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包容的力量
全球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全面包容不同文化。去过华为总部并受到过华为人接待的朋友都会被深深震动,这样的公司生下来就注定了要受到全球的热切关注。坐落于南国之窗深圳的华为公司从外表看就像大学校园一样,到处是庞大高耸的楼体,斑斓的鲜花装点成片的绿地。随意用一个角度去注视,都能感受到它的恢宏和气魄。园区景色优美,设施齐全,处处体现出华为人的关怀之情。当华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又是如何适应各种不同的客户,如何融入当地的文化中?华为员工在外的遭遇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材。
充分准备冲出去
据华为市场人员介绍,华为的员工在出国之前都会在培训部门接受相关培训,比如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相关产品等课程。但是到了他国,异地的另一种文化、价值观、宗教和生活习惯给他们带来的是不适应。那时候他们最困难。他们遇到了在国内没有想象到的很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当地人对中国不了解。一位刚从南美回来的国际营销部的员工深有感触:“你真的难以想象他们是怎么看中国的。他们甚至以为中国人还在穿长袍马褂呢。有一次我们邀请客户来中国参观,他们出发之前到处找相关书籍,最后决定研读的书是《末代皇帝》!”
包容不同文化背景
可能正是这些误会,让华为以更加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来自四面八方的友人。在华为15.5万平方米的培训中心,一进门儿,就是一道用8种文字写着“欢迎”的玻璃墙。在客户服务中心,在会议厅,酒吧的一侧,有铺满厚地毯的小开间,访客很少知其用途。打听之下,才知是专为阿拉伯客户特设的伊斯兰祈祷室,华为人的周到可见一斑。
阿尔及利亚的5.8级大地震,谁想起来都心有余悸,除了中国建筑公司建造的楼房之外,其余的都倒塌了。余震达400多次,危险时时发生,西门子等公司为安全起见很早就撤离了阿尔及利亚,但是华为人留了下来,他们利用宝贵的时间躲在帐篷里写标书,并第一个赶到客户那里。一个月后西门子回来参加竞争投标。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得阿尔及利亚电信人的心偏向并最终选择了华为这个中国公司。
战争结束后的伊拉克满目疮痍,交通和通讯基本已经瘫痪。历经战争逃亡的亲友都失去了联系,他们对通讯的渴望使得一个手机号码价格飙升到500美元。在炮火停歇的短短28天内,华为神速地完成了移动网络的建设。网络开通的那天,整个伊拉克都沉浸在劫后余生亲友互慰的氛围中。
宣讲自己
在国外开拓市场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行规,需要逐渐摸索。刚开始华为人接触英国电信(BT)时经常遭到冷遇,因为他们从来不相信中国人能制造出高质量的交换机。那时华为甚至连招标的机会都没有。经过几年的摸索,华为人终于知道了BT的规矩:要参加投标必须先经过他们的认证,他们的招标对象都是自己掌握的短名单(short list)里的成员。终于找到了通往成功的捷径,于是华为申请参加BT的认证。经过两年时间的认证,他们改变了以往对华为甚至中国的看法。
华为有一条定律,那就是只要是国际通讯大展,华为一个不落都要参加。每年几乎要参加20多个大型国际展览,在参展上的投入至少是一个亿。华为每到一个新市场,都会把规模盛大的通信展办到那里。(斌鑫)
来源:慧聪网