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精选12篇)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1
第二框题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综合探究:建设“学习型社会”
自主学习篇
1、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辩证关系:继承与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_______________,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要求: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____,在发展的过程中_____,这就是文化传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根本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定功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3、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合作交流篇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制度的更替、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
1.社会制度的更替 如何影响见教材44页第3段
2.科学技术的进步 如何影响见教材45页1段
【知识拓展】第一,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科学技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正确理解科技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科学技术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②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不断为人类物质生产开拓新的空间,而且在探寻规律和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凝结成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以及所汇集的智慧结晶,促进了人类思想的一次又一次解放,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化,引导人类走向更为先进的文化,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如何影响见教材45页最后1段
4.教育 如何影响文化的发展见教材46页最后1段
【特别强调】
第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决定的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根本性的。
第二,不是任何思想运动都能促进文化发展。
第三,不能把教育排除在影响文化的因素之外,也不能把“教育”仅仅理解为学校教育,应是广义的教育。
第四,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对文化发展影响的程度是不相同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的发展产生影响,甚至影响巨大。而社会制度的更替导致的是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是质变,所以对文化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应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3.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教材43页最后1段――44页1段
【注意】对待传统文化要“扬弃”(第5课)
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会成为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保守的方面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因此,我们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部继承。
4.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过程观 教材44页2段
辨析:文化传承就是要原封不动地继承传统文化
解析:(1)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2)文化传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有所淘汰、有所发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文化传承必然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在继承的过程中,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知识拓展】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第一,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和活化文化传统的功能:
① 人类文化只能被学而知之,不能通过遗传方式获得。如果人类的繁殖过程是人类种族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那么,教育则是人类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延续过程。
②教育对人类文化有活化作用,即将储存形态文化转变为现实,活跃文化。一种文化只有通过教育完成了这种转化,才能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表现出它的生命力和价值,才能出现文化繁荣的局面。
第二, 教育具有选择、整理文化传统的功能:
① 教育选择文化的功能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精心选择教育内容;二是精心选择教师;三是精心选择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②在教育对文化选择的同时,它同样也整理着文化。教育通过选择和整理,使得人类文化去伪存真,逐步系统化,其精华得以继承。
第三, 教育具有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文化的功能:
① 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融合和更新创造的途径很多,如移民、战争、贸易往来、旅游等,但教育是最有效、最积极的途径。
②通过过教育来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有一个积极的选择过程,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同时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青年一代,他们容易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模式。
综合探究 建立“学习型社会”
基本观点:
1.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教材56页1―2段
2.学习型社会的内涵和特点
(1)全民学习,终身学习,是“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教材56页3段
(2)学习型社会的特点 教材59页
①人人是学习之人,时时是学习之时,处处是学习之所,事事是学习之机。
②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③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为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人们需要学会利用现代传播技术进行学习。
3.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教材56页4段
4. 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学以致用篇
1.右下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 递慈善堂的“孝”字。该字上半部分左右两侧分别呈现猴头和慈妇的头像,表达了不孝便由人变猴的意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 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但封建社会却片面强调“愚孝”,成为束缚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枷锁。由此看来,继承传统文化应 ( )
a.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b.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c.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海纳百川,熔铸百家
2.XX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与世长辞。季老在生前曾强调:一个国家应该重 视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这是因为 ( ) ①本民族传统文化是至高无上的,是优越于其他民族文化的 ②没有文化的继承, 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也就不能丰富发展 ③传统文化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二、非选择题
3.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烟台市提出既要继续发展以海洋文化、开埠文化、民俗文化等为特色的文化,又要积极培育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并以国际动漫艺术节为契机,进一步加快动漫产业发展步伐,努力打造国家级动漫创意产业基地。
结合材料,说明烟台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是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的?
.4•.在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上,500名幼稚童声吟唱《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目前,北京、广州等城市的部分中小学校已着手组织在校学生开展“诵读书经活动”,即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等“国学”篇目重新列为必修课,要求学生熟背。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近千万的孩子加入“读经”的行列。对这一活动,有人认为是复古,有人认为是创新,还有人对此表示尊重和理解 ,认为应该顺其自然。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谈谈你对开展学生“诵经”活动的看法。
三.社会实践探究
调查了解学校课改进程,了解家人、老师的终身学习的现状,感受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意义。
第二框题
bc
3.答案:(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烟台一方面要积极开发利用海洋文 化、开埠文化、民俗文化等,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发展动漫产业等新兴文化产业,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4•答案:(1)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现代文明不能割裂传统。“四书五经”等中华传统名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必要发扬。(2)要分清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观点发掘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合理部分,不可照单全收。(3)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应该注意方式,不要搞一刀切。(4)创新与继承是文化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既要重视传统文化,又要学习借鉴外来文化。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2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综合探究活动:聚集文化竞争力
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形式、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文化塑造人生(丰富精神世界、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题 体味文化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1、文化现象 不在, 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 环境,也有不同的 环境,呈现出各自 的色彩。
2、文化的内涵
(1)含义: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 和 ,属于 范畴。
(2)内容: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 、 、 等意识形态部分,
又包括 和 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形式
思想、 、信念、 、 、教育 、文学 等都属于文化 (静态)
人们进行文化 、 、 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动态)
(4)文化的特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 的现象,是人们 的产物。(从产生看)
第二,每个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 ,特别是通过参与 ,接受 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从人们文化素养的形成看)
第三,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 ,精神产品离不开 。(从文化的载体看)
4•文化的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 ,能够在人们 、 的过程中转化为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 的成长过程中,而且表现在 的历史中。 (从影响的对象来看)而从影响的后果来看,文化的影响作用具有双重性。教材第10页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1•怎样理解文化的内涵?
(1) 把握文化概念,注意三点:
从本质上看,文化属于精神范畴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活动。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政治活动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它是精神活动。②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字作品、音乐、舞蹈、美术作品等。从范围(内容)上看,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从形式上看,文化形式丰富。既包括静态文化,也包括动态文化。
(2)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
(3)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4)“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教材97页,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基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总之,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素养不是天生的,文化活动不是纯粹的精神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这种转化,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媒介实现的。
3.全面认识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具有双重性)。
知识拓展:
(1)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世界观决定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学以致用篇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
出席会议并强调,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营造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浓厚氛围,着力净化社会文化环境、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据此回答1~2题。
1.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 ) ①是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现象 ②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 ③就是文化 ④有利于未成年人文化素养的形成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之所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 ( )
a.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b.先进、健康的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
c.文化现象应丰富多彩 d.文化环境对少儿的成长起决定作用
3.济南市杂技团、市京剧院、市吕剧院、市儿童艺术剧院、市曲艺团等单位参加了第
九届山东文化艺术节,举办专场演出14场。这表明 ( )
a.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c.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d.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二、非选择题
甲:文化是精神力量,但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乙:文化既是精神力量,又是物质力量。
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下甲,乙的观点
三、社会实践探究
本地文化景观调查,确定政治学科研究性学习课题
参考答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题
cbc
4•甲和乙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有问题。文化是精神力量,但是可以通过媒介转化为物质力量,创造价值。例如,作家可以出书,然后向社会发售,从而使得书籍在售出过程中达到了传播文化与实现价值的双重功效。又如,人们通过教育的作用,丰富了见识,提高了素质,进而在现实工作中变得更加得心应手,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再如,艺术工作者可以通过音乐、歌声、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也是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的。甲的说法否认了文化的可物质化,乙忽略了文化物质化的条件,所以都是错误的。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3
第二框题 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自主学习篇
1.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大众传媒:标志、形式、地位)
①传媒大体经历了_______________和____等发展阶段。
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标志的。
③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大众传媒依托 ,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 ,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 ,日益显示出文化 、 、 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 。
3.推动文化交流
(1)意义:一方面,可以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_,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使外域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确做法: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要更加主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做中外文化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1.文化传播的含义 见教材34页1段
2.文化传播的方式和途径:
(1)商贸活动、2)人口迁徙(3)教育。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解析】商业活动是个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具有文化传播功能?
①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种功能。通过事业往来,可以使不同产地的商品在世界范围内流通,促进文化发展,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②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涵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交流文化。从世界文化交流史来看,印度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在很大程度上靠印度商人;我国的丝绸之路更是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
③现在,商贸活动在文化传播方面增添了新的内容,具有外交、对外宣传、传播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功能。
3.文化传播的手段 见教材36页-37页
(1)传媒的含义、发展阶段和作用
作用――传播媒体、传播技术是文化传播的物质保证和实现方式。
(1) 现代文化传播手段---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含义、出现标志、方式和特点 见教材35页
【注意】大众传媒的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传媒方式将被淘汰。传媒的发展并不是依次取代的关系,即新的传媒出现,并不意味着旧传媒的消失,不同传媒共同存在,在文化传播中各自发挥作用。现代文化传播手段被称为大众传媒,是多种传媒的总称。
4.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作用:见教材37页第2段
5.树立的态度:见教材37页第3段
辨析: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解析:二者不是一回事。
第一,文化传播的途径包括商业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第二,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如今,大众传媒称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辨析:文化的交流会冲击民族文化。
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发展并壮大的。中国文化也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融会各民族文化,同时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不断交融、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而成长起来的。中国文化在向世界规范传播的同时,也经历了几次外来文化的冲击,如佛教东来、基督教东渐,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文明与古老文明的全面冲突等
学以致用篇
1.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
题越来越热。假如以此为话题,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意义写一篇政治小论文,你
认为下列最合适的理论视角是 ( )
a.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b.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c.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促进 d.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一元化
2. XX年11月26日,一列悬挂中国国徽和“文化交流号”字样的红色列车,从广西
南宁开出。这列承载中华文化“走出去”使命的火车,搭载着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119人和上万册中国图书,驶往越南首都河内。本次专列在越南、柬埔寨举行了为期10天的XX年“中国图书展销会”。中国与其他国家文化交流体现了 ( )
a.各民族文化之间差异在缩小 b.中国与这些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价值观趋同
c.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d.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二、非选择题
3.改革开放使中外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大量外来文化快速涌入我国。在中外文化大交流、大碰撞过程中,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冲击,部分人还在思想观念、民族节日等方面出现盲目崇拜西方的倾向。据此有人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应该多输出民族文化、少输入外来文化。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评析这种观点。
三、社会实践探究
调查了解当地的某些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声望。
第二框题
ad
3.答案:(1)对外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能够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2)发展我国传统文化,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但不能盲目崇拜西方,犯“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3)对待民族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4
第二框题 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自主学习篇
一、解决道德冲突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 和 ,不断追求更高的 。
二、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
(一)科学文化修养
①含义:人们在 、 、 等方面 、 的过程。
②重要内容: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人类创造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③根本意义: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 ,使自己的 不断升华,
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二)思想道德修养
⑶思想道德修养:人们通过 、 等方式,不断提高 、 ,陶冶 ,养成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 的过程。
(三)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 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 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 科学文化修养。
③一个真正有知识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 和 的人。
三、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1)在遵守公民 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 ,是一个不断改造 的长期过程。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 。
2.如何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1)不断改造主观世界:认真学习 和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 、 、 。
(2)脚踏实地、重在行动:加强自身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 、 、从 ,在道德实践中树立 远大理想。
(3)反对 、 、 思想道德价值观,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合作交流篇
一、【知识点拨】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区别:
科学文化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
方式不同 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自省、自律
内容不同 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用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艺术欣赏等 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理想等
二、.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密切相关、相互促进)教材109页―110页
【知识点拨】辨析:有人认为,科学文化修养高的人,思想道德修养也高,反之亦然。
(1)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能够相互促进,但二者并不一定是完全同步的。有着较高的科学文化修养不一定就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应该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在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同时,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修养。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
(2)从理论上讲,一个人的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是密切相关、相互促进的,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从学生的实际来看,我们正处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阶段,同时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趋向成熟的阶段,对于我们来说,正确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协调发展,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 110页第二段
在于通过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自觉接受先进文化的陶冶,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真正有科学文化涵养的人,也应该是具有崇高理想和高尚思想道德的人。
四.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00页第3段――111页
海伦•凯勒曾说,假如给我有视觉的一天,我将“向过去和现在的世界匆忙瞥一眼”,而要做到这一点,“当然是能过博物馆”。为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的作用,XX年1月23日中央宣传部等单位下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是( )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手段 ②国家实现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积极举措 ③对某些文化产品经济价值的否定和社会价值的肯定 ④把文化产业从市场中分离出来加以发展的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学以致用
1.古人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中国古代“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的继承和创新,为人们修身养性、转变社会风气提供了一个非常好和非常具体的价值判断与导向。这表明 ( )①提出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要求遵循古训 ②弘扬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③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已成为每个公民的价值选择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著名诗人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在和高尚的人谈话。”这体现了 ( )
a.只要读书,就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b.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c.只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就一定能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d.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与科学文化修养无关
3.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名言告诉我们 ( )
①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②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③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④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核心在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 ( )
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5•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7.8万名“村官”,小杨就是其中的一位。大学一毕业,小样打破传统观念,只身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乡村任村委会主任助理。任职期间,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她走访农户,宣传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和政策,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协助主任处理一系列村务。她刻苦学习雕刻知识,与该村艺人共同努力,使该村濒临失传的木雕工艺重放异彩,并将原先小打小闹的木雕品发展为人人喜爱的旅游纪念品。短短两年,该村的社会风气明显好转,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因此,“村官”小杨得到了领导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小杨自己也认为当“村官”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村官”小杨给乡村带来的变化是如何体现《文化生活》道理的?
第二框题
dbad
“村官”小杨向村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推动该村传统木雕工艺品转化为旅游纪念品,使村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表明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
“村官”小杨和艺人共同努力,使原先小打小闹的传统木雕工艺实现新的发展,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与创新。
该村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表明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和社会的发展。
小杨给该村带来的变化与她自身良好的素质密不可分,表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与知识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5
第二框题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自主学习篇
1.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可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提供 与 。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容有哪些?(根本任务、主要内容、中心环节)
(1)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略,详见第十课)
★理解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为什么、怎么办?)
(1)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 作用,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措施:发展教育事业,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 ,实施 ,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可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措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 ,大力加强 ;普及科学知识,弘扬 ;坚持 并重,充分发挥 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 的良好氛围。
(3)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原因: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措施:要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 ,营造有利于 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 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 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形式上,发展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开展______________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调动亿万人民广泛参与文化建设。
(2)立足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实践。p103(内容上的其他知识如先进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等略!)
合作交流篇
【知识点拨】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⑴发展教育事业
①地位: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②措施: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③方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⑵发展科学事业
①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②措施: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⑶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地位: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重要组成部分。措施: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内涵
①基本方针:牢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方针和方向。②根本目标:培养“四有”公民,提高国民素质。③重要任务: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④中心环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⑤新的课题: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⑥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的内容 书100页最后1段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
(1)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2)书100页第1段
【特别提醒】正确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就其主要内容来说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侧重点上又有所不同,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来说的,精神文明则是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的。
辨析: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就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第一,社会主义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在内的全面文明。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物质文明为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政治保障;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100页
【知识拓展】“四有”公民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项都包含不同层次的内容。
有理想,是指在全党牢固树立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
有道德,是指在全社会树立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
有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公民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拥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所必备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本领;
有纪律,是指要遵守以维护全体人民共同利益为目的的行为规范。
“四有”之间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四有”中的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的要求。理想是人们的主要精神支柱。有了革命理想,才能自觉运用道德和纪律约束自己,才能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强大动力。道德与理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理想与有道德是一致的,理想的破灭也常常伴随着道德的沦丧。纪律是理想和道德的表现,也是实现理想、遵循道德的保证。科学文化知识是坚定理想、遵守道德和纪律的重要基础。作为新时期培养人的目标,“四有”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全体公民的社会政治理想、道德情操、科学文化素养、民主法制和纪律观念全面发展的要求。
辨析: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第一,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一切文化创造的主体。亿万人民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深叶茂的土壤。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投身于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特别提醒】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第10课)和教学科学文化建设(第9课)。
辨析:有人认为自然科学比哲学社会科学重要,也有人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比自然科学重要。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扶持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建设。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温馨提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区别 含义 指以丰富和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和才智能力,优化社会风气、行为规范以及价值取向为目的的文化建设。 指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资金来源 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 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
特征和
本质 创造性和公益性,不以盈利为目的 消遣性、娱乐性、益智性和盈利性
目的 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性的和高品位的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占领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 满足人民群众一般性的文化消费需求
范围 学术研究(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文学艺术以及博物馆、图书馆等。 主要包括文艺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等。
联系 (1) 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中,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2) 文化产业为国家创造物质财富,使国家有更多的物力和财力用以支持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
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多种形式
1.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建设和谐文化,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在这一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3.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特别提醒】文化属于思想意识范畴,而认识来源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先进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学以致用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各界组织的“希望工程”“送温暖”“春蕾计划”、“扶残助残”公益活动等,及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的创建文明城镇活动,体现了
a.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过程
b.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d.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 ( )①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②充分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③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④承认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①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思想觉悟得到启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②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③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④是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有效途径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4.《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科学教育是文化建设的根和魂。根深才能叶茂,有魂才能强大。资金和普通技术可以引进,但国民素质无法引进,核心技术也买不来。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只有把教育搞上去,才能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这是因为
a.教育是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b.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c.教育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d.教育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5.――XX年“五个一工程”公布包括电影《集结号》、歌曲《沂蒙六姐妹》在内的多部观众喜爱的作品奖,获奖作品题材广泛,弘扬主旋律、讴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成为获奖作品的共同特点。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 ①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 ②以提高收视率为出发点
③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弘扬主旋律 ④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根源于
a.“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b.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d.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二、非选择题
7•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西方的一些不良思想也在蔓延滋长,曾发生过“问路要钱”“让座要钱”“救人要钱”等现象。
你认为,我国尤其是青少年应怎样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社会实践探究
了解班级精神文明建设情况,为培育良好班风学风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二框题
bbabbc
7、(1)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3)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4)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6
第三单元 中化文化与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和途径。
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对教材适当重新整合)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一、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源远流长(纵向,从发展历程看)
1、见证: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1)_______是文化的基本载体。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______________。汉字为书写_____________,传承_____________,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作用)。
原因: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 ,重视 。
中国史书典籍的特点: 为世界所仅有。
(二)博大精深(横向,从内涵看)
体现在: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主要表现在 和 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 、展示人们的 有独特的作用。
(2) 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注重
,具有 、 的特点。
2、区域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 千差万别, 发展程度不同。受 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点。
(2)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长期 、 、 ,既渐趋 ,又保持着各自的 。
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
①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自己民族的特性,又都有中华文化的_____,都是中华文化的 ,都是中华民族的 。
②各兄弟民族文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_______________和强大的_________________。
(2)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此知识可联系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理解。)(可联系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类比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
(1)原因:_________________。
(2)包容性①含义:即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所谓“______________”,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各谐相处;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②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_______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____________、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意: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并非意味着融合了其他民族文化,并非是中外文化趋同。)
三.创造中化文化新的辉煌
1•中华文化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历程
(1)中华文明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2)古代的辉煌——近代的衰微―――现代的复兴
2•发展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1)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 , ,使之与 相适应,与 相协调,保持 ,体现 。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 、 和 ,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 力量,是中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 。
(3)只有在 领导和 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知识卡片】文字、文学、文物、文明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文学:以文字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会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物: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文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有文化的状态。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意味其发展一帆风顺,始终辉煌。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文化走过来自己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但在近代出现来衰微。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历程可用下表来展示:
时期 主要文化思想 成就
殷周 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 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春秋战国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 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思想的雏形
秦 统一的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 儒家学说确立了至尊地位 中华文化得到较大发展
隋唐 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广泛吸收外域文化 中华文化进入气度如虹的全盛时代
宋元明 延续隋唐文化的辉煌 史学、文学艺术和科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
明清 西方近代文化思想传入 中华文化走向衰微
辨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与史学典籍,有其合理性。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来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会丰富成果。数千年来,汉字这种具有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来巨大的作用。史学典籍的出现,能够将大量的历史经验、资料史实记载并流传下来。
(2)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它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1)内容极为丰富,具有独特性 教材66页――67页
【注意】:文学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由经济基础决定,它源于社会,反映社会,折射人类共同情感又承载独特民族传统。
(2)从不同地区看,具有地域性(成因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关系) 教材68页
【知识点拨】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华文化与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来看,中国文明属于东方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一起构成了世界文明。基于现实的与区域文化的研究视野,中华文化包括具体的齐鲁文化、楚文化、三秦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区域文化。自文化外部看是“一体”,以汉文化为主导;自文化内部视之,则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征,齐鲁、巴蜀、秦、楚文化,异彩纷呈,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元”。
辨析:中华文化是中国这一古老土地上孕育的文明,因此各地区文化都是相同的。
第一,中华文化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但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第二,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从不同民族看,具有民族性。教材 69-70页
【知识点拨】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第一,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
第二, “各民族文化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并不是说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形成了中华文化,而是说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传播的过程中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由于各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在它们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后,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华各民族文化在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同时,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的特性。而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深化认知,提升能力,陶冶情操】
辨析: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
第一,中华文化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第二,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第三,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不是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
辨析: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不同民族文化很难融合相处。
第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也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但不等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无共性。
第二,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自己的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辨析: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一回事。
该观点是错误的。源远流长是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动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博大精深则是从中华文化的内涵厚重(静态)的角度,侧重从中华文化的内涵上来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3.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65页――66页
4•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地位、含义、意义) 教材70页第2段
5.中国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贡献(中华文化的作用)教材70页第1段
6•中华文化的作用 教材70页最后1段
学以致用篇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 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 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巨大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中华文化巨大包容性的积极意义在于 ①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 ②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③使中华文化始终处于世界文化的最前列,在世界文化中居于统率地位④同化了其他民族文化,使中华文化更加发扬光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③
3.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 b、阶级性 c、民族性 d、地域性
4.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有 ① 对中华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 ② 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③ 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并与之和谐相处 ④ 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5、230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依托鼎盛的国力,组织全国数百名优秀学者,用十余年的时间编撰《四库全书》。此书涵盖了十八世纪中期以前中国文化基本典籍。《四库全书》的编撰证明了 a、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b、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c、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d、中华文化能够求同存异
6、中国人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地域性 b.差异性 c.民族性 d.结构性
7、我国许多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侗族大歌、壮族山歌、蒙古族舞蹈、维吾尔族舞蹈、藏族舞蹈、朝鲜族舞蹈等都极具特色。由此可以看出 ①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②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水火不容③各民族文化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④各民族文化独立于中华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8、中华文化是个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9.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不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
10.“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 )
a.包容广纳 b,推陈出新 c.博大精深 d.源远流长
11•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人们为多姿多彩的民族音乐而激动,更为音乐盛典丰厚广博的文化内涵而感动。这从一个侧面表明( )①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③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④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12•材料一:中医学是在中国产生,经过数千年发展而形成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的传统医学,对后世影响很大。
材料二:“取消中医”网络签名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专家和中医药界人士撰文或以其他不同方式对这种活动予以驳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发言人表示,据调查,到目前,参与网络签名的仅有138人,而非所传“万名”。
(1)结合材料一说明中华文化的特点。
(2)结合材料二为促进中医学发展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13•中华民族文化,像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将世界的目光吸住。她那灿烂的成就,对推动人类文明的起步,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法国思想家伏尔泰盛赞中国文化,尤其崇拜孔子,他大声疾呼,欧洲人对中国“应该赞美,应该惭愧,尤其应该效仿”。
美国汉学家德克—卜德说:中国文化西传的结果,甚至“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了我们整个现代文明的基础。
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博士说:在中世纪时代中国几乎所有的科学技术领域都遥遥领先于西方,中国的科技常常为欧洲人望尘莫及。
英国思想家培根曾高度称赞中国的四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
据说日本企业成功靠的是《论语》加算盘。新加坡的繁荣得益于重视儒学教育,那里的中小学普遍设有儒学课,讲授“四书、五经”。
阅读以上材料请回答:中华文化的成就和魅力体现在什么方面?
三、社会实践探究
观看大型电视系列片《齐鲁青未了》,深入了解齐鲁文化的魅力;调查了解周村‘旱码头“文化节的有关情况,了解乡土文化。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cca da,abbdd b
12•答:(1)、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的特点。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从中医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轨迹,这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2)、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中医学具有独特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养生方法,诊疗手段,这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
(2)答:1、提高各完善中医药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2、加强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建设。3、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4、提升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5、提高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6、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等等(言之有理即可)
13•答案: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2)此外,中华民族还具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不同区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3)此外,在中华文化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7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重新整合教材知识)
感受文化的影响+文化塑造人生
自主学习篇
1、文化对人影响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 ,来自于各种形式的 。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①文化影响的的__________、_________。②文化影响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化对人们影响的特点:
⑴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对人的影响不都是 、 的。
⑵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 、 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4•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文化塑造人生(任何文化对人都具有塑造作用)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 。
积极参加 ,不断丰富自身的 ,是培养 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___________________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在人的 、 和 等方面,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 ,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 的作用。
合作交流篇
一、文化影响人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教材14页最后1段
注意: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但不能据此认为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因为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同性,有普遍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
辨析:不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一定不同。
解析:见上
二、文化影响人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2)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16页1段
(3)文化的影响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应该主动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解析见教材16页最后1段 17页第1段
【注意】
第一,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中,人们得到思想启示、精神享受、情感陶冶等,无不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第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辨析:文化环境决定一个人的文化素养。
解析: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处在一定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素养。文化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只有主动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熏陶,才会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
辨析: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是一成不变的。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而持久的。特别是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尽管是深远持久的,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业已形成的观念、思维方式等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会得到改造。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作用
1•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
(1)文化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个人人格的塑造上。不同的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形成具有不同的影响。优秀的文化作品,能够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不良文化对人们的人格形成产生消极的影响。
(2)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作用 教材18页最后1段
2.增强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2)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强调】
1.任何文化对人都有塑造作用,文化“丰富精神世界”,这里的“文化”是指优秀文化、先进文化、健康文化。
2.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物,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
3.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力量的增强是统一的。
4.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要求和内容也不同。
辨析: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同步的。
解析: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社会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又反作用于社会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学以致用篇
1.一位美国游客看到财神赵公明一手举钢鞭、一手托金元宝的塑像,感叹道:“抢夺
资源还受到如此尊重,这种思维与美利坚没有什么区别。”这表明 ( )
①中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相同 ②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文化存在误读 ③中
国人与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完全不同 ④文化背景差异影响人的认识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文化是人创造的,文化又影响着每一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 ( )
①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③决定着人们思维方式的形成 ④表现在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起促进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忙碌在训练馆、赛场、机场、城市路口的广大志愿者,他们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为全运会作出了贡献。据此回答3~4题。
3.弘扬志愿者精神有利于 ( ) ①感召人们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②感召人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 ③感召人们提高健康素质 ④促进我们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在志愿者精神的激荡之下,并不是人人都受到相同的影响,这是因为 ( )
a.文化影响人是深远持久的 b.文化影响人是潜移默化的
c.文化影响人是主动感悟的 d.文化影响人是形式各异的
5.新疆各民族都有不同的见面礼节:维吾尔族人把右手放在左边的胸前,把身体向前倾侧三十度,然后说:“萨拉木来坤”(“祝福”之意);哈萨克族人伸出手握住对方的手,表示尊重和热情,并说:“萨拉木来坤”,同时还要问七八个“阿曼”(“平安”之意);俄罗斯族人一般要拥抱,并亲吻面额,一般人见面时只握手,并说:“孜德拉斯维基”(您好)。材料说明了 a.交往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 b.文化具有潜移默化、持久深远的影响
c.文化影响着人的交往行为、交往方式 d.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XX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庆典在北京举行。庆典展示了我国各方面的成就,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上述材料表明 ( )
a.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b.优秀文化是开拓进取的思想观念
c.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优秀文化能够推动社会全面发展
7.XX年12月4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隆重开幕。以“阳
光网络•创新生活”为主题的本届网博会,云集了网络教育、动漫、游戏、文学、音
乐、视频、软硬件及网吧等文化市场领域的80余家企业。通过博览会引导网络文化
产业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 ( )
a.网络文化是最具时代性的现代大众文化 b.网络文化的影响是深远持久、快速直接的
c.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d.网络文化对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的影响越来越大
8.XX年11月29日,中国移动宣布从30日起,对所有wap类业务合作伙伴暂停计费,并进行全面清理,斩断淫秽色情网站收费链条。运营商之所以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是因为 ①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网络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④
9.XX年9月12日至10月6日,上海旅游节成功举办。旅游节期间上海推出55条“世
博之旅”线路,另外,“新沪上八景”评选、上海街舞大赛、城市景观灯光艺术评
比等新项目也逐一推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举办旅游节( )
①基于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以巨大影响的考虑 ②出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的考虑 ③是文化传播的手段 ④可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全面发展
a.②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0.著有《道德箴言集》的法国一代圣哲拉罗什富科重视智慧与健康的统一,他认为, 智慧之于灵魂犹如健康之于身体。我国古人也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的理念。这启示我们 a.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b.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c.必须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古代就已经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
二、非选择题
11.党的xx大报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
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对于这一战略思想,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1)为什么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仅仅从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去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关注其深刻的文化涵义”?
(2)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回答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2.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举措。XX年9月4日,全党深入开展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运用文化生活知识,探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必要性。
三、社会实践探究题
了解校训,分析学校自习文化的独到之处,总结分析校园文化在高一阶段对自己产生了哪些影响,与同学交流心得体会。
第二课 第一框
dccdc
第二框题
cdddc
6• (1)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关注深刻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可以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可见,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7•(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促进政治文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3)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有助于提高人们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有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8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重点难点(高考考点梳理):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指导思想和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公民道德基本规范,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题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适当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读书摘要 自我检测 落实“双基” 预习达标
(一)辨证地、全面地认识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 ,大众传媒的影响, ,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2)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①喜: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
表现:能充实人们的______________, 传播____ ________;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_____ ________,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推动________________。
②忧:原因: ,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表现:有些部门和单位在 的驱动下,不顾 ,肆意生产、销
售 的文化产品;有些文化产品迎合 ;有些媒体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③启示: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
(二).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
(1)含义:面向 ,反映 ,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
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2)原因:①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和不同教育程度的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呈现出 、 、 的特点。②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应该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要求:(略,见合作交流篇)
合作交流篇
师生互动 释疑解惑 拓展思维 明辨是非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见87页最后两段
【知识点拨】
1.什么是大众文化――只有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才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特别提醒】 “大众文化”这一概念不同学者在理解上存在差异。但无论怎样理解,大众文化通常都具有以下特点:以赢利为目的,采用现代科技和机器设备规模化地生产文化产品,通过市场运作和大众传媒广泛传播,为社会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而我们所讲的大众文化即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内容上要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是人民大众真正需要的文化;二是在形式上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因此,不能将社会主义大众文化与一般意义上的大众文化混为一谈。
辨析:时尚文化就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时尚文化是指在短时期内特定社会群体所崇尚的文化消费或文化体验。时尚文化并不等于先进文化,有些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披着时尚的外衣却宣扬落后甚至腐朽的文化。而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在内容上必须是先进的、健康有益的,而不能是庸俗的、低级趣味的。因此,不能把两者混淆。
2.怎样发展大众文化
(1)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4)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让精神文化产品符合人民的利益,促进社会的进步。
学以致用篇
探究创新 强化认知 提升能力 陶冶情操
一、单项选择题
1、针对部分媒体“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端庄”的现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严厉打击,坚决取缔 b、文化多元,鼓励支持
c、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不闻不问,放任自流
2、当诸如《哈利波特》《神秘岛》等外国作品接二连三地风靡我国时,我们本土原创的未成人文学作品,至今还拿不出一部家喻户晓、人人喜爱的经典之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文艺作品的内容脱离了未成年人的实际,文艺创作的过程脱离了未成年人的主体。这启示我们
a、要提高人民的素质,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b、要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的需求
c、吸收人类的优秀文化为我所用 d、文化创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3、《国家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期末,城市的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文化产品基本满足居民就近便捷享受文化服务的需要,在农村基本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难的问题。这体现了我国文化发展要坚持
a、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c、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d、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4.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读国学经典《论语》,立足于“唯用”的角度,通过经典文学给现代人以宇宙观、人生观、处世之道、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启迪,受到了中国国内大众的欢迎。这告诉我们 ( )
a.大众传媒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b.大众喜爱的文化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文化
c.电视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d.创新形式可以使传统文化更贴近群众
5.发展大众文化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下面对其中的“贴近群众”的理解正确的是 a.只要群众需要,就一定尽力满足b.以人民群众的喜好作为评判文化先进性的唯一标准
c.着眼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体现我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
d.把观众投票数的多少作为评判文化先进性的唯一标准
6.XX年12月8日,全国“扫黄打非”办等九部门在京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深入整治互联网和手机媒体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专项行动。全面净化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环境,努力建立良好的网络文明风尚。这表明
a.国家将对文化场所进行直接的经营管理b.文化市场具有盲目性和商业性
c.国家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d.娱乐场所是庸俗和低俗趣味文化的发源地
7.XX年国庆节期间,文化部推出多台优秀剧目和大型艺术展览,涵盖了京剧、昆曲、话剧、地方戏曲、儿童剧、歌剧、舞剧、音乐剧等艺术门类,体现了近年来舞台艺术领域的丰硕成果。这些活动 ( )
a.把提倡多样化放在首位b.坚持了“百花齐放、百家齐鸣”的方针
c.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指导地位d.会使经典文化更具生命力
二、非选择题
8•清明节,是我国人民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用一些物品祭奠祖先无可厚非,原来一盅清酒、一束鲜花就可以代表的追思之情,现已异化为让祖先充分享受现代生活,从“轿车”“别墅”等常规祭品到“私人医生”、“财博工具”甚至“摇头丸”等。祭品日显邪化、越来越低级、越来越庸俗。
(1)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文化现象?
(2)你认为应该怎样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题
cd adccb
8•(1)上述材料说明一些品味低下、庸俗的文化仍有一定的市场,应该对文化市场加强管理和引导,大力发展先进的、健康的、有益的文化。
(2)①加强文化市场的法制建设,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③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类型多样的,先进的、健康的、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反映人民利益呼声的社会主义大众文化。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9
第九课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繁荣
第一框题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综合探究: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自主学习篇
1.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因为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___ __。
2.是什么?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以_____ 为指导,以培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目标,面向_____ _________ _____,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_______________文化。(教材p113-115,综合探究)
3.如何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包括:(灵魂)——__________________指导思想;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理想;(精髓)——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精神和__________________的时代精神;(基础)—— 。
②为什么(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 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 。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人们的思想活动呈现出 、 、 、 明显增强的阶段性特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 、 ,又有力抵制各种 的影响,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 和 。
③怎么样:就要巩固 ,坚持不懈地用 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 凝聚力量;用以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为核心的发展精神鼓舞斗志;用 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关键是坚持巩固 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_____________ 体系。这个体系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要立足于发展_________________的实践;着眼与__________发展的前沿。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
(4)是全体人民的事业。p113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即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是统一的。
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
合作交流篇
(1)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p97页
【特别提醒】把握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要注意四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了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二是以培育“四有”新人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三是坚持“三个面向”,强调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四是坚持“社会主义”这一核心和本质要求,离开了“社会主义”这个核心要求,在理解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性质和各项要求时就容易出现偏颇。
(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历史使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知识点拨】正确理解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关系
第一,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统领文化建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使我国的人民在现代化建设中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不同学术观点、艺术流派的争鸣和切磋,开展真诚的、说理式的批评和反批评,努力创造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活跃气氛。
第二,文化的主旋律和多样化之间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关系。没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唱响文化的主旋律就是一句空话;没有文化的主旋律,文化的多样性就是盲目的,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甚至丰富多彩的文化也会暗淡失色。所以,越是弘扬文化的主旋律,就越需要文化的多样性来作补充和烘托;越是深化和拓展文化的多样性,就越要围绕和弘扬文化的主旋律,使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的主旋律形成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
第三,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文化艺术的发展才不会迷失方向。与此同时,只有创作生产出更多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作品,才能不断推进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
辨析:“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回事。
(1)“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是一回事。
(2)一般而言,“先进文化”是指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文化。它是一个静态概念,具有相对性,并且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其内涵也不断发生变化。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一个动态概念,它并不专指某一特定形态或某一层次、某一阶段的文化,而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规律。
(3)就目前中国而言,“先进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辨析: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的多样化是矛盾的。
第一,此观点错误。二者并不矛盾,而是辩证统一的。
第二,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绝不允许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纯而又纯,有一些噪音、杂音,也在所难免。关键是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大量事实证明,思想文化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产品,都应成为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阵地,不能为违反四项基本原则、违反改革开放政策、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错误思想观点提供传播渠道。
第三,提倡多样化包括了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二是即使反映主旋律的作品,在题材、形式、风格和表现方法上也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第四,越是多样性,越是要有主心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多样化的主心骨。有了这个主心骨,就能保证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我国文化始终沿着进步的方向前进。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是统一的;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统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3.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略 (见自主学习篇和综合探究)
综合探究 感悟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
基本观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时代背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见第9课)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反对两种错误思潮:文化复古主义和文化封闭主义。)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让社会主义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
学以致用篇
1、我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由 决定的。
a. 我国社会主义性质b. 中华民族精神 c. 教育的基础地位d. 社会效益的首要地位
2、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其根本原因是
a、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的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保证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没,指导各方面文化工作,衡量和检验文化工作的成果,发扬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推动文化创新。这是因为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继承和发展②它进一步明确了先进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③它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④它决定着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②能够为我国经济基础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是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 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a、③④ b、①② c、 ①③ d、②④
5.建设和谐文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判断我们的文化性质和方向是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不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是否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是否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c.是否坚持贯穿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d.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指导地位
①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②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③是由我国文化多样性特点决定的 ④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7.现在,我国正发生着深刻的历史变革,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的同时,社会生活多样、多元、多变的特征日益凸显,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激荡,只有用统一的指导思想凝聚人心,强基固本,才能为政治稳定、人民团结、社会和谐提供根本的政治保证。上述要求表明
a.必须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b.必须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c.必须激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d.必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8.人民网载文指出,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我们要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坚持不懈地推动文化开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历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不断增强先进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本质是
①发展多元文化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融中进行文化创新的过程
③在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
9•辨析题: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大力发展各种文化。
第九课 第一框题
ababd cbb
9•①文化是人创造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有进步与落后、先进与腐朽之分。只有先进、健康的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后、腐朽的文化则危害人的进步。③我们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为目标,发展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10
框题导学(阅读思考,探究交流,学以致用,实践创新)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题 文化与经济、政治 +综合探究:聚集文化竞争力
自主学习篇
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文化与经济、政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在:(1)经济是_______、政治是______的集中表现,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决定。(2)文化又反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给___________________以重大的影响。不同性质的文化所起的作用不同,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腐朽的、没落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1)在经济发展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 、培养各种 、提高 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_____________更加丰富,__________________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2)从国内来说,人们为了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从国际来说,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 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只有大力培养和弘扬_____________________,才能抵制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二•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1、表现:文化越来越成为 和 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 因素。
2、现状: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严峻挑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 的精神武器。
3、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激发全民族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 ,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 、不竭的 和强大的 。
合作交流篇
1.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如何正确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区别: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联系: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1)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第一,如图
一方面,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第二,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
第三,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第四,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发挥着巨大促进作用。
第五,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辨析: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的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
解析:这种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如同不能简单地把精神文明看做是物质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一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第六,经济的“决定作用”与文化的“反作用”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作用,不能混淆。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第一,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材10页。简单地说,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
第二,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教材11页。简单地说,就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综合探究:聚焦文化竞争力
基本观点:
1.文化竞争的时代背景:教材22页1-2段
2.发展中国家在文化竞争中面临的形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22页3-4段
我国应对文化竞争的措施:11页最后1段
【知识拓展】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意义:
(1)从物质生活方面来看,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增加经济收入,改善人们的消费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抵御外来文化侵略,保证文化安全。
(2)从精神生活方面来看,文化产业的发展,生产大量的健康向上、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和精神财富,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又能促使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修养,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硬实力、软实力、巧实力
综合国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经济实力、军事力量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精神性力量,如国家的凝聚力、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认同程度等。而知道如何将“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起来,便是“巧实力”
3.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文化战争与文化霸权主义
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一般是与公共文化事业相对应的概念。文化事业单位主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单位则主要面向市场,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其范围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改革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我国现实情况看,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演出业、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和艺术品业等。
所谓“文化战争”,不同于一般单纯意义上的文化之间的争斗和碰撞,而是世界范围内进行的文化大战,只不过和血肉横飞的世界大战相比采取的是另一种形式而已。这场文化战争同样也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发动的。它们凭借其实力向世界各国输出其文化产品,这场文化侵略的后果要比当年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后果严重得多。文化战争、文化侵略具有武装占领、经济掠夺不具备的优点,即它不是用强力压服,而是用精神手段来“化”掉你,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它的俘虏。这就是“文化战争”。
所谓文化霸权主义,就是否认别国民族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的文化优越于其他文化,妄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10月16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济南举行,全运会的举办带动了济南的城
市建设、旅游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表明 ( )
a.体育具有商业性 b.发展体育事业要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c.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d.文化是一种社会经济力量
2.全运会期间,济南举行了新中国体育60年辉煌成就展。展览通过图片、邮票、文字
等不同形式,全方位展示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体育的发展历程和各种成就。展
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是全运会组委会精心打造的文化大餐。这说明 (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②有利于中华文化得以展示并走向世界 ③世界人民对中
华文化具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民族凝聚力和国际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3.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受到重视,党的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
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样做是由 决定的。 ( )
a.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本质
c.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精神力量 d.我国文化十分落后的严峻现实
4.XX年9月27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
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
略性产业。上述材料说明 (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②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 ③文化产 业在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④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或萧条时期,文化通常会逆势发 展,成为文化产业迅速崛起,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材料体现了 ( )
a.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b.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
c.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d.一定的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XX年,中国电影的年产量达到406部,位于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和美国。
XX年,我国电影票房(不含农村市场)达到43.41亿元,同比增长10.14亿元,增幅达
30.48%。全年电影综合效益达到84.33亿元,再次创下历史新高。据此回答6~7题。
6.XX年,我国有249部次影片参加102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分别在24
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72个奖项。中国电影正在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重要力量。这说
明 ( ) ①我国电影文化竞争力不断提升 ②我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市场的主体 ③电影文 化传播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④中国电影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7.目前,中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的影视作品数量还很有限,出口规模偏小,所占国际
市场份额较低,与中国贸易大国和文化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要做大做强中国影视
产业,可以通过经典作品,向不熟悉我国民族文化的西方国家宣传和介绍中国文
化。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看,这是 ( )
①削弱和取代别国电影影响力的需要 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需要 ③
文化决定政治的特殊表现 ④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二、非选择题
8.XX年8月21日,国务院总理签署第559号国务院令,公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旨在加强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从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社会基础。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的意义。
9.《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决策,适应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高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请说明振兴文化产业的意义。
10.材料1:XX年,美国次贷危机将整个世界推入“寒冬”,安徽和全国一样,经济发展遇挫而缓,但安徽文化产业却在危机中一路攀升,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60亿元,首次超过汽车工业,远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
材料2:进入XX年,安徽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进一步呈现“繁花似锦”的繁荣景象,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文化市场不断拓展,优秀文化产品有力地拉动了文化消费,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1~9月,仅省属文化企业,就实现营业收入99.96亿元,同比增长16.9%。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一个既无区位优势、又无资源优势的安徽省文化产业异军突起,其奥秘在于充分发挥市场竞争的作用。为什么充分的市场竞争能够极大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2)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请你谈谈安徽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11•山东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注重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下大力气打造海洋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积极培植具有竞争力的国际、国内著名旅游胜地,打造山东“蓝色旅游”品牌。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社会的知识,说明突出海洋文化特色,发展蓝色文化产业对山东社会全面发展的作用。
三、社会实践探究
“本地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状况调查”活动
参考答案
第二框题
cc aaadb
8•答案:(1)经济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有反作用,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面对严峻的资源环境现状,人们的环保意识、绿色消费意识淡薄,是影响经济效益提高和竞争力增强的重要因素,我们应该重新审视以往的观念。(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应该通过教育宣传,使公众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消费观,提高公众的资源环境意识和绿色消费意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9•(1)文化能够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2)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
10•(1)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文化建设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11.答案:(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2)发展和弘扬海洋文化有利于山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山东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为建设“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提高山东综合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山东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11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第一框题 传统文化的继承(适当重新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1、传统文化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继承性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双重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之,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_________________。
②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__________________。③把握住 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 运动,加强 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第四课第二框题)④加强国际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第3课)⑤加强文化创新(第5课)
合作交流篇
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1.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教材 42页1-2段)
补充: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继承性具有历史性、继承性
解析:是指传统文化总是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紧密联系的。没有文化的继承,就没有文化的积累。文化的继承表现为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的继承。
◇思维拓展:一个民族的文化作为这个民族社会实践的反映,必然深深地打上该民族的烙印,成为维系该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二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型的文化。三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开放型文化。四是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文化。这种“和”主要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三方面的内容。
2.影响(作用):具有双重性 教材42页3段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将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归结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要取决于传统文化的性质和传统文化是否能够做到因时而变、与时俱进。
第三,【温馨提示】文化、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
1•内涵不同。――“文化” 在第6页 “传统文化”在39页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先进文化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教材97页
2•外延不同。文化包含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有先进文化也有落后文化
【知识拓展】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1)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潜在的推动因素。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予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的、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2)传统文化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国民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蕴涵在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
(3)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是一种利益驱动的经济。与其他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消除这种消极影响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应对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挑战,还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该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辩证地统一起来。
2.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的继承。
【注意】文化继承的具体形式之间的关系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建筑被成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元宵,端午节吃粽子等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歌、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
辨析: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
解析:传统习俗作为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既有民族文化的精华,也存在一些文化上的糟粕,因此,不能笼统地认为传统习俗就是落后文化,必须辨证的分析。
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的关系:第一,二者含义不同: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而落后文化是指代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第二,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第三,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所以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文化也并非都是优秀文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1. 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3页2段
2. 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即传承
3•③把握住社会制度的更替或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机遇,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不失时机开展思想运动,加强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4•做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保护、开发、利用,加强文化创新。
5.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合作,将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向世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辨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指要辨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则是指在文化继承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第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侧重于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主要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而言。“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侧重于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主要是对文化创新而言。二者都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可以说是前后相继的过程。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就如同一幅幅图画,无论是拍照、拍电影,都美不胜收。但是,有一部分中国人却不懂得欣赏、珍惜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只知一味盲目崇洋,把祖宗的遗物大拆大毁,而以呆板、粗鲁、古怪、一点也不雅致的高楼大厦来代替。这一做法
a.正确,因为这样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b.正确,因为这样有利于发展新文化
c.错误,因为对传统文化不允许批判 d.错误,因为没有处理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2.北京四合院是堪称最能体现北京特色的建筑,北京现存大约2 000座四合院,其中约
600多座已被挂牌保护。这说明 ( )
a.保护古老民族文化是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b.北京四合院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c.是现代文明与古老文明交融的需要 d.北京四合院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3.关于中国传统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
a.它是在长期历史沉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b.它对社会和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全面继承并运用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 d.它凝结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4.教育部决定从XX年3月至XX年7月,在北京、天津、黑龙江等10省(市) 中小
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对于京剧进课堂,下列认识中正确的是 ( )
a.有利于全面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b.有利于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有利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 d.有利于抵制流行文化
5.同说汉语、同写汉字、都推崇儒家思想,这些相同的传统深刻影响着13亿大陆人民
与2 300万中国台湾人民的行为方式与道德取向,也成为两岸人民不可分割的精神纽带。
这说明 ( ) ①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地域特性 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根本 ④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志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6.有人主张,传统民俗节日应考虑恢复一些对现代有积极作用的千年古俗,还应扩充
其新的内涵。如在春节宣传一些振兴中华民族的内容;在清明提倡植树和缅怀亲人
与先烈,讲一讲先烈和亲人在世时的一些丰功伟绩;在中秋节宣传和谐;在重阳节
宣传敬老爱老等。对上述主张的评价中,你认为 ( )
a.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应永恒不变
b.错误,因为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扩充其内涵就是否定其民族性
c.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只有因时而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d.正确,因为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不断改变,才能促进社会与人的发展
7.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每一次社会变革,都会涌现出一大批著名
文学家、诗人、画家等文艺工作者。这说明 ( )
a.每次社会变革,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的文艺工作者
b.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c.社会制度更替时,文化会经历一个新文化形态取代旧文化形态的过程
d.文化的发展影响社会制度的更替
8.“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从事文化创造表明 ( )
a.科学技术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b.思想运动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c.教育推动着文化的进步 d.以社会实践为根本途径
二、非选择题
9. XX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品味时尚”,引来多方讨论。围绕“文化”,有同学认为:“讲时尚,就不能谈传统。”
(1)请用《文化生活》知识点评该同学的观点。
(2)通过学习,你认为现实文化生活中哪些是中学生应该追求的“时尚”?(至少答出三点。)
三、社会实践探究
向家人了解当地的一些风俗习惯,并简要分析其性质及作用。
第四课 第一框题
ddacb cbc
9•(1)不赞同该同学观点。理由: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如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发展成为时尚文化,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对于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③无论时尚文化,还是传统文化,只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都是我们所提倡的大众文化。
(2)中学生在现实文化生活中应追求的“时尚”,诸如:①参加校园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多读书,读好书;②参观历史博物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积极投身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等。(说明:答案应紧扣现实文化生活举例,所举事例要具体。)
2022届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复习教案 篇12
第十课 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题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适当重新整合教材)
自主学习篇
一、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地位和作用――重要性)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 ____ 和 _____ 。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 和 。是文化建设的 。
二、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着力点、四个“基本”、共同理想、“三观”)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_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 ,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 ,是我们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我们把培育 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 ,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 ,充分发挥 的榜样作用。
3.具体措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八荣八耻)
(2)为什么要社会主义荣辱观?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 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 义________体系的基础。
②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 相适应,与 相协调,与 相承接的和特征。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 、判断 ,提供了最基本的 和 。
③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的“ 、 、 、
、 “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 ,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 ;既有先进性的 ,也有广泛性的 。
合作交流篇
一、【思维拓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性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的同时,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3.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由思想道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它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核心、原则、重点、基本要求、着力点、四个“基本”、共同理想、“三观”) 教材105页第4段
【知识点拨】辨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集体主义为原则,是对个人利益的否定。
第一,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集体主义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协调发展,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互相促进。集体利益的发展巩固,为个人的正常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的实现提供前提和基础。我们强调允许在不违反集体主义原则的前提下,作出不同的具体的价值选择;同时我们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也强调个人的正当利益必须得到维护。
第三,在某些情况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按照集体主义原则,必须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来捍卫集体利益。这样作,表面看来确实损害了个人利益,但个人的高尚恰恰在其中实现了,这也是个人的一种光荣。集体主义原则不是随意要求放弃个人利益,只是在十分必要时才这样做。通常情况下,集体总是更好地完善自己,以便更好地满足个人利益。
【特别提醒】注意区分几种说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是培育“四有”新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没的基础性工程是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知识点拨】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三原则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其中,特别要强调以诚实守信为重点。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法治和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③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特别提醒】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影响具有两面性,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和弊端反映在文化领域中就是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对人们思想的侵蚀和道德的沦丧;反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2.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法治以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道德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也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
3. “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不是一个概念。
【知识点拨】我国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
今天我们大力倡导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的精华,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人人应该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思维拓展】 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
(1)从国家和社会的角度看:
①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使它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
②要抓住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105页第4段 略
③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2)从公民个人角度看:
①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境界不断升华,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②每个人都要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思维拓展】如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
(1)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
(2)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紧密结合起来。
(3)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4)牢固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同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
【思维拓展】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是统一的?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彼此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协调发展。
(2)文化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道德建设。
(3)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辨析: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回事。
(1)二者有联系,但不是一回事。(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等。(3)可见,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它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学以致用篇
一、单项选择题
XX年9月20日,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颁奖典礼——《道德的力量》在北京举行。在颁奖典礼上强调,要大力学习宣传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高尚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社会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据此回答1~2题。
1.榜样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力量,更是一面旗帜;榜样的力量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青年学生,以道德模范人物为榜样( )
①要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③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统一 ④要从大处着眼,不拘小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时代的前进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道德楷模力量的推动。这是因为 ①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②道德楷模是激励人们前进的精神动力③道德楷模有利于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④以德治国比依法治国更重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要始终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每个公民 ( )
①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②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③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④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点滴小事做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右边漫画启示我们要 ( )
a.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b.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c.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d.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5. 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思想道德建设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应该
①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 ②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
③与各种思想道德体系相包容 ④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③④
6.下列属于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内容的有 ( )
①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②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③增强诚信意识 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⑤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教育 ⑥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a.①②③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
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许多富有时代气息的思想道德观念。与此同时,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也利用市场经济的弱点,侵袭人们的思想、败坏人们的道德观念。这说明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对立的
b.搞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下降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发展,越需要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内容
d.要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二、非选择题
6.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传统美德在全世界发扬光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道德楷模,更有助于世界了解中国,进一步认识中华文化,弘扬中华美德。以中华传统美德为基础的中华文明,更具有普世的价值。
(1)结合材料,分析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谈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第十课 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框题
aaccb cc
8•答案:(1)①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中体现了中国特色文化的性质。②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是补充社会主义法律不足的需要,是继承、发展和创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
(2)①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在基本理论观点的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格观、价值观 。②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扶正祛邪、抑恶扬善、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使其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的道德体系,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④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下一篇: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