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精选12篇)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1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二)能力目标:1、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和难点】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
【教学过程 】
“孙权劝学”的故事,说的是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愤读书,进步很快。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瞧不起他。不料在一次讨论战略问题时,吕蒙却能问一知三,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的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隅书》中写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提问)
这些都说明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板书)
可以说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这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个问题。
一、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途,不能依据事物:(1)时间上出现的先后(2)形式是否新奇和具有新特点(3)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下列诸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有(A、B、E、F)
A、 马列主义 B、生物进化中出现的新物体 C、科学算命 D、东欧演变、苏联解体
E、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 F、机器人抢险 G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发展是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计算机(1946年 美国):重30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1.8万个电子管、1000只电容器、7万个电阻、功率150千瓦、5000次、每5—8——运算速度提高10位——体积缩小10倍、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化
第二,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
例如:拉磨的马:
从前,有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许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
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的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的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三,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 。
一位商界奇才,在讲他的成功之道时,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去,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一人却含笑不语,很久他道: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始营运?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子:机会——学习——宰掉他: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富人区》的短文,大意是: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问:“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他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们?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又拿来同样的问题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他,他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就问他:“去富人区参观,会不会嫉妒?”“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小结:略……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2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二)能力目标:1、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和难点】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
【教学过程 】
“孙权劝学”的故事,说的是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愤读书,进步很快。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瞧不起他。不料在一次讨论战略问题时,吕蒙却能问一知三,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的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隅书》中写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提问)
这些都说明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板书)
可以说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这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个问题。
一、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途,不能依据事物:(1)时间上出现的先后(2)形式是否新奇和具有新特点(3)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下列诸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有(A、B、E、F)
A、 马列主义 B、生物进化中出现的新物体 C、科学算命 D、东欧演变、苏联解体
E、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 F、机器人抢险 G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发展是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计算机(1946年 美国):重30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1.8万个电子管、1000只电容器、7万个电阻、功率150千瓦、5000次、每5—8——运算速度提高10位——体积缩小10倍、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化
第二,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
例如:拉磨的马:
从前,有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许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
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的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的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三,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 。
一位商界奇才,在讲他的成功之道时,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去,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一人却含笑不语,很久他道: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始营运?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子:机会——学习——宰掉他: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富人区》的短文,大意是: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问:“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他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们?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又拿来同样的问题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他,他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就问他:“去富人区参观,会不会嫉妒?”“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小结:略……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3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第二框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学习目标】
识记: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运用相关的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时候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分析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现实的意义。
能力:我们应初步形成正确的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靠关系的能力,使自己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承受挫折与困难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应用
【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 问题设计
知识梳理
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1)因为新事物是 、 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它克服了旧事物中 、 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 、 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2)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 ,反映了 ,符合 ,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 ,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因为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_______ ___、
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_____ __、_ ______,前进的道路是_______、 的。
3、方法论要求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与质变及关系
(1)量变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一种 、 的变化。
质变是指 ,是事物由 向 的飞跃,是一种 、 的变化。
(2)、质变与量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 开始,量变是质变的______ ,质变是量变的 ;质变有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 上开始__ __ ___ 。
2、方法论: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 ,
为实现事物的 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
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 , ,实现事物的 。
1、如何判定一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
2、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什么?
3、体现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有哪些名言警句?
4、思考: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如何对应?
难点解读
1、 区分新旧事物的几个不科学的标准
以时间先后来判断;以事物一时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断;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的新或旧来判断。
2、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只承认前进性而否认曲折性,是形而上学的
直线论;只承认曲折性而否认前进性,就会丧失信心,是悲观主义的论调。
3、 并不是所有的两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必须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并不
是所以的质变都是发展,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 要正确认识量变和质变及各自的重要意义。我们要维持事物的性质基本稳定时,
必须保持事物的量变状态;我们邀改变事物的根本性质时,必须促进事物的质变。
5、 事物由量变到质变,并不代表事物发展过程的终结。事物是由量变到质变的无限
发展过程。
自我检测
1、XX年12月20日,庆祝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三届政府就职典礼上,指出:“一国两制”在澳门的成功实践,为燠门发展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为国家发展增添了夺目光彩。我信坚信,澳门的明天与伟大的祖国一样,一定会更加美好;澳门同胞的未来生活与全国各族人民一样,一定会更加幸福。这段话体现出哲理:
①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③要注重量的积累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XX年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xx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在会上指出,全党必须正确认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既充分看到反腐倡廉建设已经取得的显著成效,又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坚定不移地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①坚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③要注重量的积累 ④要树立创新意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中加建交谈判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我方阐述建交原则,加方谈其主张;第二阶段,通过说理促使加方基本接受我方建交原则;第三阶段,讨论并草拟建交联合公报。这则史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要是:
a、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b、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c、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
4、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坚持就是胜利”体现的哲理是:
a、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b、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c、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5、三十年如一日的勤学不辍,艰苦奋斗,许振超由一名只有初中学历的吊车司机成长为“桥吊专家”、“维修专家”。从哲学上讲,这是由于许振超同志:
a、坚持了适度原则 b、重视量的积累
c、不失时机地促成质变 d、正确对待挫折
6、XX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经历复杂曲折的协商后,与会各国签署了《哥本哈根协议》,取得了某些共识。这体现了:
a、事物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b、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c、事物发展是内外因的统一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7、XX年4月5日,国家安监总局局长骆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王家岭透水事故救援工作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奇迹就是被困矿工,他们在井下顽强地坚持、坚持、再坚持,度过了8天8夜这样的生命之关,还能得到生存。第二个奇迹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有力、正确的领导下做出的决策部署和实施的决策方案、救援方案十分有效、有力,创造了中国抢险救援史上一个伟大奇迹。这两个奇迹的创造启示我们:
①必须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③必须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必须坚持内因与外因的统一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8、保持18亿亩耕地的数量固然重要,但没有质量的数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保持18亿亩耕地数量不变,但耕地的分布状况由集中、连片、优质逐步向破碎、零星、劣质转变,那累积起来的负面效应将是惊人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①任何事物都是质变和量变的统一 ②构成事物的成分和结构的变化也能引起质变
③部分决定整体,影响整体功能的发挥 ④应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XX年3月14日,总理在答记者提问时说:“今后几年,道路依然不平坦,甚至充满荆棘,但是我们应该记住这样一条古训:行百里者半九十。不可有任何松懈、麻痹和动摇。但同时我们要坚定信心,华山再高,项有过路。解决困难唯一的办法、出路和希望在于我们自己的努力。”这体现的哲理包括: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事物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只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解决矛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在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强调,今后十年我们要通过努力使西部地区的经济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上一个大台阶,使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上一个大台阶。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要求是:
a、要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b、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要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d、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请简要说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及其对我们的启示。
答案1——5 d a d c b 6——10 d c b a b
11、(1)这句话说明了量变引起质变的道路。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这句话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坏事太小就去做,也不要以为好事太小就不去做。因为任何事物都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
(3)我们青年学生要立志成才,就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凡是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个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善的行为,我们都要去做,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凡是对社会、对个人和他人有害的恶的思想和行为,我们都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4
【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
(二)能力目标:1、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2、比较分析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树立现代科技意识,提高对科技作用的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发展观。
【重点和难点】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旧事物的含义
3、
【教学过程 】
“孙权劝学”的故事,说的是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愤读书,进步很快。鲁肃当上都督以后,仍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瞧不起他。不料在一次讨论战略问题时,吕蒙却能问一知三,对答如流,鲁肃大为惊喜的说:“我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土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
我国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在《回乡隅书》中写到: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样的哲学道理?(提问)
这些都说明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所以,今天我们来学习辩证法的第二个特征,(板书)
可以说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那么到底什么是发展呢?这是我们所学的第一个问题。
一、 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指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看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广阔的发展前途,不能依据事物:(1)时间上出现的先后(2)形式是否新奇和具有新特点(3)力量是否强大、是否完善,来判断新旧事物。
下列诸事物中属于新事物的有(A、B、E、F)
A、 马列主义 B、生物进化中出现的新物体 C、科学算命 D、东欧演变、苏联解体
E、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改革开放 F、机器人抢险 G比较完备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制度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运动的,而发展是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运动变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人和事。人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分析问题,就必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 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计算机(1946年 美国):重30吨、占地面积167平方米、1.8万个电子管、1000只电容器、7万个电阻、功率150千瓦、5000次、每5—8——运算速度提高10位——体积缩小10倍、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智能化
第二, 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
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而事物在每个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又是不同,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所处的发展阶段。
例如:拉磨的马:
从前,有个实力不是很强的国家,国王派人驯养了许多匹良马。敌对的邻国一直伺机要攻打他们,终因了解到他们有很多好马可以作战而退却了。于是国王便想:“先前我养这些良马是为了防范敌国,如今敌兵都退散了,养这些马还有什么用呢?不如让这些马去帮助人们劳作,这样既不损伤马,又对百姓有益,何乐而不为呢?国王很快就将他的想法付诸实施。就这样,本来要作战马的良马大都被人们牵走拉磨去了。
后来,邻国又一次兴兵前来进犯,国王立即下令招回这些良马来参加战斗,可是这些马常年用于拉磨,早已没有了奔跑的能力,只会围着磨盘转圈圈了。所以,号令一下,这些马不是往前奔跑,而是就地慢慢的转圈,无论士兵怎样狠命的鞭打它们,依然不能令它们向前驰骋,结果邻国毫不费力便拿下了这个国家。
第三, 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 。
一位商界奇才,在讲他的成功之道时,给大家出了一道题。某地发现了金矿,人们一窝蜂地拥去,但一条大河挡住了必经之道,你会怎么办?有人说绕道去,也有人说游过去,但有一人却含笑不语,很久他道:为什么非得去淘金,为什么不可以买一条船开始营运?
“干他人不想干的,做他人不曾想的”这就是成功之道。我们看待事物和分析问题就要有创新精神,要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安于现状的旧观念,去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例子:机会——学习——宰掉他:作家冯骥才曾写过一篇《富人区》的短文,大意是:
在洛杉矶,一位美国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问:“你们看到富人们住在这么漂亮的房子里,会不会嫉妒?”他这位美国朋友惊讶地看着他,说:“嫉妒他们?他们能住在这里,说明他们遇上了一个好机会。如果将来我也遇到好机会,我会比他们做得还好!”
后来在日本,一位日本朋友陪他去看富人区。他又拿来同样的问题问日本朋友:“你们看到富人们住着这么漂亮的房子,会嫉妒吗?”这个日本朋友稍微想了想,摇摇头说:“不会的。”继而他解释道:“如果一个日本人见到别人比自己强,通常会主动接近那个人,和他交朋友,向他学习,把他的长处学到手,再设法超过他。”
前不久,一位南方朋友来看他,他无意中再次想到问过美国朋友和日本朋友的那个问题,就问他:“去富人区参观,会不会嫉妒?”“嫉妒?”他眉毛一扬,笑道:“何止嫉妒,恨不得把那小子宰了!”
小结:略……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5
8.2
一、 自主探究
1.读一读:明确学习目标,通读教材第63—66页。
【课标内容要求】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分析】
• 知识: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形式;运用相关原理,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 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和处理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正确地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培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
2.填一填: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___的,道路是___的,方向是___的、___的。
(2)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事物。
(3)___和___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4)量变是指事物______的增减和______的变更,是一种________的、_________的变化。
(5)质变是指事物___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_____向另一种_____的飞跃,是一种____的、_____的变化。
(6)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_开始,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质变又为新的量变_________,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_____到_____,又在______的基础上开始新的_____,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的过程。
3.想一想:
(1)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3)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探究一:老子云:“图(注:打算)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注:开始)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回答(1)—(2)题。
(1)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c、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变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 )
a、应坚持适度原则,办事情要注意分寸 b、抓住机遇,促成事物的飞跃
c、懂得质变比量变更重要 d、注重量的积累,为质变做充分准备
探究二:被人们称为u盘的闪存盘是我国深圳朗科公司发明的,这项技术已分别在我国和美国获得发明专利。u盘不仅体积小、容量大,而且使电脑不再需要软盘驱动器。电脑因脱离软驱而变得更轻便,成本也因此降低了近百元。但是,朗科研发u盘的过程却仿佛是在黑暗中摸索。仅仅为了让计算机系统能识别u盘,研究人员就需要每天不间断地向电脑输入数据进行尝试,这一试就是8个月。XX年11月,朗科公司又推出了他们新开发的具备光盘所有功能的新一代闪存盘。朗科公司在以闪存盘取代软盘驱动器之后,又掌握了可以取代光盘的全新技术,朝着“让电脑更轻薄“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朗科公司的研发工作是如何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
2.释疑解难
关于量变和质变关系的易错观点
(1)质变一定比量变更重要吗?质变比量变更重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要避免这个问题的片面性、绝对化。量变和质变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在认识上,不能用质变的重要性否认量变的重要性。任何否认量变重要性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上,不能忽视量的积累。按照质量互变规律,在实际工作中既要反对否定根本变革(革命)的右的错误,又要反对否定量的积累的“左”的错误。
(2)质变就是发展吗?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它包括前进性的变化,也包括倒退性的变化。经过质变,事物实现了由旧质向新质的变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再在新的质的基础上进行新的量变和新的质变,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地进行下去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那些后退的、堕落的质变就不是发展。二者的逻辑关系也是交叉关系。
(3)事物的发展经过一次量变到质变就完成了吗?事物的发展是经由量变到质变再到新的量变的不断循环,不断前进的过程。
(4)事物的发展只属于质变,不属于量变吗?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认为事物的发展只属于质变,不属于量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5)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吗?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因此并非任何量变都一定能引起质变。
3.巧建结构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与漫画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ⅰ ⅱ ⅲ 祖孙三“带”
a、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d、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体现的思想是
a、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c、承认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承认世界的物质性
3、右图漫画《从小到大》启示我们
a、没有量变就不会有质变 b、质变是事物量变的总和
c、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 d、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过程
4、“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这主要告诉我们要
a、坚持发展的观点 b、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c、重视量的积累 d、充分尊重客观规律
我国古代有句名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据此回答5-6题。
5、这句名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①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 ②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③没有量变的逐渐积累不会发生质变 ④量变是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显著的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6、这句名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重视量的积累,善事、好事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才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
②坏事再小,干多了就会变成大事
③对于再小的坏事,也要坚决抵制,防微杜渐
④量的积累有两种趋势,引起好的、前进性的质变或不好的、倒退性的质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XX年,江苏)“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8、“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体现了
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要重视量的积累 ④要坚持适度原则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9、下列名句符合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牵牛要牵牛鼻子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0、“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哲学寓意是
a、新事物开始十分弱小 b、新事物必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c、新事物战胜旧事物要经过一个长期过程 d、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双项选择题:
11、(,全国文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下列与水有关的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2、郑板桥有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寓意是
a、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
c、旧事物不符合发展规律 d、新事物吸收了旧事物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三)探究题
13.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它们与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也进一步凸现;与此同时,生产和消费方式不合理的问题也相当突出,贪大求洋,追求奢侈,挥霍浪费现象大量存在。如此下去,我国经济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受到资源的制约,生产和生活环节就会恶化,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为此中央提出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并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号召全国人民“珍惜资源,从我做起”“为节约作贡献”。
用哲学观点说明节能、节水、节地……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人人做起,从“一”做起、从点滴做起、从具体做起的理论依据。
四、走进生活
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摘选)
1958年4月,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酒泉运载火箭基地开始兴建。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5年11月26日,中国成功发射了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并按预定计划于29日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中国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16日成功定点于东经150度赤道上空。
1988年9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第一颗极地轨道气象卫星试验性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发射获得成功。
1990年4月7日,中国自行研制的“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把美国制造的“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取得圆满成功。
1994年2月22日,中国第一座海事卫星地面站通过验收。它的建成填补了中国高科技的一项空白。
1998年5月2日,中国自行研制生产的“长征二号丙”改进型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这标志着中国具有参与国际中低轨道商业发射市场竟争力。
XX年1月1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二号正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
XX年12月30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四号正样无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飞行6天零18小时后返回地面
XX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并在轨绕地球14圈后返回地面。
XX年10月12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这是继XX年10月15日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后进行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船。
[探究提示]
1、研读《中国航天事业大事记》,体悟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2、运用这两个原理谈谈如何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如何实现你在灌中的宏伟理想?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6
第二框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课堂探究:(1)结合上述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探究提示:(1)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前的挫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了重大曲折。
(2)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②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爱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
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全盘彻底地否定旧事物,而是汲取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
②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为什么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
因为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
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④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如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人们对发展非有制经济的认识持反对的意见的人就较多,但事实证明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正确的,它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2)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4)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课堂探究:(1)“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探究提示:(1)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正是由于最后的一粒谷子和最后的一根头发,才导致了谷堆和秃头的生成。
(2)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两种不同的状态。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叫量变,它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叫质变,它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对人们的启发。
(1)做任何事情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
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只有善于抓住机遇,才能赢得主动;只有努力赢得优势,才能加快发展。
(4)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课堂练习: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每天上午九点就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查找资料,研究文件,一坐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常常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日久天长,竞把脚下的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留下了很深的痕迹,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马克思孜孜不倦40年才成就了这部鸿篇巨著。
试分析“马克思的足迹”中所蕴涵的哲学道理及对青年人成才的启示。
答案:(1)“马克思的足迹”表明了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马克思经历40年的潜心刻苦研究,搜集、分析大量材料,才写出名著《资本论》,就说明了这一点。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
本课小结:从整体上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即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以上两点又分别讲述了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等知识。
本课板书设计: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7
一、学习指导
(一)知识网络
(二)课程标准要求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要求掌握的主要内容有:识记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理解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通过列举实例,明确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原理、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的原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既要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事心态,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我们做任何事情、学习任何知识时,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只有把远大理想和脚踏实地的精神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三)学法指导
1.运用图示方法,理解事物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图示既不能用直线,也不能用圆,应该用上下波动的曲线或螺旋式上升的曲线,以此表示事物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运动,即前进中有曲折,曲折中向前进。
2.运用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实例,理解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观点和适度的原则。
3.与同学讨论并分享经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提高抗挫折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并能正确对待新事物,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二、知识点拨
本课第一框已经学习了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以及发展的实质等问题,第二框进一步讲发展的方向、道路和发展过程中的两种状态,以此帮助同学们树立科学、完整的发展观,从而初步形成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
(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前途是光明的。(1)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2)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吸取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社会领域内的新事物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而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前途是光明的。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3)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而,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3.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既要充满信心,鼓励、支持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接受挫折与考验。
例题: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主要是因为( )
a.新事物产生后就显示出强大的力量
b.新事物一产生,旧事物马上就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
c.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
d.新事物代表人民的利益,很快就能被人民群众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任何新事物的成长都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a项是错误的;新事物产生后,旧事物不会马上退出历史舞台,为了维护其自身利益,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b项是错误的;新事物虽然代表人民的利益,但是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d项是错误的。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区别(略)。联系:(1)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4)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做好量的积累,实现事物的发展。
例题:量变和质变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事物的量变一定能引起质变
b.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事物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所以量变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d.事物的发展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解析:根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量的积累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时,事物的性质才会发生变化,a是错误选项;尽管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质变实现的,但是如果没有量变也不会有质变,所以,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具有同样的实际意义,c项错误;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一次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次引起质变,d项是不全面的判断。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三、学习自评
(一)单项选择题
1.XX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员已五年。五年来,中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丰厚的“入世红利”和“增长红利”。同时,中国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若干负面效应和新的挑战。我们要把中国入世五周年作为一个新的契机,进一步扩大中国对外开放。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a.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b.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c.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d.发展就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落伍了,但是整个中华民族依然是世界上最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民族之一。这段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联系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绝对的、无条件的④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a.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
3.“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
b.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d.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4.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经济现代化已走过了160多年的历程,其间曾经历了抗日战争和“文革”两次中断和倒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开始恢复,并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材料反映了( )
a.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b.要自觉把握客观规律
c.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5.“没有卖不出的豆子”。意思是说,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盆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结出许多豆子。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6.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c.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质变 d.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二)非选择题
1.为什么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怎样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四、能力拓展
时尚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人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体现。在时尚文化的冲击中成长起来的少年儿童,其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必然带有时尚文化的烙印。他们吃“麦当劳”、“肯德基”,看数码宝贝、蜡笔小新,唱流行歌曲、追青春偶像。时尚文化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信息数量正以几何级的速度冲击着我们的生存空间,这些信息使少年儿童的知识层面和知识结构都得到了很大的扩展。
辨析:现代社会中时尚文化的流行都意味着发展。
五、相关信息
(一)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判断新旧事物的客观标准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不能以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或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上去判断新旧事物。因为,一般来说,新事物可能是后出现的,但不能说凡是后出现的东西都是新事物;从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来看,新事物要比旧事物力量更强大,发展速度更快,更加完善和成熟,但新事物在开始时是弱小和不完善的,而旧事物反而显示出强大的特点;新事物的名称固然是新的,但旧事物有时也打着新的名称和旗号来欺世盗名,而其本质仍是旧事物。总之,不能从表面形式上去识别新旧事物。
新事物与旧事物是相比较而存在的,随着具体时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新事物到了灭亡阶段,就可能成了旧事物。因此,绝不能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新事物与旧事物。
(二)庸俗进化论
它是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变种。庸俗进化论产生于19世纪初的欧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资产阶级用以对抗唯物辩证法的一种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英国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斯宾塞等。庸俗进化论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庸俗化。它只承认事物发展中的量变和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质变和飞跃。它否认事物自身所固有的内部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最终必然导致“上帝创造世界”的唯心主义。
(三)激变论
又称为“灾变论”,是由19世纪法国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居维叶创立的。18~19世纪,由于采矿业及其他工程的实施,发现了越来越多的地质学材料。相继形成并逐一重叠起来的地层,以及不同地层中各种生物化石的出现,表明越远古的动植物的构造与现有的形态之间的差别越大。为了解释这种现象,居维叶于1818年在其《地球表面的变动》一书中提出了“灾变论”,认为过去地球上曾经发生过多次突然的大灾变,如海洋泛滥、海底隆起、严重干旱等。由于这些灾变,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遭到灭绝,并且被埋没,以后地球上又重新出现了与过去形态毫无联系的其他生物,然后又由于新的灾变,又把所有的生物毁灭,并埋入地层,如此反复进行,于是逐步形成了各种不同地层以及与现有动植物构造不同的各种动植物化石。这种看法虽然承认地球经历了多次变化,但却否认地球上现有生物是由过去曾经存在过的生物进化而来,把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差异归结为一种创造行动,只承认质变,不承认量变,企图把当时地质学所发现的客观现实和宗教创世说调和起来。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8
教学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学生分析: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教学设计总体思想: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学目标: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旧事物的含义 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1、分析“活动探究”教材和图片 2、比较新旧事物、量变与质变 3、哲学典故的运用、名言警句蕴涵的哲理 4、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义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教学过程: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20世纪末,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遇到空间的挫折。对此,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了,所有都将走上西方式的发展道路。 有人则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还存着较大的差距,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够完善,但这只是暂时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能够越来越充分地发挥出它的巨大潜力和优越性。 结合左边的两种说法,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社会具有远大发展前途? 辛亥革命推翻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改国号,但他仅做了83天皇帝,就在一片讨伐声中被迫取消帝制。随后,张勋借机进京,拥戴清废帝溥仪登基,其复辟行为遭到了革命党人的讨伐,张勋出逃,溥仪被迫宣布退位,复辟闹剧仅维持了12天。 结合左边材料,谈谈袁世凯和张勋为什么要复辟?他们的复辟为什么必然要失败? 新生事物的发展会不会一帆风顺?为什么?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至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途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黑格尔《哲学讲演录》中有两个有趣的论证一个是“谷堆论证”,另一个是“秃头论证”。他说:“一粒谷子能否造成一堆?或者是:少一根头发能否造成一个秃头?一不能。一再来一粒或一根怎样?一还是不行。这个问题一直重复下去,总是问加一粒谷或一根头发如何。等到最后,人们说可以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这时那最后的一粒谷子或最后减的一根头发便造成一堆或一个秃头了。”阅读左边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谷堆”和“秃头”的生成过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量的进展看起来并不改变什么,而只是增加和减少;但是最后却过渡到了反面去”。黑格尔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我国古代哲人留下了许多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1)左边图片说明了什么道理。
(2)请分析这些名言警句中包含的哲学道理。
(3)你还能说出哪些类似的名言警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变化指向变化状态变化的结果量变数量程度逐渐不显著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质变根本性质剧烈显著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1)通过生生互支。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行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注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反对“激变论”,要反对“庸俗进化论。”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 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后作业:俄国大诗人普希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忧郁,不顺心的日子暂且容忍,等着吧,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这句话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教学反思:1、本节课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到充分挖掘出来。4、本节课教学过程设置情景活动较少,不能给学生直观,清晰的感觉,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5、本节课学生生活逻辑较差,在举事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哲理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当积极加以引导。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9
教学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二框的内容。《课程标准》对本节教学内容规定为:(1)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以及理解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和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2)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与质变和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本节课框题设二个目:
一是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二是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学生分析:
学生初步认识唯物辩证法的一些哲学基本观点,带着好奇来学习。因此,对这些问题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和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问题的理解较难,尤其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历史上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新生事物,却在某些国家又出现解体”的问题理解更难。
教学设计总体思想: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遵循《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又回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材料、探讨“活动探究”问题、归纳和总结哲理观点,联系实际,运用典型事例来分析蕴涵哲理观点,运用故事、做实验、讨论等具体的事例,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景教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新旧事物的含义
衡量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 新事物为什么能够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 运用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来正确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在前进中出现的困难以及人生道路的曲折 1、分析“活动探究”教材和图片
2、比较新旧事物、量变与质变
3、哲学典故的运用、名言警句蕴涵的哲理
4、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曲折,增强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2、对学生进行耐挫折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人生道路中出现的挫折。
3、树立矛盾分析的观点,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事物。
4、树立远大理想,奋斗目标与脚踏实际艰苦奋斗结合起来,增强社会责任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量变的含义
质变的含义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
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上形而上学有两种表现形式 运用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来探讨方法论的要求,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地促进飞跃。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任何事物的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难点:新事物的发展为什么不是一帆风顺的即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教学过程:
推进新课程,既然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区分,那么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它的变化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些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阅读p63-p64“活动探究”问题,要求同学们分组讨论、质疑问题。
教师没有直接给同学们答案,而是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导入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展示上面两个“活动探究”材料,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参与讨论,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并根据教学的需要时时质疑问题:新事物是不是以时间出现先后?或以力量强弱来判断?引发他们的继续讨论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问题:
(1)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旧事物是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日趋灭亡的东西。 (2)新事物比旧事物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它至服了旧事物中的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然会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而旧事物违背人民的意愿和根本利益,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所以新旧事物的根本区别不能以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力量的强弱作为标准,而是以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从而得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那么新事物的发展是不是一帆风顺呢?在同学们的自由阅读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出:
(1)新事物的成长总是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
(2)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去,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的成长壮大。
(3)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 因此新事物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曲折的。
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途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满腔热情地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遇到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围绕着“活动探究”的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发表不同的看法:
生1:社会主义制度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是一种新生事物,出现暂时的倒退、解体,是难免的,不能说它不是新生事物。
生2:社会主义国家在短时间内出现解体,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是新事物。
生3: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解体,有它的客观历史原因和国际背景,不能因为出现解体,来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
生4:一种新事物的发展是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旦诞生是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正如唐代诗人白居易所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印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出现的曲折是暂时的、具有颠扑不灭的真理。 生5: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历史上是新生事物,但是在两千多年深根蒂固的封建专制统治下,封建统治阶级势还很强大,必然会竭力扼杀新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生6:资产阶级共和国刚建立,力量比较弱小,也存在着不完善,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复辟。
生7:在社会历史领域,复辟是历史的倒退,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必胜会失败。
生8:正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样,它刚成立时只有几十名党员,发展到现在拥有6800多万名党员,新生事物的发展总是从小到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尽管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弱点,它总是在曲折中不断地向前发展的…… (1)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内容的需要。
(2)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三维目标”,达到教与学的目的。
(3)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4)设计“活动探究”问题,旨在提高同学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5)通过教学活动,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师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本p65-p66内容,积极参与讨论,发表看法。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我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阅读课本p65“活动探究”和课本p65两段量变和质变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同学们讨论,质疑“探究问题”和做实验的过程,分析、归纳出量变与质量的区别:
项目 变化指向 变化状态 变化的结果
量变 数量程度 逐渐不显著 性质没有变,事物仍是该事物
质变 根本性质 剧烈显著 性质改变,一事物变为他事物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阅读教材p65-p66,按小组进行讨论、质疑,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共同探究问题:
生1:谷子增加一粒,头发减少一根,那只能说明数量上发生增加或减少,是一种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属于量变。
生2:谷子数量增加到最后能堆成一堆;头发减少到没有一根,成为秃头,说明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了质变。
(学生3演示实验):将放有少量冰块的烧杯,用酒精灯加热,并插入温度计这时,冰逐渐升高,水又沸腾了。这一过程用图示表示就是: (1)通过生生互支。师生互动,主旨在提高交流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密切师生关系,使他们建立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上,共同促进教与学的进步。
(2)通过学生演示实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动手和操作能力,观察和判断现象能力,提高他们抽象的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做好量变的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因此,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对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我们通常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在量变过程 所呈现的状态。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都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
所以,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行复,不断前进。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原理要求我们就重视量的积累,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要抓注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切不可优柔寡断或急于求成,拔苗助长,在这一关系上反对“激变论”,要反对“庸俗进化论。”
生4:水的温度在0℃-100℃之间,水的液态性质并没有变化,属于量变
生5:温度低于0℃以下的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固态性质,属于质变。
生6:温度在100℃以上水的液态性质变成了气态性质,也属于质变。
生7:骐骥一跃,不能十足,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生8: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 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羊有所亏。
生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生10:这些名言警句蕴含着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3)通过教学设计,旨在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情景教学的实效性,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1、俄国大诗人普希全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心,不要忧郁,不顺心的日子暂且容忍,等着吧,快乐的日子就要到来。”这句话蕴含着什么生活哲理?
2、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这幅漫画体现了哪些哲理?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学过程借助多媒体和图片等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目的。
2、本节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课堂教学活动配合默契,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3、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较多,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到充分挖掘出来。
4、本节课教学过程设置情景活动较少,不能给学生直观,清晰的感觉,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5、本节课学生生活逻辑较差,在举事例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与哲理观点不一致的地方,教师应当积极加以引导。
6、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学生质疑,回答的问题应多给予鼓励、支持肯定,充分挖掘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10
课题: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目的:理解三点要求
重点:三点要求
教程:
【复旧】原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导新】那么我们怎样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具体有三点要求。
例: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我国人口多,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问题的看法。
⑴联系观点:经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⑵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发展。
⑶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的国情决定必须这样做。
⑷规律是客观的,必须按规律办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按规律办事的表现。
⑸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导学检测】
阅读教材回答: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那几点?坚持与时俱进,要反对什么错误?为什么要创新?
1、要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 , 但绝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 才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① 事物的产生和② 事物的灭亡。
2、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每一事物都是由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过程。 可以说, 事物就是过程。因此, 我们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观察它的现状, 还需要了解它的过去, 预测它的未来。
3、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每一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当前事物性质时, 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 还是即将灭亡的。根据对事物所处③ 和地位的准确判断, 来确定我们对事物的态度。
4、要坚持④ , 培养创新精神,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常考考点: 要有创新精神, 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学会创造性思维
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就必须通过分析研究事物的历史和现状, 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站在事物① 的立场上, 与时俱进, 积极培养② 精神 , 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一切静止的观点, 思想僵化、安于政底的观念, 都是错误的。
【思考】
例:我们为什么要提倡不断创新?(原理、方法论,创新的重要性)
[归纳分析]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任何事物都是由过去——现在——未来所构成,任何事物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向未来发展而去。因此,我们要分析一个事物,不仅要看的现状,还要了解它的过去,预测它的未来。了解来龙,去脉。
例:评价学生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了解来龙,中国近现代史,预测它的未来。p68图昨天、今天、明天。浮雕代表昨天的历史,母亲代表今天,儿童代表明天。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过去无数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在20世纪中,中国经历了三大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领导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领导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了解中国的过去,就不知道中国的今天是怎样发展而来的。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性质时,认清它是刚刚产生的,是正在发展壮大的,还是行将灭亡的。根据事物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来决定我们的态度。
例:小孩——老头子 青年学生——发展壮大阶段 马车——火车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走上坡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还没充分发挥出来。
资本主义——走下坡路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⑴哲学依据: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③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思想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创新包括:知识(理论)创新;体制创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制度,分配制度),科技创新。
③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是竞争制胜的关键。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例:一万个后来者,不如一个开拓者。这句话的积极意义在于“鼓励人们要有创新精神。”
故事:重庆川鸯火锅,被认为是中国最简单的创新,最赚钱的革命。一天,几个重庆人请北京人吃毛肚皮火锅,但麻辣的红汤让人无法忍受,主人只好用清水洗了再待客,而客人又想尝尝红汤的美味。于是一下子触动了老板廖长光的灵感。在火锅中间加了一块隔板,调出两种汤,并起了一个动听的名字——川鸯火锅,一年赚了100万元。
故事:把木梳卖给和尚(取名积善梳赠给信徒)
[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教学随笔]: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11
2.6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是要把事物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还要有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
运用:运用发展的观点,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和历史地位,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能力方面
掌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问题的方法,增强应用这个方法去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怎样认识社会制度的进步、个人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暂时挫折等。
觉悟方面
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学习,树立战略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树立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思想。在比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
教学重点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在实践中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教学难点
用发展观点看问题要求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
教学方法
讲、读、议结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l)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
(设计以上两个问题的目的是为了今天讲授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做知识准备,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事物、对待事物。)
导入 新课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发展的观点。它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所以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是方法论。它对指导学生运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意义重大。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以下三点:首先,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其次,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再次,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三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述的。当我们运用发展的观点去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特别是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往往需要把各个方面综合起来,具体地、灵活地加以运用。
教师提问:在《孙权劝学》故事里,吕蒙讲:“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看”这句话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们分别了一段时间,再见面时就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人和事。这句话说明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没有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永恒变化发展的世界。我们只有如实地反映、正确对待这种处于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才能做出正确决策。
(学生阅读教材上的黑体字,首先概括地了解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必须做到那三点,然后再逐条分析。)
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要了解事物的“来龙”,以深刻理解事物的现状;要看到事物的“去脉”,以正确把握当前的行动。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照片内容,说明为什么不了解过去,也就不能理解现在?
图片中的浮雕表示昨天的历史,母亲表示今天,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表示明天。
因为客观事物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都是由过去发展而来的。我国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社会,是过去无数先烈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结果。不了解中国的过去,特别是中国的近现代史,就不知道今天是怎样发展而来的,也就不会理解现在。所以,我们研究任何事物,都不能割断其发展的历史过程。
提问:今天,我国为什么要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个问题,更加认识到,只有了解了祖国的昨天,才能正确认识祖国的今天,才能理解正是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才确立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学生可以运用历史课学习的知识回答。)
事物是过程,过程意味着时间。正确认识时间,对于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我们的事业、我们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现在,世界各方面的发展越来越快。慢走一步,差之千里;耽误一时,落后多年。时不我与,时不我待,时不再来,“过时没商量”。我国必须抓住机遇,提高综合国力;个人也要把握有利时机,发展自我。
2.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
提问:为什么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分三步走?
(学生议论,教师归纳。)
由于事物在每个发展阶段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状况不同,所以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就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事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关系。学会照应事物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立足今天,面向未来,确定发展目标。我国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确定正是正确地把握了发展的观点,从我国现有的基础和条件出发,既注意了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原因,又充分考虑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地为我国经济发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即从温饱到小康再到中等发达国家。我国经济的这种发展既坚持了不断上新台阶,又是一步一步攀登;既坚持未来的发展,又是立足今天的基础。这种经济发展的方案会使我国的经济沿着健康道路发展。
不仅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经济的发展问题,在今天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如何确立适应当代世界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新的发展观,首先要看到今天存在的“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昨天的发展带给今天的不利方面,因此,要重新审视昨天所走过的道路,为明天的发展记取教训;其次还要看到,今天的发展一定要寻求一条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可以不断地持续的发展的道路。
以上是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的方面说明: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讨论:你认为中学阶段在人生发展过程中,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和地位?你应该怎样度过这个阶段?(目的是引起学生思考人生问题,明确此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长身体、学知识、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应珍惜时间,认真读书,积极上进,为人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多媒体显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xx大报告中的讲话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陶行知《创造宣言》
提问:什么是创新精神?为什么要勇于创新?怎样才能培养创新精神?中学生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一些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新的人物和事迹,谈一谈你应该向他们学些什么?
教师在学生举例的基础上,可再补充举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创新的人物首推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看录像《邓小平》,向学生介绍邓小平为我国改革开放作出的伟大贡献,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
1920年,留法勤工俭学时的 1937年,抗日战争初期的
邓小平,时年16岁。 邓小平,时年33岁
左上图:1958年12月,邓小平在武汉钢铁公司视察。
右上图:1974年底,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才难得”。1975年1月,邓小平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周恩来病重住院,邓小平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
左下图: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邓小平在会议上。
右下图:1981年6月,邓小平任中央军委主席后,提出必须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队。图为邓小平在华北某地观看北京部队和空军部队举行的大规模军事演习,检阅陆海空军部队。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左上图: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蛇口工业区,鼓励干部勇于开拓进取。
右上图:1984年1月,邓小平乘炮艇到珠海经济特区视察,受到热烈欢迎。
左上图:1989年11月,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批准了邓小平的退休申请,邓小平从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这是邓小平同亲切握手。
右上图:1987年10月,邓小平出席中共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左下图:1992年2月7日,邓小平在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陪同下,考察上海杨浦东工地,听取指挥部负责人的情况汇报。
右下图:1992年10月19日,邓小平与出席中共十四大的全体代表亲切见面。
宋体; mso-font-kerning: 0pt">
位于深圳市中心的大型宣传画《小平同志在深圳》
我国的改革事业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情况不断出现、新问题层出不穷。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未来的建设者,就要积极的拥护改革、关心改革,对改革的新的进展、新的突破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投身到改革的伟大事业中去。改革已经到了关键性的阶段。从认识到实践,都应当有一个新的突破。唯有新的突破,才能巩固、完善既有的改革成果,才能在新体制的建立中有更大的进展,有更大的作为。突破,还要坚持大胆创新,大力探索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所谓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主要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我们应该大胆利用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一切有利于公有制发展壮大、一切能够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经营方式或组织形式。目前正在探索的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并能够聚集社会分散的资金。新近兴起的股份合作制,则是以合作制为基础、兼有股份制特点,实行劳动合作与资本合作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这些都可以大胆尝试。计划与市场,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具体的企业财产组织形式、经营方式,私有制可以用,公有制也可以用。不少地方“放小”放得很成功,奥秘也就在这里。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既定目标,任务很重,时间很紧。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可因循守旧,这是我们应有的改革意识。
美国鲑鱼市场上,红鲑鱼与粉红鲑鱼竞争十分激烈,多年不分胜负,但两方销售商的广告都说自己的略胜一筹。其实,初期的赢家是销售粉红鲑鱼的销售商,知名度和利润都要比对手高,红色鲑鱼的销售商立即开会,总经理声色俱厉地训斥推销人员:给你们90天时间,缩短这个距离,否则我让你们摔个全身粉红。销售人员苦苦思索,终于想了一条妙计,只在罐头上多设计了一条标签。3个月后,红色鲑鱼的销售量大大回升。开始以为是偶然现象,又过了3个月,仍然直线上升。总经理十分高兴,召见了推销人员。人们向他汇报,全是那条标签上的字起的作用。原来,那标签上写的是:“正宗挪威红鲑鱼,保证不会变成粉红。”这句广告语不仅暗示自己的正宗,而“保证”一句既贬低了对方,又不使对方抓到把柄。这个有趣的例子可以告诉学生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日常的学习、工作,创新精神对于取得成功都是十分必要的。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我们掌握了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点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明确了要正确地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有一组题为“可持续发展”四幅漫画,分别道出了被定为“某开发区”的经历,狩
猎中心、木材超市、根雕蕊苑和沙漠公署我。这组温画告诉人们的哲理是 ( )
a.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
b.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无条件
c.违背客观规律就必须遭到惩罚
d.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新陈代谢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任何组织,任何事业,只有不断地吐故纳新,才能生生不已,保持旺盛的活力。”这一论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
①新陈代谢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动力 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③旧事物总要被新事物所代替 ④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④
3.邓小平同志说:“不要拒绝变化,拒绝变化就不能进步。”这一观点反映了如下哲学道理 ( )
a.事物的变化就是进步
b.事物只有在运动变化中才能实现发展
c.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由于人的推动
d.只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4.资本主义在长达几百年的发展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但我们所以说资本主义是旧事物,这是因为 ( )
a.又产生了比它更先进的社会主义社会
b.它已经有了几百年历史
c.它已经暴露出许多缺陷
d.它自身具有无法解决的矛盾
5.恩格斯提出:“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一论述说明 ( )
a.社会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相同
b.社会主义制度可以变成别的社会制度
c.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是经常变化的
二.辨析题
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就是发展。
参考答案
1.c 2.b 3.b 4.d 5.c
6.①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②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由旧到新、由新到旧,由坏到好、由好到坏,由落后到进步、由进步到落后等,都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只有那些上升的、向前的和进步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才是发展。所以,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③题中观点肯定发展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正确的,但误以为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又是不科学的。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篇12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用发展的观点“看”和“做”。
能力目标:掌握运用发展观看问题的方法。
价值取向:体验和感悟用发展观看和做的益处。
教学重点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是落脚点。
教学难点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关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哲学观点。本节课我们就要运用此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掌握此观点,指导我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
材料: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奋读书,进步很快。都督鲁肃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一次鲁肃提出了一些问题故意为难吕蒙,吕蒙却能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待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急之策,有的连鲁肃都没想到。鲁肃大为惊喜地说:“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提问: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
出示第三框标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提问:这段材料中,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发展的观点?
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学识渊博
提问:吕蒙如何进步的? 通过读书。从没有文化,经过发奋读书,已经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说明吕蒙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每一个事物都有过去、现在和将来,所以我们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1、如实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结合自身,举一些体现变化发展过程的例子。应该包括:社会形态、人的成长、思想意识等方面。
出示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照片,说明这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可以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婴儿阶段──幼儿阶段──少年阶段──青少年阶段。
问题:这个例子除了说明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还能看出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所以我们看待事物除了把它看成不同的阶段外,还要认清事物在每个阶段中所处的地位,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一个个事物。
2、要明确事物的发展过程具有不同的阶段和地位
例:回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材料
问题:这个材料中有没有体现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
吕蒙说:不能用老眼光看我,如何解释?
事物处于发展的不同阶段,就要使我们的主观符合变化了的客观实际。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在学生举例中分析。
问题:我们说,事物处于不同阶段要用不同的眼光看事物,这还体现了我们学过的什么哲学观点?
主观符合客观,与时俱进。
分析意思:我们仅仅使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一味地顺从于客观还不够,还应该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品质和创新的行为。
3、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我们为什么能创新?我们如何创新?
答案要求:
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发展。
我们为什么能创新,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
我们如何做到创新,从现在做起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小结
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问题设计
1、材料:吴国大将吕蒙自幼从军,没有文化,常常闹出笑话。后在吴主孙权的劝导下;他发愤读书,进步很快。都督鲁肃认为吕蒙不过是一介武夫,有点儿瞧不起他。一次鲁肃提出了一些问题故意为难吕蒙,吕蒙却能对答如流,特别是如何对待蜀国大将关羽,吕蒙讲了五条应急之策,有的连鲁肃都没想到。鲁肃大为惊喜地说:“我原以为你只有武略,今天才知道你学识渊博,已经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吕蒙幽默地说:“士别三日,即当刮目相待。”意思是说,人们三天不见,便要另眼相看,怎么能用老眼光看我呢?
提问:这段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为什么?
分析:事物是发展的。吴国大将吕蒙从没有文化,常闹笑话,发展到学识渊博的过程。
2、结合自身,举一些体现变化发展过程的例子
学生答案范围:社会形态,人的成长,思想意识……
3、学生活动:学生举例,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
学生答案要求:有明确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
4、我们为什么要创新?我们为什么能创新?我们如何创新?
答案要求:
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们为什么能创新,因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做到使主观符合客观。
我们如何做到创新,从现在做起积累知识、提高能力、树立创新意识。
三、《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板书设计
第三框标题 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如实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发展有个过程
2、要明确事物的发展具有不同的阶段和地位
3、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上一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下一篇:事物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