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精选14篇)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
【目标择定】
1.在朗读中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
2.在朗读和想象联想中,再现作者笔下的风景,品味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品格。
3.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一部分【探究一径】
【主问题】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便捷的交通,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生活丰富吗?
1.本文记叙了一次兰亭集会盛况,这是一次怎样的集会?朗读全文,先用原文回答,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总结。
2.高雅之士欢度在怎样的美景中的?朗读原文,并用诗意化的语言再现。
3. 儒雅之士必有儒雅之行。他们进行了哪些的活动?请用原文回答。
4.古代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没有便捷的交通,可古人心灵的快乐却并不比当代人少,为什么?请先朗读全文后作答。
5.当代学者郭沫若先生曾经认为“高高兴兴地在饮酒赋诗”“悲得太没道理了”,认为作者兴怀悲慨,与兰亭集会的情境不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再问再新】
【助学资料】
1. 神龙本兰亭集序(书法)
2. 《兰亭集序》花开并蒂
第二部分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8课《兰亭集序》对应检测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癸丑(kuǐ) 会稽(ku¨¤i) 修禊(x¨¬) 巳日(s¨¬)
b.峻岭(lǐn) 激湍(tuān) 流觞(shānɡ) 骋怀(chěnɡ)
c.娱乐(y¨²) 会晤(w¨´) 形骸(h¨¢i) 国殇(shānɡ)
d.虚诞(xi¨¢n) 酣畅(hān) 玄理(xi¨¢n) 清冽(li¨¨)
2. 下列句子中“一”作数词用的一项是( )
a.若合一契 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c.其致一也 d.吏呼一何怒
3.下面“其”字的用法,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吾其还也 b. 其致一也 c.录其所述 d.当其欣于所遇
4.指出下面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b.未尝不临文嗟悼
c.齐彭殇为妄作 d. 悟言一室之内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暮春之初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或取诸怀抱
6.解释以下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列坐其次
亦将有感于斯文
俯仰之间,以为陈迹
7.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① 其致一也 ②死生亦大矣
③ 当其欣于所遇? ④仰观宇宙之大 ?
⑤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8.翻译以下句子
a.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b.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二、课文探究检测
9.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抬头观览浩渺的宇宙,低头审视繁多的物类,借凭它们纵目浏览,舒展胸怀,足以尽情地享受着看和听的乐趣,确实很愉快啊。
b.俯仰一世
很快地度过一生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才知道一生一死都是虚假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等到他所向往的事情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转移,感慨就随之而产生了。
10.第一自然段中关于天气情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11.由第一自然段的“乐”到第二自然段转“悲”其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三、课后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
(王羲之)起家秘书郎。复授护军将军。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 fěi ,通“榧”,树名)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又尝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书比钟繇①,当抗行;比张芝②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翼深叹伏,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十纸,过江颠狈,遂乃亡失。常叹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又与道士许迈共修服食,采药石不远千里。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谢安尝谓羲之曰:“中年以来,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羲之曰:“年在桑榆,自然至此。顷正赖丝竹陶写,恒恐儿辈觉,损其欢乐之趣。”朝廷以其誓苦,亦不复征之。
时刘惔为丹杨尹,许询尝就惔宿,床帏新丽,饮食丰甘,询曰:“若此保全,殊胜东山。”惔曰:“卿若知吉凶由人,吾安得保此。”羲之在坐,曰:“令巢、许③遇稷、契④,当无此言。”二人并有愧色。
(节选自《晋书¡¤王羲之传》)
【注】①钟繇:曹魏大臣,精于书法。②张芝:字伯英,东汉人,书法家,专习草书,被尊称为“草圣”。③巢、许:巢父、许由,相传均为唐尧时隐居的高士。④稷、契:稷,后稷,古代周族的始祖;契,传说中商族的始祖。
1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羲之叹惜弥日 弥:满
b.我书比钟繇,当抗行 抗:抵挡
c.意甚悦,固求市之 市:买
d.顷正赖丝竹陶写 赖:依赖
13.下列全部表现王羲之“任率”的一项是( )
①见棐几滑净,因书之
②书其扇,各为五字
③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④焕若神明,顿还旧观
⑤采药石不远千里
⑥令巢、许遇稷、契,当无此言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很喜欢鹅,当他得知老妇人已将善啼叫的鹅烧煮时,感到非常惋惜;而道士以让他书写《道德经》作为交换鹅的条件时,他欣然命笔。
b.王羲之自认为不如张芝练习书法那样刻苦,但又常常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c.庾翼在看到王羲之用章草体写给哥哥的信后,感叹王羲之的书法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自己好像又看到在战乱中丢失的张芝书法的风貌。
d.王羲之晚年在山水间陶冶性情,朝廷也因他誓言坚决而不再征召他为官,这与他早年请求任官形成了反差。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
译文:
(2)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译文:
16.用“/”为文段中画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性 爱 鹅 会 稽 有 孤 居 姥 养 一 鹅 善 鸣 求 市 未 能得 遂 携 亲 友 命 驾 就 观。
四、文苑小憩
1.兰亭名联
清响拟丝竹;真契齐古今。——沙孟海题绍兴山阴兰亭
惠日朗虚室;清风怀古人。——钱君匋题绍兴山阴兰亭
此地有崇山峻岭;是日也天朗气清。——绍兴山阴兰亭(集《兰亭集序》句)
毕生寄迹在山水;列座放言无古今。——绍兴山阴兰亭
竹荫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绍兴山阴兰亭
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治时现旧放鱼。——绍兴山阴兰亭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幽情。——绍兴山阴兰亭
修竹风吟,似闻群彦咏;清流雾结,想见大王书。——王遽常题绍兴山阴兰亭
寄傲林丘,三春陶和气;散怀山水,千载挹遗芳。——杨思树题绍兴山阴兰亭
临内史书,每抚斯文多感慨;入山阴道,得逢胜地且勾留。——杨昌浚题绍兴山阴兰亭
斯地占有情风月,无尽湖山,胜会记千春,不识几经癸丑岁;
何人继两晋衣冠?一时觞咏,清游追上巳,可能重返永和年。
——张荣培题绍兴山阴兰亭
2. 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我读《兰亭集序》
白坤峰
王羲之也认识到人总是要死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王羲之超出常人的地方在于他思索而且正视死亡,向死而生。“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一千年之后,法国哲学家科学家帕斯卡尔同样坦然地思索着同样的生与死的问题:“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一千年之前,王羲之同样认识到人的可悲。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高朋满座的集会之后突然心生悲凉,这是对生命易逝的悲凉,是面对冷冰冰的时间却无可奈何的悲凉,是灿烂的生命面对必然毁灭的悲凉。
文章的第一段,王羲之以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山阴县兰亭的美丽:正是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名士们都来了,饮酒赋诗,流觞曲水,写不出诗就罚一杯,其乐融融,王羲之不由游目骋怀,笑逐颜开。在朋友的推荐之下,他带着浓浓的醉意,挥动鼠须笔,写下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虽有涂改之痕,但瑕不掩瑜,自古及今让很多人赞叹不已。
东晋时期的中国并不太平,人命如草,我们可以想像,这短暂的欢乐之后接踵而来的就是巨大的悲凉,尤其是当王羲之想到古人发出过有关生命短暂的感叹却同样没有一点办法的时候,他的悲凉就更加深重了。 是的,“死生亦大矣”——死与生是大事啊,人都是要死去的。他明白活着美好,他反对把“生与死、长寿与短命”等同的观点,其实那种表面荒诞的生死观也是面对多难人生的无奈自我安慰啊。
王羲之的感叹至今也让我们有同感,“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是的,我们今天也发出过“韶逝,人生易老”的浩叹。
王羲之的思想并不是多么深刻,但是真实,真诚。
时间最终战胜了王羲之,时间最终战胜了帕斯卡尔,时间也最终会战胜我们。然而,我们活过,我们思想过,我们比时间伟大,虽然时间比我们有力量。
王羲之因为思索生命的终结,他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
而帕斯卡尔不仅思考生命的终结,而且进一步明白了人的伟大与高贵,“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到自己可悲。”所以,帕斯卡尔由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
中国的土壤没有提供让芦苇长成大树的营养。 中国的芦苇王羲之影响了中国的书法。
赏析:本文是读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后写的感想。说王羲之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见解深刻独到。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人就像一根苇草,是自然界中非常脆弱的东西;二是人毕竟是有思想的,人因为能思想而坚强、伟大。但王羲之最终没有成为思想家,却成了一代书法家,这一点和法国的帕斯卡尔有所不同,帕斯卡尔有适合他生长的土壤,他由一棵芦苇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影响世界的思想家。
必修②第三单元第8课 《兰亭集序》(王羲之)参考答案
【探究一径】
1.原文略。总结:良辰—美景、佳处—乐事,“信可乐也”。
2.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风习习;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景物清澈明朗,而又生机盎然。
3.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4. 他们少了过度的物欲的追求,以高洁脱俗的情怀、美好自由的心灵去领悟客观世界。
对事物有一种敏锐、深刻的感受,对生命本体有永不满足的内在欲望,对人生更有一份特别的热爱和执著。
5.点拨: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因此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此处之“痛”,痛在人生无常,欢乐短暂。同游孙绰也有同感,在《兰亭后叙》中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诗中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会如此悲叹,回过来我们在看王羲之,我们就会发现他的文章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
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一、语言积累及应用
1. c a.癸:ɡuǐ;b.岭:lǐnɡ;d.诞:d¨¤n,玄:xu¨¢n。
2. a
3. a语气词
4. d(“悟”通“晤”,意为“面对面”)
5.暮春:指春季最后一月。 咸:副词,皆。 丝竹管弦: 泛指乐器,这里指音乐。
致:达到,此指达到的效果。 极:尽,尽情享受。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6.其次 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水边。今义:①次第较后;第二。 ②次要的地位。
斯文 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
俯仰 古义:形容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抬头
7.① ②判断句 ③ 状语后置句?④⑤定语后置 句
8.a.因而放眼纵览,舒展胸怀,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b.更何况人的寿命长短,随着各种原因而有变化,但终有穷尽的一天。c. 虽然人们对生活的取舍千差万别,性情也有沉静和急躁的差异,但当他们遇到欢欣的事情,心里感到暂时的得志,就喜悦满足,竟没想到人生衰老的暮年会很快来临。
9. c
10.文中对天气的描写起承上启下的连接作用。承上是说上文的地理环境、景物、人们的活动如果没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便都不会呈现出欢快的气氛;就启下而言,由“天”、“气”而及于下文之“宇宙”,显得紧密而自然。
11.“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12. b。抗:匹敌,相当。
13. c。“任率”意为“任性率真,不做作”。③是写王羲之很喜欢鹅。④是指庾翼感到王羲之书法焕发出来的光彩有如神灵的光辉,顿时让自己感觉到过去张芝的作品风貌又在眼前。⑤是讲王羲之晚年热衷于炼丹制药。③④⑤均与“任率”无关。
14. b。王羲之认为自己的书法如与钟繇相比,应当并肩媲美;假如与张芝的草书相比,还可以像大雁排队一样紧跟在他后面。并不是“认为自己的书法成就应该在钟繇、张芝之上”。
15.(1)王羲之被授予护军将军之后,又苦苦请求出任宣城郡太守,未被准许。
(2)张芝面临水池练习书法,浸入水池的墨汁将池水都染成了黑色,假如让我也像他这样沉迷于书法练习,我的造诣未必就在他的后面。
16.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2
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
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3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法设计
1.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要多读(可采取听读、范读、齐读、个人读、分组读形式)读到情随声出,自然成诵。
2、第二、三自然段作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所以强调课前预习。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参照注解,初步理解文意,扫除阅读障碍。(2)提出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东晋时人评论其书法笔势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 ,意思是像浮云一样飘逸,像惊龙一样矫捷。笔墨是一个人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这些线条可以说是魏晋时代风貌和气度的形象再现。下面,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作者,请学生读注解1。(解释为何是唐摹本:因唐太宗生前太喜爱这帖,死时把它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那么这篇作品其文学内蕴如何呢?悠悠千载之后,我们只能从序文本身去探究了。(板书文题)
范读。全文共有三段,试从每段中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
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第一段共有五句话,主要记叙了什么事件?作者三如何记叙这次兰亭集会的盛况的?
(请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话,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要点。)
请摘录本段写景句,体会作者写景状物言简意赅,妙趣天成的特点,感受作者快乐的心境。
兰亭地处“会稽山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主体是山水。其山如何?“崇”与“峻”是本色形容,而“茂林修竹”四字遂赋予山岭盎然生气;其水如何?“清”与“激”亦为本色形容,而“映带左右”四字方使流水神采飞动。王羲之笔下写竹,只言其修而弃其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色调的淡雅。
再看天气,“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天宇清朗,和风吹拂:在这里没有“草长莺飞”春意闹,也没有“姹紫红开遍”的艳丽,只有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物我同化,是非顿消,心境澄明。信可乐也,更乐的是可以与知己好友品酒论诗,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思,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
此情此景,作者感到赏心悦目,他如何表达?
明确:“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指起头来看到宇宙的广大,低下头看到万物的繁多,借此来放开眼界,舒畅胸怀,尽情享受耳听和眼观的乐趣,真是快活啊。)
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是极视觉之娱;竹木萧萧,流水潺潺,是尽听觉之乐。信可乐也。
小结一下。
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说明人生有四大美事: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本文段共六句话,四美俱全,五美齐臻,足可乐也。 作者在此段中极力营造素淡、雅致的格调,即使喜悦,也不过分显露,可以说是作者从容淡雅的心境所致。如此心境之下,王羲之又怎会发出岂不痛哉的感慨呢?
作者紧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生死重大问题展开议论,抒发感慨。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幻灯补充资料)
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
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在这个古今人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 ,作者不由发出“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的感叹。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二段的内容,注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下面请学生朗诵第三段,注意思考两个问题。
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作者编集《兰亭集》的由来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1.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出示幻灯片)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2.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既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也把目光投向了宇宙的深处,由己悲人,这是作者超越了人生无常之同的理性思考,这种深刻的“千古同悲”让我们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了作者对短暂生命的珍惜。正如文中所叙,既然人生如此短暂,此次聚会的有关情景就应记录下来,能使后人了解今人的情怀,也感触到我的情志。
下面就让我们把全文集体朗诵一遍。
讨论:60年代中期、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
由乐转悲,看似突兀,却也顺理成章。作者由眼前的兰亭相聚的欢乐,推想到普天下之友朋相处的情境:世上没有不散的宴席,情随事迁,喜欢的会不再喜欢,拥有的会不再拥有,再圆满的团聚终要离散,再自足的幸福终要破灭,进而想到生命短暂,深切感悟到,再坚强的生命终要死亡。生命短促,一切终究会曲终人散,面对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由生离到死别,自然乐极而生悲,令人痛心。
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
教师补充:古希腊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其《历史》中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伟大的波斯王克谢尔克谢斯,率领波斯历史上最大的一支远征军向希腊进军,在阿比多斯海湾,他检阅全军。他的陆军遮天蔽地,他的水师布满海湾,他感到荣耀,感到幸福。
但随后他又伤感起来,而且潸然泪下,对他叔父说:“当我想到人生短暂,想到再过一百年后,这支浩荡的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还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有:汉武帝行幸河东,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也说:“欢乐极兮哀情多,小壮几时兮奈老何!”道出了这种现象的正常和普遍。
讨论:作者的悲哀之情是否是消极悲观?
1、这是悲观的。相比之下,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老而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英国大哲学家罗素,在他的一篇散文《论老之将至》中,也将生死这个永恒的主题升华到了壮阔高远的境界:“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应该像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地冲过巨石,滑下瀑布。
渐渐地,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得平稳了。最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地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
2、第二种观点:这种悲哀,这种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不必然导向消极悲观。性格刚强的曹操同样有“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它最后导致的不是消极无为而是一统天下的豪情壮志。《兰亭集序》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它否定老庄“一死生,齐彭殇”,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本文第一段,从作者对兰亭盛会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段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打法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第三段中批判了“一生死”“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在玄谈盛行的东晋也是难能可贵的。
引申拓展:需要说明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忧虑,历来是中外文学和哲学所关注的重要话题,莎士比亚的《王子复仇记》中有名的一句台词“生还是死,是一个问题。”
“人生苦短”又是我们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出示幻灯片)《古诗十九首》中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汉武帝有“少壮几时奈老何”的慨叹;李白也曾感慨“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百代不停的过客,而浮荡不定的人生像一场大梦,能有多少欢乐?);苏轼也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但陶渊明“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刘禹锡的“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无不表达出了不消沉,不黯然,积极进取,乐观旷达。鲁迅先生于“绝望和深渊”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为中华民族挺起了不屈的脊梁,他们在经受着人生局限性的同时,依然努力地创造出了瑰丽的生命华章。
讲了那么多古人的看法,下面请大家来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潮起又潮落,自然不可逆转,就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之旅也努力书写生命的华章。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4
学习目标:
1、回顾并归纳“信”“与”等词的意义及定语后置等重要文言知识。
2、理清作者的情感思路,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王羲之素有“书圣”的美誉,其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更是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看大屏幕,出示临摹图,欣赏王羲之的书法),遒劲有力,入木三分,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只可惜我们看到的是临摹本,据说其真迹已随唐太宗葬入昭陵而失传。但同时《兰亭集序》又被称为“书中上品”,虽跨越千年却依然动人,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欣赏这篇优美的文章。
二、课堂检测:重点字词句(纸片爬黑板形式)
1、重点实词:一词多义(回顾复习以前学过的句子)信与
2、定语后置:梳理整合学过的定语后置局过渡:文言基础知识课下要做好落实,积累与整合。前面我们学习了李密的《陈情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陈情表》的至孝亲情,感人肺腑,《项脊轩志》的故园旧情,悲喜交加,那么,《兰亭集序》又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试从每段中找出一个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明确:乐——痛——悲(板书)【过渡】:全文感情起伏,情真意切,我们就以此感情的变化为线索,走进王羲之的情感世界。
2、思考: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四、分析讨论、鉴赏探究文本:
(一)研习第一、二段:
1、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说“信可乐也”,那么作者到底乐什么?结合文中的语句来分析一下。(学生在书中划出相关语句,自由讨论两分钟,学生分析,老师点拨并引导概括。)课件展示补充:农历一、二、三月为春季,暮春也就是三月。南北朝丘迟在《与陈伯之书》中说:“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想以江南暮春之美景,故国之思激发屈膝事敌的陈伯之翻然悔悟。可见,暮春三月是人间最美的一段时光。
2、比较王羲之笔下春景与其他文人笔下的的春景的不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韩愈《晚春》
明确:《忆江南》和《晚春》写的是花红水绿,尽显春色之浓艳;《兰亭集序》:映入眼帘的只有山、水、竹、天、风而已,可以说,真是洗尽铅华。写竹,只言其“修”而舎其翠绿,写水,只言其“清”而弃其碧波,尽显春色之素淡、雅致、清幽,这样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清风拂面,水声泠泠,在这里,足以让人心境澄明,心旷神怡,物我同化。(文如其人,补充引用《屈原列传》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明确: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贤人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美景
流觞曲水一觞一咏-------------------乐事
暮春三月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良辰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游目骋怀--------------赏心
【小结】汤显祖在《牡丹亭》里写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在这里,四种美好的景物都具备了,作者怎能不乐?下面齐读第一段,让我们在一起合作者分享快乐的心境吧!朗读指导:明确:舒缓—稍快—舒展曼婉,语调要清新。学生齐读,并尝试背诵。
【过渡】:第一段主要是记叙了兰亭宴会的盛况,表达自己的快乐心情,兰亭盛盛会的情景虽历历在目,但毕竟已化为了过眼云烟,胜景不常,盛筵难再,王羲之的心情一下子由乐转入到痛中来。
(二)研习第三段思考:请同学们在第二段中找出能体现作者“痛”的语句,并加以分析。(学生找原句,并加以分析概括,最后分条回答,老师做好点拨)
【明确】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人生短暂
欣之所遇,老之将至————时光易逝生命短暂
所之既倦,感慨系之————欲望永不能满足世事无常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世事变化之快欢乐有尽往事不再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命终归于毁灭生死无常
补充拓展:
(1)回顾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年轻貌美之时和年老色衰之时的不同境遇(学生回顾背诵“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来进一步感受世事无常的感慨。
(2)生死是绕不过去的,正如史铁生所说“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板书: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小结】作者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实在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之情。其实很多文人在其文学作品中都流露出了这种感慨,请同学们回顾以前都学过哪些诗句?
(生尝试回顾并作答————课件展示补充内容————生齐读并进一步感受)明确:已学过的诗句: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拓展补充: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过渡】:由此可见,“人生苦短”已成为古人难以解开的心结,其实这种心结不仅古人有,今人乃至后人也都有,可谓是古今同慨,千古同悲,研习第四段: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表达千古同悲的句子:
(1)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2)虽事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2、思考:痛和悲的区别:痛:一己之痛;悲:人类之大悲学生齐读三、四段,再次体会作者的痛惜和悲叹之情
3、思考:面对生和死,最后作者也得出了自己的结论,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明确:“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理解“一死生,齐彭殇”介绍背景: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2)作者对这种“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思想进行了批判,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提倡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或者是怎样的一种人生观)?
学生思考并积极交流讨论:生答————师展示课件,帮助理解:生齐读并体会。明确:对此,作者作了委婉的批判: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生死有别,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后一切皆无。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的看重,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流连珍惜,含蓄的表达了对生的眷恋和热爱,暗含了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莫空谈玄理。当积极用世,“兼济天下”。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
4、学习了王羲之的人生观,面对短暂的人生,我们应该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呢?(学生写,然后展示)。
5、补充拓展: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面对生与死都发出了对生命价值的叩问与思考,并作出了自己的选择,同学们能不能想起这样的语句?课件补充展示,生齐读再次感受:明确:
(1)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当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孟子选择了舍生取义。 )
(2)屈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毅然赴死,爱国之心铸就中华之魂)
(3)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忍辱而生,著成《史记》,光耀千秋)雷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愿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4)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五、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当堂检测:
(1)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开始就点明聚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2)《兰亭集序》的作者用了四句话来表现兰亭环境的优美:“ , ,。”
(3)在《兰亭集序》中,“________________, 。”是写气候宜人之乐(良辰)。
(4)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两类“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两类人的生活状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生活中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____________, ,________。”
七、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完成学案“巩固练习”部分
【板书设计】
乐集会盛况良辰美景,乐事赏心
痛人生感慨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悲 写序缘由“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5
夕-颜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 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 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 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 :“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 (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 (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 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 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 :(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 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 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作者邮箱:
[1]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6
【案例背景】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立意不凡。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本案例分析本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
对于文言文教学,一般都以讲解为主,不太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的重点就是要求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虽然稍显枯燥,但是学生也明白其中的重要性,故而课堂效果也挺好。但这种讲解却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精彩和美,故而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就试图改变文言文的一般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案例细节】
一、朗读教学设计: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全班齐读,讨论解决预习中有疑问的词句。
3、自由诵读,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4、全班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个人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
5、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
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首先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断句错误。(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
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是怎么回事?
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还有疑问吗?请举手?
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
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
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
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该怎么断句?
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正确。还有其它问题吗?那下面我们进行第二次朗读,全班齐读一遍。解决字词的问题。
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
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
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大家还有疑问吗?
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
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是“痛快”吧?
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
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还有其他疑问吗?
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
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
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
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三次朗读。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
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
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
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
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
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
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
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
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
生22:可以说“优秀”。
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为什么感到悲伤呢?
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掌声)
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
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案例反思】
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在这一堂课中,我围绕文章重点预设了一些问题,例如“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等。
其次,要合理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我们老师不能轻意说学生的回答错误或不正确,否则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因此而遭扼杀。例如有的学生认为文章表现了王羲之消极的人生观。我没有表示否定,而是赞扬他的观点。对于这样的问题,开放性比较大,我们老师应求同存异,不必拘泥于参考资料上的固有的见解。
再次,灵活多变的朗读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例如“范读”、“齐读”、“自由朗读”、“学生个人朗读”等。我在这堂课中就灵活采用了多种朗读方式,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如何处理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预设之间的矛盾,如何应对课堂上学生突然提出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学机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力。例如,有学生提出“所以”的意义和用法,还有学生回答“优秀”、“天朗气清”,或者提出一些其它的问题。教师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
可以说,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掌握了这把钥匙,学生在朗读中就能够有所感知,增加积累,形成语感。以后我会继续努力,不仅让学生得到积累,还能把文言文讲解的更加生动。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7
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1、 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2、 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3、 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4、 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5、 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教学流程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1、 课前交流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生;**班。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生:(笑)是真的。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生:有。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生:能。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2、 导入课文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生:(集中精力仔细看)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生:(齐声)嗯。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生:(鼓掌)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生:(齐声)应该。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生:(齐声)有。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生:多读 生:理解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请同学们齐读全文。生:(齐读)3、解题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1、学生朗读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女生:(鼓掌)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2、学生自由提问生:(默然)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生:(思考)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师;抓紧时间提问,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生:纷纷提问。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3、教师提问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生:(有人跃跃欲试)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生:(默然)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生:(抢答)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 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1、鉴赏第一段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女生:(大声齐读)男生:(鼓掌)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生:三个。 师:齐读。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师:接下来写什么?生:地点。 师 :怎么写?生:会稽山阴之兰亭。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生:修禊事也。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生:赏心悦目生:心旷神怡生:神清气爽…………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生:做诗。 师:还有呢?生;饮酒。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生:(齐声)活动。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生:(沉思)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生:天气。师:怎么写的?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生:“信可乐也”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生:美。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生:天气写得美。师:还有呢? 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生:优美。 生:节奏感强。生:清新。 生:朴素易懂。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师:语言的什么特点?生:简练。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生:(齐背)(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乐目的:修禊事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精练优美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1、鉴赏第二段(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 (静)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 (躁)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情随事迁,令人感慨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生亦大矣
痛
人生短暂世事无常思路: 四 授之以渔,学以致用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生:(在段落中找) “悲”。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生:(七嘴八舌)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2、课外拓展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教学反思我讲授的《兰亭集序》一课是文言文教学的大胆尝试。整节课同学们学得兴趣盎然,有朗朗的读书声,有悠扬悦耳的音乐,有精彩语言的描述,有动情流畅的背诵,有颇有见地的评论。同学们陶醉在美文的意境之中,听课教师也为之振奋,为之感染。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逐渐培养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一定能将古文课上得有滋有味,摇曳多姿。值得反思的是:一节课只有45分钟,老师无法兼顾到所有的学生,这样一些学习成绩差或性格内向的同学可能就没有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既完成教学任务,又唤起这类同学的个人表现欲,从而使其积极主动地投身到课堂中来,这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一个方向。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8
夕-颜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瑰宝,而且其文在思想、语言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二者相得益彰,共同确立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作为一篇书序,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2、本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渊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同时又能感受我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3、教学目标
第五单元的文言文学习魏晋散文,这一时期的散文抒情色彩浓郁,尤其是王羲之的文章文风清淡,这篇《兰亭集序》中的写景句子更是美不胜收,“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如此简洁雅净的语言是极好的诵读材料,所以我把背诵本文定为教学目标之一;另外,我所执教的是一个平行班,学生虽有一定的文言学习基础但仍很薄弱,且本学期文言文难度较之上学期有很大提升,学生还需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序文的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词的意义;背诵全文。
(2) 能力目标:体会文章精练优美、自然清新的语言;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4、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而《兰亭集序》是一篇自读课文,文下有注释,学生可自己借助注释和工具,理解词句含义,教师只需对个别难句略做点拨即可,据此我将该课的教学重点定为:(1)了解课文中的词类活用以及归纳“修、期、致、临、次”等词的义项;(2)背诵全文。
课文二三自然段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对人的生死这一问题的议论富有哲理性,学生由于经历浅,多数未经历过生死,对其中表达的生死观不能很好理解,所以将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定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慎重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两课时,采用诵读法、点拨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点拨法” 能启发学生脑筋,自己进行思考与研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学习本文中,我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www.diyifanwen.com)中主动学习、探究。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1、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借助工具书、课本注释初步疏通文意,力求做到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以此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同时,在教学中,让学生质疑,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相互提出难句质疑;
3、用归纳法归纳文中的特殊文言现象。从上学期开始,我一直让学生学会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具准备
1、录音机、课文朗诵带;2、有关兰亭和王羲之书法的图片、资料
五、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能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本课作者是位书法家,故以提问的方式导入:“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你们最喜欢谁的书法?”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作者;然后引导学生欣赏课本前页的插图,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由此引出课题。
(二) 作者简介
欣赏完插图后,再出示王羲之的其他书法作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同时简介作者和文章体裁特点,扩充学生的相关知识,完成教学目标(1)中对序文特点的了解。
(三) 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通过播放课文朗诵带,让学生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语言特色。听完录音后,再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教师相机作诵读指导,这一环节是教法和学法的落实。
(四)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
由学生四人小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教师巡视点拨,比如第一段中的:
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应掌握以下实词:
修:做。 禊事 :禊,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古代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进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处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毕:都。 咸:都 。 修:长、高。 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曲水,引水环曲为渠。( 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盛大。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解释为饮酒。(名词作动词)
咏,用诗词来赞颂或叙述,指作诗。 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是,指示代词,这。 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 所以,用来。 极,穷尽。 娱,乐趣。 信,实在。
其余段落不一一赘述,此环节还可让学生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如此,教师重在点拨省时省力,学生积极参与,手脑并用。 此外,课文中出现的“流觞曲水”这样的字词学生理解可能有困难,所以展示课前准备的有关兰亭集会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文中自然美,并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课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背景知识更为直观和便于理解。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轻松的掌握了文言知识。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1)(2)(3),同时又突破了重点难点,也是对学法的落实。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的情况进行总结,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2)归纳文中文言知识,完成课后练习三。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一) 学生齐读课文,检查字音的掌握情况
(二) 分析课文,理清思路
由学生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句子或字词,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各段大意 :全文共三个自然段,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 “欣于所遇”便“快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 “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第二、三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宴集以后的感慨,这部分以一个“悲”字为基调。
同时,板书全篇思路,引导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三)问题研讨(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课文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感叹不已,情调有些低沉,但作者的积极情绪又无不暗含其中,你怎么看这一问题?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对课文知识进行梳理,便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业:(1)背诵全文(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五、板书设计
板书应简洁美观,概括性强,故将板书设计为:
兰亭集序
王羲之
时间 :暮春之初
地点 :兰亭
事由 :修褉事也
人物 :群贤必至,少长咸集
(一)兰亭盛会 环境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乐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事件 :流觞曲水,畅叙幽情
天气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 :信可乐也
欣于所遇 所之既倦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死生亦大矣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悲
(二)会后感慨
昔人兴感 若合一契
时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览者
作者邮箱:
[1]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9
教学目的:
学习本方自然清新的风格
掌握本文出现的文言词类
理解本文的感情
重难点:
如何看待作者借题发挥,阐明生死观的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公元353年农历3月3日,当时阳光明媚,王羲之和当时的41位名士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他们围在溪流的两边,把装了洒的杯子放在水流之上任其漂流,酒杯漂到谁的面前,谁就取而饮之。一边饮酒一边赋诗,正当这些文人雅士酒憨下浓之时,王羲之把众人的诗歌汇集在一起,挥毫作序,他以他那精湛的书法记叙了这些盛会。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篇文章。
二、检查预习: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一段,边读边看注解,了解文意(读出声)。
问:“:旁边”在文言文中怎么说?
明确:次
问:“觞”是什么意思?在文中哪句话?
明确:洒杯,喝酒(名词作动词) “引以为流觞曲水”,“一觞一咏”。
三、诵读,体情,背诵。
师:理解了课文,还要会诵读课文,首先要把握好节奏,读出朗朗上中的感觉。所以节奏要搞清楚。
师生共同完成句子的节奏。
四个字的二个节拍: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六个字的三个节拍: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师:诵读不仅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情感。节奏搞清楚了,那作者的情感是什么呢?用一个概括?
明确:乐
师:作者的乐来自两方面,“足以极视听之娱”,即视之乐,听之乐。过读课文,边想像,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想好,把你听到的声音描绘出来。
明确:咏诗声,树叶声,小鸟叫声等等。
师:“乐”除了这两个方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看,美丽的山水风光,令他感到愉悦,流觞曲水也让他陶醉,但是更令他感到快乐无比的应该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为在这个时候,他可以游目骋怀。
这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他的精神翱游于天地之间,没有了世俗的烦恼,也没有了官场的应酬。非常非常的自由,这应该他最大的快乐。
师:我们体会了这些,再来读一读,跟我们开始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同学们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两个句子读一读,读出作者的情怀。
(请两个学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点评。)同学们一起朗诵,读出感情。
师:开始背诵了,其实背诵很容易,根据内容的层次来背诵。现在老师提示内容,同学们把语句背出来。
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环境、活动、天气、感受。
师:看着屏幕,对照课文看省略了什么,一过看提示,一过背。
屏幕内容:
暮春之初,会于
群贤比至,少长咸集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
游目骋怀
四、分析第二段的感情。
师:上一段写了王羲之的乐,大家想一想,风光总会逝去,朋友也会离开。当风光逝去,朋友离开后,王羲之会有怎样的感慨呢?自由读二三段,了解文意。
(生读完)请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来创造两幅画面。画面之一: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画面之二: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生:略
师:这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接下来作者谈到这两种人生观的共同点,还是区别?
生:相同点。
师:是什么。
生: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用一个字概括。
生:痛
五、讨论作者的生死观。
师:作者为什么会痛呢,为什么转变这么大呢?为什么?
生:人生苦短
师:人总是留恋于那些美好的事物,留恋于有生之乐。同学们要吧想象一下,二年后我们高中毕业,面对三年的同窗好友,即将分离时,你有何感慨呢?有如,二十年后同学们相聚母校,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会不会感慨万千呢?我们的作者王羲之写这一篇序,在于借题发挥,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人生观、生死观。那么王羲之的生死观到底是什么呢?那孔子、庄子的生死观又是什么呢?
分组讨论,假设把这三个人置在我们现代,并且告诉他们,他们只有三天的寿命。他们在三天当中会干些什么呢,
生讨论、生回答
师明确:王羲之认为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可能等同,都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暗含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要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生最后一起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师:一千多年过去了,但这一篇传诵千古的名篇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它时刻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0
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文笔很美,但思想略显消沉,其中以学生现有知识积累和阅历,很难深层次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学习中往往觉得枯燥无味,加之要求全文背诵,学生不得不囫囵吞枣地背,兴趣索然。我设计的这节课是在认真学习魏书生教育教学模式之后的大胆尝试探索,意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用文学语言讲授美文。为学生营造一种文学氛围,使学生入情入景,走入文中,走到作者内心中去。
2、引导学生美读。诵读训练中采用教师范背、男女生赛读、个人朗读、学生齐读和听读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做到“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3、知识点的讲解采用师生互相提问的方式构建开放式课堂,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
4、力求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5、不失时机地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尤其注意给学生个人提供表演的机会,使其获得成功感,从而激发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提高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
一 逐层铺垫,创设情境
1、 课前交流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知道大家是**中学哪个班的同学?
生;**班。
师:听说**班的同学都非常聪明,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生:(笑)是真的。
师:那大家今天有没有信心在各位专家老师面前展现一下我们**班的风采呢?
生:有。
师:好,那我们大声齐喊三遍“我有信心”,好不好?
生:(声音洪亮地喊)“我有信心,我有信心,我有信心。”
石:今天老师还要给在座的同学提个要求,那就是——所有的同学都要动脑、动嘴,你可以想错,但是不能不想;你也可以说错,但是不能不说,能不能做到?
生:能。
师:好,我们正式上课。起立!
2、 导入课文
师:(以轻柔的钢琴曲为背景音乐,淡雅的古典画面为背景画面)
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许多兰花。虽然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不过自从有了王羲之和41位名士在这里的集合,于是兰渚之亭就流芳千古,大大超过了兰花的清香。当年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纷纷记下了各自的千古风流,而王羲之为这些诗所写的序《兰亭集序》更以其文采书艺双绝而脍炙人口,按下来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幅书画作品。(多媒体展示书法作品)
生:(集中精力仔细看)
师:这幅书法作品精美吗?好在哪里?
生:从这幅作品中我读出了中国象形文学的古雅与优美。
生:我看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
师: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欣赏其书法的美,更要欣赏其文章的美。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兰亭集序》这篇美文。(展示课题)
师:这篇文章是要求全篇背诵的。是不是难了点?
生:(齐声)嗯。
师:那好,今天老师就给大家示范背全文
(配古筝音乐,配相关画面,有感情地背诵全文)
生:(鼓掌)
师:老师今年都三十多岁了,尚且能够完整地将全文背下来,大家说,同学们应不应该背下来?
生:(齐声)应该。
师:有没有信心背下来?
生:(齐声)有。
师:那么背诵的基础是什么?
生:多读 生:理解
师:今天我们就以朗读和理解为准则学习这篇文章。
请同学们齐读全文。
生:(齐读)
3、解题
师:到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
…………
二 (精彩片段) 师生互动 疏通文意
1、 学生朗读
师:文言文的学习离不了朗读,今天老师今天想给大家组织一次男女生朗读比赛,看看咱们班究竟是男生实力强还是女生实力强。
师:全体男生起立,齐读第一自然段
男生:(精神十足,大声朗读)
女生:(鼓掌)
师:非常棒!同学们在自学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难懂的字词句?请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
2、学生自由提问
生:(默然)
师:同学们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要敢想、敢说、敢做,敢于提问题,我们只有具备了质疑的能力,才会培养出答疑的能力。如果能提出把老师难倒的问题,你可就太了不起了,谁来?
生:(迟疑,站立)老师,“茂林修竹”的“修”字如何理解?
师:哪位同学帮他解释一下“修”的意思?
生;老师,我认为“修”在这里是“长“的意思。
师:很好,那么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有没有见到过这种用法?
生:(思考)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
生:(七嘴八舌)“邹忌修八尺有余”。
师:对,这两个“修”是同一个用法。大家还有不会的字词句吗?
师;抓紧时间提问 ,如果你没有问题,老师可有问题要问大家呀。
生:纷纷提问。
师:(同学给予解答或教师解答)
3、教师提问
师:同学问完了,老师也有几处处疑问,需要向同学们请教,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就重点字词设计的问题)
生:(有人跃跃欲试)
师:(鼓励)不要怕出错,今天老师就是要给大家一个说错话的机会,想想看,从小到大,有谁给过你这种机会?好,有同学勇敢地站起来了。
生:我想“所以游目骋怀”的“所以”是“用来……”的意思。
师:对,以前我们也学过这个用法,想想看——
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很好,那么哪位同学试着为我们翻译“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这句话。
生:(默然)
师:试试看,答错没关系。
生:(犹豫)“强大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出兵的原因是我们两个人在。”
师:(赞叹地)你好厉害,要知道这可是高中语文第六册的内容呀
师:(补充)这就是我们在高中阶段要学习的“所以”的第二种用法——表示原因。找找看,本文中还有没有这种用法?
生:(认真找)“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师:非常好,一定要记住这两种用法。下一个问题……
生:(抢答)
师:(适当点拨补充)……
(对高中生来讲, 文言文的知识点既难懂又枯燥,所以如何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环境中自主的探究学习就显得很重要了。这个教学片段采用了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质疑、析疑、解疑的能力。课堂中,既有学生向学生提问,又有老师向学生提问;既有学生回答学生,又有老师回答学生;既有解决新问题,又有复习旧知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点的,并且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字词的一般方法。)
三 (精彩片段) 精雕细琢 赏析课文
1、鉴赏第一段
师:请全体女生起立,齐读第一段,我们一定要超过前面男生的朗读。
女生:(大声齐读)
男生:(鼓掌)
师:我想先请一位同学概括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生:记叙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相关情况。
师:(板书)简练点,就是“记叙集会盛况”。
师: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这是一个怎样的集会?
师:首先写了时间,几个四字短语?
生:三个。 师:齐读。
生: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师:接下来写什么?
生:地点。 师 :怎么写?
生:会稽山阴之兰亭。
师:在遍地兰花的兰亭集会真是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情,那么集会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修禊事也。
师:对,举行消灾祈福的仪式,那么来者均为何人?
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师:来者都是高雅之士,接下来如何描写集合的环境?
生:“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师:(出示相关画面)作者仅仅用了16个铿锵悦耳的字眼就写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崇山峻岭,气势高峻;茂林修竹,幽深静谧;清澈溪流,洁净明朗;湍急流小,飞花溅玉。
想一想,这些美景给我们怎样的感觉?
生:赏心悦目
生:心旷神怡
生:神清气爽…………
师:如果你是诗人,置身于如此美景中,你会做什么?
生:做诗。 师:还有呢?
生;饮酒。
师:所以接下来写到的是——
生:(齐声)活动。
生:(齐读)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师:(出示“流觞曲水”画面)请大家描绘此情景。
生:(沉思)
师:(引导)文人都是高雅之士,他们的聚会自然免不了酒与诗……
生:他们流觞曲水,诗兴大发,纷纷临流赋诗,虽然没有丝竹管弦之胜,仍然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
生:看到这幅图,似乎时光倒流,回到了当年的兰亭盛会上,我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们儒雅的风度和其诗意人生。
师:(忘情地)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直到今天,每年的三月三日,还会有许多书法家、文学家、画家汇集此地,流觞曲水,借古人之地,抒现代人的豪情。
师:如此美的环境,如此美的聚会,还有如此美的——
生:天气。
师:怎么写的?
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师:接下来,作者定会乘着快意,信步登上兰亭的最高处。仰看,天地是如此的广阔,宇宙是如此的浩淼;俯视,大自然万物是如此得繁茂昌盛,生机盎然。王羲之纵展眼力,开畅胸怀,要把大自然的美景尽收眼底,使自己的感官得到最大的享受,尽享人生的快乐。于是作者发出由衷的感叹——
生:“信可乐也”
师:这实在是人生的极致。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也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大家说,文章写的美不美?
生:美。
师:美在哪里? 生:景色写得美。
生:天气写得美。
师:还有呢? 生:人物美。生:活动美,也就是风流美。
师:语言美不美? 生:美。
师:哪位同学概括一下语言的特点?
生:优美。 生:节奏感强。
生:清新。 生:朴素易懂。
师:这一段写的信息多不多? 生:多
师:字数多不多? 生:不多。
师:语言的什么特点?
生:简练。
师:所以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语言特点: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师:接下来就请一位同学化身为集会的诗人,为我们有感情地诵读第一段。
生:(自告奋勇)抑扬顿挫地读。师生共同鼓掌。
师:请同学们看着大屏幕,按照上面的思路试着背这一段。
生:(齐背)
(大屏幕展示全段写作思路:)
时间: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地点:会稽山阴之兰亭 乐
目的:修禊事
人物: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活动: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精练优美
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感受: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 朴素清新
(赏析美文,就要营造一种学习美文的氛围。本教学片段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文学性语言将学生带到了兰亭集会的场地,让学生入情入景,幻化为集会主人,设想当时的情景,谈论自己的看法,从而顺理成章地理清了文章的行文思路,并深切地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于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诵读,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 鉴赏第二段(略)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悟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 (静)
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 (躁)
欣于所遇,曾不知老之将至
情随事迁,令人感慨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死生亦大矣
痛
人生短暂
世事无常
四:授之以渔,学以致用
1、学法指导
师:如果说文章第一段可以用一个“乐”字概括,第二段可以用一个“痛”字概括,那么第三段又可以用哪一个字概括呢?
生:(在段落中找) “悲”。
师:那么作者么悲的是什么,又因何而悲呢?请同学们课下自学第三段。注意自学古文的方法,概括一下有几个步骤?
生:(七嘴八舌)
师:(总结)反复朗读、疏通文意、理清思路、加强背诵。
2、课外拓展
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下课铃响)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1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
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
(-)研读步骤
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
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
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
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
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
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3.第二自然段中“岂不痛哉”是缘何而痛?
第二自然在前面极写宴集之乐后引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兰亭宴集,自然快乐,但终有期限,聚会难而短,分离易而长。由此想到了人生。人生一世,各有所好,有的“晤言一室之内”,有的“放浪形骸之外”,或静或动,“暂得于心”,但随着时境的变化,心境也随之而发生变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痛”由此而生。
4.全文在亦“乐”亦“痛”之中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
本文由“乐”而“悲”,感情曲折深沉。先写景、写事、写情,以一“乐”字作统领,然后写宴集之后的感慨,以一“悲”字为核心。由“乐”而“悲”,看似突兀,但却在情理之中。由聚想到散,由宴集而想到人生,顿生感慨;随着时光流逝,生命也终有尽期,感慨之余,产生伤感,“悲”随之而生。作者将目光上移至古人,从古人留下的文章来看,古人亦为人生的变化而兴叹,因此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为虚妄,再将目光移至未来、推想后人,未来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录其所述”并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览者”的感慨与共鸣,能够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在深沉的感慨中暗含着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与前文的“乐”遥相照应,形成一个整体。
5.本文的语言特色: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而王羲之此文,以散句为主,骈散结合,朴素自然而又错落有致。
(三)[能力训练]
1.选出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癸(ku)丑 修禊(al) 流殇fallozls) 游目骋(汕ellg)怀
B.激湍(tuAn) 形骸(hi) 嗟(仰)悼 感慨系(if)之
C.蓬蒿(h则) 管弦(d加) 虚诞(dbo) 趣舍万殊
D.悲夫(fo) 锋镝(df) 瓮牖(…加) 度长挈( )大
2.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句:
(1)
A.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B.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C.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轶丽
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2)
A.信可乐
B.烟涛微茫信难求
C.信义著于四海
D.谓为信然
(3)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B.铸以为金人十二
C.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D.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4)
A.所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B.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所以动性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D.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3.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所寄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变大矣。”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1)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
A.晤言一室之内
B.虽趣舍万殊
C.死生亦大矣
D.不能喻之于怀
(2)下列句中加横线字解释有误的项是:( )
A.夫人之相与 与:结交
B.曾不知老之将至 曾:曾经
C.向之所欣 向:过去
D.未尝不临文嗟掉 临:面对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翻译“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句。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2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 指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 指导学生品味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回答,达到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避免逐字、逐句、逐段平均主义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较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水平。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教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其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养、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
1. 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出示小黑板,指一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癸(guǐ)丑修楔(xì)流觞(shāng)游目骋(chěng)怀趣(qū)舍万殊齐彭殇(shāng)
2.学生齐读。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教师答疑或学生讨论。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
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学生发言后,明确层次,板书:
(一)记叙兰亭盛况;
(二)抒发人生感慨;
(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
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提问:本段共有六句话,作者是如何记叙这次兰亭聚会的盛况的?指名学生依次朗读每一句的内容,然后概括出每句话的内容要点。板书明确:
(一)记叙兰亭盛会:
(1)时间:“永和……癸丑……暮春……”
地点:“……兰亭……”
目的:“修禊事也”
(2)人物:“群贤……少长……”
(3)环境:“此地有……,又有……”,
(4)活动:“引以为流觞曲水……”
(5)天气:“……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6)感受:“……信可乐也。”
讲析过程中,给定短暂时间强化记忆,然后指名学生根据板书内容提示,试背诵。
讨论: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发言后,明确:写景抒情,叙议结合。如叙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列坐其次。”下面紧接着引申而论“虽无丝竹之盛,……亦足以畅叙幽情”;下面也同样是叙议结合:“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由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得出这样的结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讨论:这段话语言有什么特点?
教师明确:记叙性文字言简意赅,如开头总叙,只25个字就交代清楚了兰亭集会的时间、地点、目的,表现出高超的语言技巧;写景的文字精练优美,朴素清新。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一段;
2.预习思考:作者是如何围绕乐忧生死等人生重大问题展开议论的?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第二课时
一、集体背诵第一段
简要复习第一段内容,导人新课。
二、讨论第二段内容
1.教师领读或学生齐读。
2.“俯仰”一词在这一段中两次出现,意思是否相同?引导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
3.本段教学有一定难度,应先指名学生串讲大意。
4.提问:这段话作者是围绕什么主题展开议论的?是如何逐步展开的?学生发言后,明确:作者承上文的“乐”字,由乐而忧,由生而死,围绕人生重大问题抒发感慨。
5.结合课后练习(一)中的(2),讨论这段话的议论与上一段的叙事有何联系。讲析:首句“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是承上段“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言;也是承上“仰观宇宙之大,俯察晶类之盛”中的“俯仰”二字推开一步的说法。下面承此句论述了两种人:一种是“晤言一室之内”倦于涉猎游玩的,一种是“放浪形骸之外”寄情山水的。他们虽然“取舍”“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时都是“不知老之将至”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情随事迁,令人感慨的。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
板书: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晤言一室之内(静)
或放浪形骸之外(躁)
欣于所遇(快然自足)情随事迁(感慨系之)
况修短随化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6.齐读。指导学生在板书提示下试背诵。
三、讨论第三段
交代作序目的,引起后人感怀。
1.指名学生朗读。
2.讨论:结尾部分从“临文嗟悼”说到“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发言后,明确:这段议论中饱含感情,写出了阅读昔人兴感之作时内心苦闷伤感与古人产生共鸣。作者接上文“死生亦大矣”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说得如此痛切,虽有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世界观。
3.如何理解这书序行文的巧妙?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写供后人阅读的《兰亭集序》,却先写阅读昔人兴感之作,由“今之视昔”想到“后之视今”亦是如此,为使后人也对今天的所为所思“兴怀”,所以“列叙时人,录其所述”,以便“后之览者”也会“有感于斯文”。作者把昔人昔文、今人今文以及后人有感串联起来,巧妙地交代了诗集的由来,说明了编集的目的。
4.全班齐读。
四、归纳
先绘声绘色地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接着叙志抒怀,抒发了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语言清新朴实,叙议结合,在雕章琢句、华而不实的文风充斥文坛的当时,显得尤为可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比较阅读:课外阅读《腾王阁序》,比较与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3
【教学目标】
掌握本文重点实、虚词的意义;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背诵全文。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从而更深的领悟文章内容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主要点拨的是难句以及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从而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拟用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词句。
一、导入
毛笔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先请同学们欣赏王羲之的书画作品——《兰亭集序》摹本,让学生直观感受其书法“飘若游云,矫如惊龙”的特点,领略“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魅力。(引导回想“墨池”的典故,其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作为议论文的名人素材让学生积累下来)结合注释与课件了解作者及艺术成就。
结合注释了解文章背景,了解《兰亭集序》文采书艺双绝的价值。
学习本文,让我们跟随王羲之的笔墨去探幽访胜,追寻文明的足迹,感受文人雅士的诗意人生。
二、研习文本
【一读知美韵】
朗读全文,整体感知音韵美。(通过播放课文朗诵音频或老师配乐示范朗诵,让学生注意字音、语调、语气和节奏。初步感受〈〈兰亭集序〉〉的简洁雅致的语言特色。)
听完录音后,教师相机作相应的诵读指导,让学生齐声朗读一遍。
重点字音:癸丑(guǐ)会稽(kuài jī)修禊事也(xì)流觞(shāng)
感慨系之(xì)彭殇(shāng)趣舍万殊(qū)
怏然(yàng)若合一契(qì)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
【二读通文意】
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由学生6人一大组共同合作,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一人读一句解释一句的重点词,其余同学可以提出疑难点。
第一段:
1、状语后置倒装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2、毕、咸:全都。修竹:长、高。映带:映衬,围绕。
3、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引导。引(之),省略宾语“之”,以为:把……作为。流觞,把酒杯浮在水面上,循水而下,流于谁前,谁来取饮。(展示流觞曲水的图片资料)。
盛,多,此处为“盛大” “热闹”之意。
觞,古代喝酒的器具,这里为“饮酒”。名词作动词)咏,指“作诗”。
足以,来。
4、“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是,指示代词,这。惠风,和风。
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品类:指自然界的万物。盛:繁多所以,用来……。(引导学生联想到所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的意思。)极,穷尽。娱,乐趣。信,诚,确实。
第二段:
1、相与:相处相交俯仰:喻时间很短
2、或取诸怀抱或:有的人怀抱:胸怀抱负
3、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4、趣舍万殊趣:通“趋”,意为“往,取,进取”舍:退止殊:不同
5、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的意思。
6、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7、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8、况修短随化化,自然(联想《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中“化”也是此义。)
9、终期于尽:期,期限
第三段:
1、临文嗟悼临,面对着不能喻之于怀:喻。晓,懂得。(联想到成语“家喻户晓”)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一、齐:活用作动词,看做一样,看做等同。
3、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如同,好像
4、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虽,尽管所以:……的原因(联想到“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中“所以”同义。)致:到达,最后到达的结果。(联想:而致千里,“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致:表达)
5、“所”字短语如“所遇” “所之” “所欣”
(联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
(此环节让学生确定重点词,找出难句相互讨论,讨论不决,推举一同学指出疑词难句,教师集中加以讲解,并用联想法来加深或拓展某个重点词的意思。)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对本文重点字词义作归纳总结提问(课件)
1、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2、列坐其次
3、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4、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5、足以极视听之娱
6、夫人之相与
7、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8、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9、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10、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1、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
14、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16、引以为流觞曲水:“引导”后省略宾语“之”,清流激湍。以为:把……作为。
17、信可乐也实在
18、因寄所托:因,依,随着
19、及其所之既倦及,等到。之,到达,此为得到。感慨系之随着附着
20、向之所欣:向:过去,以前
21、以之兴怀以:介词,因
22、所遇所之所欣所放在动词前面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物
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
(2)梳理本归纳文中文言知识。
(第一课时的作业重积累,对基础差的学生必不可少,又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整理能力;同时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文章的妙处,为下节课鉴赏评价奠定基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诵读,品味文章简洁雅致的语言,
2、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一、研习文本
【三读理思路,悟感情】
1、整体感知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先请生回答。
点拨:大家在每一段找出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
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让我们一起看看作者因何而乐,缘何而痛而悲吧。
2、a、自由大声朗读第一段思考:作者依据什么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
b、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根据回答点拨大意:第一段叙述兰亭集会的盛况,写出了宴集的时间、地点、相聚的缘由、参加人员、环境及景物、天气和宴集的感受。作者对这次宴集环境的描述语言简洁雅致,如“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信可乐也”,这些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和对自然美的热爱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以一个“乐”字为基调;
c、再找同学朗读,读出“乐”的感情
d、根据清晰的思路背诵
3、a、轻声读第二段思考:作者为何而“痛”?
点拨:第二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当“欣于所遇”便“怏然自足”,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都是“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作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表议论,推进到生死的大问题,抒发了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无奈和“死生亦大矣”的沉痛感慨。虽然作者对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大发感慨,感到痛惜,但字里行间仍然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b、请同学朗读,读出感情的变化,读出人生短促、无常的无奈及痛惜。
C、理清思路背诵。
4、a、朗读第三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感到“悲”?
点拨:第三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批判当前士大夫阶层中“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虚无主义思想,这在玄谈之风盛行的东晋时代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作者积极的人生观。接着文章以“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的慨叹,将话题巧妙地引到诗集的编成及其意义上来,交代了作序的目的。
b、尝试背诵(这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的再落实。)
【四读抚昔追今】
a、问题研讨: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新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验?
明确:王羲之对生命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慨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生命的永恒。
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
苏轼发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悲叹,但是他却为人类留下了无数精美的篇章和造福地方百姓的业绩。
李白留下了“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的悲叹,但是他吞吐出盛唐华章。
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成就和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的文章多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他的书法艺术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让我们思索着前进。
(学生可结合自己的人生观自由发言,各抒己见,以此突破难点即理解作者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其中蕴涵的积极情绪。再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人生中生命、时间、价值的思考,完成情感目标的引导,学会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学生会想到:
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朱熹
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4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5、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6、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鲁迅
b、再齐诵读一遍课文后两段,深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二、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事,都极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得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无常,生命短促"的痛惜之情,并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有关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资料,相互交流,积累更多素材。(第二课时的作业是对课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附: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
(一)兰亭盛会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乐
(二)会后感慨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痛悲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导学精要 篇14
【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2、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3、把握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为一炉的写法。【教材分析】1、本单元所选皆山水游记散文,此类文章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与说理的成分。具体到本文,作者借由眼前“乐”事,想到生命短暂,故而有了“痛”感,并进一步想到“前人”、“后人”对“生死”的共同感慨,由此生出了“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当然,教学本文也不能忽略作者表达的积极情绪。这是本文教学难点(不是重点),不可不引导学生体会。2、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部分载有“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说法,字、词、句教学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3、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载有“古代诗文……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的说法,鼓励学生多读是本文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教学重点】1、字、词、句教学,如“岁、虽、所以、引、信、相与、兴、或、向”等,帮助学生读懂文章。2、诵读教学,提示学生抓住文中表示感情变化的关键词语,如“乐、痛、悲”,以此带动对全文的理解背诵。【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2、把握本文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诵读:音频朗读、集体朗读、教师范读。2、字、词、句等文言知识教学以学生质疑、师生解疑方式展开。3、以“讨论法”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文章中的情绪变化。【教学准备】1、音频朗读材料、视频介绍材料、课件。2、预习作业①了解作者、作品,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②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③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一则新闻(视频),王羲之《妹至帖》仅17个字,拍出2400万元。一则典故(幻灯片),《兰亭序》作了唐太宗的随葬品。足证王羲之无愧“书圣”称号。二、常识简介:作者、作品1、请1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介绍作者。2、用幻灯片展示王羲之书法艺术,点到即止。3、视频短片拓展视野,学生更好理解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三、听音频范读(正音)1、要求学生标出生字词的读音。2、生字词注音。癸(guǐ)丑 修楔(xì) 事 清流激湍(tuān)流觞(shāng)曲水 形骸(hái) 游目骋(chěng)怀趣(qŭ)舍万殊 若合一契(qì) 齐彭殇(shāng)四、配乐集体朗读(理清思路,整体把握情感)1、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三个关键词,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并思考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与原因。2、合作学习,讨论并领会作者情感的变化。(1)邻桌讨论。(2)学生展示。(3)教师明确:情感变化:乐→→痛→→悲因时、地、景、人、物、事而乐;因生命短暂、人生易老而痛;因“前人”、“后人”对“生死”的感慨相同,故生“万古同悲”之叹(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人的生命终将归于寂灭,此乃亘古不变之规律,故悲)。五、教师示范朗读(详解1、2语段字、词、句)1、同学指出1、2段不解的字、词、句。2、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字、词、句问题。3、教师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①重点实词(黑体字):岁在癸丑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②重点虚词(黑体字):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所以游目骋怀③词类活用(黑体字):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所以游目骋怀(动词的使动用法)④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六、学生再次齐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说明:如果时间不够,本环节略去。七、小结本课时1、同学们大体知道了王羲之其人其事和本文写作的来龙去脉。2、同学们初步领会了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3、我们详细解读了1、2自然段,读懂了这两个语段的内容。八、布置作业1、以文中三个关键词为纽带,背诵全文。2、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3、4段内容。3、思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积极情感。附1、板书设计
兰亭集序
王羲之乐——时、地、人、物、事↓痛——生命短暂、人生易老↓悲——亘古不变的规律附2:第二课时主要内容1、反复诵读文章。2、解析3、4自然段的字、词、句,读懂语段内容。3、完整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哲思。3、理解文章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
上一篇:高一语文《雨巷》导学精要
下一篇:《故都的秋》导学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