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唱①(精选13篇)
绝唱① 篇1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写方法
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关于《老残游记》及其作者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2回。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 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观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挣狞、可鄙。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研究过数学、水利学,也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郑州段黄河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变后,他曾以贱价向俄军买太仓储谷,赈济北京饥民,不料数年后被弹劾,以私售仓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绝唱① 篇2
刘鹗
次日九点钟的光景,老残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
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
一百多张桌子。那②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③满
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
“抚院①定”“学院②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
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③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
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
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
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
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
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
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
充饥的。
……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
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
瘩,仿佛风平福橘④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
倒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
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
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
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③,那抑扬顿
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
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
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
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①,戴了一副银耳环,
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②
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
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钅从钅从③弹起。这
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
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锤子,凝神
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④一声,歌喉遽③发,字字清
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
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
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
妞⑤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
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
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
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
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
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
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
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
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
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
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
媚,清而不寒①,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
简丁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
有了五音十二律②似的!又将鼓锤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
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
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九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
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
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
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③在地下都听得见
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
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
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
果④,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
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
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赠之
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
峰①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②,以
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
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
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
骋③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
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④数遍。从此以后,愈唱
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
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
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
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
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育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
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③
春晓,好乌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
是。正在擦乱之际,忽听霍然⑤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
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
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
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①’
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
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
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
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
‘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②’,
‘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
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③’!”
绝唱① 篇3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2.学习本文从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教学重点:
目标1 2
难点: 目标2
课前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 (2)谈笑自如: (3)抑扬顿挫: (4)百变不穷: (5)鸦雀无声: (6)千回百折: (7)屏气凝神: (8)轰然雷动: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加自评,后请一学生评价)3'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请一激动的学生描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三、快速阅读课文,总体把握内容
阅读后请一男同学讲讲文章的内容(如果不好可继续找一好一点的)。
四、解决问题,理解课文
教师出示问题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4)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5)文章主要写白妞的表演,为什么还要琴师和黑妞?
(6)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7)文中"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9)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10)写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的?这段描写白妞出场的静是怎么写的?
(11)两次写观众的评论,有什么作用?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问题独立思考并回答。教师从中提示引导和补充,目的是解决正面侧面描写和多角度描写声音的方法。
四、教师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映侧面描写白妞的艺术魅力表现出来。从文章里,我们了解到民间的艺术。
五、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完成练习三。(表达欣赏的感受)
C、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运用比喻描述一个表演场面。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后记:
在声音的世界里
赵怀兵
教学目的:
1.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理解音乐对人生的积极意义
3.提醒学生享受音乐。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
目标2
课前预习
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头作文(成语故事及体会)后一生评
二、创设情景,导入 新课。
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同学们闭上眼静睛静地听,听后说说感受。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三、朗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内容。
教师先指出段落的起止,让学生归纳意思(要求中等以上学生归纳,其他学生学习)
第一段:(第1、2、3节)写从孩提的笛声、雨声慢慢知道,声音是世界上最奇妙的东西。
第二段:(第4、5节)写我学唱歌,感到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
第三段:(第6节)写我对地方曲子的欣赏。
第四段:(第7节)写我对西洋音乐的欣赏。
第五段:(第8节)写我对苏联音乐的欣赏。
第六段:(第9节)写我对世界音乐大师作品的欣赏。
第七段:(第10节)写我对流行歌曲、通俗歌曲的欣赏。
第八段:(第11节)写音乐使作者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四、讨论问题
1. 提问:我孩提时听到的算命瞎子吹奏的笛声是怎样的?
讨论并归纳:寒冷的冬夜,萧瑟的生活,一声无依无靠的笛子,呜咽抖颤,如泣如诉,表达着人生的艰难困苦、孤独凄清,轻回低转,听之泪下。
2.提问:我听到的风雨声是怎样的?
小雨声使我感觉温柔、静穆、和平,而又缠绵、弥漫无尽。
中雨声使我感到活泼、跳荡、滋润,似乎这声音能带来某些新的转 机,新的希望。
大雨声使我壮怀激烈、威严和恐惧呼喊着豪情。
突然的风声能使的心一下子抽紧在一起。
风声雨声混在一起能使我沉浸于忧思中而又跃跃欲试。
3.提问:为什么小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小雨细细的、密密的、下得长久,润物细无声。
4、提问:为什么中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因为中雨较大,有一定的水量,有一定的声音。它能滋润田野,给农作物带来生机和希望。也给人带来新的希望。
5.提问:为什么大雨声会给我这样的感觉?
大雨气势磅礴,使人有壮怀激烈的感觉。大雨横扫大地,那种震撼人心的巨响使人恐怖,给人威严。
6、为什么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的?"
讨论并归纳:因为,我学唱歌,所有的动人的歌曲似乎都带有一点感伤,而那些在人生道路上一路畅通的人是不怎么会唱歌的。所以作者这样认为。
7.提问;我对地方曲子是怎么理解的?
听单弦牌子曲《风雨归舟》,觉得它似乎用闲适并带几分粗护的声音吐出了心中的块垒。
听梅花大鼓《宝玉探晴霎》绕来绕去的腔调十分含蓄,十分委婉。
听河南坠子,富有一种幽默感,好像听一位热心的、大嗓门的、率真本色中流露着娇憨的大小姐的白话。
听河北梆子,苍凉高亢,嘶喊哭号,大吵大闹,如醉如痴。
8.提问:为什么说"我的燕赵故乡,你太压抑又太奔放,你太古老又太孩子气了"?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的?
因为燕赵历代是封建统治的中心,人民在封建压迫和残酷剥削下长期过着压抑的生活。燕赵人的性格,热情奔放,豪爽朴直,
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燕赵又是古老的王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而燕赵人又是憨直率真的、有着赤子之心。
9.提问;我对西洋音乐怎么理解的?
所有的西洋歌曲都澎湃着情潮,都拥有一种健康的欲望,哪怕这种欲望派生出许多悲伤和烦恼,哪怕是痛苦也痛苦得那样强劲。
10.提问:我对苏联歌曲怎样理解的?
苏联歌曲明朗、充实、理想、执著。掀起了我心头的波浪,点燃了我青春的火焰,插上了我奋飞的双翅,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我生活的一部分,我命运的一部分。
12、提问:为什么作者在前面说"莫非,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这里又说"艺术是属于强者的了,艺术的名字是坚强"?前后有没有矛盾?
没有矛盾。因为,音乐可以脱离一个时期的政治社会历史规定,脱离开那时的作曲家与听众给声音附加上去的种种具体目的和具体限制,成为永远的纪念和见证,成为永远可以温习的感情贮藏。"艺术是属于弱者、失败者"是从歌曲的感伤味道来讲,"艺术又是属于强者"是从艺术的生存价值来讲。前后并不矛盾。
13.提问:为什么说"听他们的作品,使我能够健康的活着、继续健康的活下去,战胜一切邪恶和干扰、工作下去、写作下去的保证和力量的源泉"?
这是作者对音乐的一种理解和感悟,作者在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音乐是他产生了生活的动力和前进的力量。
14.提问:作者为什么喜欢音乐?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话,说说你对音乐的认识和体会。
作者认为,人生因音乐而变得更美好、更难被哈污、更值得了。作者从音乐中体会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以上环节由教师出示问题,学生思考,交流回答。其中前11题采用师生交流方式,12-14采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综合方式,允许学生自由广泛地发表意见)
四、请几们音乐爱好的学生说说对自己喜欢的音乐的感受。
五、小结
这篇文章写作者从孩提时代的笛声、雨声中,走进了声音的世界。音乐伴随着他成长,让他体会到人生美好和生命的神圣。
六、布置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一。
B.你认为流行音乐、通俗歌曲会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C、你最欣赏的一首歌,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段二三百字的文章。
六、说课精要:由于自读课文的关系,只要设计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时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加强口头表达能力。
五、作业
A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B.加三。C就所感兴趣的音乐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后记:
一、复习测试:
1.描写景物时可以通过人的各种感觉来写,如视觉、___、___、___、触觉。其实描写声音也可以这样做的。
2.指出下列分别属于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并指出各有什么作用。
(1)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鸣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几欲先走。
3.在《爱莲说》中,作者为了赞美莲,却先写了菊,后写了牡丹,这种写法分别叫_____, _________。
二、速读课文,指出本文的写作思路。
三、独立思考,解决下列问题:
1.课文开头描写了怎样的环境气氛?有什么作用?
2.课文主要写白妞,为什么还要写黑妞和男琴师的表演?
3.作者描写白妞的演唱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找出听众反应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绝唱① 篇4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写方法
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关于《老残游记》及其作者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2回。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 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观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挣狞、可鄙。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研究过数学、水利学,也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郑州段黄河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变后,他曾以贱价向俄军买太仓储谷,赈济北京饥民,不料数年后被弹劾,以私售仓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绝唱① 篇5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的人物描写方法
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关于《老残游记》及其作者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2回。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 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观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挣狞、可鄙。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研究过数学、水利学,也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郑州段黄河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变后,他曾以贱价向俄军买太仓储谷,赈济北京饥民,不料数年后被弹劾,以私售仓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绝唱①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4
爱国的绝唱——谈陆游的《示儿》诗
作者:齐治平
陆游(1125-12XX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示儿)本文转载
绝唱① 篇7
阅读是语文常考知识点,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的是《绝唱》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好好学习并掌握这部分知识,赶快学习起来吧。
《绝唱》阅读理解练习题及答案
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
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绝唱① 篇8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
(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f列词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2.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揭示和课后练习。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书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题目是编者加的,略有删节。《老残游记》写一个江湖医生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作者刘鹦(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丹徒(现在江苏省丹徒县)人。
2.导语
大家都喜欢听歌,更喜欢欣赏名家的演唱。你能不能用语言把歌唱家美妙的歌声描绘下来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名家对民间艺术高超的歌唱艺术的描写。
三、正课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弹得很好。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还从观众的反应写。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6.提问: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流了一个抓害,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7提问: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和奏。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后写演唱。忽揭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8.提问: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更觉得新鲜、形象、生动。
9.提问: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小结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清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高谈阔论:
2·抑扬顿挫:
3·鸦雀无声:
(二)简答。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④⑤678自然段,特别注意文章怎样写白妞的演唱艺术。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描写男人和黑妞的演唱的描写。我们都觉得他们表演得十分精彩。但主要人物还没出场,精彩的还在后头。
三、正课
1.朗读第⑤自然段。
2.提问:这段主要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主要写白妞的外貌、神情。
3.提问:写白妞的外貌抓住什么来写,有什么特点?
讨论并归纳:写外貌抓住性别、年龄、装束、面容来写。突出她的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特点。
4.提问:写白妞的神情抓住什么来写?怎样写的?
讨论并归纳:写神情抓住白妞的眼睛来写。写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用掉喻写出白妞眼睛的明亮、灵活、有神。再从观众的感觉来写。”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写出白妞眼神对观众的吸引力和威慑力。
5.这段描写白妞出场的静是怎么写的?
讨论并归纳;用对比、夸张的修辞手法。与“皇帝出来”那种庄严、肃穆的气氛对比,用“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的夸张,写出人物对白妞等重、喜爱。
6朗读第③自然段。
7.提问:这段怎样描写白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刚唱几句书儿的妙境,用两个比喻夸张:①“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帖。”从视觉来比喻听觉感受。②“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以味觉来比喻听觉感受。接着写白妞越唱越高,用一个比喻,“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用视觉感觉来比喻声音之高,之尖。再用攀登泰山的景象的视觉感受来比喻白妞演唱在声音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见喀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的听觉感受。
8朗读第①自然段。
9.提问:这段怎样描写白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用“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视觉感受比喻歌声的千回百折,接着,愈唱愈低,愈低愈细,渐渐的就听不见了。写声音又扬起,用东洋烟火这个视觉感受来比喻歌声忽又扬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的情景。
10提问:这段怎样描写弹弦子的伴奏?
讨论并归纳:用“花坞春晓,百鸟乱鸣”来比喻弦子的伴奏。
11.提问:这段两次写观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第一次写“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来写观众听得人神的神态。第二次写“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采写观众对白妞演唱的喝彩、赞扬。从侧面写出白妞歌唱技艺的高超。
12.朗读第8自然段。
13.提问:这段写少年人的话和旁边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少年称赞白妞的话和旁人的同感,从侧面衬托白妞歌唱得精妙。
四、小结
本文重点描写白妞(王小玉)这位民间说书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用通感把本来属于听觉感受的歌声,描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色,刻画得细致入微。生动形象地表现一户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勉力。文章还运用烘托和铺垫的手法,用男人和黑妞来烘托白妞的演唱,用观众的反应来衬托白妞演唱的精彩。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几。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工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做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做来峰削壁千村,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现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座奇。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节选自写的
第二回。
2.这段文字可分为三层。请用“ ||”在文中作标记,并写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3.本文运用和的修辞手法,写白妞初唱几句书时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用觉和觉来写歌声给人的听觉感受。
4.上文用“由做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来形容
绝唱① 篇9
教学建议
一、内容主旨
本文引人入胜地描写了一位民间艺人高超的说唱艺术。声音是属于听觉的,本来难以描画,但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些描写手法,把听觉与其它感觉沟通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说书人的艺术技巧和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点
《绝唱》一节不涉及谴责的内容,是该书中以描摹生动而素被人所称道的一段文字。这段文字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引人入胜地描绘出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所谓侧面描写,指的是文中那些铺垫的笔墨;正面描写,指对白妞说唱所作的直接描写。说唱的声音之美,并无实体形象,全靠听觉鉴赏,直接描写很不容易,但作者却写得很成功。他选用可见到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使读者借助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现在的修辞学上称之为“通感”。阅读本文,应对文中的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特别是“通感”的修辞手段细心体会。
三、对白妞的烘托
课文采用烘云托月的笔法,先写琴师的演奏、黑妞的说唱以及听众的赞扬。这些烘托的段落也各具精彩,如果只是草草敷衍,就不能为白妞的出场起到铺垫的作用了。
1.琴师
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的人可想加知了。
2.黑妞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客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黑妞。又把读者的胃口吊了起来。
3.听众的赞扬
作者以琴师、黑妞烘托白妞,还觉不够,又借听众之口来赞扬白妞:“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如果具体赞扬白妞说得如何唱得如何,明明白白,那么白妞的魅力也就平常了,只有虚说“说不出”“学不到”“没有人能及”,才能神龙不见尾,让人景仰不已。
四、对白妞的正面描写
1.出场
白妞终于出场了,也不见得如何花容月貌,引人注意。但是“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将鼓捶于轻轻的点了两下”,就让人顿觉出彩。“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顾右盼,就摄去了众听众的心魄,“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白妞的眼睛可以说是她独特魅力的窗户。
2.说唱
白妞的演唱戏高或低、或缓或急,作者描写得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个段落:“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人弦俱寂”——演唱的结束。
3.精妙的比喻
写白妞说书最精彩的,也可以说是本文的精华,是运用大量贴切的比喻,把无形的声音化为有形的喻体,让人清楚明白。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设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联翩。
其他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可见作者的语言功底。
4.听众的赞扬
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她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绝唱》的人物描写方法
《绝唱》堪称美文,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趣,造成这种审美意趣的因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描写方法的成功运用。在这一点上,作者不仅调用了多种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人们很少使用的。学习并研究这些方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文欣赏与写作能力。现在列举出来,与大家共飨。
1.渲染烘托法
看戏的人很多,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们来得很早,十二点半开演,而老残十点钟就到了,甚至有人早上未吃饭就来了。座位已经坐满了,老残不得已向看座的使了“二百个钱”,才在“人缝里坐下”。作者对场景可谓渲染得十足,夸张得出奇。它意在说明,在济南形成了一股“白妞热”,也形成了一批追星族,这就为白妞的出场营造了一种浓厚的氛围。
2.反衬法
琴师长相丑陋,“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可是他的轮指,“抑扬顿挫,入耳动心”,“台下的叫好声不绝于耳”。先写长相的奇丑,后写演技的奇美,行文上的跌宕,使琴师的形象深深地留在了观众的心里 。王小玉上台前,“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上台后,“向台下一盼”,就这一盼,使得“满园子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响”。以有声衬无声,更显“无声”,而这“无声”,却让人想象得到王小玉的影响之大,演技之高。
3.譬喻法
譬喻的使用很普遍,散见文章各处,尤其是对王小玉的弹唱用的最多。譬喻逼真,新奇,颇具美感。写王小玉婉转的唱腔,象“一条飞蛇在黄山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写她忽又扬起的唱腔,“象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写黑妞清脆婉转的唱腔,“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等等。这些譬喻将本来难以描写的精妙的弹唱技艺写出来了,写得很充分很有感染力。应该说,诸多譬喻的使用,是文章最最成功的一点。
4.铺垫法
文章主要描写了琴师、黑妞和王小玉三人,三人依次粉墨登场。琴师的轮指博得“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黑妞的弹唱让观众“以为观止”,而王小玉的弹唱则是超而又超、奇而又奇。三人的演技就象爬楼梯,一层高过一层,而王小玉则是楼顶;无疑前两人是个铺垫,把王小玉推向高峰的意思很明显。
5.柳暗花明法
作者写黑妞的弹唱,用了个“以为观止”一词,意思是好极了,好得不能再好了,但是如何来写王小玉的弹唱呢?要知道观众是冲着王小玉来的。到这里,给人的感觉是词穷意尽,不好再写了;但作者就在这不好写处显能耐:“黑妞是白妞教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观众的评论,为王小玉的出场开辟了一条广阔的道路,真所谓“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评点法
作者借观众之口来评说黑妞、白妞的高超技艺,象上面点到的“黑妞的好处人说得出”一段文字。再如王小玉唱完了之后,梦湘先生的一段评说:“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他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下得透彻些!”这些文字无疑从侧面弥补正面描写之不足。——演技怎么样,最有评说资格的还是观众。
7.正侧面结合法
为了描写中心人物白妞的演唱技艺,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侧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铺垫的文字,如戏院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等。正面描写是指文章中那些直接描写的文字,如白妞的出场、白妞的演唱等。演唱的声音并无实体形象,正面描写实属不易,但文章却写得很成功,——它选用可见的形象、可经历的事情、可体验的感觉作喻体,让读者通过其他感官来体会声音的美妙。正面描写具体可感,侧面描写又富于想象,二者的结合,引人入胜的写出了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当然,除了上面提到的七种技巧外,还有人物对话、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在这里不再一一赘述。总之,诸多人物描写技巧的成功运用,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深化了主题,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它是构成文章深厚审美意趣的重要因素,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烘托作用、
2.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3.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初步了解“通感”。
(二)能力目标
1.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
2.仿照课文,用文字表达一首乐曲。
(三)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讲析课文描写民间女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为什么不直接下笔,而要先写戏园子、琴师受黑妞的演唱?这—点主要通过讲清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让学生理解。
(二)难点
理解“通感”这种修辞手法。这—点教师可以通过找感觉的相通点来解决。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朗读课文,弄清生字词。
2.分忻文章对琴师、黑妞及戏园的描写,淡谈这些描写的作用。
3.分析文章中对王小玉的演唱的描写.找出比喻句中本体,喻体及它们的相通点。
4.仿照课文描绘—种声音或一首乐曲。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大致情节。
2.分析课文前半部分,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注音:
2.结合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白妞出场前戏园子里的盛况。
(1)哪些内容能够表现“盛况”?
人们不惜提前几个小时赶到戏园;连早已定了座的抚院、学院的贵人也不例外;甚至有些连饭都顾不得吃,在戏园里买烧讲油条充饥。
(2)为什么要这样写?
说明白妞的艺术雅俗共赏,从侧面衬托其艺术造诣之高。
描写戏园里嘈杂的场面,为白妞出场时的肃静埋下伏笔,两相对照衬托出白妞演唱技艺的高超。
2.分析文章对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及观众的评论的描写及作用。
琴帅绝妙的轮指,引起台下不绝于耳的叫好声。为描写他为白妞伴奏埋下伏笔。
黑妞的演唱,已到了叹为观止的地步,好像已词尽意穷,:无可复加。这时结合观众的评论,说明:“他的调门都是白妞教的”;“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旷”;“他的好处人学得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使文章又绝路逢生,从而从侧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艺的绝妙。
(四)总结
侧面描写的作用
(1)为白妞的出场渲染气氛;
(2)烘托白妞高超的演唱技艺.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
1.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2.学习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了解“通感”。
(二)整体感知
1.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的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及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2.朗读白妞说书部分,重点分析整个演唱的过程。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
动作描写:把梨花筒了当了几声,将鼓锤轻点两下,两眼—顾—看。
简单的动作产生了极不平凡的效果——满园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下的声音都听得见。
2.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演唱的起始——“声音初不甚大”
演唱的发展——“渐渐地越唱越高”
演唱的起伏——“陡然一落”
演唱的高潮——“忽又扬起”
演唱的结来——“人弦俱寂”
从这五个阶段的完整表现去体会白妞说书的全局。
3.分析描写白妞演唱五个阶段所用的修辞手法,了解作者多方位的设喻角度。
(1)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听觉)用眼睛所见之景(视觉)来设喻表现,如:
描写越唱越高的声音,“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
描写回环转折、节节高起的声音,“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描写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声音,“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
描写忽又扬起的声音,“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
这些比喻,把白妞那曲折、宛转、轻快的歌声写活了。
(2)把本应由耳朵听到的声音用人的感受去表现,如:
描写白妞初唱时并不甚大的声音,听起来“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个毛孔不畅快。”
把白妞甜润的声音形象地描绘出来。
文章中的这种方法,即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官上,凭借相通的感受、互相映照,引起渎者的联想。这就是修辞方法中的“通感”,也叫“移觉”。
4.体会白妞演唱达到的效果。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三月不知肉味。让人长时间忘记—切,耳朵里只有歌声。
(四)总结、扩展
1.多方位正面的描绘白妞的演唱技艺。
2.通感的运用所收到的效果。
(五)布置作业
依照课文中正面描写小玉说书的部分。描绘一种声音或——首乐曲.歌曲,注意运用通感这种修辞手法。
六、板书设计
白妞演唱的过程
(正面描写)
七、参考资料
关于《老残游记》及其作者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2回。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论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 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观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挣狞、可鄙。鲁迅先生把它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作者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研究过数学、水利学,也曾在上海行医、经商。1888年郑州段黄河决口,他参加治理黄河,因治河有功。升至知府。庚子(1900)事变后,他曾以贱价向俄军买太仓储谷,赈济北京饥民,不料数年后被弹劾,以私售仓粟罪,流徙新疆,不久就死在那里。
绝唱① 篇10
固守精神上的不屈,谁也摧毁不了你。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绝唱》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绝唱》阅读原文: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桔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地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⑧它是满池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上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绝唱》阅读题目: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思。
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2.对文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的赏析。
(1)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3.文中②至④段写了荷的绿叶、红花,结合下文,分析其作用。
4.下面是对第⑨段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一句的理解,选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
A.“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残荷,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B.“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C.“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雨声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D.这两句没什么区别,表意基本一致。
5.请你谈谈对这篇散文主题的理解。
《绝唱》阅读答案:
1.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1)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表现了荷叶的美丽动人。
(2)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风对残荷的摧残之重;用“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画线句传神地表达了“我”看到残荷时内心的震撼之情。
3.写青绿的出水荷叶和花瓣初展、点点新红的荷花的美丽是为了反衬圆明园残荷的那种独特美。
4.B
5.固守精神上的不屈,谁也摧毁不了你。
绝唱① 篇11
严阵的《绝唱》写“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也暗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但依然自信、孤傲,是一种绝美的精神。下面由第一范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绝唱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绝唱阅读材料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绝唱阅读题目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⑤⑥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绝唱阅读答案1.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外在形态(形象)),第⑤⑥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2.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3.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4.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
“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
绝唱① 篇12
阅读能力就是阅读者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书面语言的认识和理解能力。这篇《绝唱》阅读训练题目及其参考答案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收集整理的,以便各位同学参考和学习,希望对你们有所启发和收获!
绝唱
①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②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③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④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⑤“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⑥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⑦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
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亭亭:
2.第④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第⑤⑥段运用了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
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1)从修辞的角度:
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
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
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
5.文段⑦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绝唱 阅读答案:
1.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
2.外在形态(形象)议论、抒情(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3.(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4.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
5.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
6.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