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数字杂说①(精选13篇)
14数字杂说① 篇1
卞毓麟
即使目不识丁②的人,通常也会数数,诸如一棵树,
两本书,三元钱等等。不过,纵然是饱学之士③,倒也未
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
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大约4000年前,地
中海东岸的肺尼基人发明了字母表。它在传播的过程中,
或多或少地发生了种种变化,例如,古老的希腊字母和希
伯来字母就不太一样。但是,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
用字母表中的字母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
字母代表过数字,例如依次用 A B、 C D代表 1、 2、
3、4,I、J、K、L代表9、10、20、30等等。
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统治着整个地中海周围跨
越欧亚非三洲、直达大不列颠岛的辽阔地域。他们创立了
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用I、11、III、V、X分别表示
1、2、3、5、10,IV和VI分别表示4和6,其中的奥妙是:
“若较小的数字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左侧,则表示两者相减;
苦紧靠在较大数字的右侧,则表示两者相加”,所以 IV表
示 V(即“ 5”)减去 I(即“ l”), VI则是 V加上 I;同
理,VII和VIII分别表示“V加II”和“V加II”,即表示7和
8;IX和XI则分别表示“X(即‘10’)减I”和“X加
I”,即9和11。代表数字的符号,在书写时的顺序非常
重要。
在罗马记数法中,还用L代表“50",C代表“100’,
D代表“500”,M代表“1000”。所以,1994用罗马数字
书写,就是MCMXCIV,其中从左到右依次为: M(即
“ 1000”), CM(“ 1000”减“ 100”,即“ 900”), XC
(“100”减“10’,即“900),以及IV(即“4”)。要是把
这些数字符号重新排列一下,变成MMCXCVI,那么它
就不是表示1994,而是代表2196了。
创造出这些记数方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
而,它们毕竟还不够方便。比如说,今天在全世界广泛使
用的“阿拉伯数字”,就要比使用罗马数字简便很多。
有趣的是,发明“阿拉伯数字”的并不是阿拉伯人,
而是印度人。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
3……9这九个数字;他们书写时,用最右边的数字代表有
多少个“一”,其左边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十”,再左边
的数字代表有多少个“百”,如此等等。例如,1994就表
示一共有4个“-”、9个“十”、9个“百”、1个“千”。
这在今天,就连小学生也是非常熟悉的了。
这种写法有一个缺陷:比如说,它很难将“3500’’和
“35000”区分开来。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
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 0’。于是,就可以很清楚
地用3005来表示3个“千”、没有“百”、没有“十”和
5个“一”了
用这种印度数字进行数学运算,不知要比用罗马数字
或用字母符号方便多少。因此,它渐渐地传遍了全世界。
阿拉伯人首先将印度数字传到了西亚、北非和西班牙,这
就是欧洲人称它为“阿拉伯数字”的原因。
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
然而,数字在我国却有着独特而悠久的发展史。在距今
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的
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在距今3000
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的
专门数字。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
字‘又”,例如“六百又五十又九”,即659。后来,我们
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0”,它与“阿拉伯数
字”中的0相比,可谓大同小异。
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学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
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二十四史”“三十六计”“九大
行星”“三好学生”“世界七大奇迹”“四项基本原则”“七
十七国集团”……诸如此类的例子,委实不胜枚举①。更
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例如,在灯谜
中,“十(打日本一政治家),谜底:田中”,“ 9 9(打一
字),谜底:白”,皆系雅俗共赏②的上乘之作③。在对联
中,古往今来令人拍案叫绝④的“数字对”亦不乏其例:
上下联中均嵌入诸多数字,—一相对,浑然天成。如以五
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
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
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上革
交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
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过去人们用字母代表数
字时,有的数字写出来就像是一些单词,例如,人们曾用
英语字母E代表5,用O代表60,用W代表500,于是,
565写出来就是WOE,正好和英语单词“悲哀”的拼法
完全一样。因此,人们认为565是一个不吉利的数字。古
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甚至创造了一套方法,故意让用字母表
示的数字带有一定的含义,这就是所谓的“占数术”。其
实,它和“占星术”一样,纯系无稽之谈①。
分外可悲的是,“占数术”这种骗人的鬼话,居然在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再度看好走俏。君不见,有人如痴如醉
地想弄上8888168这么一个电话号码——期盼着“发发发
发,一路发”;君不见,有人视 7424994这个号码如丧门
之神,仿佛那真会害得他“妻死儿死舅舅死”。如今,人
们仿佛对这种畸形的文化现象已经见怪不怪了。其实,数
字和“发”或“死”又有什么关系?
14数字杂说① 篇2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3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4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5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6
程璐
目标:概括文章的内容,体会文字的情趣,用词造句。
重点:发掘文字的情趣,积累数字成语
难点:数字的身世,及罗马数字的表意
设想:板块式推进
课时:1 课时
程序:
㈠导语 :
大家都知道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选择电话号码时一般喜欢“6”、“8”而不喜欢“4”,有的为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中多几个“6”、“8”而不惜重金,为的是图个吉利。数字真有如此魔力吗?让我们从《数字杂说》中找答案。
㈡整体感知
1、按第一段提示,将文章分成四部分
2、细读“数字的身世”,填表:
㈢质疑问难
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
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
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
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xi、dm
㈣实践操作
数字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象征,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极大方便,而且给人们生活增添了情趣。在我国流传下来的成语中,也大量运用了数字,学习这些成语,也是趣味无穷的。下面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成语中的情趣。
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
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一□二□ 二□三□ 三□四□ 四□五□ 五□六□ 六□七□
七□八□ 八□九□
4、交流。
㈤积累雅词:找词造句
1、找四字词:目不识丁 饱学之士 大同小异 不胜枚举 雅俗共赏 拍案叫绝 不乏其例 浑然天成 无稽之谈 如痴如醉
2、说意思并造句
附:板书设计
(见上面的表格)
作业 设计
思路:以读写为主,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分层设计。
内容:
一、填表
二、简答题
1、“123456789”既是印度人发明的,为什么又称为“阿拉伯数字”?
2、我国在使用“阿拉伯数字”前有没有数字?具体情况如何?
3、“阿拉伯数字”与“幸”和“不幸”有无联系?人们为什么喜欢“8”而厌“4”呢?
5、请指出下列数字的含意:ⅳ、xi、dm
三、课外延伸
1、看谁两分钟内写出最我以“一”字开头的成语?
2、在两分钟内写出含“十、百、千、万”的成语,看谁写得最多?
3、在3分钟内按以下格式写完从“一”到“九”的成语。
14数字杂说① 篇7
教学目的
1.学会快速阅读的方法。
2.理解数字的身世、情趣和遗憾。
3.学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目标2 目标3
教学难点 :
目标3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生词,并给加点的字注音。
(1)嵌 (2)上乘 (3)目不识丁 (4)饱学之土 (5)不胜枚举人或事物很多。 (6)雅俗共赏: (7)浑然天成 (8)先稽之谈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该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你认识数字吗?你了解数字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有关趣事和遗憾吗?这篇课文就是介绍这方面的知识的。
三、正课
1.学生用5分钟速读课文。做到集中注意力,不出声,不回机,理解文章内容。
2.请学生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从开头到"可谓大同小异"。
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二段:从"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到"水面偏能用
火攻"。
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三段:从"然而"到完。
介绍数字的遗憾。
3.提问:数字的身世一段写数字起源及发展的几个阶段?
学生独立完成
(1)大约四千年前,古代希腊人和希伯来人都曾用字母表中的字母
依次代表数字。后来,人们也曾用英语字母代表过数字。
(2)大约2000年前,古罗马人创立了一套书写数字的独特方法。
(3)两千多年前,印度人首先使用了1、2、3……9这九个数字。
(4)公元8世纪前后,印度人又发明了一个代表"根本没有"的符号."0"
4.提问:我国数字发展史有几个阶段?
学生讨论并归纳:
(1)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半坡文化遗址中,一些彩陶上刻画
的简单符号很可能就是最原始的文字和数字。
(2)在距今三千余年前的殷墟甲骨上,已有代表"一、十、百、千、万"
的专门数字。
(3)距今约三千年的西周钟鼎文中还用到了隔位字"又"。
(4)后来,我们中国人又创造了表示空位的符号"O"。
(5)我国广泛使用"阿拉伯数字"迄今尚不足一个世纪。
5.提问;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数字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
(2)数字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
6提问:你能举出有关这方面的例子吗?
答案略。
7.提问:数字有哪些遗憾?
学生独立完成
(l)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如吉利不吉利),偏偏总有人硬往它
身上安。
(2)古希腊人和希伯来人用数字创造了"占数术"。
(3)今天的中国人用数字的谐音来判断吉凶。
四、小结
这篇文章从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三部分介绍有关数字的知识。文章为了说明这些知识,列举了许多有趣的例子,不仅使人明白易懂,而且趣味盎然。
五、布置作业
A.抄写课前生字词。
B.完成练习四。
C、观察一种小动物,把观察所得写成400字左右的说明文。
六、说课精要:让学生掌握课文的知识,必须设计一些问题,使他们遵循一定的思路去归纳,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 #EndEditable -->
14数字杂说① 篇8
阅读语段,回答下面问题。
模糊数学
孙章
1965年,世界上诞生了一门新的学科——模糊数学。数学的特点是精确,如今却与“模糊”攀上了亲,似乎不可思议。确实,模糊数学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世界各国的研究者与日俱增。
正如1975年纪念模糊数学诞生十周年的论文集所指出的:“未来的十年,将是模糊数学大发展的十年。”
模糊数学的诞生,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应用数学工具,对世界的认识从模糊到精确,是一个飞跃。今天,精确的数学计算在许多场合必不可少。然而,当我们要求电子计算机具备人脑功能的时候,精确这个长处在一定的程度上反而成了短处。例如,我们在判别走过来的人是谁对,总是将来人的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大脑中储存的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一般说来,这是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即使一位旧友多年不见,面貌有变化,仍能依稀相认。然而要是让电子计算机来做这件事,那就复杂了。得测量来人的身高、体重、手臂摆动的角度以及鞋底对地面的正压力、摩擦力、速度、加速度等等数据,而且非要精确到小数点后几十位才肯罢休。如果某熟人近来稍瘦了点,计算机“翻脸不认人”了。显然,这样的“精确”,反使人糊涂。由此可见,要使计算机能模拟人脑功能,一定程度的模糊,倒是需要的。
模糊数学以客观世界的模糊性为研究对象,它的基础是模糊集会论。集合原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在十九世纪末提出的概念。例如,太阳系是所有行星的集合,车厢里是所有乘客的集合,一张报纸是全部字组成的集合等等。经典集合论对事物只作明确的划分。然而事实上,一个事物是否属于集合,并非只“是”或“非”两种回答,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例如,对“老年人”和“高个子”这类集合的界线就很难作明确的划分。五十岁的人,可以算老年,也可不算老年。这就是说,在现实世界中,集合的边缘往往是模糊的。在人们的思维或语言中,这样模糊的概念比比皆是。如胖、高、重、浓、响、明亮、暖和、粉红、漂亮等,都没有绝对的标准。经典数学就无法进行描述,而模糊数学却能对这些模糊的集合,进行定量的分析。因此,模糊集合要比经典集会更加符合现实世界的实际状况,更带有普遍性。可以这样说,数学从模糊到精确,又发展到模糊,是螺旋式的上升,标志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模糊数学在精确的经典数学与充满了模糊性的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可以预料,模糊数学必将成为电子计算机、机器人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的有力工具。目前,模糊数学在理论上正在不断完善,而它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尤其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图象识别。综合评判、聚类分析。自动机理论、生物系统等方面,已引起了科技界和有关部门的普遍重视。
1.根据意思写出成语。
(l)对问题的正反两方面,含含糊糊,不表示明确的态度。( )
(2)一个挨一个地以处都是。( )
2.本文说明的中心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
3.模糊数学是怎样出现的?
4.对模糊数学这一概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用数学方法研究处理"模糊优'现象的数学
B.是对世界认识从模糊到精确的数学
C.是一种不需精确,讲求模糊的数学方法
D.是人类应用精确的经典数学的方法
5.模糊数学在数学发展史上有什么地位?(用文中的话作答)
6.模糊数学在实践中有什么应用价值?
7.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经典数学就无法进行描述,而模糊数学却能对这些模糊的集合,进行定量的分析。
2模糊数学在精确的经典数学与充满了模糊性的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3例如,对“老年人”和“高个子”这类集合的界线就很难作明确的划分。
8.现实世界充满了模糊性,在人们的思维或语言中,模糊的概念也比比皆是。请你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列举一个说明“一个事物是否属于某集合,并非只有‘是’或‘非’两种回答,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的例子。
参考答案
1.(1)模棱两可(2)比比皆是
2.模糊数学的特点。
3.由于计算机将具备人脑功能的需要,使集会论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模糊集合论,于是,数学便从模糊到精确,又从精确发展到模糊,这样模糊数学就产生了。
4.A
5.数学从模糊到精确,又发展到模糊,是螺旋式的上升,标志着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6.它的应用已十分广泛,尤其在信息处理、系统工程、自动控制、图象识别。综合评判、聚类分析、自动机理论、生物系统等方面,已引起了科技界和有关部门的普遍重视。
7.(1)作比较,说明模糊数学在对模糊集合进行定量分析方面优于经典数学。(2)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模糊数学在经典数学和现实世界之间的作用。(3)举例子,说明有的事物常有模棱两可的情况。
8.(本题是个开放性题目,答案可不拘一格,但选例时却不能太随意,应看清题目要求。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不少,如高、多、远、深、富等都不是绝对的,可依次想开去。)
14数字杂说① 篇9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尽识 上 目不识丁 学之土 不 举 雅俗共赏
然天成 无 之谈 拍案叫绝 如痴如醉
能力训练点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德育训练点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qiàn。
尽识——完全了解。
上 —— ,chéng。本为佛教用语,就是“大乘”,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目不识丁:《旧唐书·张弘靖传》:“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据说“丁”字应写作“个”,因字形相近而误。后来形容人不识字说“目不识丁”或“不识一丁”。
饱学之士——指学识丰富的人。
不 举——胜shèng;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
然天成—— ,hún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无 之谈—— ,jī,查考。没有根据的言论。
拍案叫绝——用手拍桌子叫好,形容非常赞赏。案:几案,桌子。绝:少有的,罕见的。
如痴如醉——形容人的精神状态失常,神思恍惚。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缩写全文的内容。
14数字杂说① 篇11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
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举、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思。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容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明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面"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1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7.依据第二部分内容,填写下表。
数字的发展过程
时间 地点 创造者 称谓 主要内容 评价
数字的发展过程 时间 地点 创造者 称谓 主要内容 评价
参考答案:
1.换成《数字趣谈》也可,切合文意。换成《数字解说》欠妥,学术化了。
2.不行。因为本文知识性强,内容繁多,开头不加以概括,读起来难以把握内容。
3.不行。那样就枯燥乏味了。现用拟人手法,更符合科普小品的特色。
4、5、6.(略)
7.所填入的答案依次是:第一排:4000年前--地中海东岸--腓尼基人--字母表--用字母代替数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然而不方便。第二排: 2000年前--地中海周围及欧亚非三洲--古罗马人--罗马记数法--罗马数字。第三排:2000多年前--印度--印度人--阿拉伯数字--1、2、 3、......、0--非常方便,传遍全世界。第四排:7000-5000年前--河南(半坡)--中国人--中国数字--一、二、......十,百,千--独特而悠久。
14数字杂说① 篇12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知识,培养科学兴趣。
2.训练快速阅读与概括能力。
3.了解科学小品与一些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让学生对身边常用的数字有进一步的了解。破除迷信,科学地认识和运用数字。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阅读课文,并复述课文内容。
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认真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生字生词的注音及意思。
2.复述课文内容。
3.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
指导学生通读课文,包括自读提示和课文下的注释,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掌握下列词,给加点字注音。
2.复述课文的内容,要求抓住文中关键的字、词、句。
3.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1)点题,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2—9)具体介绍数字的身世。
第三部分(10—12)具体介绍数字的情趣。
第四部分(13—14)具体介绍数字的遗憾。
全文结构靖晰,过渡自然巧妙,内容浑然一体。
4.文章对数字的介绍形象生动,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的?
(1)运用了许多概括性和形象性极强的词语,如“目不识丁”,“饱学之土”,“不胜枚举”,“拍案叫绝”。
(2)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来介绍数字。如第一段中的“纵然是饱学之士,倒也未必尽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乃至数字的遗憾”,把数字当作人一样来介绍,数字也如人一样有身世、有情趣、有遗憾。
(3)运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如第十自然段介绍数字的情趣时,列举“二十四史”“四项基本原则”,列举灯谜,列举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总结、扩展
本文作者形象生动地向读者介绍了数字的身世、数字的情趣和数字的遗憾,让我们对身边的数字有了更多的了解,从而破除对数字的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建立科学的数字观。
让学生课外作些相关准备,进行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迷、对联的比赛,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扩展,认识得到提高。
(五)布置作业
14数字杂说① 篇13
【自读导言】
自读要求
1.在通读课文和复习文体知识的基础上,较快了解文章的内容大意。
2.抓住对题目、重点段和中心句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结构特点。
3.借助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中心句,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了解科学知识,发扬科学精神,反对“数字”迷信。
5.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总分结构;举例子和拟人化的说明方法;明确、丰富而生动的语言。
学习侧重点
1.对题目的分析;对重点段的分析;对三部分中心句(兼有过渡作用)的分析,全面掌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特点。
2.文章体现出的科学精神。
3.学用文章的写作技巧和语言。
(解说:本文在思想上体现出强烈的科学精神,并具有较强烈的现实意义。具体为:1.科学源于生活实践的需要,科学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2.要敢于创造,要有不断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精神;
3.反对现代“数字”迷信,批判畸形的文化现象。
在艺术上,该文亦有独到之处:1.结构清晰严密:①采取总分式;②全文分四部分,第1段是“纲、”;③第2、3、4部分开头的句子均为该部分的中心句,概述了该部分的内容,且起到上下过渡的作用。2.拟人化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数字”当作生命体来解说,从“身世、情趣、遗憾”三个方面,使解说显得亲切、易懂。在说明中举了大量的例子,使不易了解的古代数字知识变得通俗好懂。3.语言准确、丰富而生动,充分显示了科普小品的艺术特色,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
基于这些特点,我们安排了上述的“自读要求”和“学习侧重点”。)
【自读程序】
1.梳通了解
①学习“自读提示”,了解学习该课的基本要求。
②快速阅读课文一遍,了解文章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要求集中注意力默读,不出声,不回视,记住文章主要内容,并且计时。
③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特别是“自读提示”中所列的),查阅字典,弄清它的读音和意义,并读熟写熟记牢。
2.理解分析
①解释课题《数字杂说》,了解‘“杂说”的含义。
②分析第一部分。熟读(三遍以上);把该段分成两层;画出全文的关键词:“数字的身世……遗憾”;批注该段:总说,全文的纲。
③依据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三方面,把第一部分后的课文划分为三部分。
④精读第二部分。
A.将课文读一遍。
B.依据该部分内容,设计“数字的发展过程”图表,项目有时间、地点、创造者、称谓、主要表现形式和评价等六项,并完成填表任务,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词句。
C.研究第9自然段的语言,体会说明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一是指出词的含义,二是分析它是否可以省略或被置换。这些词语依次是:广泛、迄今、尚、独特而悠久、很可能、隔位字、又、大同小异。
⑤精读第三部分。
A.将课文朗读一遍,再默读一遍。
B.“数字的情趣”表现在哪两方面?画出有关句子。
C.研究句子:“此处聊举以五行和五方与十个数字相对,巧妙地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旧联一则,以为助兴。”指出它的主谓宾,解释“聊、五行、五方、以为助兴”等词。
D.体会说明文中举例子的好处
⑥精读第四部分。
A.将课文默读一遍,再朗读一遍。
B.画出该部分的中心句。
C.查词典,弄清“占星术”的意思,由此推出“占数术”一词的意
D.熟读最后一段,举出“占数术”的两个新例子,并加以批判。
⑦小结迁移。
A.简要概括全文各部分的内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B.完成后面的练习题。
C.写一篇学习心得,内容可包括以下一项或数项内容:①数字发展过程给我的启示;②总分式的说明结构有何好处;③科普小品的语言特色;④列出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各五个。
(解说:上述自读程序是一个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过程,也是一个整体与部分、面与点不断交错结合的过程,符合认识规律,而且突出主攻方向,可收到很好效益。)
【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课文选自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梦天集》,可见时代感较鲜明。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普及科学知识和强化科学精神是强国大计。本课讲科学反迷信,批判了“占数术”,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2.总体把握
①课题《数字杂说》中的“杂”,原意为“多种多样”,此处可理解为“几方面”。课文正是从三方面来说的,正好对应。
②结构上的总体把握详见前“自读导言”中的“解说”部分,不重复。
③第二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的发展走过了漫长的路程。”第三部分的中心句为:“数字之妙远远不局限于数字王国本身。它的概括力使人易于记忆,便利交谈。……更何况它在文化生活中还给人以无穷的乐趣。”第四部分的中心句为:“然而,数字却也有自己的苦恼,本来和它毫不相干的事情,偏偏总有人硬往它身上安。”
3.重难点分析
①重点:课文的结构方式;大量使用成语;科学精神的体现。
②难点:对古代各种记数法的理解;与数字有关的成语、灯谜和对联;“占数术”,即通过数字来推断吉凶的方法。
(解说:本处点拨主要针对“自读程序”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而发。)
【自读思考】
1.把课题换成《数字趣谈》或《数字解说》,行不行?为什么,
2.把课文第五段放到最后,行不行?为什么?
3.把课文第1段中数字的“身世、情趣、遗憾”分别换成“历史、趣味、不足”三个词,行不行?为什么?
4.用课文中的成语造句。
5.模仿课文最后一段的句式,以《少数人不讲公共卫生》为题,写一段话。
6.若要写一篇科普小品《月亮杂说》,请列出写作提纲,并写出第1段。
上一篇:12卧看牵牛织女星①
下一篇:社戏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