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精选8篇)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1
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中办印发《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背景材料】
中共中央办公厅最近印发了《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时,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制定了《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办法(试行)》(以下分别简称《地方考核办法》、《部门考核办法》、《年度考核办法》),与《意见》一起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
《意见》及三个试行《办法》的印发和实施,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xx届四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对于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对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工作,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标要求】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知识链接】
一.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朝: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控制,但后来剌史权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二.关于党风建设
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热点训练]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少数的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而后蜕化变质、贪污腐化的干部。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171.6多万元。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斗争一样重要,一样地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地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地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惩处贪污腐化与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而贪污罪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了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4)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扑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材料三 1991年9月,专程来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四。XX年12月12日报道,等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说:“我们来西柏坡是向同志们学习的。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曾形象地称为是进京‘赶考’。我们这一次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可以说是来‘上学’的,是来学习西柏坡精神和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四则材料阐述的核心思想。
(2)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其必要性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否存在?试举一例。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据材料五评述一席话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1)共同现象: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2)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异:前者是为了巩固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3)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新中国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做斗争。
(4)看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今时代,腐败分子的腐败方法、特点、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反腐斗争任重而道远;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2.(l)核心思想:是两个"务必"的思想。
(2)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3)存在。如: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当时担任书记的张子善堕落为大贪污犯。措施:开展“三反”运动,惩治了一批大贪污犯。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保持“两个务必”这个党的优良传统,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2
【背景材料】
从10月16日开始,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受贿的,司法机关将使用“利用影响力受贿罪”定罪处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公布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七)》的规定,确定了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出售、非法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罪,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等新罪名。
据了解,我国已经加入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规定了“影响力交易”犯罪,即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权、地位或者其他影响,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之职权行为,收取或者索取财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课标链接】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2)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3)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3.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结构,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3)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4)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考点梳理]】
一.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朝: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期,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控制,但后来剌史权力膨胀,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3.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二.关于党风建设
1.1942年开展整风运动。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通过整风,全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9年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外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共产党人,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
3.1951年在国家机关和企业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教育了干部的大多数,纯结了干部队伍,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新政权起了重大作用。
4.1957年,中共中央在全党重新进行一次普遍的、深入的反官僚主义、反宗派、反主观主义的整风运动。通过整风,要全党学会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利于社会主义建设。
5.1978年,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为党的指导方针,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会议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这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热点训练】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命令各级学校讲授《大诰》(注:《大诰》明法律,内容为严惩官民犯罪的具体案例),连科考也要考《大诰》,……但朱元璋死后,《大诰》即被臣民所遗忘。
材料二 违旨下乡,动扰于民者,许民间高年有德者,民率精壮拿赴京来。《大诰》
材料三 《草木子》证明祖严于吏治,凡守令贪酷者,许民赴京陈诉,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法令森严,百职厘举。祖训所谓革前无姑息之政,治旧欲污染之徒。——赵翼《廿二史札礼》
材料四 宣德以来,吏治已渐趋腐败,中称“宣德初,臣僚宴乐,以奢相尚,贪污成了官场积习,连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吏亦贪纵无忌”。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家有金银六十余库。明武宗时,宦官刘瑾有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宝石二斗。明世宗时,大臣严蒿事败被抄家,抄出黄金三万两,白银二百万两,其他珍珠宝玩价值数万分两。——摘自《明朝史话》
材料五 是可知贿随权集,权在宦官,则贿亦在宦官;权在大臣,则贿亦在大臣。此权门贿赂之往鉴也。—赵翼《廿二史札礼》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概述朱元璋为惩治贪官采取了哪些措施?
(2)朱元璋惩治贪官的结果怎样?导致当时贪污失控的原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你对赵翼关于明朝吏治腐败原因的分析有何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
材料二:1939年边区参议会成立,这既是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机关,又是一个最高权力机关。人民通过参议会行使选举权,参议会的选举以直接的无记名投票方式,凡赞成民主抗日的不分民族、阶级、党派、性别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参议会对政府官员行使监督权和罢免权。边区政府还设置审计处行使行政监督和经济监督的职权。边区政府对违法乱纪依法严惩,边区高等法院曾处死了逼婚不遂而杀人的黄克功和利用职权侵吞公款3050元的肖玉壁等。
材料三:毛泽东在李鼎铭先生“精兵简政”提案上的批语:“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对症药。”
材料四:边区政府加强廉政教育,要求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抗战时期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边区政府还进行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陕甘宁边区政府所采取的廉政措施。
(2)材料三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精兵简政”的建议?中国共产党采纳这一建议说明了什么?
(3)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廉政措施有何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
材料二 我们历来提倡艰苦奋斗,反对把个人物质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同时我们也历来提倡关心群众生活,反对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 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
——摘自邓小平《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材料四 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作风不是小事: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坚持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这是党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摘自《党的作风是党的形象》
回答下列问题:
(1)毛泽东在材料一的报告中就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什么重要思想?
(2)材料二、三、四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3)材料二与材料三提出的背景有何不同?
(4)材料四赋予艰苦奋斗以何种新内涵? 有何意义?
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朱元璋建立明朝后,用严刑峻法整顿吏治。据《草木子》和《明朝小史》记载: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污钱财六十两以上的,斩首示众,还剥皮充草。朱元璋在府州县卫衙门的左面特别建立一座庙,作为剥人皮的场所,被称为“皮场庙”。在官府公座两旁,各悬挂一个填满草的人皮袋,使官吏触目惊心,有所警惕。但是贪赃枉法的行为仍然到处都有,而且日益增多。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人民政府“包下来”的大量旧人员中,有坚持贪污腐化的旧作风、继续为非作歹的人,也有少数的在革命岁月里经历过枪林弹雨,而后蜕化变质、贪污腐化的干部。据1952年1月上旬统计,中央政府系统27个单位中的贪污人数有1670多人。当时,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行署专员张子善共贪污盗窃171.6多万元。针对当时的贪污腐化现象,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三反”运动。毛泽东指出:“反贪污、反浪费一事是全党的一件大事”,必须“当做一场大斗争来处理”,各级领导,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做如同镇压斗争一样重要,一样地发动广大群众包括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人士去进行,一样地大张旗鼓地去进行,一样地首长负责、亲自动手,号召坦白和检举”。经过“三反”运动,树立了新社会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共同现象?
(2)朱元璋惩处贪污腐化与新中国惩处贪污腐化的目的有何异同?
(3)为什么明初严厉惩处贪污犯而贪污罪犯却日益增多?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树立了廉洁朴素的新风气?
(4)你对当今的反腐败斗争持何看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一再告诫全党:“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扑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提倡艰苦创业精神,也有助于克服腐败现象。”
材料三 1991年9月,专程来西柏坡,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两个务必”;并作了重要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材料四。XX年12月12日报道,等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说:“我们来西柏坡是向同志们学习的。毛泽东同志当年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时,曾形象地称为是进京‘赶考’。我们这一次中央书记处的同志来西柏坡,可以说是来‘上学’的,是来学习西柏坡精神和老区人民的优良传统,回顾党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的历史,重温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两个务必’的”。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四则材料阐述的核心思想。
(2)材料一中毛泽东提出“两个务必”,其必要性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这种情况"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否存在?试举一例。为此,新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据材料五评述一席话的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1)重视学校法制教育;严刑酷法;惩治贪官,允许民众直诉最高统治者,允许民众扭送贪官。
(2)初期有一定成效,改善了明初的政治环境,缓和了社会矛盾,但后来,但中后期吏治腐败日趋严重。其原因是封建专制之下,官员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严法防治只可收一时之效,却不能根治腐败。
(3)认识:赵翼认为:“贿随权集”,权力滋生腐败,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封建吏治腐败产生的原因。但封建吏治腐败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
2.(1)措施:制定法规,奖惩分明;健全监督机构和机制;与精兵简政相结合;加强思想教育;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政府机关的行政效能,减轻人民的负担。说明中国共产党能诚恳地吸收各方面的正确意见,具有民主的作风。
(3)历史意义:提高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拥护支持;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现实意义: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3.(1)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2)三则材料都强调要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材料二的背景是三大改造即将完成,“一五计划”正在进行,我国即将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材料三的背景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人民拨乱反正,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开始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
(4)材料四把艰苦奋斗当作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
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有利于纯洁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党组织的堡垒作用;有利于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4.(1)共同现象:贪污腐化严重;严惩贪污腐化分子。
(2)同:都是为了巩固政权。异:前者是为了巩固少数剥削阶级的统治;后者是为了巩固人民政权。
(3)封建剥削思想或封建制度是产生贪污腐化的根源,在封建制度下不可能消除贪污腐化现象。新中国能取得“三反”斗争的胜利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同贪污腐化现象做斗争。
(4)看法:反腐败斗争关系到人民政权的巩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在当今时代,腐败分子的腐败方法、特点、程度都有很大变化,因此,反腐斗争任重而道远;有党和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反腐败斗争一定能取得全面胜利。
5.(l)核心思想:是两个"务必"的思想。
(2)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中共即将成为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3)存在。如:新中国成立初,中国共产党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和当时担任书记的张子善堕落为大贪污犯。措施:开展“三反”运动,惩治了一批大贪污犯。教育了大多数干部,挽救了一批犯错误的同志,纯洁了干部队伍;抵制了资产阶级的腐蚀,有利于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要保持“两个务必”这个党的优良传统,提高拒腐防变能力,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3
【背景材料】
由国防科大研制成功的我国第一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天河一号”10月29日在长沙亮相。“天河一号”每秒运算速度可达1206万亿次,这意味着如果用这个“巨无霸”计算一天,一台当前主流电脑得算160年;其存储量则相当于4个国家图书馆藏书量之和。
“天河一号”位居当日公布的中国超级计算机前100强之首,这也使得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国家。
超级计算机是指在给定的时间内可提供最大、最快和最强能力的大容量大型计算机。在超级计算机不断提高运算速度的过程中,千万亿次是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提出了做千万亿次巨型计算机的目标,直到XX年才实现。截至XX年6月,世界上仅有3台千万亿次的计算机。
【课标链接】
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热点训练】
1.下列成就中,加强了我国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核垄断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
c.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2.“863计划”的提出和实施主要是为了
a.发展特色农业,解决吃饭问题 b.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
c.发展交通运输,提高运行速度 d.发展军事工业,实现国防现代化
3.下列哪一事件最能说明邓小平对于我国高科技发展的高度重视
a.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b.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c.对“863计划”立即作出批示 d.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4.下列我国的科技成就,哪一项科技成最能体现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意识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东方红一号”上天
c.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d.神舟一号发射成功
5.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XX年两弹成。这是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赋予钱学森的颁奖辞。为我国两弹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除了钱学森,还有被称为“两弹元勋”的
a.邓稼先 b.王进喜 c.焦裕禄 d.袁隆平
6.中国人第一次进入太空与下列哪一航天成就有关
a.风云1号卫星发射成功 b.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
c.“神舟5号”发射成功 d.“神舟1号”发射成功
7.为抓住新的科技革命浪潮带来的发展机遇,我国科学家向党中央建议发展高新技术,邓小平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而制定的《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被称为( )
a.863计划 b.星火计划 c.火炬计划 d.希望工程
8.下列成就在《863计划纲要》制定之后取得的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c.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d.嫦娥一号绕月工程圆满成功
9.某校开展了别开生面的“品对联韵味,析国策战略”的主题活动。“科技繁荣千秋旺,教育发展百业兴”,这幅对联最适合的横批是( )
a.依法治国 b.科教兴国 c.改革开放 d.一国两制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是
a.学前教育 b.职业教育 c.九年义务教育 d.高等教育
11.右面的图片展示的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成功发射的情景,它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月球探测工程主要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哪一技术直接有关
a.原子能技术 b.计算机技术
c.克隆技术 d.航天技术
12.“对一个人来说这是一小步,但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飞跃!”以上名言与对人类哪一重大科技成果有关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c.人类第一次进入太空 d.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86年3月,四位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同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了以跟踪国际科技发展、缩小国内外科技差距,力争在有优势的高技术领域有所突破的高科技计划。
材料二:XX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两免一补”资金181亿元,免除了全国近1.5亿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同时,继续对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计划指的是哪一计划?该计划是由哪四位科学家提出的?实施该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一和材料二体现了我国的哪一基本国策?并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3)读完以上两则材料,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觉得应该如何做?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成功,是继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之后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又一座里程碑,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开启了中国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奥秘的时代,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这是我国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中华民族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实现的又一历史性跨越,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和平开发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重大贡献。
──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在XX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向闵恩泽、吴征镒两位获奖者每人颁发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1)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行分别是哪一年发射成功的?它们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除了以上太空科技成果以外,请举出我国科技工作者依靠自主创新取得的一项科技成果?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得一系列令世人瞩目的科技成就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2.b 3.c 4.c 5.a 6.c 7.a 8.d 9.b 10.c 11.d 12.d
13.(1)八六三计划;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用力所能及的资金和人力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进程,尽可能缩小国内外科技差距(2)科教兴国;国家的发展要依靠科技,而科技的发展要依靠教育。(3)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14.(1)1970年,东方红1号;XX年,神舟5号(2)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3)国家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863计划;国家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等。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4
【背景材料】
世界自然基金会11月10日在北京发布《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称,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长江流域未来50年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将呈进一步增加趋势。
由世界自然基金会组织编写,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都山地所、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和复旦大学的20余位研究人员历时2年共同完成的这份报告,阐述了气候变化对长江流域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的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和建议。
报告说,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显示,相对于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摄氏度,而XX年至XX年升温幅度达0.713摄氏度。预计未来50年,长江流域地面气温将可能上升1.5摄氏度至2摄氏度。
报告指出,长江流域的季风特点决定了该区域受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较大,在过去几十年气候变暖的过程中,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
报告还针对气候变化对森林、湿地、水资源、草地、农田、河口的具体影响进行了分析。
【课标链接】
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3.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知识链接】
1.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工程:隋大运河的开凿与南水北调工程的目的、意义上的异同比较。人类文明与水的关系。
2.中国历史上人口增长概况及原因
1949年后我国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逐步改善。②生产力低下,特别是在农村,家庭经济来源取决于劳动力的数量,客观上刺激了早婚早育。③传统观念的影响,如“多子多福”等。④人口理论上的“左”倾影响,人口政策的失误。历史上人口的迁移。
我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沿革。
清康熙、乾隆年间我国人口快速增加的原因。
西方城市化的过程、原因。
我国90年代人口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快的原因。
(3)历史上三次科技革命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环境污染更为突出:①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物种灭绝,资源枯竭。②人类每年向大气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导致大气中温室效应增加,全球变暖。
(4)中国历代在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
古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统治者都注重兴修水利、治理河流,保证农业的持续发展,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的兴修,隋朝和元朝运河的开凿,东汉王景治理黄河等。清初,由于地丁银制的推广,人口数量猛增,人均耕地急剧减少,导致滥垦滥牧,围湖造田,砍伐森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列强大肆掠夺中国资源。建国后,在“左”倾思想影响的年代里,片面强调“人定胜天”,向自然进军,导致人口膨胀、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训练】
1.读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问题和______问题;“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问题和______问题。
(2)“大难临头”画面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森林资源的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问题。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在资源方面要______,在人类自身生产方面要______。
(4)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应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5)两幅漫画分别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东北地区被誉为新中国的“工业摇篮”,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重点建设的150个重工业项目中,三分之一在东北地区。这批项目包括钢铁、能源、化工、重型机械、汽车、军工等较为齐全的门类,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使中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的骨架。
材料二 据统计,从1958年到1985年间,东北共支援全国钢材506486055吨,1958年到1979年共支援焦炭3688498吨,动力机械981128台,各类人才1729887人。曾经在东北工作多年的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说,东北真正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
材料三 据人民网报道,目前,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第一批100个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总投资额610亿元,另外,规划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的“智囊机构”——国务院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即将成立,相关政策也在制定之中,“振兴东北”已经全面进入了实质性操作阶段。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根据材料一,简要概述我国“一五”期间工业布局的特点。
(2)1958年前和1978年以后,东北内地和东南沿海地区工业迅速崛起的原因中,相似的有哪些?
(3)“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成本的承担者”为何在今天落伍了?请根据中共十四大、xx大和xx大会议精神,你认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出路在哪里?
(4)东北用资源支持了中国改革开放大业,承担了巨大成本,其中重要表现是在东北出现了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发达地区城市日趋走向繁荣之时,东北许多老工业城市却在走向衰落。据统计,仅阜新一个城市因资源枯竭,就有80万人需要解决出路。这对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何启示?
【参考答案】
1.(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2)乱砍滥伐:沙漠化。(3)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4);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5)体现了唯物论规律的客观性原理,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原理,认识论的实践和认识的原理。
2.(1)特点:工业分布与资源分布相结合。地区分布不平衡。
(2)崛起的相似原因:国家在政策上的发、大力倾斜与扶持;都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都有一定的传统工业基础。
(3)落伍原因:是否与时俱进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崛起和衰落的主要原因,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改革势在必行。
出路:打破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力引进外资,调整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注意城市与资源协调发展;根据不同城市特点,实现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注意经济发展的合理规划,做到科学决策。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5
【背景材料】
第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暨第二届中国西部国际合作论坛16日上午在成都开幕。国务院总理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强调,中国将把全面提高西部地区开发开放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努力把西部地区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重要集聚区域、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示范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域,加快构建具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政府XX年前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近XX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综合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明显加强,保障改善民生成效显著,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进入了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受惠最多的时期。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课标链接】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2.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热点训练】
一.选择题
西南各省自古以来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回答1—4题。
1.根据“分洪以减灾,引水以灌田”的治水方针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
a.芍陂 b. 灵渠 c. 都江堰 d. 郑国渠
2.下列描述,能够说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是
a.“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 b.“苏湖熟,天下足”
c.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d.“扬一益二”
3.元明清三朝均在四川推行过
a.行省制 b.改土归流 c.土司制 d.三司制
4.红军长征的下列史事,没有发生在今川西的是
a.四渡赤水 b.翻越雪山
c.穿过草地 d.飞夺泸定桥
二.非选择题
5.四川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三农”问题更突出,“三农”工作更重要。
材料一 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1)据材料一,“图①”的水利工程修建时属哪个诸候国?请在“图②”中选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应地理位置的代号。
材料二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金堂县农民分配土地”图。
(2)据材料二,在当时的“土地改革运动”中,四川对“富农”实行了怎样的政策?试概述这次“土改”所产生的历史意义。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四川和安徽首先实行“放宽政策”、“休养生息”的方针,
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揭开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3)据材料三,概括由四川、安徽开始发展到全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原因和改革的方向。
(4)综合以上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主要历史因素。
6.战争与和平在人类历史上多次交替。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在这交替中走出了自己的发展途径。阅读下列关于双流机场发展历程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8年修建,道面为泥面,可供小型双翼飞机起降。1944年扩建,跑道长1400米,用石灰、卵石拌合碾压,可供15吨以下飞机使用。1956年,经批准划归民航使用。
材料二:1959年至1960年机场进行第一次扩建,跑道长2200米,可供伊尔18机型、全重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1967年又将跑道延长至2600米,仍只能供100吨以下的飞机起降。
材料三: 1994年至XX年,机场先后对飞行区和航站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使飞行区等级指标达到4e,跑道延长至3600米,可起降世界上包括波音747—400在内的各型飞机。XX年,新建39000平方米的国际候机楼竣工使用。
(1)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双流机场的发展历程。
(2)根据材料一,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修建双流机场的主要原因。
(3)1959—1967年双流机场扩建期间,四川铁路、公路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就,试各举一例。
(4)20世纪90年代以来,双流机场为什么能够快速发展?
(5)从双流机场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认识?
7.茶马古道上曾经留下过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长征以其所罕见的艰难困苦铸造了举世闻名的长征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象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材料二 毛泽东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要从南方转移到北方?指出七律《长征》所反映的工农红军的精神。
材料三 为纪念红军长征,经中共中央决定在四川松潘川主寺兴建红军长征纪念碑。该纪念碑占地19.27万平方米,1988年4月动工,1990年8月25日落成,邓小平亲笔题名。主碑耸立于3100米元宝山顶,高41.3米,三角立柱体,象征三大主力红军,一位红军战士铜像双手高举,左手执鲜花,右手持步枪,成“v”字形,欢呼胜利。1440块红色花岗石精雕细刻组合成九组大型群雕,分别为开路先锋、勇往直前、团结北上、山间小憩、草地情深、征途葬礼、前仆后继、回顾思考、英灵会聚。它们气势宏大,规模空前,栩栩如生。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红军长征纪念总碑修建选择在四川的原因。
材料四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摘自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3)指出材料三中的“万里长征”包含的内容。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为争取该长征的胜利,对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哪些要求?
材料四 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4)指出材料四中的“新长征”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以及新长征中“新”的含义。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在今天新疆和田地区民丰县北130多公里沙漠深处,发现了一个深埋于流沙之下1600余年的古老王国——尼雅古国遗址。尼雅古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在《汉书•西域传》中被称为精绝国。……目前在尼雅已发现了150多处遗址,在出土的汉文木简中有不少要求配水和对水资源严格控制的记录。出土文物中不止一见的有木制的锁钥,还发现过一只陶蚕。在挖掘出的尼雅贵族墓地,其随葬的有汉朝丝绸艺术精品锦、绫、罗等,其中锦纹是汉代统治阶级使用的典型的、带有“长乐大明光”等字样的图案。另外还有颇具罗马艺术风格的华丽毛织品。
材料二 丝路古道驼铃悠悠,新亚欧大陆桥车水马龙,……。新疆从古至今作为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当今的新疆也依靠独特的地缘优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及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尼雅古国文明形成的原因。
(2)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使新疆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商流的汇集点和焦点?
【参考答案】
1.c 2.d 3.a 4.a
5.(1)秦国。b
(2)答:政策: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中立富农。
意义:废除了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使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答:原因:农村人民公社的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农业发展缓慢。方向: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4)答:历史因素: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新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运用和推广;统治者或执政者实行了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6.(1)①抗战时期,机场规模小,设施简陋,主要用于军事;②社建探索时期,机场规模有所扩大。
③社建新时期,机场规模和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并走向国际化。
(2)日本侵华; 政府迁都; 战略大后方
(3)成昆铁路或宝成铁路;康藏公路。
(4)对外开放;市场需求;西部大开发。
(5)战争也可能是发展机遇;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经济;政策促发展;抓住历史机遇;
7.(1)一是王明“左”倾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二是中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共决定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反映红军藐视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红军在四川经历时间最长、跨越空间最广、是长征的主体;红军在四川境内,爬雪山、过草地,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充分展示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长征精神体现最充分;许多重要的军事、政治活动都在四川展开;可以带动四川经济发展。(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1)政治:西域都护的设置,加强了政治和军事管辖,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从中原地区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促进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还学会了植桑养蚕和纺织,发展程度较高。对外关系:与西方等国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重要,居丝绸之路的要冲,逐步形成了古国文明。
(2)①在新疆地区开展土地改革、民主改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新疆跨入社会主义。②建国后,新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③人民政府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坚持改革开放。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6
【背景材料】
、x11月6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应邀前来参加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60周年“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的巴基斯坦等30国空军代表团团长,代表中国政府和军队对各位贵宾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强调,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坚持和平开发利用空天,积极参与国际空天安全合作,推动建设互利共赢、安全和谐的空天环境,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指出,空气空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也是保护人类安全的重要屏障。随着世界文明的进步,人类活动由陆地、海洋向空中拓展,并不断向新的高度进发。空天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重要纽带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领域。维护空天安全、构建和谐空天,已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美好愿望。
郑重重申,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致力于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防御性的国防政策,永远不搞军事扩张和军备竞赛,不会对任何国家构成军事威胁。
【课标链接】
1.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2.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3.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热点训练】
1.张衡被郭沫若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中亦所罕见。”是因为他
①发明和制作了地动仪 ②最早做了太阳黑子的记录 ③制定了《大衍历》 ④最早对月食做了科学的解释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是指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了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国民党残余势力还未彻底消灭,巩固政权的斗争还未完成 ④“左”倾错误对经济发展和科技研究的冲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在人类历史上有巨大的历史意义。这主要是指“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c.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地球的主人 d.为近代实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4.世界大国普遍重视发展航天技术,下表反映了20世纪50—70年代这一领域的重大成果。
时间 国家 航天技术成果
1957年 苏联 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1961年 苏联 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
1969年 美国 宇航员第一次登上月球
1970年 中国 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1年 苏联 发射了第一座空间站
上述事实表明当时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 ②美苏两国在空间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③中国在空间技术方面奋起直追④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国力大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表述正确的是
①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②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③促进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④科学和技术开始结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6.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航天技术领域处于预先地位的国家是
a.苏联 b.美国 c.中国 d.英国
7.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公元3-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属于此时期的科技成就有:① 雕版印刷术 ② 记录太阳黑子 ③ 实测地球子午线 ④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⑤计算圆周率的方法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唐朝僧一行的突出贡献是在天文历法方面,他制订了
a.《大衍历》 b.“太初历” c.“十二气历” d.《授时历》
9.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并非完美无缺,但在人类历史上的巨大进步意义则是不可否认的。这主要是指“太阳中心说”的提出
a.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b.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
c.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地球的主人 d.为近代实验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10.下列有关秦汉文化成就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汉时,天文学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
b.张衡发明制作的地动仪,可以预测千里之外发生的地震
c.《九章算术》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d.《史记》叙述了从黄帝至汉武帝二三千年间的历史
11.海王星的发现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的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提示
12.下列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时间最长的是
a.春秋时期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b.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
c.北宋沈括创制了“十二气历” d.元朝郭守敬编定《授时历》
13.下列有关沈括的叙述错误的是
a.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b.他著的《梦溪笔谈》记述了我国古代许多科技成就
c.他制的“十二气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3XX年d.李约瑟博士称他是“中国科学史上最卓越的人物”
14.英国科学家李约瑟称中国15世纪以前的科技成就“使西方望尘莫及并改变了世界面貌”,属于这一方面的科技成就有
①造纸术 ②印刷术 ③地动仪 ④指南针
a.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人类第一次实现翱翔太空的梦想是在
a.文艺复兴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16.下列关于美国科技发展的说法错误的
a.1945年美国原子弹爆炸成功 b.1969年美国 “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c.1981年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成功升空 d.XX年美国首次成功制造出人工dna分子
17.下列关于苏联的航天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a.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 b.1961年苏联尼•捷列身科娃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
c.1969年苏联宇航员成功登上月球 d.1981年苏联第一架航天飞机成功升空
18.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取得了“两弹一星”的重大科技成就。“极端困难的条件”是指
①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和封锁 ②苏联背信弃义撕毁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议 ③生产力水平、科技设备落后 ④“左”倾错误对科技研究的冲击
a.①②④ b.①②③ d.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9.航天育种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开创的农作物育种新技术,是将我国成熟的诱变遗传操作技术和返回式卫星技术相结合,利用返回式卫星和“神舟”飞船将农作物种子带到200至400公里的太空中,利用太空特殊环境对农作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再返回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作物育种新技术。
回答:
(1)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哪些令世人瞩目的成就?青少年应该向科技工作者学习哪些精神?
(2)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回收工作的成功对于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3)作为中学生,你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些什么?请你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设计几条宣传标语。
20.阅读下列材料
a b c
d e f g
(1)按要求填写序号:
属于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 ;这次科技革命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属于第二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 ;在这次科技革命影响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展了哪些活动?
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发明创造成就的有 ;这次科技革命给中国带来了发展机遇,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来,我国是如何把握这次机遇的?
(2)为b提供动力的是 机,为e提供动力的是 机,f的发明者被称为“发明大王”,他是 ,d的出现促使网络的出现,是人类进入 社会,d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 。
(3)有人说:“科技是一柄双刃剑”。谈谈你就如何发挥科技的优势,减少科技的负面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4)从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得到的相同认识用一句话概为
21.阅读下列三幅图,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两种交通工具?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者是谁?图三是我国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的情景,你知道它是我国何时发生的呢?
(2)这两种交通工具分别以什么为动力?它们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3)图一、图二与图三反映的分别是哪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三次科技革命有何共同的作用?说明了什么道理?
(4)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现在又兴起了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是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在这种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怎样来应对呢?
【参考答案】
1.c 2.c 3.b 4.b 5.b 6.a 7.a 8.a 9.b 10.b 11.b 12.b 13.c 14.a 15.c 16.d 17.a 18.d
19.(1)成就:“长征1号”运载火箭是中国第一种航天运载火箭。如今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拥有多种型号,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运载火箭较多的国家之一;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1975年11月,中国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我国成为当时世界上除美、苏之外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XX年10月,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器的国家。
精神:作为青少年要向科技工作者学习,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肩负民族振兴的使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学习和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和实践,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青少年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热爱科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情系祖国,报效祖国;要发扬航天科技工作者的载人航天精神,艰苦创业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和实践,努力作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3)a.中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多参加小制作、小发明活动;敢于创新,善于创新,把创新热情与科学求实态度结合起来,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b.标语:(1)自主创新,人才为本;(2)创新插上科技腾飞的翅膀;(3)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20.(1)e;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b、f;资产阶级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或辛亥革命、或新文化运动)。c、d、g;863计划(或改革开放,或科教兴国等)。(2)内燃机;蒸汽机;爱迪生;信息化、核心(3)正面影响:科技进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使学习交往、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并将人类的步伐带到了宇宙空间。负面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出现了能源枯竭、环境污染等困扰人类的问题。看法: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科技人才,坚持科教兴国。但同时也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环保意识,用科技造福人类。(言之有理即可)(4)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生产力发展最根本的推动力。(言之有理即可)
21.(1)火车机车、史蒂芬孙;汽车、卡尔本茨。XX年11月。(2)火车机车是以蒸汽机为动力,汽车是以内燃机为动力。意义:促进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3)图一是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二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图三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三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和人们的生活。道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4)从提高自己的素质、培养科学观和创新精神方面去考虑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7
XX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中国谋划新经济版图 一年连批7经济区
【背景材料】
近日,国务院批复的《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正式对外发布,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务院今年共批复了7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获批数量是前4年的总和。
XX年1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随后,国务院先后批复了《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横琴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和《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等7个规划。目前,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中部和西部。
【课标链接】
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知识梳理】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主要内容: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方针,做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对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会议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开始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正式开辟,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由此揭开序幕;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转折,成为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农村人口多,农村关系整个政局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发展;原先经济体制农民缺乏积极性,农业落后。
(2)最早地区:安徽凤阳小岗村、四川。
(3)特点: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包产到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4)作用:它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告诉发展。改革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三.对外开放
(一)对外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
1.1980年,先后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五个经济特区。
2.1984年,进一步开放连云港、南通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
3.1985年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5.XX年,加入世贸组织。
(二)格局及特点:到90年代中期,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原因:原有的计划体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
(二)过程
1.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中共十四大: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十四届三中全会: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具体化、系统化。
4.xx大的内容: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关于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等内容。
5.XX年底,我国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特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能够推动资源的合理流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平衡运行。
2.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
【热点训练】
1.小明在看我国一伟人的著作时发现以下经典语录,摘抄如下:
语录一: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 语录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语录三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必由之路 语录四: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不动摇
结合材料回答:
(1)该语录出自哪一伟人之口?他开辟的新时期最鲜明特点是什么?
(2)“一国两制”天才发明解决了哪些历史遗留问题?
(3)改革的作用是什么?w.w.w.k.s.5.u.c.o.m
(4)基本路线的制订依据和核心内容分别是什么?
2.材料一:九月三十日,中国国家专程前往安徽凤阳县和蚌埠市奶制品企业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
材料二:见下图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三十年前,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十八位村民率先实行“大包干”,迈出了农村改革的第一步。这个“大包干”是中国农民哪一伟大创造?
(2)从图表中我们得出了什么信息?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说说有何感想?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什么?
3.读图回答问题。
(1)请你给上图写一个标题
(2)上述三幅图片反映了什么现象?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图意,给第三幅图片加上标题,在我们身边类似的变化还有哪些?请列举一例。
4.材料一:XX年10月12日,中共xx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文件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比XX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材料二:《决定》指出要从“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
(1)农村改革是从哪次会议后开始的?中国近30年农村改革的重大政策有哪些?
(2)结合材料说明推进农村改革将会产生哪些积极意义?
(3)结合材料二,党和国家可以采取什么措施确保材料一中基本目标任务的完成?
5.材料一:1978年以来,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我国人民生活实现了两大历史性的跨越,今后,我们还将实现两大发展目标,将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材料二:“梦幻般的增长速度,生产的日用品可以塞满全世界货架”。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世界第三。的确,有史以来,很少有哪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能与中国媲美。这都缘于我们走对了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
(2)我们将在什么时候实现哪两大发展目标?
(3)这些成就的取得都缘于走对了一条怎样的道路?迈进这一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6.材料一:谈起改革开放,我们会想起小岗村承包土地的契约在中国大地卷起的波澜,也会想起深圳小渔村的辉煌变迁。
材料二:XX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今天,世界500强纷纷在中国设立总部。
材料三:城乡人均纯收入统计表
年份 城镇(元) 乡村(元)
1978年 343 134
XX年 13786 4140
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材料一的变化与什么历史转折有关?
(2)材料二反映了当今世界什么基本特征?其有哪些表现?
(3)材料三中的数据让我们喜忧参半,请说出喜在哪里?忧在哪里?
(4)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什么?
7.开学初,福州市某校学生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风云激荡八闽大地”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一起参与。
【信息收集】
◆第一小组通过实地采访收集到以下信息
据当年“秘密分田到户”的亲历者李宏响回忆,1977年,临海黄坦公社皂树村第三小队偷偷分了田;1980年以后,他们已经正大光明种“自己的田”了。
(1)皂树村为什么能实现从“偷偷”分田到正大光明种“自己的田”的转变?
◆第二小组通过上网查阅收集到以下信息
信息一:1998年8月8日,台州民营企业生产的吉利牌家用汽车投产下线。这是中国民营企业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信息二:XX年,经国务院批准,玉环大麦屿港区升级为国家一类口岸 在此之前,该港已先后开辟了至印尼、日本、韩国、越南、挪威的航线。
(2)从以上两则信息中分析,这些成果分别得益于国家的哪些政策?
【成果展示】
◆第三小组负责把收集到的信息资料通过分析整理,用展板形式展示成果。
(3)请为第3篇章设计篇名,并根据你设计的篇名谈谈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信息?
【活动启思】
(4)通过参与上述活动,你一定有了许多感悟。请谈谈参与这类活动对你今后的学习有何启示?
8.20多年前,一声惊雷响彻中国大地,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被打开了,中国从此有了全世界羡慕的中国速度。20多年前,18位村民在协议上按下的历史性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如今,xx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我国农村又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契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的“一声惊雷”指的是什么事件?
(2)“18位村民在协议上按下历史性手印”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我国的哪个省份?他们在协议上做出了怎样的一个创造性的决定?
(3)中国农村的改革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表
材料二
材料三: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摘自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2)分析材料二中图1到图2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
1.(1)邓小平 改革开放
(2)香港和澳门回归
(3)作用: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4)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2.(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显著赠强
②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等。
(3)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1)赶集的变化(标题切合题意皆可)
(2)①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②改革开放,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全国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社会环境等
(3)儿子赶集点鼠标,变化(略)
4.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免除农业税等
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农村改革,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③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答到2点即可)
5.(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2)2020年全面小康;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6.①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经济全球化。(2分)表现为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球化。
③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忧: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④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7.(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改革开放政策、经济体制改革或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出其中一点即给满分)
(2)信息一:国家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或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
信息二:对外开放基本国策;
(3)篇名应朝成就篇、展望篇等方向作答。信息收集建议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作答(至少两个方面)。
4)建议从转变学习观念、改进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等角度回答。
8.(1)十一届三中全会或改革开放或对外开放。
(2)安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随着农村改革的成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9.(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或重工业发展比轻工业快)。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或“深圳速度”)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用实践证明了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和推动了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3)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结合。(答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即给分)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
2022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 篇8
XX届高考时政热点历史学科解读: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 超百位领导人与会
【背景材料】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12月7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
据统计,此次会议将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参加,其中仅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领导人就超过100人,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中国总理。因此,会议期间的首脑级会晤尤其引人注目。
《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XX年即将到期,本次会议持续到12月18日,主要任务是确定全球第二承诺期(XX年到202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安排。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博埃尔近日表示,在哥本哈根可以而且必须达成一个新协议。它应该包括3个方面:发达国家到2020年的中期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能力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短期和长期资金和技术支持。
【高考真题】
1.(天津文综39)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图6),回答问题。
图6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看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流程,做到生产和消费“污染排放最小化、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分析说明循环经济所倡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2.(上海历史33)儿童眼中的社会
问题:
(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
(3)这两幅画折射出的中国经济发展观有什么不同?
3.(四川ⅰ卷文综39题第(1)、(2)问)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4XX年,匈奴族首领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在无定河以北、黑水以南修筑都城(统万城)。赫连勃勃曾叹曰:“美哉斯阜,临广泽而带清流。吾行地多矣,自马岭以北,大河以南,未有若此之善者也。”北魏灭夏以后,这里成为牧场,唐初为农业区,唐末以后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底沙泛起成流沙。至北宋末,这里已是一片沙漠(今毛乌素沙漠)。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隋至宋初统万城地区人口统计略表
时间 户数 口数(每户以5口估算)
隋 11673 58365
唐中期 12635 63175
北宋初期 21386 106930
——摘编自《隋书》《旧唐书》《太平寰宇记》等
材料三 1886年美国首次出现沙尘暴,1894年和19xx年美国中西部地区又分别发生两次沙尘暴。1931年发生严重干旱,1932年冬刮起了强风,加剧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芜。据美国官方统治,如果以能见度小于一英里为准的话,这样的沙尘暴1932年14次,1933年38次,1934年22次,1935年40次。整个沙尘暴肆虐范围达1000万英亩。沙尘暴造成美国农业减产和农业收入减少。频繁的沙尘暴对美国人来说,如同恶梦一般。当时的一首歌这样唱道:“这漫天尘土侵入我的家乡,从此我不得不漂泊四方。一场尘暴来势汹汹……好像乌云遮住太阳。”
——摘编自(美)唐纳德•沃斯特《尘暴》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统万城建立哪一历史时期,说明该城所在地区自建城至北宋末年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沙尘暴频发的历史原因及影响。
4.(四川延考区文综39第(1)、(2)问)阅读分析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黄河源出巴颜喀拉山,于山东垦利县境入海。其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黄河养育着中华民族,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决口、改道最多的河流。春秋以前,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入海,河道无所约束,漫流改徙无定,时常多股河道并存。战国时期,黄河下游两岸筑堤,河道逐渐固定。由于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河水浊重,号为一石水而六斗泥”。汉文帝时黄河下游出现大规模决口。东汉初年,王景治河,随地势高低,截弯取直,修筑堤防,开辟了一条新的河道。其后,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大片土地由耕转牧,水土流失相对减缓。至唐末,8XX年间黄河下游河道相对稳定。
北宋初年,随着黄河下游河道逐渐淤高,出现悬河,“高民屋殆逾丈”。1128年,宋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止金兵南下,于李固渡扒开河堤。黄河决口,东经豫东北、鲁西南地区,汇泗入淮。此后七百多年间,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夺淮入海,多次决口、改道,改变了黄淮平原的原有水系。水患遍及黄淮平原,洪水吞没大片土地,夺去千万人的生命和财产。洪水过后形成的许多沙丘和沙垅,吞噬大量农田、房屋,淤没城市,淤塞运河,阻塞交通。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1)概括指出北宋之前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为什么明清时期黄淮平原“农业生产日趋衰落,成为全国贫困地区之一”?
【热点训练】
1.认为“天有常道、地有常数”,主张“制天命而用之”的战国思想家是
a.荀子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环境状况改善的原因有
①北朝各政权统治者的重视 ②中原战乱,农耕规模缩小
③畜牧业因少数民族内迁有所扩大 ④北方地区防护林带的营建与保护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3.唐人记载:“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对这段材料中的现象的阐释和评价,不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逐渐导致耕地不足 b.反映了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
c.唐朝工具落后生产效率很低 d.过度开垦对生态环境有不利影响
4.下列现象都是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其中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消极影响的有
①昔元光(汉武帝年号)之间,人庶炽盛,缘堤垦殖 ②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农耕规模缩小,畜牧业规模扩大 ③唐朝时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④清代在不适宜生产稻麦的贫瘠土地上种植玉米、甘薯
a.①③ b. ②③ c.①② d.②④
5.田汉诗云:“枝干横斜叶半黄,漳州炉焰对斜阳。炼钢何惜相思树,一寸相思一寸钢。”
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a.颂扬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的巨大成就 b.反映了大跃进时期违背客观规律对环境的破坏
c.反映了人民群众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大跃进运动中d.展现了十年探索时期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6.右图是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的反映泰晤士河的一幅漫画,题为“沉默的强盗”。画面为象征死亡的骷髅在泰晤士河上游荡。该图的立意是
a.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大力对外扩张,成为海上强盗
b.社会秩序混乱,泰晤士河上强盗频繁出没
c.泰晤士河的航运业存在着重大的安全隐患
d.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人们生存,希望引起对环境问题的重视
7.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类越来越多地对自然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汽车尾气大量排放到空气中,有的地区甚至出现酸雨现象
②工厂里高耸的烟囱冒出滚滚浓烟,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宁静的田园生活
③废旧的电子产品释放的辐射严重就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①②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管仲认为:“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为可为天下王。”“山林虽近,草林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材料二 荀子说:“养长时,则六畜生;杀生时,则草木植。”“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
材料三 秦《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材料四 汉淮南王刘安说:“教民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硗(硗:指土地坚硬不肥沃)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萌,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贵。”
材料四 从总体上看,我国经济仍然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粗放型的传统发展模式。单位产值所消耗的资金、劳力、原材料和能源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以1吨标准燃料所产生的gdp比较,我国为395.8美元,美国为2172.8美元,日本为5747.8美元,德国为4351.5美元,印度为1430美元,世界平均为2167美元。消耗同样的能源所创造的产值,我国大大低于世界的平均数,单位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我国人口、环境、资源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研究表明,中国人口最大容量不能超过16亿,而目前已达13亿。每年净增1400万人口,要消耗掉每年新增国民收入的1∕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还有劳动人口增长高峰已经到来。人口文化素质在世界属于偏低,贫困人口在全国总人口的1∕17。资源短缺对未来发展压力很大。我国主要资源人均水平都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由于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还将继续下降。农业生态资源条件先天不足,目前还在继续恶化,生物资源进一步锐减。生态环境问题已危及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所造成的经济损失,20世纪90年代初已超过1000多亿。如果再不正确处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那么多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很可能被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等问题所抵消。
材料五 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衰竭而衰竭而死亡,该事件引起了全美国的高度民主重视。1963年上1952年,洛杉矶有近400名老人因光化学烟雾的污染造成心肺任的美国总统约翰逊提出建立“伟大社会”的施政纲领,其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是“伟大社会”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约翰逊执政其间,国会通过的立法中就有3个控制水质和空气污染的立法。“伟大社会”被称为自罗斯福“新政”以来最雄心勃勃的社会改革计划。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管仲和荀子提出了怎样的思想主张?
(2)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
(3)据材料四,你认为我国当前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有哪些?我国政府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解决环境问题?
(4)罗斯福总统采用什么方法推行“新政”?约翰逊政府为治理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与罗斯福推行“新政”的方法有何不同?
10.能源问题一直是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石油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能源之一,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要战略物资。
材料一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关于使用“石油”的记载。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云:“石漆,高奴县石脂水,其浮水上,如漆。采以膏车,极迅;燃灯,极明。”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鄜、延境内(今陕西)有石油,……余疑其烟可用,试扫其以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为之,其识文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为之。”
材料二 新中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图
材料三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比例图
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石油在唐宋时期已经有哪些应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简要说明19世纪中期、19世纪后期和20世纪中后期,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4)20世纪三四十年代,控制重要战略物资石油成为遏制法西斯扩张的重要手段之一。试说明西方大国在这一问题上对意大利和日本法西斯的态度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5)历史上,石油与国际争端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石油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11.能源是各国最为关注的战略资源,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1)中国古代统一王朝时在经济上利用自然能、解放人力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在20世纪50、60年代结束了“洋油”的历史,当时兴建了哪些重要的石油基地?石油工人留给我们什么精神?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水电基地的建设上取得了哪些成果?
自18世纪以来人类利用的能源是从煤到电的历史,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2)使煤开始成为人类主要能源的重大发明是什么?它开辟了人类什么时代?产生这个重大变化的根本前提是什么?
(3)当电成为人类主要能源时,人类又进入了什么时代?这次开始于经济领域的革命,史称什么?它在那四个领域出现重大突破?
(4)当今核能成为人类又一新能源之一,这是一个“化剑为犁”的典型故事,请指出二战中成为“核”的受害者的国家名称,并分析其受害的原因。
(5)新中国以来,我国政府也很重视核能的开发和和平利用,结合所学知识,请指出在军事上和和平利用上的成就各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表一:我国主要资源储量情况表
我国一些主要资源的人均储量占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比
石油 天然气 水 耕地
8.3% 4.1% 25% 40%
注:到XX年我国现有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可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仅有21种。
材料二
注: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解决能源问题。而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能源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
材料四 XX年12月25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集体学习时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做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
(6)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了我国经济中的什么问题?
(7)分析“能源安全的核心是石油安全。能源问题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对外战略、国家安全、战略经济利益以及外交手段等多层次的战略问题。”的哲学道理。
(8)结合当前的形势,为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提四条合理化建议。
【参考答案】
高考真题
1.(1)范畴: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变化: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活动: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主要因素: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5)体现联系观点:①联系具有普通性、客观性。循环经济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整体,它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②联系具有多样性。“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复循环体现了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循环经济的流程还体现出当各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循环经济表明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以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1)背景: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八大二次会议的总路线、大跃进等。
(2)变化:环保意识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3)中国经济发展观的不同:从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或答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小康社会等均可)。
3.(1)时期:东晋十六国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变化:建城之初当地水草肥美,后逐渐变为沙漠。原因:改牧业为农业,植被破坏;人口不断增加,过度开发。
(2)原因:西进运动;大批移民不断开垦土地,植被破坏,粗放式耕作。影响:农业遭受损失;生态危机与经济危机并发;使美国人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4.(1)历史地位: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夏、商、周主要活动区域;经济重心;历代政治中心;文化和民族融合的核心区域。
(2)原因:中游过度开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下游防治不力,灾害严重;战乱频繁;人工决口导致夺淮入海,水系破坏,环境恶化;农田、城市淤没。
热点训练
1.a 2.c 3.b 4.a5.b 6.d 7.d 8.
9.(1)主张: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将保护与发展协调起来。
(2)问题:秦朝重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然资源,促进生态平衡;《田律》是较早的环保法令之一,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3)成因:粗放型模式使资源利用率低;人口问题突出;生态环境恶化。解决措施:重视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有效解决人口增长、老龄化及贫困人口问题;综合治理生态环境问题。
(4)方法:国家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不同:加强政策重视和立法工作。
10.(1)应用:用作车轮的润滑油、用作照明的灯油、制作书画用的原料。(2)变化: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均迅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能源消费开始超过能源生产。(3)变化:19世纪中期,木材使用呈下降趋势,煤的使用呈上升趋势;19世纪后期,石油使用呈上升趋势;20世纪中后期,以煤为代表的传统能源使用下降,核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开始使用并呈上升趋势。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改良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煤的开采和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的开采和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期间原子能技术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也加快了核能的使用。(4)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时,英、法等国未将石油列入对意大利禁运的范围,结果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日本向东南亚扩张,英、美等国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输出石油,沉重打击了日本,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5)1973年中东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引发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经济进入“滞胀”阶段。
11.(1)唐朝的翻车,大庆、大港、胜利油田(任何两个),艰苦创业,葛洲坝、三峡水库
(2)瓦特发明的改良蒸汽机,蒸汽时代,根本前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四个领域: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
(4)日本,日本政府对外法西斯侵略(二战元凶)。
(5)军事上:1964年的原子弹试爆成功,和平利用上:大亚湾核电站的建立。
(6)表一说明我国资源短缺,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水平;
材料二-XX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问题也高速增长。02-XX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
03—XX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 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 04-XX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说明我国经济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7)a主次矛盾的原理,阐述“要维护能源安全,必须抓住石油这一核心”b联系、结合材料。
(8)建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优化资源配置;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依靠科技进步,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经济效益;依靠科技、加强管理,发展节能型经济,建设节能型社会,这是我国能源的根本出路;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
(若答出“加快发展低耗能、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