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研究
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种规范的社会化的信息系统,但就一个人而言又是个体现象,在社会语言规范和个人语言习惯之间往往存在突出矛盾,个人语言能力的形成过程恰恰又是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适应过程。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就是力求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语言表述训练,尽快缩短个体语言对社会规范的适应,促进个体言语的社会化。<?XML:NAMESPACE PREFIX =O /> 从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角度来看,青少年语言的发展存在一般规律,即内部语言能力与外部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平衡,他们的内部语言系统发展很快,外部语言能力常常不能适应。目前学生作文语言上的通病,除“茶壶里面煮饺子——肚里有,倒不出”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这恰是内部语言在外部语言中留下的痕迹,亦即没有把所思考的内容有条理地完整地表述出来。因此,个体由思考到表述,需要一个语言的“加工”过程。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力求通过训练促成这个“加工”过程的熟练化、技巧化、程式化。
语用学(Pragmatics)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重要领域,研究特定情境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实际上,“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理解和运用语言”正是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力求达到的目标。因此语用学为进行语言表述训练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训练而得到的。美国语言学家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Aspects of Language》)中指出:“呼吸、抓东西和哭喊也都是行为方式,但是这些都是我们天生就会的,没有人因为擅长呼吸或哭喊而受到赞扬。而语言则不同,我们天生所有的仅仅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学习语言的能力而已。”概括而言,我们不是天生就有语言能力,我们所具有的是学习语言的能力。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就为学生学习语言、提高语言能力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
2.同时,语言训练主要是一种技能训练。所谓“技能”,按心理学界定,指的是一种有别于“能力”的、可在较短时期内经过强化训练而形成的因素,但如果长时间不用,也可能退化甚至消失。因此,对语言进行科学的、有计划的技能训练,能迅速提高语言操作和运用的熟练程度。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就是要通过研究和实践,探讨语言技能训练的最佳方法和技巧,争取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语言操作和运用水平。
3.训练学基本的理论认为,任何一种综合能力是由许多可以分解的单项能力构成的。语言是多种能力综合运用的结果,如果不对语言能力进行有效分解,必然会在训练过程中造成学生顾此失彼,无法达到训练目的。作文语言能力虽不能用“短、平、快”方式迅速提高,但如果采取有效训练方式和手段,从局部入手进行分解训练,进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语言操作的熟练程度和水平,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 目标和价值取向
由于青少年语言存在个体语言与社会规范的矛盾、内部语言与外部语言不平衡发展的矛盾,同时由于以往作文教学过分强调构思立意、篇章布局等方面的训练和指导,而忽视对语言的训练和指导,导致目前学生作文语言水平呈现低能、幼稚化倾向。
近年来,语言对于作文的重要性随着话题作文的浮出水面显得愈发突出。以高考为例,一方面,由于作文语言往往给阅卷者深刻的第一印象,直接影响阅卷者对作文的赋分,客观上使作文得分与作文的语言水平构成正比关系。考场上的许多失败之作,恰是那些词语贫乏、语句晦涩、缺少文采的文章,而那些满分佳作,往往辞采华丽、妙语连珠、言少意丰、含义隽永。另一方面,2000年作文评分标准发生巨大变化,语言所起的作用格外引人注目:除在“基础等级”中将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标准外,在“发展等级”十二个评分点中,与语言有关的竟占了六点。2001年作文评分标准则更注重对语言的考查,特别附上“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这一条说明,实际上将“基础等级”标准所标示的七项要求削减为四项,从某种意义上,这恰是加重了语言在基础等级中的分量。
因此,依据语言学、心理语言学、语用学理论,针对学生作文语言现状,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的教学目标 有三:第一,尽快缩短个体语言对社会规范的适应,促进个体言语的社会化;第二,促成和推进学生由思考到表述之间所需要的语言“加工”过程的熟练化、技巧化、程式化;第三,最终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准确理解和恰当运用语言,较短时间内提高学生语言操作和运用水平。
该模式的主体教学目标 落实在学生身上。首先,师生一起或由学生从写作实践中发现在语言方面存在的共性和主要问题,然后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评判,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由学生反复进行操作训练,最终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很显然,该模式很好地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其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地落在学生为本、多元互动、促进思维、重在应用等方面。
进行,决不是要把作文引向“八股”的深渊。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提供套作模板,它只是尝试在作文语言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上找到突破口,使学生通过训练更加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这一点要特别说明。
二、模式内容结构
(一)模式基本内容
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包含分项目、分层次、分阶段训练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反映了语言训练的不同侧面:分项目训练是语言训练的对象,即“练什么”的问题;分层次训练是语言训练的等级要求,是“练到什么标准”的问题;分阶段训练则是语言训练的实施步骤,是“怎样练”的问题。这三个方面是三位一体的整体。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三个层次应以分项训练为重,因为分项目训练是语言表述训练模式的主体部分,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分项目训练中,应以造句和运篇为主;在分层次训练中,在“准确精炼”的基础上,应以“生动形象”为主;在分阶段训练中,应以“积累阶段”为主。
无论怎样进行分解训练,我们的作文语言训练都应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既要遵守语言规范,又要适度打破语言规范。这种看似矛盾的说法,有实践中的意义。语言应遵循语言规范,是因为作文首先要做到表意准确,用语规范,不能有病句等,这些基本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必须遵循的。但是,语言又应该体现个性,具有色彩,更应有大胆的创新,不能只是袭用别人的套话。我们所进行的所有语言训练,都会遵循这一原则。
1.分项目训练
根据训练学的“分解”理论,作为教师,应首先准确地、科学地分解出综合能力中所包含的每一要素,并根据这些要素着重进行单项能力的训练。作文语言能力同样可分解成许多单项能力,按照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的顺序,大体可以分解为遣词、造句、运篇(不是与构思有关的“谋篇”,而是指语言在整段乃至整篇文章中的运用能力)、修辞的能力,可以在以下方面着重进行训练:字词的锤炼;句子的仿造、化用与创新;段落、篇章的衔接、连缀;比喻、排比、移就等修辞手法的运用等。
2.分层次训练
根据循序渐进原则,语言表述训练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由于语言自身特点和要求,语言表述训练模式应首先追求准确精炼,进而追求形象生动,最终达到有文采。这三个层次中,“准确精炼”指能够恰当选择词语、锤炼词语,不错用词语,不造病句,表意准确、简明,言少意丰等;“生动形象”指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各种描写手段和各种修辞方法,使行文生动,如行云流水;“有文采”则指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使文句有意蕴,“言之有文”,文采斐然,即语言的“艺术化”。
3.分阶段训练。
为使作文语言分项目、分层次训练落在实处,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训练。训练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积累阶段,包括背诵诗词、积累词语、掌握修辞、摘抄名篇段落语句、搜集学生自身的语言毛病以及社会的用语不规范现等语言材料;二是运用阶段,包括引用、仿写、借鉴、自创等;三是临场发挥与调动阶段的训练,指临场发挥和应急,调用积累素材等。
(二)模式结构
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模式的内容不可能完全在课堂上完成。课下相应的训练,包括课堂训练之前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准备、课堂训练之后的将训练成果应用于写作实践中的操作等,也因人而宜、因时而宜、因文而宜,不可强求一致。只不过,由于课堂上实施的操作训练这个环节更为直观,更易以结构的形式展现出来。在参考借鉴“自然科学新授课”中的“方法技能学习”课型的结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实践和探索,归纳出该模式的基本结构:
从模式结构来看,作文语言表述训练整体模式由前期积累准备环节、课堂训练环节、后期技能运用环节组成。其中课堂训练环节(虚线方框中所包含的部分)在整个教学程序中占了的绝大部分,但并不意味课堂训练在整个模式中处于最为重要的地位而其他两个环节处于次要地位。实际上,前期的积累准备,为课堂的训练提供了前提条件和语言素材,而课堂的训练成果应用于后期的写作实践,起到解决语言实际问题的作用。当写作实践中遇到新的问题、新的语言素材时,便又将开始新一轮的更高层次的训练。
下面对模式结构中的各环节进行简要说明。
1.积累准备环节。
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厚积,薄发就无从谈起了。语言训练主要依靠感悟、鉴别、比照、模仿,前提是要掌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语言材料。没有积累准备,语言训练可能事倍功半。积累准备工作很琐碎,既要花费大量时间,又不容易迅速显效,因此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要求,使学生处理好课堂与课下的关系,在课堂下把积累工作落在实处。
2.课堂训练环节。
(1)生理和心理定向。指针对某一语言现象或语言中存在的某一问题,创设情景,自然导入 ,使学生具有明确学习目的的心理生理定向,进入训练程序。
(2)操作。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选择不同的操作途径,包含两个分支程序
第一分支:先由学生揣摩感悟语言材料,发现优劣,找到可资借鉴的内容;接着由教师启发点拨并提供经典语言材料进行示范讲解;再由学生进行分解性的分步模仿;然后进行带有综合性的连贯模仿;最后仍然归结于感悟,但这时的感悟已是更深入一层的感悟了。
第二分支:先由学生进行初步带有探索性质的尝试操作,发现学生暴露出来的普遍问题;接着由教师启发点拨、讲解示范,指明正确方向;再由学生对比正误,揣摩感悟;然后进行再次尝试;最后也是归结到深入感悟,由学生对语言训练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3)熟练操作。对同一语言问题多角度反复训练,直到熟练掌握。
(4)自主化操作。学生能够自主且准确无误地进行同类操作。这是在课堂训练所能达到的最终目的。
3.技能运用环节。
当语言训练由自发成为自觉后,就进入了技能运用的环节。该环节强调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自觉运用通过语言训练掌握的技能,解决语言实际问题。
(三)模式特点
1.反复性。
根据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的深化和技能的掌握与熟练,都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语言表述训练同样遵循这一法则。这种反复性特点首先体现在对语言的某一分解能力所进行的操作训练要多次、重复地进行,比如一个简单的造句训练,有可能要反复多次进行才能使学生领悟其中窍门,而且只有经过多次循环反复,才能不断加深、不断熟练,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第二,这种反复性特点也体现该模式可以被不同的授课者反复操作,也可以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反复操作。
2.感悟性。
黑格尔说过:“语言实质上只表达普遍的东西,但人们所想的却是特殊的东西。”语言是抽象的、概括的,是对事物抽象化、概括化的结果,在对语言进行训练时,每个人对语言的感受会有自己“特殊的东西”,这就决定语言的分析更要注重感悟。仍以造句训练为例,用“生活”为本体造一个句子。“生活”这个概念具有高度概括性,如果学生不用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把握“生活”中那“特殊的东西”,就只能得出《现代汉语词典》中干瘪而苍白的解释:“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反过来,如果引导学生用自身的经验和感受来对这个概念加以补充,进行形象化还原,学生就会写出许多精彩的句子:“生活是一个五味瓶,里面装满酸甜苦辣咸。”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对上述语言材料和其他经典名作中的材料进行比较、鉴别和感性分析,学生就可在借鉴的基础上实现语言表达的新的飞跃。有学生写出这样的句子:“生活是一只河蚌,当苦难的沙粒融进它的身体,就将有一颗幸福的明珠诞生。”
整个训练过程没有任何的理论讲解,即使方法的点拨也是少之又少的。
3.可操作性。
语言训练是一种技能训练,其重点在于指导操作而不是理论分析,因此可操作性是语言训练的一个重要特征。该模式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模式结构简单明了,便于教师把握、理解和实施,同时语言训练的材料来自实践,大多是学生写作中实际存在的语言问题,该训练模式具有针对性,也便于学生自我操作训练。
三、 师生角色与教学策略
(一)教师角色
教师在语言表述训练中的作用,主要是启发和引导学生思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反馈,并适时地调整训练的进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教师必须用到以下的教学策略:
1.感悟为主,少讲多练。如前所述,语言训练主要以学生感悟为主,而不是以理论分析为主,因此,教师应尽量少讲。例如,对训练的鉴别与评价就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进行,教师只在必要的时候适当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产生感性认识,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同时,教师要把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作训练之用。
2.面向全体,全员参与。教师准备训练材料时应注意考虑面向全体,这样语言训练就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普遍性。在进行语言操作时还应尽可能全员参与,训练比较容易显效,且课堂气氛活跃,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及时强化,适时矫正。学生在对每一个问题进行反应时,教师要让他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有效的形成他自己的语言操作技能。当然,这一环节可由教师来实施,也可由他同学来评价。同时,在全员参与课堂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特别注意防止趋同现象,要注意适时点拨矫正,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4.“语言训练”在语言之外。这个观念必须深入教师内心,并通过教师传授给学生。因为课堂训练时间毕竟有限,大量的写作实践、大量的语言应用都是在课堂之外完成的,应注意指导学生在语言之外下功夫,多积累、多挖掘生活、多读书,这些都不失为语言训练的好方法。
(二)学生角色
学生是学习主体,是整个操作训练中最活跃、最忙碌的人。在训练的初期,他们还需要依靠老师的引领,但到了“熟练操作”和“自主化操作”阶段,他们就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
四、 效果评价
1.有助于学生达到作文评分标准中所追求 “生动形象”“有文采”的目标。
2.有利于学生达到高考“语言运用及表达”题所要求的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目标。
3.有益于学生在日常语言交际环境中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章熊、缪小放 《简明·连贯·得体——中学生的语言修养和训练》 语文出版社 1999年8月 第二版
2. 麦曦 《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新世纪出版社 1996年4月 第一版
3.《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编写组 《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0年10月第一版
4. 麦曦《现代课堂教学理论和方法》(研修班讲义)
5. 广州市教研室编 《课堂教学优化的原理与方法》(内部资料汇编)
(作者单位 广州市育才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