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1
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小学 秦翠华
教学目标 :
1.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2. 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通过“组成文明小队发现录像中的人做的怎么样?”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明白不同场所我们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而不同的角色又会对我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教学难点 :
通过讨论、体验等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履行自己的职责;并通过“组成文明小队发现录像中的人做的怎么样?”使他们形成一定的道德判断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出示动画片断,引出话题“介绍自己”
1. 讲述:同学们,最近我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听说我要来咱们班和同学们一起上课,他也迫不及待要来认识一下,瞧,他在跟大家打招呼呢。
2. 出示动画片(短片的内容为:柯南来到校园里,并提出问题“你是谁?”)引出问题:那你认真的想过这个问题吗?快介绍一下你自己。
3. 教师板贴课题。
二、探讨交流,明确不同场所人的角色会发生不同的变化
1. 生初步做自我介绍。(师适当评价)
过渡:听了我们的答案,柯楠满意吗?
2. 课件继续出示:不同场景:学校、超市、家里、公共汽车、旅游区
3. 提问:快想想:在学校、商场、家里、公共汽车上和旅游区里,我们的身份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在学校里是学生,学习的人,班长等等;在商场里是顾客;在家里是爸爸妈妈的孩子、小主人等等)
4. 追问:唉?明明只有一个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名称呢?
5. 生结合生活经验独立思考回答。
6. 强调:看来我们在不同场所身份在发生着变化。
三、模拟体验,不同场所、不同身份又会对人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1. 提问:那你知道在家里怎样做个好孩子吗?(生独立思考作答)
2. 追问:大家说得真好,那在商场、学校、公共汽车上,我们又该怎样做呢,前后桌四个同学赶快讨论一下吧!
3. 生自由结组讨论。
(教师深入小组了解讨论情况,并提醒学生一方面要大胆发言,另一方面别人发言时也要做到仔细倾听。)
4. 生自由汇报。
5. 总结:通过刚才大家的介绍,我已经明白了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怎么做,不过光说的好可不行,还要依照我们的标准去做呢。
6. 模拟表演,体会不同场所中应该怎样做。
①要求:生活中你能做一名文明的小游客、小顾客、小乘客、小学生或好孩子吗?赶快从上面五个场所里任选一个进行表演吧?选好内容后,小组分工合作进行表演。
②生自由结组进行表演准备,师深入各组进行指导。
③教师以采访提问的形式进一步明确认识:
问题一:请问,站在台上准备表演的同学,你们知道现在自己的角色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是演员了)
问题二:那下面的同学呢?(观众)
问题三:小演员们,站在舞台上你们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吗?
问题四:小观众们,我们又该怎样做个文明的小观众呢?
④学生小组进行体验表演。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四、文明小队在行动,将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践行
1. 讲述:不同的角色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和我一起组成一支文明小队,看看录像里的人做的怎么样,为什么?(录像内容为校园中师生课间活动、学生和老师早上刚刚进入校园、自习课上等校园场景。)
2. 生看录像并汇报。
3. 师补充介绍:录像──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恶果。
五、结语: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在随场所变化而发生着变化,而不同的场所又对我们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真正做个好孩子、文明的小学生、小乘客、小游客、小顾客,成为我们祖国合格的接班人。
板书设计 :
作者简介:秦翠华,女,29岁,北京市平谷区夏各庄镇安固小学一线教师,区中心教研组成员,区级骨干教师,作过多节市、区级研究课,并有多篇论文和案例发表在《中小学教材教法》等刊物上。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2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在与小鼹鼠一起寻找”肇事者”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并能用语言进行大胆的描述;
2、通过歌曲、故事表演、游戏等形式,感受故事的诙谐和有趣,享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3、让幼儿尝试叙述故事,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2、理解故事内容,丰富相关词汇。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故事中动物的图片、嗯嗯的图片、嗯嗯的头饰两个
3、故事中动物的家(在小椅子贴上动物的图片和汉字)
4、伴奏音乐(选自《欢乐颂》)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快乐嗯嗯》
1、教师与幼儿边唱歌边跳舞进入活动;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二、欣赏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一)、播放幻灯片,认识故事的题目,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师:是谁这么不讲文明,把嗯嗯嗯在了我的头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有趣故事吧!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播放幻灯片1、2,教师讲述故事后提问:
*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 小鼹鼠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学小鼹鼠生气的样子和话语)* 幼儿猜测:请你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嗯嗯?
2、播放幻灯片3–8,教师边讲述边提问:
* 小鼹鼠分别找到了谁?它们的嗯嗯是什么样子的?
* 幼儿描述嗯嗯的样子,并学学小鼹鼠与他们的对话。
3、播放幻灯片9、10,提问:
* 为什么苍蝇能帮助小鼹鼠呢?
* 苍蝇是怎么样做的?原来这是谁的嗯嗯?
4、播放幻灯片11–14,提问:
* 如果你是小鼹鼠,这时你会怎么做?
* 结果发生了什么事?小鼹鼠的嗯嗯是什么样子的?
* 你们觉得小鼹鼠这样做对吗?(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交流)* 教师小结:动物和人不一样,它们会随地拉嗯嗯,但是这很不礼貌,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5、完整欣赏故事,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讲述。
(三)、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鼓励幼儿大胆合作表演故事内容。
三、游戏:嗯嗯配对(播放《快乐嗯嗯》的背景音乐)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找到相对应的动物和嗯嗯图片,然后讲给喜欢的客人老师听:我们是(动物的名称),我们的嗯嗯是(描述嗯嗯的特点)。
2、把今天学到的本领讲给弟弟妹妹听(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语言区:将故事中的图片摆放在语言区,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故事内容;益智区:嗯嗯配对(巩固对嗯嗯的认识)
活动实施教学反思: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一个幽默、诙谐的儿童绘本故事。为了使故事更适合中班幼儿的阅读及年龄、思维特点,教师对原著的故事内容进行了压缩和修改,比如由故事中的六种动物减至五种;故事结尾进行了修改,保持了小鼹鼠善良、可爱的形象。活动中通过PPT的呈现以及师幼之间的互动,大多数幼儿都能把不同动物“嗯嗯”的形状大胆的表述出来,比如:鸽子的“嗯嗯”是白白的,像牛奶一样;马的“嗯嗯”大大的、圆圆的,像土豆一样……原本难以启齿的话题,孩子们却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而且兴趣浓厚。之后教师通过配对连线环节的设计帮助幼儿再次巩固了活动的重点——了解鸽子、老马、野兔等动物“嗯嗯”的知识。在最后一环节中教师通过创设自由、宽松的环境来支持、鼓励幼儿与同伴自主交流,在互动交流中幼儿的知识经验逐步丰富:知道人和动物不同的“嗯嗯”习性,知道养成良好的“嗯嗯”习惯对健康很重要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突破了难点。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3
内容:
一个冬天的早晨,树上,地上都积满了雪。军属老爷爷家门口哑了一群小朋友,有的拿铁铲,
有的拿扫帚,来帮老爷爷扫雪。他们铲的铲,扫的扫,一会儿就把门前的雪扫干净了。小朋友刚要走,忽然听见门响了,老爷爷要出来啦!大伙连忙朝门后躲去。一个小哥哥捂着嘴笑,他旁边的一个小弟弟伸着头,想看看老爷爷是不是看见了他们,站在前面的小姐姐连忙接住他。老爷爷拿着扫帚出来扫雪了,开门一看,奇怪的说:“咦?地上的雪怎么已经没了?是谁替我扫了?下回再下雪呀,我可得起早来瞧瞧。”小朋友们听了,都偷偷地笑了,他们想:您起早呀,我们就起得更早,你想瞧呀,一定瞧不到。
提示:
1启发儿童讲出小朋友悄悄帮助军属老爷爷扫雪,不留名的好行动,学习词:军属,词组:铲的铲,扫的扫。
2提问参考:
(1)这是什么季节?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是谁的家门口?小朋友都来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干的?他们听到门响,是谁要出来了?大伙赶紧怎么做?
(3)老爷爷正准备做什么?当他走出门来的时候,发现了什么?他说了些什么?小朋友听到了老爷爷的话,他们怎样?他们想了些什么?
(可画图做为看图讲述,也可当做故事欣赏)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4
活动目标
1.学习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猜猜我是谁?
2.听懂并理解游戏规则。
3.仔细观察画面中的图片细节,并由图片特征猜出谜底。
4.愿意交流,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幼儿根据提示,动作或者叫声能猜出他的名字。
活动准备
鸭子图片,大象图片,猫头鹰图片
活动过程
1.教师请幼儿围成圆圈状,并告诉幼儿将进行猜谜游戏。教师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协助幼儿猜出答案。提问
:嘴像小铲子,脚像小扇子,走路左右摇,张嘴嘎嘎叫。猜猜我是谁?(鸭子)
2.教师请幼儿描述鸭子的特征,适时补充相关材料。
3.教师继续进行猜谜游戏,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协助幼儿猜出答案。提问: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粗又长,事事都能干。猜猜我是谁?(大象)
4.教师请幼儿描述大象的图正,适时补充材料。
5.教师继续进行猜谜游戏,用丰富的肢体动作,协助幼儿猜出答案。提问:远看像只猫,近看是只鸟,晚上捉田鼠,白天睡大觉。猜猜我是谁?(猫头鹰)
6.教师请幼儿描述猫头鹰的特征,适时补充材料。
7.教师小结。教师与幼儿以轻松的心情猜谜语,进一步分析几种动物的其他特征。
8.学习词语:鸭,象,猫头鹰
教学反思
1.能根据提示猜出动物名称。
2.能说出两种动物的特征,并能将动物名称与特征相互联结。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5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星子县第一小学的教师——孙敏,这次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初次尝试了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第一个主题《我是谁》一课的教学。根据新课程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整个教案,我是按以下四个方面进行的: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我是谁》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中的第一课。它让学生去体验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变化,观察、思考不同的角色应有不同的社会表现和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为后面了解自己应对家庭、集体、社会承担不同的责任做好了铺垫。
学生情况分析:当前我们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包办太多,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相对较弱,他们不是很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承担的不同角色,更不清楚自己由于角色不同所应承担的责任。而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基础,需要在小学阶段的教育中奠定初步基础。本课侧重于帮助学生增强角色意识,初步了解角色的责任。
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在不同环境中体验不同角色。
2、情感目标: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不同的要求和所应承担的不同责任,从而愿意在现实生活中的当好自己的角色。
3、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通过课下社会调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通过观察对比,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二、说教法
我采用主要采用问题导入,创设情景,互动教学,角色表演等教学形式,使整堂课动静结合,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说学法
学生的通过观察照片、图片,师生对话,小组讨论,角色表演等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增强角色意识,了解角色责任。
四、说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教师自己的照片及各种不同场景的照片录象;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课前观察不同场景;调查报告表格。
在组织本课教学活动时,我设计了五个活动过程,分别为:谈话导入,引入课题;结合自己,说“我是谁”;观察周围,他们是谁;创设情景,扮演角色;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活动一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在这一活动中,以老师不同角色转换为例,向学生提问:当我站在讲台上,我是谁;当我回家为女儿梳头时,我又是谁。一连串的提问很好地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通过对老师在不同环境中角色变化的观察,初步感受不同角色的含义。这一环节中,辅以老师在不同场合的照片,以引导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而明白——一个人在生活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都角色定位有个粗浅的认识,也为下面“说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好了铺垫。
活动二结合自己说“我是谁”
这一环节,首先抛出问题“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还是谁”,当他们说到校园生活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出示相应的图片(李洁和蔡悦同学在品德与生活课上为同学们表演口风琴二重奏,瞧他们真棒;在庆“六一”文艺演出中,查笑奕在为同学们做精彩的演出;在运动会上,阵阵呐喊声中,同学们个个都使出了浑身力气;在学校的粉笔画比赛中,同学们就像小画家一般)。当学生说到书中的几个场景时,我再出示书中相应的图片,与课本结合,直观的让学生通过观察画面,使他们初步认识到角色在不同场合下的变化。
思路还可以扩展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电影院、公园里、旅游景点、书店、图书馆、运动场等,(邹雨晨小朋友乘公共汽车上学,过马路走斑马线,在商店买文具)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小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商场购物时是顾客;在公共汽车上是乘客;回到家里是孩子。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说和小组交流,体验、探究到了角色的变化,教学内容和形式贴近儿童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能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得出自己不同环境中角色的变化,初步的感受到角色的责任。
活动三观察周围他们是谁
我首先出示生活中靓靓小朋友妈妈工作和生活的片段,(靓靓小朋友的妈妈是一名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人员,上班时她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下班一回到家,就忙里忙外,这不,正忙着给靓靓准备可口的午餐呢)帮助学生直观的感受她的不同角色。再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父母有哪些角色。接着为学生出示书中两位小朋友爸爸妈妈的图片。通过体验他人和父母角色的变化,再得出他们角色多样性,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明确角色与场景的变化是紧密相连的,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场所,对角色有哪些不同的要求,如何才能当好自己的角色。
这一环节的设计,遵了“回归儿童经验和生活”的原则,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活动四创设情景扮演角色
我为学生准备两种场景的照片,并为每个小组设计两种角色身份,再选出代表,根据角色特征进行表演,让其他组的同学猜猜这位同学扮演的'是什么角色。谁先说出来谁获胜。请获胜小组介绍自己是如何判断人物身份的,从而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角色总是同相应的场景和责任相联系的。这种直观的教学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强烈参与课堂活动的愿望与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表演中体验不同的角色,领会不同角色的不同责任。水到渠成地得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在社会中担任好自己的角色”这个结论。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让他们在开放的环境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在不同环境中有不同的角色。
活动五课后延伸课外调查
再一次将学生引入社会,到商店里看一看,顾客和售货员是怎么做的,街上看一看,行人、乘客、司机、售票员是怎么做的,他们当好自己的角色吗?使学生真切的认识到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位置,都可以为社会做贡献,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
最后指导学生了解调查报告的撰写格式,布置学生课后调查,填写调查报告。
以上是我本课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希望得到各位领导和同仁的帮助,给我指出缺点和不足,能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成熟起来。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意图: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是一本非常幽默、非常有趣、非常搞笑的知识类图画书,它巧妙地将一个个毫无关联的知识,编织成一个紧密相连的主题故事,让孩子们随着有趣的故事情节发展,轻松地学习这些知识。都是些什么知识呢?是"大便",各种动物的大便。这或许是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知识,因为大便的脏、大便的臭,唯恐孩子避让不及,又有多少人还会带着孩子,饶有兴致地来欣赏大便呢?然而,这本绘本却通过幽默有趣的故事,满足了孩子们对"大便"的好奇心。并随着故事的发展,认识了许多动物及动物的大便,从中收获很多知识,比如:学习小鼹鼠的执着,认知各种动物的大便形状、颜色,以及食量与大便的关系等等。孩子阅读后,还能提高想象力。通篇所呈现的幽默趣味,不仅带给孩子快乐的享受,也能促进孩子更具幽默感。本来关于大小便的事是很难以启齿的,但是,这本书以一个有趣的故事从科学的角度来阐释了这个问题,让孩子学会以科学的眼光来坦然面对本来就光明正大的生理问题。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在与小鼹鼠一起寻找"肇事者"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并能用语言进行大胆的描述;
2、通过歌曲、故事表演、游戏等形式,感受故事的诙谐和有趣,享受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故事中动物的图片、嗯嗯的图片、嗯嗯的头饰两个
3、故事中动物的家(在小椅子贴上动物的图片和汉字)
4、伴奏音乐(选自《欢乐颂》)
活动过程:
一、歌表演《快乐嗯嗯》
1、教师与幼儿边唱歌边跳舞进入活动;
2、幼儿围坐成半圆形。
二、欣赏故事《是谁嗯嗯在我头上》
(一)、播放幻灯片,认识故事的题目,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师:是谁这么不讲文明,把嗯嗯嗯在了我的头上?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有趣故事吧!
(二)、分段欣赏故事:
1、播放幻灯片1、2,教师讲述故事后提问:
* 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 小鼹鼠的心情怎么样?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学小鼹鼠生气的样子和话语)* 幼儿猜测:请你来猜一猜,这是谁的嗯嗯?
2、播放幻灯片3——8,教师边讲述边提问:
* 小鼹鼠分别找到了谁?它们的嗯嗯是什么样子的?
* 幼儿描述嗯嗯的样子,并学学小鼹鼠与他们的对话。
3、播放幻灯片9、10,提问:
* 为什么苍蝇能帮助小鼹鼠呢?
* 苍蝇是怎么样做的?原来这是谁的嗯嗯?
4、播放幻灯片11——14,提问:
* 如果你是小鼹鼠,这时你会怎么做?
* 结果发生了什么事?小鼹鼠的嗯嗯是什么样子的?
* 你们觉得小鼹鼠这样做对吗?(幼儿结合自己的经验交流)* 教师小结:动物和人不一样,它们会随地拉嗯嗯,但是这很不礼貌,不仅污染了环境,还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5、完整欣赏故事,鼓励幼儿和老师一起讲述。
(三)、幼儿分角色表演故事:鼓励幼儿大胆合作表演故事内容。
三、游戏:嗯嗯配对(播放《快乐嗯嗯》的背景音乐)
1、教师讲解游戏的玩法:找到相对应的动物和嗯嗯图片,然后讲给喜欢的客人老师听:我们是(动物的名称),我们的嗯嗯是(描述嗯嗯的特点)。
2、把今天学到的本领讲给弟弟妹妹听(活动结束)。
活动延伸:
语言区:将故事中的图片摆放在语言区,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故事内容;益智区:嗯嗯配对(巩固对嗯嗯的认识)
活动反思:
《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是一节非常有趣的绘本故事,“嗯嗯”对大班的孩子来说都已经能理解,即大便,“嗯嗯”在我们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很容易被忽略,这个故事巧妙地将小动物们的嗯嗯联系起来,并告诉小朋友在嗯嗯时要顾及到他人的感受,做错事情要学会说对不起,也教育孩子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随着有趣的故事情节发展,让孩子们轻松饶有兴致地学习相关知识,学习用语言进行表述。对于故事中导火线“大便”,来认识各种动物的大便。是非常容易被人忽略的一种难以启齿的常识,由于大便的脏、大便的臭,唯恐孩子避让不及,所以更不愿带着孩子,饶有兴致地来欣赏大便。然而,这本绘本却通过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满足了孩子们对“大便”的好奇心。并随着故事的发展,帮助孩子认识了许多动物及动物的大便。
我以出示绘本封面导入,小朋友都被这幅有趣的画面所吸引,我特意留下悬念,将绘本的名字是《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遮住留到最后请幼儿帮忙起名字。故事的情节由一坨掉在小鼹鼠头上的“嗯嗯”展开,为了更加体现幼儿的自主阅读,我将故事的主人公做了调整,在展示中小鼹鼠寻找到四名“嫌疑人”,小朋友被这种侦探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
1、重难点不够突出,对幼儿语言的评价针对性较弱;对各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把握不够,活动中感受诙谐与幽默体现不够。如果语言夸张一些,声情并茂一些,生动一些,也许更能调动孩子的学习欲望,也更精彩一些。
2.孩子们对这次活动很感兴趣,如果能利用一些小动物的头饰作为道具,让孩子们进行表演,在表演的情景中,加深对故事的印象,可能收效更好。
3、在完整讲述后,其实不必在帮助孩子重复梳理、对照动物与动物的嗯嗯,因为在前面已经有过总结归纳,所以显得有些冗长重复,造成了时间上的延长。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7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自我介绍的方法,培养幼儿主动交往能力。
2、幼儿主动地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自我介绍,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娃娃1个,玩具电话2部。
2、幼儿每人自制名片1张(幼儿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写上姓名和年龄)。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木偶娃娃和电话,以“娃娃”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今年3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一些新朋友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愿意来吗?谁要想来,请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点评: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题,激发幼儿介绍自我的兴趣。
2、请愿意做客的幼儿来给娃娃打电话,并向娃娃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等。[点评:通过打电话,幼儿能很快掌握自我介绍的方法,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打下基础。
3、教师组织讨论,提出启发性问题:小朋友你们在什么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呢?(如:妈妈带着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节目、打电话、迷路时等)。引导幼儿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点评:开发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4、玩游戏:送名片。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一位伙伴,通过自我介绍,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认识新朋友。
点评:幼儿主动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能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认识朋友的新方法——介绍自己。你们把朋友的名片带回家中介绍给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给娃娃。
点评:父母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主动交往。同时,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给父母提示,帮助幼儿正确地说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轮换使用,以激发幼儿持续的交往行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向木偶娃娃大胆地介绍自己并请能力强的幼儿介绍同伴;带幼儿到别的班级去玩,鼓励幼儿大胆地主动交往:“我是,是x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帮我个忙吗?”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日常生活渗透: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8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自己介绍的方法,培养幼儿主动交往能力。
2、幼儿主动地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启发幼儿大胆想象,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自己介绍,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木偶娃娃1个,玩具电话2部。
2、幼儿每人自制名片1张(幼儿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大小,背面写上姓名和年龄)。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木偶娃娃和电话,以“娃娃”的口吻进行自己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今年3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一些新朋友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愿意来吗?谁要想来,请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
点评: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题,激发幼儿介绍自己的兴趣。
2、请愿意做客的幼儿来给娃娃打电话,并向娃娃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等。[点评:通过打电话,幼儿能很快掌握自己介绍的方法,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打下基础。
3、教师组织讨论,提出启发性问题:小朋友你们在什么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呢?(如:妈妈带着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节目、打电话、迷路时等)。引导幼儿发散性地思考问题。
点评:开发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4、玩游戏:送名片。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一位伙伴,通过自己介绍,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认识新朋友。
点评:幼儿主动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能反映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认识朋友的新方法——介绍自己。你们把朋友的名片带回家中介绍给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给娃娃。
点评:父母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主动交往。同时,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给父母提示,帮助幼儿正确地说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轮换使用,以激发幼儿持续的交往行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向木偶娃娃大胆地介绍自己并请能力强的幼儿介绍同伴;带幼儿到别的班级去玩,鼓励幼儿大胆地主动交往:“我是,是x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帮我个忙吗?”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日常生活渗透: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9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学习自己介绍的方法,培养幼儿主动交往能力。
2、幼儿主动地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
3、启发幼儿胆想象,还有哪些场合需要自己介绍,初步培养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4、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5、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活动准备:
1、木偶娃娃1个,玩具电话2部。
2、幼儿每人自制名片1张(幼儿自己的照片裁成名版小,背面写上姓名和年龄)。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木偶娃娃和电话,以“娃娃”的口吻进行自己介绍:“小朋友们好!我叫,今年3岁,今天是我的生日,我想请一些新朋友到我家来做客,你们愿意来吗?谁要想来,请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点评: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题,激发幼儿介绍自己的兴趣。
2、请愿意做客的幼儿来给娃娃打电话,并向娃娃介绍自己的名字、年龄等。[点评:通过打电话,幼儿能很快掌握自己介绍的方法,为幼儿的主动交往打下基础。
3、教师组织讨论,提出启发性问题:小朋友你们在什么时候向别人介绍自己呢?(如:妈妈带着去陌生人家中做客、表演节目、打电话、迷路时等)。引导幼儿发散性地思考问题。[点评:开发性问题的提出,让幼儿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打开思路,培养了幼儿发散思维的能力。
4、玩游戏:送名片。鼓励幼儿主动去寻找一位伙伴,通过自己介绍,互送名片的形式去认识新朋友。[点评:幼儿主动交往能力在游戏中得到锻炼。互送名片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能映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一种认识朋友的新方法介绍自己。你们把朋友的名片带回家中介绍给爸爸妈妈。明天,我们到娃娃家做客也可以把自己的名片送给娃娃。[点评:父母的积极参与,有助于幼儿主动交往。同时,名片背面的名字可给父母提示,助幼儿正确地说出同伴姓名。名片每天轮换使用,以激发幼儿持续的交往行为。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向木偶娃娃胆地介绍自己并请能力强的幼儿介绍同伴;带幼儿到别的班级去玩,鼓励幼儿胆地主动交往:“我是,是×班小朋友,你叫什么?”“我是,你能我个忙吗?”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提高交往能力日常生活渗透:
在角色游戏中继续培养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让幼儿到隔壁班老师处请求助;参观幼儿园各部门,增加锻炼机会。
家园同步:家长多带孩子出门与人交往,鼓励孩子胆、主动地向别人介绍自己。
创新教学方法与策略:改变了传统单纯的自己介绍方式,在游戏中层层深入地让幼儿愉快地掌握了自己介绍的方法,并让幼儿运用这一方法去进行主动交往,有效地调动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初步培养了幼儿主动交往的能力。
教学反思:
幼儿天生就具有主动探索的精神,他们有无数的“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等待他们发现的“小秘密”。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尝试、去判断,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主人。教师给孩子以启发和助,使幼儿在有趣的活动中,揭开身边的小秘密,逐步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让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存在于他们的生活之中。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10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并能用语言大胆的描述。
2.知道什么样的嗯嗯对人体最有益,教育幼儿大小便要入厕。
3.养成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
【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知道不同动物的嗯嗯是不一样的。
活动难点:能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描述不同的嗯嗯
【活动准备】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回顾学习过的动物的习性
二、展开部分:
1.出示鼹鼠图片
请幼儿说出他的名字,并提问:小鼹鼠的头上是什么?
2.分段欣赏故事《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
(1)播放幻灯片
教师提问:有一天发生了什么事?小鼹鼠的心情是怎样的?并请幼儿讨论,是谁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
(2)播放幻灯片
教师编键鼠边提问:小鼹鼠分别找到了谁?它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并学学小鼹鼠与它们的对话。
(3)故事结束
幼儿寻找答案到底是谁嗯嗯在它的头上。
3.游戏:《嗯嗯配对》
教师讲解游戏玩法:请个别幼儿扮演不同的小动物,其余幼儿手拿嗯嗯站到相应的小动物后面,然后讲给喜欢的客人老师听:我们是某某动物,我们的嗯嗯时什么样的。
4.教师提问:小鼹鼠是怎样找到大狗的,大狗为什么会嗯嗯在小鼹鼠的头上?并请幼儿带着问题,完整欣赏故事。
5.教师小结:动物和认识不一样的会随地大小便,这样是不对的,不仅环境造成污染,也会给别人带来不方面,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引出嗯嗯时要男女分厕。
6.游戏:寻找最舒服的嗯嗯请幼儿讲述自己的嗯嗯是什么样的,并请幼儿讨论什么样的嗯嗯对小朋友最好。
三、结束部分:
教师总结
四、活动延伸:
将故事中的图片摆放在语言区,鼓励幼儿大胆表演故事内容。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11
活动目标
1、能根据声音或着装猜出同伴的姓名。
2、增进教师、同伴间的感情,感受愉快情绪。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教学重点、难点
遵守游戏规则
活动准备
彩色布条、卡通面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做猜者,与幼儿玩游戏。
教师用彩色布条蒙住眼睛,去摸幼儿的头或手。被摸到的幼儿要大声说:“猜猜我是谁?”猜对了,全体幼儿鼓掌表示;猜不对重新再猜一次。
2、鼓励幼儿大胆玩游戏。
全体幼儿闭上眼睛,请一名幼儿带上卡通面具遮住脸,并学小动物的叫声。幼儿睁开眼后,根据声音和着装猜出这个小朋友的名字。游戏反复进行。
活动延伸:
为让幼儿尽快熟悉同伴,此游戏可在饭前饭后进行。
教学反思
1、上课时我会让他们的发言权多一些,尽量让他们多与老师小朋友开口说话,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2、大家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来观察小朋友,让他们与老师示范动作,让他们感受到都是老师的好宝宝。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在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孩子和家里人之间的亲和力比较强,易沟通,放学的时候我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交谈,关于幼儿园的事情,询问一下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关系及其他们的点滴琐事,让他们喜欢说话善于交流。
3、幼儿之间的互动也逐渐频繁了,要充分利用幼儿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契机,引导幼儿乐于交往,会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6、小班游戏猜猜我是谁教案反思
活动目标:
l.辨别并愿意模仿几种常见小动物的叫声。
2.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3.初步培养幼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的。
活动准备:
各种动物头饰活动过程:
l.模仿小动物叫声――教师出示小各种动物头饰。这是谁?它是怎么叫的?
――请幼儿选择自己想扮演的小动物,戴好相应的头饰。
――告诉幼儿游戏名称,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讲解游戏规则,告诉幼儿游戏玩法。
――请一名幼儿趴在教师膝盖上,蒙上眼睛,作为猜的人。被猜的幼儿戴上动物头饰,轻轻到猜的幼儿后面,拍拍他的肩,模仿自己所扮演的小动物的叫声。如"叽叽叽,猜猜我是谁?"请猜的幼儿说出该小动物的名称。
――猜对的幼儿作为猜的人继续游戏,猜错的幼儿则成为被猜的人。
教学反思
1、上课时我会让他们的发言权多一些,尽量让他们多与老师小朋友开口说话,锻炼孩子的口语表达的能力。
2、大家在一起玩游戏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来观察小朋友,让他们与老师示范动作,让他们感受到都是老师的好宝宝。孩子的教育不光是在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要。孩子和家里人之间的亲和力比较强,易沟通,放学的时候我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与孩子交谈,关于幼儿园的事情,询问一下他们与其他小朋友的相处关系及其他们的点滴琐事,让他们喜欢说话善于交流。
3、幼儿之间的互动也逐渐频繁了,要充分利用幼儿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契机,引导幼儿乐于交往,会交往,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我是谁》教学设计 篇12
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
(自我介绍)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标准教科书《品德与社会》学科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的角色与责任》的起始课——《我是谁》。针对目前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责任心相对较弱的情况,为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我将《我是谁》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做出如下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生活实践经验,体验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对比,情境表演等学习方式,认识不同角色对人的不同要求和所承担的不同责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愿意在现实生活中当好自己的角色。
教学重点:
通过体验、对比观察,认识现实生活中的不同角色会承担不同的责任。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的角色总是同相应的活动和责任相联系的。
二、学情分析:
处于儿童期的三年级学生具有喜欢用自己的眼睛对现实生活和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要实现有限的时间+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的教学活动,就必须采取适于儿童接受的情境游戏等教学方式,促进儿童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生成。
三、理论依据:
课堂教学中我把
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调整课堂结构,促进知识建构的有效性。
设计多样的学习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确保主体参与的有效性。作为我本节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四、教学环节
为实现以上目标,较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我精心设计如下教学环节:
(一)认识独特的我,体味生活角色
(二)创设有效情境,强化角色意识
(三)体验现实角色,增强责任意识
下一篇:和秋天一起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