:从前的、旧的。
20、及郡下:到了郡城。
21、诣( ):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
22、寻向所志: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
23、遂:终于。
24、规:计划。
25、未果:没有实现。
26、寻:随即,不久。
27、问津:问路。这里是访求、探求的意思。津:渡口。
28.下面各加点词语的意思跟现代汉语里的不同,试做解释。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交通,这里指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在现代汉语中,“交通”是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妻子,这里指妻子及儿女。在现代汉语中,“子”是词尾,无义。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在现代汉语中,“无论”是表示条件的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不值得。这个意思仍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如“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不足为奇”(不值得奇怪)等。
1..作者在此文中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条件下能实现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答:建立一个没有君主统治、没有剥削压迫的原始共耕社会 这在当时的阶级社会中只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这种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
2.世外桃源“是怎样虚构的,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摘录原文回答。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世外桃源一直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理想场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在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中,各有一处这样的所谓“世外桃源”,请一一列举出来,并说说都是何人所居。
答案
诸葛亮所居住的南阳;一百单八将聚义梁山;贾宝玉及众姐妹住的大观园;孙悟空住的花果山等。
文言文复习 篇11
文言文复习资料
《晏子使楚》
1、 概括本文的内容:
2、 《晏子春秋》是一部记载 的著作。
3、 如何评价晏子和楚王?
4、 文中“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
5、 当楚王最后说:“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时,他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语气呢?请发挥想象写出来。
6、 列举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使者。
7、 解释黑体字的含义:
(1)晏子将使楚 (2)谓左右曰
(3)习辞者 (4)今方来
(5)坐盗 (6)酒酣
(7)诣王 (8)齐人固善盗乎
(9)叶徒相似 (10)其实味不同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2)非所与熙也
(13)反取病焉 (14)缚者曷为者也
(15)吏二缚一人诣王 (16)晏子避席对曰
17)楚王闻之 吾欲辱之
婴闻之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8、 解释下列句子:
1)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2) 吾欲辱之,何以也?
3) (何为者也? 何坐?)
4) 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新课标 第 一网
5) 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6)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人琴俱亡》
1、 曹植的一首《七步诗》也是写兄弟关系的,工整地默写出来。
2、 同是兄弟,曹植,曹丕和子敬子猷截然不同,你能用两个成语来形容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3、 《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4、 解释黑体字的含义:
1)俱病笃 2)何以都不闻消息
3)语时了不悲 4)便索舆来奔丧
5)子敬素好琴 6)便径入坐灵床上
7)弦既不调 8)因恸绝良久
9)月余亦卒 10)掷地云
5、 翻译下列句子:
1) “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
2) 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3)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4)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文言文复习 篇12
一 有效教学设想:
总原则:力求明标明确,思路清晰,提问精粹,活动充分,积累丰富,两篇古文系高一第二册第四单元第1、2课,本堂课系高三复习课,为让学生在宝贵的时间里学有所得,实现教学效益的最优化,迎考古文复习课设计遵循以下思想: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让学生明确高考要求,复习要有的放失,以提高复习效益。
2、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重点是文言实词、虚词,难点是翻译重要句子和评价文章的主旨。通过对重难点的突破,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形成科学的学法,教学中要应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寻找和积累相关知识点,养成自主、质疑探究、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4、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情感与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二 教具:Power point 课件
三 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 教学过程 设计
(一):投影课题、导入 新课。
文言文复习有感
钟斌
古圣先贤传美名
文辞歌赋灿如星
明了考纲夯基础
厚积精练任我行
(二):古圣先贤传美名---关于作家作品
1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2 水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4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5、文体特点,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
南北朝是骈俪文的全盛时期。唐与“古文”相对称为“骈文”。又因它通篇四、六字句,
亦称“四六文”。
特点:(1). 讲求对仗,一般用四字句或六字句。(2).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
(3) 多用典故,讲究藻饰。
(三):文辞歌赋灿如星-----关于鉴赏评价
鉴赏: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此句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是本文最为闪光的一句。相传都督阎某拂袖而去后,闻此句矍然而起,说:“此真天才,当传不朽矣。”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一景色
评:注意意境和谐美,想象要自然生动,色彩要明丽
落霞自天而下,孤鹜自下而上,故曰齐飞;
秋水碧而连天,长天净而映水,故曰一色。
前人写水天(或天地)相接景象的句子很多,阅读下面前三句子说说王勃的句子好在哪里。
即云似岭,望水若天。(袁宏《东征赋》)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吴均《与朱元思书》)
天与水兮相逼,山与云兮共色。(萧绎《荡妇秋思赋》)
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庾信《马射赋》)
(四): 明了考纲夯基础
介绍04考试说明及历年高考试题回放
高考要求:
1. 理解B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经过一再简化,现考试说明中只保留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另: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高考试题回放:运筹帷幄之中
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语文试题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1落霞与孤鹜齐飞,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参考
17.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2)云销雨霁, 。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一、复习实词、虚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让学生自主合作,寻找文中有关以上方面的知识点。温故知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究
1请找出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1、整理、积累、质疑、解惑。
2、老师选讲“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当堂练习。
一词多义
安1 既来之,则安之( )
2 居安思危( )
3则思知止以安人
善1择善而从之( )2素善留侯张良( )3善始者实繁( )4善假于物也(
固1必固其根本( )2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 )
居1居域中之大( )2不念居安思危( )3居庙堂之高( )4深居简出 (一)名词活用作动词:
则思江海下百川 居于……之下
(二)动词活用作名词: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值得贪图的东西
(三)形容词活用: 1、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重权 帝王的大位
不念居安思危,借奢以俭. 安乐的环境 危难
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说别人坏话的人奸恶的人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有才能的人 好的意见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
则思虚心以纳下 则思正身以黜恶
动词的意动用法:乐盘游 以……为乐
练习
襟三江而带五湖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川泽纡其骇瞩
屈贾宜于长沙
窜梁鸿于海曲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徐儒下陈蕃之榻
俊采星弛
宾主尽东南之美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目吴会于云间
二 对联练习(高考新要求)。仿照课文中句式,写对偶句
A:滕王阁中,高朋满座
——————————B :见秋水之浩淼,
————————分享:
魏征得宠进谏言安危 白首忠心感天地王勃失意赋辞忘忧乐 青云壮志惊鬼神
(五):厚积精练任我行------授之以渔:学会不如会学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四步文言文复习法” :
①读:重读明大意,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甚至少读两遍;理解内容,参照提示,把握住文章;研读揣情感,由感知到深入理解。
②说:说意思,能疏通全文之意;说主旨,能把主要内容、中心、情感讲明白;说疑问,不解处一定摆出来,否则不会真明白。 ③点:总结知识点。特殊字音、重要词义、重要句式、通假现象、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文学常识、词类活用等等,打破课、单元界限、分门别类列表归纳。
④练:反复背诵练记忆,多遍演题练能力
轻松一刻:欣赏图片、配《渔舟唱晚》MP3。
提示:以上图片与学生的想象有无异同。
六、总结:发放课外迁移训练材料。
七、教后反思。
文言文复习 篇13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有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他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美?”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第二天,有客人从外边来,邹忌同他坐着谈话,又问他:“我和徐公谁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端详他,自己觉得不如徐公美丽;再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有求于我。”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于是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嫔妃和身边的亲信,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害怕您的;全国的老百姓没有不有求于您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可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可得中等奖赏;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传到我耳朵里的,可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群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偶尔有人来进谏;一年以后,就是想进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课文下面注释:
选自《战国策》。讽,讽谏,用暗示、比喻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纳,接受。
修:长,这里指身高。
昳( )丽:光艳美丽。
朝( )服衣冠:早晨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窥镜:照镜子。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旦日:第二天。
明日:第二天。
弗如远甚:远不如。
10、美我:认为我美。
11、私:动词,偏爱。
12、皆以美于徐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以”的后边省去了“我”。
13、四境之内:全国范围内(的人)
14、蔽:受蒙蔽,这里的意思是因受蒙蔽而不明。
15、面刺:当面指责。
16、谤讥于市朝: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过失)。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错。讥,谏。谤讥,在这里指“议论”,没有贬意。市朝,公共场合。
17、闻:这里是“使……听到”的意思。
18、时时:不时,有时候。
19、间( )进:偶然进谏。间,间或、偶然。
20、期( )年:满一年。
21、朝于齐:到齐国来朝见(齐王)。
22、战胜于朝廷:在朝廷上战胜(别国)。意思是内政修明,不需用兵就能战胜敌国。
文后练习: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孰视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朝服衣冠,窥镜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谁)
孰视之(仔细、周详)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以……为美)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漂亮、好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偏爱)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私情)
4.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见)
附加练习
1、邹忌用什么方式来讽谏齐王?这有什么作用?
以家事喻国事,由自己的切身体会进行类比推理,由小及大,现身说法,启发诱导,委婉规劝。作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含蓄委婉。
2、试分析邹忌和齐威王的人物形象。
邹忌:足智多谋、娴于辞令、深谙君王心理,头脑冷静、忠于职守。
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闻过则喜,勇于纳谏,勇于改过。
3、齐国最后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就,根本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因有勇于善于讽谏的邹忌,勇于纳谏勇于改过的齐威王,贤臣明君精诚团结
上一篇:《短歌行》教学设计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