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精选12篇)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2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3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4
教学结构:变序式
教学步骤 :
一、以实物(人造琥珀)导入 新课,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改变学习顺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学习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样子,为体会作者考虑周到奠定基础)(略)
(二)学习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时间)(略)
(三)学习第二段(通过读议、设疑、赏析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见实录)
(四)学习第三段(找出琥珀被发现的条件,再次体会作者推理的严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导总结板书,强调训练重点(略)
下面是步骤(4)教学实录:
师:时间的估算有科学依据:那作者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是否合情合理呢?现在我们重点来学习第二段,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试把这一段分为两层,并总结层意。
(学生活动)
生:这段的第1小节为一层,其余是第二层。第一层介绍了环境,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见。第1小节说明不了什么,不应该分开。我认为应该分到“把两只小虫重重包裹在里面”,这层写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第二层讲松脂球是怎样变成化石的。
师:同意这种分法的举手。看来,除了你(指着生),其余同学的意见一致,你还坚持你的意见吗?
生:我分错了,刚才没仔细读课文,忙着举手。
师:我也同意第二种分法。
板书:松脂球 化石
下面请同学们自学第一层,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几个条件,并说说理由。
(学生活动)
生:第一个条件必须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热。
板书:夏天
生:夏季也有阴天、雨天,我认为还得补充有阳光,而且强烈。
师:为什么?
生:阳光不强,松脂可能渗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师:有道理。补上。
板书:阳光强烈。
请同学们找找看,文中有几处是描写太阳的,各是怎样写的,气温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哪几个词上。
(学生活动)
生:有三处:1太阳暖暖地照着;2太阳照得火热;3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气温的变化通过“暖暖”、“火热”、“热辣辣”可以看出来。
师:对。阳光热度的变化点明了当天的炎热,为两只小虫遇不幸作了铺垫。那么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生:苍蝇必须飞在松树上,只有松树才有松脂。
生:我认为必须发生在松树林,而且必须落在一棵老松树上,因为树多,才会有多年生的老树,只有老树才会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师:有道理。
板书:松树林
还有呢?
生:不凑巧也不行。必须是蜘蛛刚扑到苍蝇身上,“吧嗒”松脂滴下来了。
师:找得准。(板书:蝇、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请大家想想,假如不是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这么巧,就不会形成这块琥珀。比方说,蜘蛛猛扑过去,把苍蝇吞了,大摇大摆地走了,松脂才滴下来,就不会有这颗奇异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刚把苍蝇吃了,还没来得及逃,松脂就滴下来,虽然包住的也是两只小虫,可人们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扑过去,可掉下来的松脂已经把苍蝇包住了,那蜘蛛决不会自投罗网了。
师:大家设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见,作者在推测过程中已经把各种可能都考虑到了。还有必需条件吗?
生:有。我看“松脂继续滴下来”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师:我看可有可无。一大滴已经把它们包住了呀!
生:必须有,如果就那么一滴,俩家伙目标一致,没准儿还能挣扎出来。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许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许经不起几千年几万年时间的腐化、风化。
师:讲得好。板书:松脂继续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层,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学生独立赏析课文)
生:“展开”、“飞舞”、“穿过”、“飞进”这几个词,把小苍蝇的快乐劲儿写出来了。
生:暖暖的天儿,香香的味儿,这么好一个环境,难怪它出来到处飞。
生:苍蝇歇的时候,用了几个动词: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丧失警惕了。
生:“飞累了”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还会防备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满了灰尘”是作者根据琥珀里“两只小虫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推测出来的。
生:作者把蜘蛛写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简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个小节衔接得非常紧,太阳暖,苍蝇才会出来飞,闻到香,才会飞进松树林,飞累了,想歇会儿,它歇了,蜘蛛乘机想吃掉它。
生:“乐极生悲”也许有点道理,这两个家伙,一个美得想歇,一个馋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祸就要临头呀!
生:“刚好”这个词用得好,说明事情发生得太巧了。
生:“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这句话很幽默,这两家伙太可怜了。
……
师:讲得真好。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层。谁还记得古生物变成化石这一知识我们曾经在哪一课学到过?
生:《黄河象》
师:你还记得必需几个条件吗?
生:大象陷进淤泥里被河水淹没了,它的尸体腐烂了,还有棗
师:(板书: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谁来补充?
生:时间必须很长,地壳发生过变化。
板书:岁月漫长 地壳变化
师:对。四个条件。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这一层,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如果是,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学生活动)
生:松脂球变成化石也需要四个条件,“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这说明时间长;“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说明地壳发生过变化,“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松脂球被淹没了”这又是两个条件。
师:(板书:松树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同意。
师:这说明任何古生物变成化石所需的条件基本相同。
生:老师,这一层讲化石的形成,为什么又提到了苍蝇、蜘蛛?
师:请你读有关的句子。
生:“成千上万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颗老松树上。”
师:谁来回答他的问题?
生: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师:对。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二段,请大家回顾一下,这一段是分几层意思来写的?
生:两层。
师:第一层讲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师:第二层讲----
生:化石的形成
师:这两层,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
生:第一层详,第二层略。
师:想想看,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呢?
生:因为人们最想知道的就是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为重点来详细描写。而古生物是怎样变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这个常识,没必要写那么详细。
师:非常好。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如何得当地安排详略,了解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情节,又初步体会到了作者推理的严密,真是收获不小呀!
……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抄写自己喜欢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想象的依据,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4、了解本课叙述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琥珀的形成过程以及形成的条件。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1、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问题: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2、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课文讲的这一块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描写这块琥珀的样子的语句。
(有两个小东西关在里面呢,一个苍蝇,一个蜘蛛。透明)
过渡:你们想知道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吗?课文哪些内容讲了琥珀的形成过程?请找出来。(第2至12自然段)
三、学习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过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两部分组成。那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介绍了松脂球的形成条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读课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树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这个条件,必须在松树林里。)
(2)天气炎热。(松树要渗出厚厚的松脂,还要不断地往下滴,没有火辣辣的太阳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热的夏天才会有高温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扑过去准备吃掉苍蝇。(这个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两个小昆虫在一起。)
(4)松脂不断往下滴,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才能积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个必需条件都找到了。作者对它们的描述,使得故事情节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动有趣。现在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读好句或好段
(二)学习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读第10至12自然段。
(1)问:我们已经学习了《黄河象》,还记得古生物要变成化石必需有几个条件吗?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没。b尸体腐烂了被埋在地底下。c岁月漫长。d地壳发生过变化。)
(2)默读课文,看看松脂球变成化石是否也具备了这几个条件,画出有关的句子。
1、讨论交流。
2、师小结。
变成化石的条件:a、时间长。b、陆沉水漫。c、松树腐烂。d、泥沙掩埋。
3、指导朗读这部分的内容。
四、延伸并总结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大家都说得很好,那么这块琥珀是谁发现的呢?下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复述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6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想象的合理。
三、教具准备
1.琥珀实物。
2,教学挂图或幻灯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新课文,是讲科学家根据一个实物展开想象的,题目叫《琥珀》,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1.你们知道什么是琥珀吗?(琥珀是古代松怕树脂的化石,可以做装饰品,这几块都是琥珀。(出示琥珀实物,让学生传看,)
2.课文中讲的一块琥珀和刚才传看的琥珀有什么不同?(课文中讲的那块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个蜘蛛。)
三、指导学生自学,理解课文内容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想一想,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什么价值。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交流。
(1)这块琥珀是什么样子的?(这块琥珀是透明的,一个苍蝇一个蜘蛛好好地躺在里面,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根毫毛。)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从这块玻璃,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从这块琥珀还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2)课文中从哪儿到哪几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从“一个夏天”到“那些松脂球成了化石”是讲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的。)
(3)请学生把讲这块琥珀形成经过的部分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把形成经过说一说。
(4)课文的其他部分是讲什么的?(第一自然段讲故事发生的时间;从“海风猛烈地吹”到“这是很少见的”,讲这块琥珀怎么被发现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讲这块琥珀的样子和它的价值。)
(5)请四个学生分段朗读课文。
四、指导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想象的。
1.提出学习要求:自由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讲琥珀形成经过的那一部分。想一想课后“思考·练习”的第二题。2。学生按要求阅读思考,也可同座讨论。
3.检查交流。
(1)形成一块普通的琥珀要哪些条件?(要有松树滴下的松脂,被埋在泥沙里面,经过几千年上万年的时间,才能变成琥珀。)根据需要的这些条件,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发生在一万年前,长着许多老松树的树林里,远处还有海在翻腾怒吼。)
(2)形成课文中讲的这样一块特殊的琥珀,还要有哪些特别的条件?(一是在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挨得很近的时候:刚好有一滴松脂滴下来;二是滴下来的这滴松脂要很大,能够把一个苍蝇和一个蜘蛛都包在里头。)什么时候松树才会滴下这么大的松脂呢?(要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所以课文中说“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
(3)科学家正是根据形成琥珀需要的这些条件,来想象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情形的。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从这句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事情很凑巧?(从“刚”“突然”“一大滴”“刚好”“一齐”等词语可以看出,事情真是巧极了。)科学家这样想象是很合理的,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凑巧,就不可能形成这样一块琥珀。
(4)出示挂图,请学生指着挂图讲述这块玻拍的形成经过。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课文。
2.预习读写例话《展开合理的想象》。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7
教学要求: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和价值,认识琥珀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阅读科普读物的兴趣和能力。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指名读课文,读后思考讨论:
l. 课文中讲的这块琥珀有什么特点?(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苍蝇、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这块琥珀有什么价值呢?(人们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这为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启发谈话
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的样子,运用了丰富合理的想象,告诉了我们这块琥珀的形成经过及发现过程。
三、阅读课文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读后讨论:“约摸”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万年前要用上“约摸”这个词?
(“约摸”,大概估计。从课文中可以看出这个松脂球挂在一棵老松树立过了几千年,后来地壳发生变动,松树腐烂,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又过了几千年,这样合起来肯定超过一万年了。)
3.老师小结:因此,科学家的推测和估算是有根据的。
4.指名读第2-11自然段。读后思考:
(1)我们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须具备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松柏树,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松树的句子。
(2)课文中有几处写了太阳光的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3)为什么科学家想象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夏天的晌午,“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森林?”(因为松树、柏树只有在天气很热的时候才能渗出树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阳光最热的时候。)
5.老师小结:因此,炎热的夏天是科学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须具备的第二个条件。
6.课文中还有一句写“海在很远的地方翻腾怒吼”,科学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要经过很长时间,而且要淹没在地层里面,所以科学家想象,离森林很远的地方有海在翻腾怒吼,这就为下文琥珀出现在海滩上伏下了一笔。)
7. 指名读第3-4自然段。
8.老师小结:作者对苍蝇的出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细致地描写了小苍蝇的外貌、动作、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9. 指名读第8自然段。
10. 老师小结:作者对蜘蛛的描写,突出地刻画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动作,生怕惊飞了苍蝇而挨饿的心理,写得十分传神。
四、继续学习课文
1. 思考讨论:科学家是根据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刚扑过去,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呢?
(松树渗出的一滴树脂能同时包住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苍蝇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这样就出现了千载难逢的巧遇。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据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师小结;松脂把两只小虫包在里头,再加上松脂继续地往下滴,又把原来的盖住了,就积成了一个松脂球。
3. 思考讨论:松脂球是怎样变成了化石的?
(后来经过很长的时间,地壳发生变化,陆地沉下去,海水漫上来,森林被海水淹没,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这就形成了化石。)
五、启发谈话
对于这块琥珀的形成,科学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讨论:
1. 这块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风吹浪卷到岸边,孩子踩着后挖了出来,孩子的爸爸认出这是一块琥珀。)
2. 渔民看到这块琥珀,为什么说这是很少见的?(一块琥珀包裹两只虫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现出了这块琥珀的不可多得,极有价值。)
六、齐读最后一段
七、老师小结
这块琥珀给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的依据。既然在一万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经有苍蝇和蜘蛛,那么苍蝇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万年以上了。这是这块琥珀在科学研究上的价值。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并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
(二)学生学法
读、思、画、议、批注、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
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三)疑点
这块琥珀对于研究昆虫有何价值呢?
(三)解决办法
讨论、交流并媒体(琥珀的图片、动画显示形成过程)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1.组织学生阅读、思考、讨论、交流。
2.借助电教媒体帮助学生理解。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讨论、交流。
2.感情朗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
(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
(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9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2、感受课文细腻传神的语言、大胆合理的想象和逼真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语言条理清楚的介绍琥珀的样子及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及作者这样想象的依据。
难点:体会文章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表现力。
三、教学准备:
师:琥珀图片和幻灯片
生:搜集有关化石和琥珀化石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前同学们搜集了资料,谁来谈谈对化石和琥珀的了解?
2、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黄河象》吗?在北京博物馆的古生物大厅里陈列着一具大象的骨骼,那是古代黄河象骨骼的化石。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块珍奇的化石——琥珀,(出示)跟随作者一起去推测关于它的故事
3、看到这美丽的琥珀,你有什么感受?最想了解点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得好!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
1、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的默读课文,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收获!
(我知道了…)
你从哪些语句中知道的?
你真会读书!说得真好!
2、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吗?
课文中有一个词“推测”(板书),推测是什么意思?(出示句子)
推测:根据已经知道的情况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能说“猜测”吗?
为什么?
哦,推测是有根据的,而猜测只是猜的。
3、嗯,说得真好!看来,用词准确是多么重要呀!那作者是根据什么推测了这个故事呢?(作者看到了琥珀,根据它的样子推测的。)
什么样?你能读读相关的句子吗?(出示)
三、深入理解、重点感悟
是的,作者就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了它的形成过程和发现过程。我们先来看它的形成过程。
(一)1、大家自己读2——14自然段,画出你感觉写得好的地方、多读几遍。(生读,师巡视指导)
生交流读句子
为什么觉得好?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师适时板书)
它好在哪里?
预设:
2、重点理解:
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①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出示)
你从哪几个词能感受到?
②大家来读读这两个句子,比较一下,哪个更好一些?(出示)
1、蜘蛛扑过去,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包在里面。
2、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面。
③好在哪里?
④让我们再来读这个句子,注意这几个词——
⑤(出示图)让我们再来目睹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看到这,你想到了我们中国的哪个成语?
真是无巧不成书呀!(板书:巧)
3、交流到这儿,我们归结一下:琥珀的形成过程,要经过几个阶段?需要哪些条件?小组内交流讨论!
生说——师完成板书
(二)发现过程
就这样,这块琥珀化石一直沉睡在海沙下面,过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他被发现了。大家和我读渔民和儿子对话,你们是小男孩,我是渔民。开始——
1、咦?作者为什么推测是渔民的儿子发现了琥珀?
看来,作者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2、渔夫说这块琥珀很少见,原因是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出示)从我们这块琥珀,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的苍蝇和蜘蛛了。这就是它的科学价值。
•2、大家看,(出示)作者通过这块琥珀的样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推测了发生在远古时代的故事。你想试试你的推测能力吗?
在我国甘肃永靖县首次发现了120多个恐龙脚印化石。(出示)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0
《琥珀》是德国作家柏吉尔写的一篇说明文,也称科学小品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谨,条理清晰,极适于用来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掌握写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孩子们回顾上节课内容,并从众多琥珀的图片中找到文中描写的那块琥珀,让学生观察这块琥珀是怎样的?接着让学生找出课文哪个自然段是对这块琥珀的描写?(第18自然段)请学生快速阅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这块琥珀的,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这块琥珀。说说这块琥珀奇特在哪儿?对于这块琥珀还有哪些疑问?学生自然而然提出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
在教学琥珀的形成过程,我先给孩子有感情朗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让孩子们说说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接着让孩子们默读2——12段,小组讨论完成科学研究报告单。报告单上有两块内容,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的两个阶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着指名汇报松脂球形成这一部分,全班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在学习由松脂球变成化石这一部分,让学生自主找出条件,接着用课件展示这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读这一部分的课文再感受一下这一过程。
然后提出问题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让学生知道琥珀是怎样发现的以及渔民为什么说琥珀是很少见的,引出这种种巧合一方面在感叹琥珀本身奇异的同时,我们也为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感到惊奇。
最后学习文章的最后一句,点明中心,从“推测”一词看出这块琥珀的价值。作者根据琥珀的样子、特点是怎么推测的?指名回答推测的过程。得出结论,想象和推测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想象。
讲完这一课后,现将教学中的不足及优点总结如下:
一、教学设计的不同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的变序教学法和电化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求知心切,积极性高,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既解决难度较大的科学知识,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电教手段的运用
设计的课件巧妙。随着老师的朗读课件图片的展现,将每个小读者引入古老的森林进行遨游,小小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通过幻灯投影,使学生初步感知,继而默读全文,小组合作完成,最后给予材料的复现,加深感性认识,再通过表达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学懂了琥珀形成的过程这个重点。
三、不足之处
本节课提的个别问题有些笼统,发言的学生较少。朗读较少,应抓住一个部分重点指导朗读。时间比较紧,没能让学生进行写作与点评。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1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重点,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由图片导入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琥珀形成的兴趣。
在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了琥珀的图片,让学生对琥珀的形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接着我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入课文: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琥珀形成需要什么条件?由此引出课文内容。
(二)小组讨论,学生自主地探索课文内容。
课文既有形象的描绘、生动的记叙,又有科学的说明,因此是一篇富有情趣、引人遐想的课文。因此,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琥珀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从而提炼出关键词句,总结出琥珀的形成过程。在小组内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琥珀形成过程中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学生由第一个问题延伸到第二个问题,学生在小组内一起探讨一起学习,想出办法解决问题,这个方式很好地解决了老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的弊端,让学生在探索中想象,在想象中学习到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学习兴趣。
二、成功之处
这节课我觉得成功的地方有两个:
(一)倒着讲解的方法,先由琥珀引入课文,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自学中学习科学知识,并最终学会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简要地复述琥珀的形成过程。
三、不足之处
(一)有的学生只是跟随朗读,自己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没有积极地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之中。
(二)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形成过程所必备的条件,有的学生理解不了,没有读透课文内容。老师没有关注到这部分学生。
四、改进措施
下次再上这节课,我依然会采用倒序的教学顺序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小品文的兴趣。其次,在讲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和必备条件时,我会让学生运用画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在表格中一目了然地了解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全部讲完了,我会让学生对身边的物品进行想象,让学生展开想象写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形成过程的拓展。相信,下节课会更成功的。
《琥珀》课堂教学实录片断 篇12
《琥珀》第二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琥珀》是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作者由一块稀世珍宝琥珀,展开大胆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动传神的语言,推测并再现了这块少见的琥珀的形成过程。文章布局严谨,语言细腻形象,逻辑推理严密,真实与想象相结合,使文章具有神奇色彩。教学时,一方面引导学生体会真实情景描写的简洁翔实,了解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深切感受想象中的故事情节描写的生动传神,细致巧妙。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块琥珀的样子及价值。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想象的科学依据。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习惯,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及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在上新课前我先对上课时的内容进行了一个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对琥珀有了一个了解,谁说说什么是琥珀呢?在学生说出琥珀的概念时,紧接着问本课中描述的是一个怎样的琥珀?学生回答是同时包裹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琥珀。这时我又过渡性提问这块包裹着苍蝇和蜘蛛的奇异的琥珀又是怎么发现的呢?引起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进入第二环节。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1.学习琥珀的发现部分时让同学们读课文15-19自然段的同时。提问:琥珀是怎样被发现的?渔民为什么说这块琥珀是很少见的?说明了什么?这时同学们说琥珀是渔民带着儿子在沙滩上经过时,儿子踩着了琥珀并把它挖了出来。渔民认出这是一块琥珀,并说是一块很少见的琥珀。我进行小结一块琥珀同时裹着两只虫子是很少见的。说明这块琥珀是不可多得的,有着不同寻常的价值。
2.学习琥珀的科学价值部分
学生读课文20自然段。提问:这块琥珀有着怎样的科研价值?学生相互讨论后汇报: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一万年以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的时代,世界上早已有那样苍蝇和蜘蛛了。在学生汇报后理解词语“推测”。通过理解推测导入琥珀形成部分的学习。
(三)学习琥珀的形成部分
在学习琥珀的形成部分是我首先让同学们明白:一个事物的形成都是有条件的,琥珀也不比例外。已经知道琥珀是松脂球的化石,要想知道琥珀的形成就必须知道松脂球的形成过程。在讲解中让同学们理解松脂球形成必须的四个条件:1.松树林。2.夏天---松树才分泌松脂。3.凑巧---蜘蛛和苍蝇在一起。4.松脂不断往下滴。讲解的同时板书。在学生理解松脂球的形成后再讲解松脂球是怎样形成化石的。化石的形成同样也需要四的条件:1.时间漫长。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4.泥沙淹埋。再讲楚松脂球形成化石以后这篇课文也就接近尾声。于是我进行了总结。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课时的掌握情况。我还设计了一些练习题对学生进行了考察。
另外,在上本节课是我没按课本安排的顺序琥珀的形成,琥珀的发现,琥珀的研究价值去讲解,而是先讲琥珀的发现,研究价值,最后讲它的形成。我个人认为这样更能引起小学生的球知欲,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大自然探索精神。
上一篇:《看花灯》课堂教学实录
下一篇:《五彩池》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