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漂泊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书,书名为《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1956年10月上海新文艺出版社为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第一次出版发行的。与它邂逅,是去年冬天在城南的一家古旧书店里,书很薄,在密密麻麻的古旧书籍中它平淡无奇,装帧也不精美,丝毫引起不了淘书者们的注意。然而,在它面前我却停下了脚步,因为在这本书发黄的封面左下角,父亲熟悉的笔迹赫然在目:苏小文购于南京东站,落款为1956年10月26日去上海途中。
无法解释这份奇巧的书缘,我不知道,这本书是何时被父亲遗失在茫茫书海,它辗转了半个世纪之久,最终却又落在主人女儿的眼底,也不知道,在寻寻觅觅中,我们究竟是谁先发现了谁。我却始终固执地认为是这本充满灵性的书在等我,我似乎可以真实地听见它用迫切的声音在对我说:“我已流浪的太久,请你带我回家。”那是来自岁月深处的呼唤,那份久远的亲切,让我的眼睛湿润起来。
我用十元的价格从店主手中换回了它,捧在胸前,如获至宝。
这天晚上,我用大红色绸布细细包裹起它,郑重其事地捧送到父亲手中。一脸疑惑的父亲打开红布的那一瞬间,我清楚地看见了父亲的手在微微颤抖。
发黄的书页见证了五十年的风风雨雨,穿越时光的隧道,往事一幕幕在父亲的回忆中上演起来:
1956年,32岁的父亲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廿一速成中学任教,当时父亲只教两个学生,政委龚亦然和政治部主任李春亭,虽然那时他们两人都已是司级干部,但文化程度相对偏低,父亲当时负责教他们古典文学。10月,父亲赴上海坐谈教学工作,途经南京东站时,喜爱读书的父亲购买了这本刚刚出版发行的《辛亥革命前的鲁迅先生》,做为藏书。这本书曾经在他们三人中间来回传阅,相互探讨。1958年,父亲转业到巢湖工作,还一直和他们保持着联系,后来,龚亦然伯伯转业到安徽大学当校长,李春亭伯伯则去了北京。令人扼腕长叹的是,龚伯伯在文革期间被整得双目失明,早已含恨离世。父亲告诉我,去年过年,他还专门去合肥看望了龚伯母,和李伯伯现在也经常电话问候。
一本书,历经岁月蹉跎,辗转数十载,终回故人手中。人生巧合,缘,也有了着落。抚摸这本失而复得的书,父亲的眼角有泪光在闪动,无语的对视,是书找到了归宿,还是父亲的心灵有了皈依?
父亲已记不起何时遗失了此书,这一段书事,却震撼着我的灵魂。书桌前,一边是饱尝过人世沧桑的老父亲,一边是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小女儿,一本书,浓烈着父亲和我相同共有的志趣,又牵起两代读书人执著文学的书缘,朴素的没有任何色彩,却成为初春这个夜晚独特的风景。
后记:
事后不久,父亲就把这本书转送给了我,如今,它静静地躺在我的书橱里,成为我最为珍爱的一本藏书。今夜,我又一次打开了它,汲取着书中的营养以及书页背后无比珍贵的精神食粮。
※本文作者:云儿也流泪※
上一篇:《写景散文》岁月·人生·情感
下一篇:《写景散文》品夜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