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易文君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johngko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通用16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

  必修②第一单元第2课 《故都的秋》(郁达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目标择定】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通过品读,提高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择定理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文是郁达夫的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 ”等几幅画面,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品味本文对秋天的独特的情感是一个难点,需借助各种秋境的描绘来加以揣摩,故设目标1、2,在此基础上,需逐步把握本文的情感,学习语言表达技巧,提高鉴赏能力,故设目标3、4。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主问题】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故都”指什么地方?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阅读1——2自然段,说说在作者眼中,北平的秋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3——11自然段写了故都秋天的哪些风物?试以3、4自然段为例说说这些画面是如何体现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作者没有描绘火一般的香山红叶、明镜似的昆明湖水,也没有描写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而是着力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2

  课型:新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习札记〖学习目标及要求〗:1、 学习目标:(1).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2).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 (3).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学习散文的写法,以及掌握散文的阅读鉴赏技巧。2、重点难点: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3、高考要求:能够进行重点词语的积累,同时能够掌握阅读的技巧与方法。4、体现的思想方法: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5、知识体系的建构:现代文知识体系的建构。〖讲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二、探究精讲:(师――导语)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 (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 (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师)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 (生)诵读。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生)冷清,孤独。 (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 (师生讨论) (师归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师)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生)悲凉,清静……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师)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3至11段。(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生)读。 (师)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生讨论)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师)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师)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 (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师)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师)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生)不会的。 (师)为什么? (生)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 (师)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 (师)课就上到这儿。布置一篇课外练笔。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附:板书纲要        故都的秋 1、 总起 我赴故都尝秋味|江南秋味总不足 2、 分叙a静对蓝朵     b落蕊轻扫     c秋蝉残鸣     d秋雨凉意     e清秋红枣 3、 议论 举世秋感皆深沉 4、 总结 南国不及北国秋|愿折寿命挽住秋。〖课堂感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感悟归纳一:     现代文的学习值得研讨:应该学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感悟归纳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现代文阅读的技巧根本在于: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感悟归纳三: 学会从大自然中汲取素材,用于我们的学习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 故都的秋》随堂自测☆检测目标☆                         1.检测与本节授课相关的知识☆    要点强化☆1、  重点的现代文词语。2、 现代文阅读的技巧与方法。    ☆    当堂检测☆第一部分:课文内容检测:一、基础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饱尝(cháng)      赏(shǎng)玩    领略(luè)  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       落蕊(ruǐ)       颓废(tuí)  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         幽远(yōu)       萧索(suò)  潭柘寺(zhè)d.折去(zhé)   情趣(qù)        点缀(zhuì)      一椽破屋 (chuán)    2.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    (    )    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3.依次填人下列名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_______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②秋蝉的___________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③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__________的感触来的。    a.领略  衰弱  萧索    b.领会  衰落  萧索    c.领略  衰落  萧条    d.领会  衰弱  萧条    4.下列句中加点的“的”必须保留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细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    c.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    d.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5.下列句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    )    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京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二、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l~6题。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进,赏玩不到十足。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捍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第一段中“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这“秋”指的是    (    )    a.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    b.北国的秋c.“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的意味d.杭州、青岛、北平的秋天    2.倒数第2段,“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对于这段话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    a.运用比喻和对比,表现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在情味意境上的不同特点    b.且运用排比修辞,加深读者对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情味意境上不同特点的感受    c.“黄酒”“稀饭”“鲈鱼”“黄犬”和“白干”“馍馍”“大蟹”“骆驼”分别比喻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的情味意境    d.本题所引语句与上题所引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    3.请用最简单的文字概括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    北国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国之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都的秋》中为什么要写南国之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一个字概括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    6.最后一节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第二部分:拓展检测: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报  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宗  璞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玉簪花精神罢。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常这样自嘲。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有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因气味的原故,不容虫豸近身。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两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1)作者为什么吃惊?(不超过8个字)(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不超过10个字)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不超过12个字)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六个“便”字和五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什么?(不超过26个字)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b.本文的主旨可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的精神。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的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3

  一、教材分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 单元教学要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编排在第三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本单元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进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品读出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文章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清”“静”“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一开始就在读者感情上涂上一层悲凉的色彩呢?是不是违反了生活的逻辑?不,这种“清、静、悲凉”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东西,因为这色彩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片飘零的槐叶能打动情意,几声秋虫的哀鸣更足以牵动心魄,这种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达夫当时的心境。由于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家的情绪,自然要觉得落寞和悲凉,和故都北平一样,作者的感情也蒙上了一层淡淡的秋意。于是他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时代背景: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上海移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而这篇散文写于1934年,作者正处于苦闷时期。郁达夫在散文《故都的秋》中为我们描写了故都秋色,抒发了对北国秋色的无限向往和眷恋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学生情况分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的教学对象是重点高中二年级的文科学生,应该说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调查得知,许多同学课外都喜欢看散文,兴趣比较浓,订阅了《读者》《散文》等杂志。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法、学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构思: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结构全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朗读: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运用提供的朗读素材进行跟读、自读、情读(有感情的朗读)、变读(对原录音材料在朗读中处理不好的地方进行调整美化),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设疑讨论: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如何鉴赏抒情散文的情志和意趣?我认为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其次,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表现手法:阅读借景抒情类散文,关键是处理好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情为主,景为客,景是情的依托物,情是景的主心骨,两者主次分明,但不是油水不分,而是水乳交融的。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缘情托景,情景浑然一体。 阅读实践(学生活动为主) 以情驭景,主要是选景。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使他内心投下了忧郁和冷落的阴影,因此,他追求“清”“静”,心头笼罩淡淡的“悲凉”(可借助《预习提示》及注解一理解)正因为如此,作者所观察到的富有暖色的香山红叶,他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他也不写。由于情的驱使,他选择了最能表现自己感受的载体:清晨院子所见景物;槐树的落蕊;秋蝉的残声;秋风秋雨等等。感情与之融为一体。 以情显景,主要是绘景。如第一幅画,院里的景象:住——一椽破屋(一座大厦);泡——一碗浓茶(一杯香茗);看——碧绿的天色(火红的日出);听——训鸽的飞声(喜鹊的叫声)。比较可见,作者所选景物突出的特征是清、静、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品味揣摩语言 重点品读“槐树的落蕊”和“秋风秋雨”两段。这两段文字像轻轻漂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为何确立上述教法学法?首先,新教材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重视积累、感悟和培养语感。这也是语文学科特点和规律的要求。其次,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是确立教师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认定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由此引发出“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提倡教学民主”等主张,从而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才能、健全人格和创新精神。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认知规律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生对知识初步获得整体印象后,会有意识地进入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教学过程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   教学目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学习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品味揣摩语言,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教学重点: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教学准备:印发预习材料,要求学生课下预习,早读检查(包括:A、作家作品;B、写作背景;C、掌握生字生词;D、熟读课文,理清层次)。制作幻灯片(古代有关秋的诗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教学实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温故知新,导入  新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提供相关材料,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电脑显示《滕王阁序》、《天净沙·秋思》、《琵琶行》、《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山居秋暝》等文字资料,再显示关于秋的景观图片,尤其是北京的秋景图片,如香山红叶、北海、陶然亭等。)教师点拨:这些佳句和名篇,有的描写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作者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了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秋意如何?让我们一起走进故都,领略故都的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听朗读录音(十分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清、静”是北国之秋的客观实景,“悲凉”是人的主观情感的写照,流露出沉静、寡淡的心绪。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哪些景物体现了“清、静、悲凉”的感情。朗读、揣摩、体悟。五幅秋景图:秋晨的天空;秋槐的落蕊;秋蝉的残鸣;秋雨的凉意;秋枣的色彩。分别从不同的感觉品味揣摩:秋光、秋声、秋色、秋味。这些景物的清闲、幽远、幽静、落寞、衰落、萧条,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上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家内心的“主观感受的”的自然融合。文章取材主要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而香山红叶的暖色调,颐和园的喧闹,与文章的感情基调不相称,因此散文的取材应围绕中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就是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文章在刻意描绘的几种秋景之外,作者思路所及而且笔触点到的还有哪些内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综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秋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8)、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故都的秋景,那么作者在叙述和描绘秋景时,以时间为序还是以空间为序?教师点明: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是并行排列,体现了散文“形散”的特点,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特点,也即“神不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9)、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提示: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预期效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是一篇情深意浓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灵,但由于写作年代较远,作者抒写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感受和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困难主要在于一些“负面”情感难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好理解,“悲凉”就不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消除时代隔阂。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教学设想。同时,我以为优秀的作品应具有无限的张力,等待我们去发现、挖掘甚至是重新的建构,学生应该借此写一篇有质量的“个性化作文”,为丰富我们所承担的中央教科所课题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学上习、评价文章,仿写散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辅助手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生借助课件中的录像等媒体体验作者的情思。朗读水平低的同学可以借助录音一步步的跟读甚至是反复听读;朗读水平高的同学可以放弃听读,也可以去研究专家的朗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4

  教学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知识与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了解《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诵读,积累语言材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过程与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强化诵读,训练语感。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作适当归纳的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领会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艺术风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体会作品的感情色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重点、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也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它充分显示了作者的个性气质和独特的生活感受、兴趣爱好、文化品位。作者到底描写了故都的哪些风物?抓住了这些风物的哪些特点来描写?从这些故都风物中折射了作者什么样的内心世界?这些都是鉴赏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过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导入新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老师可选取传统教材中峻青《秋色赋》若干段进行朗读。读后问:这段秋景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丰收,色彩绚丽,喜悦热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同样描写秋天景物的文章,我们看了郁达夫所描写的故都秋景与峻青笔下的秋景有何不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简介作者及其艺术风格、本文的写作背景。(根据文意的需要来夹带介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1896—1945)现代著名作家,浙江省富阳人,是“创造社”的重要成员。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家庭的变故、国家的现状,激起了作者无限愤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战争。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等,作品风格清新,抒情浓烈,有感伤情调,有时流露出颓废色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文写于1934年8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这段时间,他思想苦闷,创作枯淡,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游山玩水,留下了一些很好的游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范读、感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播放课文朗读,学生看书默读,感知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诵读、感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选择重点章节学生和老师比较阅读,为什么老师和学生读的有差别?因为对课文的感情把握深浅有区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要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再让学生诵读、感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孤独的心境。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理清结构,把握思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让学生发言,讨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即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总起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写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感受与向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②江南之秋不能让人满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清晨所见、牵牛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②槐树落蕊故记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③秋蝉残声前都2.分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④秋雨话秋凉后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⑤枣树奇景呼秋议论:凡是有情趣的人,对于秋应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总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②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布置作业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诵读课文,深切感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5

  教学目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认知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文章的结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能力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让学生初步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作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难点 与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分析情与景的关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过程 及步骤: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以事例导入  ,点明学习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今天,我们要学习郁达夫《故都的秋》,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一个事例,假如你今天心情很好,一出门就遇见阔别多年的老朋友,那么,当你现在坐在公园的长凳上听着耳边的鸟鸣时,你就会觉得鸟的叫声非常的悦耳。换一种心境,假如你今天比较倒霉,在马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这时你听到鸟的叫声就会觉得心烦。对相同的景,不同心情的人对景的感受就会不一样,那么写出来的景当然就会不同了,这就叫做“景随情异”(板书)。可见,情与景的关系非常密切,弄清情与景的关系,也是我们今天学习《故都的秋》的一个重点。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通过比较阅读,体会故都秋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下面我们先来看几首同样也是以秋为描写内容的诗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材料一:孟郊《秋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月颜色冰,老客志气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席上印病文,肠中转愁盘。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疑怀无所凭,虚听多无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梧桐枯峥嵘,声响如哀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材料二:刘禹锡《秋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 (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 山明水净夜来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言秋日胜春朝。 数树深红出浅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晴空一鹤排云上, 试上高楼清入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便引诗情到碧霄。 岂如春色嗾人狂。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分析孟郊《秋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问:这是一首写秋天的诗,那么诗中都写到了哪些秋天的景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诗中写到了月、露、风和梧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问:这些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月——冰,露——冷,风——寒(峭),梧桐——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梧桐甚至是“声响如哀弹”,意思是秋天梧桐脱落,风吹枯叶,瑟瑟作响,听去好像谁在弹奏悲哀的曲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分析刘禹锡《秋词》(两首)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问:在这两首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对秋天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如“胜春朝”、“引诗情”、“山明水净”、“清如骨”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问:那么,这样的秋天给我们什么样的感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这里的秋天给人以清新的感觉,能激发人的诗情,甚至胜过春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小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问:同样是写秋天,前者悲凉,后者清新,这是什么原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决定的,也就是“情”决定了“景”的特点,即我们前面已提到的“景随情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问:本文《故都的秋》也是写秋天,那么,这里的秋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是悲凉,还是清新?(要求学生对照上面两组诗,参考课文第一段的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清、静、悲凉。比较接近于第一首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通过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感情底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简介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写作背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1921年到1933年4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 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过程中,写了 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小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不难看出作者感情的底蕴,特别是“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得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一句,明确指出了作者写这一篇文章的感情特点。了解了作者感情的特点,将有助于下面我们对本文景物特点的分析,从而能更好地把握情与景的关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由景入情,把握情与景的关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问: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那么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问: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第3段主要写了牵牛花,第4段主要写了槐树,第5段主要写了秋蝉,第6——10段主要写了秋雨,第11段主要写了果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那么,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其他同学要眼耳手脑并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枣树(淡绿微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问: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冷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问:面对这么多的冷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问:接下来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问:那么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这也正体现了我们在《天山景物记》中学到的一句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是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七问: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孤独、痛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八问:对,在心情不好的情况下,越静越孤独越痛苦。如果你处在这样冷清的秋色和寂静的秋天,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九问:故都的秋即使在作者那个时代,也有明艳之色,也有繁闹的景象,作者为何避而不写,而写秋天的“清、静、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这与作者的心境有关,前面我们在学习本文的写作背景时,曾提到作者写作的心境,简单地说,作者心情不好,所以才写出如此之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情与景的密切关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分析文章结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以上分析的是3——11自然段,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下面我们来看看其他段落写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问:首先我有一个问题,本文是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问:那么作者是抓住江南秋天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的?在结构安排上, 为何要一前一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自然段,后者在第13自然段,这 样在结构上就形 成了前后呼应。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问:好,从这篇文章结构来看,2和13自然段相呼应,假如1、14自然段也相呼应,那这篇文章的结构就更加严谨了,试问这两段是否有呼应?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第1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感受和向往,第14段写作者对故都秋的眷恋之情,都是抒发情感,“向往”是在去故都之前,“眷恋”是在离开故都之时,其实质是一样的。所以1和14自然段也构成了呼应。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问:最后来看第12段,这一段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方式?从全文来看,这一段在文中有何作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这一段采用议论,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中国文人最突出,而秋“深味”非在中国北方莫属,这其实还是为了突出故都之秋。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能力迁移训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练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以夏天的景为描写的内容,借景抒发欢乐或苦闷的心情,但不能直抒胸臆,要学会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字数要在200—300字之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具体做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当堂做。一、二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欢乐心情的短文,三、四组同学写一篇借夏天的景抒发苦闷心情的短文。写好后,教师抽查并将写得较好的文章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出来,大家一起来分析和学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6

  山东垦利一中 王同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目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进行欣赏性阅读,体味本文紧扣“清”“静”“悲凉”着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浑然一体的写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法:尝试研究性学习,实施教学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课时数:1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布置课前搜索(找出有关描写秋景的诗句,多多益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名句参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阳当楼。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柳永)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江秋水澹寒烟,水影明如练,眼底离愁数行雁。(倪瓒)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授课过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导语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赏析一篇这样一篇美文――《故都的秋》。|作者:现代小说家、散文家郁达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看文章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秋。|故都特有的秋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诵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请说出呈现出色彩的词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由物及人,视野更开阔,找得好。|我们来看这些呈现色彩,从色彩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冷色。故都的秋集中了黑白蓝灰等多种冷色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那么,这种色调会给人什么样的感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冷清,孤独。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故都的秋色是这样的冷清,故都的秋声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鸽飞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息列索落应是风雨交加,如果没有风,那么雨就会“润物细无声”|还有清扫落蕊的声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生讨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归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写这么多声音,有什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呢?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动(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假如你就是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悲凉,清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齐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本文虽然没有用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让我们再品读一回3至11段。(注意语速舒缓,语调低沉,力求用声音传递出清、净、悲凉的秋味)(生)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讨论)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小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或者说,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生共议)此问题较难,可由教师提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有关。郁达夫3岁丧父,幼年生活困难,青年时代,十年客居日本的生活,又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他的自传体小说《沉沦》表现出了浓郁的抑郁、孤僻的个性特征,因此,他喜爱“清”“静”“悲凉”的色彩便不难理解。|如果读一读郁达夫的传记,就会知道他提倡“静的文学”,他写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另外,他还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的自叙传”,所以,他的作品体现着极强的“主观色彩”,《故都的秋》,秋有情的眷恋,秋中有情的落寞,是最自然不过的了。|这样写,也和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作者曾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运动,进行进步文学创作,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待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隐居山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会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因为老沉浸在“清、静、悲凉之中,会非常的压抑,难受,甚至会“在沉默中灭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的。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非真正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种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食美国的救济粮的朱自清,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不愧为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优美的文笔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很多的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课就上到这儿。布置一篇课外练笔。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附:板书纲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总起 我赴故都尝秋味|江南秋味总不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分叙a静对蓝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b落蕊轻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c秋蝉残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d秋雨凉意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e清秋红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议论 举世秋感皆深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总结 南国不及北国秋|愿折寿命挽住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作者邮箱: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7

  【教学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联系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掌握首尾照应,回环往复的结构模式。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掌握散文鉴赏的基本方法,理解情景交融、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体会作者在秋景中寄托的忧郁而孤独的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重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课时安排】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朗读法、点拨法、讨论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过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导入:秋天,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季节,也是一个让文人墨客尽书愁绪的季节。古代有很多诗句都是写秋天的,(跟同学们一起回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古人对秋天都是寂寞悲凉孤独的感受,那么今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对于秋天又是怎么样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作者介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写作背景: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了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内心的“悲凉”也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课文第十二段)郁达夫也感染了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郁达夫生于书香家庭,3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也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形成了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解题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初步研读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听朗读录音,细细品味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秋味”是什么?“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说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从课文中找出答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清”──清闲 恬静安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静”──细腻 幽远 幽静深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悲凉”──落寞 衰弱 萧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层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全文分三个部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一部分:总写(第1、2自然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总写作者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二部分:分写(第3~12自然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记叙和议论两个方面赞美故都的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三部分:总括(第13、14自然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总括全文,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秋味不及北国之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捕捉信息,寻找文眼——“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朗读课文,仔细想想文章的标题已指明了描写的地点“故都”和描写的内容“秋”,而在文章当中,作者是否只写了北国之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不是。作者除了写北国之秋,还写了南国之秋,这样就形成了对比,更突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提问:那么,作者又是如何来描写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哪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一下北国之秋和南国之秋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北国之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南国之秋的特点是“慢”“润”“淡”。(板书:北国之秋:清、静、悲凉。南国之秋:慢、润、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小结:概括得好。显然,在作者的心目中北国之秋要远胜南国之秋;北国之秋已成为作者的魂之所牵,梦之所萦,真是韵味无穷。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筛选语言,概括秋景——“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文中集中描写故都秋景这一特点的是在哪些段落?这些段落中写了哪些主要的景?( 学生阅读圈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从三到十一自然段。主要有芦花、柳影、虫唱、月夜、钟声;还有碧天、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秋果。具体是:第3段主写牵牛花,第4段主写槐树,第5段主写秋蝉,第6—10段主写秋雨,第11段主写果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提问:那么这些景物组成了几幅“秋景图”?(学生讨论、发言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有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提问:这五幅故都秋景图是分别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如写秋花,作者侧重写了牵牛花的哪个方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写秋花侧重颜色这一角度,写秋槐侧重于落蕊的形状的角度,写秋蝉是侧重写声,写秋雨是侧重写其味,写秋果重点写它的果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作者在对这些景具体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 的特点的呢?下面先请两名同学来诵读课文3—11段落,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圈出文中体现秋天色彩的词语,二是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我们将从秋色和秋声两个角度来品味一下故都的秋味。先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总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色:青天(蓝绿) 蓝朵(蓝色) 秋草(黄色) 落蕊(灰白) 树影(暗灰) 灰土(灰色) 灰沉沉的天(灰色) 青布(蓝绿) 枣树(淡绿微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那么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还是暖色?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冷色。感受:冷清。即课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点。我们知道,蓝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忧郁;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落寞。(明确:冷清、落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透出的是落寞悲凉的心情。)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我们来听听故都的秋声,主要有哪些声音呢?这么多声响交杂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闹呢,还是宁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有鸽声(飞声)、蝉声、雨声、人声。是宁静。连鸽子的飞声、蝉衰弱的叫声,这些细微的声音都听得到,这就反衬了故都的静。举一个例子,比如钟,在白天,你根本听不到它的走动声,但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你便能听到清楚的滴答声,因此,假如要你写夜的静,你便可以以钟的走动声清晰可辨来衬托夜的静,这也就是以动衬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让我们集中听听作者笔下秋蝉的鸣叫,看看会引起怎样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8、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飘零者,身处在如此寂静的秋天里,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心里会产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孤独、痛苦。悲凉。这便是故都的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七、把握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通过前面分析的内容和景象,想想作者是怀着怎么样的情感来描绘故都的秋景的?(原文回答)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八、总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节课我们理清了文章思路,从散文的“形”和“神”两方面分析了文章整体内容,作者分别从色、形、声、味、实五个角度,为我们绘就了五幅“故都秋景图”,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下节课我们再具体鉴赏文章的写作手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8

  刘方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说课的题目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出自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一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             教材分析 1、单元教学要求本单元所选的四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领悟文中的哲理。引导学生能通过文章精巧、绵密的构思,深入品味文中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故都的秋》的教学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学生鉴赏课文,又要指导学生学会鉴赏的方法。2、 文章特点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在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学情介绍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好。他们对散文并不陌生,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依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选材特点(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3)德育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为了完成以上教学目标,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媒体设计教学思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贯彻“三主”教学思想,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运用声情并茂的朗读、丰富多彩的图片,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初步掌握欣赏散文的规律和原则,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及多媒体应用分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教学准备:1、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1、本文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真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2、配以相应的图片,增强感性认识,加深记忆。如人名与图片的关系。3、文字介绍,开阔视野,增进了解。4、总评: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关于秋的景色图片和诗文    展示几幅关于秋天的景色图片,让学生充分领略秋天带给我们的强烈的感受。1、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具体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2、学生回忆关于秋的诗文,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温故而知新,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3、图片画面优美,形象直观,给人以强烈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时,教师展示教学目标     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起来才有明确的方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整体感知  听朗读录音    1、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学生可以跟读,提示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和感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好的诵读、美读能将学生带入故都特有的意境之中。3、来自网上下载,教师可以根据需要自由控制,使用方便。另一个设计思路是制成flash朗读课件,声音配以不断变换的画面,这样的效果可能会更加吸引学生,直观感受也更加强烈,但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因此我只使用了声音文件。4、显示思考题,节省时间,使学生在听读时有更强的针对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设疑讨论,鉴赏品味  讲解新课:重点赏析第一幅画:秋晨院落。提供图片。让学生从色彩、声音的角度描绘作者的所见所闻,谈画面给人的感受。设疑: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还静吗?如果改换一下,你觉得好不好?为什么?设计意图:1、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迅速抓住景物的特征。2、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层层设疑。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析鉴赏散文的思路:一切景语皆情语。借景抒情,以情驭景。学会了初步的分析方法,学生就会有意识地进入到知识的探究情境之中。从而自然而然的把学生引入下一阶段的阅读实践中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口语训练:6、其余四幅画面如何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品味揣摩语言,自选角度,可以从色彩、声音的角度、可以从触觉的角度,也可以从秋光、秋姿、秋味等角度     1、形象直观,视觉感更强。易于展开联想,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教育家叶圣陶指出:“教材是个例子,教是为了达到不教。” 因此,教师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精神和自学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3、通过欣赏语言,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笔下“景”的独特之美、作家的独特心境、作家蕴含于文中的独特的情与理,从而达到通过品味语言来循序渐进地感知,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的赏析目的。设疑: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设计意图:(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解决了本节课的知识目标和教学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亮点探究: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展示几幅北京的名胜图片     1、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易于展开讨论。2、完成教学能力目标,突破本课教学难点。3、因为学生事先对作家已经有所了解,也可上网查找资料,然后把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重组。这样,既锻炼了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思维拓展,感受人文精神: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于你心有戚戚焉吗?     1、此题在学生可以见仁见智,各抒己见。发扬教学民主。意见基本一致。2、感受人文精神。培养人文精神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此文,我感觉人文精神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在课文里,就在师生们的共同品读活动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探究作业:1、《故都的秋》的画面美和音乐美。2、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任选其一。1、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兴趣,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力争使每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2、从课程论角度来看,学校教育既要重视显性课程,也不能忽略隐性课程,只有在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教育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使学生在"潜移"中受到教育,在"默化"中发展个性。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实际上是开设了一门隐性课程。3、从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来看,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精神核心,素质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郁达夫先生是革命烈士,杰出的爱国主义作家,尽管他生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在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勤俭品质、率真个性、文学特征等特征在当代依然有其生命力,正是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当继承和发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开发和利用郁达夫人文资源,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体现素质教育的特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 交融,浑然一体。重点突出,一目了然。不但是学习散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欣赏散文的重要规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9

  一、教学目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知识与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过程与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教学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是一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含蓄优美。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学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事迹的介绍,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教学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借助于多读,让学生读中求解,读中悟情,读中明理,读中品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教学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教学过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导入新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教师展示一常春藤盆栽图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教师给作者名正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线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因为他爱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他把绿“囚”牢了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他后来把绿释放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他对绿充满了思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归纳板书: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学生速读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创设情境: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哪些语句写出了他对绿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布置作业: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完成练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板书设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囚 绿 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陆 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文线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恋绿 囚绿 释绿 思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反思: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0

  20xx年10月,正是深秋季节,我在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故都的秋》。听课老师认为这节课比较成功,其中的两个片断尤其精彩,细细分析,我发现这两个精彩的片断都来自比较法的运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片段一: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看来,写文章选景和选修饰语一定要和作者感情谐调起来。就像秋色,作者喜欢蓝白紫黑的颜色,原来是因为心中落寞悲凉啊。下面我们以第三段中的一个片段为例,品味一下文中的修饰语。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配乐读:“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大家自由读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这段描写也让我想起了我大学时学的一段关于喝茶的描写,我非常喜欢,是周作人的:“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大家读读,然后告诉我周作人的心情和文中的一样吗?为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音乐声中,生自由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原文中的房子是“破”的,说明作者故意找了个破房子,这一切都因为心中落寞。而周作人喝茶的房子则是“瓦屋纸窗”,说明他很闲——悠闲。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周作人喝的茶是“清泉绿茶”,用的陶瓷茶具是“素雅的”,说明他很潇洒。郁达夫喝的茶是“浓”的,我觉得是因为他没事可干,所以喝茶,把茶泡得浓一些更有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请别急着坐下——茶泡得浓时是什么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苦。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继续说。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喝苦茶,说明他内心也是苦涩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郁达夫应该是一个人喝茶,而且还数日光,“静”对蓝朵,他很孤寂。而周作人是“同二三人共饮”,说明他很清闲。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片段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想起几个同学在课前提出的一个同样的问题:文中唯一的对话部分与作者悲凉感情有关系吗?不如这样,我们就品第一句,我把原句改一下,大家把改句和原句读读。然后再请同学个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自由读改句“啊,天终于凉了!”和原句“唉,天可真凉了——”)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啊,天终于凉了!”“唉,天可真凉了——” (生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有什么区别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改后的句子感情好像很期盼秋凉,而原句好像有一种惆怅惋惜之情。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你的感觉是对的,原句的惆怅惋惜正是一种悲凉之情。下面,我来读读这两句,大家再来体会体会这里面的区别:“啊,天终于凉了!”“唉,天可真凉了——” (生大笑,热烈鼓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课堂上,当需要加深学生印象的时候,当学生有疑惑的时候,比较法都是一种值得一用的方法。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品味到第三段语言时,我很自然地引用了周作人的一段关于“喝茶”的著名描写,该描写和原文第三段都谈到了喝茶,也都谈到了屋子,但修饰语不同,感情亦不同。可以说,这段描写和第三段的比较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情与景关系的认识,还训练了学生对文字的敏感度。从课堂效果看,学生分析得很细,连原文中很难看出的“孤寂”都分析了出来。另外,此处也体现了一个语文老师良好的文学修养,如果教师不知道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这段著名的描写,则此处也就没有了精彩的比较。可见,教师要不断读书——语文教师一定要读文学书籍——来充实自己,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给教师的建议》)徐思源老师也说:“‘无形’的备课,其实就是教师长期的学习修炼,是一个不断增长知识、拓宽视野、提高品位的过程。”(《中学语文教学》XX年第10期)教师只有不断地读书,才能在上课运用相关资料时能信手拈来。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二处比较是关于对话描写的。当学生提到看不出文中对话的悲凉感情时,我采用了诵读比较的方法。我出示了一个改后的句子:“啊,天终于凉了!”此句中的期盼和原文的惋惜惆怅明显不一样,学生通过诵读比较,马上感觉到了原文的感情。在这次比较中,我采用的诵读方式也是多样的:学生个读、学生自由读、教师精彩的范读轮番上阵。总之,比较法的娴熟运用使这节课充满了浓浓的语文味。值得一提的是,此处化用了费颖老师的《风景可以从不同的窗口看到》中的设计,费老师这篇文章发表在《语文学习》XX年第9期上,而《语文学习》又是我每月必看的几本中文核心期刊之一,我的阅读又一次给了我帮助。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语文教师的第一课外阅读是语文专业报刊。”(《余映潮讲语文》)的确,语文老师应该多看的语文专业报刊,与时俱进,吸取最新的养料。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精彩,从比较开始;而比较法的娴熟运用,又源于平时的读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1

  第一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导入  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年四季中,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于“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那么,秋天呢?(学生谈自己的感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我说秋天是多姿多彩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有人独立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有人在秋日里徘徊,耳目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想到的是“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一场秋雨过后,柳永读到的是凄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学生朗读课文3--11段,注意:宜慢不宜快,应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思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探讨课文内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讨论: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作者笔下,“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文章的总领句(即文眼)----“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板书:清、静、悲凉)此句提纲挈领,笼罩全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如果试作简省:“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意思一点没变,可意味、情味大变,可见作者用语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个浓重抒情的调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   课文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画来表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主要是刻画了五种景况: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话秋雨、佳日胜果。(板书:秋院、秋槐、秋蝉、秋雨、秋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思考:哪些地方突出了“清、静、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写秋院----“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这是心的宁静);“一椽破屋”“在破壁腰中”(这是境的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写秋槐----“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写秋蝉----“衰弱的残声”(这本身就是一种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写秋雨----“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情和境的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写秋果----“淡绿微黄”,虽然写到“红”,却是“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也是一种清、静的淡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小结:郁达夫写“故都的秋”,紧扣住“清”“静”“悲凉”的特点,不用浓墨重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而是用平凡的词语表达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声、秋味和平凡的人----“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我们不妨归纳一下,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统观整篇课文,作者除了运用细腻的描写来展现“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之外,开篇和结尾部分还运用了怎样的写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以南国之秋的“慢”“润”“淡”来对比北国之秋的特色----色彩浓重,味道醇厚。其目的是抑彼而扬此,突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从而表达对故都的秋的热爱之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布置作业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  熟读课文,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到数段文字背出来。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二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精读课文,揣摩其中的佳句和精彩的描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诵读第12段,找出中心句并探讨本段的作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讨论三个问题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本文描写秋景,是以什么为序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以“我”不远千里也要“饱尝一尝”“故都的秋味”;在文章的结尾还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板书: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作者为什么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他作家的作品中也有痕迹。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里不也有“哀愁”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景物,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布置作业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课后练习一;2、完成《课课练》;3、预习下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2

  指导思想:贯彻“三主”思想,即:以学生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能力培养为主线。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方法:自读棗讨论棗点拨式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重点:散文的形和神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媒体:投影机、录音机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时数:一课时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步骤 及内容: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导语 设计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播放一首歌,(播放录音带〈〈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名叫〈〈前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门情思大碗茶〉〉,歌中唱的是我们国家的哪个城市?对,北京。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也是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检查预习,师生共同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首先请全班同学朗读全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读罢全文,你们觉得郁达夫主要从哪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的?请用一字来概括。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味。(板书)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此问要求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回答此问无须作太多理性分析,凭语感即能得出答案,“味”字在全文出现达八处之多。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若学生思维过于分散,讨论与答案差异较大,可提供几个答案供学生选择。如:色、声、形、味,实,情,课文虽也写了上述方面,但主要是写秋之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读一、二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北国的秋棗清、润、悲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南国的秋棗慢、润、淡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此问旨在训练学生的文字概括能力,答案均在文段中找到。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读第三~第十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秋花、秋槐、秋雨、秋果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时间为序为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即不是以时间为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了“清、静、悲凉”这么一个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景物的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此题有意要引起学生的争论,题干以选择问的形式设置一个非此即彼的圈套,看学生能否跳出思维的二维空间。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通过争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散文的“形散神不散”特点的认识,此为本课教学重点。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为了方便学生的讨论,可在讨论前出示本课投景胶片之一: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花棗色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槐棗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蝉棗声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雨棗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果棗实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的确,作者所写的秋景是“清、静、悲凉”的,他所写的秋色是冷色,秋形是便人觉得有点儿落寞的,秋声是衰弱的残声,秋味的都市闲人雨后话秋凉的情韵,秋实也是淡绿或微黄,而不是红熟了的时候。之所以这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讲,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物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从主观方面来讲,也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关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岐视;第一,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因此,上术主客观两方面的因素,就决定了作家会选什么样的景来抒什么样的情。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总结时,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旧中国时代气质的抑郁善感;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此题旨在学生把握散文情和景的关系,这是本课教学难点 。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分析时可与导语 中的《前门情思大碗茶》作比较,体现课堂线索。北京的名胜迹有很多,但词作者只选取前门、蛐蛐、冰糖葫芦、窝头咸菜、杏仁豆腐、大碗茶来写,勾勒了一幅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故都风情画,很好地表达了选海外游子的故都情思。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读第十二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应该是:足风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学生意见出现岐,可提出几句站学生进行辩析。如: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A、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B、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C、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到底。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A、是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B、是观点提出后对观点的阐释;C是本段中扣题的句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味。(板书)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答:比喻。作者用了四级对比来形象地比喻南北秋之味的不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的修辞辩认能力及理解能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部分学生可能会答成对比或类比,这是不对的。应该说总体上是比喻,但比喻中有对比,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本身是对比。本体与喻体这间的相似点就是“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本课投影胶片之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结语设计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教师播放《前门情思大碗茶》的后几句: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世上的饮料有千百种,也许它最廉价,可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醇厚的香味儿,直传到天涯,它直传到天涯?”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郁达夫在《故郁的秋》中给我描绘的故都的秋味也是如大碗茶的香味一样传遍天涯!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3

  本文系作者参见重庆市优质课大赛的预赛和决赛的教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伦剑 2005.7.4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习目标   品味语言 体味情景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时数   一教时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过程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导入  :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引用古语“女伤春,士悲秋”和毛泽东、杜甫、马致远的诗句说明中国文人有悲秋情结。                                                                                                             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 整体感知: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 齐读首段,抓文眼句——通过学生比较阅读把握句子的重音位置在该在“特别”,所以故都秋的主要特点是“特别的清、静、悲凉”,而非“清、静、悲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 选一学生读2、13段,总结南国秋的主要特点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局部研读(3—11)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同学们,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是哪些?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注意观其色、闻其声,品其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②从声音、色彩描写看,你认为哪幅图最出色。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故都秋景图: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日胜果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 从声色描写角度出发赏景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⑴秋雨话凉图(6-10):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 找出文中作者评价北国秋雨整体特点的句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北国秋雨“奇、有味、更象样”在何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③ “话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④想象整个画面,体会作者在画面中传达出的情绪。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⑵、小院清晨图: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①作者认为牵牛花的颜色“以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为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②冷色调给人什么样的感觉?(联系生活感受,体会色彩所蕴含的感情)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延伸联想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同学们可选取书中五幅画里的景物,也可联想故都的秋天里别的景物,抓住其特征,仿照下面句子的格式续句。看谁找得新!看谁找得多!看谁说得快!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破陋的小屋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浓浓的香茶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深入探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在与南国秋的比较中,侧重表现北国的秋程度深。作者详写平常之景而不是风景名胜,意在说明北国的秋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秋的特别之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从这些景物描写中你们能体会到郁达夫此时的心境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那郁达夫为什么这么“寂寞、孤独、忧伤”啊?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总结“情景交融”在本文的体现。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结尾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这些描写看,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那浓浓的秋味、读出绵绵的愁思、读出那深深的眷恋!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附 板书设计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冬天之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乔治·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重庆市綦江中学 曾伦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目标 :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悟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导入  :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同学样,我们生活在轮回的四季里,如果按你们对春夏秋冬四季的喜爱程度给它们排序,你们最喜欢的是哪个季节?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如果把冬天放在最后:的确,冬天在大多数人眼里是了无生机的,可是法国女作家乔治·桑却慧眼独具,她发现了《冬天之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如果把冬天放在首位,你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英雄所见略同,都发现了《冬天之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初读课文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在她笔下的冬天倒底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先一起齐读文章去看看。(学生读时书写标题)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你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熟悉,如果给这个标题加个定语,应该加哪个词语?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乡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文中最能直接反映作者对“乡村的冬天”的情感倾向的句子是哪句话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这句话中有两个词语需要读重音,你们看看是哪两个词语?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启发,重音往往放在修饰或限制作用的定语,状语上)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来     乡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它们各自强调了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来——热爱的时间之长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乡村——热爱的特定对象,不是哪里的冬天她都喜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作者为什么“从来热爱乡村的冬天”?请用第一段中现成的句子回答!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大自然在冬天邀请我们到火炉边去享受天伦之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正是在乡村才能领略这个季节罕见的明朗的阳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实际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但这是作者的概括性归纳,对“阳光”和“天伦之乐”的具体描写在?(第二段)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品读课文第二段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下面由老师范读文章第二段,同学们注意思考: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第二段中,哪些文字在写阳光?哪些文字在写天伦之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老师范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哪些文字在写天伦之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在乡村的漫漫长夜里……”到结束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是不是前面所有的文字都在描写阳光?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不是,还有其它景物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那我们一起来寻找寻找,看看还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在景物在面划上横线。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景物描写必须抓住其特征,请同学们看看这些景物的特征是怎样的,然后我们一起来完成一道练习: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令人眩目的光芒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泛着绿宝石光辉的麦田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美丽的苔藓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华丽的常春藤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微笑的报春花、紫罗兰和孟加拉玫瑰里(谁修饰谁?)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美丽喧闹的鸟儿那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闪闪发光的白雪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它在泛着水晶花彩的冰凌里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同学们说得很好,串缀起就是一首优美的小诗。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同学们: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报春花、紫罗兰、孟加拉玫瑰为什么会微笑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作者用拟人手法,表现对它们的喜欢        A、为温暖的环境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从它们本身而言,它们为什么会笑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B、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8、如果提到了阳光,便可借机引导:难道只有花儿的微笑才与阳光有关系吗?其它景物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如果学生没提到阳光:老师还想请教一个问题:常春藤的特点可以描绘更具体一些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的斑纹,为什么会这样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因为阳光的照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9、那么其它景物呢,也受到了阳光的照射吗?表现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0、作者笔下的冬天景物和你们平常记忆中的冬天有哪些不同?        一般记忆中的冬天只有白雪和枯枝了无生机;作者笔下的冬天,不但是白雪覆盖的冬天,还是阳光明媚(阳光普照)的冬天,它色彩丰富,生机盎然。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1、下面我们请女同学来各读这部分文字,注意:我们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去读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欢快  喜悦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欢快、喜悦的怀疑表现在脸上,就是微笑,请女同学把面部肌肉放松,面带微笑读这段文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2、刚才我们到乡村的原野去欣赏了冬日的阳光和阳光下的自然景物,这是一种什么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自然美/风景美/景物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3、下面我们该去火炉边烤火了,请男同学们齐读这段后边部分文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这样的夜晚,人们在做什么?(聚集、深思、围炉而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4、不管你是否有过,现在,就让我们远离这繁华的都市,成为一个普通乡村家庭的一员去想像那种情景吧!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是一个冬天的夜晚,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屋内燃着炉火,]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屋外飘着雪花,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你,还有你的家人,在干什么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提示:(1)让学生充分发言,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引导: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看到了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做了些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听到了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老师点评要精当,适度,导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5、同学们想像非常丰富,而老师我有过这种切身体会: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的老家在川北的大巴山腹地,海拔将近1500米,每年到了冬天,北风卷着雪花封住了大山,人们哪儿也去不了,于是,整个冬天,家里炭火不熄,每到晚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大人们谈论一年的收成,未来的计划……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小孩们在屋里嘻戏追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到今还清楚地记得:我经常趴在白发苍苍的奶奶怀里,听她絮絮叨叨地讲着陈年往事,屋外北风呼呼刮过,雪花   飘落,我却已经酣然入梦,有时,祖孙俩就这样相偎相依到天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6、同学们,从刚才这些想象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天伦之乐(具体一些:幸福,和谐、安详、温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7、这是一种什么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亲情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回应文章第一段: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这样的自然之美被作者发现了,这样的生活之美被作者感受到了,可是也有人没感受到,是谁?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城市富翁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他们在那里在干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举行舞会  (2)讲究穿着   (3)奢侈挥霍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这对表现乡村的冬天之美有何作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反衬、对比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用什么对比什么?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同样都是法国人,面对的都是法国的冬天,为什么有人选择了繁华的都市度过冬天,有人却选择了宁静的乡村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取决于个人爱好,个人情趣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反过来,从他各自的不同选择,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生活情趣的区别: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富翁:重物质享受,感观刺激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乡村过冬者:重精神享受(说得具体,这种精神享受包括两方面的)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亲近自然: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崇尚人情:感受到的天伦之乐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只有像“乔治·桑”这们的“亲近自然,崇尚人情”的人才能读出乡村冬天的美来。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拓展阅读: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我们欣赏了法国的冬天,下面,我们一起去看看中国的冬天吧!请快速阅读材料节选部分,思考: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北平的冬天给人的整体印象是?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在对冬天的理解上与《冬天之美》有相似之处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国籍不同,性别不同,景色不同,但他们对冬天的感受却相同,这又是为什么呢?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亲近自然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心情相同——都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崇尚人情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所以,同学们,当你步履匆匆地走过繁华的都市,当你行色匆匆地穿过喧嚣的人群,你不妨停下脚步,满怀怜爱地去注视身边的世界,注视天边的那弯新月,注视山头的最后一抹晚霞,注视枝头飘零的黄叶,注视江上的一叶风帆,注视母亲额头的白发……你会发现,在我平凡简单的生活之中,居然还有那么多动人的美,有那么多深深的感动!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号召: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齐读屏幕上的文字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再读拥抱《冬天之美》,在音乐声中,在飘落的雪花中,品味我们这堂课。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最后,真诚地祝愿你们成为美的发现者,美的感受者,美的拥有者!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4

  【教学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领会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即对生命的热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重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主动探究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绿”的象征意义,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提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设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从形式到内容逐渐突破,由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关键语句入手,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领会绿的象征意义,提高感悟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课时安排】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课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过程及内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解题:本文题为“囚绿记”,其具体含义是什么?标题能告诉我们文章的哪些信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标题:文体、文章的大概内容。“囚绿记”告诉我们这篇文章属于记叙性的散文;“囚绿”意思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具体体现在文章哪里──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叙述自己在北京寓所将窗前的常春藤“囚禁”起来的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作者是如何具体展开文章内容的,请快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划出关键句子,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阅读记叙性散文,首先要了解文章的对事件前因后果的叙述过程,抓住文章的关键句子,在此基础之上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关键句,即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情感、哲理思考的句子或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文章结构:遇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如何理解作者“囚绿”之后又“释绿”、“念绿”这种看似矛盾的做法,请大家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谈谈自己的理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重点放在“赏绿”、“囚绿”、“释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绿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绿的这一切特性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获得了精神上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着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自私之爱”。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到,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文中写绿的最大特点:赋物以情,将绿(常春藤)人格化。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作者在文章中仅仅是要抒发自己对绿的喜爱和怀念之情吗,还是有更深层的寄寓?请你找出文中能体现本文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幻灯片展示),谈谈你的理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明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写作时代背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课内练笔(幻灯片展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陆蠡被日本宪兵逮捕后,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他大声回答:“爱国!”又问:“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答曰:“绝对不能征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请以“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话,100字左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例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蓦然,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不知道今日的你,是否柔嫩依旧,苍翠依旧,固执依旧?你的色彩,我曾苦苦追寻的绿意,至今我仍视同至宝;你的姿容,我曾抑郁的心情经由装饰,至今仍充满爱和幸福;你的固执和坚韧,我曾经爱恨交织的情结,至今仍给我以无穷的启迪……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而今,情缘错落,剩下的唯有想念,但是心中始终相信,曾经选择,依然选择,曾经坚持,依旧坚持。只要心有阳光,只要信念永存,黑暗与囚禁将孕育出更坚强的生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6、课文小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阅读散文,要注意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理清写作思路,把握关键信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更要充分利用、整合文本中的信息,深入挖掘文章的思想内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们从本文的学习中最大的收获在于,不仅巩固了散文阅读的方法,也了解了借物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更体会到了作者那种追求光明和自由的精神,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伟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7、写作迁移(幻灯片展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请借鉴《囚绿记》赋常春藤以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写一篇借物抒情的短文,字数不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参考题目:《篱墙那边的三角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板书设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遇绿──喜悦绿是生命、希望象征民族性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赞绿──留恋慰安、快乐看到民族希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囚绿──爱怜追求光明的性格赋予时代精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放绿──祝福永不屈服于黑暗寄托美好祝愿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念绿──怀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赋物以情,托物言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5

  地点:四川成都(第二届“中华杯”全国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教育课堂大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第一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齐读第一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有没有具体的景物描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牵牛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槐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落蕊。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还有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秋雨、秋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果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枣树。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第几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第三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大家自己读一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 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但大家不知道注意过这样一个现象了没有。你看,我是第一次到咱们成都来,在没有来成都的时候,我想起成都的是都江堰、杜甫草堂、乐山大佛等,但来的这几天由于准备参加比赛我还没有时间去这些地方,但我是不是只有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我们成都的文化氛围,那种成都味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不是。前天,我一下火车,扑面的麻辣烫味,盈耳的异地口音已经让我这个河南人感到了成都的与众不同。后来当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是走在小街里巷中,听着异样的叫卖声,看着两旁琳琅的成都风味的小卖,我觉得我已经深深地被我们成都味包裹了起来。我没有去那些地方但我已经感觉到了十足的成都味。那为什么我来了之后和没有来之前在河南的时候的感觉不一样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一样。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去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吵闹的、拥挤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吻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清、静、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哪一段找到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第一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槐蕊偏重于“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秋蝉、秋枣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从哪儿看出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花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我们平时有没有去关注一种花以什么颜色为最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没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没有时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没有心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这紫色的牵牛花描写的是秋天特有的清气,而要表现的是作者落寞的心情,这是对牵牛花的描写。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读课文相关语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然后师生一起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怎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借助槐蕊。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很直接的。其他同学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分析得真好。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没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呀。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生读,教师巡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细腻、清闲、落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一起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灰沉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没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是的,没有悲有凉。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是秋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让我们在来品味一下。听听专家是怎样演绎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生听配乐朗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下面大家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赏玩秋味的文章有没有枝蔓?也就是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请大家找一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有。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不是写故都的秋,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敢这样写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老师说要围绕中心选材。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们先看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南国之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难道南国的秋不美吗?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美。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当然美了。我们平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桂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浓妆,广阔太湖的一碧万顷,还有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真的很美,但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却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生: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倒数第二段作者用四个比喻把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了一下比较,怎么说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 四个比喻都从味上来说的,哪一个感到更过瘾?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北国之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四个比喻就这样从烈、深、久的味上来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距离,这让他感到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还写它干什么呢?不好写干什么哪?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是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在这里不经意的用了对比和衬托,这样一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写作也中要去借鉴这种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再看倒数第三段,在表达手法上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是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议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在散文中你见过有插入这么大段的议论的吗?为什么在此用了议论呢?课下可以三三两两地去讨论,在课堂上不再处理这个问题。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而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虑两分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是个团圆的季节。因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收获的季节,各种水果上市;各种考试在秋天有了结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3:在城市中,在公园、树林中是清、静,而农村、乡下中是个丰收的好兆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同一个人因区域、地点的不同感觉不同。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4:满载而归的感觉,秋雨虽有凉意,但我考上重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5:秋高气爽,非常舒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6:是个过度。前半部分既不热又不冷的感觉,后半是萧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7:宁静、淡泊、致远。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每个人品味的秋不一样。刚才的同学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区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样,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心境、环境、经历、社会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样。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啊。秋雨,心情高兴的时候是音乐,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烦躁。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而郁却独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前面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秋天,在毛泽东的眼里,虽然他独立寒秋,但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图景,与郁达夫品味的不一样;还有一个作家杨朔,写过一篇散文题目是《香山红叶》,我们不用去看文章,只从题目来看你觉得他品味的秋是不是清、静、悲凉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不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肯定是充满生机,生机盎然的。高一的时候在我们的《语文读本》中选了欧阳修的《秋声赋》,那里边描写的秋是肃杀、凄凉的。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时代的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品出来的秋也不一样,但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凉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老师我觉得用清、静、悲凉来赞美秋感情上接受不了。要赞美应该写好的一面啊!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大家是不是都有这样的别扭。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还记不记前边我们学过闻一多的一首诗《死水》,《死水》写什么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写赞美祖国。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赞美祖国。但把祖国比成一点波澜都不起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为什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1:作者正是用严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表达的实际上是一种深沉真挚的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2:作者是恨铁不成钢啊!但这绝对是爱!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郁达夫也是如此,清、静、悲凉的故国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故都情结;俗语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不是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诉,我们一块来读最后一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生:读最后一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好,我们大家再放声诵读全文,再次整体上品味作者的真挚情感。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诵读全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从写作上来看,故都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屏幕展示)那么在情景交融中谁是主要的?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是的。也就是说,情和景的结合要以情为主,要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这些写作的技巧我们要慢慢的去领悟、实践、掌握。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当然了,通过这一篇课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这种写法,不可能对郁达夫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探讨。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研究和拓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以下内容屏幕展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研究性题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我眼中的郁达夫》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散文研究》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散文中的情与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参考书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郁达夫文集》(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师: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咱们成都十八中在座的各位同学,屏幕上打出的是我的信箱,希望我们的交流和沟通今天只是一个开始,欢迎大家到河南来。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同学们,再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生:谢谢老师,再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导学精要 篇16

  各位评委: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教材简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故都的秋》是高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把握文章的思想主旨,体会作者的情感。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作者在对故都秋景的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同时本文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教学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教学目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依据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规定及新课程标准要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根据本文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文的教学目标是: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知识目标:学习并掌握抒情散文的写作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能力目标:理解本文作者“主观色彩”的情与“客观色彩”的景的自然融合,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情感目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教学重点和难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重点: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难点: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学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一)学情介绍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来自乡镇的学校,语文基础不算好,但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时已有接触,高一时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学生一般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是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二) 、教学方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教学指导思想: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贯穿全文,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朗读感知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重视诵读、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所以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和情怀。因此要求学生带着美好的感情来读,体会课文中美好的感情,以朗读来贯串整个教学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理解。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情境教学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本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当中由主观感受和客观描绘的统一而形成的和谐的色彩感和画面美,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配以形象鲜明的图片,生动的语言,并利用录音朗读,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景,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学生在这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中,激发了求知欲和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所学的内容,也提高了自身的语言实践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探究式教学法。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根据20世纪初,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的教学方法,遵循设置疑难情景、确定问题、提出假设、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实施的步骤,对本文内容的理解进行了设疑讨论。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问题设置的重点在于弄清其表现手法,理解描写中寄托的浓厚的思想感情,及细细品味优美、含蓄、隽永的语言。要求学生学有所疑,有疑则求解,勇于发表个人见解。激发他们学习与研究的兴趣,鼓励学生课下继续讨论与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三)教学手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主要是使用多媒体电脑课件。把教学设计的步骤及内容制成课件,利于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利于突破重点、难点,利用演示课件代替板书,能节省时间,又可展示教材所没有的补充材料,扩大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四、学法辅导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以读为主,根据认读――还原――移情――领悟的阅读认知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诵读感知法(学生先听录音范读,后反复诵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阅读学习法(阅读步骤:通读、精读、品读、研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设疑研讨法(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教”。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贯彻这一教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解疑,发表个人观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拓展延伸,加强语文实践活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学生自由选择课堂任务、合作伙伴及完成方式,并开展学习成果和学习心得交流活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五、教学程序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导读――体悟――探究――交流。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首先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回忆有关秋的诗文,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并介绍作家和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思想。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整体感知,录音朗读。让学生迅速感知把握内容和课文情感及其结构,为下面开展的鉴赏学习活动作准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设疑讨论,鉴赏品味。重点讲析第一幅图,其余让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发问。在讲析中也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理解,如: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故都的秋味有什么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哪些景物画面体现出这些特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作者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故都的秋?各具怎样的特点?”等,并教给学生进行阅读鉴赏的分析学习方法和步骤,让学生带着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这个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质疑发问的.过程中掌握本文的教学重点: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的有机结合。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学习成果、心得交流。在课堂问题讨论告一段落后,组织学习小组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并在班上进行交流,再次对课文的表现手法和优美的语言作深入的探讨分析,对课文的写作特点作简要的总结。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5、布置探究作业: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写一篇赏析或评论《故都的秋》语言美和画面美的文章。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以郁达夫的创作为题材,设置一个网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写一篇表现梧州特色景观的写景抒情散文。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郁达夫人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以上作业任选一题来完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六、教学观念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4、教师观念的更新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转换教师角色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改变学习方式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加强语文实践活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七、创新点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建立的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念,语文学习应由课堂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语文的气息,而且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在质疑引导过程中设置以下问题和作业让学生探讨。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1、亮点探究:故都秋的景物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香山的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可作者为何只选取了这几处景物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析。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2、思维拓展: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3、探究作业的布置。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1A易文君-文库范文网

精选图文

15105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